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图/《审死官》)
比起沉甸甸的生活,辩论甚至显得有些滑稽,它技巧性地避开不利案例,又技巧性地佐证一个说法,留下泥泞中的大众,脚不知道该往哪搁,在现实问题面前,具体怎么做,比锋利的句子有用。
✎作者 | 苦苦✎编辑 | 苏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辩论好像不那么受待见了。
在各类辩论赛的评论区里,风向正在悄悄改变。有人质疑辩题的合理性:“不知道这种辩题有啥意义?”有人干脆质疑辩论的意义:“花时间吵半天架,浪费时间。”甚至有人把这种批评延伸到辩手们身上:“痴迷辩论的人,十有八九是杠精。”
辩论从来都不缺听众,问题在于,台上正辩得跌宕起伏时,群众却突然醒过来:“等等,就为这事?”
(图/《算死草》)
比如“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两个热点议题,乍看很值得辩几轮,可“收不收彩礼”是否与“独立女性”挂钩,要打个问号,辩题将它们绑定到一起,辩手只好生拉硬扯个所以然出来,哪怕它从一开始就不合理。
又或者是,把辩题局限于讨论“豆花该甜还是该咸”,比如,“是传统偶像还是虚拟偶像更能满足人类需求”,“是情深缘浅更可悲还是情浅缘深更可悲”,分歧打出来了,可意义几乎为零,反对咸豆花与反对甜豆花,似乎都有道理,里外听起来又都不是人。
有网友还曾强烈批评过一个最离谱的辩题——“该支持地心说还是日心说”。在八竿子打不着或者无关痛痒的事上,严肃地打一架,似乎成了当下不少观众对辩论的定义。
有人建议不如
在现场支起火刑架。
(图/知乎截图)
01
到底是抬杠,
还是辩论?
很多时候,为了支撑论点,辩手会在词义上做文章。
举个具有讨论意义的辩题——“《原神》的出现是不是国产游戏的黎明时刻”,反方辩手咬住了“黎明时刻”四个字,不断论证《原神》可以是“高光时刻”“光辉时刻”而偏偏不是“黎明时刻”,甚至争辩起“黎明”是不是在暗示,之前的中国游戏是一片衰落。
一个针对《原神》的辩论,最终打成了“黎明是什么”,双方都对抠字眼感到热血沸腾。
裁判贡献了这场辩论的高光时刻。
(图/bilibili@华语辩论世界杯)
更不用说,辩手暴露出了对ACG的不了解,赶鸭子上架般,既没有拿《塞尔达传说》《巫师》等经典游戏来做辅助的论述,也避开了对家用机、街机、横版过关游戏的“黎明时刻”进行回溯,却拿“Steam下载量有3万人”来当作了不得的结辩例证数据。
外行讨论内行,是辩论最崩溃的一条路,于辩手、于评委、于听众来说都是,尤其是在撞到专业领域的次元壁时,论据就很容易开始四处漏风。
2016年有一个辩题叫“在神奇宝贝的世界是否应该禁止人类捕食神奇宝贝”,正方立论提出“大量捕食鲤鱼王会触怒暴鲤龙”,可鲤鱼王在宝可梦图鉴中根本没法吃,而一句“同族意识”,也被弹幕以“烈雀族群的捕食关系”噎了回去。
弹幕已经坐不住了。
(图/bilibili@妖猫不会转)
一场辩论打下来,整整50分钟,只看到了胜负心。几乎没有带给宝可梦爱好者该有的颅内高潮。
就算是超级内行,为辩论而辩论,故意处处压对方一头,也不好看。比如大洋彼岸的美国,奥巴马和对手罗姆尼的一场关于公共政策的激辩中,双方密集地喊:“等等,我还没说完!”以至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中心为此特意数了一下:总共有122次互相打断。尽管这场辩论几乎全程紧扣“女性就业”“石油”“税收”等社会热点,但输赢却未必是顺理成章的,在一场又一场辩论中,它更像个技术活,而不全看谁有理。
有没有循环论证、有没有偷换概念、有没有正面回答……用辩论黑话拆对方的台,或者聪明地用诡辩术,一步步攻防,拿下某场辩论赛,到头来只是兵法问题,或者是一场情绪游戏。
有时候,辩手努力变得学富五车,最后只成为一个抬杠冠军。
02那些曾经火爆的
辩论时刻
古往今来被人们传颂的辩论,往往还是很实在、很真诚的。
辩题常常围绕广泛的社会问题,同时蕴含哲思和激辩的空间,例如“楚国为什么不能打宋国?”“杀一个邻居怎么推演出掠杀一个邻国?”“买椟的人怎么反而还了珠?”“杯水怎么救得了车薪?”,以及孟子跟梁惠王辩论国策时,那个著名的开放性问题“怎么敢以五十步的逃跑策略,去笑那逃了一百步的人?”。为现实问题而辩论,即使身边没有第三个观众,也非常必要。
(图/《孔子》)
时间向前倒推若干年,辩论曾经是中文世界的顶流活动。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横空出世,蒋昌建的陈词“野心共暴力一色”,胡渐彪的质询“犯和钱有什么关系”,路一鸣的举证“对方辩手美得不客观”,林正疆的结辩“空手怎么画出科学上的圆”,统统经由央视实况播出,收视率翻升了2倍。
蒋昌建在“温饱是不是
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辩论赛现场。
那是个青年人追捧“文化”的年代,这些出众的辩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享受了明星般的待遇。第一届辩论赛播出,给社会议题做出一场场爽快的谈辩后,有很多大学生把经典辩论录成磁带,当作提高口才的素材。
辩论的魅力凝结为金句而广泛传播,20世纪90年代的国辩让“对方辩友循环论证”“到底是没听见还是没听懂啊”有了近乎小品台词的传播度,2014年刮起又一阵旋风的《奇葩说》,则让辩论开始有了网感。
在这档综艺节目上,辩论干脆不端着了,每爆一个辩题,乍看夸张,其实辩着辩着,就能辩出直抵人心的核心价值,比如,“丑闻主角就活该被万人虐吗?””“女性专属停车是不是歧视?”“‘能者多劳’是不是在坑我?”“有后东(马东)和无后东(马东),该选谁进核电站?”“剩男剩女该‘差不多得了’吗?”“‘时刻保持联系’是一种吗?”。
有很多讨论都出圈了。
(图/《奇葩说》)
也许是为了适配综艺节目的氛围,辩手也不再拽辩论术语,直接走上了一条拿俗话说大事的道路。
“谈钱没什么不高雅,谈不拢才不高雅”“做废物需要天赋,普通人只配好好活着”“前任可以没有,智商咱们得留着”“蝙蝠身上绑鸡毛,你忘了自己是个什么鸟”,老实说,句句都是传播利器。
于是,辩论以“话糙理不糙”的方式,又火了一把,《奇葩说》前3季的播放量超17亿次。
但综艺化的辩论,在传播度走上最高峰后,也悄悄迎来了新的处境——
(图/《搜索》)
社媒时代,互联网的角角落落到处埋伏着千万个辩手,沉默者的数量缩减,表达欲空前爆发,评论区里个个是辩手,辩论和吵架的边界逐渐模糊。
观点泛滥而真诚稀缺的时候,辩论的路人缘开始走低,在许多人心中被打上了“诡辩”的标签。
03明辨,永远
胜于雄辩
2023年,在拿下戛纳评审团奖的电影《坠落的审判》里,辩论戏占了大头。
众说纷纭是怎么发生的,偏见与反转是怎么开始的,辩方认为“这是步步紧逼”,检方则觉得“我只是求证”,关于诱导、勾引、厌女、嫉妒、出轨、剽窃等关键点的质询,使影片外的观众开始有了道德倾斜。
(图/《坠落的审判》)
不可否认,庭审辩论非常重要,但其中难免蕴含着某种由争辩而发酵的傲慢,每听到一句话,就不由得下一个私人的判断,妻子如此反问:“如果我在看心理医生,他可能也会站在这里控诉萨穆埃尔有多不堪,但我们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辩论当然有其原则,“当辩论开始时,权威中止”,不光坠楼案件的法庭对峙,在广泛的辩论场上,围绕税收制度、捐精伦理、诉讼融资、禁烟等等社会问题,都有无数种观点,辩论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图/《纽伦堡的审判》)
如今,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辩论的场域扩大了,每个热搜问题都能够在键盘上展开质询,讨论话题的烈度上升,意见交换的密度增大,戾气也频频爆发,可一场键盘大战下来,烂事依旧在那里堆着,没有变化。
比起沉甸甸的生活,辩论甚至显得有些滑稽,它技巧性地避开不利案例,又技巧性地佐证一个说法,留下泥泞中的大众,脚不知道该往哪搁,在现实问题面前,具体怎么做,有时比锋利的句子有用。
讽刺的是,“辩论”本身的价值作为辩题时,也经常不被肯定。1997年国辩的辩题“真理是不是越辩越明”,反方辩手拿下了比赛;2023年新国辩的辩题“当今时代还需要辩论吗”,胜局又一次判给了反方。在竞技的土壤里,它靠竞技否定了自己。
冯骥才曾指出,“明辨胜于雄辩”,这也是反方辩手拿来结辩陈词的一个实例。
2023年新国辩现场,
反方在为当今时代
不需要辩论而辩论。
(图/bilibili@华语辩坛老友赛)
长于辩论的人们知道,在辩题合理的情况下,没有谁必胜,每个持方都有辩驳空间,而且,短时间、快节奏、高强度的辩论环节,必然有人来不及思考就下结论,牺牲了哲思,只想着迅速征服。
人们慢慢发觉,贴吧和论坛吵架,与大量潦草的辩论赛相比,没有太大分别。说到底,观众要有信息增量的驳斥,和关乎真相的申明,而不是充满技巧地胡诌。
回过头看,辩论前大量阅读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辩论者必须站在对方辩手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有意义的,而狂热地依赖巧辩压别人一头,对这个互联网年代来说,已经过剩了。
(图/《十二怒汉》)
参考资料:
《你曾经的少年热血,是否燃烧至今?》,ONE文艺生活,2016-5-22
《最强辩手》,特稿痴迷者的采矿车,2015-11-26
《姜思达:生活方向越清晰,就越会有偏见》,南方周末,2017-8-25
《国家级辩论赛蹭二次元热度,水平还不如贴吧撕逼?》,BB姬,2022-1-6
《以“原神算不算国产游戏黎明时刻”的辩论,竟是评委赢麻了》,BB姬,2021-8-15
《辩手席瑞:“我们的任务是与有害的观点搏斗”》,南方周末,2021-3-2
《辩论文化史:究竟什么是辩论?》,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12-2
· END ·
作者丨苦苦
编辑丨苏炜
校对丨邹蔚昀
说到奇葩说的胡渐彪,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长得算是帅气的老板,逻辑非常的清晰,这么的有魅力,难怪会受到很多的女生的追捧了,那么胡渐彪为什么是老板,详细资料曝光背景太强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原来居然还是一个钻石单身汉,大家都很喜欢亲切的叫他一身渐彪学长。
胡渐彪照片
胡渐彪是马来西亚人,他的祖籍是广东的,爷爷那一辈因为下南洋,所以也就在那边落地生根了,到现在也有很多年的时间了,但是从小的时候,胡渐彪就一直被教导着要传承自己的语言还有文化,这么多年来,他都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他会登上舞台,是为了能够让大家认识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对华语到底是多么的热爱。
胡渐彪照片
其实胡渐彪在马来西亚也是一个记者和电台主持人呢,同时也是索尼的品牌经理,可见人家是多么的厉害了,做过很多的高端工作,而他站在舞台上面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非常的厉害的演讲能力还有辩论能力,这是因为他参加过很多的辩论赛,在马来西亚也是辩论大神来着的,难怪逻辑这么的清晰呢。
胡渐彪生活照
而奇葩说之后马东推出了好好说话,在上面的老板居然就是胡渐彪,从而才有了胡渐彪是老板的由来,这其实是一个课程视频,主要的是教人到底要怎么把话给说的好听和漂亮,基本上很多奇葩说出来的选手,都加入了这个公司当中,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哦。
最初认识胡渐彪是在《我是演说家》第一季的舞台上,他儒雅的外表和深情的演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014/我是演说家
今年春节期间刷《奇葩说》的时候,发现他比当年更成熟,更有魅力了,可他还是单身。我有点诧异,但更多的是好奇,很想知道为什么。没想到在后面的节目里,他解释了自己至今单身的原因。
奇葩说/2017
他说:我应该是典型的剩男了,再过几个月,我就四十了。我之所以单到今天,我内心一定有一个很不愿意割舍的标准。当今天你们跟我说要不要差不多得了的时候,你们是在跟我内心坚持这么多年的一个标准在对话。你有没有想过我之所以剩下来,也许是因为我过去有一些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坚持的标准是我需要有一个能够真正包容我过去这些经历的人,这是我的标准。是没那么简单,就能找到一个聊得来的伴,这才是我心中坚持的。
2017/奇葩说
他还说:我单身,我会自怨自艾吗?我会不幸福吗?不,是我内心还憧憬一个更幸福的状态,单身只不过代表我现在的幸福不是最幸福的状态,但是我生命无缺。我坚持这个标准,虽然没有办法让我过的更幸福;但是我起码不会害自己,害别人。
2017/奇葩说
我想胡渐彪讲出了多数“剩男剩女”心声,真是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理解。单身虽然不好,但是比生活在一个糟糕的婚姻里面要好。当然,甚愿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马薇薇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妈咪、爸比,也不是什么叠词——而是一句完整的“我要吃鱼”。
2016年被认为是知识变现的元年。这一年中,《好好说话》是兼具明星效应和专业度,同时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付费音频产品。截止目前,它在喜马拉雅App上的付费订阅用户超过16万、总销售额破3000万。
其背后的米果文化是由米未传媒投资,《奇葩说》里的五位老奇葩共同创立的:胡渐彪、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邱晨。
每个优秀的产品必然都有一个灵魂人物——就像张小龙之于微信,又或是马东之于《奇葩说》。对《好好说话》的信徒而言,灵魂人物就是马薇薇。
这位第一季《奇葩说》冠军在整整三季节目里圈粉无数。崇拜者被她极富攻击力的反驳、充满智慧的论点以及无懈可击的逻辑折服;而批评者也在网上疯狂截图,细数她尖酸刻薄的种种言论。
毋庸置疑的是,辩手或艺人都有表演型人格,聚光灯下精心打扮的表现不足以当作盖棺定论的依据。唯独在商业世界里凭借数据和产品厮杀时,我们才可以全面地观察个体的综合战斗力和真实状态。
幸运地是马薇薇同时拥有这些经历。所以我们才想要发现一个真实的马薇薇,以及她的商业秘密。
脑部异常的语言天赋
很小的时候,马薇薇和父母一起看电视。
当时节目里的人在吃鱼,她凝神盯视了很久,转头对着父母说了人生中的第一句话:“我要吃鱼。”不是什么爸比、妈咪,也不是叠词——而是一句完整的“我要吃鱼”。
真正学会说话之后,马薇薇就成了一个口齿伶俐的小孩。对于这类与身俱来的天赋,周玄毅曾用“得到医学专业认可的语言天才”形容过马薇薇。
真实的情况是:在某一次体检中,医生拿着马薇薇头部CT片子说有异常。“某区域蛋白质密度高出正常水平。”细细一问,这块区域是负责语言的。
回到大学时期,马薇薇做过最明智的选择,或许是奔着“辩论队集训可以保证有稳定的热水澡与盒饭供应”的目的加入了辩论社。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管住嘴欠。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辩论并没有启迪我的语言,而是规范了我的语言。”
辩论是一个参与门槛为零,但是学习门槛极高的学问。《好好说话》一书中,“辩论”被列为五维话术中的一项。根据书中的定义,是一个种“权力在他方”的说话场景,目标在于争取在场的活着某个预设的“中立第三方”,由此展开的针锋相对的立场攻防。
马薇薇回忆自己大学的前半段生涯后,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靠谱的文艺女青年。人生目标就是在追求浪漫的同时作死自己。辩论则刚好完全相反。表面上是极富感染力的发言,而在语言背后是目标导向明确的逻辑判断。
2002年,还在念大三的马薇薇代表母校中山大学出战华东师范大学辩论队,这是她记忆里参加的第一场正规全国赛事。
赢下比赛后,她卸下了很重的心理包袱,也为今后的辩论生涯树立了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又在之后遇到胡渐彪、黄执中这类怪兽级别的辩手时屡屡遭到打击。
不可一世的辩论怪才们
邱晨是《奇葩说》明星辩手,同时也是米果文化联合创始人。2003年打辩论时和马薇薇相识。她说,薇薇是那种特别能攒局的人。
据传闻,2013年,马来西亚辩手颜如晶(同为《奇葩说》明星辩手)在毕业前想办个比赛自娱自乐。于是在微博发帖说想办一个公开赛,结果引起胡渐彪、黄执中这帮老司机的参赛兴趣。
邱晨说,马薇薇看见后立刻在网上振臂一呼,召集起老僵尸辩论队。就连中二的战队名字都是她取得。事实是,马薇薇并非第一个发现比赛信息的,但是确实攒了局。
那时候她和几位老僵尸还不熟,仅仅互相关注了微博。某天,她看到刘京京转发了一条马来西亚星辩的报名微博,就顺手转发并且艾特黄执中、邱晨、周玄毅和胡渐彪求组队。这样一次随意的呼唤,竟然成为今后一系列事件的原点。
说句题外话:那为啥周玄毅后来去了恐龙复生战队?马薇薇是这么解释的,“他当时说自己考虑一下,没想到一考虑就是一下午。我晚上跟他说,别考虑了,这边人齐了不用来了。”
老僵尸连续拿下两届星辩冠军,也因此吸引到《奇葩说》团队的注意。制片人牟頔找上门来,把星辩的明星辩手打包送上了《奇葩说》。
其实在节目开播前,马薇薇一伙人还真没把这档名不见经传的综艺节目当一回事儿。牟頔介绍时说,《奇葩说》会有24个机位拍摄,还能请到高晓松、蔡康永、马东这些大咖……老僵尸们都觉得这个人挺敢吹,抱着玩玩也无妨的心态跑去录了节目。就在第一期节目录制结束时,马薇薇发现,这是一档牛逼的正经节目。
高傲的辩手一向以所学所知为傲,但是当他们接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综艺领域,可以近距离接触马东、蔡康永、高晓松等长期浸淫在电视圈的媒体人时,还是觉得对方太聪明了。
马薇薇回忆,自己经常在《奇葩说》现场听得入迷,全然忘记在录节目。她从别的导师和辩手身上学到很多。
从那时马薇薇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打辩论的人才会说话。很多人都会说话,甚至还可以把说话变成产品,然后教会别人好好说话。
把说话变成一门生意
一个人常常对于真正热爱的东西无比珍视,如果要把最喜欢的东西拿来商业化,一定会害怕自己迷失初心。
在这点上辩手也一样——教人辩论从来就是不收钱的。
马薇薇曾经想过,如果自己做第一个收钱教辩论的人,一定会被业界骂死。于此同时,办比赛由却需要租更大的场地,又更多的钱。她慢慢陷入一个商业上的死结。
带领她和老僵尸团队走出封闭圈子、跳出艺人身份、进入商业世界的人就是马东。
马薇薇在和米未传媒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什么是商业化运作的文化公司。她还在苦恼如何教人辩论、怎么招人,租课堂时,马东毫不犹豫地说——
开个公司啊!
事实证明,资本是最好的推动力,市场就是最棒的试金石。如果一个理念能够进行商业化运作,市场则会带动别人来接纳这个理念。
2016年,米果文化成立。马薇薇是创始人和副董事长,拥有职业经理人履历的胡渐彪担任公司CEO。
胡渐彪判断,如果决策不慎,公司是会承担骂名的。追随者们会认为这群老僵尸唯利是图,成名了就想收割韭菜。于是,马薇薇当下立了一个原则:大家都是打辩论出身,今后辩论相关的培训继续不收钱,但是教人说话却要收费。
既然要把一伙人最擅长的“说话”做成一门事业,事业就必须赚钱。所以“好好说话”成为了一款付费音频产品。
不能一起创业?可能交了假兄弟
胡渐彪是在201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现场第一次见到马薇薇,后者当时还是中山大学的代表辩手。他对马薇薇的第一印象是:辩坛上罕见的兼具可爱与犀利的女辩手。
整个辩论生涯里他俩只当过队友,创业后又成了合伙人。胡渐彪说,马薇薇总在工作时吐槽他是“监工”。还说是一刻不停,永远在工作的人工智能。但胡渐彪心理明白,马薇薇自己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才是很多人比不了的。
对于这种工作上的合作关系,马薇薇形容为方向盘和发动机,两者配合才成为驱动的动力。
胡渐彪的自发性在于,他做任何事情都想做到行业Top10,这拜他在索尼、国际赛车场时的职业经历所赐。一旦踏出安全区就必须要到达目的地,自然成为把控公司方向盘的老司机。
马薇薇则是发动机,她的动力是赚钱。一方面,有钱意味就可以去湖畔大学,或者混沌研习社;另一方面,通过赚钱展现出来的能力让别人愿意和你平等地对话。
这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性格碰撞在一起,常常会出现180度的意见相左。
有段时间,马薇薇很严肃地在开会时提出要做情景剧。一个团队里有这类天马行空的空想主义提案时,需要有一个人直言不讳地冷静驳回。当无数个类似脑洞百折不挠地提出,并且遭到驳回时,才会有所谓头脑风暴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生产出来。
电影《中国合伙人》里有句名言——千万不要和兄弟一起创业。不过马薇薇认为,不能一起创业的兄弟一定是假兄弟。真正现代社会的朋友不一定能成为过命之交,但一定是过钱之交。假设两个人都当对方是朋友,比起陌生人更能讲清楚利益关系。
创业初期,马薇薇觉得自己工资特别低。她是一个爱钱的人,就跑去和胡渐彪理论。谁知后者很平静地告诉她:“因为你最近三个月都不可能来上班,我发一份工资给你干嘛?”
受到刺激的马薇薇回来后拼命干活,拿出成绩后就厚着脸皮让胡渐彪给她加薪。虽然马薇薇是公司的副董事长,但在行政事务上CEO才可以说一不二。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马东曾经对马薇薇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这句话让她不再被网络上大量的批判声音激怒。她现在更焦虑的事情是:《好好说话》后,米果文化还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转化成什么样的产品?
艺人效应带来流量、人格化带来产品美誉,但是如果抛去这些表演成分,商业的本质是持续性经营,这也是很多文化类产品的命门。
回想创业之初,假设那时有人问马薇薇:《好好说话》究竟是什么?除了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可以带给市场?除了宣传口才,思辨,还有什么可以带给用户?她一定答不上来。不过打磨了整整一年《好好说话》,她感受到很多市场反馈来的启示。
今年上半年,米果文化除音频《好好说话》迭代外,还会基于“说话”推出两款产品,一款是付费音频产品“小学问”,谈怎样充实自我和重新看待不同学科的各种问题。另一款是短视频“说说而已”,对人世间事物的评论和回答。
尽管还保留着相当一部分的任性和自我,但如今马薇薇已经经历从辩手、到艺人、再到创业者的两次转型了。她是靠在综艺节目里输出观点成名的,那么市场对她的定义就是一位表达者。
“我并不是靠在场上卖萌、唱歌、演电影成名,一转身再经营公司的,这样的确是有点累。”马薇薇不排斥女强人的标签,“我在节目中就解释道理,阐述观点。回到公司继续把这件事生产出来。”
“从这点来说,我是幸运的。”
马薇薇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妈咪、爸比,也不是什么叠词——而是一句完整的“我要吃鱼”。
2016年被认为是知识变现的元年。这一年中,《好好说话》是兼具明星效应和专业度,同时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付费音频产品。截止目前,它在喜马拉雅App上的付费订阅用户超过16万、总销售额破3000万。
其背后的米果文化是由米未传媒投资,《奇葩说》里的五位老奇葩共同创立的:胡渐彪、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邱晨。
每个优秀的产品必然都有一个灵魂人物——就像张小龙之于微信,又或是马东之于《奇葩说》。对《好好说话》的信徒而言,灵魂人物就是马薇薇。
这位第一季《奇葩说》冠军在整整三季节目里圈粉无数。崇拜者被她极富攻击力的反驳、充满智慧的论点以及无懈可击的逻辑折服;而批评者也在网上疯狂截图,细数她尖酸刻薄的种种言论。
毋庸置疑的是,辩手或艺人都有表演型人格,聚光灯下精心打扮的表现不足以当作盖棺定论的依据。唯独在商业世界里凭借数据和产品厮杀时,我们才可以全面地观察个体的综合战斗力和真实状态。
幸运地是马薇薇同时拥有这些经历。所以我们才想要发现一个真实的马薇薇,以及她的商业秘密。
脑部异常的语言天赋
很小的时候,马薇薇和父母一起看电视。
当时节目里的人在吃鱼,她凝神盯视了很久,转头对着父母说了人生中的第一句话:“我要吃鱼。”不是什么爸比、妈咪,也不是叠词——而是一句完整的“我要吃鱼”。
真正学会说话之后,马薇薇就成了一个口齿伶俐的小孩。对于这类与身俱来的天赋,周玄毅曾用“得到医学专业认可的语言天才”形容过马薇薇。
真实的情况是:在某一次体检中,医生拿着马薇薇头部CT片子说有异常。“某区域蛋白质密度高出正常水平。”细细一问,这块区域是负责语言的。
回到大学时期,马薇薇做过最明智的选择,或许是奔着“辩论队集训可以保证有稳定的热水澡与盒饭供应”的目的加入了辩论社。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管住嘴欠。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辩论并没有启迪我的语言,而是规范了我的语言。”
辩论是一个参与门槛为零,但是学习门槛极高的学问。《好好说话》一书中,“辩论”被列为五维话术中的一项。根据书中的定义,是一个种“权力在他方”的说话场景,目标在于争取在场的活着某个预设的“中立第三方”,由此展开的针锋相对的立场攻防。
马薇薇回忆自己大学的前半段生涯后,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靠谱的文艺女青年。人生目标就是在追求浪漫的同时作死自己。辩论则刚好完全相反。表面上是极富感染力的发言,而在语言背后是目标导向明确的逻辑判断。
2002年,还在念大三的马薇薇代表母校中山大学出战华东师范大学辩论队,这是她记忆里参加的第一场正规全国赛事。
赢下比赛后,她卸下了很重的心理包袱,也为今后的辩论生涯树立了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又在之后遇到胡渐彪、黄执中这类怪兽级别的辩手时屡屡遭到打击。
不可一世的辩论怪才们
邱晨是《奇葩说》明星辩手,同时也是米果文化联合创始人。2003年打辩论时和马薇薇相识。她说,薇薇是那种特别能攒局的人。
据传闻,2013年,马来西亚辩手颜如晶(同为《奇葩说》明星辩手)在毕业前想办个比赛自娱自乐。于是在微博发帖说想办一个公开赛,结果引起胡渐彪、黄执中这帮老司机的参赛兴趣。
邱晨说,马薇薇看见后立刻在网上振臂一呼,召集起老僵尸辩论队。就连中二的战队名字都是她取得。事实是,马薇薇并非第一个发现比赛信息的,但是确实攒了局。
那时候她和几位老僵尸还不熟,仅仅互相关注了微博。某天,她看到刘京京转发了一条马来西亚星辩的报名微博,就顺手转发并且艾特黄执中、邱晨、周玄毅和胡渐彪求组队。这样一次随意的呼唤,竟然成为今后一系列事件的原点。
说句题外话:那为啥周玄毅后来去了恐龙复生战队?马薇薇是这么解释的,“他当时说自己考虑一下,没想到一考虑就是一下午。我晚上跟他说,别考虑了,这边人齐了不用来了。”
老僵尸连续拿下两届星辩冠军,也因此吸引到《奇葩说》团队的注意。制片人牟頔找上门来,把星辩的明星辩手打包送上了《奇葩说》。
其实在节目开播前,马薇薇一伙人还真没把这档名不见经传的综艺节目当一回事儿。牟頔介绍时说,《奇葩说》会有24个机位拍摄,还能请到高晓松、蔡康永、马东这些大咖……老僵尸们都觉得这个人挺敢吹,抱着玩玩也无妨的心态跑去录了节目。就在第一期节目录制结束时,马薇薇发现,这是一档牛逼的正经节目。
高傲的辩手一向以所学所知为傲,但是当他们接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综艺领域,可以近距离接触马东、蔡康永、高晓松等长期浸淫在电视圈的媒体人时,还是觉得对方太聪明了。
马薇薇回忆,自己经常在《奇葩说》现场听得入迷,全然忘记在录节目。她从别的导师和辩手身上学到很多。
从那时马薇薇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打辩论的人才会说话。很多人都会说话,甚至还可以把说话变成产品,然后教会别人好好说话。
把说话变成一门生意
一个人常常对于真正热爱的东西无比珍视,如果要把最喜欢的东西拿来商业化,一定会害怕自己迷失初心。
在这点上辩手也一样——教人辩论从来就是不收钱的。
马薇薇曾经想过,如果自己做第一个收钱教辩论的人,一定会被业界骂死。于此同时,办比赛由却需要租更大的场地,又更多的钱。她慢慢陷入一个商业上的死结。
带领她和老僵尸团队走出封闭圈子、跳出艺人身份、进入商业世界的人就是马东。
马薇薇在和米未传媒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什么是商业化运作的文化公司。她还在苦恼如何教人辩论、怎么招人,租课堂时,马东毫不犹豫地说——
开个公司啊!
事实证明,资本是最好的推动力,市场就是最棒的试金石。如果一个理念能够进行商业化运作,市场则会带动别人来接纳这个理念。
2016年,米果文化成立。马薇薇是创始人和副董事长,拥有职业经理人履历的胡渐彪担任公司CEO。
胡渐彪判断,如果决策不慎,公司是会承担骂名的。追随者们会认为这群老僵尸唯利是图,成名了就想收割韭菜。于是,马薇薇当下立了一个原则:大家都是打辩论出身,今后辩论相关的培训继续不收钱,但是教人说话却要收费。
既然要把一伙人最擅长的“说话”做成一门事业,事业就必须赚钱。所以“好好说话”成为了一款付费音频产品。
不能一起创业?可能交了假兄弟
胡渐彪是在201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现场第一次见到马薇薇,后者当时还是中山大学的代表辩手。他对马薇薇的第一印象是:辩坛上罕见的兼具可爱与犀利的女辩手。
整个辩论生涯里他俩只当过队友,创业后又成了合伙人。胡渐彪说,马薇薇总在工作时吐槽他是“监工”。还说是一刻不停,永远在工作的人工智能。但胡渐彪心理明白,马薇薇自己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才是很多人比不了的。
对于这种工作上的合作关系,马薇薇形容为方向盘和发动机,两者配合才成为驱动的动力。
胡渐彪的自发性在于,他做任何事情都想做到行业Top10,这拜他在索尼、国际赛车场时的职业经历所赐。一旦踏出安全区就必须要到达目的地,自然成为把控公司方向盘的老司机。
马薇薇则是发动机,她的动力是赚钱。一方面,有钱意味就可以去湖畔大学,或者混沌研习社;另一方面,通过赚钱展现出来的能力让别人愿意和你平等地对话。
这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性格碰撞在一起,常常会出现180度的意见相左。
有段时间,马薇薇很严肃地在开会时提出要做情景剧。一个团队里有这类天马行空的空想主义提案时,需要有一个人直言不讳地冷静驳回。当无数个类似脑洞百折不挠地提出,并且遭到驳回时,才会有所谓头脑风暴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生产出来。
电影《中国合伙人》里有句名言——千万不要和兄弟一起创业。不过马薇薇认为,不能一起创业的兄弟一定是假兄弟。真正现代社会的朋友不一定能成为过命之交,但一定是过钱之交。假设两个人都当对方是朋友,比起陌生人更能讲清楚利益关系。
创业初期,马薇薇觉得自己工资特别低。她是一个爱钱的人,就跑去和胡渐彪理论。谁知后者很平静地告诉她:“因为你最近三个月都不可能来上班,我发一份工资给你干嘛?”
受到刺激的马薇薇回来后拼命干活,拿出成绩后就厚着脸皮让胡渐彪给她加薪。虽然马薇薇是公司的副董事长,但在行政事务上CEO才可以说一不二。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马东曾经对马薇薇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这句话让她不再被网络上大量的批判声音激怒。她现在更焦虑的事情是:《好好说话》后,米果文化还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转化成什么样的产品?
艺人效应带来流量、人格化带来产品美誉,但是如果抛去这些表演成分,商业的本质是持续性经营,这也是很多文化类产品的命门。
回想创业之初,假设那时有人问马薇薇:《好好说话》究竟是什么?除了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可以带给市场?除了宣传口才,思辨,还有什么可以带给用户?她一定答不上来。不过打磨了整整一年《好好说话》,她感受到很多市场反馈来的启示。
今年上半年,米果文化除音频《好好说话》迭代外,还会基于“说话”推出两款产品,一款是付费音频产品“小学问”,谈怎样充实自我和重新看待不同学科的各种问题。另一款是短视频“说说而已”,对人世间事物的评论和回答。
尽管还保留着相当一部分的任性和自我,但如今马薇薇已经经历从辩手、到艺人、再到创业者的两次转型了。她是靠在综艺节目里输出观点成名的,那么市场对她的定义就是一位表达者。
“我并不是靠在场上卖萌、唱歌、演电影成名,一转身再经营公司的,这样的确是有点累。”马薇薇不排斥女强人的标签,“我在节目中就解释道理,阐述观点。回到公司继续把这件事生产出来。”
“从这点来说,我是幸运的。”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