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板腔”就是杨玉林
■河 声
开栏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各类人才围绕发展大局,勇立改革潮头,引领创业创新,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业务精湛、贡献突出的拔尖人才。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从即日起,市委组织部与本报联合推出《拔尖人才风采录》专栏,深入报道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亮点做法和主要成绩,在全市更好地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助力我市在建设“大运城”格局中彰显河津贡献、河津作为、河津担当。
“东风吹战鼓擂,我是河津杨玉林。管你那玉林不玉林,我这汽车不捎人。”说起杨玉林,在河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在晋南地区也是名声赫赫。六十年来,他先后出版了超百万字的专著;他走南闯北,把河津的这项“土特产”传播到了河南、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多次登上央视的大雅之堂。可以说,河津干板腔能正名、能申遗、能撂红、能发展,杨玉林先生功不可没。
开口是戏,张口博笑。杨玉林今年82岁,现任运城市和我市曲协名誉主席,从事“干板腔”创作表演六十余年。少年学子时,他就被誉为“洋相股长”。到文化馆工作后,他如鱼得水,诙谐幽默、出口成章的语言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创作和表演方面大获丰收。被河津传为民谣的“杨玉林挡车”,也有了升级版。“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谁怕谁/老杨同志认人广/在社会上有影响/挡着汽车就当浪/在侯马常把火车挡”。眼看着民谣传得变了味。杨玉林想解释,想制止,却没人相信他的话,自我感叹:“我是哑巴见他嫫/你说张口该说嗦”。“东风吹”俨然成了杨玉林的代名词。为正名,他专门创作了《东风吹正传》干板腔,前因后果和根由,一听就能搞清楚。
点石成玉,曲秀于林。1964年,杨玉林带着“模范饲养员”段子参加晋南地区文艺汇演,临走前给地区报文艺形式名称,文化馆几个老师经过研讨,最后给“撂干句”立了个“官”名叫“河津干板腔”,干板腔由此正名并登上大雅之堂。1973年全省曲艺调演,杨玉林带着“兄弟三埋爸”的段子在太原南文化宫表演。此次演出不仅获得了二等奖,还正式把河津干板腔列入山西省地方曲种之一。干板腔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在三晋大地登台展演。
杨玉林说:“要推出一个好作品,不是靠天才,而是靠勤奋”。为创作一个好段子,他一夜一夜加班熬眼,一字一字认真推敲,一句一句脱口压韵;为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他不管风霜雨雪,地里背,车里背,路上背,舞台背,功夫不到家,他就不上台。正是因为他这种吃苦敬业精神,才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名段。在他的演出生涯中,从未出过任何舞台卡壳忘词事故。有一次,在文化部表演《铁姑娘大战鳖盖岭》,当专家们听到“杂草多、土质坏,硬格梆梆像鳖盖”时,连声追问,“你在哪儿能找到这么好的乡土语言”。干板腔《搞好交通安全》:“前梁上,坐两娃/后头捎的娃他妈/他妈怀里还抱一外/连他爸就四五外/车子上叠下一架山/好像过来个杂技团/前胎后胎都压扁/上梁压得忽闪闪”。渲染得多带劲,夸张得多么妙,比喻得多么美!六十多年的艰辛付出,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杨玉林把河津北坡的乏炭胡料,雕琢成了口头文学的珍珠玛瑙;把传统的单口干板腔表演发展成了群口表演和干板腔剧表演;把土生土长的“撂干咀”打造成了三晋大地老百姓离不开的亮闪闪的文化名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杨玉林是运城市命名的“民间表演艺术家”,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更是曲艺战线上的创作大户。目前他积累的干板腔段子多达三千多个,已出版了《河津干板腔》、《杨玉林干板腔选》上下两册、《河津土话》、《杨玉林谈河津干板腔的创作与表演》、《杨玉林干板腔新作》等。
为加快河津干板腔升华提档步伐,更好适应观众的视听觉要求,已耄耋之年的杨玉林亲自创作,带领团队,冒着酷暑,编排表演。6月29日和7月23日,干板腔剧《转柬》以全新的形式在龙门广场和南风广场精彩亮相,精练生动的语言,精湛入神的演技一下子就折服了现场观众,喝彩声、叫好声不绝于耳。为把干板腔推向全国,杨玉林冒着风险,搭着支架,每天坚持创作两小时。很多朋友都劝他好好歇一歇,杨玉林却说:“干板腔属自编自表的口头文学,关键在于创作,有生之年,我要为河津干板腔挖掘、整理、继承、发展、革新、完善而创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高龄老人杨玉林最近两年时间又结集出版了《河津干板腔作品精选》和《杨玉林干板腔作品专集》,书中150多个作品,既有传统段子“回忆篇”,又有“创业篇”“反腐倡廉篇”“文明环保篇”“德孝篇”“妇幼篇”“文艺篇”,可谓面面俱到,百花齐放。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杨玉林这种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不正是我们河津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折射么!
(责编:冯永红)
“干板腔”就是杨玉林
■河 声
开栏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各类人才围绕发展大局,勇立改革潮头,引领创业创新,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业务精湛、贡献突出的拔尖人才。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从即日起,市委组织部与本报联合推出《拔尖人才风采录》专栏,深入报道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亮点做法和主要成绩,在全市更好地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助力我市在建设“大运城”格局中彰显河津贡献、河津作为、河津担当。
“东风吹战鼓擂,我是河津杨玉林。管你那玉林不玉林,我这汽车不捎人。”说起杨玉林,在河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在晋南地区也是名声赫赫。六十年来,他先后出版了超百万字的专著;他走南闯北,把河津的这项“土特产”传播到了河南、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多次登上央视的大雅之堂。可以说,河津干板腔能正名、能申遗、能撂红、能发展,杨玉林先生功不可没。
开口是戏,张口博笑。杨玉林今年82岁,现任运城市和我市曲协名誉主席,从事“干板腔”创作表演六十余年。少年学子时,他就被誉为“洋相股长”。到文化馆工作后,他如鱼得水,诙谐幽默、出口成章的语言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创作和表演方面大获丰收。被河津传为民谣的“杨玉林挡车”,也有了升级版。“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谁怕谁/老杨同志认人广/在社会上有影响/挡着汽车就当浪/在侯马常把火车挡”。眼看着民谣传得变了味。杨玉林想解释,想制止,却没人相信他的话,自我感叹:“我是哑巴见他嫫/你说张口该说嗦”。“东风吹”俨然成了杨玉林的代名词。为正名,他专门创作了《东风吹正传》干板腔,前因后果和根由,一听就能搞清楚。
点石成玉,曲秀于林。1964年,杨玉林带着“模范饲养员”段子参加晋南地区文艺汇演,临走前给地区报文艺形式名称,文化馆几个老师经过研讨,最后给“撂干句”立了个“官”名叫“河津干板腔”,干板腔由此正名并登上大雅之堂。1973年全省曲艺调演,杨玉林带着“兄弟三埋爸”的段子在太原南文化宫表演。此次演出不仅获得了二等奖,还正式把河津干板腔列入山西省地方曲种之一。干板腔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在三晋大地登台展演。
杨玉林说:“要推出一个好作品,不是靠天才,而是靠勤奋”。为创作一个好段子,他一夜一夜加班熬眼,一字一字认真推敲,一句一句脱口压韵;为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他不管风霜雨雪,地里背,车里背,路上背,舞台背,功夫不到家,他就不上台。正是因为他这种吃苦敬业精神,才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名段。在他的演出生涯中,从未出过任何舞台卡壳忘词事故。有一次,在文化部表演《铁姑娘大战鳖盖岭》,当专家们听到“杂草多、土质坏,硬格梆梆像鳖盖”时,连声追问,“你在哪儿能找到这么好的乡土语言”。干板腔《搞好交通安全》:“前梁上,坐两娃/后头捎的娃他妈/他妈怀里还抱一外/连他爸就四五外/车子上叠下一架山/好像过来个杂技团/前胎后胎都压扁/上梁压得忽闪闪”。渲染得多带劲,夸张得多么妙,比喻得多么美!六十多年的艰辛付出,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杨玉林把河津北坡的乏炭胡料,雕琢成了口头文学的珍珠玛瑙;把传统的单口干板腔表演发展成了群口表演和干板腔剧表演;把土生土长的“撂干咀”打造成了三晋大地老百姓离不开的亮闪闪的文化名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杨玉林是运城市命名的“民间表演艺术家”,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更是曲艺战线上的创作大户。目前他积累的干板腔段子多达三千多个,已出版了《河津干板腔》、《杨玉林干板腔选》上下两册、《河津土话》、《杨玉林谈河津干板腔的创作与表演》、《杨玉林干板腔新作》等。
为加快河津干板腔升华提档步伐,更好适应观众的视听觉要求,已耄耋之年的杨玉林亲自创作,带领团队,冒着酷暑,编排表演。6月29日和7月23日,干板腔剧《转柬》以全新的形式在龙门广场和南风广场精彩亮相,精练生动的语言,精湛入神的演技一下子就折服了现场观众,喝彩声、叫好声不绝于耳。为把干板腔推向全国,杨玉林冒着风险,搭着支架,每天坚持创作两小时。很多朋友都劝他好好歇一歇,杨玉林却说:“干板腔属自编自表的口头文学,关键在于创作,有生之年,我要为河津干板腔挖掘、整理、继承、发展、革新、完善而创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高龄老人杨玉林最近两年时间又结集出版了《河津干板腔作品精选》和《杨玉林干板腔作品专集》,书中150多个作品,既有传统段子“回忆篇”,又有“创业篇”“反腐倡廉篇”“文明环保篇”“德孝篇”“妇幼篇”“文艺篇”,可谓面面俱到,百花齐放。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杨玉林这种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不正是我们河津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折射么!
(责编:冯永红)
数九隆冬朔风寒,噩耗揪心撼心弦。
治业老师魂归去,一颗明星殒人寰。
吾与老师未谋面,涂鸦干板当游玩。
临晋戏迷百姓爱,我写段子发案前。
老师赞誉加润色,《有啥谝啥》播出来。
稿中几句他尤夸,至今还是难忘怀。
“天当帷幕地为台,高高兴兴唱起来。
唱出健康好心态,唱出满满幸福来!”
老师才艺高八斗,出口押韵皆趣谈。
诙谐幽默接地气,轻重缓急拿捏严。
代表段子是《分家》,形声感人掌声旋。
天不假年身早去,难觅君容赏干板。
老朽不才愧岁长,腿疾难行赴灵前。
几行文字虽浅薄,心迹一片颂君贤。
临猗粉丝:卫继农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