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赵公明神像图片 赵公明神像摆放位置

发布时间:2024-04-17 05:55:27作者:孤独是毒来源:网友分享

赵公明神像图片 赵公明神像摆放位置

本文目录一览:

财神赵公明图像演变史

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王群韬

我国的财神文化源远流长,寄托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朴素情感以及安居乐业、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自古以来,不止一位神灵被人们崇奉为财神,即财富的象征和财运的主管。这些财神包括: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关羽,偏财神五路神、五显、五通等。在财神信仰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式财神图像无疑是连接人们“拜财神”的崇奉实践与世俗生活内容的一个关键要素。尤其是道教尊奉的正财神赵公明的图像演变史,融合了道教神仙学说、民间文化观念、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赵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元帅、赵公元帅,是道教及民间信仰尊奉的“第一财神”,与关老爷一同被奉为“武财神”。财神赵公明的具体形象主要反映于历代道教水陆画、善书版画、民间纸马年画等各种图像资料中,并且呈现出多种象征要素的叠合特征。

赵公明最早以“鬼将”形象出现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卷五云:“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又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等各督数鬼下取人。”赵公明、钟士季等三位将军麾下督率鬼兵,奉上帝之命到人间,通过致病的方式取人性命。由此可见,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初的东晋时期,赵公明最初形象是以督率鬼兵、下界取人性命的“鬼将”。

在早期道教文献中,赵公明也是以“瘟鬼”、“鬼帅”的形象出现。在成书于东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女青鬼律》中,赵公明是“五方鬼主”、“五方温鬼”之一:“西方白气鬼主,姓赵,名公明,领万鬼,行注黑之病。”南北朝道书《太上洞渊神咒经》中也记载:“又有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可见,赵公明最初是督率鬼兵、行注黑之病的“瘟鬼”、“鬼帅”,具有“行瘟使者”、“瘟神”之职司。

同时,具有“瘟”“鬼”底色的赵公明还叠合了“冥神”的象征要素。南北朝上清派道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将赵公明作为“冥神”进行描写:

右三尺,题其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炁、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帝王公侯官、生民男女甲乙,年如干岁,生值清真之炁……

此外,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大量随葬文书(墓志、镇墓文等)中,亦有“赵公明”以冥神形象出现的记载。由此来看,赵公明的早期形象叠合了瘟鬼、鬼帅(鬼主)、冥神的要素。然而,我们目前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赵公明图像资料。

到了宋元时期,道教神霄派、清微派的雷法体系开始吸收赵公明作为“雷部元帅神”。日本学者松本浩一在《宋代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中指出,“雷法”发端于民间之咒术,乃以雷之力量作为源泉,并通过不同之雷咒以役使雷部神将神兵来驱邪斩妖。在宋元道教雷法体系中,赵公明成为重要的天将、元帅神。并且,正是这一时期“雷法系”的道教经典,为赵公明图像的最早形态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我们从元末编定的道经《道元》中,找到了关于赵公明外貌、服色特征的具体描述:

主帅,扶天广圣崇妙西灵玉元洞清冲和飞神真君赵元帅公明,铁色面,圆眼,胡髭髯,戴铁幞头,黄抹额,金甲皂罩抱,绿靴,右手执铁鞭,左手提铁索,有黑虎随后。

与此对应,现存的宋元时期赵公明图像也直观地呈现了其“元帅神”形象。首先是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图1)。《道子墨宝》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这套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宋代画家进行道教壁画创作的“粉本”(起稿图)。从《道子墨宝》所绘的“都督赵元帅”具体形象来看,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与《道元》的描述基本一致。

图1 1 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

图1-2 《道子墨宝》榜题

宋元时期民间刊刻的搜神类书籍中也保留了赵公明图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书于元代中后期的《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的“赵元帅”图像(图2)。从此图可见,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左手持鞭、右手牵铁索。并有文字说明:

元帅姓赵,讳公明,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圆成,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帅乃皓廷霄度天彗觉昏梵气化生,其位在乾,金水合气象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气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

图2 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的“赵元帅”

总的来看,宋元时期作为神霄派、清微派雷法体系中重要的元帅神,赵公明的外貌、服色形象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模式,其外观特征可以概括为:黑面虬髯、戴交脚幞头、金甲皂袍、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黑虎随从。并且,这些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

“黑面虬髯”:面部黝黑(或紫黑)当与赵公明早期形象包含的“瘟”“鬼”要素特征相关,作为其神格在叠合式建构过程中保留瘟鬼(瘟神)、鬼帅(冥神)特征的象征性痕迹。并且,黑面虬髯(浓须)的外貌特征还进一步强化了赵公明作为将帅的威猛有力形象。

“戴交脚幞头”(铁幞头):幞头,又称袱头,是宋代官帽的一种。按宋代官方舆服制度,幞头有直脚、局脚(曲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其中,交脚幞头通常为宋代武官、将佐所戴,其形制有圆顶、方顶之分,软裹、硬裹之别。硬裹幞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改用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罗,涂以黑漆,俗称“军容头”。在宋代,高级将领、中下级军官甚至士卒衙役都可戴交脚幞头。元代以后,这种“交脚幞头”仍十分流行。

“金甲皂袍”:内甲外袍的装束,是宋代高级将帅的标准配置。这一戎装配置,象征赵公明元帅作为较高级别武将的特征。

“持鞭牵索”:铁鞭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实战兵器,又象征着高级将帅的权力地位;铁索则可能是赵公明早期瘟鬼(鬼帅)形象的象征要素遗留痕迹。

“黑虎跟从”:黑虎跟从或跨黑虎,不仅增加了赵公明作为元帅神的威猛形象,而且还具有深刻的象征义涵。《道元》卷二百三十二《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中对此的阐释是:“跨虎者,金象也。”民间传说赵公明曾收服为害人间的黑虎,因而以黑虎作为坐骑。另外,中国民间有“骑黑虎”象征发财的传统观念,因而“黑虎”的要素也强化了赵公明作为财神的身份属性。

上述服色、外貌特征构成了赵公明威武勇猛元帅神形象的同时,还蕴含着其“主财利”即司掌财运的功能。综合《道元》的相关内容可知,按照古代的五行八卦理论,赵公明“其位在乾”,即乾卦所象征的西北方位,呈现的是“金合水炁之象”;头戴铁冠、手执铁鞭是“金遘水炁”之象征;黑面浓须是“北炁”,跨虎是“金象”,蕴含着“水中金”之义。

关于宋元时期赵公明“财神”属性的直接文本依据是《道元》卷二百三十二《赵元帅录》。其中提到了作为“神霄副帅”的赵公明具有“主财运”的神圣职能:

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对神言者,祷之无不如意。若以非枉不正之事祷之,神必加谴。敬之毋怠。

赵公明元帅的神圣职能具有“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的重要内容。刘仲宇先生研究指出:“古代金为财富的正式代表,而民间复以水代表财。赵公元帅为金水相逢的象征,自然是财富的第一代表了。”这就将赵公明元帅神格方位、服色、相貌等要素属性(金象或金合水炁之象)与“主财利”之神圣职司密切联系起来,并且以“公正、正义”的道德观念作为其财神权柄运用的核心原则。

到了明代,随着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信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盛,赵公明元帅一度被吸纳进入玄天上帝麾下的神将体系,与马元帅、温元帅、关元帅等共同构成护法元帅团队。与此对应,这一时期有不少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的道教水陆画中也出现了赵公明神像。例如,现藏于日本东京灵云寺的明代道教水陆画《天帝图》中即有赵元帅(图3)。《天帝图》中的赵公明黑面圆目、戴交脚幞头、黄抹额、金甲皂袍、右手持鞭、左手牵铁索、黑虎跟从,依然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元帅神”特征。明代民间搜神类文献中也保留了一些关于赵公明的图像。例如,在明初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赵元帅骑虎持鞭的版画图像(图4)。

图3 明代道教水陆画《天帝图》中的赵元帅

图4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赵元帅

到了明代后期,赵公明作为财神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而这得益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刊行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在民间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原为峨嵋山罗浮洞道士,使用的兵器为一条钢鞭,且有定海珠、缚龙索两件法宝,后助商抗周,被姜子牙用计杀死。封神之时,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至此,赵公明的财神形象与“主财”职司通过其麾下四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职司的明确分工而进一步凸显和体系化。不过,从现存的明代赵公明图像资料来看,其财神职能似乎尚未通过“显性”的方式(例如金银元宝、宝珠、聚宝盆等象征性要素)表现出来。

清代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神信仰大盛,民间社会的祈财观念也更加普遍和强烈,并且,人们对财富源泉、象征的崇拜也更直观地表达于各种图像资料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公明财神属性得以通过“显性”的方式展现,尤其是在清代民间社会广泛流行的财神图像(纸马年画等)中,普遍增加了元宝、聚宝盆、宝珠之类财富珍宝的象征物,以生动、具象化的方式凸显了赵公元帅主司财源之神圣功能。例如,清代民间流行的年画《诸神图》中,玄坛赵元帅不仅保留了头戴幞头、披甲罩袍、手持铁鞭、黑虎跟从的“元帅神”经典形象,还增加了手握珍宝的象征要素(图5)。

图5 清代年画《诸神图》中的玄坛赵元帅

出现于南宋、盛行于清代的“纸马”,即用以祭供和焚化的版印神像,民间俗称“神马”、“马子”、“甲马”,包含财神图像的纸马也俗称为“财马”。例如,在清代至时期流行的纸马年画《玄坛赵公元帅》中,赵公明不仅保留了全副戎装的“元帅神”经典形象,并且左手握元宝,前有聚宝盆,凸显了其财神职能;同时,赵公明身边的侍从也有手捧元宝、珍宝者,更加强化了其财神职司。可见,清代民间图像资料中的“赵公明”,在保留宋元以来元帅神要素特征的同时,增加了元宝、聚宝盆、珍宝等象征财富的具体要素,在图像学层面的直观地“显示”了赵公明的财神属性。

图6 清代年画财神赵公明

图7 纸马赵公元帅

7-2 财神赵公明纸马

耐人寻味的是,在清代以降的道教水陆画中,赵公明神像并未以“元宝”“聚宝盆”“宝珠”等具体象征物标明其财神属性,大多依然延续了其元帅神形象。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宗教形态的道教信仰在科仪实践中要用到的水陆画(神像)确实不宜太过直白地显露出对“俗世财富”的追求。由此来看,通过增加财富直观象征物的方法主要运用于清代以降民间信仰的图像实践中,而较少为道教科仪图像所采用。

图8 清代道教水陆画中的赵公明

直到时期,各种财神纸马仍在民间社会大量流行,图像上的赵公明大多捧着“元宝”、“聚宝盆”一类的财富象征物。此后,这种直观化的图像学表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道教科仪图像和宫观造像。如今,我们在许多道教宫观中看到的财神赵元帅像,也捧出了“大元宝”、“聚宝盆”。

图9 明代道教水陆画赵元帅像

图10 清代道教水陆画黑虎赵元帅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

财神赵公明图像演变史

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王群韬

我国的财神文化源远流长,寄托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朴素情感以及安居乐业、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自古以来,不止一位神灵被人们崇奉为财神,即财富的象征和财运的主管。这些财神包括: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关羽,偏财神五路神、五显、五通等。在财神信仰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式财神图像无疑是连接人们“拜财神”的崇奉实践与世俗生活内容的一个关键要素。尤其是道教尊奉的正财神赵公明的图像演变史,融合了道教神仙学说、民间文化观念、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赵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元帅、赵公元帅,是道教及民间信仰尊奉的“第一财神”,与关老爷一同被奉为“武财神”。财神赵公明的具体形象主要反映于历代道教水陆画、善书版画、民间纸马年画等各种图像资料中,并且呈现出多种象征要素的叠合特征。

赵公明最早以“鬼将”形象出现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卷五云:“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又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等各督数鬼下取人。”赵公明、钟士季等三位将军麾下督率鬼兵,奉上帝之命到人间,通过致病的方式取人性命。由此可见,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初的东晋时期,赵公明最初形象是以督率鬼兵、下界取人性命的“鬼将”。

在早期道教文献中,赵公明也是以“瘟鬼”、“鬼帅”的形象出现。在成书于东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女青鬼律》中,赵公明是“五方鬼主”、“五方温鬼”之一:“西方白气鬼主,姓赵,名公明,领万鬼,行注黑之病。”南北朝道书《太上洞渊神咒经》中也记载:“又有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可见,赵公明最初是督率鬼兵、行注黑之病的“瘟鬼”、“鬼帅”,具有“行瘟使者”、“瘟神”之职司。

同时,具有“瘟”“鬼”底色的赵公明还叠合了“冥神”的象征要素。南北朝上清派道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将赵公明作为“冥神”进行描写:

右三尺,题其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炁、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帝王公侯官、生民男女甲乙,年如干岁,生值清真之炁……

此外,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大量随葬文书(墓志、镇墓文等)中,亦有“赵公明”以冥神形象出现的记载。由此来看,赵公明的早期形象叠合了瘟鬼、鬼帅(鬼主)、冥神的要素。然而,我们目前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赵公明图像资料。

到了宋元时期,道教神霄派、清微派的雷法体系开始吸收赵公明作为“雷部元帅神”。日本学者松本浩一在《宋代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中指出,“雷法”发端于民间之咒术,乃以雷之力量作为源泉,并通过不同之雷咒以役使雷部神将神兵来驱邪斩妖。在宋元道教雷法体系中,赵公明成为重要的天将、元帅神。并且,正是这一时期“雷法系”的道教经典,为赵公明图像的最早形态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我们从元末编定的道经《道元》中,找到了关于赵公明外貌、服色特征的具体描述:

主帅,扶天广圣崇妙西灵玉元洞清冲和飞神真君赵元帅公明,铁色面,圆眼,胡髭髯,戴铁幞头,黄抹额,金甲皂罩抱,绿靴,右手执铁鞭,左手提铁索,有黑虎随后。

与此对应,现存的宋元时期赵公明图像也直观地呈现了其“元帅神”形象。首先是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图1)。《道子墨宝》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这套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宋代画家进行道教壁画创作的“粉本”(起稿图)。从《道子墨宝》所绘的“都督赵元帅”具体形象来看,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与《道元》的描述基本一致。

图1 1 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

图1-2 《道子墨宝》榜题

宋元时期民间刊刻的搜神类书籍中也保留了赵公明图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书于元代中后期的《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的“赵元帅”图像(图2)。从此图可见,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左手持鞭、右手牵铁索。并有文字说明:

元帅姓赵,讳公明,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圆成,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帅乃皓廷霄度天彗觉昏梵气化生,其位在乾,金水合气象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气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

图2 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的“赵元帅”

总的来看,宋元时期作为神霄派、清微派雷法体系中重要的元帅神,赵公明的外貌、服色形象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模式,其外观特征可以概括为:黑面虬髯、戴交脚幞头、金甲皂袍、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黑虎随从。并且,这些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

“黑面虬髯”:面部黝黑(或紫黑)当与赵公明早期形象包含的“瘟”“鬼”要素特征相关,作为其神格在叠合式建构过程中保留瘟鬼(瘟神)、鬼帅(冥神)特征的象征性痕迹。并且,黑面虬髯(浓须)的外貌特征还进一步强化了赵公明作为将帅的威猛有力形象。

“戴交脚幞头”(铁幞头):幞头,又称袱头,是宋代官帽的一种。按宋代官方舆服制度,幞头有直脚、局脚(曲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其中,交脚幞头通常为宋代武官、将佐所戴,其形制有圆顶、方顶之分,软裹、硬裹之别。硬裹幞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改用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罗,涂以黑漆,俗称“军容头”。在宋代,高级将领、中下级军官甚至士卒衙役都可戴交脚幞头。元代以后,这种“交脚幞头”仍十分流行。

“金甲皂袍”:内甲外袍的装束,是宋代高级将帅的标准配置。这一戎装配置,象征赵公明元帅作为较高级别武将的特征。

“持鞭牵索”:铁鞭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实战兵器,又象征着高级将帅的权力地位;铁索则可能是赵公明早期瘟鬼(鬼帅)形象的象征要素遗留痕迹。

“黑虎跟从”:黑虎跟从或跨黑虎,不仅增加了赵公明作为元帅神的威猛形象,而且还具有深刻的象征义涵。《道元》卷二百三十二《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中对此的阐释是:“跨虎者,金象也。”民间传说赵公明曾收服为害人间的黑虎,因而以黑虎作为坐骑。另外,中国民间有“骑黑虎”象征发财的传统观念,因而“黑虎”的要素也强化了赵公明作为财神的身份属性。

上述服色、外貌特征构成了赵公明威武勇猛元帅神形象的同时,还蕴含着其“主财利”即司掌财运的功能。综合《道元》的相关内容可知,按照古代的五行八卦理论,赵公明“其位在乾”,即乾卦所象征的西北方位,呈现的是“金合水炁之象”;头戴铁冠、手执铁鞭是“金遘水炁”之象征;黑面浓须是“北炁”,跨虎是“金象”,蕴含着“水中金”之义。

关于宋元时期赵公明“财神”属性的直接文本依据是《道元》卷二百三十二《赵元帅录》。其中提到了作为“神霄副帅”的赵公明具有“主财运”的神圣职能:

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对神言者,祷之无不如意。若以非枉不正之事祷之,神必加谴。敬之毋怠。

赵公明元帅的神圣职能具有“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的重要内容。刘仲宇先生研究指出:“古代金为财富的正式代表,而民间复以水代表财。赵公元帅为金水相逢的象征,自然是财富的第一代表了。”这就将赵公明元帅神格方位、服色、相貌等要素属性(金象或金合水炁之象)与“主财利”之神圣职司密切联系起来,并且以“公正、正义”的道德观念作为其财神权柄运用的核心原则。

到了明代,随着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信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盛,赵公明元帅一度被吸纳进入玄天上帝麾下的神将体系,与马元帅、温元帅、关元帅等共同构成护法元帅团队。与此对应,这一时期有不少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的道教水陆画中也出现了赵公明神像。例如,现藏于日本东京灵云寺的明代道教水陆画《天帝图》中即有赵元帅(图3)。《天帝图》中的赵公明黑面圆目、戴交脚幞头、黄抹额、金甲皂袍、右手持鞭、左手牵铁索、黑虎跟从,依然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元帅神”特征。明代民间搜神类文献中也保留了一些关于赵公明的图像。例如,在明初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赵元帅骑虎持鞭的版画图像(图4)。

图3 明代道教水陆画《天帝图》中的赵元帅

图4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赵元帅

到了明代后期,赵公明作为财神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而这得益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刊行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在民间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原为峨嵋山罗浮洞道士,使用的兵器为一条钢鞭,且有定海珠、缚龙索两件法宝,后助商抗周,被姜子牙用计杀死。封神之时,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至此,赵公明的财神形象与“主财”职司通过其麾下四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职司的明确分工而进一步凸显和体系化。不过,从现存的明代赵公明图像资料来看,其财神职能似乎尚未通过“显性”的方式(例如金银元宝、宝珠、聚宝盆等象征性要素)表现出来。

清代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神信仰大盛,民间社会的祈财观念也更加普遍和强烈,并且,人们对财富源泉、象征的崇拜也更直观地表达于各种图像资料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公明财神属性得以通过“显性”的方式展现,尤其是在清代民间社会广泛流行的财神图像(纸马年画等)中,普遍增加了元宝、聚宝盆、宝珠之类财富珍宝的象征物,以生动、具象化的方式凸显了赵公元帅主司财源之神圣功能。例如,清代民间流行的年画《诸神图》中,玄坛赵元帅不仅保留了头戴幞头、披甲罩袍、手持铁鞭、黑虎跟从的“元帅神”经典形象,还增加了手握珍宝的象征要素(图5)。

图5 清代年画《诸神图》中的玄坛赵元帅

出现于南宋、盛行于清代的“纸马”,即用以祭供和焚化的版印神像,民间俗称“神马”、“马子”、“甲马”,包含财神图像的纸马也俗称为“财马”。例如,在清代至时期流行的纸马年画《玄坛赵公元帅》中,赵公明不仅保留了全副戎装的“元帅神”经典形象,并且左手握元宝,前有聚宝盆,凸显了其财神职能;同时,赵公明身边的侍从也有手捧元宝、珍宝者,更加强化了其财神职司。可见,清代民间图像资料中的“赵公明”,在保留宋元以来元帅神要素特征的同时,增加了元宝、聚宝盆、珍宝等象征财富的具体要素,在图像学层面的直观地“显示”了赵公明的财神属性。

图6 清代年画财神赵公明

图7 纸马赵公元帅

7-2 财神赵公明纸马

耐人寻味的是,在清代以降的道教水陆画中,赵公明神像并未以“元宝”“聚宝盆”“宝珠”等具体象征物标明其财神属性,大多依然延续了其元帅神形象。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宗教形态的道教信仰在科仪实践中要用到的水陆画(神像)确实不宜太过直白地显露出对“俗世财富”的追求。由此来看,通过增加财富直观象征物的方法主要运用于清代以降民间信仰的图像实践中,而较少为道教科仪图像所采用。

图8 清代道教水陆画中的赵公明

直到时期,各种财神纸马仍在民间社会大量流行,图像上的赵公明大多捧着“元宝”、“聚宝盆”一类的财富象征物。此后,这种直观化的图像学表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道教科仪图像和宫观造像。如今,我们在许多道教宫观中看到的财神赵元帅像,也捧出了“大元宝”、“聚宝盆”。

图9 明代道教水陆画赵元帅像

图10 清代道教水陆画黑虎赵元帅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

正财神赵公明降临!助你龙转乾坤,财运滚滚来!

# 正财神赵公明降临!助你龙转乾坤,财运滚滚来!

亲爱的头条号读者们,你们好!今天我要给你们带来一个超级大喜讯!正财神赵公明降临啦!这位财神爷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掌管财富的神灵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迎接赵公明的到来,让财运滚滚而来,龙转乾坤!

**一、赵公明是谁?**

赵公明,字公明,号正财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尊为“正财神”,掌管着世间的财富和好运。他手持金鞭,身骑黑虎,形象威武,深受人们敬仰。在历史上,赵公明一直被商人们视为财富的守护神,也是许多人的信仰对象。

**二、赵公明的传说**

关于赵公明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与秦始皇的故事。据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派遣了大量士兵到处搜寻。有一天,秦兵们闯入了赵公明的洞府,结果被赵公明用金鞭打得落花流水。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亲自率军前来捉拿赵公明。但是,赵公明不仅用神通逃脱了秦军的追捕,还把秦始皇的金库搬到了自己的洞府中。从此以后,赵公明就被尊为财神,广受人们的敬仰。

**三、如何迎接赵公明的到来?**

既然赵公明已经降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迎接他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心怀敬畏,用真诚的心去祈求财富和好运,就一定能够得到赵公明的眷顾。以下是一些迎接赵公明的方法:

1. **供奉赵公明像**:如果你有幸请到了一尊赵公明的神像,那么一定要摆放在家中或办公室的吉位上,并时常供奉香火、鲜花等物品。这不仅是对神明的尊重,也能够增加自己的好运气。

2. **佩戴赵公明护身符**:一些道教寺庙会出售赵公明的护身符,这些护身符都是由高功法师开光加持过的。佩戴这样的护身符可以保佑你平安吉祥,财运亨通。

3. **常做善事**:俗话说“心存善念,天必佑之”。要想得到赵公明的眷顾,就要常做善事、多积德。无论是帮助他人、还是捐款行善,都能够增加自己的福报和好运。

4. **保持好心态**:人生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是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因此,要时常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和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好运和好事。

**四、赵公明带来的好运和财富**

一旦你成功地迎接了赵公明的到来,那么恭喜你!你将迎来滚滚财运和好运连连!以下是一些赵公明可能为你带来的好运和财富:

1. **事业顺利**:在工作中,你将得到贵人的帮助和提携,事业蒸蒸日上。

2. **财富增长**:你的收入将会不断增长,投资理财也会取得丰厚回报。

3. **家庭幸福**:家庭关系将会更加和谐美满,生活幸福安康。

4. **身体健康**:你的身体将会更加健康强壮,远离疾病困扰。

5. **人际关系**:你的人际关系将会更加融洽和谐,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6. **学业进步**:如果你是一名学生或正在学习新技能的人,赵公明将会保佑你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和进步。

7. **出行平安**:如果你计划出行旅游或商务考察等行程,赵公明将会保佑你一路平安顺利。

8. **心想事成**:只要你心怀善念和感恩之心,向赵公明祈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愿望,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如愿以偿。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你已经对正财神赵公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你想要迎接这位财神的到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好运和财富,不妨试试以上的方法吧!记住,心诚则灵哦!最后祝愿大家财运亨通、万事如意!

财神赵公明图像演变史

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王群韬

我国的财神文化源远流长,寄托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朴素情感以及安居乐业、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自古以来,不止一位神灵被人们崇奉为财神,即财富的象征和财运的主管。这些财神包括: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关羽,偏财神五路神、五显、五通等。在财神信仰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式财神图像无疑是连接人们“拜财神”的崇奉实践与世俗生活内容的一个关键要素。尤其是道教尊奉的正财神赵公明的图像演变史,融合了道教神仙学说、民间文化观念、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赵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元帅、赵公元帅,是道教及民间信仰尊奉的“第一财神”,与关老爷一同被奉为“武财神”。财神赵公明的具体形象主要反映于历代道教水陆画、善书版画、民间纸马年画等各种图像资料中,并且呈现出多种象征要素的叠合特征。

赵公明最早以“鬼将”形象出现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卷五云:“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又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等各督数鬼下取人。”赵公明、钟士季等三位将军麾下督率鬼兵,奉上帝之命到人间,通过致病的方式取人性命。由此可见,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初的东晋时期,赵公明最初形象是以督率鬼兵、下界取人性命的“鬼将”。

在早期道教文献中,赵公明也是以“瘟鬼”、“鬼帅”的形象出现。在成书于东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女青鬼律》中,赵公明是“五方鬼主”、“五方温鬼”之一:“西方白气鬼主,姓赵,名公明,领万鬼,行注黑之病。”南北朝道书《太上洞渊神咒经》中也记载:“又有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可见,赵公明最初是督率鬼兵、行注黑之病的“瘟鬼”、“鬼帅”,具有“行瘟使者”、“瘟神”之职司。

同时,具有“瘟”“鬼”底色的赵公明还叠合了“冥神”的象征要素。南北朝上清派道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将赵公明作为“冥神”进行描写:

右三尺,题其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炁、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帝王公侯官、生民男女甲乙,年如干岁,生值清真之炁……

此外,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大量随葬文书(墓志、镇墓文等)中,亦有“赵公明”以冥神形象出现的记载。由此来看,赵公明的早期形象叠合了瘟鬼、鬼帅(鬼主)、冥神的要素。然而,我们目前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赵公明图像资料。

到了宋元时期,道教神霄派、清微派的雷法体系开始吸收赵公明作为“雷部元帅神”。日本学者松本浩一在《宋代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中指出,“雷法”发端于民间之咒术,乃以雷之力量作为源泉,并通过不同之雷咒以役使雷部神将神兵来驱邪斩妖。在宋元道教雷法体系中,赵公明成为重要的天将、元帅神。并且,正是这一时期“雷法系”的道教经典,为赵公明图像的最早形态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我们从元末编定的道经《道元》中,找到了关于赵公明外貌、服色特征的具体描述:

主帅,扶天广圣崇妙西灵玉元洞清冲和飞神真君赵元帅公明,铁色面,圆眼,胡髭髯,戴铁幞头,黄抹额,金甲皂罩抱,绿靴,右手执铁鞭,左手提铁索,有黑虎随后。

与此对应,现存的宋元时期赵公明图像也直观地呈现了其“元帅神”形象。首先是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图1)。《道子墨宝》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这套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宋代画家进行道教壁画创作的“粉本”(起稿图)。从《道子墨宝》所绘的“都督赵元帅”具体形象来看,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与《道元》的描述基本一致。

图1 1 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

图1-2 《道子墨宝》榜题

宋元时期民间刊刻的搜神类书籍中也保留了赵公明图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书于元代中后期的《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的“赵元帅”图像(图2)。从此图可见,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左手持鞭、右手牵铁索。并有文字说明:

元帅姓赵,讳公明,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圆成,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帅乃皓廷霄度天彗觉昏梵气化生,其位在乾,金水合气象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气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

图2 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的“赵元帅”

总的来看,宋元时期作为神霄派、清微派雷法体系中重要的元帅神,赵公明的外貌、服色形象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模式,其外观特征可以概括为:黑面虬髯、戴交脚幞头、金甲皂袍、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黑虎随从。并且,这些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

“黑面虬髯”:面部黝黑(或紫黑)当与赵公明早期形象包含的“瘟”“鬼”要素特征相关,作为其神格在叠合式建构过程中保留瘟鬼(瘟神)、鬼帅(冥神)特征的象征性痕迹。并且,黑面虬髯(浓须)的外貌特征还进一步强化了赵公明作为将帅的威猛有力形象。

“戴交脚幞头”(铁幞头):幞头,又称袱头,是宋代官帽的一种。按宋代官方舆服制度,幞头有直脚、局脚(曲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其中,交脚幞头通常为宋代武官、将佐所戴,其形制有圆顶、方顶之分,软裹、硬裹之别。硬裹幞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改用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罗,涂以黑漆,俗称“军容头”。在宋代,高级将领、中下级军官甚至士卒衙役都可戴交脚幞头。元代以后,这种“交脚幞头”仍十分流行。

“金甲皂袍”:内甲外袍的装束,是宋代高级将帅的标准配置。这一戎装配置,象征赵公明元帅作为较高级别武将的特征。

“持鞭牵索”:铁鞭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实战兵器,又象征着高级将帅的权力地位;铁索则可能是赵公明早期瘟鬼(鬼帅)形象的象征要素遗留痕迹。

“黑虎跟从”:黑虎跟从或跨黑虎,不仅增加了赵公明作为元帅神的威猛形象,而且还具有深刻的象征义涵。《道元》卷二百三十二《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中对此的阐释是:“跨虎者,金象也。”民间传说赵公明曾收服为害人间的黑虎,因而以黑虎作为坐骑。另外,中国民间有“骑黑虎”象征发财的传统观念,因而“黑虎”的要素也强化了赵公明作为财神的身份属性。

上述服色、外貌特征构成了赵公明威武勇猛元帅神形象的同时,还蕴含着其“主财利”即司掌财运的功能。综合《道元》的相关内容可知,按照古代的五行八卦理论,赵公明“其位在乾”,即乾卦所象征的西北方位,呈现的是“金合水炁之象”;头戴铁冠、手执铁鞭是“金遘水炁”之象征;黑面浓须是“北炁”,跨虎是“金象”,蕴含着“水中金”之义。

关于宋元时期赵公明“财神”属性的直接文本依据是《道元》卷二百三十二《赵元帅录》。其中提到了作为“神霄副帅”的赵公明具有“主财运”的神圣职能:

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对神言者,祷之无不如意。若以非枉不正之事祷之,神必加谴。敬之毋怠。

赵公明元帅的神圣职能具有“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的重要内容。刘仲宇先生研究指出:“古代金为财富的正式代表,而民间复以水代表财。赵公元帅为金水相逢的象征,自然是财富的第一代表了。”这就将赵公明元帅神格方位、服色、相貌等要素属性(金象或金合水炁之象)与“主财利”之神圣职司密切联系起来,并且以“公正、正义”的道德观念作为其财神权柄运用的核心原则。

到了明代,随着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信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盛,赵公明元帅一度被吸纳进入玄天上帝麾下的神将体系,与马元帅、温元帅、关元帅等共同构成护法元帅团队。与此对应,这一时期有不少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的道教水陆画中也出现了赵公明神像。例如,现藏于日本东京灵云寺的明代道教水陆画《天帝图》中即有赵元帅(图3)。《天帝图》中的赵公明黑面圆目、戴交脚幞头、黄抹额、金甲皂袍、右手持鞭、左手牵铁索、黑虎跟从,依然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元帅神”特征。明代民间搜神类文献中也保留了一些关于赵公明的图像。例如,在明初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赵元帅骑虎持鞭的版画图像(图4)。

图3 明代道教水陆画《天帝图》中的赵元帅

图4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赵元帅

到了明代后期,赵公明作为财神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而这得益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刊行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在民间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原为峨嵋山罗浮洞道士,使用的兵器为一条钢鞭,且有定海珠、缚龙索两件法宝,后助商抗周,被姜子牙用计杀死。封神之时,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至此,赵公明的财神形象与“主财”职司通过其麾下四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职司的明确分工而进一步凸显和体系化。不过,从现存的明代赵公明图像资料来看,其财神职能似乎尚未通过“显性”的方式(例如金银元宝、宝珠、聚宝盆等象征性要素)表现出来。

清代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神信仰大盛,民间社会的祈财观念也更加普遍和强烈,并且,人们对财富源泉、象征的崇拜也更直观地表达于各种图像资料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公明财神属性得以通过“显性”的方式展现,尤其是在清代民间社会广泛流行的财神图像(纸马年画等)中,普遍增加了元宝、聚宝盆、宝珠之类财富珍宝的象征物,以生动、具象化的方式凸显了赵公元帅主司财源之神圣功能。例如,清代民间流行的年画《诸神图》中,玄坛赵元帅不仅保留了头戴幞头、披甲罩袍、手持铁鞭、黑虎跟从的“元帅神”经典形象,还增加了手握珍宝的象征要素(图5)。

图5 清代年画《诸神图》中的玄坛赵元帅

出现于南宋、盛行于清代的“纸马”,即用以祭供和焚化的版印神像,民间俗称“神马”、“马子”、“甲马”,包含财神图像的纸马也俗称为“财马”。例如,在清代至时期流行的纸马年画《玄坛赵公元帅》中,赵公明不仅保留了全副戎装的“元帅神”经典形象,并且左手握元宝,前有聚宝盆,凸显了其财神职能;同时,赵公明身边的侍从也有手捧元宝、珍宝者,更加强化了其财神职司。可见,清代民间图像资料中的“赵公明”,在保留宋元以来元帅神要素特征的同时,增加了元宝、聚宝盆、珍宝等象征财富的具体要素,在图像学层面的直观地“显示”了赵公明的财神属性。

图6 清代年画财神赵公明

图7 纸马赵公元帅

7-2 财神赵公明纸马

耐人寻味的是,在清代以降的道教水陆画中,赵公明神像并未以“元宝”“聚宝盆”“宝珠”等具体象征物标明其财神属性,大多依然延续了其元帅神形象。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宗教形态的道教信仰在科仪实践中要用到的水陆画(神像)确实不宜太过直白地显露出对“俗世财富”的追求。由此来看,通过增加财富直观象征物的方法主要运用于清代以降民间信仰的图像实践中,而较少为道教科仪图像所采用。

图8 清代道教水陆画中的赵公明

直到时期,各种财神纸马仍在民间社会大量流行,图像上的赵公明大多捧着“元宝”、“聚宝盆”一类的财富象征物。此后,这种直观化的图像学表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道教科仪图像和宫观造像。如今,我们在许多道教宫观中看到的财神赵元帅像,也捧出了“大元宝”、“聚宝盆”。

图9 明代道教水陆画赵元帅像

图10 清代道教水陆画黑虎赵元帅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

财神赵公明图像演变史

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王群韬

我国的财神文化源远流长,寄托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朴素情感以及安居乐业、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自古以来,不止一位神灵被人们崇奉为财神,即财富的象征和财运的主管。这些财神包括: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关羽,偏财神五路神、五显、五通等。在财神信仰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式财神图像无疑是连接人们“拜财神”的崇奉实践与世俗生活内容的一个关键要素。尤其是道教尊奉的正财神赵公明的图像演变史,融合了道教神仙学说、民间文化观念、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赵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元帅、赵公元帅,是道教及民间信仰尊奉的“第一财神”,与关老爷一同被奉为“武财神”。财神赵公明的具体形象主要反映于历代道教水陆画、善书版画、民间纸马年画等各种图像资料中,并且呈现出多种象征要素的叠合特征。

赵公明最早以“鬼将”形象出现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卷五云:“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又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等各督数鬼下取人。”赵公明、钟士季等三位将军麾下督率鬼兵,奉上帝之命到人间,通过致病的方式取人性命。由此可见,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初的东晋时期,赵公明最初形象是以督率鬼兵、下界取人性命的“鬼将”。

在早期道教文献中,赵公明也是以“瘟鬼”、“鬼帅”的形象出现。在成书于东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女青鬼律》中,赵公明是“五方鬼主”、“五方温鬼”之一:“西方白气鬼主,姓赵,名公明,领万鬼,行注黑之病。”南北朝道书《太上洞渊神咒经》中也记载:“又有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可见,赵公明最初是督率鬼兵、行注黑之病的“瘟鬼”、“鬼帅”,具有“行瘟使者”、“瘟神”之职司。

同时,具有“瘟”“鬼”底色的赵公明还叠合了“冥神”的象征要素。南北朝上清派道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将赵公明作为“冥神”进行描写:

右三尺,题其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炁、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帝王公侯官、生民男女甲乙,年如干岁,生值清真之炁……

此外,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大量随葬文书(墓志、镇墓文等)中,亦有“赵公明”以冥神形象出现的记载。由此来看,赵公明的早期形象叠合了瘟鬼、鬼帅(鬼主)、冥神的要素。然而,我们目前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赵公明图像资料。

到了宋元时期,道教神霄派、清微派的雷法体系开始吸收赵公明作为“雷部元帅神”。日本学者松本浩一在《宋代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中指出,“雷法”发端于民间之咒术,乃以雷之力量作为源泉,并通过不同之雷咒以役使雷部神将神兵来驱邪斩妖。在宋元道教雷法体系中,赵公明成为重要的天将、元帅神。并且,正是这一时期“雷法系”的道教经典,为赵公明图像的最早形态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我们从元末编定的道经《道元》中,找到了关于赵公明外貌、服色特征的具体描述:

主帅,扶天广圣崇妙西灵玉元洞清冲和飞神真君赵元帅公明,铁色面,圆眼,胡髭髯,戴铁幞头,黄抹额,金甲皂罩抱,绿靴,右手执铁鞭,左手提铁索,有黑虎随后。

与此对应,现存的宋元时期赵公明图像也直观地呈现了其“元帅神”形象。首先是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图1)。《道子墨宝》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这套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宋代画家进行道教壁画创作的“粉本”(起稿图)。从《道子墨宝》所绘的“都督赵元帅”具体形象来看,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与《道元》的描述基本一致。

图1 1 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

图1-2 《道子墨宝》榜题

宋元时期民间刊刻的搜神类书籍中也保留了赵公明图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书于元代中后期的《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的“赵元帅”图像(图2)。从此图可见,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左手持鞭、右手牵铁索。并有文字说明:

元帅姓赵,讳公明,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圆成,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帅乃皓廷霄度天彗觉昏梵气化生,其位在乾,金水合气象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气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

图2 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的“赵元帅”

总的来看,宋元时期作为神霄派、清微派雷法体系中重要的元帅神,赵公明的外貌、服色形象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模式,其外观特征可以概括为:黑面虬髯、戴交脚幞头、金甲皂袍、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黑虎随从。并且,这些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

“黑面虬髯”:面部黝黑(或紫黑)当与赵公明早期形象包含的“瘟”“鬼”要素特征相关,作为其神格在叠合式建构过程中保留瘟鬼(瘟神)、鬼帅(冥神)特征的象征性痕迹。并且,黑面虬髯(浓须)的外貌特征还进一步强化了赵公明作为将帅的威猛有力形象。

“戴交脚幞头”(铁幞头):幞头,又称袱头,是宋代官帽的一种。按宋代官方舆服制度,幞头有直脚、局脚(曲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其中,交脚幞头通常为宋代武官、将佐所戴,其形制有圆顶、方顶之分,软裹、硬裹之别。硬裹幞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改用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罗,涂以黑漆,俗称“军容头”。在宋代,高级将领、中下级军官甚至士卒衙役都可戴交脚幞头。元代以后,这种“交脚幞头”仍十分流行。

“金甲皂袍”:内甲外袍的装束,是宋代高级将帅的标准配置。这一戎装配置,象征赵公明元帅作为较高级别武将的特征。

“持鞭牵索”:铁鞭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实战兵器,又象征着高级将帅的权力地位;铁索则可能是赵公明早期瘟鬼(鬼帅)形象的象征要素遗留痕迹。

“黑虎跟从”:黑虎跟从或跨黑虎,不仅增加了赵公明作为元帅神的威猛形象,而且还具有深刻的象征义涵。《道元》卷二百三十二《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中对此的阐释是:“跨虎者,金象也。”民间传说赵公明曾收服为害人间的黑虎,因而以黑虎作为坐骑。另外,中国民间有“骑黑虎”象征发财的传统观念,因而“黑虎”的要素也强化了赵公明作为财神的身份属性。

上述服色、外貌特征构成了赵公明威武勇猛元帅神形象的同时,还蕴含着其“主财利”即司掌财运的功能。综合《道元》的相关内容可知,按照古代的五行八卦理论,赵公明“其位在乾”,即乾卦所象征的西北方位,呈现的是“金合水炁之象”;头戴铁冠、手执铁鞭是“金遘水炁”之象征;黑面浓须是“北炁”,跨虎是“金象”,蕴含着“水中金”之义。

关于宋元时期赵公明“财神”属性的直接文本依据是《道元》卷二百三十二《赵元帅录》。其中提到了作为“神霄副帅”的赵公明具有“主财运”的神圣职能:

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对神言者,祷之无不如意。若以非枉不正之事祷之,神必加谴。敬之毋怠。

赵公明元帅的神圣职能具有“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的重要内容。刘仲宇先生研究指出:“古代金为财富的正式代表,而民间复以水代表财。赵公元帅为金水相逢的象征,自然是财富的第一代表了。”这就将赵公明元帅神格方位、服色、相貌等要素属性(金象或金合水炁之象)与“主财利”之神圣职司密切联系起来,并且以“公正、正义”的道德观念作为其财神权柄运用的核心原则。

到了明代,随着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信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盛,赵公明元帅一度被吸纳进入玄天上帝麾下的神将体系,与马元帅、温元帅、关元帅等共同构成护法元帅团队。与此对应,这一时期有不少以真武大帝为主神的道教水陆画中也出现了赵公明神像。例如,现藏于日本东京灵云寺的明代道教水陆画《天帝图》中即有赵元帅(图3)。《天帝图》中的赵公明黑面圆目、戴交脚幞头、黄抹额、金甲皂袍、右手持鞭、左手牵铁索、黑虎跟从,依然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元帅神”特征。明代民间搜神类文献中也保留了一些关于赵公明的图像。例如,在明初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赵元帅骑虎持鞭的版画图像(图4)。

图3 明代道教水陆画《天帝图》中的赵元帅

图4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赵元帅

到了明代后期,赵公明作为财神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而这得益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刊行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在民间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原为峨嵋山罗浮洞道士,使用的兵器为一条钢鞭,且有定海珠、缚龙索两件法宝,后助商抗周,被姜子牙用计杀死。封神之时,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至此,赵公明的财神形象与“主财”职司通过其麾下四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职司的明确分工而进一步凸显和体系化。不过,从现存的明代赵公明图像资料来看,其财神职能似乎尚未通过“显性”的方式(例如金银元宝、宝珠、聚宝盆等象征性要素)表现出来。

清代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神信仰大盛,民间社会的祈财观念也更加普遍和强烈,并且,人们对财富源泉、象征的崇拜也更直观地表达于各种图像资料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公明财神属性得以通过“显性”的方式展现,尤其是在清代民间社会广泛流行的财神图像(纸马年画等)中,普遍增加了元宝、聚宝盆、宝珠之类财富珍宝的象征物,以生动、具象化的方式凸显了赵公元帅主司财源之神圣功能。例如,清代民间流行的年画《诸神图》中,玄坛赵元帅不仅保留了头戴幞头、披甲罩袍、手持铁鞭、黑虎跟从的“元帅神”经典形象,还增加了手握珍宝的象征要素(图5)。

图5 清代年画《诸神图》中的玄坛赵元帅

出现于南宋、盛行于清代的“纸马”,即用以祭供和焚化的版印神像,民间俗称“神马”、“马子”、“甲马”,包含财神图像的纸马也俗称为“财马”。例如,在清代至时期流行的纸马年画《玄坛赵公元帅》中,赵公明不仅保留了全副戎装的“元帅神”经典形象,并且左手握元宝,前有聚宝盆,凸显了其财神职能;同时,赵公明身边的侍从也有手捧元宝、珍宝者,更加强化了其财神职司。可见,清代民间图像资料中的“赵公明”,在保留宋元以来元帅神要素特征的同时,增加了元宝、聚宝盆、珍宝等象征财富的具体要素,在图像学层面的直观地“显示”了赵公明的财神属性。

图6 清代年画财神赵公明

图7 纸马赵公元帅

7-2 财神赵公明纸马

耐人寻味的是,在清代以降的道教水陆画中,赵公明神像并未以“元宝”“聚宝盆”“宝珠”等具体象征物标明其财神属性,大多依然延续了其元帅神形象。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宗教形态的道教信仰在科仪实践中要用到的水陆画(神像)确实不宜太过直白地显露出对“俗世财富”的追求。由此来看,通过增加财富直观象征物的方法主要运用于清代以降民间信仰的图像实践中,而较少为道教科仪图像所采用。

图8 清代道教水陆画中的赵公明

直到时期,各种财神纸马仍在民间社会大量流行,图像上的赵公明大多捧着“元宝”、“聚宝盆”一类的财富象征物。此后,这种直观化的图像学表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道教科仪图像和宫观造像。如今,我们在许多道教宫观中看到的财神赵元帅像,也捧出了“大元宝”、“聚宝盆”。

图9 明代道教水陆画赵元帅像

图10 清代道教水陆画黑虎赵元帅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

周至财神庙举行第七届海峡两岸公祭财神赵公明开光大典

2023年7月23日即农历六月初六日,是华夏正财神赵公明玄坛元帅的成道日,是道教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上午9时,陕西周至县财神庙举办第七届海峡两岸公祭财神赵公明暨金身分灵像开光大典。中国台湾中华新住民党主席翁世维先生率团参加,增进两岸文化交流。

华夏正财神赵公明,于殷商武丁二十五年古历三月十五日,出生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赵代村(终南山下)。官拜大元帅,后隐居终南山。曾在终南山黑水峪降黑虎造福一方,造货币完善商业秩序,功德圆满,被敕封为五路财神之首,主管人间财富。

据周至财神庙杜宗真道长介绍,这次举行第七届的财神赵公明金身分灵像开光后,将由中国台湾中华新住民党主席翁世维先生在台湾统筹开展财神赵公明金身分灵绕境巡安赐福活动。

往届赐福活动已在中国台湾各地盛大进行了多次,受到当地市民们的热烈推崇与赞誉。

(编审:苏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