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字形像是一个大腹而深的容器,这个容器下有三足上有两耳,容器下面用木柴烧火,仿佛在煮什么东西。《说文解字》说“鼎”是“和五味之宝器”,也就是说认为“鼎”是一种炊具,用来调和各种食材和味道,做出美味的食物。
字形演变从已知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楷书,“鼎”字的演变如下。
什么是鼎?“鼎”是一种诞生很早,传世久远,具有悠久历史的器物。“鼎”有圆腹,边沿有两只耳朵,下面有三足,这样形状的器物就是“鼎”的最基本器型。基本款式的鼎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如果鼎腹方形,下面就有四足。我们现在从博物馆里能看到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鼎”,代表着不同地区久远的文化。这时候的鼎有陶土烧制的,也有石材制成的。有的鼎腿部还留有烟熏的痕迹,仿佛能让人闻到数千年前鼎中食物的美好味道。鼎有大有小,小的鼎如盆如碗可放置案上,是当年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使用。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制作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商周、春秋的鼎以青铜制成,“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随着制作材质的改变,“鼎”作为一器物其本身的功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鼎”从煮食物或盛放食物的炊器演变为祭祀使用的礼器。“鼎”甚至成为象征天下社稷的宝器。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鼎上常常或铸或刻有铭文,仿佛是凝固了的历史瞬间,对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留下只言片语的描绘。当我们在博物馆里面对这样的青铜器,看着它锈迹斑斑,上面的文字如刻骨铭心就会感受到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
战国时及秦汉,制作“鼎”材质中慢慢加入了新的材料“铁”。随着体制、制度的完善,“礼”的作用渐渐淡化,“鼎”作为礼器的功用也慢慢消失。“鼎”又渐渐成为古雅的摆件和玩器。如宋元时的玉鼎、瓷鼎,清代的珐琅鼎。
关于“鼎”的典故“九鼎”
关于“鼎”的典故最有名的就是“九鼎”。“九鼎”铸于夏代,一种观点认为是治水有功的“禹”铸了九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禹的儿子、夏代的开创者“启”铸了九鼎。大禹治水之后划分天下为九州,九州的长官叫“州牧”,九州的州牧因为夏朝有德而臣服于夏朝的统治,向夏朝进贡了铜。夏朝的统治者用这些九州州牧所进贡来的铜铸了九只鼎,每一只鼎作为一个州的象征。在每一个州对应的那只鼎上把这个州的山川物产等都画成图也铸上去。这样天下百物鼎上都有记录,人民就知道如何分辨。这样看来,九鼎象征的是天下九州,“九鼎”已经具备了特殊含义,不再仅仅是最初的生活实用器。九鼎可以震慑魑魅魍魉,九鼎还能使上下团结一心,使统治者接受上天的福佑。从夏铸九鼎开始,“鼎”就成了国之重器,既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又是吉祥物。
夏朝因为失德,所以失去了继续统治的资格,商接替了夏进行统治,九鼎归于商。商代持续六百年,纣王暴虐,商代灭亡,周代建立,九鼎又归于周。东周的时候,统治衰亡楚国、秦国都曾经想得到九鼎,但最终没有得到。而“九鼎”的下落最终成谜,有的人说“九鼎”在周德衰微时就不知所终,也有的人说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九鼎”被迁到了咸阳,最后也失落了。
楚庄王问鼎
西周灭亡后周王室的统治衰微,周天子从宗周镐京迁居到成周洛邑,也就是现在河南洛阳。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居住在王城里的周定王听说了一个消息:本来远居于南方的楚国国君楚庄王忽然率领楚国的军队到达了洛水之畔,在王城之外陈兵耀武。周定王被吓坏了。
严格意义上说,只有王都洛邑的主人周定王才能被称为“王”,严肃的正式称呼应该是“天王”,略有讽刺的称呼叫“周天子”。可是来的这位也是“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庄王的“王”是假王,是自己给自己上的尊号,而楚庄王的实际身份只是周王朝诸侯爵位里最低的一等,叫“子”,楚庄王实际上应该被称为“楚子”。
爵位虽低,胆子不小,楚庄王因为讨伐陆军戎顺路到了洛水,到了天子王都,楚庄王不但没有战战兢兢,反而有点兴致勃勃地带着窥伺之心虎视眈眈。害怕的人反倒是王城里的周定王。周定王是东周的第九位周王,这时候已经是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统治岌岌可危,周王有名无实成了摆设,很可能被取而代之。面对楚国大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出城慰劳楚庄王,其实是想探一探楚庄王的来意。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就饶有兴趣问起“九鼎”来,详细询问了关于“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问鼎显示了野心勃勃。因为“九鼎”的特殊地位,所以楚庄王问鼎也有了特殊的意义,从此以后,后世凡是欲图夺取天下的行为,都将之称为“问鼎”。大夫王孙满回答楚庄王说“在德不在鼎”,这是在警告楚庄王,鼎的轻重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持鼎者的德行而不是鼎本身。如果德行美善,鼎作为器物虽小,但是本身意义重大;如果奸邪昏乱,就算是作为大器的鼎也只能是轻如鸿毛。王孙满就是在告诫楚庄王,想夺鼎本身就是犯上作乱的行为,取得鼎也不会得到上天福佑和民众支持。
秦武王举鼎
战国时期,强秦国君秦武王因“鼎”而死。
秦武王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哥哥。如果没有秦武王之死,昭襄王就无法继承国君之位,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历史。秦武王继承君位的时候只有十九岁,虽然年轻但是给当时的秦国无论内政外交、经济、军事都带来了勃勃生机,可惜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就死于意外。
秦武王有一个特点就是:天生力大无比。而且他自己也非常喜欢做一些显示游戏来显示自己力大无穷。当时秦国有三个大力士:任鄙、乌获和孟说,都因为力气大而被任命为官吏,得到秦武王的喜欢。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大力士陪伴秦武王一起游戏取乐,最后导致秦武王的意外身死。
秦武王和大力士们比赛举鼎。结果秦武王由于用力过大而膑骨骨折,《史记》上叫作“绝膑”。秦武王因为受伤过重很快就死去了,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三岁,仅仅在位四年。秦武王还没有儿子,于是君位就由他的异母弟弟嬴稷继承,嬴稷就是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博物馆里的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陶鹰鼎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器物代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动物作为纹饰画或刻在陶器上很常见,但是以动物形态出现的器物很罕见。这只“鹰”双目圆睁,喙钩而有力,双腿粗壮,以双腿和尾部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陶鹰鼎出土于陕西华县,墓主人是一位成年的女性。这只形状奇特的鼎没有作为炊器的使用痕迹,出土时与它一同摆放的还有当时作为礼器的石圭等物。据推测,陶鹰鼎有可能是某种仪式用器,和祭祀活动有关。
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是至今发现的体量最大的鼎,是殷商时期的祭器,出土于河南安阳。这只大鼎上的铭文中“戊”字是对于殷商时期一位神秘的贵族妇女的称呼,这位贵族妇女死后的谥号叫“妣戊”,她生前被尊称为“妇妌”。
妇妌的身份是商王武丁的“妇”。“妇”这个字在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当时被称为“妇”的贵族妇女最为今天的人所熟知的就是“妇好”。“妇妌”与“妇好”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按照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的观点,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六十多位“妇”都是商王的配偶,“妇妌”、“妇好”都是其中之一。有的观点认为,“妇妌”和“妇好”一样都是来自方国的女子。“妇好”来自于位于现在商丘附近的“子国”,而“妇妌”则来自于位于现在邢台的“井国”。所以在甲骨文里“妇妌”有时候又写作“帚井”即“妇井”,并推测说妇妌是井国国君井伯之女。
天津博物馆太保鼎
天津博物馆的传世青铜器“太保鼎”是西周初铸器,历经三千年风雨,几经流离,最终成为天津博物馆的藏品,被誉为镇馆之宝。
太保鼎因为鼎内壁上有铭文“太保铸”而得名。铭文中提到的“太保”是商周交替之际非常重要的周族重臣召公奭。召公奭是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宗亲,因为封地在“召”而以“召”为氏,称为“召公”。“太保”是召公奭曾做过的官职名称,“太保”是周代“三公”之一,因此而被尊为“召公”。
召公奭历经武王、成王、康王三朝,是西周初期的定鼎之臣,有辅佐成王和康王成就盛世之德,使成康年间达到四十年刑措不用的生息安定局面。武王在伐纣立周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就是“周成王”。召公奭和周公旦一起辅佐成王,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召公和周公在成王时一同按照武王的遗愿兴建新邑,就是被称为“成周”的洛邑,召公和周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有的观点认为,“陕”是指河南陕县,在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
周成王时召公被分封于“燕”。召公受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后来向南扩张,兼并蓟国,燕国以蓟为都,蓟包括现在天津蓟县的一部分。天津曾经是古蓟国与山戎杂居之地,后来就归属了燕国。周成王在位二十二年,五十岁时去世了。《尚书》里有一篇《顾命》记载成王去世前沐浴更衣,召唤重臣嘱咐后事,把自己的儿子姬钊托付给这些宗亲重臣,这其中就包括召公奭,姬钊就是后来的周康王。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太保鼎就铸于周康王时期。
太保鼎在西周灭亡后不知道有过怎么样的经历。清代道光或咸丰时重新出土于山东寿张梁山。从清后期到,太保鼎又被不同的收藏家保有,后来被总统徐世昌收藏。最终,太保鼎由徐世昌的孙媳妇张秉慧捐献国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台北故宫毛公鼎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藏品中的重器,鼎内有铭文五百字,记录了西周一位“王”即位时请毛公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并予以赏赐。这个铭文里提到的“王”,有人说是“周宣王”,古文学家唐兰先生认为是“周孝王”。“毛公鼎”是西周中后期所铸。
这位“毛公”是毛国的国君。毛国是西周初年的封国,始封君为周文王的庶子毛叔郑,封地在现在陕西扶风。毛国国君是姬姓毛氏,和周王室同姓,表示毛国和周王室有血缘关系。西周建立之后,毛国一直是辅佐周王的重臣。《尚书*顾命》里记载的周成王临终托孤的大臣除了有召公奭,也有毛公。
毛公鼎的出土地点在陕西宝鸡岐山周原,这里既是毛国所在地,也是先周时周族人的发源地。周族人在岐山周原建城,这座城邑有宫殿,有祭坛,有田宅,一片繁荣景象。西周建国之后,岐山的这座城邑仍然保持了宗庙、辟雍,这里是周族人的精神存放地。不只毛国在周原,周公姬旦的封国周国也在岐山南面的扶风。后来东周时周平王为了表彰秦襄公护送东迁洛邑之功,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了秦国。
毛公鼎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辗转流徏于民间,后来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现在是南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毛公鼎的珍贵之处正在于大篇幅铭文是难得的当时文字资料。正因为五百字铭文是现存最长篇幅的金文,所以被称为青铜器铭文之最,是研究西周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毛公鼎上铭文不只是珍贵的史料,也是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西周时期的文字从现在看来体现方式以铭刻的金文为主,周代金文沿袭了商代金文的风格。西周早期的金文还较多出现团团块块,中期以后则笔划渐渐平直,字体渐趋方正整齐。
河北省博物院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所铸,这只鼎的材质很特殊,是铜身铁足。鼎上有铭文四百六十九字,这些铭文是刻上去的,春秋及前期的青铜器铭文都是铸器时铸上去的。
中山国,建国者是姬姓的白狄鲜虞,始建于春秋后期,唐代的地理著作《括地志》记载中山故城的名字是“中人城”,又叫“中人亭”,中山国所建的这座城在现在河北省唐县西北峭岭上。因为城中有山,所以名字叫“中山”。中山国从春秋后期建国,到战国时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一共存在三百五十多年。
西周时以中原为华夏,四夷之民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说狄人:“衣羽毛穴居,而不粒食。”关于华夏和四夷的区别,指的是地域而不是血统族别。“北狄”是一个统称,其中还包括“赤狄”、“白狄”等等,“鲜虞”是“白狄”中的一支。虽然是“狄”人,但是“姬”姓,这也是周王室的姓,表示建立中山国的白狄鲜虞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很有可能是被边缘化而从中原逐渐迁居到北方的姬姓宗室。
战国时期的一位中山国国君曾经称王,这位“中山王”铸了三件青铜器,被后世称为“中山王三器”,除了这个铁足铜鼎之外还有一件方壶和一件圆壶,也分别刻有铭文。“中山王三器”的铭文内容讲了中山王对当时燕国发生内乱的一些感慨,文字笔画流畅,字型非常特立独行,是战国时期金文的翘楚,格外有华丽之感。
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曾经出现了以下四个时期: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以及铁器时代。而中国的古代人民,早在青铜时代便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青铜器的出现让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由原始迈入文明。不但如此,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代人民对于青铜的冶炼技术愈发成熟,对于青铜器的图腾纹案雕刻愈发美轮美奂。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步入了又一个高潮期。
青铜鼎作为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在春秋战国时期时刻展现着其耀眼的风采,所以青铜鼎成为了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物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起源、功能、以及艺术特色等等。
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起源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量大,精品多,并且艺术与科学价值极高。不但如此,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而最初的“鼎”则是一种烹饪器具,在一些地方是用来煮肉以及贮藏肉类的。
但是后来青铜鼎又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商周时期,等级制度严格,统治者需要用所谓的“礼”来维护其政治与权力。而在此期间,人们崇尚神明,祭祀成为了沟通人神的重要环节,因此统治者推出“鼎”这一礼器,所以青铜鼎又这样成为了礼器之首。
春秋时期青铜鼎的形态和组合与西周晚期的几乎相同,花纹和装饰也沿袭着西周时期青铜鼎的特点,在西周时期,就有对青铜鼎使用数量的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青铜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在等级秩序混乱的春秋战国乱世,青铜鼎更是成为了统治者建立统治的必需之物。
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功能(1)青铜鼎的日常生活功能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青铜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器具,青铜鼎与青铜爵一样,不但具有日常生活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鼎”作为一种青铜炊具,本来是古代的烹饪用具,相当于现代的家用锅。因此青铜鼎在日常生活中,用来烹饪煮肉以及贮藏肉类。
那么为什么青铜鼎最终成为了象征着国家权力的礼器呢?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又“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传说黄帝一统天下后,曾铸鼎荆山,后有龙迎黄帝以及众人。包括大禹曾经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在荆山的下面,用来象征着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成为传国重器。因此,后世称取得叫“定鼎”。
而在奴隶制时期,鼎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更为人所熟知,皆表明了鼎这种器物在古代社会殊重要的地位。
所以,青铜鼎不仅是表明身份等级,更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比如现流传至今的“问鼎中原”、“三国鼎立”等等词汇,就包含这种意思。
(2)青铜鼎的政治功能
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全国的重器,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这一个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意义。而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为了庆祝联合国50年华诞,中国在1995年10月21日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象征着和平与团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青铜鼎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而它的政治功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艺术特色(1)青铜鼎的种类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十分纯熟,创造出的青铜鼎种类繁多,大体分为以下四种种类: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
在这四种青铜鼎中,鬲鼎和扁足鼎创造于商周时期,它们的形态与功能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因此鬲鼎和扁足鼎的使用时间非常短,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方鼎作为方形槽或长方形槽的四足双耳容器,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因此圆鼎是历史上流行时间最长的青铜鼎式。圆鼎的基本形态是腹腔非常圆而深,耳小直立于口缘上,三足为锥形。在春秋战国时期,圆形的青铜鼎已经成为了最主流的礼器,更是用来“明尊卑,分上下”的礼器。
(2)青铜鼎的艺术特性
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中国古代工艺领域上的一大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顶上的纹样构成上下左右连续四个方向,逐渐统一但并不单调。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顾名思义,没长角的小龙缠绕叠压;在此之外还有目羽纹,则将羽毛形状的纹路做成眼睛形状的;还有绳索纹,像绳索的样子以及像贝壳一样的纹路,总体来说,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
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的精妙华美,而此时青铜器的装饰从印纹发展到了划纹,青铜鼎上的纹路因此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四、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特点1、青铜鼎大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室的衰弱,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列国诸侯所铸造的青铜器具不断增多,而青铜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各个诸侯为体现自身的权利,拼尽全力铸造青铜鼎,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大量出现。
2、青铜鼎表面花纹逐渐精良。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青铜鼎的冶炼雕刻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各种铸造方式,比方说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进步,让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更加成熟,从青铜鼎表面花纹的精良,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五、为何青铜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消失无论是夏、商、周时期,还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作为礼器之首,是王权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在秦朝时期,青铜鼎的王权象征意义便逐渐消失了呢?
秦朝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在秦朝之前,对于王权的定义并不准确。所有的统治者需要一件实物象征着王权,这便有了青铜鼎的出现。而在秦朝建立之后,王权已经固定,秦始皇作为皇帝象征着王权,这时候并不需要一件死物去象征着权利。
因此从秦朝之后,青铜鼎更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件尊贵的宝物。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将年号改为”元鼎”。这从另一角度上能够看出,尽管青铜鼎不再象征着权利,但它仍然在统治阶级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六、结语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青铜鼎作为中国古代的礼器之首,是青铜器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原始社会时期,原本只是普通炊具,。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鼎的性质发生变化,其中一部分作品制作加工讲究起来,体量也加大了,实用意义逐渐减弱,逐渐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青铜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与精神。它的造型雄伟祥和,古朴端正,象征着王权。
有史学家认为,青铜鼎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有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
参考文献:《古代中国青铜器》《青铜鼎研究论述》
本文首发今日头条,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哈喽,小伙伴们欢迎阅读茵茵视线的,原创文章,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加下关注。在《花千骨》中花千骨非常爱她的师父白子画,两人的情感太过虐心,白子画为了就花千骨而中了卜元鼎之毒。唯一的办法就是炎水玉能够解毒,可是炎水玉已经碎了,唯一的办法就是集齐另外九方神器,炎水玉就会自动和并在一起。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剧中的十方神器有哪些。
1.东方流光琴
东方流光琴是白子画所拥有的,花千骨还用流光琴对抗过七杀殿的人。东方流光琴的作用是净化涅槃,是十方神器中,代表“善”与“重生”之物。琴声不但能净除恶鬼,超度亡魂。且能遏制人心中邪恶、贪婪与欲望。
2.南方幻思铃
南方幻思铃原本在太白山,太白门掌门绯颜为了保护太白门的安全,把这个烫手的山药神器幻思铃赠给白子画让其代为保管。。幻思铃有控制人心。代表“情”与“执念”之物,铃声可以轻易操纵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并迷惑人的神智。
3.西方浮沉珠
西方浮沉珠在蓬莱岛霓千丈手里,花千骨为了集齐神器,欺骗霓千丈并且从霓千丈的墟鼎之中拿走了浮沉珠。单春秋把霓千丈杀死,霓漫天因为是花千骨杀了霓千丈,誓要杀了花千骨。西方浮沉珠。代表“毁灭”与“力量”,可控制云雨雷电、山川树木等自然元,此珠在手,翻江倒海、翻云覆雨,皆不在话下。
4.北方卜元鼎
卜元鼎在夏紫薰手中,夏紫薰为了杀了花千骨和单春秋合作,没想到却让白子画中毒。卜元鼎代表“煎熬”与“治愈”,可炼化一切,不论是制出来的香,还是仙丹毒药,都是圣品。
5.天方谪仙伞
天方谪仙伞在七杀殿杀阡陌手中,杀阡陌平时就是把它当做雨伞,和遮阳伞使用。在杀阡陌和白子画对战的时候,杀阡陌就是让手下给他用天方谪仙伞遮阳。天方谪仙伞代表“恨”与“抵抗”,持伞之人,可以阻拦外界的一切进攻,与结界不同的是,甚至可以将攻击加倍反弹回给对方。
6.地方玄镇尺
玄镇尺在天山派,花千骨为寻玄镇尺,勇闯天山九霄塔。九霄塔机关重重固若金汤,花千骨、朔风、东方彧卿和绿鞘勇闯九霄塔拿走了玄镇尺。绿鞘为了救阁主因此丧命。玄镇尺代表“绝望”与“压迫”,人和物,修为或者记忆,感情或者技艺,皆可封印,无法解除。
7.生方炎水玉
炎水玉是封印妖神的神器,在当年封印妖神的时候,成了碎片。朔风就是炎水玉碎片幻化成的,还有孟玄朗送给小骨的那个勾栏玉,也是生方炎水玉的部分。生方炎水玉代表“爱”与“希望”,使用此神器可枯木回春,死人复生。
8.死方悯生剑
悯生剑是蜀国的王剑,持剑者就代表蜀国的皇帝,蜀国老皇帝临终前给孟玄朗的剑!之后被孟玄朗的哥哥抢去,随后白子画帮助孟玄朗复国,最后孟玄朗后将悯生剑送给了白子画,花千骨也是死在悯生剑手上。悯生剑代表“死”与“离别”,悯生剑其实是最残忍之剑,见血必亡,无不可杀。
9.逝方拴天链
拴天链是蜀山的镇山之宝,本来是在掌门清虚道长手中,剧中花千骨去蜀山的时候,正好看见蜀山被灭门,拴天链被单春秋抢去。之后单春秋想用拴天链困死白子画,结果被花千骨的血破解。最后杀阡陌怒斥单春秋杀了清虚道长,并且把逝方拴天链亲手交还给白子画。 逝方拴天链代表“牵绊”与“桎梏”,无法斩断的枷锁,可缔造世上最坚固的牢笼,并能轻易毁掉牢笼中的一切。
10.望方不归砚
不归砚原来在单春秋手中,傲娇的杀阡陌和白子画展开惊世一战,可是臭美的杀阡陌不愿自己的形象手损;要和白子画比试推鼎,杀阡陌落败,单春秋不情愿的把不归砚给了白子画。望方不归砚代表“逃离”与“追寻”,持砚者可瞬间从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传言甚至可以穿越时空。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