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戊戌年是哪一年 庚戌年是哪一年

发布时间:2024-04-17 23:25:35作者:脾气很大来源:互联网

戊戌年是哪一年 庚戌年是哪一年

本文目录一览:

狗年话题: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

“犬”“狗”二字简考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狗年大吉)

2018年阴历是戊戌年,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狗年”。

上次“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已谈了狗文化(见《中国从什么时候使用军犬的?》),其实,有关狗文化的话题很多,这篇就来说一下生肖的问题。

(女星孙俪属狗,1982年生)

有一个话题,对于五个“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现在大家一般都说属狗,到底对不对?这得从“犬”与“狗”两个字聊起。

现古已发现,人类养狗的历史非常久远。

从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墓葬里出土的家犬遗骨,其年代可以早到距今7000-8000年左右。而在最古早的成熟文字甲骨卜辞中,也发现了最早的“犬”字,而且比较多。如甲骨卜辞合集八二片上发现了这么9个字:

(甲骨卜辞)

上面一行左数第三个字,便是“犬”。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这句为:“贞,侑犬于父,庚卯一羊”,卜辞中不只有犬,还有羊。

在甲骨卜辞中,“犬”字有两种字形,一是——

(甲骨文“犬”一)

还写成这样——

(甲骨文“犬”字二)

上述两字,就是一天书没有读过的,都应该可看出狗的形象,这与现代汉字偏旁中的反犬旁“犭”十分相似,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今汉字的传承关系。

在同一时期金文中,也发现了“犬”字,形象更为逼真,如商代丁犬卣是这样——

(商金文“犬”一)

商代犬鱼父乙鼎则是这样——

(商金文“犬”二)

之后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也有“犬”字,不同的是多腾空而起,与甲骨卜辞中的“犬”一样。

如西周早期史犬觯写作——

(周金文“犬”字一)

西周中期员方鼎则是这样——

(周金文“犬”字二)

我检索了一下,发现先秦金文中的“犬”至少有9种字型,但不论哪一种字型,也不论是站着还是竖着,一看就知道是一条狗,汉朝儒士托孔子之语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这些“犬”字或横或竖,主要是书写格式的不同。竖着是直行书写、上下连接方便的需要,让“犬”腾空而起,写起来就比较顺手;而让“犬”站着,则是横行写书写的原因。

(男星孙红雷属狗,1970年生)

但是,现代常用、曾与“犬”离不开的“狗”字,在甲骨卜辞中则没有发现。是不是有“犬”字就不需要“狗”了?或者说,既然有“犬”字为什么还要有“狗”字?

这是现代人才会提出的问题,因为现代的“犬”与“狗”在意思上已无区别,犬狗不分,清朝学者郝懿行称之为“狗犬通名”,但在早期还是明显区的,不能替代。《墨子·经下》称:“狗,犬也,而杀狗非杀犬也。”这种与“白马非马”论一样的“杀狗非杀犬”论,存在的由头就是犬狗有别。

从考古发现来看,“狗”字出现于西周早期。西周早期长子狗鼎上便有“狗”字,写成这样——

(周金文“狗”字)

秦周代金文中这个“狗”字,可以看出“犭”+“犬”的左右结构,篆书的写法源流于此。

“狗”字早期、没有现代意思宽泛,有一种解释“狗”是幼犬的特指,这与小马写成“驹”是一个道理。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中国最早词典《尔雅·释畜》中,则释为:“未成豪,狗。”东晋郭璞就此作注:“狗子未生㲦[hàn]毛者。”意思是,还没长毛的犬才称为狗。而早期的“犬”字多指猎犬,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犬,狗之有县(悬)蹏[tí]者也。”

(卖萌的小黄狗)

意思是,蹄子悬空的狗叫“犬”。什么样的狗才“县蹏”?猎犬有一种趾不着地。这样的田猎之犬,后来还产生一个专用字“畎”,与“犬”是一个读音,都念quǎn。

这么一通说下,对于“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就比较清楚了,正确的应该说“属犬”。 这可以从考古中发现的早期十二生肖中得到答案,是“戌狗”的,而是“戌犬”。

(狗年剪纸)

但是由于狗后来说的多了,“狗犬通名”,意思都一样,属犬也就说成了属狗。

约定成俗,说多也成俗。除了生肖“犬”外,十二生肖中还有一个豕 [shǐ],也是这样,因为“豕猪通名“,变成了一个意思,习惯都爱说猪,本是“亥豕”也就说成了“亥猪”,亥年生的”属猪“,连现代出版的历书上都这样了。

狗年话题: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

“犬”“狗”二字简考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狗年大吉)

2018年阴历是戊戌年,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狗年”。

上次“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已谈了狗文化(见《中国从什么时候使用军犬的?》),其实,有关狗文化的话题很多,这篇就来说一下生肖的问题。

(女星孙俪属狗,1982年生)

有一个话题,对于五个“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现在大家一般都说属狗,到底对不对?这得从“犬”与“狗”两个字聊起。

现古已发现,人类养狗的历史非常久远。

从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墓葬里出土的家犬遗骨,其年代可以早到距今7000-8000年左右。而在最古早的成熟文字甲骨卜辞中,也发现了最早的“犬”字,而且比较多。如甲骨卜辞合集八二片上发现了这么9个字:

(甲骨卜辞)

上面一行左数第三个字,便是“犬”。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这句为:“贞,侑犬于父,庚卯一羊”,卜辞中不只有犬,还有羊。

在甲骨卜辞中,“犬”字有两种字形,一是——

(甲骨文“犬”一)

还写成这样——

(甲骨文“犬”字二)

上述两字,就是一天书没有读过的,都应该可看出狗的形象,这与现代汉字偏旁中的反犬旁“犭”十分相似,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今汉字的传承关系。

在同一时期金文中,也发现了“犬”字,形象更为逼真,如商代丁犬卣是这样——

(商金文“犬”一)

商代犬鱼父乙鼎则是这样——

(商金文“犬”二)

之后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也有“犬”字,不同的是多腾空而起,与甲骨卜辞中的“犬”一样。

如西周早期史犬觯写作——

(周金文“犬”字一)

西周中期员方鼎则是这样——

(周金文“犬”字二)

我检索了一下,发现先秦金文中的“犬”至少有9种字型,但不论哪一种字型,也不论是站着还是竖着,一看就知道是一条狗,汉朝儒士托孔子之语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这些“犬”字或横或竖,主要是书写格式的不同。竖着是直行书写、上下连接方便的需要,让“犬”腾空而起,写起来就比较顺手;而让“犬”站着,则是横行写书写的原因。

(男星孙红雷属狗,1970年生)

但是,现代常用、曾与“犬”离不开的“狗”字,在甲骨卜辞中则没有发现。是不是有“犬”字就不需要“狗”了?或者说,既然有“犬”字为什么还要有“狗”字?

这是现代人才会提出的问题,因为现代的“犬”与“狗”在意思上已无区别,犬狗不分,清朝学者郝懿行称之为“狗犬通名”,但在早期还是明显区的,不能替代。《墨子·经下》称:“狗,犬也,而杀狗非杀犬也。”这种与“白马非马”论一样的“杀狗非杀犬”论,存在的由头就是犬狗有别。

从考古发现来看,“狗”字出现于西周早期。西周早期长子狗鼎上便有“狗”字,写成这样——

(周金文“狗”字)

秦周代金文中这个“狗”字,可以看出“犭”+“犬”的左右结构,篆书的写法源流于此。

“狗”字早期、没有现代意思宽泛,有一种解释“狗”是幼犬的特指,这与小马写成“驹”是一个道理。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中国最早词典《尔雅·释畜》中,则释为:“未成豪,狗。”东晋郭璞就此作注:“狗子未生㲦[hàn]毛者。”意思是,还没长毛的犬才称为狗。而早期的“犬”字多指猎犬,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犬,狗之有县(悬)蹏[tí]者也。”

(卖萌的小黄狗)

意思是,蹄子悬空的狗叫“犬”。什么样的狗才“县蹏”?猎犬有一种趾不着地。这样的田猎之犬,后来还产生一个专用字“畎”,与“犬”是一个读音,都念quǎn。

这么一通说下,对于“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就比较清楚了,正确的应该说“属犬”。 这可以从考古中发现的早期十二生肖中得到答案,是“戌狗”的,而是“戌犬”。

(狗年剪纸)

但是由于狗后来说的多了,“狗犬通名”,意思都一样,属犬也就说成了属狗。

约定成俗,说多也成俗。除了生肖“犬”外,十二生肖中还有一个豕 [shǐ],也是这样,因为“豕猪通名“,变成了一个意思,习惯都爱说猪,本是“亥豕”也就说成了“亥猪”,亥年生的”属猪“,连现代出版的历书上都这样了。

农历戊戌狗年为“单春年” 全年只有一个“立春日”

新华社天津2月17日电(记者周润健)16日,迎来农历戊戌狗年。天文专家表示,和刚刚过去的农历丁酉鸡年“两头春”不同的是,狗年为“单春年”,只有一个“立春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春的时间基本落在每年2月4日或5日。

天文专家介绍,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中国古代将阳历年划分为24个节气,即每15天一个节气。而因为多了闰月,农历闰年的天数比农历平年的天数多出30天左右,故农历闰年有25个节气,而农历平年则有23个或24个节气。因为立春在岁尾或岁首,所以经常出现立春节气跑到上一农历年的岁尾或跨到下一农历年的岁首。这就出现了农历年两头春、单春或者是无春的不同情况。

从2018年2月16日至2019年2月4日,为农历戊戌年,俗称“狗年”。这一年岁首的立春被“鸡年”占有了,于是开头无立春,而到了年末腊月三十,即阳历的2019年2月4日,因而立春在岁尾。因此,狗年并非“无春年”,而是“单春年”。而狗年之后的猪年则是“无春年”。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不管“单春年”“双春年”还是“无春年”,都只是正常的历法变化,与婚丧嫁娶、吉凶祸福没有任何联系,公众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要受一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迷信说法误导。

八大山人的甲戌年

安晩帖引首及题识

纸本行楷书 31.5x57cm 泉屋博古馆藏

释文:「安晚。少文凡所游履,图之于室,此志也。甲戌夏至。退翁先生属书。八大山人。」

钤「黄竹园」白文方形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形印。

八大山人代表作之一的《安晚帖》,

一直以来都位列名品。

其引首部分的「安晚」二字让人印象深刻。

创作《安晚帖》的甲戌年(二六九四年)夏天,

八大山人创作了多幅作品。

对于八大的创作生涯而言,

这是极为重要的一年。

甲戊年后的八大画风,

在日本往往认为由从成熟走向衰退,

但是,对于因明亡被迫禁闭于文人道路之外

而后又自愿还俗的八大而言,

或许能够创作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山水画

才是他一直以来的心心念念。

安晩帖之二 鹌鹑图瓶花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八大山人代表作之一的《安晚帖》,一直以来都位居世人熟知的名品之列。《安晚帖》、引首部分的「安晚」二字让人印象深刻,日本专以「安晚帖」这个名称来表示对它的喜爱。这幅作品著录于顾文彬(1811-1889年)的《过云楼书画记》,名为《八大山人二十二幅册》。在旧藏者桑名铁城(1864年-1938年)所写的布套题签上,仅记有「八大山人画册铁城山人珍藏」,江上琼山(1861年—1924年)的题签上也仅记有「八大山人画册妙品」。「帖」是对于书法作品的称呼,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安晚册》的说法,但是本文还是按照惯例沿用《安晚帖》这一称谓。

安晩帖之三 木莲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由来

《安晚帖》是1980年由住友本家捐赠给泉屋博古馆的,当时时一同捐赠的还有其他中国书画。它原本为住友家十五代家主住友友纯(1864年-1926年,)之长子、分家的住友宽一(1896年-1956年,号无为庵)所藏。

在住友宽一之前,《安晚帖》被活跃于京都的篆刻家桑名铁城所藏,昭和初期随其他几件中国绘画一起转让给宽一。

安晩帖 桑名铁城题笺 江上琼山题笺 泉屋博古馆藏

安晩帖 箱裹 桑名铁城题识 泉屋博古馆藏

《安晚帖》的盒盖内侧记有铁城的题记:

……余三十年来所见山人画,多赝本,而其真迹罕也。此册予曩得之,珍袭久焉,今无为先生一见欣赏不置,仍割爱贻之,并记其由……旹(时)丁卯桂月,铁城山人箕。

由此可见这是在昭和二年(1927年)八月由铁城处转让而来。另外,在《安晚帖》 的最末页上,有江上琼山于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留下的跋。琼山也和铁城一样, 是住在京都的南画画家,精于书法。

安晩帖之五 竹石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与《安晚帖》同时转让的石涛的《庐山观瀑图》的盒盖内侧记有「 ……余曾游清国得之,观赏藏之久矣。无为庵主人住友君一见强求割爱不已,遂割让。旹丁卯八月…… 」明确记录了它们同是在中国获得。而且于一九二八年转让的高凤翰《雪石图》的盒盖内侧,也记有「余三十年前得之」的字样。综合来看,可以认为《安晚帖》是于三十年前的明治三十年(1897年)购自中国,而铁城也确实于该年和隔年(1989年)访问过中国。

前述《安晚帖》原是清末苏州的大收藏家顾文彬的旧藏。《过云楼书画记》中著录于《安晚帖》之后的《石溪达摩面壁图卷》,后来也被住友宽一所藏,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但其上并未发现铁城的鉴藏印和题记,只留有「过云楼鉴藏」的题签。因此,它可能并非通过铁城而是经由其他渠道流至日本,最终为宽一所得。而《安晚帖》和《石溪达摩面壁图卷》究竟是经过怎样的曲折、于何时由过云楼流出尚不得而知。

安晩帖之六 鱼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铁城访问中国时,顾文彬已经去世,继承其藏品并作为怡园主人主持画社的,是顾氏之孙顾麟士(1865年-1930年)。他无限官场,只在祖父和父亲经营的苏州怡园中赏玩金石书画,每月定期开画社,吴昌硕、金心兰、吴清卿等许多画家都是画社成员,他们挥毫作画,互相切磋。在清光绪中叶,怡园被称为「有清一代艺苑传人之殿」。而此一时期正与铁城访问中国的时间相重合。

安晩帖之七 鸟石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顾麟士六十三岁时,将其藏品著录成册,由是册可见他收藏重点在于董其昌及清初六大家等正统画派。而与正统画派相对的遗民画家八大山人及石溪的作品,对顾麟士来说可能较容易被列为割爱的对象。为了得到心仪的作品,收藏家往往会出售已有藏品,或者和同好交换。而当时中国社会动荡,民生经济问题叠现,也迫使收藏家不得不出售一些作品。可以推测,《安晚帖》和石溪《面壁达摩图》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过云楼流出。至于铁城具体是由谁之手得到《安晚帖》,目前仍无确切资料可考。

形成

先来看《安晚帖》的现状,它包括引首(自题)和合页(对开页)一幅、行书自跋一幅、画二十幅(均为单开册页),共计二十一幅。

安晩帖之二十 自跋

纸本行楷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钤「在芙山房」白文方形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形印、「八大山人」朱文无框屐形印。鉴藏印「武林袁氏春圃珍藏印」「沂门宝秘」。

关于它的形成、题跋以及各页的写绘时间,之前虽多有介绍,但尚有不明确处,在此再稍作阐述。《安晚帖》的自跋中有如下语句:

甲戌(1694年)夏五月六日以至既望,为退翁先生抹此十六副,笥中翊日示之,已被人窃去荷花一副。笥中之物何处去也,比之晋人问旨于乐广水镜,广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若至,耶得去也。书付。高明一笑。八大山人。

钤印二:「在芙山房」(白文方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印),在左端有小字追记:

装以计二十二副与之。六月廿日,八大山人书。

钤印一:「八大山人」(朱文印)。

安晩帖之八 莲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而且,追记中的八大山人落款中的「八」字,并不似第一跋的「><」形,而是使用了「八」形。八大山人的「八」字有了如此变化还是从甲戌年开始的(后文所涉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仿倪瓒山水图》的落款,也使用形)。< span=\"\">

从《安晚帖》的自跋和追记可知,甲戍年五月六日至十六日期间,八大山人为退翁先生作画十六幅,收于笥(竹制盒子)中,第二天,不知是谁把其中一幅绘有荷花的画作拿走了。八大山人谈起该幅画的消失时,还引用乐广辨析「旨不至」之典,当做笑谈(典出《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八大山人精读《世说新语》,其诗文中引用颇多)。

安晩帖之二十一 鹌鹑图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题识:「竟作一曰谈,胸怀若雄雌。黄金并白日,都负五坊儿。甲戍重阳八大山人画并题。」钤「八大山人」朱文无框屐形印。

按照六月二十日的小字追记,最后装订成册的画幅比预计又多四,而全册总计二士一幅。这二士一幅虽然和目前所见包括题跋在内的《安晚帖》数量相符,但是现在的《安晚帖》中明显有四幅是绘制于追记日期六月二十日之后。这其中的两幅明确标示了日期,一是同年重阳节所绘鹌鹑图;一是绘制于八年后壬午冬至的山水图(图中有一「为退翁先生写」的题识);另外,还有一幅虽无日期但以渴笔描绘的水仙图,从画风来看既与壬午年所绘的山水图类似,也与明确为壬午年所绘的其他水仙图类似;而安晚帖中另一幅设色水仙图,从其样式看,并非绘制于甲戌年,而应是两年之后的1696年。

安晩帖之二十二山水图(壬午年)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题识:「蓬菜水清浅。为退翁先生写。壬午一阳之日拾得。」

钤「八大山人」朱文无框屐形印、「拾得」白文长方形印。

安晩帖之十七水仙图(渴笔)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款:「拾得。」钤『何园」朱文方形印。

安晩帖之十九水仙图{设色)

纸本设色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花押:「个相如吃」。钤「八大山人」朱文无框屐形印。

小字追记中没有年号只记录了日期,从书写样式、内容还有只记录日期等来看,可认为追记应写于和自跋同一年的六月二十日。

现存《安晚帖》中这二十二幅画,并非追记上所载装订时的二十二幅原画,其中四幅不知由于何种原因,被前述这四幅画所替代,而除去这四幅以外的十六幅,从画风看应都是八大山人于甲戌年夏天为退翁所作、囊括于六月二十日装订时的二十幅画之中。

由此,我们可追索出《安晚帖》的构成:

甲戌年(1964年),五月十六日, 绘制完成十六幅画作。

第二天(五月十七日),十六幅之一(荷花图)被盗,余下十五幅。

夏至日(当年夏至为五月末),题写「安晚」二字,并重新绘制荷花图一幅,以及新绘另外四幅作品。

闰五月,《牡丹图》上有表示闰月的 「十有三月」的花押,该图很可能是在闰五月所添加。

六月二十日,「安晚」及自跋各一幅、画作二十幅,共计二十二幅装订成册,并在之前的自跋之后加入小字追记。

安晩帖之十五牡丹图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花押「十有三月」款「八大山人J。

钤「个相如吃」白文方形印。

不知是因为完成得太晚,还是因为那一时期的创作欲旺盛,八大山人虽然当初计划创作十六幅作品,但后来不但为丢失的荷花图补绘一幅,还为退翁追加绘制了四幅并装订成册。而此后这套《安晚帖》便离开了八大山人,不知何种缘由其中四幅丢失,并以八大其他时期所绘四幅作品(鹌鹑、壬午山水、墨笔水仙及设色水仙图)补代而具现状。这四幅作品的尺寸与其他无异,就纸张而言,壬午山水和墨笔水仙使用了略白且厚的纸张,这两幅作品出自赠送退翁的其他画册的可能性较高;同年九月的鹌鹤图和展现出一六九六年风格的设色水仙图,目测尚无法辨其纸质差别,亦无法从作品中发现将它们补充进来的原委。

安晩帖之九 猫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题识:林公不二门,出入王与许。如公《法华》疏,象喻者笼虎。八大山人题

退翁

关于《安晚帖》自题中出现的退翁,顾文彬认为是明朝遗民的中心人物、灵岩寺高僧李洪储(1604你那-1673年),僧名继起,号退翁。当时的日本也多承袭这一说法。但继起在《安晚帖》创作之前的二十多年就已经去世,有说法认为他虽和八大山人并无交集,但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八大创作了《安晚帖》。

围绕谜一般的八大山人的生平,随着新资料的发现,相关研究也不断推进,他与石涛的交往以及八大曾应扬州富商的要求绘制作品等都逐渐明朗起来,关于退翁是继起的说法也被否定。「退翁到底是谁」的讨论继而立足于石涛寄给名为「退翁」之人的两封信函展开(信函中的「退翁」当与《安晚帖》中为同一人)——如认为退翁为汪士銨(1658年-1723年,号退谷)等。近年朱良志先生通过考察石涛的交往,认为歙县出身的盐商程道光(1653年-1706年,宇载锡、号退夫人)就是《安晚帖》的受赠人「退翁」。根据朱先生的研究,石涛在宣城时期开拓了广泛的人脉,并一直受到他们及徽商的支持,而程道光正是石涛重要的资助人之一。唯目前仍未发现可证二人有直接联系的资料,这也有赖于今后的研究。

安晩帖之十 荷花小鸟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安晚帖》引首有杭州袁氏的「袁氏春圃珍藏」(朱文方印)和「钱塘」(朱文圆印)、「行素居易主人」(白文重郭印)三印;自跋一幅同样也有袁氏的「武林袁氏春圃珍藏印」(朱文方印)。杭州袁春圃,为乾隆年间的收藏家,汪世清研究认为此人即袁枚(1716年-1796年)胞弟;自跋幅的左下角有「沂门宝秘」(朱文方印)钤印,沂门是山东地名,但却无此印主人的线索。由鉴藏印中也只能知道《安晚帖》于乾隆年间曾为袁枚的弟弟、杭州人袁春圃所藏,而关于退翁其人以及此贴流至「过云楼」的过程仍然未解。

甲戌

创作《安晚帖》的甲戌年(1694年) 夏天,八大山人创作了多幅作品。对于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创作来说,这是颇值得关注的一年。从初期的《绳金塔远眺图》(1681年作,藏地不明)和《山水图》(故宫博物院藏),经过1690年间的《山水四幅对》(墨尔本国立维多利亚美术馆),至一六九三年的《书画同源册》及次年完成的 《安晚帖》、《山水花鸟册》(上海博物馆藏),已可看出质的飞跃(参见张子宁先生的研究),而通过其后对董其昌的师法,更加展现出八大至高的山水画创作水平。甲戊年,也是八大山人由花鸟画向山水画创作转变的重要一年。

安晚帖之四山水图(甲戌年)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题识:“向者约南登,往复宗公子。荆巫水一斛,已涉图画里。八大山人画并题。

钤“八大山人”朱文无框屐形印。

现以《八大山人全集》中创作于甲戍年的作品为观察对象条分缕析。此年为夏闰月。以下所记月、日均依农历。落款的「八」字,若未特别标注均为此期惯用的「><」形。< span=\"\">

由左表可见,甲戍年夏秋之间,八大 山人创作了多幅作品。其中尤以③闰五月《仿倪瓒六君子图》格外引人注目。现在所知八大山人仿古山水中创作时间最早作品是1693年的《仿北苑山水图》册(王方宇夫妇藏)。《仿倪瓒六君子图》则是紧接其后创作,因有八大「倪高士六君子图J 题识而备受关注。八大山人是否真的见过倪瓒的《六君子图》?

倪瓚六君子图轴

纸本水墨 1694年 81x43.5cm 上海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倪瓒《六君子图》有两种著录版本。其一与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六君子图》题识相同,为具至正五年(1345年) 四月八日自跋和黄公望跋的倪瓒 《六君诗图》,见于郁逢庆的《书画题跋记》、汪珂玉(1587年-?)《珊瑚网》 卷三十四及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另一著录版本为具至正丙戌(1346年)二月自题,张雨、董其昌等题记的倪瓒《六君子图》,见于汪珂玉《珊瑚网》卷四十三。

安晩帖之十一 葡萄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郁逢庆,浙江嘉兴人;汪阿玉虽出身于徽州盐商世家,但也住嘉兴。按照汪珂玉《珊瑚网》记载,在#到别人赠予汪珂玉的《六君子图》时,赞赏其「仿若倪瓒再现」。由此可知在当时的八大周围,倪瓒的《六君子图》当为不少人所知。

八大山人《仿倪瓒六君子图》虽然是写仿倪瓒作品中典型的树木表现方法,但是在用墨方式上的柔和温润与倪瓒作品中通过渴笔表现出的硬朗感觉大不一样,但在几乎同时期创作的②《山水花鸟》册之《云山图》中,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从笔法,都可以发现明显受到倪瓒的影响。稀疏的 树木表现也与八大山人该年创作的所有山水画中的树木具有共同特点。除⑤《秋山 图》外,上述作品中的树木配合远景山丘的表现方法都是基于倪瓒风格的构图方式。

通过《仿倪瓒六君子图》而直接学习倪瓒构图与笔法,八大山人亦将这种影响拖于 所创作的山水画中。

八大山人 山水花鸟册

八开之二(云山图、雨山图)

纸本水墨 1694年 37.8x31.5cm 上海博物馆藏

虽还不清楚八大山人所见到底是何种版本的倪瓒《六君子图》,但他必定通过某种方式,至少是亲眼见到了激发他创作灵感的倪瓒真迹。而当时的徽商作为画家的赞助人,同时也热衷于收集优秀画作(尤其是倪瓒,是否藏有其作品可作为衡量藏家收藏质量的标准),八大山人与他们交往,在应其要求作画的同时也得以一窥他们的优秀收藏。

八大山人 秋山图轴

纸本水墨 1694年

182.8x49.6cm 上海博物馆藏

在八大师统、向董其昌学习后,最终完成《安晚帖》,该作摒弃所有冗余,也以洗练的笔法描绘了山水景象;八大在稍后的1703年至1705年间完成的一幅山水册上曾有「倪迂(倪瓒)作画,如天骏腾空,白云出岫,无半点尘俗气,余以暇曰写此」的题赞,表达了他对倪瓒的尊崇。八大山人晚年喜绘的寥寥数笔的渴笔山水亦充分反映出他所受到倪瓒的影响,而这或许也源于八大的赞助人对于倪瓒的喜爱吧。

八大山人热衷于学习倪瓒山水,却使用了与倪瓒不间的温润柔和的用墨方式,也是从甲戍年开始。在扬州开始画家生涯的石涛,在同一个甲戍年八月,曾为居住于南昌的徽州人鸣六先生(黄律)创作《山水册》(洛杉矶县立艺术物馆藏),在最终幅里,石涛写下他对八大山人的评赞——「淋漓奇古」。不但表明通过鸣六先生这样的赞助人介入,扬州的石涛和南昌的八人山人已然相识,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八大已开始广泛使用温润的用墨方式。

安晩帖之十二 小鱼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还俗后就从未离开过南昌的八大山人,从1680年代中期正式开始了以署名创作并出售作品的生涯,近年的研究发现,通过南昌和扬州的徽州人脉,八大山人不断从扬州富裕的盐商那里得到作画的机会。此间他得以欣赏古人的画作,同时为了满足赞助人的需求,也开始将绘画点转移至山水。在这样的背景下,八大山人获得了向传统经典学习的机会,开始其正统山水画创作。甲戍年之后,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山水画的比例也明显增加。1690年代后半期,他通过临写董其昌的画册,创作了多幅山水作品,而其中有许多是应新的赞助人要求而创作,如至乐楼藏1697年为黄研旅而作的《山水册》。

安晩帖之十三 巨石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在八大山人山水画创作蓬勃发展的同时,《安晚帖》中已经成熟的用墨温润的花鸟主题逐渐消失,晚年的八大代之以绘制大量的鹤、鹿、鹫等吉祥题材。

甲戍年,通过《安晚帖》八大将其成熟的花鸟画风推至顶峰,与此同时也是他向山水画发起挑战的时期,其山水画创作欲望愈发强烈,这两种意愿在画家心屮交错更替,亦因此诞生出众多优秀的作品。一直以来,甲戌年创作的《安晚帖》被认为是八大艺术的高峰,而其后八大的画风,在日本往往认为是从成熟走向衰退的过程。但是,就八大而言,虽然明亡使他不得不选择出世而远离文人之路,但对于自愿选择还俗的他,或许能够创作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山水画才是他一直以来的心心念念,在其孤寂困顿的晚年,却以全情投入山水画创作,从而真正成就了他文人的本怀。

安晩帖之十四 瓜鼠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追记:本文受《紫禁城》杂志委托,在《泉屋博古馆纪要》第二十八卷发表论文的基础上,以流传与画作部分为中心,整体进行了改写。

文:宫崎法子

译: 汪 莹

宫崎法子是日本实线女子大学文学部美学美术史学科教授,著有《解读花鸟山水画——中国绘画的意义》等。

安晩帖之 十五 芙蓉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安晩帖之 十六 双雀

纸本水墨 31.5x27.5cm 泉屋博古馆藏

2022壬寅年,到底是“黑虎年”还是“金虎年”?老皇历是这样说的

2022到底是什么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22年的春节到了,祝各位“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网友新年吉祥,事事顺意!

2022年,为阴历壬寅虎年。

壬寅虎年邮票

之前我在微头条简单说一下壬寅年,不少网友希望能再详细一点,那我就在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详细说一下。

在干支纪年法,即六十甲子中,壬寅年排在第39位,对应的生肖是虎——本轮甲子的第四虎。

第四虎是什么虎?或曰“黑(水)虎”,或曰“金虎”。

到底算是什么虎?

这就要说到十二生肖和五行的关系。十二生肖,是古人的传统纪年方式之一。

十二生肖卡通

用12种动物来表示“年”,其以“鼠”起首,至“猪”结束,是为一轮,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古人根据十二生肖在一天中的活动规律,用纪时的“十二地支”来定义各个生肖的特征。所谓“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在阴阳概念上属阴,故为“地”为“支”,与代表“阳”,为“天”为“干”的“十天干”相对对应。

十二地支就是12个字,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就是10个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关系

十二地支与十天干共有22个字,在过去农夫都要熟记于心的 ,因为生活中老会用到,除了自己的姓名,天干地支最常用——估计很多网友们也都能背出来的。

子,即子时,就是半夜时分,相当于现代24时制中的23时至1时。这一时间什么动物最活跃?老鼠!于是“子”这个字配给老鼠,遂有了“子鼠”一说。

因为子时是一天里的起始时辰,老鼠沾光了,成为十二生肖中的“第一动物”,领头属相。

相应地,其他11种动物也都有配字。

老虎一般在天黑后下山觅食,在天快亮的3时至5时归山,这个时间段是“寅时”,于是“寅”字配给了老虎,遂有“寅虎”。

“寅”字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三,故兽中之王的老虎在十二生肖只能是“老三”,老二是“牛”,老大是“鼠”。

老虎,兽中之王者

完整的地支与生肖配对是这样——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如此十二生肖循环完,就是12年。

但这是一个小循环,小循环外还有大循环,这就是“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又叫“一个干支”。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六十甲子是天干10个字来安排次序,为“经”,用地支12个字进行调整定位,为“纬”。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有序地排列组合,便有了60个不同的字组。从天干“甲”字与地支“子”开始组合,分别是——

始于1984年的六十甲子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已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5已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已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已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已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已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六十甲子以“甲子”开头,“癸亥”结束,用这60个不同字组来纪年,刚好60年。

因是“甲子”这一字组开头,古人习惯称之为“六十甲子”。

整个六十甲子又分为六旬,每旬10年,以6个“甲”字开头,分别是甲子、甲午,甲辰、甲戌,甲申、甲寅。

老话所谓“年过六旬”,由此而来,意思是年龄过了60岁。在以前,过了六旬就是老人,就有资格为自己准备葬具棺材了——称为寿材。

石虎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藏品

六十甲子的核心是干支组合,故又叫“干支纪年法”,其实际是十二生肖年的五个轮回。这样,甲子60年中便有5个相同的生肖。

为了区分叫法相同的5个生肖,不至于搞混,古人便利用五行的5种属性,给这5个生肖贴标签。

以生肖虎来说,便有金虎、木虎、水虎、火虎、土虎五种“虎”。

以此类推,有金鼠、木鼠、水鼠、火鼠、土鼠;金牛、木牛、水牛、火牛、土牛……

《风林群虎图》(局部),明赵汝殷绘,台北故宫藏品

这里顺便说一下,虎是兽之王,如果聚齐了,那便厉害至极,所谓军事才华超常的“五虎上将”一说,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哪一年是金虎,哪一年是木虎、水虎、火虎、土虎呢?

换一句话说,各个生肖的五行是怎么规定的?这里面就有不同的说法了。

一种通过天干用字来定性,即干支纪年二个字中的第一个字。如甲子年,就看“甲”字在五行是什么属性,像2022年是壬寅年,就看“壬”字的五行属性。

伏鸟青铜虎,江西博物馆藏品

为了方便网友学习,我将天干10个字的阴阳和五行属性,列于下——

甲,阳木;乙,阴木

丙,阳火;丁,阴火

戊,阳土;己,阴土

庚,阳金;辛,阴金

壬,阳水,癸,

这个很好记忆的,排在单数位置的甲、丙、戊、庚、壬5个字为“阳”干、排在双数位置的乙、丁、己、辛、癸5个字为“阴”干。

可调动军队的错金黑虎节,错有“王命车驲”四字,广州南越王博物院藏品

据此可以知道,壬寅年的虎为“水虎”。

为什么民间有的老人又说这是一只“黑虎”?这又涉及五行的方位,与四季、颜色之关系了。

方位有东西南北中五方,五方与五行配位,就有了一层新的含义。具体对应是这样——

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

五方与天时四季也有对应关系,分别是——

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中为夏末(年中六月)。

四季是有颜色的,于是五方被配上了不同颜色——

春季绿意盎然,故东为绿(青)色;

夏季如火炉,故南为红(紫)色;

秋季天高气爽,故西为白(金)色;

冬季一片荒凉,故北为黑(兰)色;

夏末稻谷渐熟,故中为黄(橙)色。

要注意的是,这是“阳”干5字的颜色,括号中的颜色“阴”干5字的颜色。

错金银虎形带钩。,国家博物馆藏品

这样,五方、五行与颜色,形成了关系链——

东-木-绿,南-火-红,西-金-白,北-水-黑,中-土-黄。

看到这里,各位网友应该知道为什么说壬寅为“黑虎”,壬寅年为“黑虎年”了吧。

黑虎为水虎,故俗话又说是“黑水虎”。

但是,壬寅为“黑水虎”一说并非定论,民间老皇历上还有一种说法——壬寅为“金虎”,壬寅年是“金虎年”。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五行学说对生肖年的另一版本解读。

金虎,陕西刘家洼东周芮国遗址出土

因为原来的五行学说过于简单,为了发掘五行的内涵,分析具体内容,古人创造了一种“纳音五行”。

纳音五行是古人用音乐上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和十二音律组合而形成的,故称“纳音五行”,因为是在原有五行上开发出来的,为了方便区分,称之为“假五行”,意思是假借韵律而形成的新五行。

而原来的五行,则称为“正五行”。

假五行共有30个定义,每行有6个定义,分别是——

金:海中金、剑锋金、白蜡金、沙中金、金箔金、钗钏金;木:大林木、杨柳木、松柏木、平地木、桑柘木、石榴木;水:涧下水、泉中水、长流水、天河水、大溪水、大海水;火:炉中火、山头火、霹雳火、山下火、覆灯火、天上火;土:路旁土、城头土、屋上土、壁上土、大驿土、沙中土。

鎏金虎,湖北宜城市博物馆藏品

这30个假五行定义,称为“纳音”,意思是根据音律变化而来的。

古人根据天象和农事经验与生活常识,将这些纳音有序分配给六十甲子中的每一年,以解读不同的年份。

由于六十甲子是60个年头,而纳音只有30个,这样60年里有2个年头的“纳音”是相同的,规律是两两配对,相连两个年头是一样的纳音。

具体如下——

食有虎卣,湖南宁乡出土,现流落海外

金:海中金-甲子、乙丑、剑锋金-壬申、癸酉、白蜡金-庚辰、辛巳、沙中金-甲午、乙未、金箔金-壬寅、癸卯、钗钏金-庚戌、辛亥;

木:大林木-戊辰、己巳-、杨柳木-壬午、癸未、松柏木-庚寅、辛卯、平地木-戊戌、己亥、桑柘木-壬子、癸丑、石榴木-庚申、辛酉;

水:涧下水-丙子、丁丑、泉中水-甲申、乙酉、长流水-壬辰、癸巳、天河水-丙午、丁未、大溪水-甲寅、乙卯、大海水-壬戌、癸亥;

火:炉中火-丙寅、丁卯、山头火-甲戌、乙亥、霹雳火-戊子、己丑、山下火-丙申、丁酉、覆灯火-甲辰、乙巳、天上火-戊午、己未;

土:路旁土-庚午、辛未、城头土-戊寅、己卯、屋上土- 丙戌、丁亥、壁上土-庚子、辛丑、大驿土-戊申、己酉、沙中土-丙辰、丁巳。

西周青铜虎鎣,国家博物馆藏品

如果以六十甲子的次序来说,五行纳音在不同年头,是这样分配的——

1甲子、 2乙丑-海中金; 3丙寅、4丁卯-炉中火; 5戊辰、6己巳-大林木;

7庚午、 8辛未-路旁土; 9壬申、10癸酉-剑锋金; 11甲戌、12乙亥-山头火;

13丙子、14丁丑-涧下水; 15戊寅、16己卯-城头土; 17庚辰、18辛巳-白蜡金;

19壬午、20癸未-杨柳木; 21甲申、22乙酉-泉中水; 23丙戌、24丁亥-屋上土;

25戊子、26己丑-霹雳火; 27庚寅、28辛卯-松柏木; 29壬辰、30癸巳-长流水;

31甲午、32乙未-沙中金; 33丙申、34丁酉-山下火; 35戊戌、36己亥-平地木;

37庚子、38辛丑-壁上土; 39壬寅、40癸卯-金箔金; 41甲辰、42乙巳-覆灯火;

43丙午、44丁未-天河水;45 戊申、46己酉-大驿土; 47庚戌、48辛亥-钗钏金;

49壬子、50癸丑-桑柘木; 51甲寅、52乙卯-大溪水;53 丙辰、54丁巳-沙中土;

55戊午、56己未-天上火; 57庚申、58辛酉-石榴木;59 壬戌、60癸亥-大海水。

金代虎枕,上海博物馆藏品

将纳音五行与生肖比对,六十甲子中的“五虎”,分别是——

第一虎是丙寅虎,第二虎是戊寅虎,第三虎是庚寅虎,第四虎是壬寅虎,第五虎是甲寅虎。

对照五行纳音的分配排序,2022年壬寅年,是始于1984年的六十甲子中的第39个年头,生肖上是第四虎,纳音是“金箔金”。

根据纳音五行,2022年的壬寅虎刚好是一只“金虎”,所以说2022年是“金虎年”。

金虎帅印,明末张献忠藏宝

金虎帅印(正面),明末张献忠藏宝

看到这里,各位网友应该2022是什么“虎”了吧,仅是解读方式的不同,愿意都好的。

中国人趋吉,所以都会说是“金虎”,我也持此观点。

至于壬寅虎年好不好,生肖属虎有什么讲究,这个颇为复杂,老皇历上也有不同的解读,争议更多,我将另外再写一篇文章。

关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

秘书邵元冲:苦恋12年,婚姻12年,又在12月12日遇难

(说历史的女人——第7期)

世间痴情男女多了,但如此执著的男人还不多见。曾任先生秘书的邵元冲,为追一位旷世才女,他苦等12年。对方终于答应后,他激动万分,匆匆去赴约,走到半路才发现自己左脚穿一只皮鞋,右脚穿一只拖鞋……

(一)旷世才女

说她是旷世才女并不夸张。她叫张默君,原名张昭汉,字漱芳,笔名大雄,英文名莎非亚。仅从这一连串名号中,即可窥出她不是个寻常女子。

1884年张默君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张氏是当地数得着的豪门,张默君的祖父张海英年轻时从军,立有军功,在清朝同治年间曾出任浙江严州知府。

父亲张伯纯是位著名革命家,早年曾做过曾国荃、张之洞、刘坤一等的幕僚;戊戌变法期间,他曾为陈宝箴办实业,与谭嗣同、梁启超、陈立三等创办时务学堂;1905年,张伯纯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辛亥革命后,张伯纯担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内司务长等职。张默君的母亲何懿生也是位才女,她能诗善文,博古通今,有“海内女师”之誉。

张默君兄弟姐妹众多,她排行老二。她自幼读书,才华出众,诗词歌赋、书法均很有成就。尤其是,她性格十分豪放,很早就在父亲的影响下,走向革命之路。父亲张伯纯1901年就成立天足会,因此她自小就不缠脚,以大脚闯天下。

1904年,张默君入上海务本女校读书,在校期间便加入了同盟会,与秋瑾等革命家在江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张默君23岁时以 第一名的成绩在务本女校毕业后,被委任江宁粹敏女校教务长一职,表现出很优秀的管理能力。

而本文的男主也不是寻常人物,他叫邵元冲,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他13岁中秀才,也是位不折不扣的青年才俊。他比张默君小6岁,但参加革命也很早,和张默君同年参加同盟会,当时他才16岁。不过当时的张家大小姐可没有注意这个无名小辈,而邵元冲已经听说张默君大名了,只是不曾谋面。

1907年,邵元冲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后来,他又考取法官职称,并曾在江苏地方法庭任庭长一职。此时的邵元冲已经是少年成名,但在张默君眼里,他仍是不存在的,仍是无名小辈而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张默君已开始大出风头,她与务本女校同学汤国黎、谈社英组织女子北伐队,又称“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张默君为队长。不久,她又创办了红十字会女子救护队。先生对其革命气概十分欣赏,称之为“有志女青年”……

1912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默君与父亲张伯纯赶赴苏州,策动江苏巡抚程德全起义。程德全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自任江苏都督,任张伯纯为他的参军,并委托张默君主办《江苏大汉报》。该报每天出一大张,张默君既任社长又做编辑,每期社论几乎都出自她手。她以涵秋、大雄的笔名,发表文章为革命呐喊。其思想敏锐,笔锋犀利,在当时颇有影响。

1912年,张默君被委任为文书主任,在上海创办神州女界共和协济会,任会长;接着又创办神州女校,任校长。期间她创刊《神州女报》,风头很盛。当时,邵元冲经常在报上读到张默君的文章,对其文采颇为折服。邵元冲也不甘落后,他也于1912年,任中华上海《新闻》总编辑,同张默君的身份有些对等了,于是两人才有了第一次会面。

此时的张默君不仅才华横溢,姿容秀丽,而且因其性格豪迈之故,使她具有超凡脱俗的俊逸气质,在同事们之间颇为炫目。双方第一次交流,邵元冲便被张默君所征服。张默君对女子教育,对女权,对革命的见解,让22岁的邵元冲十分钦佩,于是便对她产生了一些“非分之想”。

(二)择偶条件

然而,这不过只是邵元冲的一厢情愿,张默君对他毫无感觉。事实上,一直以事业为重的张默君,尽管已经28岁,但对婚姻之事还是基本没有考虑。直到他遇到一个叫蒋作宾的人。

蒋作宾是湖北应城人,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革命家。他后来成了中华的外交官,他有一个标志性“头衔”:第一个在国际会议上用汉语演讲的中国人。蒋作宾和张默君同岁,他的革命资历也非常深,1905年赴日本留学时便加入同盟会。其实他也是同盟会的创建人之一。同盟会成立之后,去欧美南洋各地宣传革命,蒋作宾和黄兴等便成为同盟会的骨干力量。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28岁的蒋作宾已经是国内军政界的风云人物了。他先后在和黄兴的支持下,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的陆军部次长。

同是同盟会的成员,张默君对蒋作宾也是早有耳闻,两人结识之后,很能谈得来,她对年轻有为且英俊帅气的他十分欣赏。

有一次,张默君同蒋作宾交谈时,话题转到自由恋爱上(张默君是个女权主义者,对这种话题很感兴趣),蒋作宾对她的见解十分赞同。本来对蒋作宾就很爱慕,此时的张默君便有了错觉,以为对方对自己也有意思了。于是,她找了个借口,就把蒋作宾带到了自己的家里。

张默君的意思是,让父母看看自己找的这个男朋友怎么样?但结果却令张默君大跌眼镜。当时张默君的三妹张淑嘉正好在家,更加年轻漂亮的张淑嘉被蒋作宾强烈地吸引了,两个人是一见钟情。

当然,张默君的父母也很喜欢蒋作宾。既然如此,嫁哪个闺女都无所谓,反正“稳赚不赔”,于是就挺乐意这门亲事。结果张默君只得成人之美,把蒋作宾“让”给了妹妹,默默地选择了退出。

但这件事对张默君的打击非常之大。显然,自己比三妹的才华出色得多,似乎条件更好,但爱情这种事谁也说不了,也许是她太出色了,而蒋作宾不敢追求她吧。本来张默君当时已经28岁,是个老姑娘了,此时遭遇打击,便发誓今生永不言嫁,专心进行革命事业了。

但此时,另一个人,对张默君爱情的受挫却心中窃喜,他就是邵元冲。

邵元冲一直对才貌双全的张默君十分爱慕,也曾对张默君暗示过自己的想法,但都被对方拒绝了。张默君认为比自己小6岁的邵元冲虽然很上进,是个好青年,但却太过稚嫩,就像个大男孩,跟蒋作宾不是一个级别。

此刻,邵元冲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便趁机向张默君进攻,表达了自己的心迹。可张默君对邵元冲仍然冷冰冰的。她多聪明,呵呵,这小子不是趁火打劫嘛,本姑娘风头正劲、风华正茂、风姿绰约,可不是谁都随便追的。可面对热情火辣的邵元冲,张默君也表示尊重,得给个面子。于是她想“恶搞”一下,故意提出了三个非常苛刻的择偶条件,如果你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就嫁你,否则没门。这三个条件简直有点让对方拜将入相的味道了。

第一:必须是留学生;第二,文有相才,要掌官印;第三,武有将才,封将军之号。就是说,你必须是海归派,而且要武文全才,是顶高级别的文官和将军。

张默君明摆着是为难对方。大家也都知道,这只是张默君拒绝邵元冲的说辞。但邵元冲却满口答应。那么邵元冲究竟达到这三个条件了没有?

(三)痴心不改

邵元冲本就很有才华,而且是个胸有大志之人,张默君的要求更刺激了他,他发誓一定要让张默君满意,此生非她不娶。于是他的事业要加速了。

邵元冲决定主动接近。本来他就是同盟会会员,他的文笔也很好,也曾得到过的肯定。1913年3月,著名革命先驱宋教仁被,引起各界的震怒,决定严查此案,为宋教仁报仇。邵元冲积极领命稽查此案。一个月,他便完成任务,让藏匿在上海租界的凶手伏法归案。

当时怀疑宋教仁的主谋是袁世凯,不久,发起“二次革命”讨伐之。邵元冲积极参与,1913年7月,他赴江西九江投入讨袁行动,任长江各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邵元冲再次东渡日本,随后加入中华革命党,历任《》杂志编辑、中华革命军绍兴司令官、山东戒备司令。事实上,此时的邵元冲基本已经实现了张默君提出的武要封将军的条件。

而对于第一个条件,出国留学,其实邵元冲已经实现,他1911年就曾留学日本,也是那时他认识了。此时,他跟走得更近。

随着邵元冲的积极表现,渐渐对他委以重任。1917年9月,广州军政府成立,就任大元帅,邵元冲任大元帅府机要秘书并代行秘书长一职。能成为先生的秘书,也是邵元冲此生的荣耀了。

不过邵元冲对于自己的“文官”地位并不满足。1919年冬,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邵元冲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奉孙先生之命视察海外党务。这样,邵元冲就有了日本和美国的两次留学经历。这一点上,可以说远远超出了张默君提出的条件了。

当然,张默君也始终在进步。1918年,她也到美国留学,并且也到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学。她一如既往地优秀,还曾被推选为纽约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主席。也就是这年,张默君偶遇和邵元冲同岁的竺可桢。她被竺可桢的才学所征服,但她仍没有动心,仍在坚持自己终身不嫁的誓言。不过,她太欣赏竺可桢了,便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妹妹张侠魂,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

而在美国的张默君仍没有在意邵元冲。此时的她已经34岁“高龄”。而邵元冲也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一个28岁的成熟男子汉了。但他仍没有谈女朋友,仍在等张默君。不过他不确定张默君是否在等他。

一次,他特想去找心中的女神聊聊。远远地,邵元冲看到了张默君。尽管张默君已经三十多岁,但仍然身材苗条,气质不凡。她还戴着一副眼睛,文质彬彬的,更有一番迷人的神采。可他陡然止步。仅一眼就够了。邵元冲没有向前跟自己心仪的人打招呼。仅从外表气质上,他就可以判断张默君仍是单身。她在等我。邵元冲想,我必定不会让她失望的!

邵元冲走了。他转身的一瞬间,似乎有一丝失落,但更多的是踌躇满志,是卧薪尝胆式的决心和坚毅……

1919年,张默君学成回国后,任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其人生继续辉煌。

而邵元冲更是在自己的人生之路奔跑着。后来他又曾到德国、苏联等多个国家学习、深造,在苏联,他还结识了蒋中正。

(四)好事多磨

1924年,满腹才学的邵元冲更加得到的器重,黄埔军校建立后,便任邵元冲为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粤军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这年,邵元冲还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这个文官的地位其实已经非常之高了。这年北上,邵元冲仍担任其随行机要秘书;当时他还兼任《日报》社长、北京政治分会委员等职。

是年,邵元冲34岁。

34岁的邵元冲也老大不小了,但仍然是单身。多年来,追他的优秀女子也不少;但12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张默君的誓言,对心中的女神痴心不改。他想,我如今的地位应该符合张默君的条件了吧?于是他便试探着跟张默君联系,看看她能不能接受我。

不过他此时还是有点不自信。于是他便向好朋友黄季陆问策。其实黄季陆倒是担心此时的张默君了。张默君毕竟已经40岁了,已经是美人迟暮,邵元冲是否还能看上她?一般而论,男人34岁还是“一朵花”,而40岁的女人已经是半老徐娘了。

然而邵元冲不这么想。岁月不败美人,他心目中的张默君依然是12年前的模样。于是好友黄季陆就劝他写封信向张默君试探一下。

最终,邵元冲决定给张默君写封信,并随信寄去一本书《美国劳工状况》。因为二人都曾在美国留过学,他以为张默君可能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当然在信中,邵元冲直抒胸臆,说明了自己的一片痴情。

张默君收到书后还真的很认真地阅读了,当然对那封信阅读得更认真。她也是感慨万分,没想到,当初的一句近乎玩笑的话,居然让这个痴情郎当真了,还给他起了励志的作用。如今邵元冲真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海归派了,而且是文武双全。难得他对自己如此痴情,竟然等了12年!如今自己已经40岁了,人家仍不嫌弃,今生能嫁此人,夫复何求!

张默君感动得一塌糊涂,感情的防线立马崩溃,决定接受邵元冲的爱。

半个月后,这天邵元冲下班回家,正在换鞋时,管家送来一封信。他接过一看,信封上赫然写着“张默君”三个字,字迹优美娟秀,一时间他激动得受不了。直觉告诉他:我成功了!

于是他鞋子还没有换完,便兴奋地、急冲冲地拆开了信件。信中张默君叙说着自己多年来的经历,末尾连续写了6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其中大意为:我们都经过了世事沧桑,都成熟了。时隔这么多年,又收到你的信件,实属不易!我岂能再伤了你的心?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心可鉴,愿与你地老天荒!

看完信,邵元冲是心潮澎湃,欣喜若狂。他直接冲出房门,见心上人去!

然而,这位文武双全的大才子,这位先生的大秘书居然闹了个大笑话。当他跑到半路上时,才感觉自己的脚不对劲,走路很别扭。低头一看,自己左脚穿了一只皮鞋,右脚穿了一只拖鞋!

原来他看张默君的信时太过激动,忘了还在换鞋,换了半截就窜出了家门,真是个奇葩!邵元冲无奈地摇摇头,连忙回去换鞋……

(五)瘦胜梅清

1924年9月,经过12年的苦等,34岁的邵元冲终于大功告成,同40岁的张默君结为伉俪。

婚后二人十分恩爱,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研讨学术,共商“国是”。他们还生下了一双儿女,迟来的爱情可谓美满。

然而不幸的是,邵元冲和张默君这段情并没有持续太久,仅12年就结束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当时居住在西京招待所的邵元冲,被杨虎城的宪兵开枪误伤,送医抢救无效,在医院去世,年仅46岁。

邵元冲为追张默君,苦苦等了12年;而他的幸福爱情也只持续了12年;他也在1936年的12月12日遇难,难道这一切都是定数?

没能同邵元冲地老天荒,张默君失去丈夫后伤心欲绝。此后,她更是再不言嫁,这位女强人,一生为女权运动奔走的旷世才女,从绚烂归于平淡。后来的她也常常自我反思,为何当初会狠心拒绝邵元冲,否则她岂不是还能得到他12年的爱?

后来的张默君经常赋诗、作画,练习书法,以寄托对爱人的思念。她曾有这样的诗句:“我今消瘦胜梅清,起舞吴钩作怒鸣。倘问华郎何所似,三年泪雨不曾晴。”

张默君一生著述颇丰,除《白华草堂诗集》、《默君诗草》等诗集外,还有不少学术专著,比如 《中国政治与哲学》、《宪政评论》、《中国文学源流与历代书法之演进》、《正气呼天集》等。

张默君也比较长寿,1965年1月30日在台北病逝,享年82岁。在痴情的邵元冲离去29年之后,她可以到另一个世界同他赴约了……

(文/说历史的女人·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