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新闻发布会上,有人说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钟南山院士当场反击:“我们顶多是遏制,不叫控制!”
2019年新冠肺炎爆发,不少人嘴上喊着可控可治别担心,只有钟南山院士来了一句:“人传人!”
在这次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无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用渺小的躯干拉起一片鲜红旗帜的伟大人物。
关于这位伟大人物,人们有很多的探知欲,事实上钟南山院士也从未掩饰过自己的一生,关于他的成功,他提到最多的就是他的母亲。
很多人认为媒体谈及钟南山院士的母亲,是因为钟南山院士,但事实上是因为他的母亲,如今大家才能有机会赞美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的母亲叫做廖月琴,出生1911年福建厦门鼓浪屿,家世十分显赫,这种显赫不是说有钱,而是一家人皆是真材实料的各界名流。
廖月琴的父亲父亲廖超熙经营着一家华南药房,姑姑廖翠凤的丈夫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
同辈的堂兄弟们一个殷承志是钢琴家、一个林俊卿是声乐家,同辈的三个堂姐妹们作为林语堂的儿女都是当时的名媛。
廖月琴自然而然也成为了鼓浪屿第一名媛,从小就开始接受中西融合的教育,骨子里既浪漫传统,又温柔开放。
这使得她做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就是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协和护校,从事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再正常不过了,尤其女护士更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男护士可能还比较值得津津乐道一点。
可你得想到廖月琴是一个妥妥的上流人士的女儿,怎么能去干这种伺候人工资低的活?即便现在的豪门闺女,也没人去当护士当保姆吧?
但廖月琴不仅去了,她还非常优秀,钟南山直到现在还记得廖月琴为了当肿瘤医院的院长,50岁了还每天上夜校。
后来廖月琴就成为了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钟南山能够跟医学有这样的渊源,不能不提到他的母亲。
不过“大小姐当护士”仅仅只是廖月琴传奇人生的小小一步,她的婚姻才真的是惊天动地。
廖月琴投身医学的时候,认识了协和医学院毕业的钟世藩,钟世藩出生于1901年,比廖月琴大了10岁不说,还是个孤儿。
钟世藩从小就无父无母,跟着叔父过日子,叔父又是个穷青年,两人一直穷了几十年,9岁的时候钟世藩就成了大户人家的仆人。
后来是他的五叔父资助他上学,他才能在21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协和医学院,但不管怎么说,钟世藩就是一个穷小子。
可穷小子就是博得了大小姐的好感,即便门不当户不对,很多人背后嚼舌根,嗤笑她,耻笑他,1934年廖月琴还是嫁给了钟世藩。
1936年10月廖月琴生下了一个儿子,也是这一生唯一的一个儿子——钟南山,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生活。
由于都是从事的医学行业,事实上廖月琴姐姐弟弟都是医学方面的人才,三个人构建了一个初期的医学廖家,所以互相支持,没有矛盾。
廖月琴当高级护士,又继续进修各类职业,钟世藩就专门研究肺炎球菌,取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原本他们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接下来的日子大家都知道,没有谁好过,1937年战火蔓延在整个中国,这一家三口不得不颠沛流离。
“我出生后没多久,我们家就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房子被炸塌了,是妈妈和外婆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从瓦砾堆里救了出来。”钟南山说。
后来好不容易到达贵州,一家人的生活也只是从奔忙到了稳定,但还是过着苦哈哈的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
就在这个时候,廖月琴又怀孕生下了一个女儿钟黔君,于是一家人又得照顾着这个幼小的女孩,但钟世藩工作繁忙,重任还是在廖月琴
但廖月琴从无怨言,因为她的家庭教育属于鼓励式,和钟世藩的严厉不一样,在这种平衡中,钟南山从一个学渣变成了学霸。
“在治学严谨上,我受的是父亲的影响,但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钟南山在母亲节报告会上这样说。
一家人也过了一段好日子,就是抗战结束之后,原本的贵州中央医院迁到了广州,变成广州中央医院,钟世藩是该院的副院长。
工资上来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日子的奔头也逐渐看得到了,不过一个大浪兜头而来,把这个家冲了个稀巴烂。
1949年钟世藩拒绝国党提出的,让他带着医院巨额物资去台湾的命令,而是坚决留在了广州,然后......
然后就是浩劫期,1966年到1976年但凡是在行业有着顶尖成绩的,都受到了不少羞辱。
钟世藩和廖月琴都是留过学的人,很快就被针对,不仅钟世藩被赶下手术台去洗奶瓶,廖月琴竟投江自杀了,年仅56岁。
钟南山直到现在想起来这件事,依然是久久无法释怀,操劳了大半辈子看惯生死的人,现如今还是会痛哭出声。
1987年钟世藩也离世,他们的骨灰最终合在一起飞向了无边无际的大海,那里一定有他们想要的世外桃源。
而他们言传身教下的钟南山不仅见证了他们的传奇,也延续了他们的传奇,“国士无双”的背景下,是钟、廖“清风盈两袖”的高标家风。
钟南山之所以渺小,之因为人类本身就渺小,钟南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母亲更伟大——山暗云窗暖,天明霜夜清。沧桑循正道,长籍白衣名!
他生于自由奔放的收师家庭,她来自精明严肃的商贾之家;他喜欢安静,她喜欢热闹;他讨厌一切形式上的束缚,例如规规矩矩地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皮鞋还必须油亮有光;而她出门打扮必须规整,头饰、耳饰、服饰事先备齐,衣服必须事先熨烫过。就连他们的女儿都说:天下没有像我父母这样不相同的伴侣。
这样截然不同的他们,却是携手走过57年的风风雨雨,抒写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佳话。这对风格迥异的才子佳人便是林语堂和廖翠凤。
图 | 1937年,林语堂夫妇在纽约
夫唱妇随,苦中作乐1895年,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受到西方教的影响。开蒙启赋早,6岁就读小学,13岁被寻源书院录取,17岁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在遇到廖翠凤之前,林语堂还有过两段恋情。
林语堂与初恋赖柏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情。在懵懵懂懂的年少时期,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只知道快乐。由于林语堂要去上海读大学,而赖柏英要留在家中照顾祖父,这段纯纯的爱恋就这样结束了。
与赖柏英就此别过之后,林语堂遇到了让他一见钟情的女人陈锦端,林语堂喜欢陈锦端的容颜,陈锦端欣赏林语堂的气质彬彬,才子佳人的故事就此开展。可惜陈锦端出生名门,陈父看不上穷书生的林语堂,故而独断地把陈锦端许配给一个富家公子,两人的感情就这么无疾而终。
许是出于愧疚,陈父就把邻居廖家的二女儿介绍给了林语堂。廖家也算是富商之家,林语堂怕重蹈覆辙,所以一直不敢正视和廖翠凤的关系。果然,两人关系刚确定,廖翠凤的母亲就站出来反对了,理由是林语堂家里穷。但是,廖翠凤却勇敢地反驳了她的母亲:“穷有什么关系?”
廖翠凤的勇敢和坚持,注定了两人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1919年1月,林语堂和廖翠凤成婚。领到婚书当天,林语堂经过妻子同意后就烧了婚书,他说:“婚书只有离婚的时候才用得到。”
烧的是婚书,燃的是深情。
图 | 廖翠凤
婚后不久,廖翠凤带着一千银元的嫁妆陪林语堂踏上了前往波士顿留学的轮船。在船上,廖翠凤患上了盲肠炎,医生检查后建议尽快开刀。但是林语堂的留学公费每个月就只有 40个银元,本来夫妻俩的生活就得紧巴巴地过了,现在要开刀的话,俩人下船后的日子就难过了。
林语室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想给妻子治病,但廖翠凤粗略地算了这笔账:住院费、手术费再加上护理费,1000个银元的嫁妆就去了七七八八。于是,她坚决不动手术,反而还去安慰林语堂,反正是慢性的,先吃药撑撑看。
林语室没有想到妻子这么能精打细算,但是他也明白,妻子对经济的较真是出于对他的关心。最终廖翠凤没有开刀,就经常肚子疼,林语堂就时常在房间里陪着她,给她端水,有时还帮着干些杂活。幸运的是,廖翠凤病情慢慢有所缓解,两人顺利到达美国。
图 | 夫妻合影
到了美国之后,夫妻俩在波士顿赭山街 51 号租了两间房,正式开始留学之旅。而廖翠凤显然不愧是出生商贾之家,每一个银元都精打细算,花钱之前要一再掂量,她的各种精打细算都是为了让林语堂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学习。
除此之外,廖翠凤每天还变着法地给林语堂做美味的吃食,只因为她觉得语堂学习很辛苦,营养一定要跟上,每天吃的东西也不能重样。就这样,林语堂终日泡在图书馆,妻子终日操持家事,日子虽过得平淡,但带着丝丝温馨。
到了冬天的时候,波士顿非常冷,两个人哆嗦地蜷在床上,相互取暖,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无比清晰地感知到对彼此的需要。而廖翠凤的盲肠炎再次发作更是将两颗心牢牢地栓在了一起。
那是在到美国的半年后,廖翠凤的盲肠炎急性发作要立马开刀,林语堂这次想都没有就支付了所有医疗费。支付完后,全身上下只剩 13 块钱。为了让妻子安心做手术,林语堂什么都没说,就安慰她只是个小手术不要紧张。
图 | 1966年摄,林语堂在家中
手术之后廖翠凤在医院休养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里,林语堂拿着13 块钱买了一盒麦片,天天煮麦片充饥,刚开始两天还能勉强吃下,后来闻到麦片的味道就想吐。为了生存,他还是硬着头皮咽下去。一周后廖翠凤回家。知道丈夫这一周的情况。既难过又感动。打电话给娘家的二哥电汇1000个银元过来,两入才算解了燃眉之急。但至此,林语堂却是再也吃不下任何麦片。
后来,廖翠凤因伤口发炎需要二次手术,以及要很长时间留院观察,外国的医院收费贵,1000银元不经花,转眼就没了。但这次廖翠凤因忌惮父亲说风凉话,所以不愿再向娘家开口。林语堂也佩服妻子的坚韧,就自己四处借钱。但留学生们大多也不富裕,最后林语堂想起北大的胡适曾邀请他去北大任教,于是就给胡适打了电报申请预支工资,胡适也爽快地汇了1000银元过来,廖翠凤的医疗费总算得以解决。
廖翠凤这次出院已经是次年的二月初了,出院前一天下了雪,林语堂就弄了辆雪橇自己拉着妻子回家,偶尔还做一两个惊险的动作惹得妻子抱着他的腰不敢放手。两人笑着闹着,在银装素裹的天地中,他们把婚姻这座“坟墓”经营成爱情的乐园。
图 | 1947年林语堂和新发明的中文打字机
鹣鲽情深,同舟共济留学的第一学期结束,林语堂以全A的成绩通过了哈佛的考试。在哈佛文学系主任的引荐下,林语堂只要去德国的殷内大学修一门莎士比亚课程就可以获得哈佛硕士学位,但留学公费被相关负责人私自挪用拿去投资失败后,负责人自杀,公费就被取消了。
无奈之下,林语堂只能再次向胡适求助,胡适再次汇来1000银元,但也只是救急不能救穷。
林语堂只好先搁浅学业先解决经济问题,他决定向教青年协会申请工作职位。之后,林语堂被“中国劳工青年会”聘用,夫妻俩收拾妥当就去了法德交界的乐魁索城。而林语堂的工作就是教在法国的中国劳工读书写字,工作轻松,闲暇之余就带着廖翠凤去参观凡尔登战场。
与林语堂感概“战争无情,百姓无辜”不同,廖翠凤则是在战场上走来走去只为寻一双旧靴子给丈夫。从小锦衣玉食的妻子这个行为让林语堂既心酸又温暖,她真的一直都用行动在证明曾经说过的“穷也不要紧”。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为何林语堂和廖翠凤可以被冠上“夫妻典范”的美称。精打细算的妻子可以理解丈夫忧国忧民的情怀,身怀天下的丈夫也不觉得只懂得围绕着丈夫转的妻子眼界狭隘,他们不仅尊重对方的不同,还能从这些不同看到对方的可爱之处。他们的身世、性格始终是不像的,但他们的婚姻却也诠释了“和而不同”。
在法国期间,林语堂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自学德语,许是语言天赋的加成反应,没多久,他的德语就可以说的很流畅了。于是,攒够了积蓄的林语堂带着妻子前往德国殷内大学。
在殷内大学修学了一学期林语堂就拿到了哈佛硕士学位,继而到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生活依旧拮据,廖翠凤只得靠变卖嫁妆维持生活,这些嫁妆在国外卖不了几个钱,但卖一件,廖翠凤的心就如同被割一刀。
贫瘠的土壤也可以开出绚丽的花朵,贫困的生活也可以出现幸福的转机。廖翠凤发现自己终于怀孕后,兴奋得像个孩子,被外国高昂的医疗费折磨怕了,她想回国内生孩子。
林语堂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变成德国人,所以他只能用短短几个月准备博士考试。考试当天,廖翠凤在考场外等着林语堂。考试结束,林语堂激动地来到廖翠凤身边,待他说完考试过了之后,廖翠凤当街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吻。
两人去吃了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之后,踏上了迟来的蜜月之旅。他们去了威尼斯、罗马、纳波利斯等地游玩两周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归国后廖翠凤先后为林语堂诞下三女。而林语堂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在那个时期,稍微有些成就的文人在成名后都会抛弃旧式婚姻的妻子,另娶新潮女性,廖翠凤也曾揶揄过林语堂为何不效仿,林语堂却是认真地回答她:“离了你,我活不成呀。”
图 | 1937年,林语堂与次女太乙、三女相如、长女如斯在纽约
林语堂离不开廖翠凤,是因为廖翠凤几乎把林语堂当孩子宠。林语堂不喜欢穿西装打领带,衣服领带经常随处乱扔,头发也不爱打理,要廖翠凤时常提醒他改修剪了,该打发蜡了。一日三餐更不用说了,廖翠凤的厨艺毋庸置疑。除了宠溺林语堂,尊重并且信任丈夫的廖翠凤更是让林语堂离不开。
图 | 廖翠凤与三个女儿
林语堂在笔耕之余喜欢作画,画中女子的头发总是往后梳并用一个夹子夹着,而这个形象的原型就是陈锦端。林语堂对廖翠凤的用情之深众所周知,廖翠凤也知道,但是她相信丈夫的为人,更尊重他的过去。因此,廖翠凤还主动邀请陈锦端去家中做客。
与妻子落落大方的行为相比,林语堂的反应就有些扭扭捏捏,因为担心妻子会心存芥蒂就不想赴宴,最后还是在廖翠凤的相劝之下才出席。
见到陈锦端的时候,林语堂还有些手足无措,他们的女儿还问廖翠凤:“爸爸为何如此局促不安?”廖翠凤笑着回答:“你们爸爸年轻时候喜欢过你们锦端姨。”
多疑的女人会对丈夫的过往耿耿于怀,自信的女人不会揪着男人的过往不放,而廖翠凤显然是后者。
图 | 1966年,林语堂夫妇返台在机场
不仅是廖翠凤宠着林语堂,林语堂对廖翠凤也是极尽宠溺。他曾说:“太太喜欢的时候,丈夫要跟着喜欢,太太生气的时候,丈夫不能跟她生气。”有时候廖翠凤生气了,林语堂就捏捏她的鼻子轻声细语哄着,廖翠凤就多云转晴了。
在林语堂和廖翠凤五十年金婚纪念日当天,林语堂送了个胸章给廖翠凤,胸章上刻着James Whitcomb Riley的那首《老情人》:
同心相牵挂 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 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 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 除非相见时
1976年林语堂在香港与世长辞,灵柩迁葬台北故居,廖翠凤就一直在故居守着他,时常一个人在他墓前说着话,就仿佛死亡并没有将两颗心拉远。
林语堂曾说: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爱情是玫瑰红酒小浪漫,但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当逝去,平淡如水的婚姻如何维系,林语堂和廖翠凤的婚姻或许可以给后人一些借鉴。
文 | 蜗牛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大师于感情一道上过于丰富了,那些我们听过看过的风流韵事不在少数,林语堂先生却是这多数中的特例。他一生与原配妻子携手共度风雨,50多年的时间从不曾有过其他红颜知己。
他是对妻子痴情若此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廖翠凤其实并不是他最深爱的那个,为什么两人能多年一如当初的走到白头呢?在遇到廖翠凤之前,林语堂还有过两段恋爱经历,每一段都铭心镂骨。
初恋是与一位远房的侄女赖柏英,然而口中称着舅侄的两人,实际上并没有血亲上的羁绊。因为这个女孩子是母亲义女的孩子。双方年纪相当,打小就经常一块玩耍。在每日的相处中,两人感情渐深。
直到后来林语堂要外出求学,离开家乡,对方却不愿跟他一起走。也许是顾虑两人的身份,也许是担心家里的盲眼老父亲,也许是对这段爱情并不看好。一段朦胧的初恋终究是就此划上了句号。
林语堂的第二段恋情,是一个叫陈锦端的女孩子。因为与她哥哥是朋友,林语堂经常去陈家串门,几次来回两人熟悉了起来。陈锦端长得秀美温婉,家里又是当地的豪门大户,名门闺秀的气韵,时时不经意地就散发了出来,而林语堂虽然当时还没什么名气,但也是学校当中数得出名号的才子,风华正茂,双方很快被吸引到了一起。
只是这段恋爱,一经曝光,就遭到了陈家的反对。理由是,林语堂家小门小户,实在寒碜贫穷了些,配不上陈家这样的高门之女。恋爱的火苗烧得正旺,就被陈父一盆凉水给扑灭了。两人的感情不了了之。
巧得是,林语堂与第三个女孩子廖翠凤的初识,原版复制了他与陈锦端的那段时光,但这个两个故事有着相似的开端,却最终走向了南辕北辙的结局。廖翠凤也是林语堂朋友的妹妹,他在去廖家吃饭的时候被介绍给了廖翠凤。
但尚未从上一段感情中脱身出来的林语堂,对着廖翠凤并没有心动。而且廖家比起陈家,在家资财富方面,丝毫不落下风。林语堂看着这似曾相识的情景,担心又一次悲剧重现,因而只是与廖翠凤保持着朋友般的交往,不过分亲近,也并不刻意疏远。
而两人之所以最终能走到一起,还要得益于廖翠凤的勇敢。她有着胡适之妻江冬秀般的泼辣和果决。在见到林语堂之前,廖翠凤就听说过他的大名,流传进她耳朵里的都是林语堂如何少年英才,资质出众。
后来在自家一见,的确人如其名。她对林语堂上了心,身为一个富家小姐,却亲自帮林语堂洗衣服。林语堂后来得知,十分感动,只是感动归感动,有了之前的教训,他不愿再次因贫寒被贬低。
廖翠凤对林语堂好感一日胜似一日,廖家两老自然也看出了苗头。与陈家肖似,廖母也对着女儿说出了同样的话,林语堂家里低微,贫寒的很。然而廖翠凤却做出了与陈锦端不一样的反应。
“穷有什么要紧”,铿锵落地的话,让林语堂内心深受触动。这是他当初渴望从陈锦端嘴里听到的话,兜兜转转,却是廖翠凤说出来了。虽然他仍忘不了陈锦端,廖翠凤也及不上陈的那份美丽,但这个女子那一刻让他感到无比的安心。
他被这份诚挚打动着,两人的往来开始有了进展。1919年1月,林语堂和廖翠凤成婚。婚后,廖翠凤如她所言,穷并不让她觉着可怕。即使是苦日子,她也会一起挨着。
生病了,她不敢轻易动自己的嫁妆去医院,因为那是留作日后的生活费,不能这么着就给花了。两人去美国留学,再没有保姆老妈子帮忙烧饭做菜,廖翠凤就学了手艺,每天变着花样地希望林语堂能吃得舒心。
林语堂忙于答辩,身怀六甲的廖翠凤在教室外等着,比他还着急,走来走去一直静不下来。直到林语堂出来,告知她通过了,她比林语堂还要激动。
留学归来后,林语堂在文坛上开始闯出了成就,被更多的业内业外的人所熟知,经常要出席一些上流场所。每次出门,廖翠凤都要帮他整理得顺顺当当,确保衣服都干净整齐,边角有个褶皱她都要捋顺了才放他出门,这些都是礼仪,她希望别人眼里的丈夫是光鲜体面的。
多年之后再见陈锦端,林语堂仍旧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自处。每每作画,画中的女子也都是用发夹将一把长发给收起来。因为这是陈锦端曾经最喜欢的发型。廖翠凤都知道,但她并不因此跟林语堂置气。在孩子们问起时,也仍旧笑着坦白告知,因为你们爸爸年轻时,喜欢过陈阿姨。
这一切林语堂都看在眼里,并牢牢地放在了心上。他也许终其一生都忘不掉陈锦端,然廖翠凤同样将自己变成了他心头抹不掉的朱砂痣。
那时候文坛流行寻找真爱,随着林语堂与这些文界人士交往日深,廖翠凤也曾担忧,她以玩笑话问过林语堂,会不会也学习那些前后辈们,丢掉黄脸婆。
林语堂诚挚地告诉她:他不稀罕什么才女,他要的贤良之妻已经在身边。相处越久,他也越能体会到廖翠凤的好。以至于平时温雅淡然的一个人还做了一件让跌破眼镜的事:烧掉了和廖翠凤的婚书。
而林语堂烧掉婚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日后好随意寻觅新欢良伴,而是他坚信,除了解除婚姻时需要用到这个东西,其他时候也就是个摆设了。而他和廖翠凤此生是绝无可能离婚的,这样看来,婚书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烧了也是不打紧的。
林语堂也的确果然如他所说,与廖翠凤相知相携了一生,50多年的时间,两个人彼此守望扶持。他曾坦言,离了廖翠凤,他恐怕也活不成了。廖翠凤成不了他的白月光,却在经年累月的相处中,将自己化成了一颗朱砂痣,融入到他的血肉里了。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