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都在提倡“孝”。古人不仅仅要求人们,在长辈活着的时候尽孝,就连长辈去世之后,也依然要像活着那样尽孝,古人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就是说,对待去世的长辈,一定要像生前一样孝顺,这才是最大孝顺。
正是人们有这样的讲究,所以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大家对于丧事都十分看重,也因此诞生出了很多丧葬礼俗和禁忌。
民间对于死亡的时间十分在意,很多地方都忌讳在正月当中去世,因为正月毕竟是一年之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头,那么一年里就会很被动,所以人们十分忌讳在正月去世。还有一些地方的人,忌讳在腊月去世、忌讳在“五黄六月”去世,因为腊月人们都在准备迎接新年,而农历的五、六月正是农忙的季节,所以人们对在这个时间有人去世很忌讳。
人们还讲究“寿终正寝”,“寿终”很好理解,就是寿命到了,不是因意外或者疾病去世;而所谓的“寿终正寝”就是说去世的时候,要在自己的房屋内。
除此之外,人们关于丧葬更多的忌讳则体现在丧礼的环节当中。
比如说,入殓的时候,人们会忌讳生肖相冲的人在场;盖棺的时候,也会忌讳自己的影子被关进棺材里;入殓之后,很多地方的人会忌讳雨水落到棺材上,民间有“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雨打棂,辈辈穷”的俗语;除此之外,入殓后停灵的时候,还会忌讳猫靠近灵柩;等等。
老祖宗这些丧葬礼俗的讲究,很多地方的人都会遵守。
在老祖宗的丧葬礼俗中,除了在丧礼当中有很多忌讳的事情之外,在丧礼结束之后,还会有“守孝”的说法。过去的时候,所谓丧葬,其中就包含了“守孝”,但是到了现在,人们却很少再讲究“守孝”了。而老祖宗守孝的风俗忌讳,现在估计也很少有人会遵守了!
守孝是在葬礼结束之后,亲属为了表示哀悼,而断绝一切交际、娱乐,在家守丧。
在过去,守孝居丧甚至都是一种严格的社会制度,如果有人违反,就会打上不孝的标签,对自己的事业、人生都会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古人认为一般要守孝三年,有时候也会守孝27个月,因为长辈哺乳的时间就是27个月。
民间则有很多居丧守孝的禁忌和风俗。
首先,禁忌去别人家串门,尤其是到病人的家中去。其次,忌讳守丧之人观看婚嫁、产妇、婴儿等等,避免触犯了别人喜庆的事情。第三,在居丧守孝期间,不能够唱歌跳舞,更不能娶妻纳妾,甚至要克制自己的原始欲望。第四,古代甚至还有居丧期间,不能够走正门的讲究!第五,古人还会在父母坟墓旁搭棚居住守孝。第六,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三天是不能够进食的,第四天开始只能够吃一点粥食,七天之后才能够吃果蔬,过了“二七”之后才能够吃肉。而且在守孝的三年内,是不能够饮酒的。除此之外,很多地方还会有在守孝三年期间,家中过年不会贴红对联,而是贴黄色的;守孝期间不会剃须、理发,直到守孝期满;而且逢年过节也不会上门拜年、走亲访友等等。
我们所了解的这些民间的风俗禁忌只是古代居丧守孝禁忌的一部分,即便是这一部分现在很多人也难以做到,更不用说是全部了。
其实,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已经不再被“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束缚,很多人还是认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便好。这种观念的转变,其实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说到丧葬文化,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这是华夏一族在五千年的时光中所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在原始的氏族社会之中,就存有关于丧葬的讲究。在儒家经典《周礼》中也曾有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生老病死乃是无法更改的规律,在先人去世后定要尊敬地为其操办后世,这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
现如今,在清明节、重阳节和中元节等多个传统节日中,人们都会奔波千里回到自己的家乡参与祭祖活动,以表达对于祖先的尊敬与哀思。但是这祭祖活动之中,有很多的讲究需要注意,不然一片好心将会导致祸乱。我们的老祖宗告诫到“上坟三不带,后代福气来”,在上坟的时候不要带这三物,家中后人的福气就会不请自来。
寓意差的供品
自古以来,不论是血缘还是亲族,人们都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会因为亲人的逝去而悲痛。所以出于缅怀先人的目的,人们便开始扫墓祭祖,这样的习俗从先秦时期流传至今,代代传承,是社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民俗事项。而在祭祀的时候,人们自然不会空手前往,不论是家中的庚饭还是采买的点心,人们总会携带供品前往,以告慰祖先,保佑平安。
在前去祭拜祖先的时候,后人所准备的精致点心和果食,表达的是一份虔诚的心意,但是民间自古就有多种多样的食物,不同的地方也各有特色,其中有这两样是需要格外注意的。首先是“空心”的供品,因为这样容易存有“无心之嫌”,祭祖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后人的一番心意,这样的做法虽然是无心之举,但却也难以心安。
其次,就是寓意不好的供品。例如在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梨”,读起来谐音同“离”,在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这样带有分离之意的水果最好不要带。逝者已矣,人们从此阴阳两隔,本就因为哀思而十分悲痛,这时候不断提到“离”,会导致听者有心,无端地引起烦恼。
鲜艳的衣物和花朵
扫墓祭祀,是十分庄重肃穆的,所以人们最好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像红色和黄色,这不适合上坟时的气氛,对祖先来说也是不尊重的,所以应该以一些素色的衣物为主,不然反倒会闹出一些笑话。
除此之外,处于守孝三年期间的人还需要格外注意,最好穿“孝衣”前往,这样才能体现诚意。推行儒家之道的孔圣人特别注重为亲人吊丧三年的规矩,在《弟子规》中也曾有言“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样的讲究是因为在孔夫子看来,每个人从出生起,至少有三年的时光无法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在双亲去世后,也要守孝三年,回馈父母之恩。
很多人在扫墓之时,会为先人准备花朵,但是这其中也另有讲究。在传统的观念之中,白色与黄色含有悼念之意,所以白菊花和白百合常是人们的首选,但是这象征情爱的玫瑰与颜色过于艳丽,香气扑鼻的花朵都是不合适的。
凶猛瑞兽貔貅
貔貅,是上古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在古人眼中是招财之物,所以人们常常佩戴其工艺品,以谋求家业的富贵与兴旺,在古代也是历任帝王所钟爱的祥瑞之物。而在上坟扫墓的时候,这样的物件却不适合佩戴。
因为貔貅在古人的心中也是十分凶猛之物,有镇压的效果。在古书籍《礼记》中曾有记载“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载谓举於旌首以警众也。”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在战争中碰到强大的对手时,举起貔貅旗帜,就能够达到警示后方士兵的作用。所以这样的物件最好不要带去坟地,难免会让人心生恐惧。
小结
古人所告诫道的“上坟三不带,后代福气来”,乃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所得,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三样物件都是需要留心注意的。
时至今日,这其中的讲究也仍然不过时,不论是携带的供品还是穿着,都需要做到得体有度,后人们还需用心领悟一番,以免在这祭祖大事上生出差池,导致祸乱。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