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西研会青年分会头条,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小知识~
引文
七夕的节期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浪漫的“中国情人节”,有着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关于七夕的别称和习俗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的别称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乞巧节:古代女子这一天会向织女星祈福,希望获得心灵手巧的能力。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斗巧、乞求姻缘、游七姐水、种生求子、为牛庆生、吃巧果、晒衣晒书、拜织女、听悄悄话等。
1、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也叫金针度人,主要方法是用丝线等物件穿过针孔,先穿过去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则是“输巧”。
喜蛛应巧也是七夕时节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将一只蜘蛛放在瓜果上,或者放到一个小盒里过夜,等到第二天看是否结网,并要看结网多少。如果蛛网数量多且形状较圆,就说明这个人乞到了巧。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姑娘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兰夜斗巧:即七夕这天晚上,姑娘们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小阁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面盆里的水表面要生成薄膜,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2、乞求姻缘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即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3、游七姐水
民间传说七夕节天上的七位仙女会下凡到河流中洗澡,这时的河水因沾了仙气,人们洗了不但会带来桃花运,还可以预防疾病。在广西百色、靖西等民间认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水是非常圣洁干净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驱邪避病,又能使其爱情美满、生活幸福。这个习俗和当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传说有关。
4、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上,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6、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7、晒衣晒书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在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
8、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9、听悄悄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结语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排版|王勇超
编辑|王玉庆
审核|王勇超
校对|康明月
七夕转账和送礼物哪个更浪漫 星河长明,喜鹊当空。在古代,人们七夕节 望月观星,乞巧祈愿……“七夕节”成为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快和国是君一起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怀。
来源: 国是直通车
七夕节又被称为什么节呢?
众所周知,七夕节是我们的一个经典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风俗习惯,更有着“东方情人节”的称谓,是情侣夫妇们的又一个盛会。
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七夕节也有着很多的别名,比较著名的,就有:
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巧夕、牛公牛婆日等等等等。
这么多名字都是哪里来的呢?
来听我介绍完七夕节在我国历史中的演变和发展,你就知道啦!
七夕节,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在西汉时期已经普及到民间。它最初是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起源于对“七姐”诞生日的纪念,因为时间在农历的七月七,因此又称为七夕节。
而对这个“七姐”的崇拜,也解释了七夕节为什么又被称为“七姐节”、“七夕祭”。
此外,在还没有“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爱情传说的时候,七夕节其实是一个专门为未婚青年女子设立的节日。
这一天的活动,则以“乞巧”为主。顾名思义,就是向上天乞求自己“心灵手巧”,以后能嫁个好夫君。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这一天,女子们可以盛装外出,并且在晚上“穿针乞巧”,和自己的女伴做游戏娱乐,是一年当中不多的女子可以作乐享受的节日。
因此,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巧夕”等等。
最后,随着历史发展,人们渐渐发现牛郎和织女两颗星星会在七月七这一天离得很近,因此就想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从此,本来以未婚女性为主的七夕节,又加入了浪漫的爱情元素,慢慢演变成为人所熟知的“东方情人节”之一。
将其称之为“七娘会”“牛公牛婆日”,多半是寄托了对其中美好爱情的心意。
顺便说一说七夕节,我们的传统习俗都有哪些。
首先最著名也最广泛的,肯定是和七夕节名气挂钩的“乞巧”,前面已经提到,这是独属于年轻女性的盛会。
其次,有些地方会组织“七姐会”。其他著名的习俗,还有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晒书、晒衣服等等。
当然,上面这几项活动基本已经成为时代的眼泪。现代的七夕节,最大的庆祝活动就是情侣夫妇两个人出去吃顿饭,搞点仪式感啦。
其实,这些传统习俗的取消,虽然有些可惜,但大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适应之前环境的习俗也就很难存活。
但是,只要我们还记得“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还记得七夕节是关于女性、关于爱情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还没有失去,它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七夕转账和送礼物哪个更浪漫 星河长明,喜鹊当空。在古代,人们七夕节 望月观星,乞巧祈愿……“七夕节”成为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快和国是君一起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怀。
来源: 国是直通车
一、七夕的起源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二、七夕的别称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三、七夕的发展
唐朝王建有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妃子们每逢七夕在宫中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唐朝的七夕节不仅普及,且极具魅力,影响天下的文人学士纷纷吟咏七夕。
宋元时期,七夕乞巧已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门卖乞巧节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辆填塞道路、人流如潮。
至今,七夕节又被冠之以“情人节”的名义更加受到青年男女的欢迎。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七夕的习俗
(一)穿针乞巧
民间每逢七夕,妇女都要做对月穿针线等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乞巧”。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二)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这一天会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顺利。
(三)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
(四)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
(五)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六)晒衣晒书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在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
(七)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八)供奉“ 磨喝乐”
“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九)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十)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主管| 平南县委宣传部
出品|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综合网络
编辑| 谢献芳
责编| 卢昱冰
审核| 韦挺松
签发| 余世昌
【转载需征得出品单位同意,转载时不得删减和更改原文内容。所有媒体平台首发权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