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茅盾是谁 矛盾是谁的笔名

发布时间:2024-04-14 05:16:04作者:未及挽留来源:互联网

茅盾是谁 矛盾是谁的笔名

本文目录一览:

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长茅盾书法融古出新,首届国展会标都是他亲题的

编者按:您知道新中国第一届文化部长是谁吗?他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茅盾先生,相信很多朋友认识这位文化大咖,还是因为学习过他的文章,其实,他在书法上,也是有着独到的见解的,其书法做到了融古出新,就连首届国展会标,都是他亲题的。

实际上,茅盾的书法是非常有特点的,也是一种个性的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主打的就是一种瘦劲,尤其是在线条上,更加突出了这种骨感之美,还很巧妙地融合了“瘦金体”的笔意,写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让人眼前一亮,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他的书法,最大的一个特点,就表现在线条上,十分纤细,虽然纤细,但是这种刚劲的力量感,却表现的非常之足,尤其是长撇大捺的书写,都是一种刚直的写法,更加突出了一种干练,利落感,而有的却呈现出一种飘逸感,这两种不同的表现,也足以看出,他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有着独到之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处理,更加突出了一种变化性,表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特点,变化多端,有着扎实的书夫,否则不会写出如此流畅,如此有个性的字迹。

尤其是从个别点画的收笔上看,对“瘦金体”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应用的十分到位,十分完美,这样的处理,也给人一种新鲜感,加上字形上的大小错落,有着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那种动感之美,表现的更加完美,更加有突兀的感觉,而在行距上,有着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更加舒朗,那种气息,也让人佩服,或许,这就是一种不一样的理解吧,而从他的书法作品中看,有的点画,还写的非常随意,但是不随便,都有着十分严谨的表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字外功”吧,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扎实的“字外功”的滋润,他的书法就更加有魅力,有着不一样的气质之美,让人佩服,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在他的书法中,我们是完全可以感受到赵体行书的特点的,飘逸不失严谨性,并且,那种遒劲的线条,也是有滋有味的。

关注过首届国展的朋友,一定清楚,首届国展的会标都是出自他之手,可见,其书法,也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的,今天再次欣赏,依然让人有一种激动之感,不愧是首任文化部长,其书夫,让人钦佩,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深受启发,只有在传统中坚守,才能够做到融古出新,才能够做到个性彰显,这也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吧。

欣赏茅盾的书法,联系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他的文章,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才是书法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够叶茂,不是吗?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呢?记得点赞收藏哟。

你必须跟着他到处跑。一直跟他到“梦”里 | 茅盾

乌镇(钟桂松摄)

“我所苦恼而亦感惭愧的,乃是不曾写出中国的最平凡而其实是最伟大的老百姓。”回顾自己的创作,茅盾这样说。关于创造人物,他说:你必须跟着他到处跑。从他的店铺里跟他出来,跟他到小馆子里,到朋友家里,到他家里,到他卧室里,一直跟他到“梦”里。你不但要明白他的职业生活,也要明白他的私生活,最隐秘的私生活。这样的观察过后你写出来的人物方有“个性”,方是一个“活人”。

1932年,茅盾在上海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是与鲁迅齐名的大师级作家, 在六十多年的漫长创作生涯中,留下一千四百多万字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长篇小说如《霜叶红似二月花》《虹》《蚀》《子夜》《走上岗位》《腐蚀》等,为20世纪前半叶风起云涌的中国社会,打造了一座宏阔的史诗性文学殿堂;中短篇小说如《创造》《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林家铺子》《春蚕》等,则以磅礴而细腻的文学笔力,营造出既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的都市风云和乡村风景。茅盾又是最懂经济与时代关系的作家,他做到了跟着人物到处跑,善于将笔触深入金融家、企业家、小镇老板、时代女性,以及形形社会投机分子的内心世界,描绘出一系列都市和乡村不同个性和类型的人物群像。在散文里,他善于写出一景一物、一事一人背后的意义;在家书里,他是一位儿女情长的父亲和慈祥的长者。

茅盾在书房

本书由《茅盾传》作者、原茅盾研究会副会长钟桂松编选并撰写前言,分为上中下三卷,集中展示茅盾的中短篇小说风采和散文、随笔、游记、家书等别样风貌。 这里,我们选发一篇茅盾回忆瞿秋白的文章《回忆秋白烈士》。茅盾和瞿秋白都是我们党早期的党员之一,也都是党内早期的大才子,在共同的革命岁月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经是闸北顺泰里的邻居,两家人朝夕相处,孩子上幼儿园时,茅盾忙于写作,瞿秋白在接自己女儿时,会顺带把茅盾女儿沈霞接回家;有时,瞿秋白没有空接女儿,茅盾就把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一起接回来;五卅运动中,茅盾编《公理日报》,瞿秋白和茅盾的弟弟沈编《热血日报》,在不同的报纸上,揭露五卅惨案真相,宣传我们党的主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创作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子夜》的过程中,瞿秋白以革命家和文学家的思想和眼光,给茅盾提供了包括吴荪甫乘坐轿车的牌子等许多具体意见,留下两位革命家、文学家的永恒友谊。《子夜》手稿回忆秋白烈士二十五年前,在瞿秋白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纪念文章,题目是《纪念秋白同志,学习秋白同志》。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再拿起笔来写怀念秋白同志的文章,却是含着欣慰的眼泪,为了庆贺秋白同志的“再生”!十年的浩劫啊,对于长眠地下的秋白,也许只不过是一场冻雨,可是活着的人们却永远不会忘记这奇耻大辱!我与秋白相识是在一九二二年,最初只是文字之交。我从他的文章,猜想他是一个博学,思想锐敏,健谈,有幽默感的白面书生。后来,在上海大学第一次见到了他,果然人如其文:高挑身材,苍白的脸,穿一件显得肥大的竹布长衫。那时,他是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我是上海大学中文系的兼课教员。他与郑振铎在北京就是老相识,通过振铎,我与秋白接近也多了,又渐渐觉得,他不只具有文人的气质,而且,主要是政治家。他经常深夜写文章,文思敏捷,但多半是很有煽动力的政论文,用于内部讲演,很少公开发表。间或他也翻译点文艺作品,写点文艺短评,因此,郑振铎就拉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但那时的政治形势,不允许他发挥文学的天才。

茅盾故居全景照(由西南向东北,乌镇茅盾纪念馆供图)一九二四年冬,秋白与杨之华结了婚,搬到闸北顺泰里十二号,组织了小家庭,正好住在我家的隔壁(我住在十一号),我们的往来就更频繁了。当时我是商务印书馆的党支部书记,支部会议经常在我家开,秋白代表常来出席。他常与我谈论政局和党内的问题。他很尊敬陈独秀,但不满陈的独断专行。他和我一样对彭述之不满,认为彭浅薄,作风不正,并对陈独秀的信任彭述之有意见。“五卅”惨案发生后,陈独秀主张以发动三罢(罢市、罢工、罢课)来动员群众,制造舆论,压迫帝国主义让步;瞿秋白则认为应该更积极一些。他同我谈话时主张动员大批工人、学生连续到南京路上,看英国巡捕敢不敢再开枪。如果竟敢开枪,那就如火上加油,将在全国范围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怒潮,也将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同情和声援,对本国政府施加压力。他说他这意见陈独秀不同意。

茅盾故居(乌镇茅盾纪念馆供图)

一九二七年在武汉,我和秋白又有一段交往。我那时担任《汉口日报》的总主编。这个报,名义上是湖北省党部的机关报,实权却全部在员手中,社长是董老,总经理是毛,编辑部的编辑除了一个人全部是员。那时董老事忙,无暇顾及这个报的编辑方针,就由中央宣传部领导,当时秋白兼管宣传部,后来彭述之(他是宣传部长)到了武汉,又由彭领导。“四一二”事变后,陈独秀和彭述之多次对我说:《日报》太红了,左派有意见,要少登农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的消息。为此我请示董老,董老说不理他们。我也向秋白讲了,秋自想了想说:我们另办一张报!那时秋白的工作很忙,我除了有重大的消息要找他核实或请示,平时很少见到他。不过他对于党的喉舌——报纸,始终很关注。因为《汉口日报》名义上是的机关报,所以右派、左派都来干涉我的编辑事务,我时常向秋白诉说,因此,他早就有另办一张报纸的想法。他说:的政策要通过的报纸来宣传,本来就不正常,许多话只能讲一半;不如把这个报纸交给左派,抽出我们的同志另办一张党报,堂堂正正地宣传的政策。他主张新的党报仍由我任总编辑,另外由的负责同志组成社论委员会,负责写社论。这件事,秋白很重视,积极筹备,但不久时局迅速逆转,办党报的事终于成了泡影。

瞿秋白和瞿独伊、沈霞一九三〇年夏,秋白和之华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后,听说我也从日本回来了,就要找我。他们用暗号代真名写信交开明书店转我收。秋白改姓何,之华改姓林,还有住址(现在记不起来了)。我和我妻(孔德沚)按地址去访问,才知道他们夫妻是住在一个普通的楼房里,楼上卧室兼书房,楼下算是客厅兼饭堂。我们到楼上闲谈,秋白问了我在日本的生活,又向我介绍了这几年国内的革命形势,他对于我以写小说为职业表示赞同。大约过了一年多,那时王明已经上台,我风闻秋白同志受到了打击,心情不好,就与德沚又去拜访他们。我见秋白瘦了,之华说他的肺病又发作了,但精神仍旧很好。秋白见了我们很高兴,问我在写什么,我说正在写《子夜》,他很有兴趣地问了故事的大概情节。这是一九三二年夏,我刚写了《子夜》的开头几章。我就说,下次把原稿带来再谈罢。过了几天,我带了写好的几章去,从下午一时,他边看边谈,直到六时。谈得最多的是关于农民暴动的一章,写工人的部分也谈了不少。因为《子夜》中写工人罢工有盲动主义的倾向,写农民暴动没有提到土地革命,秋白告诉我,党的政策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建议我据以修改《子夜》中写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的部分。(关于农民暴动,由于我当时连间接的材料都没有,所以没有按秋白的意见修改,而只是保留了游离于全书之外的第四章。)我们话还没有完,晚饭摆上来了,打算吃过晚饭再谈。不料晚饭刚吃完,秋白就接到通知:“娘家有事,速去!”这是党的机关遭到破坏,秋白夫妇必须马上转移的暗语。可是匆促间,他们往哪里去呢?我就带了他们到了我的家里。当时我住在愚园路树德里,二房东是一个宁波商人。这幢房子是三楼三底带厢房,我住在三楼,身份是教书的。秋白夫妇来后,我对二房东说是我的亲戚,来上海治病的,过几天就回家。之华在我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转移到别处去了,秋白则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些日子里,秋白继续同我谈《子夜》。秋白看书极为仔细。《子夜》中吴荪甫坐的轿车,我原来是“福特”牌,秋白说:“福特”轿车是普通轿车,吴荪甫那样的资本家该坐“雪铁龙”。又说:大资本家到愤怒极顶而又绝望时就要破坏什么,乃至兽性发作。这两点,我都照改,照加。后来我们还议论了当时文艺界的情形,他对当时尚存在的“左”倾文艺思潮也持批评的态度。秋白还表示,他也想搞文学,写点东西。他也问到鲁迅,原来他还没有和鲁迅见过面,我答应为他们俩介绍。有一天,忽然冯雪峰闯来了,原来他们俩人也不认识,我只好为之介绍。我就考虑,说不定还有什么人闯来,不如让秋白到鲁迅那里去住。鲁迅那时住在北四川路底的一座公寓楼房内,这个公寓住的全是外国人,其中有少数日本人,公寓斜对面就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司令部。因此,一般闲人都不到那公寓里去,比我这里安全得多。我就托雪峰把秋白带到鲁迅家里去,介绍给鲁迅。秋白后来就在鲁迅寓中避难,直到之华探知原来住的地方没有出事,才搬了回去。秋白与鲁迅的交往与友谊从此开始。

瞿秋白和沈霞等幼儿园孩子在一起

这以后直到一九三三年底,秋白在上海与鲁迅一起领导了左翼文艺运动。他热心地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他也用化名写了不少犀利的杂文直刺派及其御用文人。我与他见面时常谈论文艺问题,有时我们也有争论,但多半我为他深湛的见解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折服。但是,谈到他自己,他总是十分谦逊。记得那时他写给我和鲁迅的短信中有一次署名“犬耕”。我们不解其意。秋白说:我搞政治,好比使犬耕田,力不胜任的。他进而解释道:这并不是说我不做员,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始终如一的,我做个中央委员,也还可以,但要我担任党的总书记诸如此类的领导全党的工作,那么,就是使犬耕田了。他这番自知之明、自我解剖的话,使我们肃然起敬。一九三三年末,秋白奉命去中央苏区。临行,向鲁迅辞行,也向我辞行。那次,他谈了很多话,但我总觉得他的心情有点郁悒;也许这是惜别之情,也许是因为不得不离开他喜爱的文艺战线又要走上新的征程。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秋白。一年以后,我们得悉秋白被叛徒出卖了;又隔不久,传来了噩耗,得到了秋白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的消息。那一年,秋白才三十七岁!秋白同志是中国早期的杰出领袖之一,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和秋白相识多年,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革命者,一个坚定的员,一个无私无畏的战士,一个能肝胆相照的挚友!秋白生前曾受过不公正的对待,他死后又遭到“”的诬陷。现在,被颠倒的一切终于又颠倒过来了,我真诚地祝愿秋白的灵魂得到安宁!1980年1月30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等。他捐赠稿酬设立的专门奖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 “茅盾文学奖”成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不姓茅,巴金也不姓巴

以敬畏之心,讲好茅盾故事 | 钟桂松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恭喜东西《回响》!

稿件初审:周 贝 张 瑶稿件复审:张 一稿件终审:王秋玲

他们获茅盾文学奖,他们写了什么样的故事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今(11)日公布获奖名单,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和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五部作品获奖。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近四十年来一直深受文学界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成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的重要标志。去年开播大热,主创获奖无数的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上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而本届获奖作品中,东西的《回响》已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也在影视化的计划中。

作为深受文学界重视和全社会关注的文学奖项,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们,他们是如何创作出这些作品的?他们想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什么?

《雪山大地》

杨志军/作家出版社

在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上,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以最高票位列第一。在采访中,评委之一罗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评委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都非常高,作品充分反映了汉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雪山大地》是杨志军的现实主义长篇新作。在《藏獒》之后,杨志军将目光投注回青藏高原旷天大野,以他标志性的诗性语言,展现了1949年以后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藏地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杨志军 图据作家出版社

小说描写汉族干部“父亲”来到沁多草原的野马滩蹲点,调查走访牧民的生存状况,遇见沁多公社主任角巴德吉,角巴让牧人桑杰带着父亲去野马滩,就此开启了父亲与桑杰汉藏两个家族、两个民族的生命传奇。

小说中的故事,与杨志军的成长经历紧紧链接在一起。无论是书中的人物,抑或是杨志军的家庭,都仿若一幅以小见大的时代历史画卷,在苍茫的雪山大地展开。

1955年,杨志军出生于青海西宁,父亲是从洛阳来到西北大学读书的青年知识分子,与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路西进,在西宁一家破破烂烂的马车店里创办《青海日报》。

杨志军的母亲,当时正在贫困中求学,听说有一所卫校又管饭又发衣服,便立刻报名。就这样,她成了由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管辖的卫校学生,之后又考入医学院,成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批国家培养的医生。

杨志军 图据作家出版社

据杨志军回忆,后来几乎年年都有西进的人,有的是个人志愿,有的是组织分配,有的是集体搬迁。父辈们的“故乡”历来比较模糊,原籍和老家远远没有脚下的土地来得亲切,大家不知不觉就有了一种情怀:愿意为高原付出一切,即便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到处都是地,只要你为它做过一件事,它就会认你是它的人;而你的回应便是:只要它为你提供过一夜的光亮、一冬的温暖、一餐的饱饭,你就会认它给你的是家、是整个故乡。

因此,在《雪山大地》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文字里有着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和蓬勃的民族精神,牧民的大爱大善以及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坚守自有一种震撼的力量。

杨志军 图据作家出版社

如同杨志军所说,《雪山大地》是一部关于爱的诠释——爱自然,也爱社会;爱旷野,也爱城市;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富有,也爱清贫;爱健康,也爱疾病;爱活着,也爱死亡;爱人类,也爱所有的生命。

他希望雪山大地的故事能讲给更多人,“希望在讲述父辈们和同辈们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歌哭而行,流连忘返,希望自然之爱也是人心之爱,在广袤的故乡厚土上,延续一代比一代更加葳蕤的传承。”

《宝水》

乔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宝水》是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书写力作,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个章节如同一幅长卷,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

宝水,这个既虚且实的小小村落,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链接着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也链接着无数人心里的城乡结合部。村子里那些平朴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大量丰饶微妙的隐秘在其中暗潮涌动,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宝水》内页 图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乡村,对于乔叶而言并不陌生——她一直在乡村里待到20多岁,先到县城,而后到郑州、北京。除了《宝水》之外,《玛丽嘉年华》《给母亲洗澡》也都是书写乡村题材的作品。

在想要创作《宝水》这部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后,乔叶开始去各大乡村采风,这被她戏称为“跑村”,“走马观花地看个大面儿,可不就是跑吗?”江西、甘肃、贵州、浙江、温州等等各地的村庄,都被她“跑”过。

与“跑村”相对的,是比较专注地跟踪两三个村近年的变化,这被乔叶称之为“泡村”,比如豫南信阳的郝堂村、老家豫北太行山里的大南坡村和一斗水村等,乔叶扎根于村落之中,对它们多有研究。

乔叶 图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跑村”是横向的,“泡村”是纵向的。在横纵之间,写作素材也铺天盖地而来,作为写作者,一方面得去拿取,另一方面又得防止深陷其中,“艰难之处还在于选择写一个什么样的村子。这个村子又该分几个自然片,要有多少户人家,这些人家要走什么动线,村子周边有什么人文景点,这些都需反复斟酌。等决定了这些就基本决定了一年内村里人的故事脉络。此外还要考证时令的花草植物和庄稼菜蔬,还要重新去拣择语言,还有对乡村诸多关系的重新辨析和审视。因正转型走文旅路线,在宝水的除了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还有形形的外来客……”

乔叶说,这个在行政级别框架上属于最纤细的神经末梢般的小小村落,却是千头万绪,“曾经有一个阶段,沉浸在这个既虚且实的小村中,我很是茫然焦虑,后来便渐渐放松下来,一字一句,点点滴滴,慢慢写起,涓涓汇聚,终成了这部《宝水》。”

“这是我迄今为止写得最耐心的一部长篇小说。起初是不得不耐心,而后是因为在这耐心中不断得到来自写作本身的奖赏。”乔叶说,最大的奖赏是,在这小说中,她安放好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诚哉斯言。”

《本巴》

刘亮程/译林出版社

《本巴》,是刘亮程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追寻逝去的人类童年,用充满梦幻哲思的文字,向世界讲述的古老而新奇的中国故事。

有趣的是,在这个宏大的创作背景下,刘亮程的《本巴》其实是一本自然浑成、语出天真的小说——在这部作品里,他塑造了一个没有衰老、没有死亡、人人活在二十五岁的本巴世界,让人们在游戏、故事和多重梦境里,回到世界原初意义上的本真,看见另一个时间中的自己。

《本巴》内文书法 图据译林出版社

为什么要创造出这样的一个没有衰老和死亡的世界?刘亮程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我内心不想再写一部让我疼痛的小说。《捎话》(《本巴》的上一本小说)中的战争场面把我写怕了,刀砍下时我的身体会疼,我的脖子会断掉,我会随人物死去。”

刘亮程说,所以,他创造的本巴世界里“是没有疼痛的”,死亡也从未发生。

刘亮程 图据译林出版社

《本巴》中,那些让现实与虚拟模糊不清的多重梦境,则是因为刘亮程自年少时起就开始做“被人追赶的噩梦”。

在梦中,刘亮程总是惊慌逃跑,梦中的自己瘦小羸弱,一脸恐惧。追赶他的人步步紧逼,他大声呼喊,却什么声音都喊不出来,只能最终在极度惊恐中醒来。

刘亮程说,被人追赶的噩梦一直跟随自己,从少年、青年到中老年,“个别的梦中我没有惊醒,而是在我就要被人抓住的瞬间,突然飞起来,身后追赶我的人却没有飞起来。他被留在地上。我的梦没有给他飞起来的能力。”

刘亮程 图据译林出版社

一次次在梦中的惊慌逃跑,催生了刘亮程创作《本巴》的想法,“把梦中的危难在梦中解决,让梦一直做下去,这正是小说《本巴》的核心。”他说,我不能每做一个噩梦,都用惊醒来解脱吧,那会多耽误瞌睡!

《本巴》通过三场被梦控制的游戏,影子般再现了追赶与被追赶、躲与藏、梦与醒中的无穷恐惧与惊奇,并最终通过梦与遥远的祖先和并不遥远的真实世界相连接。

说唱史诗的齐也称说梦者,本巴世界由齐说唱出来。齐说唱时,本巴世界活过来。齐停止说唱,本巴里的人便睡着了。但睡着的本巴人也会做梦,这是说梦者齐没有想到的。

刚出生的江格尔在藏身的山洞做了无尽的梦,梦中消灭侵占本巴草原的莽古斯,他在“出世前的梦中,就把一辈子的仗打完”。所有战争发生在梦和念想中。人们不会用醒来后的珍贵时光去打仗,能在梦中解决的,绝不会放在醒后的白天。

在《本巴》一环套一环的梦中,江格尔史诗是现实世界的部落传唱数百年的“民族梦”,他们创造英勇无敌的史诗英雄,又被英雄精神所塑造。

刘亮程与孙女玩耍 图据译林出版社

刘亮程说,写《本巴》时,我一直站在自己的那场噩梦对面,像我曾多少次在梦醒后想的那样,下一个梦中我再被人追赶,我一定不会逃跑,我会转过身,迎他而去,看看他到底是谁,我会一拳打过去,将他击倒在地。“我在不知觉中面对着自己的那场噩梦,难言地写出内心最隐深的意识。”

《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上海文艺出版社

从早期《我是少年酒坛子》《呼吸》的先锋实验,到《千里江山图》中危机迭爆的飞速叙事,孙甘露这位以先锋文学闻名的作家,在这本《千里江山图》中,选择了朴实的现实叙事,把个人与家国、历史与现实打通,用谍战悬疑的方式呈现着1930年代的上海,既保持了历史事件精确性的考证,又进行了知识考古,形成了一部“上海风物志”。

《千里江山图》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去想象和呈现它的过程。孙甘露将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理想主义者,重新聚起他们的精神和血肉,于焦灼乱世中躬身入局。他们是父亲,是爱人,是兄弟,他们在漆黑的夜里开始一段深不可测的航程。

图据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烛照现实的革命现实主义“红色新经典”,无论是写作题材,还是叙事方式,对于孙甘露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小说领域,他曾在多个场合也都称自己“只是一个初学者。”

之所以会迎难而上,以自己并不擅长的方式撰写《千里江山图》,来源于一次偶然的契机。孙甘露无意间了解到关于20世纪30年代初一次非常秘密的转移行动——从上海转移到瑞金。“从上海到瑞金的直线距离,大概就1000多里地。但在当时是不能这样走的,它必须绕到香港,从上海、广东汕头再回来。历史上的交通线是这样的,这样走的话就是3000里地。”

孙甘露 图据上海文艺出版社

于是,这一场历史上非常秘密但又非常重要的行动,就被孙甘露写进了这部《千里江山图》。通过小说的叙事旅程回溯时代的风貌,通过街巷、饮食、视觉和味觉唤起乡愁和城市的记忆,唤起对家国命运最深切的痛楚,对大变革时代的拥抱和体悟。

这一段惊心动魄且不太为人所知的革命史,风云诡谲,思潮翻涌,个人的遭遇、经历,与公共生活、宏大历史纠缠在一起,涌现出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孙甘露 图据上海文艺出版社

但是,在孙甘露看来,《千里江山图》中更为核心的,是讲述了一种信仰和理想的选择,“人们到底是怎样看待他的信念和道路的?换句话说,在动荡的时代,你到底站在哪一边?我觉得这才是最严峻的人性考验,这跟我们说的谍战故事结合在一起,才是有意思的部分。”

他说,从这样伟大的历史事件切入写作,从这些风华绝代的人物切入写作,是作者的幸运。

《回响》

东西/人民文学出版社

《回响》是作家东西的第四部长篇小说,首发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今年3月,还被改编为冯小刚导演的同名电视剧,登陆爱奇艺迷雾剧场,由于其情节汹涌,逻辑严密,甚至登顶了爱奇艺第一季度电视剧热播榜榜首。

故事是以一桩凶杀案开头,负责这起案件的女警冉咚咚,在调查中突然发现丈夫私自开房,追查真相的她同时陷入了婚姻的迷局。《回响》在案件与情感的复杂缠绕中,以“奇数章写刑侦推理,偶数章写爱情心理”的叙事策略,解开了一个个人物的身份、人格、心理迷局,抵达人性真实的幽深处。

影视剧《回响》海报

这种双线缠绕叙事的手法,也正是冯小刚看上《回响》的重要原因,他对此直言不讳,说如果《回响》写的仅仅是一个案件,自己就没兴趣拍它,“恰恰是他把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才让我觉得它有独特的一面。任何一件事其实是双声道立体声比较好。”

影视剧《回响》截图

东西原名叫田代琳,1966年出生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瑶族乡洞里村谷里屯,村子坐落在半山,只有十几户人家,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公路。他的写作,最早就是源于故乡,想去赞美故乡的善良;但写着写着就发现,故乡的好被写完了,还得写写它不好的地方,于是开始离开故乡,“随着自己身体的离开,我发现故乡是一个放大的概念……你离故乡再远,你还是会觉得被故乡拉着。”

故乡情是东西文学创作的深深烙印,即使在《回响》中没有直言故乡,但随着故事中的凶杀案进行下去,写到执行人的时候,他依然觉得看到了故乡人的面目,东西曾说:“我的家乡跟贵州交界,四面都是山。这样的地方可以出作家,是大山锻炼了我的想象力,包括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我发现,贫困地区的孩子对文学的梦想特别纯粹、特别强烈。”

为了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如今的东西拒绝了前去北京、上海发展的机会,选择定居于广西南宁,以便于常常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他说,“乡村与我有一条相连的脐带,让我知道乡村与亲人们的真实状况。包括现在农村的空壳、农民工进城的辛苦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我都是看得见的,所以我才敢说一个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的面貌。对城与乡的熟悉,让我在写城乡的跨程时比较有把握。”

文/毛渝川 编辑 乔雪阳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歌曲《矛盾》contradiction

正确的事儿挂在嘴边,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到。

做着正确的事情并贯彻到底,脑海中只有你的身影。

如果说历史没有更改,今天的你依旧光彩。和我对视,笑容灿烂。

这一切,突如其来,我们只好,坦然面对,再付出,重新等到未来兑现。

啊,从欣然接受,到出乎意料,仍无所畏惧。在我心中,你的姿态,一直这样。

正确的事儿挂在嘴边,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到。

做着正确的事情并贯彻到底,现在也只有你的身影。

虽然你为我面对一切,但是你心中只有我。

哪怕你已经被狠狠甩在身后,为我你毅然向前。

我们只能,在海边擦肩。你高不成低不就。即使我对你如你父母那般期许。

啊,我也沉默不语,和你一起,一切如初。

一生一世,风平浪静,这些没有关系。

从小就能照顾你,让我奉献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你我心甘情愿也将我们铭刻在心。

无论明天会是怎样,我们都要一起走过。

走到我们能再次相聚的一天,正式和彼此打招呼。

正确的事儿挂在嘴边,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到。

做着正确的事情并贯彻到底,脑海中只有你的身影。

无论明天会是怎样,我们都要一起走过。

走到我们能再次相聚的一天,正式和彼此打招呼。

虽然你为我面对一切,但是你心中只有我。

哪怕你已经被狠狠甩在身后,为我你毅然向前。

走到我们能再次相聚的一天,正式和彼此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