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向关心人民,始终把群众的冷暖、人民的健康挂在心上,不管走到哪里,毛主席首先要去的就是老百姓的家里,看一看群众的生活怎么样。
1958年,毛主席视察四川,曾深入基层调研。有一天,毛主席来到四川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走进了温大娘的家。
在温大娘家中,毛主席了解了群众的生活情况,并且关心地问:“你家有'偷油婆'吗?”
温大娘摇头说没有,毛主席不相信,亲自起来寻找,果然一无所获。
“偷油婆”指的是什么意思?毛主席为什么要问温大娘“你家有'偷油婆'吗?”?毛主席在四川郫县调研期间,还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本篇文章带你回顾毛主席1958年视察四川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的故事,回忆那段燃烧的革命岁月。
毛主席与温大娘亲切交谈
“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了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
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对这段歌词一定不会陌生。
这首歌曲叫《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当年曾经唱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并一直流传至今,堪称永久的红色经典。
这首红色歌曲的背后,是一段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故事。
故事要从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说起。
1958年3月8日至26日,毛主席不远万里,来到四川,在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毛主席在成都期间,住在金牛拔招待所。3月4日下午,毛主席一行抵达招待所,来到了接待部门为他准备的住处。
看着宽阔的房间,毛主席摇头说:“我住的房子这么大呀,太浪费了。”说完,就要求接待部门给他换房间。
其实,毛主席住的房间并不算大,他老人家在的住处很小,所以才显得招待所的房间大。招待所领导赶忙解释说这已经是最小的房间了,毛主席才没再要求。
对于招待所准备的全新卧具,毛主席一概不用,统统拿走,只留下了一床棉絮,然后让工作人员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拿出一套旧的毛巾被、一床旧布毯子,和一条褪了色的枕巾。面对工作人员惊讶的表情,毛主席亲切地说:“还是老东西用着好,有感情咯!”
工作人员都知道,毛主席不是不喜欢用新的,而是勤俭节约惯了。对于毛主席而言,自己吃什么穿什么不重要,他关心的是群众的冷暖,他的心里只有百姓,没有自己。
到了成都以后,在会议期间,毛主席提出去农村看一看群众的生产生活。
当时,全国农村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都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毛主席决定找一个合作社看看。
1958年3月16日,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陪同毛主席一行,从金牛坝招待所出发,乘车来到了位于郫县合兴乡的红光农业合作社视察。
三月的成都平原,春和景明,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形成纵横交错的美景,一望无垠,令人心旷神怡。
一路之上,看着良田菜地掠过,毛主席什么都没说,却充满了欣喜的表情。
红光社坐落于成都市区以西,距离都江堰不到10公里,车很快就到了。
毛主席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走到农田旁边,看着蜂飞蝶舞,闻着花香扑鼻,情不自禁地称赞说:“这里真是春色明媚,一片青枝绿叶啊!”
听到毛主席的肯定,当地的领导干部都很高兴。这时,毛主席开始沿着机耕道一路缓步前行,群众们听说毛主席来了,迅速从四面八方赶过来,齐声欢呼。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好!”群众们热情地跟毛主席打着招呼。
毛主席频频挥手致意,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他在红光社长周桂林等人的陪同下,走上一条小路,侧身问道:“我们先看一户人家好不好?”
“好,好。”周桂林赶忙回答,随后顺道走进了一户社员的家中。
这名社员叫林赛华,因丈夫姓温,大家都叫她温大娘。温大娘已经将近70岁了,她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川西农家院落,几间朴素的茅屋,一片茂密的竹林,显得十分清净。
温大娘院子的门很矮,身材高大的毛主席只好低下头进了门,然后饶有兴致地在院子里踱了几步,然后站在庭院中央,指着几颗橘子树问周桂林:“这是不是社员栽的?”
四川盛产柑橘,野生柑橘不少,但温大娘家的树确实是她自己栽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毛主席很高兴,笑着点头说:“很好,那很好。”
毛主席一向鼓励农业合作社多种经营,既要种粮食,也要多栽花果树。毛主席对李井泉、周桂林等人说:“将来这里能遍地花果成林,那就太好了。”
毛主席的话让大家深受鼓舞,而毛主席已经是一边说着话,一边走进了堂屋。
毛主席视察红光社
毛主席走进温大娘家完全是临时决定的,没有提前通知,所以温大娘并不知道家里有客人来,还自己一个人呆在堂屋里呢!毛主席走进屋里,看到了温大娘,主动跟温大娘打起了招呼,“大娘,你好啊!”
孰料温大娘这几天害了眼病,视力模糊,根本没有认出毛主席的样子,听对方的口音,还以为是来了一位外地的领导,给毛主席让座后就问问:“老同志,你是哪省来的?”
说着,温大娘还把自己手里的水烟筒顺手递过去敬烟。
毛主席坐在凳子上,接过温大娘的水烟筒摆弄了两下,用一口带着湖南味的四川话对温大娘说:“大娘,我们摆一摆龙门阵好不好?”
温大娘一听,也来了兴致。
“温家有几口人?几个劳动力?入社了没有,什么时候入的社?”毛主席一连串问了好几个问题,对老百姓和农业社的关心可见一斑。
温大娘一一作答,毛主席听了很满意,接着问:“你们一年分多少粮食?”
“几百斤。”温大娘回答。
这时,在场的红光社副社长刘贤松插了一句:“分四百五十斤。”
“他说的话不算。你们分多少,够吃吗?”毛主席一挥手,打断了刘贤松的话,继续问温大娘,他这是担心基层干部不讲实话,一定要听老百姓自己的话。
“够吃。”温大娘回答道,她隐约觉得和自己说话的是一个大干部。
毛主席非常关心温大娘,再次问道:“你说,是不是真的够吃?不要听他们说的!”
温大娘真心感受到了毛主席对自己的关心,感动地抹泪说:“够吃,真的够吃!”
毛主席这才放下心来,又问:“你认不认识你们的社长?”
“认得,当然认得,谁不认得社长。”
“社长对你们好不好?”毛主席又问。
温大娘笑了,大声说:“好!社长见人都是笑眯眯的,怎么能不好哟。”
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毛主席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只要老百姓能吃饱饭,只要老百姓生活开心,只要我们的干部关心老百姓,就是毛主席最大的安慰。
毛主席与温大娘亲切交谈
说着说着,毛主席谈起了“除四害”。
“你知不知道‘除四害’?”毛主席问道。
温大娘毫不犹疑地回答:“知道,当然知道。我们这里是‘除七害’呢!”
所谓“四害”,是指麻雀、老鼠、苍蝇、蚊子。1956年,毛主席曾亲自主持制定《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纲要规定,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把“四害”基本消灭掉。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不过,后来全国范围内的“除四害”运动过程中,毛主席把麻雀排除在了“四害”之外,代之以臭虫。
这场的除“四害”运动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温大娘知道除“四害”不足为怪,但让毛主席没想到的是,四川居然提出了要除“七害”,他听后不由得微微一愣,诧异地问:“你们是除‘七害’,除的是哪‘七害’?”
“麻雀、老鼠、苍蝇、蚊子、臭虫、跳蚤、偷油婆 。”温大娘回答地干脆利落。
毛主席一下子明白了,但紧接着又有些疑惑,问:“偷油婆,是啥子东西哟?”
这时,旁边的李井泉凑过来,悄悄在毛主席耳边说了一句话:“主席,偷油婆,就是蟑螂。”
原来,“偷油婆”是四川人对蟑螂的称呼。至于为什么叫“偷油婆”,说法有很多。有一种说法是蟑螂嗜食油脂,植物油对它们最有引诱力,所以在油脂较多的厨房灶台附近活动最为频繁,故而四川当地称它们为“偷油婆”、“油灶婆”。
毛主席恍然大悟,原来“偷油婆”是蟑螂,那可是一害,该打!
“为什么要除七害呢?”毛主席接着问。
温大娘掰着手指头,一一回答说:“麻雀、老鼠要偷粮食吃,要除;蚊子吸人的血,苍蝇腿杆上有细菌,要除;臭虫、跳蚤身上有病菌,传染病,要除……”
除“四害”运动
毛主席听得频频点头,又好奇地问:“那‘偷油婆’有什么害处呢?”
温大娘说:“‘偷油婆’脚上也有细菌,它爬过的东西有臭气,吃了要发呕!”
毛主席高兴极了,给温大娘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她说:“你还懂得科学知识哩!”
说完,毛主席很想一看“偷油婆”是什么模样,便问温大娘:“你家有‘偷油婆’吗?”
温大娘摇摇头,她也不知道呀!
大家干脆一起行动起来,在温大娘家的厨房、灶台、碗柜等地方四处寻找,结果找遍了这些地方的大小角落,也没有发现一只“偷油婆”。
略微失望之余,毛主席更多的还是高兴,他慢慢地站起来,也走近碗柜看了看,发现碗柜里没有丝毫灰尘,摆放得干净整齐,这说明温大娘家里的卫生条件好,除“七害”的活动效果显著。对此,毛主席很满意,接着对温大娘说:“再看看你们的房间好不好?”
温大娘答应了,毛主席便走进温大娘的卧室环视一周,房间不算大,但同样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具虽然不多,但摆设十分整齐,一看就是经常打扫,难怪没有“偷油婆”光顾。
毛主席逛了一圈,满意地离开了温大娘家。临走时,他笑呵呵地问:“你家是地主,还是富农啊?”言外之意,觉得可能是温大娘家里的经济条件好,才如此卫生。
温大娘却笑着回答说:“我们是贫农。”
这句话说得毛主席呵呵一笑,高兴地走出了温大娘家。
直到这个时候,温大娘还不知道跟自己说话的居然是毛主席。毛主席走远以后,温大娘的邻居才悄悄告诉她:“刚才和你说话的可是毛主席!”
温大娘一听,惊呆了,过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一个劲地怪自己这养病害得不是时候,刚刚毛主席那一句句温馨的关切询问,让她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走出了温大娘家后,毛主席边走边看,来到路旁的一块麦田边。
毛主席对粮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走下农田,弓着身子,左手握住一把小麦,用右手细细数着这把小麦有多少根,并且不时提问粮食生产问题。
毛主席
接着,毛主席又向周桂林问起除“七害”的工作,询问他们如何消灭苍蝇、蚊子。
周桂林详细汇报说:“茅坑里生沙虫子(蚊子的幼虫),用‘打破碗花花’铡烂,丢到茅坑里头,就可杀死沙虫子。以后用这粪水浇烟苗,还可以治土蚕子,也可以治螟虫。”
毛主席很好奇,问道:“什么叫‘打破碗花花’,现在有没有?”
周桂林赶紧叫人找来了一株“打破碗花花”,毛主席接过一看,奇怪地问:“它就是一株花,并没有打破碗,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这个问题把大家都给问住了,县委农工部长潘兆清是农民出身,跟毛主席解释说:“这种花有毒,从前为了防止孩子们去摘这种花,不小心中了毒,老百姓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打破碗就吃不成饭。久而久之,这种花就叫‘打破碗花花’了。"
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这可是一个重大发现,能用这个办法除‘四害’,是群众的一个创造,了不起!这是一个好办法,要推广。”
接着,毛主席又想了起什么,问潘兆清:“打破碗花花多不多?”
潘兆清回答:“多得很!沟边、河边、坟地边……到处都有这种花。"
毛主席还有些问题要问,恰在此时,四川省农业厅驻红光社的梁禹久处长从外地赶回来,迎头碰上了毛主席一行。听到毛主席的问题,他向毛主席做了介绍:“主席,这个‘打破碗花花’学名叫野棉花,有毒,毒液可以杀虫。”
毛主席这才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这一说就接触了科学道理,我也跟你学了知识!你今天就动手写稿,明天写成,后天审稿,再后天登报。要推广这个办法!”
毛主席在观察‘打破碗花花’
毛主席就是这样的领袖,他是如此关心民间疾苦,只要一听到群众的创造,听到除“四害”、有助于生产生活的办法,他老人家就发自内心地高兴,比什么都高兴。
在毛主席的亲自关怀和指示下,十天以后,《人民日报》以《让毒草为人类服务:四川农民用“打破碗花花”除蚊蝇》专稿,刊登了这一宝贵的民间经验。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天要黑了,毛主席一行即将离开红光社。临别之际,毛主席仍然牵挂着这里的百姓们,他握住周桂林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你们红光社大放红光!”
1958年4月12日,《毛主席使红光社大放红光》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经此报道,原本籍籍无名的红光社声名鹊起,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不久后,著名词作家张士燮、著名作曲家金砂合作,以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的真实故事,创造了一首红色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跟咱们社员来谈心,一问咱公社办得好呀,又问咱生产大跃进。毛主席呀关心咱,又问吃来又问穿,家里地里全问遍呀,还问咱夜校办没办……
这首歌质朴自然,朴实无华,完全是当时毛主席访问农家时的真实写照,口语化的语言娓娓道来,看似平平淡淡,却传达着一股热烈的气氛,契合了伟大领袖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情感,很快就唱遍大江南北,深受群众欢迎。
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
一时间,孩子唱,青年唱,老人唱,军队也唱,把毛主席对群众的关爱唱到了每一名老百姓的心里,留下了一段领袖与群众心连心,领袖热爱人民、人民爱戴领袖的感人故事。
红光人民感恩毛主席的关爱,在毛主席下车的地方修了一个“幸福门”,把毛主席亲自下过的农田取名“幸福田”,在毛主席亲自跨过的沟上建了一座“幸福桥”,把毛主席亲自走过的机耕道修成一条“幸福路”,还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把新建的小学取名“幸福小学”。
温大娘无疑是最幸福的那一个,她把毛主席在她院子里看过的橘子树取名“幸福树”,把毛主席路过的自己菜园改成花园,取名叫“幸福花园”。后来,红光社还把温大娘的家扩建成了一座纪念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
再后来,红光社修建了毛主席广场,在广场上塑了一座毛主席铜像。3月16日,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的这一天,成了红光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把这一天称作“红光节”。每年的这一天,红光人民都在镇上的广场和毛主席铜像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时光荏苒,一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红光社已经成为一座经济发达、产业繁荣、环境优美的城市,先后荣获“成都前列乡镇、四川经济强镇、西部小城镇综合改革样板镇、全国知名乡镇”等一系列荣誉,真正实现了毛主席当年“红光社大放红光”的美好愿望。
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开展纪念活动
如今的红光人民没有忘记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因为这些光辉成就的取得,正是在毛主席当年视察的激励之下,经过红光人民的艰苦奋斗,一步步实现的,他们不会忘本。我们相信,在的坚强领导下,红光人民的未来会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视察红光农业社六十四周年。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