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导语:十月十五下元节,牢记“做3事,忌3事”,礼敬先祖保平安
在民间有一个节日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就连日历也没有标注,它就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元节。
下元节,别名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水的自然崇拜。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观:天官、地官、水官。其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观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3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在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意思是,在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一天,水官会降临人间解除人们的困厄,宫观里的士人和庶民会设斋坛进行祭拜,祈求消灾解厄,或者祭拜亡灵以祈求亡者的安宁。
“水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祇,掌管着江河湖海等水域,能够解除人们的困厄和苦难。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设斋坛祭祀水官,祈求消灾解厄、平安健康。同时,也会有人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亡灵,祈求亡者的安宁和保佑。
在过去,下元节这天的主要活动有祈愿神灵、修斋设醮、享祭祖先、吃节令食品等。例如,在旧时下元节这天北京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豆沙包”作为节令食品。
农历十月十五这天就是下元节了,老辈人提醒,下元节这天要牢记“做3事,忌3事”,礼敬先祖保平安!
一、做三事1、祭祀祖先
下元节,这个民间传统节日,不仅是慎终追远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感恩祖先、团圆共聚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带着敬仰和怀念的心情,回到家乡祭拜祖先,以示尊重和感恩。
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中,人们还会准备丰盛的菜肴,供奉给祖先亡灵,以示尊敬。这个习俗寓含了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祈求福禄祯祥的降临。
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
2、祈愿神灵
下元节也是一个祈愿神灵的节日,人们会通过祭祀、祈福等方式,向神灵祈求保佑和庇护,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我国福建莆田、台湾基隆等地,也有着祈愿神灵的习俗,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
这种传统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也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3、布田仪式
在下元节这天,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摆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汁均匀的擦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二、忌3事1 、忌杀生
下元节,作为民间传统节日不仅因水官的诞辰而显得特别,更是人们祈福许愿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特别注重避免血腥,以免影响一年的运势。因此,祭祀活动中忌杀生,取而代之的是放生,充满了慈悲与善意。同时,人们也会选择吃素食,不吃肉,以示内心的虔诚与敬畏。
2、忌穿着艳丽
下元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祭祖,因此,在这一天,穿着素雅是表达对先祖尊敬的最好方式。
相比之下,色彩艳丽的衣物可能显得不太合适,因为它们可能会干扰到庄重肃穆的祭祀氛围。
因此,素雅的衣着更能体现出对于先祖的敬意和怀念。
3、忌讳晚上出门
下元节是祭祀的日子,由于阴气较重,最好不要在此时到处溜达。尤其在初冬时节,昼夜温差大,人们容易感冒着凉,因此晚上应尽量减少出门。
十月十五下元节到了,您还知道哪些习俗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导语:十月十五下元节,牢记“做3事,忌3事”,礼敬先祖保平安
在民间有一个节日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就连日历也没有标注,它就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元节。
下元节,别名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水的自然崇拜。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观:天官、地官、水官。其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观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3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在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意思是,在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一天,水官会降临人间解除人们的困厄,宫观里的士人和庶民会设斋坛进行祭拜,祈求消灾解厄,或者祭拜亡灵以祈求亡者的安宁。
“水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祇,掌管着江河湖海等水域,能够解除人们的困厄和苦难。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设斋坛祭祀水官,祈求消灾解厄、平安健康。同时,也会有人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亡灵,祈求亡者的安宁和保佑。
在过去,下元节这天的主要活动有祈愿神灵、修斋设醮、享祭祖先、吃节令食品等。例如,在旧时下元节这天北京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豆沙包”作为节令食品。
农历十月十五这天就是下元节了,老辈人提醒,下元节这天要牢记“做3事,忌3事”,礼敬先祖保平安!
一、做三事1、祭祀祖先
下元节,这个民间传统节日,不仅是慎终追远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感恩祖先、团圆共聚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带着敬仰和怀念的心情,回到家乡祭拜祖先,以示尊重和感恩。
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中,人们还会准备丰盛的菜肴,供奉给祖先亡灵,以示尊敬。这个习俗寓含了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祈求福禄祯祥的降临。
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
2、祈愿神灵
下元节也是一个祈愿神灵的节日,人们会通过祭祀、祈福等方式,向神灵祈求保佑和庇护,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我国福建莆田、台湾基隆等地,也有着祈愿神灵的习俗,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
这种传统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也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3、布田仪式
在下元节这天,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摆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汁均匀的擦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二、忌3事1 、忌杀生
下元节,作为民间传统节日不仅因水官的诞辰而显得特别,更是人们祈福许愿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特别注重避免血腥,以免影响一年的运势。因此,祭祀活动中忌杀生,取而代之的是放生,充满了慈悲与善意。同时,人们也会选择吃素食,不吃肉,以示内心的虔诚与敬畏。
2、忌穿着艳丽
下元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祭祖,因此,在这一天,穿着素雅是表达对先祖尊敬的最好方式。
相比之下,色彩艳丽的衣物可能显得不太合适,因为它们可能会干扰到庄重肃穆的祭祀氛围。
因此,素雅的衣着更能体现出对于先祖的敬意和怀念。
3、忌讳晚上出门
下元节是祭祀的日子,由于阴气较重,最好不要在此时到处溜达。尤其在初冬时节,昼夜温差大,人们容易感冒着凉,因此晚上应尽量减少出门。
十月十五下元节到了,您还知道哪些习俗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闽南网]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俗称亡人节、七月半,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起于北魏的中元节迄今已千年有余,在这一天,放灯让鬼魂得以转世的习俗时代承袭,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时代特色。
而在佛家的说法里,七月半这天要感恩报答父母的生长养育之恩。因此在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中元节是哪一天几月几日
》》中元节来历由来及传说
七月半中元节的来历由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七月半中元节
七月半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之后来到了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了受十八层地狱的那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十分之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实在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然恂私情,让看守牢房小鬼偷偷的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也都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称之为“鬼节”,那么中元节有什么禁忌和传统习俗呢?中元节晚上几点不能出门?
中元节几点不能出门?
鬼节当天晚上11点之后不建议出门,11点到凌晨的这段时间是子时也是一天当中阴气最重的时间。
另有一说法,一般在6点半以后,即天黑之后。最好在天黑之前回家。 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的传统禁忌
中元节禁忌-夜游
八字弱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 ,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中元节禁忌-非特定场台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鬼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鬼己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
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鬼兄弟,通常都会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中元节禁忌-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鬼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中元节禁忌-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鬼节这一天在家对着镜子自拍更是危险,因为鬼兄弟很有可能会从镜子里面出来。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下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元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南方,也被称为“鬼节”;传说地府在该日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同样要进行重大的纪念活动。
据侯印国介绍,“三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根据道教的说法:这三个日子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对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先秦时就形成相应的祭祀制度。《仪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意思就是: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祭山和丘陵,是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任其或浮或沉;祭地,就是祭后把祭物掩埋起来。道教产生后,形成了“三官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太上三官经》中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有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早期道教中有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祈祷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或刻在金属片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三官出巡图》 宋代马麟绘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也就是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在下元节,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时,下元节还有三天官方假期。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示诚,称为斋戒。以前,人们会在空旷的原野放孔明灯,在河面上放河灯;或者焚烧“金银包”、纸钱等,来祭拜祖先亡灵;同时,也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让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祛除水患、农作物平安过冬。也愿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民间也有将水官视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说法。民间故事中,“老君”最有代表性的法宝是炼丹炉,因此也被视为“炉神”,与炉相关的行业,比如铁匠等,也将太上老君尊为祖师爷,并在下元节这一天祭祀炉神。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现在,人们可在家中纪念祖先,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在这一天,对一些身患疾病或者遭受不幸的亲朋好友,大家可以一起为其祷告、解厄,希望其缓解病苦、放松身心,早日康复。
作为节日,自然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轼在下元节所作的诗《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农历十月十五,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黄楼,是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苏轼心情极为畅快,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座位的旁边。“不用红纱”是反衬“明月皎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泛舟五湖之上,已经有约。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有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并不是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