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我国最隆重且充满特色的传统节日,以其独特的热闹氛围和古老魅力吸引着亿万华夏儿女。这一盛大的庆典定于农历正月初一,又被称为阴历年,民间俗称“过年”。春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那时已有祭神祭祖的习俗。据传说,早在尧舜时代,春节的风俗就已形成。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为我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人们会在年头岁尾举行盛大的祭神祭祖活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春节的风俗就已初具雏形。农历的正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多数情况下,正好是春季的序幕。节日的时间与农业劳作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在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年”字呈现的是谷穗成熟的形象,寓意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历史上的不同朝代,春节的庆祝时间也有所不同。夏朝以农历一月为岁首,商朝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朝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而秦朝则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尽管朝代更迭,春节作为岁首大节的地位逐渐确立。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公元前104年颁布了《太初历》,正式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这标志着春节作为全国性的盛大节日得到了官方的确认。自此以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春节成为举国欢庆的日子,不仅有官方的朝贺,还有民间的祭享活动,这些仪式不仅增强了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也更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春节的日期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浮动,而立春则通常在2月4日或2月5日。在古代,春节被称为“正旦”、“岁首”或“过年”等,这些称呼都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使用公历纪元,将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同时,农历正月初一仍被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共同的记忆和骄傲。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有一个关于万年的故事,为春节的起源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名叫万年的青年,他深感当时节令的混乱,决心要将其定准。计算时间的方法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万年如同往常一样在山中劳作。砍柴的疲惫让他坐在树荫下休息,微风拂过,树影婆娑。他静静地观察着树影的移动,突然间,灵感如闪电般划过脑海。他意识到,树影的移动与太阳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正是测量时间的好方法吗?
万年开始着手设计一种能够测量日影以计算天时的仪器,这就是晷仪,也被称为日晷。这个仪器利用太阳投影的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它由晷针和晷面组成,简单而精准。在万年的精心制作下,晷仪逐渐完善,成为了他测量时间的重要工具。
万年并没有止步于此。一次,他在山崖下休息时,注意到了崖壁上滴落的泉水。他观察到,水滴落下的速度和节奏是恒定的,这让他想到了另一种计算时间的方法。他动手制作了一个五层漏壶,利用水滴的流逝来计算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年发现,每隔360多天,四季就会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也会重复一遍。他深知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这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当时的国君祖乙,常常因为天有不测风云而感到苦恼。万年得知后,决定将自己的发现献给国君。他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祖乙,向他讲述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为赞赏,他决定留下万年,并为他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以便万年能够更准确地测定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
在日月阁的修建过程中,万年不断完善自己的历法。他仔细观察天象,记录下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终于创建出一套准确的历法。
有一次,祖乙亲自登上日月阁,想要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到石壁上的一首诗,那是万年留下的。诗中写道:“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这首诗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时间的循环和四季的更迭,让祖乙对万年的才华和毅力赞叹不已。
在万年的努力下,人们终于有了一套准确的历法,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春节作为新年的开始,也在这套历法中得以确立。春节的到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寓意着新的希望和憧憬。
春节的起源与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紧密相连。农历又被称作夏历,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历书,它承载着深厚的农业文化和历史底蕴。据传,青年万年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推算,成功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将这部历法呈献给继任国君时,已经是一位银须飘飘的长者。国君深受感动,为了纪念万年的杰出贡献,将这部历法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如今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正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历法制定者。
春节,又被称为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源于农业生产。在古代,人们将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记载:“年,谷熟也。”这说明了“年”与农作物成熟的关系。夏商时期,我国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一个月,一年则被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日,而正月朔日的子时则被视为岁首,即新的一年的开始。
“年”的称呼始于周朝,而直到西汉时期,春节作为新年的庆祝活动才正式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对农业文化、历史传统和家族团聚的深刻体现。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回家团圆,共度佳节,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春节的传统习俗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春节为何又被称为“过年”呢?这背后有一个与“年”兽相关的古老传说。据传在遥远的古代,生活着一种凶猛异常的怪兽,名为“年”。它的头上长有触角,形状恐怖,长期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之夜,它便会爬上岸来,肆意吞食牲畜,甚至伤害人命。因此,每当这个时候,村村寨寨的人们都会扶老携幼,仓皇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侵袭。
有一年除夕,一个陌生的乞讨老人来到了村子。他目睹了乡亲们逃难的情景,唯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予了他一些食物和劝慰。当老人得知“年”兽的恶行后,他自信地表示,只要让他在老婆婆家待一夜,他就有办法将“年”兽赶走。尽管老婆婆一再劝说,但老人坚持留下,并显得胸有成竹。
当夜幕降临,村中一片寂静。突然,“年”兽闯进了村子,它发现了与往年不同的景象:老婆婆家的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这使得“年”兽浑身一颤,发出了一声怪叫。当它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了“砰砰啪啪”的炸响声,这令“年”兽浑身战栗,不敢再靠近。原来,“年”兽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老婆婆家的门缓缓打开,一个身披红袍的老人从中走了出来,他的笑声洪亮而爽朗。“年”兽一见之下,大惊失色,仓皇而逃。第二天,当避难归来的人们看到村子安然无恙,都感到十分惊奇。老婆婆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昨晚的乞讨老人真的兑现了他的承诺,将“年”兽赶走了。
这个传说不仅解释了为何春节被称为“过年”,还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积德行善的人终将得到回报。
春节:“年”字背后的丰收庆典与甲骨文的神秘传说在甲骨文中,“年”字的构造似乎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上半部分为“禾”,代表着谷物,而下半部分的“人”字,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顶着沉重的谷穗的景象。这一画面不仅展示了丰收的场景,更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和庆祝。
随着文字的发展,金文中的“年”字继续延续了这一传统,由“禾”和“人”组成,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对于丰收的期盼和感恩。小篆中,“年”字写作“秊”,尽管字形有所变化,但“禾”与“人”的元素依然可见,只是“人”字部分被讹变为“千”,但这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含义。
《说文解字·禾部》中对“秊”的解释为:“秊,谷熟也。从禾,从千声。”这进一步证实了“年”与丰收的紧密关系。而“千”字本意为有饰的人,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即人们在丰收之时,会进行各种庆祝和装饰活动,使得整个社区都洋溢着喜悦和活力。
春节,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人们对于过去一年丰收的庆祝和对未来一年丰收的祈愿。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进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以表达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因此,“过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从“年”字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丰收的喜悦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春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喜悦和庆祝的节日,它让人们有机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并共同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
近日,随着中国春节的临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泰国总理巴育、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等多国政要、国际组织领导人纷纷送来新春祝福。
各国政要在祝贺春节时,有的用Chinese,有的用Lunar。那么,新年快乐,到底应该翻译成Happy Chinese New Year还是Happy Lunar New Year?这个争论再次引发网络热议。
争议的矛盾点主要在于,是否应该使用Chinese,即“中国的”这个定语。有人认为,中国的“春节”,只能称为Chinese New Year,不能叫Lunar New Year,使用Lunar New Year,有“否定中国、去中国化”的嫌疑,所以必须加以警惕。
那么,春节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怎么翻译?
一般而言,春节可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Spring Festival,也可以采用解释性译法,翻译成Chinese New Year,或Lunar New Year,后者是指农历(阴历)新年。
首先,严格来说,中国传统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依照太阳黄道划分的,英语叫solar terms。但每年春节的日期,都是依照传统农历中基于“月亮运行(lunar)”,也就是阴历那部分进行计算。因此,农历新年也可被翻译成Lunar New Year。
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这两种翻译方法是从两种不同的维度来看。
Chinese New Year的翻译,是考虑到了国家、地域、文化的维度,也就是特指“中国这个国家的、中国人的、华人的”新年;而Lunar New Year,则是从阴历历法出发,指的是天文学中月球运行和月相周期变化意义上的新年。
例如,2023年的除夕和春节是1月21日和22日,都是没有月亮的日子。
其次,很多使用Lunar New Year这个说法的人,未必有意抹黑中国文化或刻意“去中国化”,可能只是为了兼顾中国以外其它庆祝农历新年的国家和地区。
近些年来,除了中国,亚洲其他一些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甚至亚洲以外的很多地方,也因为中国及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开始庆祝中国的春节。因此,使用Lunar New Year这样的译法,不带有任何国家的属性,而是泛指全球各地共同欢庆的同一节日。例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拜年视频中称,Happy Lunar New Year,实际上也是在向全球欢度春节的人一同送上祝福。
此外,对中国人而言,恐怕并没有想过独占春节这个节日,也没有打算排斥或否定其它文化中与中国春节相对应或类似的节日。看到中国春节在国外备受关注和欢迎,很多人感受到的是文化自信,并且更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广中国文化。
既然我们如此在意自己的传统文化,最好的结果就是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庆祝春节。因此,如果过于纠结或限制翻译,反而不利于传播文化,利大于弊。
不管春节的英文如何翻译,对于14亿中国人,还有千千万万的海外华侨而言,这个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岂会因一个名字而丢失原本的中国味道?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曹飞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中国日报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