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文 之美
翻阅古籍,再一次陶醉于中文之美!
天地万物,草木摇落,飞禽走兽,稚子鱼虫,均有我们古人途经人间时赋予的别称雅称,不过二三字的名字,也动人有趣得像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故事,惹人回味无穷!这便采撷一番常见事物的古称,邀你同赏同痴同醉。
《18个事物中文雅称,
心动18次!》
01
有一种雅致,
将【六月】唤作【荷月】。
古时的这会儿,
也就是农历六月,叫“荷月”。
即将迎来的农历七月,叫“巧月”,
接着:八月是桂月,
九月是菊月,十月是小阳月或梅月,
十一月是冬月,十二月是嘉平月,
一月是元月,二月是杏月,三月是桃月,
四月是清和月,五月是榴月。
02
有一种雅致,
将【青山】唤作【翠微】。
婉约派晏几道有词云: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
不似流莺取次飞。
03
有一种雅致,
将【西瓜】唤作【青门绿玉房】。
明代诗人瞿佑的《红瓤瓜》中云:
“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腥血沁中央。”
一口“青门绿玉房”下肚,
真是“顿消烟火气,齿有冰雪声”。
04
有一种雅致,
将【苹果】唤作【超凡子】。
吃苹果,
咱就说吃个超凡子,
仿佛吃下的是令人超凡脱俗的仙果。
05
有一种雅致,
将【螃蟹】唤作【无肠公子】。
️
明《夜航船》记载了古人的冷幽默:
《抱朴子》里说,
山中辰日称无肠公子者,蟹也。
《蟹谱》又说,出师下岩之际,
忽见蟹,称为横行介士。
06
有一种雅致,
将【猫】唤作【狸奴】。
一入凛冬,
多少人向往的是陆游笔下的: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在宋代,喵已经很受宠了,
养猫,要用“聘”,
猫就如家庭成员一样被礼待。
不会抓老鼠?也没关系的,
有《睡猫》诗为证:
“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
无奈家人犹爱护,买鱼和饭养如儿。”
07
有一种雅致,
将【酒】唤作【忘忧物】。
陶渊明《饮酒》之七: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言饮酒忘忧。
08
有一种雅致,
将【茶】唤作【不夜侯】。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
“饮真茶令人少睡,
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白居易也曾在诗中写道:
“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
09
有一种雅致,
将【男子】唤作【玉郎】。
元稹有诗云:
“想得玉郎乘画舸,几回明月坠云间。”
玉郎是古时对男子的美称或昵称。
10
有一种雅致,
将【女子】唤作【婵娟子】。
婵娟不单是“千里共婵娟”的明月,
还可指姿态美好的女子,
“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
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
11
有一种雅致,
将【书信】唤作【双鲤】。
古乐府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人因以双鲤、双鱼、尺素指书信。
12
有一种雅致,
将【花开时吹过的风】
唤作【花信风】。
“风有常,花有信,
以花事次第记载时光,于是岁月含香。”
我们的民族“花历”,
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
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共分二十四候,
每一候(每五日)一时令花开,
二十四候代表着二十四种花期。
13
有一种雅致,
将【玫瑰】唤作【刺客】。
梁实秋说,
列玫瑰为“刺客”,也是够冤枉的。
不过细品之,“刺客”实在取得妙!
不单因她周身是刺,后人以玫瑰喻爱情,
这偷心的刺客!谁不曾被刺伤过?
古有“花三十客”之说,
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
兰为幽客,桃为妖客,杏为艳客,
梨为淡客,菊为寿客,葵为忠客,
腊梅为寒客,琼花为仙客,
丁香为情客,月季为痴客等等。
14
有一种雅致,
将【天上】唤作【碧落】。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云: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15
有一种雅致,
将【月亮】唤作【望舒】。
“望舒”出自《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是说上天入地漫游求索,
前有月神望舒代为开路,
后有风神飞廉追随。
望舒是古神话中为月亮驾车的天神,
后世用作月亮的代称。
取一个像月一样皎洁的姓名,
也是极浪漫的,
譬如“雨巷诗人”之名戴望舒。
16
有一种雅致,
将【萤火虫】唤作【照夜清】。
明代陈继儒《珍珠船》记载,
“照夜清,萤也。”
17
有一种雅致,
将【石头】唤作【山骨】。
古人称,
山之肌肤在泥土,山之骨在石。
《西游记》写到找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时,
对芭蕉洞口就有这样的记叙——
正是那: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
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
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
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
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
18
有一种雅致,
将【钱】唤作
【孔方兄】/【阿堵物】。
古代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记有,
晋鲁褒作《钱神论》,
尝以钱为孔方兄;
王夷甫口不言钱,
乃谓钱为阿堵物。
“孔方兄”是爱称,“阿堵物”是蔑称,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西晋大臣王夷甫,常鄙夷妻子贪钱俗气,
自命清高的他,从来不说“钱”字。
妻子逗弄他,就让婢女把钱堆在他床边。
王夷甫早晨醒来,见钱碍事,没法下床,
就冲婢女大喊:“举却阿堵物。”
是说,快拿走这玩意儿!
阿堵,是那时的口语“这个”。
配图丨视觉中国
来玩个造句游戏吧!
请在留言区用上文提到的古称造句,
分享你的日常。
小编先来:今天花了些“孔方兄”,
与身边的“婵娟”“玉郎”,愉快地共进晚餐了。
监制 | 李浙
编辑 | 王若璐 校对 | 少卓
中文 之美
翻阅古籍,再一次陶醉于中文之美!
天地万物,草木摇落,飞禽走兽,稚子鱼虫,均有我们古人途经人间时赋予的别称雅称,不过二三字的名字,也动人有趣得像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故事,惹人回味无穷!这便采撷一番常见事物的古称,邀你同赏同痴同醉。
《18个事物中文雅称,
心动18次!》
01
有一种雅致,
将【六月】唤作【荷月】。
古时的这会儿,
也就是农历六月,叫“荷月”。
即将迎来的农历七月,叫“巧月”,
接着:八月是桂月,
九月是菊月,十月是小阳月或梅月,
十一月是冬月,十二月是嘉平月,
一月是元月,二月是杏月,三月是桃月,
四月是清和月,五月是榴月。
02
有一种雅致,
将【青山】唤作【翠微】。
婉约派晏几道有词云: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
不似流莺取次飞。
03
有一种雅致,
将【西瓜】唤作【青门绿玉房】。
明代诗人瞿佑的《红瓤瓜》中云:
“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腥血沁中央。”
一口“青门绿玉房”下肚,
真是“顿消烟火气,齿有冰雪声”。
04
有一种雅致,
将【苹果】唤作【超凡子】。
吃苹果,
咱就说吃个超凡子,
仿佛吃下的是令人超凡脱俗的仙果。
05
有一种雅致,
将【螃蟹】唤作【无肠公子】。
️
明《夜航船》记载了古人的冷幽默:
《抱朴子》里说,
山中辰日称无肠公子者,蟹也。
《蟹谱》又说,出师下岩之际,
忽见蟹,称为横行介士。
06
有一种雅致,
将【猫】唤作【狸奴】。
一入凛冬,
多少人向往的是陆游笔下的: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在宋代,喵已经很受宠了,
养猫,要用“聘”,
猫就如家庭成员一样被礼待。
不会抓老鼠?也没关系的,
有《睡猫》诗为证:
“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
无奈家人犹爱护,买鱼和饭养如儿。”
07
有一种雅致,
将【酒】唤作【忘忧物】。
陶渊明《饮酒》之七: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言饮酒忘忧。
08
有一种雅致,
将【茶】唤作【不夜侯】。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
“饮真茶令人少睡,
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白居易也曾在诗中写道:
“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
09
有一种雅致,
将【男子】唤作【玉郎】。
元稹有诗云:
“想得玉郎乘画舸,几回明月坠云间。”
玉郎是古时对男子的美称或昵称。
10
有一种雅致,
将【女子】唤作【婵娟子】。
婵娟不单是“千里共婵娟”的明月,
还可指姿态美好的女子,
“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
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
11
有一种雅致,
将【书信】唤作【双鲤】。
古乐府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人因以双鲤、双鱼、尺素指书信。
12
有一种雅致,
将【花开时吹过的风】
唤作【花信风】。
“风有常,花有信,
以花事次第记载时光,于是岁月含香。”
我们的民族“花历”,
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
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共分二十四候,
每一候(每五日)一时令花开,
二十四候代表着二十四种花期。
13
有一种雅致,
将【玫瑰】唤作【刺客】。
梁实秋说,
列玫瑰为“刺客”,也是够冤枉的。
不过细品之,“刺客”实在取得妙!
不单因她周身是刺,后人以玫瑰喻爱情,
这偷心的刺客!谁不曾被刺伤过?
古有“花三十客”之说,
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
兰为幽客,桃为妖客,杏为艳客,
梨为淡客,菊为寿客,葵为忠客,
腊梅为寒客,琼花为仙客,
丁香为情客,月季为痴客等等。
14
有一种雅致,
将【天上】唤作【碧落】。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云: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15
有一种雅致,
将【月亮】唤作【望舒】。
“望舒”出自《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是说上天入地漫游求索,
前有月神望舒代为开路,
后有风神飞廉追随。
望舒是古神话中为月亮驾车的天神,
后世用作月亮的代称。
取一个像月一样皎洁的姓名,
也是极浪漫的,
譬如“雨巷诗人”之名戴望舒。
16
有一种雅致,
将【萤火虫】唤作【照夜清】。
明代陈继儒《珍珠船》记载,
“照夜清,萤也。”
17
有一种雅致,
将【石头】唤作【山骨】。
古人称,
山之肌肤在泥土,山之骨在石。
《西游记》写到找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时,
对芭蕉洞口就有这样的记叙——
正是那: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
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
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
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
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
18
有一种雅致,
将【钱】唤作
【孔方兄】/【阿堵物】。
古代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记有,
晋鲁褒作《钱神论》,
尝以钱为孔方兄;
王夷甫口不言钱,
乃谓钱为阿堵物。
“孔方兄”是爱称,“阿堵物”是蔑称,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西晋大臣王夷甫,常鄙夷妻子贪钱俗气,
自命清高的他,从来不说“钱”字。
妻子逗弄他,就让婢女把钱堆在他床边。
王夷甫早晨醒来,见钱碍事,没法下床,
就冲婢女大喊:“举却阿堵物。”
是说,快拿走这玩意儿!
阿堵,是那时的口语“这个”。
配图丨视觉中国
来玩个造句游戏吧!
请在留言区用上文提到的古称造句,
分享你的日常。
小编先来:今天花了些“孔方兄”,
与身边的“婵娟”“玉郎”,愉快地共进晚餐了。
监制 | 李浙
编辑 | 王若璐 校对 | 少卓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中原地带的先民们就有了时间的观念,他们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月份,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还为每个月份都起了许多雅称,有的是按季节次序,有的是以植物为象征,有的根据日月交替规律,有的是来自美好的传说。(本文所涉及的月份和季节都是以农历排序来说的。)
以季节顺序为名
农历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古时兄弟间的排行,以孟为大,仲为次,季为三,转而用作每季月份的次序。以正月为始,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尔雅》中的月名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量词汇和知识,是考证词义和中国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其中第八卷《释天》篇中,根据日月交替、阴阳变更的规律对十二个月进行了命名。
一月称陬月,二月称如月,三月称寎月,四月称余月,五月称皋月,六月称且月,七月称相月,八月称壮月,九月称玄月,十月称阳月,十一月称辜月,十二月称涂月。
夏历历法的别称
春秋战国时不同区域使用的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制度,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一年十二个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其中,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其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在先秦古籍里,历法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里边周历和夏历并用。
以古乐十二律为名
古乐十二律是古乐的十二调,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以黄钟为首,各律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以律与历附合,十二律应十二月,又名十二月律。十二月律的对应关系以周历岁首为准: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
十二个月份的其他别称
除了上面所说,根据动植物萌发活动的规律、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等不同依据,十二个月还有许多其他的别称。
正月也称端月,一年的开始为“正”,所以农历一月称正月,但据说后来秦始皇当政时,“正”与嬴政的“政”谐音,为避始皇的忌讳,所以秦朝把正月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俗话说“正月银柳插瓶头”,所以正月也称柳月。《诗经·七月》中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称一月“三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十二月称“二之日”,二月称“四之日”。其他的称呼还有岁首、献岁、元月、孟阳、肇岁等。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盛放,所以二月冠以杏月的美称。因为二月中有传统节日花朝节(百花生日),所以也称花朝月。作为春天的二月,还被称作竹秋,古代一般认为各种植物初生的时候为春,成熟的时候为秋。竹笋二月份从土里钻出来之后,就表示它已经长成了,所以二月就叫做竹秋,而竹春就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月的雅称还有丽月、酣春、竹秋、令月、四之日、春半、殷春等。
三月通常又称桃月、蚕月、绸月、莺月、末春、桐月、杪春、雩风、小清明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三月暮春季节,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三月也是开始养蚕的月份,所以也叫蚕月。
四月万物繁茂,槐花挂满枝,所以称四月为槐月。四月也是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四月便称麦月。但此时“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庄稼青黄不接,古人缺粮乏力,所以也叫乏月、荒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又称清和月、朱月等。
五月榴花盛开,因此又称榴月。端午节是五月最为重要的节日,旧时家家这天都要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挂在门口,用以驱邪,因此古人称五月为蒲月、端阳月。五月起天气开始热起来,所以郁蒸、郁月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郁蒸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此时体弱的人非常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的毒月,又称恶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等。《诗经·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呜蜩是蝉的一种,但比蝉的个头要小许多,叫声响亮,呜蜩也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六月为伏月。因伏天气候非常炎热,又称六月为暑月、焦月、溽暑等。六月赤日炎炎,只有荷花开放,亭亭玉立,在暑月为人们带来凉意,旧时民间就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六月便称之荷月。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徂暑、遁月、精阳、荔月、天贶、玉绳、杪夏等。
七月七日是古代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所以,七月就叫巧月。瓜果成熟也在秋天,古人也把七月叫做瓜月。有许多品种的兰花都在初秋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兰月。商为五音之一,属秋,所以七月又称初商、孟商。此外,七月还有肇秋、新秋、首秋、凉月、中元、火逝等。
八月时“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歌也里唱:“八月里来桂花香”,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获月、大清明、竹小春。
到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菊花傲秋霜,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因而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淮南子·天文训》中说:“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的原因。除了朽月外,九月的别称还有暮秋、杪秋、季商、授衣月、剥月、霜序、穷秋(秋尽之时)等。
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露月。十月又称小春月、小阳春(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月、孟冬、坤月、吉月、开冬、首冬、始冬。
古有“十冬腊月”之说,所以冬月是十一月。葭月也是十一月的美称,此外还有幸月、一之日、龙潜月(《抱朴子》:十一月为龙潜之月。)、畅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之说。
古代把合祭众神叫做腊,以狩猎禽兽祭先祖。从周始,便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后世就沿袭了下来。自古以来,十二月即代表了冰天雪地的日子,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十二月时各星宿回复原位,一年将终,故用星回称十二月。十二月的别称还有清祀(腊祭的别称)、嘉平月、二之日、除月、殷正(殷历的正月)等。
古人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观察,赋予了月份诸多别名。有了这些动听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历法上枯燥无聊的数字,而变成了一幅幅展现自然和生活风貌的画卷。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来源:新华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中原地带的先民们就有了时间的观念,他们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月份,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还为每个月份都起了许多雅称,有的是按季节次序,有的是以植物为象征,有的根据日月交替规律,有的是来自美好的传说。(本文所涉及的月份和季节都是以农历排序来说的。)
以季节顺序为名
农历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古时兄弟间的排行,以孟为大,仲为次,季为三,转而用作每季月份的次序。以正月为始,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尔雅》中的月名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量词汇和知识,是考证词义和中国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其中第八卷《释天》篇中,根据日月交替、阴阳变更的规律对十二个月进行了命名。
一月称陬月,二月称如月,三月称寎月,四月称余月,五月称皋月,六月称且月,七月称相月,八月称壮月,九月称玄月,十月称阳月,十一月称辜月,十二月称涂月。
夏历历法的别称
春秋战国时不同区域使用的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制度,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一年十二个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其中,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其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在先秦古籍里,历法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里边周历和夏历并用。
以古乐十二律为名
古乐十二律是古乐的十二调,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以黄钟为首,各律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以律与历附合,十二律应十二月,又名十二月律。十二月律的对应关系以周历岁首为准: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
十二个月份的其他别称
除了上面所说,根据动植物萌发活动的规律、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等不同依据,十二个月还有许多其他的别称。
正月也称端月,一年的开始为“正”,所以农历一月称正月,但据说后来秦始皇当政时,“正”与嬴政的“政”谐音,为避始皇的忌讳,所以秦朝把正月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俗话说“正月银柳插瓶头”,所以正月也称柳月。《诗经·七月》中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称一月“三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十二月称“二之日”,二月称“四之日”。其他的称呼还有岁首、献岁、元月、孟阳、肇岁等。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盛放,所以二月冠以杏月的美称。因为二月中有传统节日花朝节(百花生日),所以也称花朝月。作为春天的二月,还被称作竹秋,古代一般认为各种植物初生的时候为春,成熟的时候为秋。竹笋二月份从土里钻出来之后,就表示它已经长成了,所以二月就叫做竹秋,而竹春就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月的雅称还有丽月、酣春、竹秋、令月、四之日、春半、殷春等。
三月通常又称桃月、蚕月、绸月、莺月、末春、桐月、杪春、雩风、小清明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三月暮春季节,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三月也是开始养蚕的月份,所以也叫蚕月。
四月万物繁茂,槐花挂满枝,所以称四月为槐月。四月也是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四月便称麦月。但此时“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庄稼青黄不接,古人缺粮乏力,所以也叫乏月、荒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又称清和月、朱月等。
五月榴花盛开,因此又称榴月。端午节是五月最为重要的节日,旧时家家这天都要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挂在门口,用以驱邪,因此古人称五月为蒲月、端阳月。五月起天气开始热起来,所以郁蒸、郁月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郁蒸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此时体弱的人非常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的毒月,又称恶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等。《诗经·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呜蜩是蝉的一种,但比蝉的个头要小许多,叫声响亮,呜蜩也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六月为伏月。因伏天气候非常炎热,又称六月为暑月、焦月、溽暑等。六月赤日炎炎,只有荷花开放,亭亭玉立,在暑月为人们带来凉意,旧时民间就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六月便称之荷月。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徂暑、遁月、精阳、荔月、天贶、玉绳、杪夏等。
七月七日是古代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所以,七月就叫巧月。瓜果成熟也在秋天,古人也把七月叫做瓜月。有许多品种的兰花都在初秋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兰月。商为五音之一,属秋,所以七月又称初商、孟商。此外,七月还有肇秋、新秋、首秋、凉月、中元、火逝等。
八月时“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歌也里唱:“八月里来桂花香”,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获月、大清明、竹小春。
到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菊花傲秋霜,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因而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淮南子·天文训》中说:“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的原因。除了朽月外,九月的别称还有暮秋、杪秋、季商、授衣月、剥月、霜序、穷秋(秋尽之时)等。
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露月。十月又称小春月、小阳春(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月、孟冬、坤月、吉月、开冬、首冬、始冬。
古有“十冬腊月”之说,所以冬月是十一月。葭月也是十一月的美称,此外还有幸月、一之日、龙潜月(《抱朴子》:十一月为龙潜之月。)、畅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之说。
古代把合祭众神叫做腊,以狩猎禽兽祭先祖。从周始,便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后世就沿袭了下来。自古以来,十二月即代表了冰天雪地的日子,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十二月时各星宿回复原位,一年将终,故用星回称十二月。十二月的别称还有清祀(腊祭的别称)、嘉平月、二之日、除月、殷正(殷历的正月)等。
古人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观察,赋予了月份诸多别名。有了这些动听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历法上枯燥无聊的数字,而变成了一幅幅展现自然和生活风貌的画卷。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来源:新华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文/陈诚
一年有十二个月。
你知道,十二个月还能怎么说?
我们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为每一个月都起了许多雅称。
今天,给大家介绍十二月份的雅称,你更喜欢哪一个月的称呼呢?
一月孟春、柳月、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称柳月。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韩愈《和崔舍人咏月》
二 月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
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麦秋至。”
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
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贯休《寄王涤》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李廷珪《藏墨诀》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
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韩愈《题榴花》
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
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
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
八月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农历八月。此时月桂花盛开,故称桂月。
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
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九月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
十月孟冬、亥月、阳月、应钟、露月、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农历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杜甫《萤火》
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葭月、正冬、畅月。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葭月是农历十一月的美称,因为冬月里的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所以十一月称之为葭月。
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
忆长安,子月时,千官贺至丹墀。
——刘蕃《忆长安·十一月》
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梅月、暮岁、岁杪。
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
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 卢象《竹里馆》
菊花(学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ev),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市花菊花是中国北京、 太原、 德州、 芜湖、 中山、 湘潭、 开封、 南通、潍坊、 彰化市市花。也是日本皇室的国花。
花语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征。菊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含意也不尽同。
黄色的菊花:淡淡的爱
白色的菊花:在中国哀挽之意,一般用于追悼死者的场合;在日本,则是贞洁、诚实的象征。
暗红色的菊花:娇媚
菊花象征久长: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寿”之意。
如果在一个画面上画有菊花和九个鹌鹑,因为“鹌”的发音与“安”相同,就有“九世居安”的意思。
菊与松树画在一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愿接受此画的人长寿。
还有人把一只蝈蝈儿画在菊花之上,因“蝈”与“官”同音,即表示祝愿别人长久(九)占据官位,其画名为“官居一品”。
邮票1960年12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菊花”特种邮票,邮票志号“特44”,全套共十八枚,至1961年出齐。这套邮票由刘硕仁设计,邮票图案是由洪怡(1907—1967)、屈贞(1909—1976)、胡絜青、江慎生(1892—1972)、徐聪佑等五名画家采用国画工笔手法绘制而成的十八个中国菊花传统名品。
邮票采用图画写实描绘菊花品种,分别为黄十八、绿牡丹、二乔、大如意、如意金钩、金牡丹、帅旗、柳线、芙蓉托桂、玉盘托珠、赤金狮子、温玉、紫玉香珠、冰盘托桂、墨荷、班中玉笋、笑靥、天鹅舞等,均属菊花中的名贵品种。
画面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细腻地描绘出菊花的清丽和雅致。单枚面值从4分到52分不等,邮票总面值3.07元。
国画吴昌硕《菊花图》、齐白石《秋》、朱宣咸《秋色》、娄师白《菊》等。
诗词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开心1978、柠岫夕屿、闲人视觉、时壹11、北辰82660108参与编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