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赫姓的由来和历史(赫姓)

发布时间:2024-04-17 23:42:15作者:追梦抓梦来源:网络

赫姓的由来和历史(赫姓)

本文目录一览: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华北第一个人民的创建者之一——赫光

今年清明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的杨郎农民广场,2000余名中小学生庄严肃穆地在革命烈士赫光塑像前献花、默哀。这样的纪念活动,在赫光的家乡每年都会举行。

赫光,原名万锡绂,字季玺,1902年2月出生在甘肃固原县杨郎镇万家堡子村(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赫光8岁入私塾读书,16岁考入平凉陇东公立中学堂,1922年考入北洋军阀举办的洛阳讲武堂学习军事,开始接触到无产阶级思想。毕业后,赫光在北洋军队中担任过连长、营长,后因不满军阀混战之黑暗,战场脱险后,愤而离开军队回乡。

赫光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对家乡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痛心疾首,毅然离乡赶赴陕西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1926年冬,赫光豫陕特委派到安徽阜阳四十七军高桂滋部,从事兵运工作。1927年,在革命遭受挫折的血雨腥风的岁月里,赫光不顾个人安危,仍坚持利用在敌军部任职的隐蔽条件,沉着机警地在敌营发展了一批员。

1931年高部到山西平定驻防时,他已在军中发展员50多名。此时,山西特委根据北方局顺直省委决定,命令赫光迅速组织实施兵变,将高桂滋部三个团拉出来,在五台山一带建立革命,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1931年7月4日午夜,“平定兵变”爆发,按照预定方案进行。经与敌军进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起义部队共有1100余人冲出包围。部队集结后,谷雄一宣布中央决定:经批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正式成立,任命赫光为军长,窦宗融为副军长,谷雄一为政治委员。

随后,部队打起绣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字样的红旗,向五台山地区挺进。沿途红军击溃敌保安团阻挠,顺利到达河北阜平,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到达阜平次日,红军就释放了囚禁在县城的“”,第三天在阜平召开了群众分粮大会,给当地百姓放粮3万余石。

经过释“囚”、放粮义举和宣传动员活动,当地群众对红军有了良好的印象。赫光与其他同志一起酝酿,决定建立阜平县革命。7月26日,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成立大会召开,郑重宣布阜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红二十四军的创立和阜平苏维埃的诞生,震动了整个华北,极大地鼓舞了受压迫劳苦群众的革命信心,使派惊恐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8月,军石友三部第27旅采取阴谋诈降的手段,诱骗红军前来受降。

8月11日,赫光在前去改编“投降”的敌军时,遭荷枪实弹的顽敌包围。但他仍临危不惧,义正词严地继续给敌官兵做工作,声色俱厉地怒斥敌顽固分子。随后,身材魁梧的赫光与敌人英勇搏斗,最后寡不敌众,不幸倒在了血泊之中,牺牲时年仅29岁。

如今,赫光的家乡固原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红二十四军这段红色记忆,赫光的家乡固原市头营镇和他当年的起义地山西省盂县路家村镇于2017年缔结为友好乡镇,双方互学互助,共同发展。头营镇杨郎村村支书曹辉说:“去年我应邀去赫光起义地考察学习,与路家村达成互帮互助协议,今年七八月份,路家村的干部将来杨郎村商定帮扶具体项目。”(记者 张亮)

“课上偷看琼瑶小说的那代人长大了”,这些名字你身边肯定有...

3月9日

新文化报•ZAKER吉林

吉林省公安厅户政管理总队

联合策划,

由户政总队提供权威数据

形成了

吉林省姓名报告

引发了广大读者和网友的关注

不少人通过来电或者留言的方式,

讲述了自己姓氏背后的故事。

或希望知道自己的姓氏

在吉林省的“排名”

也有一些家长无奈地表示

自己辛辛苦苦给孩子取的名

没想到竟然如此“大众化”

找“先生”上网查

结果还是没有“与众不同”

长春市民张女士的儿子是在2018年出生的。“当初为了给孩子起名,全家人都发动脑筋。”张女士说,给孩子起名的第一步就是找“先生”给算一算五行之类的。

张女士记得,“先生”到家后,拿出了一张纸,上面写的有梓、博等10多个字。“就取梓字吧,叫梓轩。”“先生”问了孩子的出生日期后,给孩子起了名字,不到半个小时。

梓意指富有生机,能够非常好的成长,自强不息之义。轩指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引申为高大。用作人名意指高大英俊、气度不凡。与梓搭配意指朝气蓬勃、气宇轩昂、顶天立地。为此,张女士又上网查,结果名字测试也不错。

“现在网上还有测名字的软件。”张女士认为梓轩的名字“高端”“大气”“上档次”,估计叫的人也不多。

但张女士看到新文化报报道才知道“梓”字竟然是新生儿取名排在第一位的,“梓轩”排在男孩取名频次的第10位,自己感到原来孩子的名字很大众化。“看来取名还是得父母自己动脑筋,亲力亲为,才能避免太大众化了。”张女士说。

课上偷偷看琼瑶小说的

那一代人长大了

在长春市民季女士眼中,现在孩子的名字越来越“琼瑶化”。“这也许是因为我们80后宝爸宝妈都是从小看琼瑶小说长有一定义关系。”

季女士认为,即使孩子“诗情画意”的名字重复率高也没什么,因为这些琼瑶化,大众化名字,还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同时也体现出时代印记。

“课上偷偷看琼瑶小说的那一代人长大了。”季女士笑着说。

给孩子起名

也是父母文化修养的积累

在长春市民刘先生眼中,给孩子起名也是父母文化修养的积累。“在爱人怀孕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好名字,女孩就叫婉如,男孩就叫望舒。”刘先生介绍说,婉如取自诗经中《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望舒取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含有光明前驱的蕴意,女儿出生后,刘先生就给宝宝取名刘婉如。

“孩子出生后,家人也曾经想找‘先生’起名,但我认为,孩子的名字一定是父母费劲心血,并且具有传统文化积淀。”虽然刘先生不认为找“先生”起名是迷信,也不反对其他人这样给孩子起名。“我只是觉得孩子的名字应该是父母亲力亲为,能够体现家长带给孩子的文化修为和美好寓意。”刘先生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即使家长对文学不是特别爱好,只要稍下功夫也能给孩子去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有老师说

家长在给孩子取名时

越来越注重“文化元素”

白先生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他教的第一届学生是“80后”,在他看来,那个年代的孩子的名字大都比较朴实,不像现在的孩子取名时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

“那时候我教的学生,女孩的名字中经常会出现丽、薇、娜、颖等,男孩的名字经常会伟、凯、海、涛之类的字样。”白先生说,“我记得我教的头几届学生中,有好几个叫丽颖、丽娜、凤娜的女生,还有一些叫海涛、海波、大伟等等。”

陈女士目前在长春市一家重点初中任教,她看过本报的吉林省姓氏报告后,发现梓(子)涵、浩然、一(依)诺、依诺、诗涵、雨桐、宇轩等“出镜率”最高的几个名字,在她所任教的年级中,几乎全都有。

“我现在教的这些学生,大都是2004或2005年出生的,吉林省姓氏报告中是对2018年新生儿的名字进行的汇总,我感觉这说明一个问题,在2000年后,家长给孩子取名时,就喜欢使用这类的字了。” 陈女士说,“我们学年叫‘一涵’的孩子特别多,其实我觉得,如果大家都取这类的名字,‘撞名’的几率会比较大,可能会给孩子将来升学、工作中造成一定的困扰。”

在白先生和陈女士两位老师看来,从学生姓名的变化的这一角度,能看出家长在给孩子取名时,越来越注重“文化元素”,这和家长文化层次的提高,以及追求个性和文雅都有很大关系。“但是不论是什么名字,我相信,这都寄托了家长对孩子的殷殷期望。”陈女士说。

网友互动

我叫鲍燕

的鲍,燕窝的燕

新文化报·ZAKER吉林客户端及新文化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吉林姓氏报告后,有大量网友关注留言,有的网友讲述了自己的姓氏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尴尬,有的网友想知道自己的姓氏在吉林省是否罕见及姓氏的典故,记者挑选了部分网友的留言并进行了查询。

网友“鲍鲍”:鄙人大名叫鲍燕!感受就是电话里,我说我姓鲍,电话那头就会说“您好,赵小姐”,有时候还会说“您好,高小姐”!到现在,我只能电话里跟人家介绍自己“的鲍,燕窝的燕”,然后下一秒就是身边人一顿大笑……

记者:你的自我介绍暴露了你“吃货”的本质哦。

网友“许甜甜”:我同事妈妈姓 “么”,同事老公姓“别”,朋友妈妈姓“步”。

记者:“么”姓,在我省户籍登记人口总数为2705人,“别”姓2513人;“步”姓,1398人,这几个姓氏在我省群众中都属于较少的姓氏,但并不是罕见姓氏,不过记者也很奇怪,这么多年采访中,都没遇到过这几个姓氏的采访对象。

网友“布布”:我姓布,能不能帮我查一下这个姓氏的学问,我很好奇。

记者:“布”姓,在我省户籍登记人口总数为741人,占我省总户籍登记人口比例为0.0028%。“布”姓,从全国角度来看,虽然人口数量排名靠后,但是关于“布”姓的渊源的说法却颇多。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有:源于羌族、源于嬴姓、源于芈姓、源于改姓、源于龟兹国、源于氐族、源于满族、源于蒙古族、源于达斡尔族、源于鄂温克族、源于鄂伦春族、源于步姓等等。

网友“可林可”:我姓可,简单不会读错,新认识的朋友很多人会说,这个姓很少,第一次见,可以帮我查查看吗?

记者:“可”姓,在我省总户籍登记总人口共有396人。“可”字在用作姓氏时,读音为kè,此姓氏的渊源也颇多:源于姜姓、源于鲜卑族、源于满族、源于蒙古族。通过这次采访,记者也真的“涨姿势”了。

网友“赤赤”:我姓赫,大家都叫我小郝!哈哈哈。习惯了就郝了。

记者:“赫”姓,在我省总户籍登记总人口数为9770人,“赫”姓起源较多,其中最早的赫姓人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虽然赫和郝两个字有点接近,但赫字并不生僻,叫错总是有点不应该的。

近几日

很多读者、网友来电、留言

想要了解自己的姓氏

在全省有多少人

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

只要你

在新文化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下方留言的

我们将择期统一进行回复。

来源丨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 邢阳、苏杭

编辑丨俊博

重点推荐

更多精彩新闻下载ZAKER

通过城市设置进入长春频道

↓↓↓

内容推广 活动执行 平台代运营 文案包装

商务合作:0431-85374398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ZAKER新闻APP

浅析满洲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在清朝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赫舍里氏族谱

在满洲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之中,存属着一个非常古老的满族氏族,即赫舍里氏。早在唐末时期,赫舍里氏就已经生活在北方地区了,甚至还曾经活跃在由完颜氏建立起的金王朝的政治舞台之上。金朝丞相纥石烈志宁和纥石烈良弼都是赫舍里氏的祖先。可以说,如果努尔哈赤及其后世之君没有建立起清王朝的话,那么单从氏族地位上来说,赫舍里氏要比爱新觉罗氏地位高出很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赫舍里氏逐渐没落下去。其分支家族为了寻求庇护,选择投靠周边的其他氏族部落,自此又形成了新的氏族,如墨格赫舍里、穆格赫舍里等等。但说到底,这些赫舍里氏的分支都一直与宗家保持着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

清太祖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崛起后,赫舍里氏的族长祖赫舍里·硕色和祖赫舍里·希福率领部族依附于努尔哈赤旗下,极大扩充了努尔哈赤的势力。即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赫舍里氏的影响力依旧很大。为此,努尔哈赤特地将其划分在正黄旗之下,以示重视。随后的赫舍里氏开始重新崛起,家族权势和地位也在康熙一朝达到巅峰。

清朝开国元勋:赫舍里·索尼

提到赫舍里氏,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开国元勋赫舍里·索尼。前言已经提到,赫舍里氏依附于爱新觉罗氏是硕色所主导的,而硕色正是索尼之父。身为贵族的二人有着很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所以两个人的政治头脑和文化水平都远远超过其他族人。

起初,索尼以武将的身份跟随其父亲,与努尔哈赤一同征战四方。父子二人因在很多场战役中表现十分突出,被努尔哈赤先后赐予"巴克什"的封号。意在夸赞其文化水平高超的同时,还赞许其武艺高强。

索尼不仅文武双全,且对外交事务的处理也常常能够贴合主上心意。努尔哈赤死后,索尼继续辅佐皇太极为君,并时常在皇太极的授意下负责与蒙古诸部之间的外交工作,基本上都能处理的非常好,因此得到了皇太极的重用。

皇太极之子豪格

在公元1629年的明清战争中,皇太极之子豪格立功心切,陷入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危机关头之时,索尼拍马冲入敌阵,将豪格所救回,再一次得到了皇太极父子的信任。

皇太极死后,其子豪格和努尔哈赤之子多尔衮陷入了权力争夺的内战之中,八旗随时都会发生自相残杀的悲剧。此时,索尼承担了调解人的身份,迫使二人不得不让步。可以看出,此时的索尼已经在后金的政治核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即便是豪格和多尔衮也要顾虑索尼的声望。对此,《清史稿·列传》中曾有过相关记载:

"太宗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诣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是夕,巴牙喇纛章京图赖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黎明,两黄旗大臣盟於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诣崇政殿。"

顺治朝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此后发生的事就很清晰明了了,二人都未能成为下一任皇帝,皇子福临成为了皇太极的继承人。而索尼身为三朝老臣(算上顺治一朝),自然也要承担起辅政大臣的身份和职责。从这一时期开始,赫舍里氏的地位就因索尼的辅政大臣一职而得到了空前提高,成为能够影响清初政坛的一个重要氏族。

从赫舍里氏刚刚投奔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现的反应和举动来看,赫舍里的来临肯定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首先,身为女真望族的赫舍里氏一旦宣布归顺于努尔哈赤之下,许多氏族也会效仿此行前来投奔,这无疑能够强化爱新觉罗氏的总体势力。与此同时,赫舍里氏也并没有因自己的身份而飞扬跋扈,反而一直为努尔哈赤及其后继之君的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自然会得到几代皇帝的赏识。

到了争夺皇位的内乱时期,赫舍里氏明显成为了一股能够左右皇位人选的重要力量。豪格和多尔衮都担心赫舍里氏站到对方的阵营当中,这才会纷纷选择妥协。然而赫舍里氏的辉煌时刻还并不在此,而是在爱新觉罗·玄烨继位为帝后,才成为康熙一朝政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家族,并且没有之一。

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

顺治帝在濒死之际,曾经指认四名辅政大臣负责辅佐储君爱新觉罗·玄烨理政,分别是:索尼、鳌拜、苏克沙哈和遏必隆,其中以索尼为首辅。在储君年幼的情况下,顺治帝立索尼为首辅,也就是将清帝国都托付给了赫舍里氏一族。如果索尼有不臣之心,顺治帝也根本不会将如此重要的位置交付予他。

清朝开国功臣赫舍里·索尼

然而索尼虽为首辅,但朝政大权却都把持在鳌拜手中。鳌拜为达到操控幼主的目的,不断打压同为辅政大臣的其他三人。为此,索尼采取避其锋芒的战略,明面上不与鳌拜争锋,但暗中已经与太皇太后孝庄结为了秘密同盟。

在康熙朝以前,清廷为了巩固和蒙古诸部落之间的关系,都以出身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此时的蒙古局势十分稳定,并不是很需要继续维持联姻关系。为此,孝庄选择与赫舍里氏联姻,使康熙帝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需要提到的是,赫舍里和索额图并不是父女关系。赫舍里之父为索尼长子赫舍里·噶布喇;而索额图为索尼的第三子。

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

公元1665年9月,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正式举行了大婚之礼,赫舍里氏也顺理成章成为康熙朝的第一任皇后。到了公元1669年,皇后就生下了嫡长子爱新觉罗·承祜。《康熙起居注》中曾经明确记载康熙帝非常喜爱承祜,且大有要立承祜为太子的意愿。

公元1672年正月时分,康熙帝陪同太皇太后孝庄前往河北沐浴温泉,但却在离京不久就得到了嫡长子病逝的消息。对此,《康熙起居注》中曾有相关记载:

"皇后所生长子承祜方四岁,天性聪慧,上甚爱之。是日寅时,包衣郎中多璧来奏,皇子染病,于初五日巳时卒。上'痛悼之'。辰时,含痛诣太皇太后行宫问安,笑语如常。出,谕内大臣他达曰:'朕恐太皇太后闻之伤悼,故含痛问安'。朕在此,恐诸王等闻信,前来慰朕,若至,俱令散去。'礼部郎中仲古尔代等来奏安葬皇子事宜,至太皇太后行宫。上恐太皇太后闻知,召仲古尔代等至僻静处,近前垂泪面谕安葬事宜。"

康熙帝玄烨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后依然没有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反而因过度悲伤而病倒。此时康熙帝当即返回了京师,一直相伴在皇后的左右。至此,关于康熙帝和皇后赫舍里氏的感情已经无需多言了,恩爱程度一目了然,二人的感情也并未因嫡长子早夭而受到任何影响。

公元1674年,皇后又诞下一子,即为爱新觉罗·胤礽,是为嫡次子。可惜的是,皇后因难产而不幸离世,只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康熙帝决意违背祖制,即刻立胤礽为皇太子。

清朝前期曾立下铁律,禁止在朝之君早立太子,为的就是吸取前朝教训,避免早立太子引发诸子皇位之争的惨剧。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根本无法看出他是否有君临天下的潜质。

虽然两年后太皇太后孝庄才同意立其为太子,但也无法看出两岁孩童的才能和心性。想必胤礽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待遇,是源自于康熙帝对皇后赫舍里氏的怀念之情,足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康熙朝皇太子胤礽

康熙帝和皇后赫舍里氏的婚姻虽然是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但二人并未因此而相互冷落对方,反而十分恩爱,这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事件中也是不太多见的。起初双方达成联姻是为了强化皇权,驱逐鳌拜在朝中的势力,将权力重新分配到皇帝的手中。但同样,爱新觉罗氏和赫舍里氏的联姻也直接促使赫舍里氏在康熙朝的地位直线上升。尤其是在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之后,满朝文武都认为胤礽将在康熙帝百年之后继位为新君。即便是康熙帝曾经废除过他的太子地位,也很快恢复了其储君之尊。所以在胤礽尚未遭遇最后一次被废之前,赫舍里氏一直有着其他家族所无法比拟的崇高地位。

诞下皇太子胤礽的孝诚仁皇后

康熙朝的肱股之臣:赫舍里·索额图

赫舍里·索尼进入暮年之后,其三子索额图就逐渐进入了清朝的行政体系之中。由于受到家族的影响,索额图的起点一开始就比其他大臣要高许多。

从康熙八年开始,索额图就担任了御前侍卫一职,且为一等。此时的鳌拜飞扬跋扈,甚至欺凌皇帝,这是索额图所不能够忍受的。此时的爱新觉罗氏和赫舍里氏已经完成了联姻,索额图必然会选择站在康熙帝一边,一同谋划如何去除权臣。

清代御前侍卫

可以说,在除鳌拜这件事上,索额图担任了重要角色。由于康熙帝时刻受到鳌拜党羽的监视,所以外界联络事宜都交给了索额图。所以在生擒鳌拜后,索额图当即就因其功绩而晋升为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又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成为众大学士之首,一时权倾朝野。

在此后的时间里,索额图与纳兰明珠一同成为康熙帝的左膀右臂。即便索额图献策失误,康熙帝也不与追求其罪责,只是象征性地"责罚"一下而已。而面对皇帝的训斥,索额图也并不怀恨在心。光是凭借这一点,二人属实算得上是模范君臣。

康熙朝初期权臣鳌拜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索额图开始秘密结党营私,与纳兰明珠相互争斗。康熙帝对此都看在眼里,一是想借助二人相争来达到朝堂上的势力均衡的目的。但是到了康熙朝后期,赫舍里氏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和地位越来越高,索额图的贪污行径也没有任何收敛,这才迫使康熙帝不得不对其下手。在剥夺了索额图手中的大权后,赫舍里氏也随其一起没落了下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杨珍在《权臣索额图的身世与家事》一文中曾经提到:

"索额图不仅有自己的牧场和田庄,而且还在很多地方开设了盐行与当铺。这些盐行、当铺的规模都较大,例如其中一个盐行,就有办事人员9人。他的盐行除去设在直隶等距京师较近地方外,也拓展到南方,如广东等地,可见索额图攫取钱财之手,伸得很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天津盐价大跌,索额图在当地的盐行因此负债10万两,并亏空钱粮近万两,数额之大,令人咋舌。"

康熙朝权臣赫舍里·索额图

在笔者看来,索额图之所以能够走上康熙朝的权臣之位,必然有着皇后赫舍里的影响。在康熙帝立赫舍里氏为皇后后,两家的关系就变得异常紧密。再加上索尼为四朝老臣,声望和地位都是当朝无人能比的,这使其子索额图的为官之路变得颇为顺利。想来康熙帝会主观上认定索额图本就是自家人,再加上赫舍里氏一族一直忠心于爱新觉罗氏,所以必然会给予他更多的信任,这是其他大氏族所不能比拟的。

再者,索额图确实有着王佐之才。在康熙一朝发生过的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中,都能够看到索额图活跃的身影。尤其是在赴北方与沙俄谈判时,索额图严守了康熙帝在其出发前嘱托他的政治底线。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尼布楚条约》如何,单纯从康熙帝的视角来看,索额图确实圆满完成了任务。

模拟尼布楚谈判中的索额图蜡像

结语

不难发现,赫舍里氏的辉煌时刻主要集中在清朝初期至康熙年间。之所以此时的赫舍里氏会如此辉煌,主要还是源自于清初开国元勋索尼和康熙的首位皇后赫舍里氏有关。如果当初索尼并没有成为清廷核心人物之一,那么太皇太后孝庄也不会选择让赫舍里氏与爱新觉罗氏联姻,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仁孝皇后。如果两大氏族之间没有姻亲关系,那么索额图也未必会在康熙朝初期如此支持康熙帝除去鳌拜,那么赫舍里氏也不一定会在康熙朝有着如此尊贵的地位。

可以说,赫舍里氏的崛起主要还是依靠了索尼和皇后赫舍里,而索额图虽为赫舍里氏族人,但更多起到的作用是将家族推上了巅峰。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赫舍里氏虽然在康熙一朝享尽了荣华富贵和尊贵的地位,但在索额图被贬后,赫舍里氏也随之没落下去。虽然在后来的几朝,赫舍里氏的族人依然活跃在清朝的政坛之上,但如索尼、索额图之类的高官却再也没有出现,也更是没有再出现一名皇后。

当然,赫舍里氏的没落不能够完全归结于索额图的身上,但不可否认的是索额图权势的衰败是引发其氏族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在于,身上具有赫舍里氏血统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在康熙朝后期被废,这也直接导致了赫舍里氏一族的衰落。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列传》

2.《权臣索额图的身世与家事》,杨珍著

3.《康熙起居注》

百家姓姓氏图腾(33)海、杭、赫、衡、呼、扈、惠、敬、居、阚

百家姓海姓:

海的本义是天池。以纳百川者。起源:1、黄帝后裔。黄帝之子禺阳被封为东海之神,其孙禺强又被封为北海之神,他们的后代以海神为荣,将“海”作为姓氏,称为海氏。2、出自春秋时卫国大臣春。春秋时,卫国君主卫灵公有大臣名春,他居住在海边,指海给自己起名,称作海春,他的后人因之而为海姓。得姓始祖:禺阳玄孙(皇帝后裔)、海春

百家姓杭姓:

杭,即抗。本义是抵御、支撑。杭,也同航。引申有渡船之义。起源:1、源于姒姓。大禹治水后,剩余和留下来不少舢板,大禹便让自己的支子管理,封为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其后人便以国名为姓,称航姓。后来又去舟加木,遂成杭氏。2、源于抗氏。抗、杭同源,改抗氏为杭氏。得姓始祖:杭徐伯

百家姓赫姓:

赫,本义是火苗赤红的颜色。赫是会意字。表示火很旺盛和光亮,所以用“两赤”来表示。起源:1、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以部落名称为氏。2、源于子姓。商纣王将王叔箕子流徙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周武王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建立了朝鲜国。未与箕子同行之后裔中,以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辗转迁徙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后简为赫氏。得姓始祖:古天子赫胥氏

百家姓衡姓:

衡,本义是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为防牛抵人,把一根大木横在牛的角上,引申为平衡作用的器物。也比喻行力中枢及权力准则。起源:夏朝末年有伊挚(后称伊尹),被商部族领袖汤尊为阿衡(宰相),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官名为姓氏,即衡氏。另有两支:一为周代鲁国公子衡之后;二为东汉末年袁绍兵败于曹操,有子孙逃到衡山,以山名为氏,改袁氏为衡氏。得姓始祖:公子衡(鲁成公之子)

百家姓呼姓:

呼,本义是气从口、鼻中出来。引申有呼喊、招呼、称呼之义。起源:1、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匈奴族呼衍儿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2、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呼衍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3、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呼伦觉罗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得姓始祖:呼之先(卜师)

百家姓扈姓:

扈,与户同义。古文的“扈”字,上下结构,从“户”、从“邑”。想必是和地区及人口管理有关。“扈人”定与古代的国名、地名和先人的名、字及帝王的分封有关。起源: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为氏。禹之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夏代为有扈氏国,是一个诸侯国,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国亡后以原国名为扈氏。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得姓始祖:夏时侯国国君

百家姓惠姓:

惠,意为仁爱。在古代常常作为君主和大臣死后的谥号。起源:1、源于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颛顼,颛顼之孙吴回,吴回儿子陆终,陆终的第二子惠连,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惠”为氏。2、东周第五位君主名姬阆,逝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子孙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为惠氏。得姓始祖:姬阆(周惠王)

百家姓敬姓:

敬,“肃也”。敬为警的初文。金文的敬字从“苟”、从“文”。“苟”字乃狗的象形字,古人用狗作保安,“文”同“攴”读朴,即狗遇到生人,一定会又吠又扑,主人需要用手牵住狗。古文“敬”是会意字。起源:黄帝孙敬康的后代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另,春秋时陈厉公之子完避难奔齐,卒谥敬仲,其后代以谥为氏,亦为敬氏。得姓始祖:妫完(陈厉公之子)

百家姓居姓:

居,本义是蹲,双足在地,臀部下移,膝盖弯曲,股颈相依。今本义废,“居”引申为居住、居所、占据之义。起源:1、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少昊思的后裔倍伐,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先且居,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香居,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得姓始祖:春秋时晋隰叔、先且居、香居

百家姓阚姓:

阚本义为望,倚门眺望。金文的“阚”字,就是在一个大红的门里面,一个女人伸着头,捂着耳朵,在四处张望。起源:1、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汶上县),世称阚止,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形成阚氏。2、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嘉祥县北),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得姓始祖:阚止(齐国大夫)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赫光:华北首个人民创建者之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的英雄烈士谱带您了解华北第一个人民创建者之一的革命英烈——赫光。

出生于1902年的赫光,20岁考入北洋军阀举办的洛阳讲武堂学习军事,开始接触到无产阶级思想。毕业后,赫光在北洋军队中担任过连长、营长,后因不满军阀混战的黑暗,愤而离开军队回乡。

1926年冬天,赫光豫陕特委派到安徽阜阳十九军高桂滋部,从事地下工作。在革命遭受挫折的腥风血雨岁月,赫光不顾个人安危,在敌营发展了一大批员。1931年7月4日午夜,“平定兵变”爆发,赫光等同志在五台山一带建立革命,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赫光任军长。

随后,在赫光等人的努力下,华北第一个人民——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正式成立,这让派惊恐不已。 8月11日,在赫光前去改编“诈降”的敌军时,遭荷枪实弹的顽敌包围。他临危不惧,与敌人英勇搏斗,牺牲时年仅29岁。

如今,赫光家乡的人们正在按照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