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祭祖日记(祭祖日)

发布时间:2024-04-14 20:05:09作者:稳走感情路来源:网友上传

祭祖日记(祭祖日)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什么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重阳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旧时按惯例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至今,在浙江桐庐、福建莆仙及台湾、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们在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据了解,如今珠三角的孔子后裔,每年重阳也会到广州白云区的凤鸣古冢祭祖——拜太公,是为家传古风。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渊源,中国政府也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引导人们尊老、爱老、敬老。   

重阳扫墓,切合山区实际,大有好处。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岭上,周边基本上是草木丛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岭扫墓难免把衣衫都弄湿了。重阳则不同,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雨水偏少,这时扫墓不仅出行方便,还可登高远眺,欣赏各处美景。   

况且,重阳节一般与国庆节相距很近,这时外出工作的人也容易安排时间回乡与亲人一起扫墓祭祖。   

重阳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风俗。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许多香港人扫完墓、看望过先人之后,再举家带上吃喝,去野外郊游。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别拥挤。   

据史料记载,香港重九祭祖的习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廖族时至今日仍然保留此习俗,其秋祭的场面甚为浩大。不过,在参与人数和祭祀形式及规模方面,均有别于新界原居民以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

资料记载,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另一部分人则清理坟旁杂草,扫除垃圾。

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年俗日记:祭祖

来源:光明网

讲述人: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祭祀先祖,是我国民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我们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严延年传》写到,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除夕祭祖,是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

而老百姓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团圆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在家中祭祖期间,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

按照民间的观念,我们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所以人们在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直到现在,重视祭祀祖先,依旧是中国礼仪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论语》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让我们养成一个厚道、孝顺、感恩的心,而祭祀祖先便是一种知恩报恩。祭祀祖先,是为了报本反始,缅怀祖德。我们都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孝道”跟“悌道”,而孝、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

其实,大家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而我们在祭祖时那些寄托出的思念和请求保佑的期盼,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

中元节哪天祭祖好?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老规矩要遵守

导读:中元节哪天“烧包”?早清明晚十一,七月15正日子,老规矩要遵守

立秋节气以后,就迎来了又一个传统的节日——中元节。在民间也多叫它“七月半”,因为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而十五就是一个月过去一半,所以也简称为“七月半”。

在我的家乡这边七月半可是一个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对它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清明节。像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外地打工了,一般很少回家,有些甚至连过年都不会回来。

但是到了清明节、七月半这两个节日,哪怕离家上千公里远,依然会请假赶回来。就是因为在清明节、中元节都有祭祖的习俗。如果这样主要的日子都不赶回来,就会遭到村里人说闲话的,会被认为这是不肖子孙。

那中元节快到了,哪一天祭祀祖先好呢?老规矩:“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元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四大鬼节”之一,在民间关于它也有很多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在“七月半,鬼门开”,说的是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半这个节日前夕,阎罗殿的鬼门打开了,而去世的亲人们就可以回到阳间,然后来看看在世的亲人们,并且享受亲人为他们准备的水果、美食等。

不过需要指出来的是虽然这个节日叫“七月半”,但却并不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大多数的地方都是在农历七月初十这天就开始了,在有极少数地方更是提前到了七月初一这天。

在我的家乡这边,普遍都是从七月初十这天就开始了,然后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准备“迎接”去世的亲人回家。而且我的家乡这边,七月半中元节期间是没有像清明节那样上山祭祖的习俗,都是在七月初十这天就在自家摆好贡品和祭祀用的东西,在家里就可以祭祀了。

但是笔者也听一些北方的网友们说,在他们的家乡有七月半祭祖的习俗。就是在七月初十这天,带好祭品和祭祀的用品,先到祖坟去祭拜,之后回到家里再举行祭祀活动,不得不说这些地方的祭祀搞得非常隆重,但是也很麻烦。

而关于中元节最主要的一个习俗,那就是供奉祖先了,用各种好吃的、好喝的一日三餐来“招待”他们。那么具体何时祭祖好呢?在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即“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

它的意思是说在清明节祭祖的话,早一点也是可以的,或者是提早几天也没事。而到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的时候,祭祖可以晚一点,哪怕推迟几天也无所谓的。但是如果是中元节祭祖最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不可以早,也不可以晚,这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

这是因为中元节有点特殊,前面也说了中元节期间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而到了七月十五这天的晚上它就会关上了,所以祭祖的话最迟不能超过这天的傍晚,因为一旦“鬼门”关上了,他们也就回不去了。

另外关于中元节祭祀也有两种说法。有的地方是从七月初十这天开始,每天早中晚都要三次摆好供桌和贡品,来招待亲人。连着供奉五天,等到了七月十四,多数会延迟到十五这天才“烧包衣”,送走先人。

但是在有些地方则是在七月十四,或者是七月十五这天才开始摆好供桌和各种贡品,一日三餐好吃好喝的招待亲人。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只是祭祀先人们一天。然后到了傍晚在太阳落山之前,就要烧“包衣”,燃烧纸钱和放鞭炮,把这些先人们送走。

而且在送先人走的时候,先要在家里摆好供桌和贡品,之后再在路口选择一个地方烧“包衣”。至于烧包衣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要在过了下午5点钟以后才行,太早了光线太亮。但也不宜太晚,不能超过九点钟。

当然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具体还是要看当地的习俗吧。但不管是在哪一天祭祖,都要记住前面所说的古人传下来的老规矩——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清明节可以提前,下元节可以推迟,可中元节最好是在七月十五这天哦。

中元节又要到了,在你的家乡中元节有哪些习俗呢?一般都是在哪一天祭祖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中元节哪天祭祖好?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老规矩要遵守

导读:中元节哪天“烧包”?早清明晚十一,七月15正日子,老规矩要遵守

立秋节气以后,就迎来了又一个传统的节日——中元节。在民间也多叫它“七月半”,因为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而十五就是一个月过去一半,所以也简称为“七月半”。

在我的家乡这边七月半可是一个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对它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清明节。像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外地打工了,一般很少回家,有些甚至连过年都不会回来。

但是到了清明节、七月半这两个节日,哪怕离家上千公里远,依然会请假赶回来。就是因为在清明节、中元节都有祭祖的习俗。如果这样主要的日子都不赶回来,就会遭到村里人说闲话的,会被认为这是不肖子孙。

那中元节快到了,哪一天祭祀祖先好呢?老规矩:“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元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四大鬼节”之一,在民间关于它也有很多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在“七月半,鬼门开”,说的是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半这个节日前夕,阎罗殿的鬼门打开了,而去世的亲人们就可以回到阳间,然后来看看在世的亲人们,并且享受亲人为他们准备的水果、美食等。

不过需要指出来的是虽然这个节日叫“七月半”,但却并不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大多数的地方都是在农历七月初十这天就开始了,在有极少数地方更是提前到了七月初一这天。

在我的家乡这边,普遍都是从七月初十这天就开始了,然后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准备“迎接”去世的亲人回家。而且我的家乡这边,七月半中元节期间是没有像清明节那样上山祭祖的习俗,都是在七月初十这天就在自家摆好贡品和祭祀用的东西,在家里就可以祭祀了。

但是笔者也听一些北方的网友们说,在他们的家乡有七月半祭祖的习俗。就是在七月初十这天,带好祭品和祭祀的用品,先到祖坟去祭拜,之后回到家里再举行祭祀活动,不得不说这些地方的祭祀搞得非常隆重,但是也很麻烦。

而关于中元节最主要的一个习俗,那就是供奉祖先了,用各种好吃的、好喝的一日三餐来“招待”他们。那么具体何时祭祖好呢?在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即“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

它的意思是说在清明节祭祖的话,早一点也是可以的,或者是提早几天也没事。而到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的时候,祭祖可以晚一点,哪怕推迟几天也无所谓的。但是如果是中元节祭祖最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不可以早,也不可以晚,这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

这是因为中元节有点特殊,前面也说了中元节期间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而到了七月十五这天的晚上它就会关上了,所以祭祖的话最迟不能超过这天的傍晚,因为一旦“鬼门”关上了,他们也就回不去了。

另外关于中元节祭祀也有两种说法。有的地方是从七月初十这天开始,每天早中晚都要三次摆好供桌和贡品,来招待亲人。连着供奉五天,等到了七月十四,多数会延迟到十五这天才“烧包衣”,送走先人。

但是在有些地方则是在七月十四,或者是七月十五这天才开始摆好供桌和各种贡品,一日三餐好吃好喝的招待亲人。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只是祭祀先人们一天。然后到了傍晚在太阳落山之前,就要烧“包衣”,燃烧纸钱和放鞭炮,把这些先人们送走。

而且在送先人走的时候,先要在家里摆好供桌和贡品,之后再在路口选择一个地方烧“包衣”。至于烧包衣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要在过了下午5点钟以后才行,太早了光线太亮。但也不宜太晚,不能超过九点钟。

当然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具体还是要看当地的习俗吧。但不管是在哪一天祭祖,都要记住前面所说的古人传下来的老规矩——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清明节可以提前,下元节可以推迟,可中元节最好是在七月十五这天哦。

中元节又要到了,在你的家乡中元节有哪些习俗呢?一般都是在哪一天祭祖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