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元旦的意思和含义(元旦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4-04-19 14:11:57作者:稳走感情路来源:网友上传

元旦的意思和含义(元旦的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元旦”这个词,到底啥意思?

节令之美·元旦 | 一元复始:说说元旦“那些事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年1月1日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习惯称其为元旦。元旦一词何意?有啥雅称?现代“春节”和古代“元旦”啥关系?听听民俗专家怎么说。

海报制作:冯娟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从字面看,元为始,旦为晨。作为节日时间,它指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即新年的开始。

历史上,元旦有许多雅称,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海报制作:冯娟

传统中国社会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来都将“正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古代就是如此,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汉武帝以前,元旦的具体日期不太统一,夏代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夏历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夏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

“由此可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只有一个新年,就是正月初一的农历年,这种情况直到时期才被改变。”萧放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新成立的中华政府引入西方历法,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从此以后,中国人每年都要过两个新年:一个是阳历1月1日的元旦,老百姓习惯称它为“阳历年”;另一个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农历新年,即春节。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与民间传统的原因,这一历法的节日修正并未广泛流行起来。”萧放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萧放说。

统筹:刘心惠、刘元旭

记者:周润健

编辑:李民

新华社国内部、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节令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网

“元旦”这个词,到底啥意思?

节令之美·元旦 | 一元复始:说说元旦“那些事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年1月1日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习惯称其为元旦。元旦一词何意?有啥雅称?现代“春节”和古代“元旦”啥关系?听听民俗专家怎么说。

海报制作:冯娟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从字面看,元为始,旦为晨。作为节日时间,它指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即新年的开始。

历史上,元旦有许多雅称,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海报制作:冯娟

传统中国社会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来都将“正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古代就是如此,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汉武帝以前,元旦的具体日期不太统一,夏代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夏历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夏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

“由此可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只有一个新年,就是正月初一的农历年,这种情况直到时期才被改变。”萧放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新成立的中华政府引入西方历法,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从此以后,中国人每年都要过两个新年:一个是阳历1月1日的元旦,老百姓习惯称它为“阳历年”;另一个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农历新年,即春节。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与民间传统的原因,这一历法的节日修正并未广泛流行起来。”萧放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萧放说。

统筹:刘心惠、刘元旭

记者:周润健

编辑:李民

新华社国内部、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节令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网

元旦、元日、元夕各指哪一天?这些知识别弄错

2020年元旦已经来到,看着万家灯火,听着爆竹声声,许多家长会情不自禁地和孩子一起诵读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实,王安石诗中的元日和我们现在过的元旦完全不是一回事。

元旦、元日在古代都是指正月初一。

元,甲骨文字形为

表示天地之始,混沌太初。《说文》解释:元,始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 • 乾》。旦,甲骨文字形为

表示太阳刚刚从地面升起,引申为一天活一年的起始。

“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中国的“元旦”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史料记载,“元旦”还有如元日、开年、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现在的元旦是指公历1月1日。

公元1911年,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宣布成立,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以“中华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元夕指的是正月十五。

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今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农历里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或“夕”,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夕、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关于元旦的过去今天大家都清楚了吗?下面为大家推荐几首关于元日(元旦)、元夕的诗词,一起来欣赏吧。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旦古诗诗意?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