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孙珅请求辞去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的决定
(2022年5月13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因工作变动,孙珅请求辞去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经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决定接受孙珅辞去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的请求。(来源:黑龙江日报)
孙珅(资料图)
孙珅简历
孙珅, 男,汉族,1963年4月生,黑龙江肇东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11月加入中国,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1980.09--1984.07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学习
1984.07--1991.01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师(其间:1986.09--1989.03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职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1.01--1996.05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干部
1996.05--1997.11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
1997.11--2000.06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主任
2000.06--2000.08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
2000.08--2007.02 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公开选拔)(其间:2001.09--2004.06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01--2002.07黑龙江省赴美高级经济管理领导人才培训班学习)
2007.02--2009.02 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党组书记
2009.02--2015.06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15.06--2016.02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市长
2016.02--2018.01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6.03)
2018.01--2018.08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18.02),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8.08--2021.03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齐齐哈尔市委书记
2021.03--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简历来源:人民网)
1932年,世界上第一枚像章诞生于上海,彼时年轻的刚刚担任中华苏维埃工农政府主席一职,为庆祝这一伟大时刻,上海秘密组织连夜赶制了这枚像章。
此后虽然有陆陆续续的少量像章出现,但都皆是孤品,直到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像章开始泛滥,人们把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都寄托到一枚小小的勋章上。
那时候,几乎人人都收藏着许多毛主席像章,但狂热的追求,也导致了很多的资源浪费,自此在毛主席晚年,他便和周总理商议,要杜绝这一现象。
但这一行动并不容易,直到1980年,毛主席去世4年后,中央才正式规定,要杜绝浪费金属材料,回收再利用,不过在回收过程中,不愿意上交的人也有很多,其中就有中将孙继先。
他一生坚定地追随毛主席,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小小的像章对他而言,并非是普通的像章,而是毕生的信仰。
大渡河勇士之首孙继先是当年大渡河十八勇士之首,他对毛主席的崇拜,是在一次次战事中积累起来的。他曾多次表示:“只要毛主席指挥,红军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势力遭到了敌人的猛烈打击,濒临崩溃时,毛主席主导了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进行了380多次战斗,抢夺了700多座县城,历史课本中所记载的“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都是先辈们当年拿命拼出来的传奇。
作为亲历者,孙继先的感受自然和其他人不同。
长征时,他是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先后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又强渡湘江、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当时敌人四处围追堵截,数十万大军当前,也未见有一丝惶恐。他认为革命的前途,就是保住红军的元气。
巧渡金沙江之后,红军摆脱了一直紧追其后的几十万军队,想要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革命的火种因此保留,红军们此时才恍然大悟,纷纷称奇,孙继先对于毛主席的决策,更是感到惊叹不已:“毛主席真是我们的诸葛亮,太神奇了!”
1935年,孙继先跟随红一团在距离大渡河10公里的地方停留。为顺利渡河,、聂荣臻经过仔细的推演,给孙继先下达了重要任务。
作为先锋营,孙继先的团队,必须要先消灭安顺场的敌人,然后迅速找到船,渡河之后,需要固守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河。
此前领略过毛主席作战风采的孙继先,此时信心满满。接到任务之后,他便带领团队按照计划进行。
解决了敌人之后,孙继先只找到了一艘船,情况不容乐观,他立即将情况汇报给了聂荣臻和。
随后三人经过商议,决定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渡河。由于只有一艘船,能承载的人数有限,谁来做这个先锋,聂荣臻犯了难,最后他将这个选人的重任交给了孙继先。
大渡河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因此一度认为,红军无法穿越大渡河,即便是精锐部队,面对这一道极难突破的天堑以及对岸的攻击,恐怕也是插翅难飞。
因此第一批渡河的将士,承载着红军的所有希望,他们必须成功。孙继先挑选了17名勇士,跟随自己开始了强渡大渡河的征程。
大渡河对岸,驻守着敌军,为了防止红军渡河,他们对红军先锋队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攻击。作为指挥员,孙继先和首批渡河的将士们穿过枪林弹雨,成功登岸,并且迅速夺取了滩头阵地。红军成功渡河后,孙继先又积极的配合红2师飞夺泸定桥。
事后,孙继先发表了一篇文章《十七个强渡的英雄》,他将自己的名字划去,将功劳留给了自己的战友。但多年后,历史仍然将他记录为十八勇士之首。
信仰高于一切长征的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孙继先,他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更是延续了一生,他始终坚信“跟着毛主席就一定能赢得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孙继先也有不错的战绩。解放战争时,他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泰安、洛阳、开封、济南、淮海等战役。名将杜聿明战败被捕之后,他的30万大军四处逃窜,便是由孙继先负责歼灭的。
1949年,孙继先担任第三野战军22军长,解放了舟山群岛。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对他委以重任,孙继先奉命组建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在和平时期,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洒在了大西北的土地上。
在条件有限,资源短缺,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的情况下,孙继先愣是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导弹、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毛主席邀请孙继先到做客,作为我国的导弹司令,孙继先重担在肩,难免会觉得压力巨大。
毛主席则宽慰他,让他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跟着苏联专家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更好的指导导弹发射工作。
对于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孙继先一直十分佩服。他生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也最能明白,拯救一个中国,使其不再有战乱,不再受他国欺压,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他将毛主席视为自己一生偶像,凡事都主动向着毛主席看齐。在建设导弹实验靶场时,孙继先主动要求取消国家对自己的津贴,用这些钱来补贴项目。
1962年,孙继先调任北京,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副院长。
和那个时期的普通老百姓一样,孙继先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收集毛主席的像章。通过这些像章,可以回顾毛主席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达到顶峰,毛主席像章也越做越多,就连不少金店,比如“老凤祥”,都曾打造多枚黄金像章。
之后像章越来越流行,材质变化也很多,金的、银的、铜的、铝的,圆形的,方形的等等各式各样,眼花缭乱。
形式主义之风不可盛行孙继先一生的爱好就是收集毛主席像章,几年下来,他自己收藏的毛主席像章,已经多达2000枚。
其实孙继先自己的藏品和民间相比,都不算什么,因为对于毛主席狂热的喜爱,小小的像章,成了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1966年,上海联合徽章厂推出了一款毛主席像章。该像章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全国的抢购热潮。
随着像章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像章的种类也越造越多,光是1966-1968年,全国各大工厂,就制造了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语录像章80亿枚!这是个可怕的数字,放眼全世界,也是无法超越。
在那个全民崇拜毛主席的时代,胸带毛主席像章,成了一种潮流。不过这种风气,在毛主席自己本人看来,是有碍观瞻的。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光是毛主席的像章,几乎每个省份,乃至每个市,都有数不清的毛主席雕像,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也都写满了毛主席语录,家家户户全都张挂着毛主席的画像。
除此外,毛主席的语录和著作集的印刷也在那一时代达到不可估算的数字,大到高级干部,小到人民群众,家中几乎人手一本。
中国当时只有7亿人口,却制造了几十亿个像章,人均几十枚。而语录和著作更是一人十几本,人人都拿此来炫耀,却无一人细细翻开品读。
这个可怕的数据传到毛主席耳中时,毛主席颇为不悦,他曾和周总理多次商议,多如何杜绝这一行为,毕竟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虚伪的形式主义。
要知道当时中国百废待兴,一切资源并不发达,60年代还曾遇到过大饥荒。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要将所有的资源都击中在一处,加强军队,加强武器,才能让着来之不易的和平维持的更久一些。
1969年,毛主席亲自批示,杜绝这一行为,随后周总理在全国会议上做出报告,对这一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宣传思想要将实效,有人身上挂了很多像章,甚至挂满了像章,不吃透思想,像章挂的再多也不能变成物质力量!”随着毛主席和周总理一锤定音,这股狂热之风,终于被压了下去。
1980年,中央曾组织回收这些像章,旨在回收利用。不过也有很多人选择不上交,拥有2000多枚像章的孙继先说:“我一枚都不会交的。”
不过国家也为强硬执行,而是采取自愿。对于孙继先而来,他是毛主席的下属,亦是多年并肩战斗的战友,这些像章中,藏着那些年的热血青春和革命信仰。
也是在这一年,几乎全国范围内的毛主席雕像也被纷纷拆除,毛主席图像也不再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换成了各式各样的宣传语。
曾有外国记者借题发挥,说“的时代终成过去”,但城楼上的毛主席巨幅像,却在向全世界宣告,每个中国人都曾和那个时代息息相关,毛主席的形象和思想永远鲜活,只是从形式主义转变成了思维模式。
#用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普通老百姓对皇家总是充满了莫名的尊崇。高贵的血统,骨血里的矜持和尊荣。那种地位和距离产生的神秘感和稀缺感,总是令人趋之若鹜。
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时,路经金陵,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巍峨,地形险峻,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是什么人呀?那是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始皇帝,他是要自己的帝业可以千秋万代传下去的千古一帝。怎么能容许别的地方有天子出现?
灭掉,必须灭掉。秦始皇做事情那是一贯的简单粗暴,在咨询了望气术士的意见之后。立刻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把金陵改为秣陵,此时的湖泊更名为秣陵湖。“秣”是什么呀?就是喂马的干草,植物,谷物之类的。你不是有天子气吗?我偏偏要把你贬得一文不是。这时候,玄武湖虽然不得秦始皇看重,但也算沾了皇家的血脉。
事实上,古玄武湖在大约6500-4000年前就是南京人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了。
东汉建安末年,诸葛亮出使江东,路经南京,登高远眺,不由高呼:“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从这一点看来,秦时那几个望气的方士还真没忽悠秦始皇。可有的人就说了,既然,南京这么好的风水,怎么迎来的都是短命王朝呢?唉,前面不是说了吗?秦始皇引淮水流贯金陵,已经把王气泄没了呀!
玄武湖现在美不美,去过的人都知道,那是真美,春有樱花浪漫,夏有荷花袅娜,秋有菊花傲霜,冬有雪松翠柏郁郁葱葱,四季美景,无限风光。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真不是玄武湖最美的时候。
六朝时期,玄武湖的面积据说是现在的三倍,直接与长江相通,同钟山连成一片,山水相接相连,风光旖旎,气势恢宏。湖中甚至可以成为水军训练场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三倍大的玄武湖,波光浩淼,战船扬帆起航,兵士气冲霄汉,那是何等气势,何等风光,真真令人神往。那个时候也是玄武湖的鼎盛之期,是封建帝王的游乐之地。
从东晋至南朝时期,玄武湖曾先后有过“昆明湖,饮马塘,习武湖,练武湖”等多个名称,初期还有“后湖”,“北湖”的名称,后湖是因为玄武湖的位置正好位于钟山(紫金山)之阴,对南京城的居民来说,山背的湖泊称为后湖;北湖是因为玄武湖位于六朝京城之北,故名北湖。那玄武湖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玄武”这两个字意义是“北方之神“,所以,”玄武湖“和”北湖“这两个名称实际上没什么区别。
还有一种说法。传闻,刘宋元嘉二十五年,湖中两次出现“黑龙”,玄指的就是黑色,而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是北方玄武七宿,代表着天之北陆。又指四圣之一的北极真武大帝,乃水神之首。同时也代表五帝之一的黑帝颛顼。既然是皇家园林湖泊,必然要有个皇家范儿的名称,玄武湖之名也就由此而生了。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齐大明年间,南朝齐的第二位皇帝,齐武帝萧赜常半夜出猎,或到钟山,或到幕府山,上万宫女严装陪同,兴尽方归。走到玄武湖,天刚破晓,鸡鸣声传至这里。后来在此建闻鸡亭,至今武庙闸附近还有鸡鸣埭的地名。
刘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刘义隆对玄武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挖出来的湖泥堆积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岛。其中最大的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合称“三神山”,这也就是如今玄武湖中的梁州,环洲和樱洲的前身。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凭钟山龙盘之势,绕城江水横流,当年六朝权贵,夹道起朱楼。而今亡国之地春草萋萋,旧日的王宫已埋没入凄凉的古丘,只有后湖的明月呀,映着茫茫清波,照耀着湖上瀛洲。这里的“后湖”指的就是玄武湖。
隋唐时期,南京不再是首都。玄武湖处境凄凉。唐朝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升州(升州是南京唐朝时期的名称)刺史时,一度改玄武湖为“放生池”。李白面对玄武湖的沧桑巨变,感慨万分。他想到了六朝繁盛,想到了故国萧条,想到了人事变幻无常的无奈与悲凉。
不知玄武湖中,一瓢春水何人借。裁冰剪雨,等闲占断,桃花春社。古阜花城,玉龙盐虎,夕阳图画。是东风吹就,明朝吹散,又还是,东风也。回首当时光景,渺秦淮,绿波东下。滔滔江水,依依山色,悠悠物化。璧玉琼花,世间消得,几多朝夜。笑乌衣,不管春寒,只管说,兴亡话。
南唐时期,玄武湖一度复兴,“名目胜境,掩映如画”。南唐大臣冯谧贪恋湖中景色。一日与诸阁老闲谈时,就提及唐玄宗赐贺知章镜湖一事。冯谧说:“今后告老,我能够得到后湖就已很心满意足的了。”在坐的徐铉说:“我主尊贤下士,难道会吝惜一湖吗?只是缺少与贺知章相提并美的贤才罢了。”冯谧一时羞愧难当,再也未提求赠玄武湖为他私园一事。
北宋熙宁八年,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作为江宁府尹提出了“废湖还田”的主张,奏准宋神宗泄湖得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严重影响了南京城内的排水。
直至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和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的两次疏浚,玄武湖才得以重见天日。
明朝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听从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扩张南京城的范围,开始修筑明城墙。依山脉和水系走向的明城墙,倚山川之利,凭江湖之势,把玄武湖作为明南京城东北城墙外的护城河,把城墙建到了玄武湖南岸,西岸一侧,使玄武湖与主城区及覆舟山,鸡笼山之间多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彻底改变了六朝以来南京城市北部山水相连的视觉景观,同时也阻断了玄武湖此前与长江的连通,使玄武湖水面进一步缩小,湖面仅及六朝时期的三分之一。在紫金山和玄武湖合部建太平门一座,又在太平门外建“太平堤”(现成为龙蟠路一段),并将玄武湖紧贴钟山西麓的一片湖面隔为“中湖”(现在“中湖”遗迹还保存于白马公园内),从而彻底把原先连绵一片的钟山-玄武湖区域人为分成两地,改变了此前这一地区千万年以来的山水格局。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又选中玄武湖群岛作为明朝中央政府贮存全国户口赋役总册,田亩档案的黄册存放地,建后湖黄册库(相当于如今的中央档案馆),禁止民众入内。玄武湖从此作为一代禁地,与外界隔绝了二百六十多年。到明末,玄武湖黄册库房约建有960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档案史上,都算是一个奇迹。
淼淼后湖水,春来发绿波。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蓑。
清时康熙帝亲政之后,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防止被臣下蒙蔽,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康熙微服私访记》也是由此而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六次南巡。南巡期间,康熙来到了玄武湖,被玄武湖的湖光山色所吸引,留下了《望后湖》诗篇。那时候,由于要避讳康熙玄烨的名讳,改玄武湖为元武湖。
太平门外进兰舟,元武湖中撰胜游。欸乃渔歌出芦渚,冶冶花影漾沙洲。
乾隆是康熙的孙子,十一岁被康熙召入宫中,是在康熙身边教养长大。据说,他爹雍正能当上皇帝很大原因是有个好儿子乾隆。康熙儿子多呀,能干的也多,选哪个儿子继承帝位是康熙老年后最头疼的问题。后来有人跟他说:“看皇孙,一个好皇孙可保大清三世繁荣。”康熙就想到了弘历,所以选择了老四雍正继承了皇位。
康熙,雍正,乾隆在历史上创建了康乾盛世,确实是三世繁荣。乾隆对爷爷有很深的感情,最崇拜的人也是爷爷康熙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六十年后禅位给儿子嘉庆帝,就是出于对爷爷的尊崇。乾隆在位期间,也是全方位地向他爷爷看齐,同样六下江南,同样被玄武湖旖旎风光所感动,留下了《后湖即景》的诗篇。
清同治以后,玄武湖有了一些园林建筑。晚清名臣,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庙,并增建湖心亭、大仙楼、观音阁、赏荷厅等景观。
之后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修筑了连通孤凄埂与梁洲的长堤,解决了游玄武湖“必自太平门出,令舟而行”的不方便状况。
清朝道光二十年以后,随着西学东渐,面向市民开放的近代“公园”在中国出现,公益性的“园林”概念进入中国,过去封闭或独占式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陆续向公园形态转变。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来宾游览,在靠近劝业会会场的城墙上开辟城门,将湖泊辟为“五洲公园”对外开放。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调走,次年继任总督张人骏负责。因为张人骏籍贯河北丰润,故命名为“丰润门”。丰润门也就是如今的玄武门。此门的开辟标志着玄武湖正式成为了历史意义上的公园。
初期,玄武湖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处,主要职责是管理全市及玄武湖区域的园林绿化。湖产则由私人承租,管理处只负责收取租金。每年冬季,承租人出于私利,常竭泽而渔,导致玄武湖淤泥日增,芦苇丛生。面对此等状况,管理处孙绅铭上书省政府,要求发文给予制止。
1925年8月7日,时任江苏省省长郑谦签署布告,指出“玄武湖为南京名胜区,东枕钟山,西噬神策,风景优美,冠绝东南。年来湖身淤塞,芦苇丛生,自应归复旧时水深度,以保胜景……自示之日,湖水深度应常保七尺以上,冬季放水捕鱼,亦须蓄水四尺,尚有贪图小利,竭泽而渔等项情事,一经查实,即当饬提,以严法办,决不宽贷……”此布告有力地遏制了玄武湖的凄惨状况。
1928年5月,国民市政府成立“布臵玄武湖景委员会”,对园区内的建筑重新修葺,铲除蔓草,增设路灯,修建水池,增添座椅,铺设道路。在梁洲建花卉温室,培植名贵花卉。整治后的玄武湖面貌焕然一新。“游人如织,高楼门道上,冠盖相望,玄武门边。途为之塞。”玄武湖成了现代名副其实的“桃花源”。
1934年4月,玄武湖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花卉品种增多,一批建筑如玄武厅,诺那塔,淞沪抗战纪念塔等先后落成。
1936年2月,日本驻华领事从东京购得2500株樱花,“赠送”给南京市政府。这些标志着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国花,运抵南京后,遍植于市内各大公园和公共游览区,并铲除该地区所有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威武不屈,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梅花。其中120株分别植于梁洲和翠洲。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玄武湖成了汪伪接待“友邦”军政要人的重要场所。侵略者在玄武门修筑堡垒,架设机枪,在园区肆意妄为,驰马纵横。
1939年,日军驻考试院部队,以玄武湖管理关闸有碍部队用水为由,强令管理处开闸放水,并于闸旁置一标牌,禁止关闸。致使玄武湖湖水日渐枯竭,湖中水产和游船均受严重影响。
1940年10月13日,日本驻华使馆在玄武湖翠洲举行“日,德,意三国同盟庆祝会”。除持有特殊证件的与会者,任何游人车辆均不得入园,荷枪实弹的日本宪兵岗哨林立,玄武湖处于一片白色恐怖当中。
1942年11月,日本侵略者厚颜无耻地在玄武湖翠洲举办了“大东亚战争博览会”。宣扬二战以来的“战果”。展出了偷袭珍珠港,侵占缅甸的电动模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6年,市政府拆除了日寇在玄武门修筑的堡垒,加宽了翠虹堤至梁洲的通道,并于玄武门至梁洲段安装了50盏路灯。对园区内的建筑设施,园林绿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玄武湖再次成为中央政府和南京市政府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1947年9月,市政府通过提案:“所有汽,马,人力各车一律不准出城(玄武湖属城外),以清湖上空气”。同时园区内不允许使用自行车。
期间,玄武湖一直免费供游人游览,除举办展览会、游艺会、音乐会等,方可酌情收取入场费。
解放后,玄武湖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收门票的。2010年10月1日起开始免票。
回顾玄武湖的前世今生,不由感慨人世间沧桑巨变。名湖如美人,遇良人结良缘。如果遇人不淑的话,那就是一辈子的痛。
西湖遇到了白居易,有了白堤;遇到了苏东坡,有了苏堤;遇到了杨孟瑛,有了杨公堤;遇到了苏小小,有了西泠桥;遇到了许仙和白娘子,有了断桥;遇到了法海,有了雷锋塔;遇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了万松书院;遇到了阮元,有了阮公墩。
而玄武湖遇到谁,又留下了什么呢?
玄武湖遇到了齐武帝萧赜,有了闻鸡亭;遇到了宋孝武帝刘骏,有了古阅武台;遇到了梁昭明太子萧统,有了玄圃;遇到了郭璞,有了郭璞墩;遇到了沈万三,有了万三艺圃;遇到了米芾,有了米芾拜石。
这么算下来,似乎玄武湖跟西湖比也不差什么了。可是为什么玄武湖现如今名气上总比西湖要差上很多呢?个人以为王安石和朱元璋留给玄武湖的伤害太大。王安石的“废湖还田”让玄武湖消失了二百多年。朱元璋对玄武湖大肆改造,让玄武湖与长江隔断,使玄武湖水面进一步缩小,湖面缩小之后仅为六朝时期的三分之一,同时又彻底地把原先连绵一片的钟山-玄武湖这一大型山水画卷一分为二。改变了青山绿水的恢宏气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在南京建都,南京曾为当时天下最为繁华之所在,那时也是玄武湖最为鼎盛时期。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细雨丝丝缕缕,江边绿草如茵,江水茫茫,烟雾迷蒙,草长莺飞,六朝盛景仿若南柯一梦。那些曾在六朝时期追欢逐乐的权贵们早已魂归故里,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只有茫茫的玄武湖水还在,随风摇曳的台城柳还在,它不管人事兴亡,不管朝代更迭,不管游人凭吊历史遗迹的感伤和迷茫。它就在那里,烟笼十里长堤,笑看风云变幻。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