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至
盛夏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
夏至为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
夏至已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 至》
[宋] 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
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
老翁闲伴儿嬉。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
小夏至
盛夏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
夏至为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
夏至已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 至》
[宋] 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
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
老翁闲伴儿嬉。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
导语:2024年闰年,“数九”时间表来了,哪天入九?哪天出九?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农历甲辰年(龙年),无闰月,共354天。
公历出现闰年,是因为,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和回归年相比,一年就短了约0.2422天,这样一来,每4年就会累积出来约一天的长度。于是,就把这一天加于2月末,即为2月29日,人们把2月有29日这年称为闰年。
2024年不一般,不仅是公历闰年,而且,农历甲辰年里没有“立春”节气,是民间说的“无春”年。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随着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的到来,天气将会更冷了。
那么,2024年哪天入九,哪天出九呢?下面把整理好的2024年“数九”时间表分享给大家,提前了解一下!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意思是说,伏天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 “数九”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开始计算的。但由于每个年份中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的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因此,哪一天“入九”,须根据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
“壬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壬”字头的那一天,由于比较麻烦。并且,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都是出现在冬至之后。所以,后来“数九”从冬至当天开始算起。
根据现在中国民间“数九”的计算方法,从冬至这天算起,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从“一九”数到 “九九”便春深日暖了。这期间一般是“三九”和“四九”最冷。
下面来看一下2024年最新“数九”时间表: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民间可是冬季里的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今年冬至是在公历12月22日,“数九”便从这天开始。
一九:从2023年12月22日开始到2023年12月30日止;
二九:从2023年12月31日开始到2024年1月8日止;
三九:从2024年1月9日开始到2024年1月17日止;
四九:从2024年1月18日开始到2024年1月26日止;
五九:从2024年1月27日开始到2024年2月4日止;
六九:从2024年2月5日开始到2024年2月13日止;
七九:从2024年2月14日开始到2024年2月22日止;
八九:从2024年2月23日开始到2024年3月2日止;
九九:从2024年3月3日开始到2024年3月11日止。
总得来看,今年“入九”是从12月22日冬至当天开始到2024年3月12日“出九”,但由于公元2024年是闰年,即2月份有29天,所以,2024年“出九”的时间上一年提前了一天。
那么,今年春节期间冷吗?由于,2024甲辰年(龙年)的农历起止时间为2024年02月10日~2025年01月28日。所以,2024年春节(正月初一)是在公历2月10日这天。
对照上的“数九”时间表,能够看到,春节期间正好处于五九和六九时期。
如按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中的说法,今年春节期间已经过了三九四九最冷的一段时间了。
在民间有“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春打六九头,吃穿都不愁。”的民谚。意思是说,如果立春在五九的末尾,那么预示这一年的收成可能会不好,人们会缺少粮食,甚至没有力气走路。而如果立春在六九的开头,那么预示这一年的粮食收成会很好,人们就不需要为食物短缺而发愁了。而2024年立春在2月4日,显然是“春打五九尾”了。
当然,这些只是民谚中的一些说法,毕竟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加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只能作为参考,判断现在的天气情况,还是要以更科学的天气预报为准!
对此,大家怎么看?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6月中旬以来,全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打破历史同期高温极值纪录,如此炎热,是入伏了吗?
天文科普专家明确表示,现在距离入伏还有一段时日。7月11日才开始正式入伏,今年三伏依旧是40天。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连续第九年三伏长达40天。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来表示日期,六十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不过,天气是否酷热难当,并不会因为庚日来得迟或早而受到影响。修立鹏表示,像数伏、数九这样的传统,是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天气变化,指导生活与生产,现如今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误差”也早就超过三伏的计算规则了。
编辑 陈艳婷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