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谋杜断
盛唐密盒的两个演员活了,一个叫房玄龄、一个叫杜如晦。有人夸赞两个人的名字还真是古韵十足。
殊不知这不是他俩的本名,而是初唐时期辅佐李世民的两位名相。“房谋杜断”说的就是他俩。相传唐太宗每与房玄龄谋事。玄龄常言:非如晦不能决断。等杜如晦到时,原本二人犹豫不决的事情,便立即有了结论。而且房杜二人关系甚好。“房知杜能断大事,杜知房善建嘉谋”。“房谋杜断”便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以广泛形容能人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出主意和拿主意的,哪一个更厉害?我们周围也有这两种人:“想事的”和“定事的”。“出主意的”和“拿主意的”。但普遍觉得拿主意的好像比出主意的评价更高一点。这是为何?既然可以“谋”出很多主意,为何不能谋出哪一个主意更好,然后直接决断。而拿主意的只要在选项中挑出一个来,不必费力思考,轻松完成,怎么能和辛苦“谋划”相提并论呢?
善谋者可以不善断,但善断者必有谋。所谓定事儿是断,而不是善断。定事儿简单十个人都能定,但能把事儿定明白这可不容易。善断者可能没有善谋者主意多,但起码脑子灵光。不然定事儿凭感觉、靠运气,长久不了。
善断者往往不会困于自己的不善谋,但善谋者会困于自己的不善断。也就是出主意的人不会拿主意,但拿主意的不需要太多主意,有主意就干了。
三、如何让善谋者善断?
所以如何让一个善谋者转变成善断者,就是很多人比较关切的问题了。
自己容沙子善谋者有洁癖,思路清晰才安心,计划周全才满意,甚至把所有的可能性预估出来心里才踏实,眼睛里不容沙子。而你细品那些善断者,可不是万事俱备,方再定夺,而是“当机”就“立断”了。可能有很多东西还不成熟,核心无碍,欠点细节,有点沙子,无所谓。所以想变成善断者最好收一收自己的洁癖,少跟万全之策较劲,才有多余的精力权衡主要矛盾。
别或者你会发现有人说话就习惯,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而且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这就是多谋的表现。让人难以决断的就是这些“或者”。俗话说主意多还不如没主意。当你发现别人给你提建议有很多“或者”。那就别让他或者,把“或者”后面的主意去掉,自然就有决断了。那么有问题怎么办?
打补丁有人之所以善谋,是因为自己缺少应变能力而迫不得已,怕决断后出意外处理不了,所以前面才会想的更多,以减少后面的意外。但越少意外锻炼应变能力的机会也就越少。应变能力进一步退化,就更依赖“谋”的作用。而缺乏“断”的勇气。如果在可控范围内,适当减少对不确定因素的执着,出了问题试试多打补丁。打补丁的能力锻炼起来,以后就不会怕自己想的少,就有勇气先决断。然后再从容应对后面可能发生的问题。什么是判断正确?
四、如果还是不行?提升能力
你目前的能力不足以匹配你现在面对的问题。职场小白有了困惑,你作为前辈是不是也能给出几条建议,甚至替他拿个主意。小学生问题这题怎么做?你是不是也能给出几种解法,然后告诉他哪种解法最简单。
问题够简单,我们都是“能谋善断”之人。问题够困难,我们都是“一脸懵逼”之人。但问题困难又没有那么难,我们就会处于有主意但拿不准的状态。所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带动决策能力跟着上来,就好了。
在同样的能力层上,这两个也是互补的关系。善谋者想得多而浅,但浅不是坏事而是多的前提,浅才能摆脱思维限制,提出更多的可能性。善断者往往想的少而深,他比善谋者更了解每种可能性下的困难和收益,并作出最终的有力决断。而深的代价往往就是限制多思路少。因此,善谋、善断往往无高、无低,但常常难以兼备,所以更需要彼此互补。所以房谋杜断才能成为千古美谈。
说起古代的名相,有一个词叫“房谋杜断”,说的就是唐太宗时期的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意思是房玄龄擅长谋划,而杜如晦擅长决断。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杜如晦。
杜如晦是陕西西安人,家里世代为官,爷爷杜果是隋朝的工部尚书,父亲杜咤是隋朝的昌州长史,因此,杜如晦从小就博览群书,志存高远,长大后,成为李世民身边重要的谋臣,号称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
杜如晦最擅长决断,帮助李世民解决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玄武门之变。
太子李建成为人小气,看到弟弟李世民越来越受到李渊的重视,便勾结弟弟李元吉决定除掉李世民,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劝说李世民,当机立断,于是,房玄龄出计谋,杜如晦做决断,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当上了皇帝。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之前,还有一个小故事,更能体现杜如晦的决断。
那天,杜如晦骑马路过小树林,一群人正在围观,嚷嚷闹闹的,好像两个人在争吵,杜如晦有些好奇,便停了下来,一探究竟。
只见一个书生和一个老农在为马的事情而争吵,书生说:你这老农,就是贼人,为何追我?老农说:你才是贼人,快将马还给我!
书生说:休得血口喷人,这是我的马,你要干什么?老农说:这是我的马!两人越吵越凶,杜如晦见状,劝告二人,好生交谈,也好分个黑白。
书生:那正好,让大伙给我评评理。我买了马,正往回走,这个老农也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非得说这马是他的,与他好生交谈,但是他却冥顽不化,执意说是他的,我只好赶快跑。
老农:大伙可别听他的,我在地里耕地,见马太累,便卸下了犁让它歇歇,结果让这个书生给骑跑了。
书生:你们看着这马,四肢细长有力,鬃毛柔顺发亮,明摆着是上等的好马,这个乡下人怎么会有这么好的马呢?
老农:既然你说是匹好马,为什么不给它装上马鞍和辔头,而只用麻绳做缰带呢?
书生:我刚买回来的马,怎么会有那些东西呢?
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各有各的道理,很难判断谁真谁假。这时,杜如晦说:我是秦王府的官员,我来断断这匹马是谁的,可好?
杜如晦走上前去,看了看马,说:是匹好马,不过瘦了点。既然你们二人说的都有道理,不如这样,我将此马带回城里,等秦王陛下判断如何?
书生:对,请秦王陛下一看便知,这个乡下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好马?
老农:大人,我这地还没耕完,这马怎么能交给你呢?
杜如晦说:那不如这样,我正好赶路,不如你们将这马卖给我驮行李,然后把钱分了吧。
书生见状,连忙说道:既然大人想要,那么卖给你也可以,不过这钱应该是我的。
老农却说:这可不行啊大人,没了马我怎么耕地啊?
杜如晦哈哈大笑起来,对农夫说:你可以将这马牵走了。
书生很不服气,说:大人,你凭什么说这马是农夫的?围观的人也表示很纳闷,纷纷提出疑问。
杜如晦便对书生说:你看这马身上的秃斑,明显就是耕地时磨秃的,而且,我说要买,你一听钱就松口,但是这位靠马耕地的老农,可是一直在担心马被我带走啊!你看出这老农的马是匹好马,于是起了贪心,趁他不备,夺马而逃,是不是?你可真是丢尽了天下读书人的脸面啊!
书生听后,支支吾吾地抬不起头,周围的人也都称赞杜如晦是个明白事理的好官。
这时,有官兵来报,秦王宣杜如晦立刻回府,有重要任务。这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杜如晦因出色的才能,帮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且高居第三,仅次于李世民的亲戚长孙无忌和李孝恭。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