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土平读什么 土平加一起读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21 23:14:14作者:煮酒送别来源:网友投稿

土平读什么 土平加一起读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人民的选择

原标题:人民的选择

——写在同志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之际

一切选择都来自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

2023年3月10日上午,同志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如潮的掌声在人民大会堂响起,同志从主席台座席上起身,向全体代表鞠躬致意。

这是2952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亿万人民的重托,在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作出的郑重选择。

亦是民心,民心蕴藏伟力。民心所向,大道无垠。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带领人民团结奋斗、踔厉奋发,风雨无阻向前进。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国徽高悬、誓言铿锵,映照着中国人心系人民、面向未来的深情承诺和深沉担当。

根植人民的沃土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

总书记多次引用的这句古语,饱含着长期和人民在一起总结出的朴素哲理: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就把谁装在心里。

走进坡急沟深的巍巍太行,深一脚浅一脚。当时村里坑坑洼洼的小路上,村民搀扶着送总书记走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把总书记当自家人。

回到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老乡们拉着总书记的手,十分亲热,总书记仍能一口喊出他们的小名。青年时代的往事历历在目: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推开门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

踏访辽阔壮美的河西走廊,敦煌、嘉峪关、高台、山丹、古浪、兰州……新闻媒体记录下这一幕幕场景:

“道路两侧,闻讯赶来的群众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总书记让车停在路边。车门一开,他下车走向人群。数千群众顿时欢呼起来。”

“不封路、不扰民,这是总书记在党的后给考察出行定的一条规矩。纪念馆内,有群众同他一道参观;黄河岸边,在他调研时休闲的市民往来如织。网上因此有了总书记各个视角的照片。几乎所有照片,总书记都在微笑着,那是人民领袖面对人民的表情。”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2014年上,总书记的一席话,令人动容:“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岁月流转,丹心如一,洗练着“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深沉邃远的恒久叩问。

答案,在成长历程的耳濡目染中。

在陕西考察时,绥德地委旧址有行字十分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看到这句父亲说过的家乡话,总书记不由地轻声念了出来。

家风如破冰的春潮,如沁人心扉的春风。

在梁家河的窑洞里,《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他不知看了多少遍。

“时时放心不下”,有位老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深深刻在了总书记心上,成为他从政经历的真实写照。

1966年,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焦裕禄的事迹,“受到深深震撼”。多年后,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抒发胸臆:“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在总书记办公室的书架上,那张他青年时期的军装照,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大学毕业后,他到了部队。总书记曾经讲述心声:“我和军队有着不解之缘,对军队怀有深厚感情。”党的后,到基层调研时,常会去当地的部队看一看。踏边关、走戈壁、入班排、看哨所……基层官兵的冷暖始终是总书记深情的牵挂。

答案,在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磨砺锻造中。

“本”者,草木之根也,根深才能叶茂。

青年在黄土地上的摸爬滚打中,在挥汗耕作、挑灯夜读的艰辛日子里,了解了现实,亲近了人民,坚定了理想。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他动情地写道:“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至今,总书记还常想起当年,天一擦黑,乡亲们就纷纷赶来了,把他的土窑洞挤得满满当当。“我就给大伙儿讲古今,讲外面的世界。”

那时在陕北,他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离开正定多年后,正定人依然亲切称呼他“咱们的老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当地人常喊他“百姓省长”;到浙江工作后,村民称他是“党派来的好干部”。

称呼里有“水载舟”的大学问,有“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的朴素道理。

答案,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定执着的追求中。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赶赴上海和浙江嘉兴,去瞻仰“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走进石库门,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宣言》中文译本陈列于展厅,总书记久久凝视。他曾说过:“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宣言》多看几遍。”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答案,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滋养中。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这是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心声。

扎根广袤厚实的中国大地汲取养分,深入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宝库博采智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

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惦念“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于谦的明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悠悠典籍中的一字一句,沿着时间的长河,流淌千百年,积淀成为深沉、醇厚的人民情怀。

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血肉相连,总书记的品格和思想充盈着深厚的人民情、浓郁的中国味、浩然的民族魂。

至真、至纯、至厚,生生不息,书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在每个人的心底。

这是历史的答案,是实践的答案,也是未来的答案。

凝聚人民的力量

此刻,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总书记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宣誓声深沉有力,声透云霄。

台下,来自河南的李连成代表,心潮澎湃地倾听着。

这位常年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几年前在上,用了足足6分钟,向总书记讲述农民的八个梦想。如今,他想告诉总书记:“村里现在有了幼儿园、小学,还在建一所医院,梦想成真了!”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孙泽洲代表,凝望着、思索着,往事涌上心头。

四年前,他作为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总书记的接见。孙泽洲很想再向总书记汇报一次中国航天的新成绩,“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更稳!”

江苏省的工人代表单增海,想起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代表们讲述的两个月前投票的感人场景。

今年1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在江苏参选的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同志,以全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家一次又一次自发鼓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爱民如亲,万众归心。

誓言是什么?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一句承诺,一片丹心。中国人最是重信守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人民大会堂,面向中外记者,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人铿锵的誓言。

今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说道:“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若千钧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下,是无数动人的细节。

在这里,总书记多次以崇高礼遇褒奖人民推选出的各界优秀代表。总书记曾经弯下腰来,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证书授予轮椅上的夏森;绕过座椅,握住白发苍苍的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的手,邀请他们坐到自己身边……

也是在这里,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

把历史的卷轴向前铺展,1954年9月,怀仁堂,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个历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文明古国,天翻地覆慨而慷!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感叹:“来了新的一切,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这是中国人民多少岁月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国家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大浪淘沙,皆在民心。一代代中国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志不移、道不改。

全过程人民,根在“人民”。

横向看,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即使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纵向看,全国、省、市、县、乡五级都有人民代表大会。亿万选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了县、乡两级人大代表。

2021年11月5日,北京市区和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日。总书记大步走进西城区选区怀仁堂投票站,郑重投下了自己的一票。

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4万多个乡镇,亿万人民也投下了庄严的选票。对于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层选举,有观察者将其称为,仿佛用筛子筛了一遍沙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却在中国有条不紊。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亿万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亿万人民的所向所往汇聚成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经历,感动了很多人。7年,8公里。重庆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林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寄托着从来没有走出村的乡亲们的希望。“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一滴水见太阳。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位社区志愿者的感叹,激励着很多人。宁夏吴忠市金花园社区的王兰花,一位和共和国同龄的老模范。见到总书记,她激动地说:“2016年您来宁夏,说的一句话让我忘不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当时我听了,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国家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大笔点染,写下气象磅礴的人民力量。

“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

时代出卷,人民阅卷。“窑洞之问”的两个答案跨越时间的河流巍然屹立,道出党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政治密码。

那是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是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是小岗村按下的“红手印”,也是新时代大战大考中的星火成炬。

2007年,同志在上海工作时,围绕“什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深入调研。

调研中,他跟干部聊到:“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能不能每年有增收,是不是在社保方面有改善,跟他们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到中央工作后,总书记有次到上海考察,叮嘱社区工作人员:“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朴实而生动的政绩观一以贯之。

一份情,系在心间。

2019年到甘肃考察,总书记挂念着从山区移民搬迁下来的乡亲们。村民李应川一家一样样地给总书记数,医保、社保、蔬菜大棚的政策补贴,数着数着眼泪要落下来。

第二天的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提起朴实的乡亲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这个船啊,有人民的海洋牢牢托着。永远不要失去民心,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

2021年,在全党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串问,暖到心坎。

2016年在青海代表团,总书记同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代表交流时,一连串问了6个问题。

毕生忠发现,总书记问起的并不是那些“大政策”,而是种什么庄稼、拿多少补贴等“细微事”。

讲述着这几年村子的变化,那句萦绕在毕生忠心头很久的话,终于脱口而出:

“我们那里的老百姓把您……怎么说呢?喜欢得不得了!”

不负人民的期待

“总书记,您好!你是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考察时,74岁的老人崔荣海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总书记微笑着回答:“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不负人民,一诺千钧。沉淀在新时代的日日夜夜,映射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小情。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总书记曾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自己的心情。

“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做不到,让谁去做?”总书记的这番肺腑之言,写满赤诚。

时光无言,壮美山河见证中国这艘远航的巨轮,掌舵之艰、领航之难。过暗礁、涉险滩、搏惊涛,十年非凡历程,十年浓墨重彩,凝结成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船到中流浪更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何其艰难又何其伟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其慷慨又何其壮阔!

“我是崇尚行动的。”

领航新征程,人民的期望化作行动,如朝日,如北斗,如长风鼓起风帆,如灯塔引领征程,踏开了一条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

完成非凡之事,必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行动。

唯有坚毅,方能迎风战雪。

绝对贫困问题,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这些年,翻山岭,冒风雪,顶烈日。中国地图上的一串串足迹,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总书记承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2019年到重庆,这时候脱贫攻坚战剩下的都是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总书记一路奔波,希望实地看看大山深处“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他说,扶贫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2020年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仍黑云压城,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此时召开,昭示着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的坚定:“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唯有胆识,方能披荆斩棘。

在世纪疫情汹汹,武汉告急、湖北严峻之际,关键时刻,关键抉择!总书记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重要决策,号令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

抗击新冠疫情三年,每一个重大决策、每一个关键节点,以同志为核心的运筹帷幄。中国交出了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答卷,更交出了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考答卷。

回望不平凡的三年时间,我们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唯有担当,方能一往无前。

2012年底,履新不足20天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拉开了风起云涌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

一个个沉疴祛除,一个个难题突破。“八项规定”“打虎”“拍蝇”“猎狐”……每一个词语后面,是打破“刑不上大夫”的勇气,是“反腐没有休止符”的铁腕,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

党的二十大期间到广西团,总书记想起了党的召开大约两年后,有一位熟读历史的作家,感言“二十四史也找不到我们这个力度的反啊!”回望之际,总书记动情地说:“接受疾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我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唯有远见,方能劈波斩浪。

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党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调转巨轮的航道,开辟发展的新路,不仅涉及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对利益藩篱的突破,对发展逻辑的重塑。

到了2018年、2019年,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总书记未雨绸缪地叮嘱“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2020年,总书记浙江考察时看到,疫情之下,昔日熙熙攘攘的码头冷清了。那次回来,总书记深思熟虑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充满预见性的布局为中国赢得了战略主动。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欣欣向荣的今天再回望,回望我们一路的风雨,世界一再赞叹中国的抉择远见。

百年潮,十年路。穿越时光的深邃洞见,正是一位领航者的日常。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誉为“引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密码’”。在《谈治国理政》四卷中,人们能清晰感知由那份坚毅、那份胆识、那份担当、那份远见,所澎湃出的源源不竭的智慧与力量。

比如强军思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一声号角启新航。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信仰决定根本,旗帜凝聚力量。思想之旗,引领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比如外交思想。

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总书记那场主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西方媒体称之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刻”。仅仅20多天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每一次的中国声音,都在世界久久激荡。

核心引领、思想引领,正是最有力的引领。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百年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这份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皇皇巨著,明确了一个众望所归的表述:

“党确立同志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青海省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代表说,今天投下的这一票是街道群众的共同选择,因为老百姓相信总书记,相信我们党!

“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代表豪情满怀:“科技勇攀高峰,创新永无止境,因为我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代表,带来了家乡的照片:从住石木屋、土坯房,到如今的轻钢小楼。“阿布洛哈的变化翻天覆地,我代表全村所有乡亲向总书记说一声‘卡沙沙(谢谢)’。”

“这十年在强军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亲历了中国航母跨越发展、挺进深蓝的非凡历程,也见证了人民军队奋斗强军、迈向一流的铿锵步伐。”海军辽宁舰某中队政治教导员朱悦萌代表自信从容:“舰艏行处是长城,国家利益所至,海军航迹必达。我们一定践行首舰标准,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挺膺担当,勇毅前行,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乡亲们都说,绿水青山是总书记带来的幸福山水!”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憧憬着更大变迁:“我们对家乡、对中国充满信心!”

一切为民者,向往之。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今天,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就在脚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时代壮歌,人民史诗。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面对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中国清醒认识到“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再难再险,始终一往无前,“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

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总书记后,同志郑重表示:“我们一定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决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

新征程上,我们有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的掌舵领航,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走自己的路,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本报记者杜尚泽、李建广、王昊男)

土——《汉字的字元·天文地理》

土[ tǔ ]

象形字,就像一个大土块的形状。

远古先民为了感激大地所赐予的谷物,在祭祀土地时,就筑土为坛,用来代表土地神的形象,所以土的本义是土地神,是“社”的本字。

在文字规范后,其本意另加了“礻”字旁写作了“社”。

其本字“土”则引申指承载万物生长的土地,后来也另加了声符“也”,写作“地”来表示。而“土”就只用来表示泥土的意思了。

说文解字

《釋名·釋地》土:吐也,吐生萬物也。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滿其中也。

《說文解字·土部》土:

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

段玉裁注:吐土疊韵。......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此所謂引而上行讀若?也。合二字象形爲會意。

《释名》和《说文解字》都是根据秦篆来析形,都已非本义。

文献选读

“《詩經·商頌·長發》:

洪水芒芒,

禹敷(治理)下土方,

外大國是疆,

幅隕(員)既長(寬廣)。”

长发,是永远兴旺的意思。

敷,治理。

下土方,即天下四方。

外,指夏朝以外的疆域。

陨,是“员”的通假字。

长,宽广。

在大洪水的那个时期,大禹带领四方民众一起治理天下的水土,甚至到达夏朝以外幅员宽广的疆域。

“禹敷土”还见于:

《尚书·禹贡》: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西周青铜器《豳公盨》:天命禹尃土,随山

川。

“《詩經·小雅·北山》: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自)土之濱(海邊),莫非王臣。

《詩經·魯頌·閟宮》:

錫(賜)之山川,土田附庸。”

东亚大陆至少从西周开始,土地就归君王所有。君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或赐给大臣,连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耕作的农民。他们只是附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仆佣(附庸)。

成语典故

裂土分茅

古代天子在分封诸侯时,要用白茅裹着那一方的泥土授予被分封的人,象征授予其那一方的土地,并以立社作为建国的象征。

“《尚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孔穎達《尚書正義》疏: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燾(覆)以黃土。苴(包裹)以白茅,茅取其絜(潔),黃取王者覆四方。”

古代建筑的规制是

“左祖右社”,即皇宫前的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

北京西侧的中山公园内还保留着明清两代的社稷坛。

社稷坛由五色土所敷成:东方是青色土,南方是赤色土,西方是白色土,北方是黑色土,中央是黄色土。

黄色土的中央立有一块“江山石”。但是地方诸侯的国社,就只能用自己国内单色的土,上面还要覆盖代表中央的黄色土。

以「土」作偏旁的字

从「土」的会意字:

圭,玉器。

垚,土山很高。

堯[尧],高耸突出。

圣,聖的简化字,但本意是致力于种地。

社,土地神。

坐,人坐在地上休息。

金,土中埋的金属矿藏。

堅[坚],土质坚硬。

圳,田间水沟。

封,给诸侯封疆授土以建国。

城,筑墙盛民,用作防御,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里,二十五家为里。

堇,黏土。

墨,书写用的墨。

涅,可做染料的黑矾石。

由「堯」衍生的字:

繞[绕]、饒[饶]、曉[晓]、翹[翘]、蹺[跷]、驍[骁]、撓[挠]

由「堇」的衍生字:

勤、僅[仅]、謹[谨]、瑾、饉[馑]、漢[汉]、歎[叹]、嘆[叹]、覲[观]、艱[艰]、難[难]、攤[摊]、癱[瘫]

以「土」作意符的形声字:

一、名词:

地,土地。

坤,象征大地。

垠/圻,大地的边缘。

垂,边远之地。

域,疆域。

境,国界。

垓[读若该],荒远的八极之地。

埒[读若列],边界的矮墙。

坪,平坦的地。

坎/坑,低陷的坑。

坳,低凹的地方。

堪,高凸的地面。

坡/坂,山坡。

堆/墩,土堆。

墟,大土山。

壑,深的沟。

塹/壕,壕沟。

壤,松软的熟土。

壚[垆],黑色坚硬的土壤。

埴,赤色的黏性土壤。

堊,粉饰墙壁的白色土。

塊,盛在筐里的土块。

塵/埃,尘土。

垢,污浊。

坩,融化金属用的的陶器。

型,铸模的陶笵。

塤[埙],陶制的吹奏乐器。

壐[玺],王者之印。

埂/塍[读若成],田间可行走的小路。

埠,靠船的码头。

垃圾

二、建筑物:

墉,城墙。

墻/牆,垒土为墙,意在收藏。

垣,矮墙。

壁/堵,墙垣。

塔,佛塔。

基,墙的基础。

址,建筑物的基址。

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名称。

圯【读若移】,橋梁。

圮[pi],毁坏。

堤/壩/垻,拦水的堤坝。

堰,拦河坝。塘,堤岸。

坏,沒有燒過的土坯。

堡,土筑的小城。

壘[垒],军事壁垒。

墅,乡间的简陋房子。

堂,高土台上的殿堂。

塢[坞],防守用的土堡。

墀,殿堂上经过装饰的地面。

坫[读若垫],放祭器的土台。

塾,门内东西两侧各有南北向的两间房屋。

垛,原指塾,后指门两边伸出的小墙称垛头。

墓,不封土、不植树,与地面平齐的坟墓。

墳[坟],封土隆起的墓。

壟/壠,封土为坟。

塋,墓地。

壙,墓穴。

堋,丧葬下土。

壇[坛],举行祭祀的高台。

墠,祭祀时筑土为坛,除地为墠。

場[场],祭壇旁的平坦空地。

埸[读若易],田界。

三、动词:

在,生存。

墾[垦],开垦耕地。

瘞[读若意],祭地。

薶(埋),藏入土中。

墊[垫],下陷。

墜[坠],落下。

墮,毁坏。

壞[坏]/圮[读痞],建筑物倒塌。

坍/塌/垮,倒塌。

毀,缺损。

壓[压],崩坏。

壅,雍塞。

塞,阻隔。

塡[填],充塞。

塑,用泥土摶成人像。

塗,涂抹泥巴。

增/埤,增益。

坼[读若徹],土地开裂。

培,给庄稼根部培土。

四、形容词:

重,份量重。

均,土地分配平均不徧。

坦,平而宽广。

坎坷,不平。

以「土」作声符的形声字:

吐,从口中涌出。

杜,杜梨,即甘棠。

肚,腹部。

徒,徒步。

堍,桥头的两端。

律诗尾韵声调“仄→平”模式考释

作者:陈历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研究”负责人、华侨大学教授)

中国古诗,从《诗经》到魏晋诗歌,格律都尚欠谨严,到了南朝永明年间,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探索,周颙、沈约等人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充分考辨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并生成一种新的诗体:“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倡导诗文创作讲究四声八病,恪守声律,务使声音平仄相错,高低相对,以求各种乐音相协的错综和谐的律动之美。唐中宗时期的五言诗,大多平仄调谐,对偶工整,开格律诗体的风气之先,促成了五言、七言格律的普及。同时也为绝句、对联树立了音韵标尺,生成对称统一之古典美学。

四声中平则平声,上、去、入则归为仄声,四声二元化后,平仄有规律地交错排列,可使声调多样,韵致丛生,平添了诗歌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五言、七言格律诗及其绝句中,其奇数行尾调都是仄声(例外的只有稍有变化的五言或七言诗中首句的尾调为平声),倒数第二行的尾字基本不押韵;而偶数行尾调则无一例外是平声,不是“仄仄平”就是“仄平平”,呈现独特的“仄→平”模式。为什么不是相反?其生成理据何在?

五律的平仄模式有四种类型,其余三种都不过是其变种形式(七律的平仄模式和原理与五律基本相同,从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统计可见,除奇数行首句有一个例外变化外,其余都符合奇数行“尾仄”,偶数行“尾平”这一“仄→平”模式。七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落实到五律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种网开一面的情形对七律、五律及其绝句的尾调皆不适用。即,奇数行的“尾仄”和偶数行的“尾平”这一模式似乎不言自明。这一模式的生成或可从乐律着手予以解释。

关于陈寅恪《四声三问》的追问

要解释律诗或绝句尾调“仄→平”这一韵律模式的运作生成,不可忽略音乐这一视角。《诗经》以还,诗多是可以入歌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中就有诗、歌、声、律的相生、相伴、相协、相和的自觉,“诗三百篇皆可歌可颂可舞可弦”。无论诗律、词律,还是曲律,都与乐律息息相关,都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论诗总关论乐,乐中观诗,诗中有乐,呈现一种循环论证。所谓“诗者宫徵之所谐,管弦之所被也”,而且诗与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论诗几乎必定论乐,论乐亦常论诗。四声以及其后的平仄二元化都与音乐密切相关。由于平仄依据四声而定,要想厘清平仄与音乐的关系,必须首先阐明四声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四声的缘起,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一文有过独到而影响深远的考据和论证。他认为入声为一类,另一类为平上去三声,“但其所以分别其余之声为三者,实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又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故中国文士依据及摹拟当日转读佛经之声,分别定为平上去之三声。合入声共计之,适成四声。于是创为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其结论就是“平上去入四声之分别,乃摹拟西域转经之方法,以供中国行文之用”。陈先生的论证多所洞见,多年来见重于学界。不过,他把与转读几乎相辅相成的“梵呗”搁置一边,近乎武断地认为该“所造新声乃转读之声,非梵呗之声”,原因是“盖转读之声即《诗品》所谓不备管弦,而有声律者也。梵呗问题非本篇范围,似可不论”。这个理由比较牵强,值得商榷,因为音乐化的“梵呗”其实与“转读”关系相当紧密。《高僧传》有言:“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可见都偏重经文转读时对音乐声曲的讲究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可谓相得益彰。

这种表征为音乐性“歌赞”的梵呗,据王小盾考证,都是源自西域的音乐曲调,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西域语言唱颂的“胡呗”。而沈括《梦溪笔谈》早已提到四声与梵呗的关系:“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可见呗赞不外是配合韵文的声曲与弦歌。正如饶宗颐所言:“声之与文,二者相倚为用。顾转读所重在声,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此音乐之事也;以言夫诗篇,则以文为主,以声为辅,其声文之妙,在于‘观宫商’,转经唱咏之宫商,与诗律协调之宫商,事虽殊途,理自相通”。这些考订表明,永明的诗律、乐律与佛经唱咏的密切关系,阐明沈约的诗律如何赓续中外乐律,并创造性地深化了诗律的乐律化。

沈约为何以音乐乐律论诗歌声律

佛教的转读与梵呗之密切关系,佛教经呗对南齐时期的音韵探索,以及文人创作对佛教经呗的取法,说明古代诗歌与音乐的互惠关系,既有对我国传统的继承,也受到西域的影响。至南北朝时期,经沈约等精于乐律且勤于探讨诗歌声律的有心人的精研,诗歌语句间音、声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克相生之道,更加可操作的永明体诗歌规范之创立,乐律化、系统化的理论自律,就此水到渠成(标粗以强调对比):“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若以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

沈约洞悉诗歌声律论和乐律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音乐化的诗文,就如音乐中的宫调、羽调的转换,高低相互节制。如果前有不够稳定而黯淡的浮声(即上去入),则后面该有平稳而响亮的平声与此对应。一句之中,音韵要相互区别;两句之中,音韵高低轻重各不相同。只有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旨,才可说是诗文写作之道。如果将文章的音韵规律,与音乐中的歌曲声曲相比较,则其美丑优劣,道理相同,不得相互背离。其诗文音韵观就是音乐的乐律观之体现,诗律和乐律是自然而然的相辅相成关系,因为他的诗论就是基于乐论,后者正是其诗论的出发点,可见其诗论和乐论的相关性和统一性。

学界对沈约所言仍莫衷一是,要么避而不论,要么强作解人。后者大都倾向于将“浮声”解为平声,而将“切响”视为仄声。其实,这在当时更是一个互文式的相对概念,“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反之亦然,“若前有切响,则后须浮声”。如此,魏晋时期曹子建“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这种韵律就不足为奇,尽管不符合日后格律诗的平仄律。这种平仄律至此已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四声二元化的平仄规范已经呼之欲出,只不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尚未完全成熟。

从乐律来看诗律,《文镜秘府》中以音乐的五声对应于诗歌的四声观就顺理成章了:“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此可谓四声的平仄二元化之先声。启功认为这里的宫与羽(或徵)、低与昂、轻与重,浮声与切响就是平仄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宫商等名称借自乐调,嫌其容易混淆,才另创‘平上去入’四字来作语音声调的专名”。从沈约自己列举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扬处用的是平,抑处用的是上、去、入”。为何扬处用平,抑处用上去入,而不是相反?没有解释。而对于格律诗歌的平声韵脚偏好,王力认为,“近体诗喜欢用平声做韵脚,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他隐约提到了仄平模式与音乐的关系,惜乎并没有深究。

如果认识到沈约是从音乐乐律出发考察诗歌声律,其观点则可无疑:宫调代表主调,羽调代表属调(及其他附属调式)。这两种调式的转换常见于上下两个乐句旋律的调式转换中,形成属调到主调的解决。体现在歌唱性的诗歌对句中,则是将上、去、入这三个不稳定的声调字(类似于音乐中非主调)转到类似于主(音)调的平声,形成音调的解决。体现在诗歌本句中,则形成一种平声为主调,相对上、去、入三声的交替与对立,类似于乐句旋律的波动起伏,达到一种基本对称的平衡与律动,互动互节,推动韵律的发展。

律诗声律的乐律化疏解

平仄格律诗学的形成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诗律学和乐律学的持续影响,亦不乏日后外来的佛经梵呗唱颂歌赞的影响,且都与音乐密切相关,诗律正是借助乐律才得以确立其理论规范。沈约一代顺势而为,充分挖掘并利用音乐与诗歌的契合点,以乐律驭诗律,系统总结、提炼并生成其影响广泛的格律诗学,使之成为踵武其后的理论家和诗人普遍遵从的准则。如此,诗律更趋向音乐化了:诗句中的平仄交替对立类似于音乐旋律的起伏;诗句的上联相当于过渡乐句,其结尾一般都处于主调主音外的属调或其他非主音(诗律的仄声)调式,其不稳定性总是呼唤解决到最稳定的主调主音上(诗律中的平声),以期得到音乐化的解决——奇数行以仄韵收尾,偶数行必须以平韵收尾的定律,呈现一种对称、对位、对偶的应答,推动语句(乐句)律动地展开,臻于一种对称的律动的心理节奏与自然节奏的循环感与圆满感。而古今中外的格律诗,其偶数行建构以求获一种音乐般的语义有对称,节奏有强弱,旋律有对位,语篇求周圆的审美效果:“宫羽相变,低昂互节;浮声切响,轻重悉异”。沈约的诗律论恰诠释了乐律化的诗律原理及其表征的因果关系,形成平仄相对,轻重相交,行止互节,律动相称地推动乐句或诗句的推演,最终求得对立统一的平衡感与完成感。

质言之,古典律绝“仄→平”模式的生成正是诗律的乐律化之结果。借助基本乐理阐释格律诗理,可以更好地厘清古代诗歌或“歌诗”与音乐的关系,并解释诗律何以总是借助乐律、形成渊源有自的乐律化诗律之原因。其后的诗话词话,仍不乏诗律与音律的互释互通。可见,诗律正是借助乐律才得以确立其理论规范,其声律的乐律化与乐律的声律化构成了中国渊源有自的音乐诗学传统以及唐代诗歌的盛世经典。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9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番”字读音及其用法(补充修改稿)

番禺 番 1.Pān。1)地名。番禺(yǔ)广州市管辖之地名。有人误写成“番禹”。2)姓氏。(1)以黄帝后裔番族部落名称为氏。该支番氏正确姓氏读音作bō。魏、晋以后此番姓人先后迁徙到广东、福建、台湾,改读为pān。(2)《路史》载,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后代吴芮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吴王支庶吴芮封番君,食采于番邑(今江西波阳),原读“Pó”现改读为pān,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江西等地。(3)汉代源于高丽族的朝鲜半岛真番族,以封邑名称为氏,现分布在东北三省。2.bō。1)见上边倒二行(1)。2)吐蕃 〔旧时有写作“土波”“土蕃(类似‘土著’)”者,今为误〕唐宋时西藏之称谓。藏族我国古代青藏高原一带少数民族,9世纪之唐代曾建有。注意:“吐蕃(bō,不可变“番”)”不作“土蕃(fān;可变“番”,如:番邦、番王)”。3.Pó。见上表倒二行(2)。4.fān。1)指外国或外族。2)番:1.fān。1)量词,即:次,遍,回,如:翻一番、三番五次。2)种,样,如:别有一番天地。3.边远邦国,如:番邦。

误例:①“番禺”误写误读:1.《刘邦百谜》(陕西旅游版,第39页第44行)原文写道:“贵州及越南北部,都番禹。”责任编辑改为“番禺”。2.陈家麟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载文《“番禺”一名的由来及其读音之演变》,说:“〔南朝·宋〕沈怀远的《南越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浪水注》与《元和郡县志》均称,番禺县因有番、禺二山而得名。其名读音几经变化,古今均有读错音者。现在的正确读音为Pān yǔ。”

②“吐蕃(bō)”读成“吐fan”1.陈璟在《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第59页),称:“吐蕃:应读吐bō,但港台地区读土fan。”2.电视剧《乌龙闯情关》(第11集),有台词曰:“郭太皇、太后去闹登基的场子,就念年年吐蕃(fan)来犯”,剧中人将“吐蕃(bō)”读成了“吐fan”。

③误写误读“土番”:1.常征在《河北学刊》(1997年1期)载文《西藏入中国版图始自公元初——兼论藏族珞巴族族源》,称:“《元史》书作‘土蕃’,蕃读be,近代史家也音书曰‘图伯特’。”2.海若在《内蒙古日报》(2018年3月2日)载文《诗歌的盛会高雅的归来》,称:“土蕃西域的波澜壮阔,,达尔罕草原的萧条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