本文目录一览:
石凤翔是中国近代的纺织教育家,纺织专家和民族企业家,被人称为"西北纺织大王",独臂撑起民族纺织业的半壁江山。
东渡日本求学,参加同盟会石凤翔,原名石志学,1893年3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滑石冲。祖辈务农,从父辈起,弃农经商,家道中兴。
1907年,石凤翔14岁,跟随大哥去日本求学,并随兄参加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时,一起回国参加革命。
再渡日本,潜心攻读纺织专业1912年,石凤翔考入日本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学习纺织专业。
1915年,进入日本大阪的内外棉纺织厂实习两年。成为一个既掌握有世界先进技术,又经过实战历练的纺织界经理人。
1917年,他婉言谢绝日本棉纺织厂的高薪聘请,回到自己眷念的家乡,回到当时民族工业繁荣,交通便利的"东方芝加哥"。
进入楚兴,初展才华回国后,得益于长兄的举荐,石凤翔进入楚兴纱厂。(想了解楚兴纱厂详情,可参考上篇有关徐荣廷的文章)
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楚兴得到充分发挥,各项业绩突出,很快得到董事长徐荣廷的赏识。
1918年被聘为楚兴纺织学校校长。为楚兴以及后期的裕大华培养了60余名纺织专业人才。
风华正茂,经历人生重大磨难1923年,30岁的石凤翔出任裕华技师,主管生产的他几乎每天都连续几个班次在各生产车间里巡视和指导。
疲惫的他,在一次清晨巡视清花车间,伸手挟取粘附在机器内的棉花团时,左手两个手指被打掉。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医院从肘部为其截肢,使其成为终生残废。
临危受命,解大兴纱厂之困局石凤翔养伤之时,正逢石家庄大兴纱厂遭遇经营困难,厂长张荫甫辞职。公司便委派石凤翔接任厂长一职。从此,他在大兴纱厂任职十年,挽大厦之将倾,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经营优势,使得该厂生产的纱、布畅销关内外。
经营大华,扩张西北"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紧张,关内农村经济凋敝,加之日货倾销,大兴纱厂产品积压,连年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石凤翔向总公司提出向西部发展的思路,以及在西安建厂的建议。
1936年7月正式投产,规模为12000锭纱机、320台布机。这便是西北地区近代以来的第一个机器纺织厂,投产不到半年即有盈余。
大兴二厂的兴建,填补了西北民族纺织工业的空白。几年下来,大兴二厂更名为大华纺织公司西安大华纱厂,企业规模、产量和销售额均实现了翻番,成为了抗战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领头雁"。
为了抵制日本龙头细布,石凤翔创立了"雁塔牌"细布,他投入自己全部精力,研发的雁塔细布,无论在外观、色泽、手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使其深受用户好评,从而畅销西北地区。
1937年初,由于沿海工业不是被破坏就是被日军所霸占,西北纺织企业少,市场空间大,纺织业空前繁荣。据厂志记载,大华纱厂从1936年开工到1938年的前三年间,每年分别盈利为20万元、133万元、476万元。
1939年10月,日机轰炸西安,大华厂遭受日军飞机三次大规模轰炸,损失惨重。
为了保全设备,石凤翔报请董事会批准,在秦岭山中的四川广元建立了大华广元厂,将西安大华厂较好的动力设备和纱机拆迁,运往广元,将工厂建在山洞里,以防日军轰炸。
1938年,内地的纺织企业实行西迁,先后在西安设立了纺织厂,打破了大华独家经营的局面,形成竞争。同时,因战事影响,大华的生产经营逐渐陷入困境。
创办大秦,注重纺织教育在西安期间,石凤翔还利用大华钢丝机与其他人合作创立了大秦毛纺厂。厂子虽小,亦属独家,获利颇丰。同时,他还创建了大华酒精厂、实华实业、信义贸易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为抗战和西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编写完成了影响最广的书籍《棉纺学》,并创办了大华纺织训练所,自己兼任校长,为西部棉纺织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1947年,石凤翔还出任江汉纺织专科学校第一任校长,他把业余时间及精力全部贡献给学校和学生,造就出许多优秀人才。
政治投资,与蒋成为儿女亲家除了经济上的投资外,石凤翔也为自己做了一笔政治投资,与结为儿女亲家。
1943年,石凤翔的次女石静宜与当时驻守临潼、任胡宗南部某步兵营少尉排长的蒋纬国恋爱结婚。这次联姻后,纺织大亨也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宝岛台湾。
但世事难料,1952年,34岁的石静宜,因为难产一个人死在了台北的家里。直到40多年后的1996年,石静宜曾经的学生终于说出了真相,她是因卷入了蒋家的内斗,才蒙冤被害的。
石凤翔后期的事业也并不一帆风顺。1948年1月,身为裕大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并兼任江汉纺织专科学校校长的石凤翔,因主张在台湾建厂,遭拒绝后,辞去公司所有职务。
他将在美国购买的旧纺织机3万锭中的1.5万锭和大秦毛纺织厂存放在上海的机器运到台湾,在台湾新竹组建大秦纺织厂,并举家迁往台湾。
1958年,大秦纱厂已成为拥有4万纱锭和800台织机的大厂。期间,石凤翔又于1953年创立了中国人造纤维公司,从纺织领域拓展到化纤工业,开创了台湾制造粘纤、棉纶和涤纶之先河。
1959年,因代织军服用布的质量问题,接连亏本,难以维持。石凤翔全家迁至香港。
1967年,74岁的石凤翔在香港病逝。
石凤翔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倾注于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虽因此落下残疾,仍坚持西北纺织工业一线。还将自己毕生所学编著成书籍,走向讲台,为近代纺织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教育家和实干家。
石凤翔是中国近代的纺织教育家,纺织专家和民族企业家,被人称为"西北纺织大王",独臂撑起民族纺织业的半壁江山。
东渡日本求学,参加同盟会石凤翔,原名石志学,1893年3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滑石冲。祖辈务农,从父辈起,弃农经商,家道中兴。
1907年,石凤翔14岁,跟随大哥去日本求学,并随兄参加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时,一起回国参加革命。
再渡日本,潜心攻读纺织专业1912年,石凤翔考入日本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学习纺织专业。
1915年,进入日本大阪的内外棉纺织厂实习两年。成为一个既掌握有世界先进技术,又经过实战历练的纺织界经理人。
1917年,他婉言谢绝日本棉纺织厂的高薪聘请,回到自己眷念的家乡,回到当时民族工业繁荣,交通便利的"东方芝加哥"。
进入楚兴,初展才华回国后,得益于长兄的举荐,石凤翔进入楚兴纱厂。(想了解楚兴纱厂详情,可参考上篇有关徐荣廷的文章)
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楚兴得到充分发挥,各项业绩突出,很快得到董事长徐荣廷的赏识。
1918年被聘为楚兴纺织学校校长。为楚兴以及后期的裕大华培养了60余名纺织专业人才。
风华正茂,经历人生重大磨难1923年,30岁的石凤翔出任裕华技师,主管生产的他几乎每天都连续几个班次在各生产车间里巡视和指导。
疲惫的他,在一次清晨巡视清花车间,伸手挟取粘附在机器内的棉花团时,左手两个手指被打掉。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医院从肘部为其截肢,使其成为终生残废。
临危受命,解大兴纱厂之困局石凤翔养伤之时,正逢石家庄大兴纱厂遭遇经营困难,厂长张荫甫辞职。公司便委派石凤翔接任厂长一职。从此,他在大兴纱厂任职十年,挽大厦之将倾,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经营优势,使得该厂生产的纱、布畅销关内外。
经营大华,扩张西北"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紧张,关内农村经济凋敝,加之日货倾销,大兴纱厂产品积压,连年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石凤翔向总公司提出向西部发展的思路,以及在西安建厂的建议。
1936年7月正式投产,规模为12000锭纱机、320台布机。这便是西北地区近代以来的第一个机器纺织厂,投产不到半年即有盈余。
大兴二厂的兴建,填补了西北民族纺织工业的空白。几年下来,大兴二厂更名为大华纺织公司西安大华纱厂,企业规模、产量和销售额均实现了翻番,成为了抗战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领头雁"。
为了抵制日本龙头细布,石凤翔创立了"雁塔牌"细布,他投入自己全部精力,研发的雁塔细布,无论在外观、色泽、手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使其深受用户好评,从而畅销西北地区。
1937年初,由于沿海工业不是被破坏就是被日军所霸占,西北纺织企业少,市场空间大,纺织业空前繁荣。据厂志记载,大华纱厂从1936年开工到1938年的前三年间,每年分别盈利为20万元、133万元、476万元。
1939年10月,日机轰炸西安,大华厂遭受日军飞机三次大规模轰炸,损失惨重。
为了保全设备,石凤翔报请董事会批准,在秦岭山中的四川广元建立了大华广元厂,将西安大华厂较好的动力设备和纱机拆迁,运往广元,将工厂建在山洞里,以防日军轰炸。
1938年,内地的纺织企业实行西迁,先后在西安设立了纺织厂,打破了大华独家经营的局面,形成竞争。同时,因战事影响,大华的生产经营逐渐陷入困境。
创办大秦,注重纺织教育在西安期间,石凤翔还利用大华钢丝机与其他人合作创立了大秦毛纺厂。厂子虽小,亦属独家,获利颇丰。同时,他还创建了大华酒精厂、实华实业、信义贸易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为抗战和西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编写完成了影响最广的书籍《棉纺学》,并创办了大华纺织训练所,自己兼任校长,为西部棉纺织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1947年,石凤翔还出任江汉纺织专科学校第一任校长,他把业余时间及精力全部贡献给学校和学生,造就出许多优秀人才。
政治投资,与蒋成为儿女亲家除了经济上的投资外,石凤翔也为自己做了一笔政治投资,与结为儿女亲家。
1943年,石凤翔的次女石静宜与当时驻守临潼、任胡宗南部某步兵营少尉排长的蒋纬国恋爱结婚。这次联姻后,纺织大亨也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宝岛台湾。
但世事难料,1952年,34岁的石静宜,因为难产一个人死在了台北的家里。直到40多年后的1996年,石静宜曾经的学生终于说出了真相,她是因卷入了蒋家的内斗,才蒙冤被害的。
石凤翔后期的事业也并不一帆风顺。1948年1月,身为裕大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并兼任江汉纺织专科学校校长的石凤翔,因主张在台湾建厂,遭拒绝后,辞去公司所有职务。
他将在美国购买的旧纺织机3万锭中的1.5万锭和大秦毛纺织厂存放在上海的机器运到台湾,在台湾新竹组建大秦纺织厂,并举家迁往台湾。
1958年,大秦纱厂已成为拥有4万纱锭和800台织机的大厂。期间,石凤翔又于1953年创立了中国人造纤维公司,从纺织领域拓展到化纤工业,开创了台湾制造粘纤、棉纶和涤纶之先河。
1959年,因代织军服用布的质量问题,接连亏本,难以维持。石凤翔全家迁至香港。
1967年,74岁的石凤翔在香港病逝。
石凤翔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倾注于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虽因此落下残疾,仍坚持西北纺织工业一线。还将自己毕生所学编著成书籍,走向讲台,为近代纺织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教育家和实干家。
最近几天,年过半百的田恤民在孝感市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的上湾村、滑石村和剥岸村转了几圈,蹚溪流、钻荆棘,然后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相邻三个村,竟然有五六条断头路。”作为孝感市直驻上湾村扶贫工作队长,老田计划整合三个村的修路需求,一盘棋谋划。
一个村的扶贫队长,为何要管三个村的事?
先得说说这三个村的渊源。
看距离,三个村依次排列在双(峰山)木(兰景区)公路沿线,相隔不过几里山路;看资源,山同脉、水同源,耕地山林比邻而建;看人脉,这村的姨妈就是那村的姑妈,打断骨头连着筋。
“还有呢,都是国土面积大,耕地面积小;老弱病残多,党员干部少;贫困人口多,脱贫路径少;还都是建档立卡的省级重点贫困村……”滑石村第一书记张源皱着眉头。
确实,三个村国土面积超过42000亩,仅有耕地1635亩,员仅7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却高达206户、506人。用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兰君的话,就是“一根藤上的三个苦瓜”。
如何脱贫?
三个村不约而同看上了家门口的青山绿水,都在双木公路沿线,距离清凉寨、锦里沟等木兰景区群不过10余公里。“人家每年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能有5%的游客来这里‘弯一脚’‘歇一下’,那就不得了!”剥岸村党支部书记石新初说。
方向已定,三个“苦瓜村”,联袂造风景。
上湾村人做菜的手艺全区驰名,重点发展农家乐。一开始,村民们积极参与,但端出来的土菜却拿不出手。“一是食品卫生安全肯定不达标,二是菜品菜相不敢恭维。”上湾村党支部书记周儒保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湾村邀请孝感市8位大厨现场培训,邀请市食药监局宣传政策、监督检查。2017年,贫困户周国平通过扶贫贷款5万元开起“茶园农家乐”,全家6口人越干越带劲。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9家,接待能力达到500人/日,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
滑石村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丰富。依托青山,建设“角鹿冲生态旅游区”,已完成投资近千万元;依托绿水,一座纯净水加工厂就要投产;依托“石凤翔故居”“石忠汉故居”,正在打造故居建筑群。
剥岸村与武汉木兰景区群接壤,位于小溪岭的途居国际房车露营地初露端倪,与木兰景区共建的索道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双木公路剥岸段拓宽工程明年完工。
打破区划观念错位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湾村于2017年整村出列,滑石村和剥岸村也将于2018年底出列。12月初,滑石村还进入2019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名单。
这,仅仅是第一步。
周儒保说,愿意发展农家乐的村民,请到上湾村投资。张源表态,景区建成后,欢迎大家来务工、经营。石新初一努嘴,“我当双木公路的桥头堡,保障交通畅通,帮你们招揽游客。”
杜月笙
1949年4月,上海春意盎然,可四周隐约传来的隆隆炮声,让民众没有了享受春景的兴致。4月27日晚,上海“三大亨”之一、青帮大佬杜月笙一家登上了荷兰轮船“宝树号”,逃离了上海,目的地是香港。
杜月笙这次离开上海,至死也没能再回来,而且死后被强行带到台湾,将他“风光大葬”,这是杜月笙生前强烈排斥的。事实上,败退大陆前夕,多次邀请杜月笙去台湾。那么,杜月笙为何不愿去台湾呢?
在杜月笙离开上海前夕,在崇明岛专门召见了他,希望他能一同去台湾,再图未来。杜月笙表面上以台湾天气湿热,自己哮喘病恶化需要去香港治病为由,委婉拒绝了。但是,这不是杜月笙拒绝去台湾的真相。
杜月笙之所拒绝的邀请,根本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没有了利用价值,而且他已经知道将蒋经国在上海“经济管制”失败原因之一,归咎在他的身上。1948年11月1日,保密局发给一份密电,直接指出杜月笙采取的一系列反制手段:
“保密局(三十七年)十一月一日南京徐自强函呈:沪市经济管制失败之内幕。青年党《中华时报》发行人宋益清,向曾琦报告称,沪经济管制之失败,系政府既惩办杜维屏破坏金融案于前,不应放纵孔令侃大量囤积于后,致使杜月笙极度不满,将所能控制之工厂,均以原料缺乏为辞,逐渐停止开工,并促成黑市交易、抢购风潮,藉以报复。呈阅。”
看后怒不可赦。1949年7月,报社早已迁往台北的《中央日报》突然发表一篇题为《本党历史的新页》的社论,直接批评杜月笙:
“买办流氓、土豪劣绅,本都是时代的渣滓,应在肃清之列,但由于一些有力同志的畏难苟安,不去肃清他们,结果他们的势力就反而壮大起来,变成了各地的实际统治者。别的且不说:上海为什么变成最容易发炎的盲肠?岂不是因为它早成为‘闻人’的天下?这闻人也者就是流氓头的代名。那些流氓头是由吾党同志一手提拔起来的,但在它的羽翼丰满之后,就几乎变成了上海的皇帝。我们只要看上海参议会议长一席竟是闻人杜月笙辞而不就的位置,以及去年上海的限价政策之突然受到闻人的逆袭而崩溃,都可以想见那些‘闻人’之已取得上海实际统治权,与夫我们少数同志养虎贻患的不智。”
或许是看了这篇社论让杜月笙惶恐不已,自此一病不起。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终年63岁。杜月笙的遗愿是葬回上海老家,可姨太太们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比如孟小冬希望葬在香港,那里是她跟杜月笙结婚的地方。
杜月笙墓地
得知杜月笙去世,念及曾经与他是“拜把兄弟” ,亲笔为他书写了挽额“义节聿昭”。1952年,四姨太姚玉兰在宋美龄的一再“邀请下”,率领全家并带上杜月笙的灵柩去了台湾。
当年10月27日,杜月笙灵柩运抵台湾基隆港。给足杜月笙面子,安排了隆重的迎接灵柩仪式。据资料显示:
“除了杜氏家属,恒社旅台社员,迎灵亲友亦达三百余人。满头银发的几位高年老友,在人群之中面露戚容,望之令人肃然起敬,如党国元老李石曾、许世英,都是偕同夫人同来,洪兰友、陶百川,程沧波、萧同兹、石凤翔、陈训悆、何竞武、陶一珊、汪竹一、吕光、赵志垚、梁永章、李鸿球、范鹤言、朱庭筠等一概在码头等候颇久,基隆各界听说杜月笙的灵柩到了,纷纷赶来参与祭奠,并且参观码头上冠盖云集的盛况。”
杜月笙墓地
为了给杜月笙选择一处风水宝地,杜月笙灵柩暂厝台北市南京东路极乐殡仪馆,随即墓地选址工作开始,最终选择了台北县汐止镇大尖山西侧,山下就是“秀峰国民小学”,可以说是一处风水宝地。
杜月笙墓地朝向上海老家方向,寓意魂归故里,叶落归根。坟冢用大理石覆盖,灰黑色的墓碑刻着宋体楷书金字“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最上方则是当年赠予的挽额“义节秉昭”。
这里插一句,在“义节秉昭”下方则是张群所题的“誉闻永彰”。张群的题词最初是墓地入出口的木牌坊上,后因小学扩建拆除。杜月笙墓地起初有子女前来打扫,随着他们远走美国,墓地因缺少维护便破败不堪,但墓碑上方八个描金大字却非常显眼。
和张群的题词
有人说,杜月笙配不上的题词,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杜月笙的评价。“义节秉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义气和品节应该书写出来昭示天下,一般是指正义光辉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孟小冬病逝后,不愿跟杜月笙合葬。在杜月笙墓地不远处,是四姨太姚玉兰墓地。
如果从杜月笙的生平来看,的题词只能代表他本人的想法。尽管杜月笙对抗战有一点贡献,但他靠着烟赌发迹,无数人因此家破人亡也是事实。
石凤翔是中国近代的纺织教育家,纺织专家和民族企业家,被人称为"西北纺织大王",独臂撑起民族纺织业的半壁江山。
东渡日本求学,参加同盟会石凤翔,原名石志学,1893年3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滑石冲。祖辈务农,从父辈起,弃农经商,家道中兴。
1907年,石凤翔14岁,跟随大哥去日本求学,并随兄参加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时,一起回国参加革命。
再渡日本,潜心攻读纺织专业1912年,石凤翔考入日本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学习纺织专业。
1915年,进入日本大阪的内外棉纺织厂实习两年。成为一个既掌握有世界先进技术,又经过实战历练的纺织界经理人。
1917年,他婉言谢绝日本棉纺织厂的高薪聘请,回到自己眷念的家乡,回到当时民族工业繁荣,交通便利的"东方芝加哥"。
进入楚兴,初展才华回国后,得益于长兄的举荐,石凤翔进入楚兴纱厂。(想了解楚兴纱厂详情,可参考上篇有关徐荣廷的文章)
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楚兴得到充分发挥,各项业绩突出,很快得到董事长徐荣廷的赏识。
1918年被聘为楚兴纺织学校校长。为楚兴以及后期的裕大华培养了60余名纺织专业人才。
风华正茂,经历人生重大磨难1923年,30岁的石凤翔出任裕华技师,主管生产的他几乎每天都连续几个班次在各生产车间里巡视和指导。
疲惫的他,在一次清晨巡视清花车间,伸手挟取粘附在机器内的棉花团时,左手两个手指被打掉。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医院从肘部为其截肢,使其成为终生残废。
临危受命,解大兴纱厂之困局石凤翔养伤之时,正逢石家庄大兴纱厂遭遇经营困难,厂长张荫甫辞职。公司便委派石凤翔接任厂长一职。从此,他在大兴纱厂任职十年,挽大厦之将倾,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经营优势,使得该厂生产的纱、布畅销关内外。
经营大华,扩张西北"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紧张,关内农村经济凋敝,加之日货倾销,大兴纱厂产品积压,连年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石凤翔向总公司提出向西部发展的思路,以及在西安建厂的建议。
1936年7月正式投产,规模为12000锭纱机、320台布机。这便是西北地区近代以来的第一个机器纺织厂,投产不到半年即有盈余。
大兴二厂的兴建,填补了西北民族纺织工业的空白。几年下来,大兴二厂更名为大华纺织公司西安大华纱厂,企业规模、产量和销售额均实现了翻番,成为了抗战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领头雁"。
为了抵制日本龙头细布,石凤翔创立了"雁塔牌"细布,他投入自己全部精力,研发的雁塔细布,无论在外观、色泽、手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使其深受用户好评,从而畅销西北地区。
1937年初,由于沿海工业不是被破坏就是被日军所霸占,西北纺织企业少,市场空间大,纺织业空前繁荣。据厂志记载,大华纱厂从1936年开工到1938年的前三年间,每年分别盈利为20万元、133万元、476万元。
1939年10月,日机轰炸西安,大华厂遭受日军飞机三次大规模轰炸,损失惨重。
为了保全设备,石凤翔报请董事会批准,在秦岭山中的四川广元建立了大华广元厂,将西安大华厂较好的动力设备和纱机拆迁,运往广元,将工厂建在山洞里,以防日军轰炸。
1938年,内地的纺织企业实行西迁,先后在西安设立了纺织厂,打破了大华独家经营的局面,形成竞争。同时,因战事影响,大华的生产经营逐渐陷入困境。
创办大秦,注重纺织教育在西安期间,石凤翔还利用大华钢丝机与其他人合作创立了大秦毛纺厂。厂子虽小,亦属独家,获利颇丰。同时,他还创建了大华酒精厂、实华实业、信义贸易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为抗战和西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编写完成了影响最广的书籍《棉纺学》,并创办了大华纺织训练所,自己兼任校长,为西部棉纺织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1947年,石凤翔还出任江汉纺织专科学校第一任校长,他把业余时间及精力全部贡献给学校和学生,造就出许多优秀人才。
政治投资,与蒋成为儿女亲家除了经济上的投资外,石凤翔也为自己做了一笔政治投资,与结为儿女亲家。
1943年,石凤翔的次女石静宜与当时驻守临潼、任胡宗南部某步兵营少尉排长的蒋纬国恋爱结婚。这次联姻后,纺织大亨也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宝岛台湾。
但世事难料,1952年,34岁的石静宜,因为难产一个人死在了台北的家里。直到40多年后的1996年,石静宜曾经的学生终于说出了真相,她是因卷入了蒋家的内斗,才蒙冤被害的。
石凤翔后期的事业也并不一帆风顺。1948年1月,身为裕大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并兼任江汉纺织专科学校校长的石凤翔,因主张在台湾建厂,遭拒绝后,辞去公司所有职务。
他将在美国购买的旧纺织机3万锭中的1.5万锭和大秦毛纺织厂存放在上海的机器运到台湾,在台湾新竹组建大秦纺织厂,并举家迁往台湾。
1958年,大秦纱厂已成为拥有4万纱锭和800台织机的大厂。期间,石凤翔又于1953年创立了中国人造纤维公司,从纺织领域拓展到化纤工业,开创了台湾制造粘纤、棉纶和涤纶之先河。
1959年,因代织军服用布的质量问题,接连亏本,难以维持。石凤翔全家迁至香港。
1967年,74岁的石凤翔在香港病逝。
石凤翔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倾注于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虽因此落下残疾,仍坚持西北纺织工业一线。还将自己毕生所学编著成书籍,走向讲台,为近代纺织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教育家和实干家。
在今天西安市太华路南段,含元路和纱厂东街之间,有一个文化商业园区——大华1935。园区内的建筑是清一色的老厂房,经过简单装修改造被划分成餐饮、演艺、博物馆等几个功能区。
这里曾经有西安最早的现代化纺织企业——西安大华纱厂,1934年,石家庄大兴纱厂为了开拓内地市场,调石凤翔来西安建立分厂,在邵力子、杨虎城等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大兴二厂于1935年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1936年,大兴纱厂完成企业改制,更名为大华纺织股份公司,这也为新中国西安纺织工业奠定了基础。
从1935年建厂开始,大华纱厂就是当时政府的管控企业,抗战时期发挥了“补给”的重要作用,因此被日军多次轰炸。据《新城区大事记》(1911-1949)记载:28年(1939年)10月11日,日机12架轰炸大华纺织厂,投弹30枚,死伤40余人,炸毁棉花2.5万担,厂房、机器严重受损,全厂停产。
1939年5月6日 上午7时40分,日机17架空袭西安,于尚仁路、大华纺织厂等处投弹25枚,炸死炸伤30人,炸毁房屋10间。抗日战争时期,大华纱厂成为重要的军需物资供应地,因此也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从1939年到1941年,纱厂三次遭受日军飞机轰炸,损失惨重,但大华纱厂都及时恢复生产,把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大华纱厂的经历,也是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从它诞生之初就与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中间偶有浪花泛起,演绎出令人瞩目的传奇故事。次子蒋纬国与石凤翔女儿石静宜的爱情故事就令人惊奇。
据说,1940年蒋纬国从德国留学归来,入西北军胡宗南麾下,在陆军第一师步兵三团第二营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职务,经常往返于重庆与西安之间。有一次,他搭乘火车,见到一位时髦而漂亮的小姐正在看一份英文报纸,便前去借阅。这次的相遇最终成就了两人的姻缘。
70多年前,新中国解放的前夕,当时的解放军识破了敌人炸厂阴谋,1949年5月20日,工人们得知了人民解放军已经渡过渭河,正在向西安城区挺进,大家都激动不已。人人拿起武器,自发护厂,要将一个完整的大华纱厂交到解放军的手中。
西安解放时,石凤翔仓皇离开大陆,西北的所有产业都没来得及搬迁,最后只把在上海的大秦纺织厂的设备搬运到台湾。大华纱厂1951年实行了公私合营,1966年12月收归国有,企业改名为“陕棉十一厂”。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华纱厂尽管历经了军管、公私合营、国营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名字也换了很多个,但无论怎么变换,大华纱厂对西北纺织工业发展的里程碑意义都无可替代。而且,受大华纱厂影响,陕西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直到2008年企业因负债积苛、无力回天,申请政策性破产。
1949年初,石凤翔携眷离陕入川,后到上海。上海解放前夕,又从上海前往台湾省,还先后创办了正义印染厂等企业,还是台湾省纺织学会第一、二和五至七届理事长。后因代织军服用布的质量问题,接连亏本,加之其女石静宜因病去世。1959年,石凤翔全家迁至香港,后在香港病逝,一代纺织大王的故事便落幕了。
如今,昔日的大华纱厂周围的村落早已被林立的高楼取代,大华纱厂所处的太华南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纺织厂华丽“转身”为时尚、前沿的文化艺术街区,只有古老的纱厂建筑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最高人民检察院 2022-10-06 18:50 发表于北京
,时长08:31
石凤翔,1929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1981年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94年离休。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石凤翔除了读书看报写毛笔字之外,还学会了上网,用电脑看新闻,发信息。对这样的生活,石凤翔很满足。他常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
从一个放牛娃,到参加革命;从懵懂无知,到坚定信仰跟党走;从参与万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建设,到顺应时代发展用心用情办案,服务改革开放……曾经的苦孩子慢慢长大,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往期回顾
胡克惠:无畏·无悔·无愧
赵虹:人生中的引路人
陈大豪:从小种下了跟党走的红色种子
周汉良:紧跟党的人
喻中升:给初心一个期限——永远
王正义:一位平凡党员的自我修养
刘长春:总是与老百姓在一起
彭少勇:勇气来自于信仰
胡务勤:勤奋务实地做好老干部工作
刘三祥:从红缨枪开始的信仰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离退休干部局
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
检察日报社
联合出品
制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
鸣谢: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
编辑:陈宝枫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