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曾睿:
《我读感知论》随想录(34)
人的是非观
什么是是非观?是非观说白了就是事物是什么和事物不是什么。比如,树是什么,花是什么,草是什么,狗是什么,猫是什么,鸡是什么……这些“是什么”在我们的认知观里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是和非界限着事物的物质属性,是非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已经习惯用“是什么”去看待事物了,一般情况下,事物是这就不会是那。在“是什么”中,我们已经忘记了原来事物整体性的存在,事物被我们的认知分割成一段一段的,我们不断地给事物确立关系,但我们不知道,事物本来就是联系的。联系在哪?联系在生物的感知上。人类自从学会用语言符号认识事物后,就把原来事物整体性的感知存在关系给忘的一干二净。所以,人虽然获取的信息比其他生物都多,但人也没有其他生物活得那么自在。是非观丰富了人的存在,但同时也限制了人的存在。
事物只能非此即彼,这估计是人最固执的认知了。我们想着事物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只有这种属性,观测者是谁?人,除了人还会是谁呢。我们认同了生物进化说,但我们没有认同生物进化的我们。我们忘了我们是生物进化物种中的人,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成为人之后,拥有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所以是非观是谁的是非观?人的是非观。既然是人的是非观,那么物质属性是什么样的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我们拥有的是人的视觉,人的听觉,人的嗅觉,人的味觉,人的触觉,人的知觉。从感觉的根源上,物质属性只能跟人有关。我们也不会去说所有生物的感觉是相同的,因为这不可能。所有生物所感知到的世界也不会是相同的,因为感觉不同。直到现在我们还认为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吗?不会,因为不同生物的感觉不同,那么所感知的物质世界也会不同,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狗的嗅觉比人敏感,所以物质对它的意义就不会像人一样。
所以,我们还会认为人的是非观是测量世界的唯一标准吗?不会,事实上,会有人说我们从未用自己的是非观去测量世界。我们的是非观难道只指个人而言吗?如果只指个人,那应该只算人的主观。如果指人,应该算人为世界定义的客观存在。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客观的人只不过是由众多主观的个人契合而成的,所以客观其实就是最大的主观,是人(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认知。现在我们明白了吧,是非观何止限于个人,还限于人类。个人的是非观对于人类而言是主观的,人类的是非观对于生物而言也是主观的。那我们怎么样才能不主观地看待世界?那就不做是非观的奴隶,去做是非观的主人。如何做是非观的主人?我们是靠人形成的是非观。那么,是什么让人形成这些是非观的?或者人是通过什么形成的是非观?前一个问题,我们无法直接回答,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接答到,感知。毫无疑问就是感知。那感知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什么?认识事物的工具。
在这里,还有一点被我们忽略,感知也是我们存在的唯一方式。老子说,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何为道?何为器?器是感知,那道不也是感知么。所以,是什么让人形成这些是非观的?毫无疑问,也是感知。是什么样的感知?就是感知意识嘛。感知意识是个非常抽象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个纯粹的感知,一个纯粹的意识。说感知等于一切事物的总和,感知意识就既是任何事物,也非任何事物。为什么?我以前说过很多次了,本源既是也非。如果只是是而不是非,那么本源如何算事物的总和,事物的组成难道只有是什么,没有非什么吗?只有是没有非,如何认识事物?
做是非观的主人要求我们成为感知的意识,而不是感知的内容。我们没必要再用是非观来判断一切。因为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好就是坏,坏就是好,强就是弱,弱就是强,美就是丑,丑就是美,真就是伪,伪就是真。有道即无道,无道即大道。是是感知的暂是,非是感知的暂非,好是感知的暂好,坏是感知的暂坏……感知意识本身就是既是也非,既有也无……是什么和非什么再也无法让我们为之奋斗了,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切是什么和一切非什么。
出门,我们可以以“既是也非”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当别人夸我们今天精神很好时,我们可以放心地愉悦;当别人说我们精神不在状态时,我也不用去在意。因为我们是感知本身,我们即“既是也非”,是非观是我们用来愉悦自身的工具,不是我们判断自身价值的标准。(接下)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如果发现孩子不讲道理、对错不分,家长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有问题。
邻居家有个叫轩轩的男孩,虽然名字听起来很文雅,实际上却是远近闻名的“小魔头”,在小区里没有孩子愿意跟他一起玩。
在楼下的公园里,只要他想玩的运动器械,别人必须要让给他,稍有不顺心,就对别的小朋友拳打脚踢,并且毫无悔意。
他的父母也总是把这归究于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丝毫不想着教育自己的孩子,更别提赔礼道歉了。
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轩轩更喜欢翻箱倒柜,有时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把玩具弄坏了,看到物主孩子哇哇大哭的时候,他竟然扭头回家,从来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对。
就算对方父母找上门,他父母也总是认为,对方的大人太大惊小怪,根本不值得这样争论
。时间长了,小区里的邻居都看不惯这一家子,慢慢的,轩轩也就成了孤单一人。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刚出生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行为才是正确的,经过后天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他们才慢慢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当然,大多数父母都会给予孩子最正面的教育,也不乏一些父母,会带领孩子走上歪门邪道。其实,让孩子明辨是非,知晓对错,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
01娃缺乏“是非观”的原因一.心理发育尚未达到成熟水平
当然,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三岁内的孩子,毕竟他们所处的时期比较稚嫩,成熟的是非观尚未形成,很难自己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
这时父母要适当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形成正面的是非观,这样才会为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父母的是非观也引人诟病
父母是孩子模仿最多的对象,如果孩子行为出格粗鲁,那么他的家庭氛围也不会好到哪去,同样的,父母很可能也惹人讨厌。
往往那些人缘好、情商高的孩子,都有着非常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睿智,在教育上有着合适的技巧,他们深知人缘好的孩子,会活得更加轻松。
父母如果天天在家里骂粗话,行为不检点,那么孩子也存在啷铛入狱的可能性。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虽然话糙但理不糙,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三.教育方式不合理
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和保护,在孩子犯错后,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如何教育,而是为孩子开脱,最终在让孩子在庇护中失去了改正的机会。
比如自家孩子和别的小伙伴发生冲突,父母不想着开导孩子和谦让,而是想着该如何多揍别的孩子一拳,那么孩子也会变得很糟糕,蛮横不讲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另一种极端,比如对于孩子的管教过于严格,甚至有点儿缺乏人情味。
让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精神压力很大,最后很可能会崩溃。这也不利于良好是非观的形成,孩子会养成崇尚强权和暴力的人生价值观。
02“不讲道理、对错不分”,会对孩子造成何种影响?一.结交一些“坏朋友”
不会明辨是非,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三观不正。这样的孩子,在交友上常常缺乏洞察力,经常会将一些“狐朋狗友”当成自己的铁杆朋友,对其掏心掏肺。
这样的心态,经常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轻微的可能只是受点欺负,严重者可能会被带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孩子身边的朋友都是这种不良分子,那么变坏只是时间问题。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在择友方面有正确的准则,不要因为交友不慎而毁了前途。古人常说“宁教诤友,不交损友”,这样的道理,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铭记。
二.是非观念不正确
如果从小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长大后会变得非常偏激和任性。有很多孩子认为电影中,打打杀杀称兄道弟的场面非常酷炫,都励志要做一个“古惑仔”。
于是学着电影中勒索打架无恶不作,对所谓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久而久之会越来越离经叛道,这时他们还以为自己混得风生水起,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有这样畸形的是非观,可能会坑害了孩子,甚至断送一生。
三.形成“自私型人格”
如果对基本的是非都缺乏判断能力,孩子会觉得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一切都应该围着自己转,进而形成“自私型人格”。
一切事情都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很多孩子长大后不赡养父母,这和他们的性格,以及父母早年间的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03家长如何引导很关键一.让孩子知道是非不分的后果
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
地铁公交上不能抽烟,随地吐痰,
能够让妇女老人儿童优先的,要尽量谦让
……
这些再明显不过的社会守则,尽管听起来都觉得非常简单,但想要真正做到,恐怕还需要足够自觉和自律性。教育孩子做这些事情时,也要让他明白不遵守社会守则的后果,首先受到别人的唾弃这是肯定的。
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若今天不遵守这些守则,明天就会有破坏这些规则的人,来打扰他自己的生活。
一旦把严重性告诉孩子,想必他会从一开始就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会轻易逾矩。
二.对人不对事,父母要往正确方向引导
在孩子犯错后,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无休止地责骂,而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比如孩子随意打骂别人,就要告诉他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如果有一天遇到比自己更强壮的人,岂不是要遭殃?
把事情的利害关系分析给孩子听,让他明白做错事情的严重后果,这样才会留下深刻印象,减少犯此类错误的可能。
三.父母要教孩子永怀良善之心
在生活当中善待和宽容他人,是种非常优秀的美德,比如在公交车上为别人让座,送体弱多病的老奶奶回家,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都包含着人类的善良之心。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孩子自己也能收获到快乐,这才是善良最美好的地方。如果孩子能够从这些小事中,获得自我满足,这就实现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四. 父母要言行合一,成为孩子的榜样
如果今天父母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守公德,明天自己就随地扔垃圾,那么孩子只会觉得你是个表里不一的人,也会在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然后行为上跟着你学习。
这样根本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也不会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细节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如果孩子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好,又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呢?
天天告诉孩子要学会排队,结果下一秒就带着孩子插队,还觉得自己有小聪明,丝毫不为这样的行为感到羞愧,这样的行为岂不是分分钟“打脸”?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要言行合一,才能真正成为榜样。
孩子的成长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漫长,可能只是弹指一挥间的功夫,孩子就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很多事情如果从小没有养成习惯,最后坑害的,也只会是整个家庭。
与其在孩子犯了错误,反过头来怨恨自己,不如从小就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让他知道何为对、何为错、何为善、何为恶、何为好、何为坏,这样才会在他心里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变成一个三观正确的人。
教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纠正的过程,在孩子的身上父母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想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父母也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是非观、价值观、对错不分、引导、父母课堂
孕育岛,一个专业的孕产、育儿团队,多次青云计划获奖者,在怀孕或是育儿期间遇到的任何问题和疑惑,都可以通过私信咨询,在这里得到满意的答复。
英语中有很多单词长得很相似,
但意思却是大不相同。
但这些词却让
众多刚接触英语
或是正在努力学习英语的小伙伴们
很是头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组
容易混淆的单词“amoral”和“immoral”的不同以及用法~
Amoral /ˌeɪˈmɒrəl/
Amoral /ˌeɪˈmɒrəl/
adj. 不分是非的;不遵守道德准则的
It means that someone does not follow any moral rules and not care about right and wrong.
它指的是某人不遵守道德准则,不关心是非曲直。(它强调的是人没有是非观,但与人本身的道德品质无关。)
I strongly disagree with such amoral attitude.
我强烈反对这种不分是非的态度。
He is totally amoral because he is only a child.
他只是个孩子,还没有道德意识。
Immoral /ɪˈmɒrəl/
Immoral /ɪˈmɒrəl/
adj. 不道德的;邪恶的
It means that someone and his behaviors are not considered to be good or honest by most people.
它指的是某人和其言行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好或不诚实、不道德的。(它强调的是人或行为有违道德标准或道德败坏。)
It’s immoral to speak ill of others behind their backs.
背后说别人坏话是不道德的。
To be honest, he is an immoral young man.
说实话,他是一个不正派的年轻人。
最后总结一下,
“amoral”表示
“不分是非的;不遵守道德准则的”,
强调的是人没有是非观,
而与人本身的道德品质无关;
“immoral”表示
“不道德的;邪恶的”,
强调的是人或行为
有违道德标准或道德败坏。
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时常感到是非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面对不道德的现象时,人们也似乎已经习惯,甚至见怪不怪。这种现象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是非观念为何会变得模糊?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不道德的现状?
如同夜空中的北斗星,是非观念是我们生活中的指南针,指引我们辨别善恶、美丑、真假。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的价值观似乎在悄然改变。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是非观念为何会变得模糊?这不仅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科技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却也带来了信息的混乱。真假难辨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导致是非观念的模糊。另一方面,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得一些人放弃了道德底线,为了一时的私利而践踏社会公德。这种社会现状无疑加剧了是非观念的模糊。
家庭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是非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许多家庭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过度关注成绩和物质满足,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是非观念的引导。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的行为举止影响着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如果我们都能坚守道德底线,那么社会风气自然会好转。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在面对不道德现状时,我们需要勇敢地说“不”。是非观念的模糊并非无法改变,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力量,就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坚守道德底线,让是非观念重新闪耀光芒。
不要让我们的大脑,
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作者:洞见yebo
罗翔教授说:
世界上有一种人,习惯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有强烈的道德优越感。
他们的特点是“宽以律己,严以律人”,喜欢借着道德的名义肆意地对别人进行压迫。
这样的人,总是自以为正确,一味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别人。
与他们在一起,你会感觉永远处在被审判的位置。
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干扰和控制下,你的人生也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下面这3种“道德感”太强的人。
1
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干涉你选择的人。知乎上有个问题:道德感强的人,有什么特征?
有个高赞回答:这种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喜欢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教你做事。
他们总是忍不住以自己的经验,给别人提供教导。
但很多时候,这些看似好心的指点,往往使你绕远路,甚至会耽误你的人生。
还记得多年前从北大退学的学霸周浩吗?
周浩从小就对机械零件感兴趣,在这上面展露了过人的天赋。
2008年高考,周浩考出660分的好成绩,刚好过了北大分数线。
填志愿时,他本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专业。
结果亲戚们都来劝他:不如填北大,拿到北大文凭,你一辈子就不用愁了。听我们的,我们都是为你好。
就这样,周浩报了北大,因分数勉强达线,最后被调剂到生命科学学院。
进了北大后,他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提不起任何兴趣。
一段时间下来,他不仅成绩一落千丈,整个人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他感觉再这样下去,自己就要废掉了,于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学。
当亲朋好友又打着“为他好”的名义来劝说他时,他直接关掉手机,独自办完了手续。
离开北大后,他向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提出入学申请,被破格录取。
在那里,周浩开始学习自己喜欢的机械数控。
学习期间,他的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夺得了多个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冠军。
毕业后,他便直接被学院高薪聘为教师,如今他已是机械数控领域最顶端的人才。
歌手李健在一次演讲中说,人有了阅历后,会有一些人生经验,但很多经验是非常可怕的,根本不值得借鉴。
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说着为你好的话,做着自以为是为你好的事。
但他们并不关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用关心你的名义,干涉你的选择,插手你的人生。
尼采说,不要让我们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遇到这种爱指点你的人,即使对方心怀再大的善意,也要赶紧逃离。
彻底屏蔽他们的声音,你才能专心走好自己的路。
2
一味劝你善良,用道德绑架你的人。媒体人@九边说:
不要和道德感过剩的人待上超过十分钟,因为他们总是会站在道德制高点,用表面正确的观点肆意绑架你。
在某档真人秀节目中,曾发生过这样一幕。
一位出生后便被亲生父母送人的女孩,陪着刚相认的姐姐参加节目录制。
没想到的是,节目组竟私自做了一个安排:
他们将女孩的亲生父母悄悄请到了现场,并要女孩当场认亲。
女孩当即选择了拒绝。
主持人询问原因,女孩回答说:
在我最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没有出现,而且就在一个镇上,20多年了,他们一次都没来看过我。
主持人多次劝说无果后,当场便抨击女孩,指责她“心胸狭隘”:
难道叫一声爸爸妈妈,对你来说这么难吗?
你的孩子看见了,会觉得自己的妈妈是多么的冷漠和无情,说不认就不认。
最终在对方的道德攻势下,女孩被迫和亲生父母照了一张全家福。
看似结局圆满了,但主持人不知道的是,父母自幼的抛弃,给女孩造成了多大的心灵创伤。
迫于道德压力下的和解,反而给她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喜欢举着道德的旗帜,罔顾青红皂白,一味地劝你善良、劝你不要计较。
可实际上,人和人成长环境天差地别,每个人也各有各的遭遇和苦衷。
刀子没捅在自己身上,谁都能保有最大程度的善意。
不了解别人的苦,就一味地劝别人宽容,这不仅是伪善,更是一种作恶。
很认同郭德纲说的一句话:
“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你要离远一点,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因为他们从不会顾及你的感受,只知道用冠冕堂皇的道理操作你的言行,以满足自己道德上的虚荣心。
这样的人,你越是与之相处,就越是对自己残忍。
学会趁早与他们划清界限,没有了他人的道德捆绑,你才能按自己的标准去活。
3
站在道德高地,总是忍不住挑你刺的人。1993年,作家贾平凹推出了小说《废都》。
因为其中很多大胆的描写,刚出版时,这部作品引发了很大争议。
一次,贾平凹受邀在复旦大学演讲。
中途台下一位女学生突然站起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难:
“您也算是大作家了,但除了写男欢女爱您还会写什么?不能写些正经文章吗?”
此话一出,现场观众们顿时一片哗然。
贾平凹却淡淡地回答:
一部作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有人看到了男欢女爱,也有人看到了背后的人生百态。
说完,底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女生也灰着脸坐下了。
听过一个词,叫“道德洁癖”。
指的是在道德上对人极端苛刻,不允许人有一点不道德。
具备这种特质的人,就像故事中女学生一样,喜欢以道德名义,随意去指责别人。
和他们相处,只会处处膈应,甚至会让你产生一种窒息感。媒体人石头曾说过自己刚工作时的一个故事。
当时他的高中班主任确诊了白血病,在朋友圈里发起了募捐。
石头那会工资很低,但还是捐了一千元。
后来,高中班长又特意建了个捐款群,石头也被拉进去了。
班长随后便私信石头,让他赶紧捐钱。
石头表示现在手头有点紧,没想到班长看到后,直接怒斥说:“你这人也太冷血了吧!”
石头本想解释一番,但想了会,还是没有理会。
后来班长得知石头早已捐过钱后,这才羞愧地打电话过来致歉。
心理学家王国荣曾指出:过度追求正确,是一种偏执,要求他人也正确,则是一种病。
一个人道德感太强,就会不自觉地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
拿着放大镜看人,别人身上自然处处都是毛病,任何行为都能挑出错来。
你若与他们解释或争论,不仅无济于事,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大的消耗。
与其没完没了纠缠下去,不如一开始,就躲他们远远的。
▽
上海交大教授窦令成说过一句话:
现在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来源于有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甚至以“道德”“善良”的名义去强迫别人。
道德感太强的人,往往会义正辞严、冠冕堂皇地入侵你的生活。
一有机会,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是非观念去支配你、胁迫你。
面对身边的道德卫士,你要做的就是擦亮双眼,及时识别,不要让他有接近你的可能。
点个赞吧 ,远离你身边道德感太强的人,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