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本文刊载于《北京纪事》5月刊
原标题:《相声趣话》
相声这门大众化的普罗艺术,尤其在过去,就说解放前吧,可是不招达官贵人、太太小姐待见,从业者大多在天桥撂地演出。当然这原因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有一大部分相声艺人,说的段子的内容,不够健康,带有黄色内容的所谓“荤活”。还有在使活(表演)时,逗哏和捧哏的对话中,语言不够卫生,就是行里说的“脏口”,也就是脏话,把相声的格调降低了下来。据说当年在天桥使活的相声演员,除去艺名大狗熊的孙宝才,他说的相声、双簧绝对不带一个字儿的“脏口”,其他的从业者,大多不能免俗。所以过去逛天桥的妇女——大姑娘、小媳妇儿,包括老太太,除偶尔听一听孙宝才的相声外,其他的相声“明地儿”都不敢问津。
后来,一些积极上进的优秀相声艺人,严格自律,一是绝不使“荤活”,二是表演中绝不说一个字儿的脏话,于是相声这门艺术,很快便进入了京津的杂耍园子,甚至是大剧场。其中年间的代表人物如京津的相声名家张寿臣、常连安、常宝堃、侯宝林、马三立、郭荣启,赵佩茹、高德明、孙宝才等,他们对相声进行了纯洁、提高和改进的工作,使相声这门艺术毫无逊色地进入了大雅之堂。当时还没有电视节目,但杰出的相声段子,已在京津的广播电台大量播出。
相声的来源我曾在北京曲艺曲剧团工作过,在创作室搞创作。既要给曲剧队写曲剧剧本,也要给曲艺队写鼓曲段子和相声段子,所以就得研究这些门类的艺术真谛和奥秘。我还有一个便利条件,夫人的娘家是曲艺世家,和不少相声艺人,沾亲带故,所以问点什儿,讨唤点什么行里佚闻逸事倒也方便,故此还应该有些话语权。
相声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相声的发展历史悠久,探根求源几乎可以往上推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朝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传世之作《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一个叫旃的优人,古代这个优,有代表演员的成分,记载了这个优人一个讽刺秦始皇的故事。
说秦始皇有一次异想天开,想在他的首府咸阳,修一座东至函古关,西至陈仓县的大花园。内养珍禽异兽,供自己享乐。当时正值匈奴侵扰,边境烽火不断,这个叫旃的人,虽然是优伶,忧民忧国,极富正义感,对此很不满,但他地位低下,只能用讽刺这个武器。他对秦始皇说:“您建造花园很好,还要多养麋鹿,假使敌人从东边打来了,您把鹿放出来,让他用角去撞,就完全可以抵御了……”秦始皇听了这些话,觉得很不是滋味,明白这是人们反对他这个想法,最后还是取消了这一庞大的修建计划。
司马迁记载西汉的智者东方朔讽谏汉武帝的故事也很能说明问题。有个人杀了汉武帝花园里的鹿,汉武帝大怒定要杀死此人,东方朔便说:“此人确实该杀。一、他使天下人知道皇上因为鹿便杀人;二、他使天下人晓得皇上重鹿轻人;三、匈奴人一旦入侵,本可使鹿抵御,现在却伤害了守卫者,该杀!”
汉武帝一听这话,没说什么便把杀鹿的人赦了,这话恰恰打中了皇帝的七寸!像这类以滑稽的表演,幽默的讲话,形象生动地阐述滑稽故事,便具有相声的某种因素在内。
现在一般人都公认唐代的参军戏和今日的相声有密切的关系。参军戏又称弄参军,弄字有嘲弄戏弄的意思。参军戏根据古书的记载,是讲有个参军,(这是个官名),这个人做了县令,贪污了官绢数万匹,罪恶本来很大,可是皇帝爱惜他的才华,特予免罪。可是每逢宴会,要他必须穿上白袍,任凭优伶戏谑,所以叫弄参军。后来扩大了内容,凡是对坏人坏事或趣味低下或带有嘲讽戏谑的内容,都利用这一形式来进行讽刺。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参军成为戏中角色的名称,参军戏的格式也固定了,台上只有两个演员,一个参军又称付净,一个苍鹘又称付末,一捧(苍鹘)一逗(参军)化妆做滑稽表演,台词除事先编好后,还可以即兴编笑料。另外苍鹘手持棒槌,每当参军以语言引人发笑的时候,苍鹘便手持棒槌,敲打参军的脑壳,这很类似传统相声中的捧哏逗哏相互用纸扇敲打对方的脑袋一样。由此可见,参军戏与相声的渊源之近。
宋代已有简单的相声出现。据考,宋朝的经济一度十分发达,GDP名列全世界第一,都镇形成繁华热闹,所谓市井文艺便也兴盛起来,一些说书讲史的说唱艺术,包括滑稽戏在内都已经相当活跃了,有的滑稽戏的片段已经类似现在相声的小段。据宋朝张知甫《可书》记载,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滑稽艺人为讽刺南宋王朝内不积极抗击外侮的主和派,编写了《天灵盖》这样的幽默巨讽小段,引用如下:
甲:要想打败金兵,咱们大宋朝要样样都比金兵强才行。
乙:对,比方说,金兵有大将粘罕;
甲:咱们大宋朝有大将韩世忠。
乙:金邦有柳叶枪;
甲:咱们大宋朝有凤凰弓。
乙:金邦有凿子箭;
甲:咱们大宋朝的将官有锁子甲。
乙:金邦的将军有敲棒;
甲:咱们大宋朝的将官有天灵盖!
最后一句非常类似当下相声的攒底“包袱”,引出现众的轰笑!像这样的滑稽戏表演,已经是较为完整的相声段子了,只不过篇幅短小,内容单一,而且表演的人也还要穿行头装扮起来,在滑稽戏中是以垫场的形式出现。相声真正做到有本可依、师徒相传,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那则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事情,比道光年间从徽班发展成的京剧晚不了多少年。
相声的开山鼻祖?一般一个艺术门类,都有一个开山门的人,虽然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这样,是许多艺术家多年创作积累丰富而成,其中有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相声这门艺术,过去一般人都说开这门类的鼻祖,是清同治年间艺名穷不怕的朱绍文。但渐渐有人提出异议,说相声的开山人应为比穷不怕早些年,清道咸年间的张三禄。
这个张三禄是干什么的?根据有限的文字记载,说他是清道、咸、同年间的全堂八角鼓丑角艺人。什么是全堂八角鼓?这门艺术今在北京已经很少见了,根据现有很少的文字记载,再加上我对曲艺界老先生的采访,大致是这样:先说八角鼓,这是一种乐器,扁扁的小鼓,由八块花梨、红木等优质材料的小木板组成,形成八个角,空心,用蠎皮蒙鼓面,每个木板中间镂空。嵌上二三小铜钹,鼓内有小柱,拴上两根很长的丝穗。演奏的时候,手竖拿小鼓,用两手手指弹击鼓面发出铿锵有力的鼓声,结尾时摇动小鼓,鼓内嵌入的小铜钹就会发挥作用,发出脆的钹声。
八角鼓是满族子弟自娱自乐的一种乐器。还有许多说法,如八个角代表满族八个旗粘结团结一起,长穗代表麦秀双穗,五谷丰登!鼓没有把儿代表永罢干戈,是全堂八角鼓的主要乐器。其他乐器还有三弦、鼓、锣等。全堂八角鼓的组成,随着年代的不同,内里的组织也变化很大,简单说它有三种形式:“鼓”,包括单弦中的岔曲,杂牌子,拆唱八角鼓;“柳”,柳活,包括时调小曲、各种化装小戏;“彩”,即古典戏法等等。这个拆唱八角鼓,最初是三至五个人表演,后来简化为三人,有正角、丑角和弹弦子的一人。
这里丑角最重要,手里不拿任何乐器,而正角要手持八角鼓,随演唱弹奏摇和震。丑角除按固定文本演唱外,还要随时插科打诨,现场抓哏,抖包袱,引观众发笑。这就和相声的逗哏演员很相似了,张三禄就是专业的丑角演员,而且非常优秀,有相当多的粉丝群。这位张三禄能耐很大,不是“死口”,能够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现场编词,变“死口”为“活口”,出其不意,观众大笑,这本事非凡人所具有,而且运用了说学逗唱,三翻四抖,这完全是相声的手法了,所以后人说他是说相声的第一人,是相声的开山鼻祖。
可是对这种说法为什么有争议呢?据老相声专家们介绍,张三禄这个人脾气不好,性格又孤僻,不能融入群众之中,也就是人缘很差。所以各个八角鼓演出团体,都不欢迎他加入。这样他就搭不上班,但他也得吃饭呀,于是干脆他就上天桥撂地一个人演出。他不说他是八角鼓丑角艺人,说他是说相声的。因此许多人讲他是说相声的第一人。可是由于他性格的问题,不收学生没有传人,这就成不了相声的开山门之人了。
开山人朱绍文朱绍文是咸同时代的人,比张三禄小二三十岁,他原本是北京二黄班(京剧)的丑角演员,清朝咸丰皇帝死后,清政府下令,全国为他“戴孝”。“国服”期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很多戏班艺人为了糊口,只好流落街头卖唱。二黄班艺人朱绍文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当时的天桥、现在的珠市口一带演出。这一带当时五方杂处,是市民聚集的热闹场所,他露天演唱太平歌词或说滑稽故事。朱绍文自起艺名“穷不怕”,在演出以前先用白砂土在地上画一圆圈,艺人叫作“画锅”,再在圈内以左手持白砂土撒写大字和人们熟知的“对联”,右手打板唱太平歌词来吸引观众。艺人们管此叫“圆粘儿”。
朱绍文是位多才多艺又非常正直的艺人,他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又博采其他姊妹艺术的血液,特别京剧丑角的插科打诨,成功发展了滑稽笑话的表演艺术,这就成为今天的单口相声。后来穷不怕,又收了六个徒弟:“贫有本”、“穷有根”、徐有禄、范有缘、高文元、冯昆治等,并带着他们一起演出,常常师徒两人或三人共同表演一个滑稽笑话,这就是对口相声,或三人相声的由来。这样相声艺术便传宗接代,有了传承,故此大家还是认朱绍文为相声的开山人。
朱绍文的表演风趣自然,并且经常对当时的黑暗统治进行无情的讽刺和揭露。所以相声的讽刺功能,在相声的发轫时期便显示出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张三禄(咸丰、道光年间人,具体年月日不详),别名:管儿张,相声艺人、八角鼓艺人。清朝咸丰、道光、同治年间北京人。
他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其艺术生涯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代表作《贼鬼夺刀》、《九头案》。
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家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
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
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
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中国相声界有马、常、侯三大家,其实东北的冯家、济南的孙家也都是鼎鼎有名的相声大家庭。这一篇萧陶就来说一说东北的冯家。
侯宝林(左四)在东北,左二为薛宝琨
东北的冯家说相声是从冯昆志开始的。冯昆志是地道的北京人。《相声大词典》称,冯昆志拜朱绍文为师,成为第二代相声艺人。朱绍文外号“穷不怕”。他是相声的祖师爷。有人说朱绍文是张三禄的徒弟,马三立的《相声排名辈分谱》也是这么说的,但陈涌泉在自传里明确说:“朱绍文称张三禄为先生,但朱绍文不是张三禄的徒弟。”
萧陶翻拍于《相声大词典》
曲艺大学者薛宝琨著有《中国的相声》一书。在书中,薛宝琨称:“朱绍文有徒弟四人: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和范有缘。”冯昆志不在其列。曲艺理论家王决在《中国相声史》一书中列出《相声师承关系表》。从该表看,冯昆志的师父不是朱绍文,而是沈春和。
沈春和是中国相声史上第一个相声、评书两门抱艺人。冯昆志擅长说单口,最拿手的就是《八大棍儿》,具有深厚的评书表演功底。冯昆志被归为沈春和的徒弟,跟冯昆志会说评书有没有关系,萧陶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冯昆志只比朱绍文、沈春和小一辈。
此图来自于《中国相声史》
1921年,冯昆志拖家带口移居东北,从此扎根于黑土地。冯昆志先在黑龙江龙江县落脚。之所以去那里,完全是去投靠亲友。1924年前后,冯昆志举家迁往哈尔滨道外。在哈尔滨,冯昆志先撂地,后在茶馆说相声。
冯昆志在世时,冯家班就已形成。除了冯昆志外,冯昆志的三个儿子(冯振声、冯少奎和冯文秀)以及冯振声的妻子德佩珍、妻妹德淑珍、儿子冯大全也都说相声。现在回过头来看,冯家班无疑是中国相声史上第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演出团体。
马四立的妻子于佑福是高德明的徒弟
冯昆志收徒不多,名气比较大的是高家三兄弟,即高德明、高德光和高德亮。不过,高家三兄弟并没跟随师父冯昆志去东北,他们一身的能耐也不是冯昆志教的。之所以拜冯昆志,是因为冯昆志是父亲高闻元的搭档。冯高二人有交情,冯昆志也让长子冯振声拜高闻元为师。从时间上看,冯振声拜师在先,高家三兄弟在后。
不过,冯振声的师承也存在不同的说法。马三立生前整理过一份《相声排名辈分谱》。在这份辈分谱里,冯振声的师父不是高闻元,而是沈竹善。
萧陶翻拍于《相声大词典》
不仅冯昆志和冯振声的师承存在不同说法,冯家第三代冯大全的师承也说法不一。据《相声大词典》中“冯振声”词条记载,“受父亲影响,思想新锐,从不墨守成规,如相声界从无父亲收儿子为徒的情况,他却收儿子冯大全为徒弟。”天津曲艺理论家高玉琮是《相声大词典》副主编。他在世时,萧陶为此事曾向他请教过。他就认为冯振声收自己的儿子冯大全为徒。
相声界讲究易子而教,父亲不能收儿子为徒。比如,郭德纲和于谦,他俩互收对方的孩子为徒。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和郭汾瑒拜于谦为师,于谦的儿子于思洋和于庚印拜郭德纲为师。如果冯振声真收自己的儿子冯大全为徒的话,那么这一举动无疑是石破天惊之事。用某些人的话说,这就是欺师盗祖,可事实上冯振声并未遭到相声界的集体声讨。反过来说明,这一说法可能系误传。
萧陶翻拍于《相声大词典》
同样是《相声大词典》,在“相声世家”词条里又称冯大全为“高德明弟子”。《相声大词典》虽具有权威性,可自相矛盾的地方还真不少。在马三立所整理的《相声排名辈分谱》里,冯大全的师父不是自己的父亲冯振声,而是高德明。
虽然冯氏祖孙三代的师承都没有定论,但并不影响对他们的评价。冯昆志是东北相声的奠基人,被誉为“东北相声之首”。不过,据史料记载,把相声带到东北的第一人并不是冯昆志,而是范有缘,但其影响力远不及冯昆志。
冯振声是东北相声的传承人,也是冯家班的领军人物。别人用白沙撒字,他用水撒字,堪称一绝。这里萧陶多说一句。天津的冯宝华,原名冯振生,但跟东北的冯振声不是同一人,也不是一代人。冯宝华比冯振声足足小了20岁。
冯振声
冯大全,艺名冯大荃。他是东北“四大荃”之一,另外三人分别为杨海荃、常福荃和祝景荃。杨海荃是杨振华、金炳昌和王志涛等人的师父。杨振华和金炳昌,萧陶在上一篇相声题材的文章里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王志涛曾是沈阳曲艺团的台柱子,如今在德云社说相声的郑好就是王志涛的徒弟。冯大全的绝活是。侯宝林称赞冯大全“能与小鸟对话”。
1947年,哈尔滨成立曲艺改进会,冯振声率领冯家班加入改进会。那时,冯昆志已去世。后来,改进会改名为哈尔滨市曲艺团。师胜杰的父母师世元、高秀琴都曾是哈尔滨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
居中者自称冯幼封(此图来自于其微博)
冯振声于1966年病逝。冯大全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活到76岁。网上传说冯幼封是冯大全之子应该不属实。萧陶注意到微博里有人自称冯幼封,并晒出多张跟几位相声名家的合影。这位冯幼封自我介绍,他生于1972年,今年才48岁。祝景荃的确有个徒弟叫冯幼封。这位冯幼封跟祝景荃的徒弟是不是同一人,萧陶无法确认。如为同一人,那他应该是年龄最小的宝字辈,可相声界公认的最年轻的宝字辈是常家“九爷”常宝丰。
冯家祖孙三代在东北说相声数十载,更为重要的是“冯家门”的子弟犹如火种,传遍了整个东北,不仅使得东北相声队伍逐渐壮大起来,更让东北相声成为一大流派。不管东北相声今天怎样,未来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冯家祖孙三代以及他们为东北相声,乃至于中国相声所做出的贡献。
(萧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注明的除外。严禁转载,盗用者必受追究!)
张三禄(咸丰、道光年间人,具体年月日不详),别名:管儿张,相声艺人、八角鼓艺人。清朝咸丰、道光、同治年间北京人。
他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其艺术生涯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代表作《贼鬼夺刀》、《九头案》。
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家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
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
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
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天桥朱少文雕像
相声的开山祖师爷有两种说法,一是张三禄,一是朱少文。张三禄创造了“相声”这个词,把相声确立为一种艺术形式;朱少文则首次开始表演对口相声,并为相声行当立了规矩。相声第四代门长张寿臣曾谈到,在朱少文之前也有相声,但那是“暗相声”,是和故事的组合,而“明相声”的形成,始祖就是朱少文。现在观众仍十分熟悉的《大保镖》《黄鹤楼》,就是朱少文的作品。
张三禄是八角鼓艺人,最早他是丑角,演出时经常当场抓哏。他性情怪僻,同行都不愿意跟他搭班子,他就离开了八角鼓班子,自己在天桥撂地,表演“说学逗唱”四种技能。他称自己的表演为“相声”,取“相”貌之“相”,“声”音之“声”。也就是说,“相声”这个词是张三禄创造的,也是张三禄把“相声”确立为一种艺术形式。
老北京天桥
朱少文(1829—1903)祖籍浙江绍兴,生在北京,隶汉军旗,读过私塾,后来家境落魄,进京剧科班“嵩祝成”学艺,先工丑行,后改架子花脸。再后来他又改学“十不闲”莲花落,到咸丰年间“十不闲”莲花落没落,朱少文到北京天桥、地安门等处撂地说单口相声,唱太平歌词。他十分仰慕张三禄的技艺,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长近五十岁,朱少文尊张三禄为老师。
朱少文和同辈阿彦涛收徒授艺,这是相声界首度正式收徒。朱少文收了四个徒弟,范有缘、徐有禄、富有根、贫有本。他和几个徒弟在撂地时,一问一答、一精一傻,形成了一捧一逗的模式。
天津谦祥益传统相声场景
从朱少文起,相声行当有了很多规矩,比如说,拜师允许三种情况——拜师学艺、带艺投师、代拉师弟。拜师要有引师、保师、代师,要摆知,摆宴席请长辈、掌门、同辈,续家谱,明支派,订立师徒合同,出师后要孝敬师父半年或一年,收入全归师父,举行谢师会。
朱少文艺名“穷不怕”,后人流传这个艺名有两重含义,一是他傲视贫穷,二是他开支无度。“穷不怕”三个字从何而来,也有两种说法,一是他撂地时带一副竹板,正面写“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所以大伙就管他叫“穷不怕”。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励精矢志朱紫著身”,横批“舌治心耕”。
天津谦祥益传统相声表演
相声艺人圆粘儿(招徕观众)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戳朵(白沙撒字)。左手提着个白沙子布袋,右手从布袋里抓一把沙子,沙子从手心漏下去,先在地上画一个圈儿,艺人站在圈儿内,观众站在圈儿外,这就是“画锅”。再用白沙撒字。
相声艺人最早用白沙撒字的也是朱少文。他每天出门撂地,必带一把扫帚、一袋白沙、一副竹板,先把地扫干净,再开始白沙撒字。他能撒出一丈二的大字,这种写法叫做“双笔勾”,每个大字旁撒上四行小诗,再撒一副对联。恭亲王奕訢约朱少文去王府花园献艺。朱少文撒了一双钩“学”字,结构、风神俱佳,恭亲王大悦,当即拨给他一份钱粮,就是开一份工资,每月三两银子,四季再给三石零三斗粮食。
天津谦祥益老艺人表演传统相声
有一年冬天,阿拉善旗第三代旗王罗布藏多尔济,把朱少文请进王府表演。当天大雪纷飞,旗王把朱少文让到屋中,跟他打赌:“你要是能把我诓到门外去,我也跟恭亲王一样,赏你一份钱粮。”朱少文装作为难:“这可不行。但是,您要是在屋外,我倒是能把您给说进来。”旗王说:“这也行吧,不过外边太冷,工夫大了可不成。”朱少文说:“您放心,用不了一袋烟的工夫。”旗王穿戴齐整迈步走出房门,刚到外边,朱少文便在身后行礼说道:“谢王爷的赏!”旗王一下子明白了,深深佩服朱少文的聪明机智。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命李莲英把天桥的摊贩和艺人传到颐和园北宫门外,摆摊经营。慈禧太后前往参观,特别喜欢八门“玩意儿”的艺人表演,加封“天桥八大怪”,朱少文是“八大怪”之首。
天津谦祥益传统相声场景
1860年周楚良写的《津门竹枝词》,记载了天津的相声演出:“当街谈相半支离,独有单街河岸奇,三字大书穷不怕,往来过客竞攒资。”单街在天津旧城东北角外,沿着南运河,“穷不怕”正是朱少文。光绪初年,继朱少文之后,北京相声艺人裕二福来天津说“八大棍儿”,天津的相声艺人奉他为天津相声的“开山人”。
郭德纲早期的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提到穷不怕朱少文先生是相声的开山祖师,在中国相声史不能不提。郭德纲也说:“朱先生不是第一个发明相声的人,在他前面,像张三禄,还有很多老先生们,是大家共同的智慧,创造了相声。可是从穷不怕先生这儿,把它发扬光大,才使得相声代代相传。”所以“在相声界,认为朱先生是我们的开山祖,第一代祖师。身为朱先生的徒子徒孙,我们有义务,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宗,这是第一步,不管你多大的腕儿,没有祖宗你也不是干这个的”。(文:何玉新)
相声的历史不算长,诞生至今不过一百多年,不过对于谁是第一个说相声的,也就是相声的祖师爷是谁还有些争议。比较公认的祖师爷是“穷不怕”朱绍文先生。但也有人认为张三禄早于朱绍文,应该是相声界祖师爷。还有人认为西汉时期的东方朔是祖师爷。下面我们具体说说这三位。
这三位里面首先要排除的是东方朔。有人认为东方朔是相声祖师爷根据的是东方朔善于说笑话,是滑稽鼻祖,常常用说笑话的形式劝诫汉武帝。很多相声社后台都供奉东方朔的牌位。其实说东方朔是相声鼻祖,和说周庄王是评书鼻祖,李隆基是戏曲鼻祖一样,显示自己历史悠久,找一个历史名人填充门面而已。东方朔的事迹来自于《史记.滑稽列传》。在滑稽列传里不光有东方朔一个,还有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这些人或是俳优或是侍臣,总之和后来的相声是不搭边的,因此东方朔最多只能算相声演员中的精神祖师。不过这个精神祖师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很尊重。因为他字曼倩,过去观众给相声演员送锦旗樟联都喜欢写“曼倩遗风”。
接下来再说张三禄。这个张三禄是天桥撂地的拆唱八角鼓艺人。所谓的“拆唱八角鼓”形式同后来的对口相声和双簧类似。由两个演员分饰角色,通常一个正角一个丑角,张三禄通常伴丑角。他擅长说笑话和,技艺精湛,在当时的天桥享有盛誉。评书大家连阔如化名云游客所著的《江湖丛谈》中评价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
张三禄自称自己的表演形式是“相声”,是第一个把这门技艺定位为相声的艺人。当然“相声”一词不是张三禄发明的,在北宋时期就有。而后来的学者和相声演员不把张三禄当作相声祖师,一是张三禄说的还属于笑话,不算是相声。二是他留下的作品只有两部,《贼鬼夺刀》和《九头命案》,都属于小说的范畴。三是没有传人。朱绍文称张三禄为“老师”也只是尊称,二者并无正式师承关系。
最后再说朱绍文。朱绍文比张三禄要小上三四十岁。原本是京剧演员。据说慈禧太后看过他表演大为赞赏。后来赶上咸丰皇帝驾崩的“断国孝”,便停止了表演,开始流浪艺人的生涯。他撂地演出时一边洒白沙写字,一边唱太平歌词,再说笑话来维持生计。朱绍文生活潦倒,曾自题一联“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因此他便得了“穷不怕”的艺名。
关于朱绍文是相声祖师依据的有三点,第一是朱绍文的表演已经具备了相声的形式。说、学、逗、唱兼备,对口捧逗的形式也固定下来。还有他的太平歌词和白沙撒字也为后来的相声演员所传承。二是他给后来的相声演员留下了不少作品,如《字像》《大保镖》《得胜图》《山东斗法》等等。他还收了几位有名的弟子如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等。这些弟子又开枝散叶,一直传承到今天。他和弟子们在当时影响力就很大。朱绍文也位列“天桥八大怪”之首。清代丛书《都门汇纂》里有一首竹枝词写他们师徒:“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发。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明色也堪夸。”
因此相声到了朱绍文这才算真正成形,他是相声界的祖师当之无愧。张三禄虽被朱绍文追为“单口相声”艺人,但因为没有留下作品和传人,便只能与祖师爷的地位失之交臂了。
生肖鼠抗下了所有 歪歪今日最新八卦新闻 歪歪娱乐八卦公众号 2017属马的运势 2021年7月星座运势查询 2021年7月星座运势完整版 2021年7月星座运程 2021年5月17日摩羯座运势 摩羯座2021年5月 循序渐进的四大星座是什么 循序渐进的四大星座有哪些 循序渐进的四大星座是 属马的在2017年的运势 徐墨斋2017年4月十二生肖运势如何 徐墨斋2017年4月十二生肖运势详解 徐墨斋2017年4月十二生肖运势图 2017年11月7号什么星座 2017年十一月七日是什么星座 2017年11月7日是什么命 射手女2022跳槽的几率大吗知乎 射手女2022跳槽的几率大吗视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