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逢姓和逄姓(逢姓)

发布时间:2024-04-20 02:48:07作者:几分真心来源:互联网

逢姓和逄姓(逢姓)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劳、逢、姬、申、扶、堵、冉、宰的姓氏起源

一、劳姓:劳姓起源于西汉时期。

这个说法表明劳姓是在西汉时期形成的。具体起源情况尚不明确,可能与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地名有关。

二、逢姓: 逢姓出自姜姓。

这个说法表明逢姓与姜姓有关。在古代,姜姓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姓氏,因此逢姓可能是从姜姓演化而来的。具体演化过程可能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地理因素,但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

三、姬姓:黄帝降生地有条叫做"姬"的河,于是便以“姬"作为姓。

这个说法说明姬姓与黄帝有关。传说中,黄帝出生于一条名为姬的河边,因此他的后代以姬为姓,以此纪念他的出生地。所以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与古代帝王有一定的关系。

四、申姓:申姓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南阳。

这个说法表明申姓与河南省南阳有关。具体起源情况尚不明确,可能与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地名有关。河南省南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地区,历史上申姓人物不少,可能与该地区的文化历史有一定关系。

五、扶姓:大禹属下扶登氏,他就是扶姓的始祖。

这个说法表明扶姓与大禹属下的扶登氏有关。扶登氏是大禹时期的一个重要官员,他的后代中有以扶为姓的,因此扶姓是扶登氏的后代。

六、堵姓:堵姓出自姬姓。

这个说法表明堵姓与姬姓有关。堵姓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堵叔的后代,他们以堵为姓,以此纪念他们的祖先堵叔。所以堵姓是郑国大夫的后代,与古代大夫有一定的关系。

七、冉姓:帝属下的八个部落当中就有冉姓,其后人世代姓。

这个说法表明冉姓与帝王的部落有关。具体是哪一个帝王和八个部落尚不明确,可能与历史事件、地名的变化以及不同版本的传说有关。但可以确定的是,冉姓是这八个部落之一的后代,与古代部落有一定的关系。

八、宰姓:周公孔在周朝任太宰,人称宰孔,其后世子孙以宰为姓。

周公孔,也被称为宰孔,是西周时期担任太宰职位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因为辅佐周王治理国家而被人们尊称为宰孔。他的后代子孙以此称呼为姓,形成了宰姓一族。从西周时期起,宰姓就是周朝官位显赫的家族之一。由于宰孔及其后代的贡献,宰姓族人在周朝地位尊崇,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宰姓族人曾经历了多次沉浮,但他们的姓氏始终传承下来,并成为了今天仍然活跃的姓氏之一。

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欢迎指正,感激不尽。

#百家姓#

百家姓:逄(páng)姓

逄(páng)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于3000多年前,炎帝后裔逄伯陵,以国名为氏。据《万姓统谱》记载,炎帝裔孙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世称逄伯陵。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后人奉逄伯陵为逄姓的始祖。

逄姓源出:

源流一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后裔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世称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源流二

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经拜后羿为师。他的后代也随着他姓逄,称为逄氏。

源流三

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成为逄氏的又一支。在逄丑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因古代“逄”、“逢”、“蓬”三字通假,因称逄氏、逢氏、蓬氏,后来还有转为庞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1]

迁徙分布

编辑

逄姓在大陆和台湾都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山东青岛胶南,逄姓族人分布较多。

逄姓在青岛胶南市分布比较多。胶南就有几个村以逄为村名如 逄家台后,逄家桃园,下村等,这其中皆以明初朱元璋扫北时期带过来的西南人口为主,大部分家世族谱最上方供的皆为逄义元。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江西省的鹰潭市,山东省的福山区、栖霞市、黄县、龙口市、安丘县、胶县,天津市,等地,均有逄氏族人分布。如今,逄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逄姓约占全国汉族逄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历史名人

编辑

逄丑父

据《春秋谷梁传》和《左传》记载:鲁国的季孙行父秃,晋国大将郤克眇,卫国的孙良夫跛,曹国公子首偻,他们于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时被齐国邀请去做客。当他们到齐国后,每人都由齐国派使的侍者,季孙行父由齐国的秃顶侍者招待,郤克由齐国的独眼侍奉,孙良夫由齐国的踮瘸者陪同,曹公子由齐国的佝偻侍伴,齐国国君齐顷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处观看笑而讥之,客人非常不高兴的回国。晋国大将郤克认为这是齐国有意侮辱诸国,也是他本人的奇耻大辱,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联合鲁、卫、曹三队,集战车八百乘,步兵六万,战于鞍(北马鞍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经过一场鏖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顷公乘坐的战车被树干绊住,骖乘逄丑父与齐君换装易位,晋国大将韩厥赶至,行臣礼,逄丑父“令”齐君去华泉取饮,齐顷公借机而逃。

逄 滑

一作逢滑,逄丑父曾孙,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前494年,吴人攻入楚国,招陈怀公去会见,陈怀公拿不定主意亲谁远谁。《左传·哀公元年》载:“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从之。”于是陈怀公接受了逢滑的建议没有追随吴王阖闾。“国之兴也,视民如伤;其亡也,以民为土芥。”这是《哀公元年》的主题

逄 同

一作逢同,逢滑之孙,《吴越春秋》作扶同,越国五大夫之一。句践九年(前488)正月,越王句践急欲报仇雪耻,与五大夫共商治国大计。逢同献远交近攻之计。《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载:“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谏曰:‘国新流亡,今乃复殷给,缮饰备利,吴必惧,惧则难必至。且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今天吴兵加齐、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之志广,必轻战。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憋,可克也。’勾践曰:‘善。’”逢氏计复堂号即源于此。《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有传

逄 安

东汉时期大司马。

逄萌

汉朝人,字子康,一为子庆,汉北海郡都昌县(今山东省昌邑市)人。家境贫困,曾任亭长。县尉路过驿亭,逄萌候迎拜谒,感慨不 已,喟然叹曰:“大丈夫岂能为他人服役!”遂去长安就学,研读《春秋》。在长安时闻听王莽杀其子王宁,逄萌对友人说:“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于是悬冠于长安东郭城门,回归故里,携家渡海到辽东居住。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即位后,逄萌又从辽东来到崂山,隐居在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下,讲学授业,“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汉明帝曾屡次下诏征其出仕,逄萌佯作疯狂拒之,后以寿终。明代即墨文人周如锦有诗赞曰:“逄萌悯三纲,举世无枉足。辽东不可留,崂山栖黄鹄。”因其一生不畏权贵,正义爱国,高风亮节,人人尊崇,《后汉书》有传。  逄萌墓碑:位于昌乐县河头乡古城村南,1594年(明万历甲午)建,后明崇祯、清康熙、光绪时三度重修。是纪念汉代隐士逄萌的石碑。碑高1.22米,宽0.655米。碑阳四周有线刻回形纹银边,中刻楷体大字“汉隐士逄萌

近现代名人

编辑

逄勇

男,1958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水利学会水文水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海大学环境规划与评价研究所所长。

逄先知

逄先知,1929年10月生,山东胶县人。高中学历。编审。1950年加入中国。1950年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历任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见习秘书,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央办公厅秘书,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曾参与编写《选集》等重要文献。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一日一词”:“逢姓·逄姓”

逢姓·逄姓

1.逢姓 逢1)Páng。〔战国〕《荀子•王霸》,〔秦〕《吕氏春秋•具备》,〔西汉〕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宋〕乐史/王文楚《太平寰宇记》,皆作“蠭(Páng)”。《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均称,逢:皆音“Páng”。2)Féng。〔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清〕张澍《姓氏寻源.二冬》,《康熙字典》等,均注音Féng。《现代汉语词典》亦一音Féng。

2.逄姓 逄 Pǎng。1)单姓逄氏。《中国姓氏大全》称:“逄,一作‘逢’。”(1)〔明〕凌迪知《万姓统谱》记载,炎帝裔孙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一说在今临淄),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世称逄伯陵。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逄”姓乃从“逢”姓析出。逄氏名人有:东汉时期大司马逄安、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逄滑、周代越国人逄同。2)逄·逄门。《荀子·五霸篇》有“羿,蠭门”,逄门乃蠭门之省。人名,后羿弟,亦善射,炎帝之后。故此以名为氏,系出姜姓。《荀子·正论》《孟子·离娄下》均载。〔唐〕颜师古注《汉书》称,尧时期善于射箭但品行不端的后羿的徒弟逄蒙,其后代被商朝廷封在逄地,并建立逄国,后裔以国为氏。据考,上述所说为同一逄国。逄蒙椰奶炎帝后人。带“逄”的名人有:相传为豢龙部族后代之董父之后裔、古代第一忠臣(比因忠谏被挖心的比干还早)的关龙逄(豢龙、关逢、龙逄),为夏桀之臣,他进谏夏桀改邪归正而被“桀囚而杀之”。还有:春秋时期齐大夫逄丑父;后汉处士逄盟,宋尚书(齐国人)郎逄冲。《屈原列传》:“逄侯丑为副将,率师十万,讨张仪。”的逄侯丑。〔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2)“匈奴大帅逄侯叛”记载的逄侯。陈璟《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第79页),写道:“有人把逄姓的‘逄(Pǎng)’,读成了‘Fěng’,闹出了笑话。”实际上,“逢”姓分为两支,一支仍读“逢”(féng);另一支改姓为“逄”(Páng)。如:嫦娥奔月中的人物逄蒙,同“逢蒙”。3)复姓。(1)逄门氏。郑樵注《郑通志·氏族略》云:“本地名,居者或以所居为氏。”《汉书·古今人表》记有逄门子豹。《汉书·艺文志》载,逄门子,著兵法。或作“逢门”。(2)《中国姓氏大全》收有复姓“逄邱”。(3)逄孙。《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杨伯峻注::“《左传》秦大夫逄孙氏、秦下大夫杨孙氏。'则以逄孙、杨孙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引《姓氏英贤传》云:“秦大夫逄孙之后。”以字为氏。本楚人,仕于秦,穆公时将领。汉代有陇西都尉逢孙依。亦作“逢孙”。一说又音“péng sūn”,有误。

辨误:

①指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指出:“广播电视使用普通话要合乎规范,应当避免读音差错,特别是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读音就不一样。如‘逢侯’‘逢门’‘逢孙’‘逢侯’的‘逢’,要读Pǎng,而不读Fěng。”李问渠《中国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第185页),写道:“‘逢’字在这里不读喜相逢的‘逢’;而要读‘Pǎng’,即与旁边的“旁”同音。还有复姓逄(逢)门、逄(逢)侯的‘逄(逢)’,也均读此音。”

②误例:1.陈晓云《咬文嚼字》(2013年第6期)载文《“逢”作姓用时怎么读》,写道:“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春秋五霸》。在《偷鸡蚀米》(第14集)时,道:‘烛之武退秦师’之后,秦穆公派祀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替郑国守城。李教授将‘逢孙’的‘逢’读作了‘féng’,这是不对的。‘逢’是个多音多义字。一读‘féng’,常作动词,指‘遭’‘遇到’‘逢迎’等。在古籍里,‘逢’作为复姓时,和单姓一样,都读‘páng’。作为姓的“逢”,本作“逄”,仍读‘Páng’。” 2.360百科等新兴媒体把“逄孙”误注为“féng sūn”。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一日一词”:“逢姓·逄姓”

逢姓·逄姓

1.逢姓 逢1)Páng。〔战国〕《荀子•王霸》,〔秦〕《吕氏春秋•具备》,〔西汉〕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宋〕乐史/王文楚《太平寰宇记》,皆作“蠭(Páng)”。《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均称,逢:皆音“Páng”。2)Féng。〔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清〕张澍《姓氏寻源.二冬》,《康熙字典》等,均注音Féng。《现代汉语词典》亦一音Féng。

2.逄姓 逄 Pǎng。1)单姓逄氏。《中国姓氏大全》称:“逄,一作‘逢’。”(1)〔明〕凌迪知《万姓统谱》记载,炎帝裔孙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一说在今临淄),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世称逄伯陵。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逄”姓乃从“逢”姓析出。逄氏名人有:东汉时期大司马逄安、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逄滑、周代越国人逄同。2)逄·逄门。《荀子·五霸篇》有“羿,蠭门”,逄门乃蠭门之省。人名,后羿弟,亦善射,炎帝之后。故此以名为氏,系出姜姓。《荀子·正论》《孟子·离娄下》均载。〔唐〕颜师古注《汉书》称,尧时期善于射箭但品行不端的后羿的徒弟逄蒙,其后代被商朝廷封在逄地,并建立逄国,后裔以国为氏。据考,上述所说为同一逄国。逄蒙椰奶炎帝后人。带“逄”的名人有:相传为豢龙部族后代之董父之后裔、古代第一忠臣(比因忠谏被挖心的比干还早)的关龙逄(豢龙、关逢、龙逄),为夏桀之臣,他进谏夏桀改邪归正而被“桀囚而杀之”。还有:春秋时期齐大夫逄丑父;后汉处士逄盟,宋尚书(齐国人)郎逄冲。《屈原列传》:“逄侯丑为副将,率师十万,讨张仪。”的逄侯丑。〔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2)“匈奴大帅逄侯叛”记载的逄侯。陈璟《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第79页),写道:“有人把逄姓的‘逄(Pǎng)’,读成了‘Fěng’,闹出了笑话。”实际上,“逢”姓分为两支,一支仍读“逢”(féng);另一支改姓为“逄”(Páng)。如:嫦娥奔月中的人物逄蒙,同“逢蒙”。3)复姓。(1)逄门氏。郑樵注《郑通志·氏族略》云:“本地名,居者或以所居为氏。”《汉书·古今人表》记有逄门子豹。《汉书·艺文志》载,逄门子,著兵法。或作“逢门”。(2)《中国姓氏大全》收有复姓“逄邱”。(3)逄孙。《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杨伯峻注::“《左传》秦大夫逄孙氏、秦下大夫杨孙氏。'则以逄孙、杨孙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引《姓氏英贤传》云:“秦大夫逄孙之后。”以字为氏。本楚人,仕于秦,穆公时将领。汉代有陇西都尉逢孙依。亦作“逢孙”。一说又音“péng sūn”,有误。

辨误:

①指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指出:“广播电视使用普通话要合乎规范,应当避免读音差错,特别是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读音就不一样。如‘逢侯’‘逢门’‘逢孙’‘逢侯’的‘逢’,要读Pǎng,而不读Fěng。”李问渠《中国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第185页),写道:“‘逢’字在这里不读喜相逢的‘逢’;而要读‘Pǎng’,即与旁边的“旁”同音。还有复姓逄(逢)门、逄(逢)侯的‘逄(逢)’,也均读此音。”

②误例:1.陈晓云《咬文嚼字》(2013年第6期)载文《“逢”作姓用时怎么读》,写道:“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春秋五霸》。在《偷鸡蚀米》(第14集)时,道:‘烛之武退秦师’之后,秦穆公派祀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替郑国守城。李教授将‘逢孙’的‘逢’读作了‘féng’,这是不对的。‘逢’是个多音多义字。一读‘féng’,常作动词,指‘遭’‘遇到’‘逢迎’等。在古籍里,‘逢’作为复姓时,和单姓一样,都读‘páng’。作为姓的“逢”,本作“逄”,仍读‘Páng’。” 2.360百科等新兴媒体把“逄孙”误注为“féng s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