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甲子是多少年一个轮回 60甲子是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8:54作者:舍我其谁来源:网友上传

甲子是多少年一个轮回 60甲子是多少年

本文目录一览:

说说中国古代的纪年

中国古代的确没有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是以后我们才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两种方法。

干支纪年始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考证。传说之中,轩辕黄帝的臣子大挠发明了甲子,事实上在哪个时代里绝对不可能有甲子的。但是在殷商时期的一块甲骨上就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证明在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干支纪年。只不过我们不清楚殷商的天子到底每个人在位多少年。到了西周的时期,已经有了十分完善的历法。但是在西周前期,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也不清楚具体的年代是多少。比如说周武王伐纣,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我们只知道他发生在周武王即位之后的第十一年。可是,这一年的干支是多少?我们不清楚,如果我们清楚的话,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对应的公元纪年是哪一年。

中国古代有准确的纪年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的,共和元年是庚申年,我们可以往上推算,共和元年相对于公元纪年就是公元前的841年。从共和元年开始,我们的干支纪年就没有中断过。共和纪年一共是十四年,之后是周宣王即位,周宣王在甲戌年即位,总共在位四十六年。他的儿子周幽王在位十一年。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春秋时期。之后的每一个周王,他们在位多少年我们都有准确的记录。

当时不仅周王在位的年数我们清楚,一些主要的诸侯国国君在位的年数我们清楚,他们的国君哪一年即位,哪一年去世。历史上都留下了完整的记录。比如说鲁襄公己丑年即位,在位三十二年。我们就可以查出来,鲁襄公即位的的元年是公元前的572年。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71年。到了战国末年,末代周天子周赧王之后,就不在有周王。但是秦王和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君在位的年数我们也是清楚的。比如说秦王政在乙卯年公元前246年即位,他即位后的第二十六年完成了天下的统一,我们可以推算出这一年是公元前的221年。

孔子像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又有了年号。简单点说,也就是他给某一个特定的几年取了一个名字。比如说,他即位的前六年,他命名为建元。他即位的第二个六年,命名为元光。比如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的主张,这一年是元光元年,我们知道这一年就是公元前134年。

从汉武帝以后,几乎每一个皇帝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年号。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宣布天下改元为建武,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叫建武元年,这一年是乙酉年,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年救是公元25年。

假如你想学历史,或者读点儿历史书的话,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年代的问题。手边备上一本中国历史年表是非常必要的。眼下有好多本中国历史年表,我向你推荐的是文物出版社出的中国历史年表,他非常便宜,只有六块钱,而且简明扼要,非常好用。

说说中国古代的纪年

中国古代的确没有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是以后我们才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两种方法。

干支纪年始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考证。传说之中,轩辕黄帝的臣子大挠发明了甲子,事实上在哪个时代里绝对不可能有甲子的。但是在殷商时期的一块甲骨上就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证明在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干支纪年。只不过我们不清楚殷商的天子到底每个人在位多少年。到了西周的时期,已经有了十分完善的历法。但是在西周前期,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也不清楚具体的年代是多少。比如说周武王伐纣,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我们只知道他发生在周武王即位之后的第十一年。可是,这一年的干支是多少?我们不清楚,如果我们清楚的话,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对应的公元纪年是哪一年。

中国古代有准确的纪年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的,共和元年是庚申年,我们可以往上推算,共和元年相对于公元纪年就是公元前的841年。从共和元年开始,我们的干支纪年就没有中断过。共和纪年一共是十四年,之后是周宣王即位,周宣王在甲戌年即位,总共在位四十六年。他的儿子周幽王在位十一年。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春秋时期。之后的每一个周王,他们在位多少年我们都有准确的记录。

当时不仅周王在位的年数我们清楚,一些主要的诸侯国国君在位的年数我们清楚,他们的国君哪一年即位,哪一年去世。历史上都留下了完整的记录。比如说鲁襄公己丑年即位,在位三十二年。我们就可以查出来,鲁襄公即位的的元年是公元前的572年。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71年。到了战国末年,末代周天子周赧王之后,就不在有周王。但是秦王和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君在位的年数我们也是清楚的。比如说秦王政在乙卯年公元前246年即位,他即位后的第二十六年完成了天下的统一,我们可以推算出这一年是公元前的221年。

孔子像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又有了年号。简单点说,也就是他给某一个特定的几年取了一个名字。比如说,他即位的前六年,他命名为建元。他即位的第二个六年,命名为元光。比如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的主张,这一年是元光元年,我们知道这一年就是公元前134年。

从汉武帝以后,几乎每一个皇帝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年号。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宣布天下改元为建武,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叫建武元年,这一年是乙酉年,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年救是公元25年。

假如你想学历史,或者读点儿历史书的话,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年代的问题。手边备上一本中国历史年表是非常必要的。眼下有好多本中国历史年表,我向你推荐的是文物出版社出的中国历史年表,他非常便宜,只有六块钱,而且简明扼要,非常好用。

都说六十甲子一轮回,什么是60甲子?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成语“六十花甲”,“解甲归田”等,那所谓的甲,就是指的一甲子。一甲子就是六十年。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

十干: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就叫做干支。十与十二的最小公倍数,那就是六十。也就是说,天干地支从头开始,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依次的这么组合下去,一直刚好是二个同时结尾,那么至少要六十年。六十年刚好是一个“轮回”,所以称为“六十花甲”。

1、六十花甲如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癸亥

2、六十甲子纳音

古代历法是太阴历,用干支纪年,从甲子乙丑起至壬戌癸亥止,称为一甲子。每个流年,由一天干和一地支组合而成。 60甲子年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每一行纳于十二干支,形成六十个纳音,其中,每个五行细分成六种,一共三十个五行纳音,每两年为一相同纳音五行。60年往复一轮、周而复始。

六十甲子配五行纳音表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剑锋金; 甲戌、乙亥,配山头火;

丙子、丁丑,配涧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墙土;

庚辰、辛巳,配白腊金;壬午、癸未,配杨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覆灯火;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驿土; 庚戌、辛亥,配钗钏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1) 甲子金,是宝贵物品,喜欢金旺木旺之地。吉神进屋,福星,凶煞平头、悬针、破字。

(2) 乙丑金,是坚硬金矿,喜欢火来锻炼和南方日时干支。吉神福星、华盖。正印。

(3) 丙寅火,是炉中炭火,喜欢冬季和木。吉神福星、禄,带煞头、平头、聋哑。

(4) 丁卯,昏暗之火。气质弱小,最好遇木助生,遇水则凶,而乙卯、乙酉水最毒,遇上了祸患不小

(5) 戊辰木,是山野间不成材的木,喜欢水来滋润。吉神绿库,华盖、水禄马库,带煞棒杖、伏神、平头。

(6) 己巳木,是山头中的花草,喜欢春秋二季。吉神颅库,带煞八专、阙字、曲脚。

(7) 庚午土,是路边燥土,喜水和春季,吉神福星、官贵,凶煞截路空亡。棒杖、悬针。

(8) 辛未土,有万种宝物,秋成后乃见,喜欢秋季和火。凶煞华盖,悬针,破字。

(9) 壬申金,为剑 之器,喜欢子午卯酉。凶煞平头,大败、妨害、聋哑,破字,悬针。

(10) 癸酉金,是金制成的椎凿,喜欢木和寅卯。凶煞福神、破字、聋哑。

(11) 甲戌火,是火归宿之地,喜春夏。吉神正印、华盖,凶煞平头、悬针、破字、棒杖。

(12) 乙亥火,是火烧热气,喜土和夏季。吉神天德贵人,凶煞曲脚。

(13) 丙子水,是江湖之水,喜欢木和土。吉神福星、官贵,凶煞平头、聋哑、交神、飞刃。

(14) 丁丑水,水不流动而且极清澈,喜金和夏。吉神华盖,进神,凶煞平头、飞刃、缺字。

(15) 戊寅土,为堤岸城墙土,喜木和火。凶煞伏神、棒杖、聋哑。

(16) 己卯土,断壁颓垣之土,喜申酉和火。吉神进神,凶煞短夭、九丑,阙字、曲脚、悬针。

(17) 庚辰金,是锡腊之金,喜秋和细微之木。吉神华盖,凶煞大败、棒杖、平头。

(18) 辛巳金,细小金粒,杂有沙石,喜火和秋。吉神天德贵人、福星、官贵,凶煞截路空亡、大败、悬针、曲脚。

(19) 壬午木,杨柳干枝,喜春夏。吉神官贵,凶煞九丑、飞壬、平头,聋哑、悬针。

(20) 癸未木,杨柳之根,喜冬和水,春季也行。吉神正印、华盖,凶煞短夭、九丑、曲脚、破字、聋哑。

(21) 甲申水,甘甜的井水,喜春和夏。冲破禄马,凶煞截路空亡、平头、破字、悬针。

(22) 乙酉水,阴沟之水,喜东方春木和南方夏火。伤克禄,凶煞短夭、九丑、曲脚、破字、聋哑。

(23) 丙戌水,堆积之土,喜春夏和水。吉神天德贵人,华盖,凶煞,平头聋哑。

(24) 丁亥土,平源之土,喜火和木。吉神天乙贵人、福星、官贵、德合,凶煞平头。

(25) 戊子火,雷击之火,喜水和春夏,得土相助,可以

(26) 为天神。吉神伏神,凶煞短夭、九丑、杖刑、飞刃。

(27) 己丑火,电闪之火,喜水和春夏,得地相助,天地晦暗。吉神华盖,凶煞大败、飞壬、曲脚、阙字。

(28) 庚寅火,松柏干枝,喜秋冬二季。冲破禄马吉神,凶煞相刑、杖刑、聋哑。

(29) 辛卯木,松柏根,喜水土,春天最宜。冲破禄吉,吉神交神,凶煞九丑、悬针。

(30) 壬辰水,蛟龙之水,喜雷电和春夏。吉神正印,天德贵人,水禄马库,凶煞退神、平头、聋哑。

(31) 癸巳水,奔流不息之水,喜亥子水,流入大海,变化无穷。吉神官贵、德合、天乙贵人,凶煞伏马、破字、曲脚。

(32) 甲午金,经过锻炼的精金,喜水木土。吉神进神、德合,凶煞平头、破字、悬针。

(33) 乙未金,炉炭中剩下的金,喜大火和土。凶煞华盖、截路空亡、曲脚、破字。

(34) 丙申火,白茅野烧之火,喜秋冬和木。凶煞平头、聋哑、十恶大败、破字、悬针。

(35) 丁酉火,鬼神幽火,无形,喜见丑戊辰未。吉神天乙贵人、喜神,凶煞平头、破字、聋哑、十恶大败。

(36) 戊酉木,干枯的蒿艾,喜火和春季。凶煞华盖(可吉可凶),十恶大败、八专、杖刑、截路空亡。

(37) 己亥木,蒿艾中的茅草,喜水和春季。凶煞阙字、曲脚。

(38) 庚子土,屋宇上的泥土,喜木和金。与木德相合,凶熬杖刑。

(39) 辛丑土,坟墓之土,喜木,火和春季。凶煞华盖、悬针、阙字。

(40) 壬寅金,金制装饰品,喜木和微火。凶煞截路空亡、平头、聋哑。 癸卯金,金制的环钮铃铛,喜盛火和秋季。吉神贵人,凶煞破字,悬针。

(41) 甲辰火,灯火,喜夜晚和水,怕白天。凶煞华盖、大败、平头、破字、悬针。

(42) 乙己火,灯光,喜好惧怕同上,最喜欢申酉金和秋季。吉神正禄马,凶煞大败、曲脚、阙字。

(43) 丙午水,月光流水,喜夜晚和秋季,这时水最旺。吉神喜神,凶煞羊刃、交神、平头、聋哑、悬针。

(44) 丁未水,火光,喜好同上。凶煞华盖、羊刃、退神、八专、平头,破字。

(45) 戊申土,秋季田地,喜申酉金和火。吉神福星,凶煞伏马,杖刑、破字、悬针。

(46) 己酉土,秋季稻收,喜申酉金和冬季。凶煞退神,截路空亡、九丑、阙字、曲脚、破字、聋哑。

(47) 庚戌金,刀剑锋刃金,喜细微之火和木。凶煞华盖、杖刑。

(48) 辛亥金,钟鼎器,喜木火和土,吉神正禄马,凶煞悬针。

(49) 壬子木,水多伤害之木,喜火土和夏季。凶煞羊刃、九丑、平头、聋哑。

(50) 癸丑木,水少伤害之木,喜金水和秋季。吉神华盖、福星,凶煞八专、破字、阙字、羊刃。

(51) 甲寅水,天上雨水,喜夏季和火。吉神正禄马、福神、凶煞八专、平头、破字、悬针、聋哑。

(52) 乙卯水,露水,喜水及火。吉神福禄、喜神,凶煞八专、九丑、曲脚悬针。

(53) 丙辰土,土筑堤岸,喜金及木。吉神禄库,正印、华盖,凶煞截路空亡、平头、聋哑。

(54) 丁已土,土中泥沼,喜火及西北金。吉神禄库,凶煞平头、阙字、曲脚。

(55) 戊午火,太阳,夏天人怕,冬天人爱,怕见戊子火、己丑火、甲寅水、乙卯水。吉神伏神,凶煞羊刃、九丑、棒杖、悬针。

(56) 己未火,太阳光,怕夜晚,也怕戊子、己丑、甲寅、乙卯。吉神福星、华盖,凶煞羊刃、阙字、曲脚、破字。

(57) 庚申木,即石榴花,喜夏季,秋冬不宜。吉神建禄马,凶煞八专、杖刑、破字、悬针。

(58) 辛酉木,即石榴果,喜秋及夏季。吉神建禄,凶煞交神、九丑、八专、悬针、聋哑。

(59) 壬戌水,大海,喜春夏及木。凶煞华盖、退神、平头、聋哑、杖刑。

(60) 癸亥水,即百川河水,喜金土火。凶煞伏马、十恶大败、破字、截路空亡。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 可以关注 我的头条号 家居风水一点通 了解更多资讯

易经入门解读 之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经入门解读 之 何为《周易》?又何为《易经》?

易经入门解读 之 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全是外形干扰

易经入门解读 之 阴阳之道:一正一负、一男一女、一个YES一个NO

易经入门解读 之 人人需要懂得的 八卦太极图 与 二十四节气

好心态、孝善心常在,多积善业、您的好风水也会随之而来、旺财旺运!顺风顺水......

都说六十甲子一轮回,什么是60甲子?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成语“六十花甲”,“解甲归田”等,那所谓的甲,就是指的一甲子。一甲子就是六十年。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

十干: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就叫做干支。十与十二的最小公倍数,那就是六十。也就是说,天干地支从头开始,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依次的这么组合下去,一直刚好是二个同时结尾,那么至少要六十年。六十年刚好是一个“轮回”,所以称为“六十花甲”。

六十甲子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话说“天干地支”的来历:一年 不等于 一岁

我们现代人都把“年”和“岁”当做同一个意思,老百姓都习惯说:过一年就长一岁。

其实这是个误解,十二个月这个单位叫“岁”,岁月无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都是这个“岁”。

农历十二个月,是按照月亮绕地球一周计算,月圆月缺一个轮回就是一个月,再结合地球绕太阳一周,春夏秋冬轮回一次,十二个月,大约360天一周期叫“岁”,这个历法遵从自然规律,在古代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可是这个历法非常复杂,必须观察太阳月亮运转规律,积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资料,最后才制定出这个历法,这个时候已经是高度文明了,大约产生于夏朝时期。因此农历又叫“夏历”,这也叫“岁月计时法”。

“日历”出现之前,人们也要计算日期,判定人的大小,那时候没有日历,人们如何计算日期呢?

在此之前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支”就是“天干地支”,这个“干”就是江河干流的“干”,“支”就是“江河支流”的“支”。

“天干”就是日出日落,一天又一天,这是时间的“主干”,“日出日落”由老天决定的,所以叫“天干”。

我们今天用几月几号来区别,在没有日历的时候,人们又怎么办呢?古人就创造了十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用这十个字来标识一天又一天的区别,例如今天是“甲日”,明天是“乙日”,后天是“丙日”,依次往后排。

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

等十天排满后再重新开始又一轮,又是:甲日,乙日,丙日……。

远古社会是部落贵族统治,管理庶民奴隶,可能在第七天“庚日”那天休息放假,所以这“十天”轮回就叫“一庚”。

各种时间划分都论“庚”,“十天”是“一庚”,几个十天就是“几庚”,“庚”是最早的时间单位,因此古代人问人多大了,就问:您贵庚了。

除此之外,在一天之中也要有时间划分,原始社会也有工作安排,在一天之内不同的时间段,要做不同的工作,古代没有今天二十四小时划分。

于是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为符号来标识,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等等来标识一天内的时间划分。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在一天之中时间划分是时间支流,只是由地上的人决定的,因此叫“地支”。

由于古代人们大都没文化,想要让普通人记住十二个时辰的名称比较困难,于是选取了十二种动物,分别代表一个时辰,于是就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等。

要记住“子时”“寅时”“戌时”比较困难,那就换成“老鼠时”,“老虎时”,“狗时”,这就非常容易了,即使没文化的人也能分清时间点。

当然这十二种动物的安排也不是胡乱设置,在某个时辰内,哪种动物比较活跃,就用它来表示,例如子时(23点至1点),这时老鼠最活跃,就用老鼠表示子时。

戌时(19点至21点),狗开始看家,因此用狗表示。其他也都是如此。

“天干计时法”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方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一轮回,这样粗放式划分也会出现问题。

因为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甲日”“乙日”“丙日”,……,循环周期太短,时间一长很容易混淆。

比如,你记录“甲日”做了什么事,十天后又出现一个“甲日”,“十天之中”自然环境并没有明显变化,在原始社会没有纸,没有笔,甚至连甲骨文也没出现之前,全凭脑子记,经常会记错。

这件事究竟是前一个“甲日”还是后一个“甲日”?如果经常出错就会闹出很多矛盾,破坏生产秩序。

于是古人又想出一个办法,把“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结合起来使用,用两个字标识“一天”。

这就变成了“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到了第十一天是“甲戌日”,虽然有“甲”,但是“甲子日”和“甲戌日”并不重复,可以继续往后排。

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这就形成了“六十天”一轮回,每六十天才出现一个甲子日,这个循环周期就很长了,如此一来就不会再记错日子。

六十天就是现在说“两个月”,自然环境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3月1日是甲子日,那下一个甲子日已经到了4月30日。

虽然都是“甲子日”,可前一个“甲子日”是初春,后一个“甲子日”是初夏,这两个日子肯定不会混淆。

这“六十天”轮回叫“一年”,“十天”为“一庚”,“六十天”为一年,这是中国人最古老的计时方法,所以人的大小都叫“年龄”,或者问“您贵庚了?”

“干支”计时法产生于原始社会早期,当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它的缺点也逐渐凸显出来。

“干支计时法”只是机械的把日期划分为六十天“一年”,跟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转换没有任何关系。

同样是一年,有的是冬天。有的是春天,还有的是夏天。“年”的变化跟自然气候规律完全脱节,无法服务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经济,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夏季穿单衣,冬季穿棉衣,人们必须要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干支计时法”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于是古人又开始观察太阳月亮各种星星的运转规律,古人发现月亮圆缺变化很有规律,于是把月亮30天圆缺一轮回,定为“一个月”。

太阳临近头顶时,就是炎热季节,当太阳偏向南方时就是寒冷季节,再结合星星变化,将太阳运转一轮回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约合十二个月,这一个周期叫“一岁”。

这个周期循环顺应自然规律,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复出现,每逢初一肯定没月亮,每逢十五必然月亮圆满。

“立春”以后开始温暖,“立夏”非常炎热,“立秋”以后粮食收获,“立冬”以后严寒必然会来临。人们按照规律安排农业生产,极大方便了人民生活。这就是“岁月计时法”。

由于“岁月计时法”顺应自然规律,方便农业耕作,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人们完全接受了这种历法,以六十天为一年的“干支计时法”慢慢被废弃了。

但是“年”的称呼却继续流传,人们后来就把“一岁”也叫“一年”,年和岁逐渐混为一体,就形成了今天的:一年十二个月360天的概念。

今天说的“年”实际都是“岁”,和最早的年完全不同。

因此我们看原始社会很夸张,经常出现某人活了300年,500年,实际300年就是“五十岁”,500年也就是83岁。

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年,很多人感觉这就是神话,实际这个八百年就是八百个“六十天”,折合今天130岁,“八百年”可能是个虚数。

所以彭祖就是个百岁老人,在远古时代能活一百多岁虽然很罕见,但是也肯定真实存在过。

还有大禹治水十三年没回家,其实这“十三年”就是十三个“六十天”,现在说就是两年多。

在大禹生活的时代,人平均年纪才二三十岁,如果按今天说的“十三年”,那就是半辈子。

大禹不可能半辈子不回家,在大禹生活的时代,“十二个月”一岁这个历法可能还没有出现呢。

由于“年”和“岁”概念完全不同,在古代典籍中很多地方叫“岁”,比如《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汉书》:(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宋朝时给西夏辽国定期送物品叫“岁币”。直到清朝统计财政叫“岁入”“岁出”。

因此在历史学研究中,凡涉及远古时代的历史,一定要把“年”和“岁”分清楚,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年是年,岁是岁,“一年”是六十天,“一岁”是“十二个月约360天”,二者不能通用。

因为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这个分段也太粗放,随着时代进步,要求时间越来越精细。

于是古人又把一天十二个时辰分为六十刻,也用“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个符号标识,平均每个时辰为五刻钟,每刻合今天的24分钟。古代处决犯人大都选在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中午12点12分。

因为古代没有今天2010年,2012年这种排列,为了区别年份,人们又把“甲子”“乙丑”“丙寅”等这六十个符号用来纪年,于是又出现了“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等。

六十年轮回一甲子,只要活到六十岁,你肯定会经历一个甲子年,所以人们习惯把六十岁叫做“花甲之年”。

古代老百姓没文化,很难记住什么“甲子年”,“乙丑年”之类,于是又用“地支”十二种符号所对应的动物来表示,例如,凡带“子”的年份都是“鼠年”,带“丑”的都是“牛年”,每十二年一个轮回。

这样没文化的人只需要记住自己属什么,就可以推算出年龄大小,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古人还把每个月也用“甲子”“乙丑”“丙寅”等等,这六十个符号来标识,循环往复。一个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每个都是“两个字”,加起来正好“八个字”。

比如一个人可能出生于:“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古代把这叫做“生辰八字”。算命先生经常用到,可没什么科学依据。

~~~~~~~~~~~~~~~~~~~~~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作者:徐保勇

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算法(包括公元前)

干支纪年,由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天地顺序两两组成,每60年一轮回,俗称一个甲子。需要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查万年历。但是万年历不能查万年,比如公元前得怎么办?比如夏商周得历法不一样怎么办?这里介绍几个简单算法,方便查询。

需要首先说明:干支的六十甲子计数不受夏商周的历法规则影响,只按时间算。

六十甲子顺序:

每个干支纪年的10天干在前,12地支在后,共两个字,天干地支分别按顺序依次排列,例如甲子、乙丑……直到末尾的癸亥,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所以每60年为一轮回,又回到甲子年。

第一种:算公元年,看下图:

由于公元元年为辛酉年,可以此为基础进行简算。规则为:将天干的“辛”定为1,往后为2、3等;将地支的“酉”定为1 ,往后为2、3等。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1911年,其尾数为1,对应的天干为“辛”;以12除1911得159,余数为3,对应的地支为“亥”,该年即为辛亥年。

第二种 :算公元前,看下图;

比如公元前 1年,尾数为1,对应的天干为” 庚“,再将1除以12得余数为1,对应的地支为”申“,则公元前1年为庚申年。比如公元前551年,计算后是庚戌年。

第三种:看下图:

记住哪一年的确切干支,然后顺序的做加法,倒叙的做减法,以60为一轮,就能查出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