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面大鼻小的男人 面大鼻小莫问财啥意思

发布时间:2024-04-13 17:33:06作者:谁为谁伤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一个長有大脸的人,但鼻子長的确很小不成比例一生命会怎样?

一个長有大脸的人,但鼻子長的确很小不成比例一生命会怎样?

長有一张大脸但鼻子确相对较小,是入世型的命能积极与人互动交往、积极热情的去面对工作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与工作中确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一生劳苦艰辛忙忙碌碌出力不讨好,因此在事业与财运上难有较好的发展和聚集多的财富。

在情恋与婚姻上由于脸大鼻小的人,一生中大部分精力都在为生计而忙碌加之好计较心胸小性子较急,而且在情恋婚姻上又特别较真一路走到黑,因此在婚姻上会常感不顺不如意,或是最终以失败以告终。

以上是对脸大鼻小的人,一生命运的简批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此命相的人生長环境能有一个良好的改变并能得到良师指点,那也会有一个很幸福很有成就的未来!

作者:洛阳易学李国良

为什么说“面大鼻小,贫苦到老”?古人的识人术到底准不准?

人们常说“面由心生”,现在也还有很多人“以貌取人”。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够了解别人,那就是有智慧的表现;而如果能够认识自己,那便是聪明的象征了。

认识自己虽然有迹可循,但想要做到却非常困难。而认识别人却相对简单一点,从古至今认识别人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过去人们称之为“相术”,而到了现在人们称之为“心理学”。

而民间的老人们,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识人之术,借着俗语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广为流传。比如说“龟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这句话,就是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识人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面大鼻小,贫苦到老”的老话,同样也是老祖宗的经验。而民间很多人也认为,鼻子大的人往往有着不错的生活,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那么,老祖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古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识人理论,我们经常说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就是其中的代表。而鼻子,作为我们脸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自然也能够从鼻子上看出一些人的人生奥秘。

那么,过去的那些人,究竟是依据什么,而得出像“面大鼻小,贫苦到老”这样的识人俗语呢?

其实很简单,古人就是用了我们现在经常用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归纳”。

古代那些知名的识人大师,比如说曾国藩、柳庄等等,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往往都是通过自己以及前人的生活经验,将不同人的长相、行为举止、生平成就等等,都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得出什么样的人聪慧、什么样的人富贵、什么样的人贫苦,什么样的人早夭,什么样的会有所成就等等。

俗话说“没有一片叶子是相似的”,人更是如此,不仅面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思想、行为、精神更是大不相同,所以这种归纳总结的方式,总会有些偏颇。

除此之外,古人所总结出的这些“面大鼻小,贫苦到老”的俗语,还与古代的审美有关。

古人讲究天尊地卑、男刚女柔,所以很多识人之法的基础也是这种审美。比如说,人们将鼻如悬胆、双耳贴脑、天庭饱满、剑眉等等,看作是好的长相。而这些恰恰能够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而对于女子来说,说话要像春燕一样柔和,面要白,发要黑,脖子要长,唇红齿白,手掌纤细等等,这些特征往往都是能够表现出女子柔美的特性!

民间还有俗语说“男人走,大甩手;女人走,风摆柳”,说的就是古人对男女行走之态的不同要求。男子大甩手,表示其雄壮、阳刚;而女子风摆柳,则表示其柔美、娇弱。

说到底,无论是“面大鼻小,贫苦到老”的说法,还是“男人走,大甩手;女人走,风摆柳”俗语,都是老祖宗对人们的审美要求,也是老祖宗对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

而这些俗语、老话,往往都是老祖宗过去的生活经验,很多经验放到现在或许已经不适用了。那么“面大鼻小,贫苦到老”的说法,现在还适用吗?

鼻子塌不算什么,鼻孔外露才拉胯?别担心!3大武器助你逆天改命

俗话说:“面部一枝花,全靠鼻当家”,可以说,鼻子对一个人的颜值影响占比是非常大的。曾经,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鼻子塌是最令人烦恼的,殊不知,只要鼻型小巧精致,五官没有明显硬伤,塌鼻子也是能出美人的,比如邓丽君、梁小冰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直到认识到鼻孔外露才发现,一旦沾上它,不光鼻子本身单独拎出来不太美观,对整体颜值也会有一定影响。本期咱们就直面鼻孔外露,一起寻找拯救颜值的方法,让原生鼻不算优越的女人们也能重拾自信。

一. 为什么会鼻孔外露?原因在这里

既然要直面鼻孔外露,咱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地了解它,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讲,只要是鼻孔外露的人,就一定会存在从正面看上去鼻尖朝上,鼻孔大,鼻翼宽,鼻子整体短小这四个特征。

①先天鼻孔外露的形成原因

不过鼻孔外露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因此这两者之间形成外露的原因也是有所差别的。先天的鼻孔外露,原因逃不开鼻小柱、鼻翼和鼻梁,这三点都是决定鼻型的关键要素。

>>鼻唇角度太大

鼻唇角就是鼻小柱和人中之间形成的夹角,这个夹角的角度越大,鼻孔外露越明显,通常90度以下是正常且比较好看的,比如刘亦菲的鼻唇角就是非常标准的90度,看起来很和谐;而超过90度,比如杨幂的鼻子,就很可能会造成鼻孔外露,自然美观度相对就低一些了。

>>鼻小柱往前伸/往后退

不过,鼻小柱的形态相对来说,对鼻型的影响力是更大的。当鼻小柱往前延伸太多,但是鼻翼处于正常形态,也就是鼻孔不大不小的时候,鼻头朝下,就很容易形成露鼻孔的鹰钩鼻,吴昕、刘德华、李维嘉三人的鼻子就是这样。

而鼻小柱太往后退也一样会露鼻孔,比如车晓和付菁,她们的鼻头就好像往后收缩了一样,导致鼻孔更容易露出了,正面看还会有种“猪鼻子”的既视感。

>>鼻翼缘靠后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鼻翼缘太靠后,娱乐圈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那英和刘嘉玲了。她们两个人的鼻翼都比较厚实、往后,同时鼻小柱又太短,所以看上去鼻孔就比较大,且外翻了。

②后天鼻孔外露的形成原因

而后天鼻孔外露,主要就是因为一些日常生活习惯所造成的了。

>>挖鼻孔

第一个就是挖鼻孔,提到它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意料之外,但是细细想来吧,有觉得是情理之中。确实,积少会成多,量变最终也会引起质变。经常挖鼻孔,不仅鼻孔会变大,一不小心还可能会造成鼻孔内部破口感染,并且还很影响自己对外的个人形象,实在得不偿失。

>>表情管理不当

还有表情管理不当,它跟挖鼻孔一样,虽然不会直接导致鼻孔外翻,却会在日积月累当中形成肌肉记忆。比如李佳琪在表情自然时,没有出现鼻孔外翻的情况,可是一旦大笑,就会破功。其面部皱成一团不说,整个五官也会呈现往上走的趋势,当然鼻子也一样。

女演员当中,还有白鹿也是这样,微笑和大笑鼻孔的状态明显不一样。

>>口呼吸

其中,口呼吸算是比较严重的了。因为不挖鼻孔、做好表情管理以后,鼻孔 外翻的情况会很快得到改善,口呼吸就不一样了,不论是造成外翻还是缓解外翻,它都会经历一个相对来说更加漫长的过程。

长期用口呼吸的人,很大概率会导致下巴后缩、上颚突出,凸嘴大鼻、鼻孔外露,甚至是双下巴,这些都是经过科学论证,不是凭空捏造的。要想改善,可以通过舌头顶住上颚、佩戴口呼吸矫正器等方式,养成鼻呼吸的好习惯。

二. 鼻孔外露为何拉胯?面容状态给你答案

至于为什么都说鼻孔外露很拉胯,从这部分人的面容状态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我列举了很多明星的图片,相信大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

①显凶态

鼻孔外露很多时候都会给旁人一种“用鼻孔看人”的感觉,要是在此基础上,再出现皱眉的表情,则会在无形之中加强这种威严感和不容侵犯的气场,让整个人看起来更加难以接近。和拥有精致小翘鼻的赵丽颖比起来,后者就更显温柔甜美了。

②显土气

除此之外,鼻孔外露还会加强五官钝感,从而凸显出或多或少的土气。演员沈月就是这样,要是论眉眼、嘴唇、脸型,她不一定会输,可要是论五官精致度,仅凭一个鼻孔外翻,其面容的整体精致度就被削减了不少。不过由于外翻的程度不大,倒是使她多了一份领家妹妹的亲近感。

像这种情况,就非常吃妆容和穿搭,要是有一样没跟上,土气感很容易就显露无遗了,这也是沈月一直以来被某些人所诟病的一点。反观韩佳人,鼻孔不外露,其他五官也没有短板,所以整体面容精致度非常高,短发时气质还比较偏明亮少女,要是留一头长发的话,女神范就更浓了。

③显老态

不过最让人烦恼的还要属鼻孔外翻显老态这一点了。长相偏甜美挂的还好,就像沈月、谭松韵一样,如果平时保养得好,轻微的鼻孔外翻或许反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幼态、邻家的可爱感,32岁的谭松韵到现在饰演高中生都毫无违和感。

但是,对于那些长相本身就比较成熟的女性来说,鼻孔外露会让面中在视觉上往后缩,脸颊失去了胶原蛋白,就会加剧凹陷扁平;要是鼻孔外露的同时还伴随着鼻子塌的话,还很可能让嘴唇弧度变得更加明显,造成嘴凸。最后,在双重因素的叠加之下,加重年龄感,无比显老。

另外,鼻孔外翻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更应该注意鼻毛是否过长和清理脏东西,否则真的很影响旁人的观感,说起来也是有失礼仪的。

三. 巧用3大“武器”,鼻孔外露也能逆天改命

这么说来,鼻孔外露的人就没救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很多鼻孔外露的女明星,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沈月,她们只要把妆容发型搞好了,一样能呈现出非常好的效果,对于咱们也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①改掉不良习惯

首当其冲的就是改掉那些不良的习惯,比如挖鼻孔、表情管理不当、口呼吸等等,对后天形成的人来说,也许能成功改善外翻;对先天就是的人来说,也规避了加剧外翻的可能。这也算是为后续的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化妆

>>鼻头M形阴影+不点鼻头高光

做好鼻部修容,就成功一半了。它跟普通鼻子的化妆手法相比,一样都需要在鼻梁两侧打阴影、山根加高光。不一样的地方在鼻头,我们平常只需要在鼻头化V字形+鼻头点高光就能起到缩小鼻头的视觉效果,而鼻孔外翻为了转移旁人对鼻子形态的注意力,需要在鼻头化M字形,不点高光,才能有所改善。

>>唇妆哑光

有一点可能大家很难想到,就是鼻子和嘴唇是挨着的,涂抹高光口红时,很容易会将旁人的视线吸引到外翻的鼻孔处。因此,选择饱和度低、雾面的口红才是鼻孔外露人群的最佳选择。

>>强调眉眼

同样的思路,口红可以转移视线,强调眉眼妆容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我们心目中经典的港风美人王祖贤,她就非常注重眉眼的刻画,一般都是浓眉、深眼线示人,因为眉眼足够有吸引力,以至于我们都忽略掉她的鼻孔外翻和轻微龅牙了。

③发型

最后就是发型的选择,要知道齐刘海或者厚刘海遮住了额头和眉毛,所以咱们的视线在第一时间自然是会被吸引到面中,也就是眼睛、嘴巴,尤其是鼻子上,但是针对鼻孔外翻的人,其鼻型并不占优势,所以最好还是留斜分的长刘海,或者直接全部梳上去,才能分散对鼻子的过度关注。

不管是鼻孔外露,还是其他任何五官上的缺陷,希望大家在面对它们的时候都不要自卑,不要产生过度的容貌焦虑,有时候只是一个发型、一个妆容就可以解决的。愿我们都能与更美的自己相遇。LL#秋日生活打卡季##头条创作挑战赛##潮流风格穿搭##穿搭#

地位曾比龙高,老虎是怎么“混入”十二生肖的?

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

怯敌辱其班,虚言负其恩。

爪牙欺白刃,果敢无前阵。

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这是唐代诗人李咸用的《猛虎行》,以虎喻人,笔法豪迈,堪称千古绝唱。

虎是食,自古名声不佳。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欧阳修说“猛虎白日行,心闲貌洋洋,当路择人肉,罴猪不形相”,苏轼说“亲射虎,看孙郎”……都视虎为害。在日常用语中,不乏虎狼之心、为虎作伥、养虎遗患、三人成虎等贬义词。

那么,李咸用为何还要赞美老虎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虎崇拜亦常见:新生儿戴虎皮帽、穿虎鞋,旧式家庭中常挂《猛虎图》,北方人喜用虎枕,日常装饰中亦多见虎形……此外,还有很多带虎的好词,如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踞龙盘、虎背熊腰等。

在传统文化中,虎与龙一样,都是既可怕又有用的存在,甚至十二生肖也给虎留了个位置。直到今天,为什么非用这12种动物,究竟何时开始采用生肖纪年、如此纪年的意义何在等问题,尚无答案。

12种生肖中,除了龙属传说动物,剩下的大多吃素,要么杂食,只有虎和蛇是纯粹的肉食动物。

如此不合群,它是怎么混入其中的?

(宋)佚名《卞庄子刺虎图》

生肖最早按月排列

十二生肖的历史悠久,至少西周时已存在。1929年8月,郭沫若先生完成了《释支干》一书,创造性地提出:十二生肖可能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

郭老发现,早在公元前2100年前,古巴比伦已定17星名,有射手、蝎、蟹、山羊、水瓶、双子等。后成黄道十二宫说,传向古埃及、古希腊等地,在古希腊,发展为12星座说。

郭老认为,古巴比伦的天文学成果传入中国时,黄道十二宫说尚未形成,中国人虽将天空分为12份,却自行定名,即成生肖。

此说有两个漏洞:

其一,黄道十二宫按月算,而生肖按年算。

其二,十二生肖的干支有汉字专称,如子丑寅卯等,其意难详,与古巴比伦迥异。

先看第一个漏洞。上世纪30年代(一说40年代),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楚帛书》(又称《楚缯书》),其中记十二生肖,按月份排列,与古巴比伦完全一样。

《楚帛书》的排列方式为:鹿、禺彊、獭、鴽(音同如,鹌鹑类的小鸟)、句芒、蛇、鸠、祝融、鹰、螳螂、蓐收、狼。禺彊、句芒、祝融、蓐收是四方神,分掌北方、东方、南方、西方。

再看第二个漏洞。学者王宁发现,十二干支的含义与十二星座完全匹配。比如子,甲骨文中有长大能走之意,与古巴比伦的天蝎座意近;丑在甲骨文中,有天平之意,对应天秤座;寅在甲骨文中有少女之意,对应室女座;卯在甲骨文中指黄帝,是战神,对应狮子座;辰在甲骨文中有舆鬼之意,对应巨蟹座,古巴比伦人称巨蟹座为鬼星团……

如此雷同,很难说是巧合。

夏朝前可能已有生肖

《释支干》发表后,引起巨大争议。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日书》(相当于原始《黄历》),记有生肖:

子,鼠也。盗者兑(锐)口。

丑,牛也。盗者大鼻。

寅,虎也。盗者壮。

卯,兔也。盗者大面。

辰,盗者男子,青赤色。

巳,虫也。盗者长而黑。

午,鹿也。盗者长颈。

未,马也。盗者长须耳。

申,环(即猨,通猿)也。盗者圜面。

酉,水(即隹,音如追,意为雉)也。盗者高而黄色。

戌,老羊也。盗者赤色。

亥,豕也。盗者大鼻而票行。

个别项目与今异,辰后未记动物名,可能是秦汉时龙已成皇家象征,方书不敢提及。有学者认为,《释支干》中称“十二生肖是东汉才出现的”,可秦代已成形,故十二生肖应是本土自发形成。

其实,该发现不足以推翻郭老的立论。郭老认为巴比伦天文学知识是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传入中国的,比秦朝早了近2000年。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古墓中,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它们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从中亚传入中国的。此外,小麦、黄牛、绵羊、山羊等也先后从中亚传入中国。既然这些能传入,古巴比伦的天文成果为什么不能传入呢?

研究表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四方文明向中原地区汇集的速率加快,到公元前2千纪前后,催生出夏文明。

老虎的地位曾比龙高

如果十二生肖是舶来品,那么,老虎这种本土动物又是怎么混进去的呢?这可能与商朝的虎崇拜有关。

中国自古崇拜虎。1987年5月,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用蚌壳堆塑的龙虎等动物图案(蚌壳象征生育),距今已6000年至8000年,引起轰动。人们称出土的龙是“中华第一龙”,出土的虎则较少提及。

其实在古代,龙虎都是神与人之间的交通工具。

比如前面提到的东方神句芒、南方神祝融、西方神蓐收,都是乘两条龙;黄帝和王母娘娘则乘四龙御车;太阳神则乘六龙御车,伏羲当车夫……可见,龙相当于今天的宝马、宾利,是用来彰显主人身份的。古代皇帝出行时,打109旗,排前三位的是风雨雷旗,龙旗只排在第69位。

商朝时,虎的地位可能高于龙,因商朝信奉萨满,虎是通灵中介。

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一片刻字虎腿骨残片,正面刻商王猎虎记录:“辛酉,王田于鸡录(麓),获大虎,在十月,唯王三祀肜日。”意思是:帝乙三年(推测为公元前1099年)十月辛酉,商王在鸡麓(晚商田猎地,今山东汶水上游一带)狩猎,获猛虎一头,用虎骨制成进食的骨柶(略近于勺,但几无弧度)。

用虎腿骨做饭勺,有宗教含义,即认为人死后与虎结合,或虎死后与人结合,才能往生。此俗至魏晋南北朝时,在西南民族中仍有遗存,人死后,虎皮包裹尸体火葬,可往生为虎。

“虎食人卣”到底什么含义?

将老虎视为生命轮回中的一环,所以商末出现了奇特的青铜器——虎食人卣(yǒu)。目前考古发现两件,一件流落日本,另一件流落法国。造型是虎张开大嘴,下置一人头,过去以为是表现虎吃人。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虎食人卣

著名学者李学勤发现,虎食人卣中的人均披发于后,前额无发,均着衣物,又非博裾长袖,可能代表了特殊的身份。这些人的姿势很像新几内亚萨沃斯人形中的姿势,该姿势也出现在美洲印第安人雕像、苏门答腊巴塔克人雕像中。在两件印第安人雕像中,熊也在吞食人。

美国学者福莱瑟认为,这些雕像属“他我类型”,即想象他物变成另一自我,即“这个人被熊吞食了,但通过这一过程,便取得该动物的保护”。被吞食,意味着自我与具有神性的动物合一。

在古代青铜器中,不仅有虎食人卣,还有龙食人的造型,含义相同。很多青铜器上有饕餮纹,这些饕餮纹是宋代学者定名,“乃是宋代金石学家观察不够缜密之故”。其实,饕餮纹多是虎,有的是鹿、羊等动物,也都被虎化了。

搞这么多虎纹,目的是辟邪。据《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渐为合沧耳也。”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称:“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

古代大门的门楣正中会画上虎头,唐代仍如此。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称:“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音渐,鬼死为聻)字,名阴刀鬼名,可息疟疠也。”

虎的神气为什么消失?

虎的地位曾高于龙,可后来却只闻“龙的传人”,不闻“虎的传人”。因为在商业侵蚀下,虎的神气渐渐消失。

古代贵族以打虎取乐,周武王曾“武王狩,禽(擒)虎二十有二”。春秋时,管仲劝齐桓公:“臣闻诸侯贪于利,勿与分于利。君何不发虎豹之皮、文锦以使诸侯,令诸侯以缦帛、鹿皮报?”即用高级的虎皮,和诸侯换低劣的鹿皮,诸侯贪利,自然从此听齐国号令。

郭璞注《尔雅》中称:“汉律,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小老虎)半之。”官方收购虎皮干什么呢?因皇家服制,“马有厩,车有府。皮轩,以虎皮为轩”,轩即有帷幕的马车,天子的车必须用虎皮。

南北朝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提出虎骨入药,老虎的处境进一步变糟。宋代时,官方收购虎皮“博马”(即到边地买马)。元代则规定女真猎户,可用虎皮抵貂皮税:“虎皮一张折五十张。金钱豹皮一张折四十张。熊皮一张折一十五张。土豹皮一张折一十张。鹿皮一张折七张。”

明清时,人口迅速增加,为鼓励垦荒,官方组织打虎。1682年,康熙东巡79天,射杀老虎39只,最多一天射杀5只。他晚年自述:“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

明 赵汝殷《风林群虎图》(局部)

据清代《武宁县志》,江西武宁县“邑多虎患,下南冲有柯际智者,夜持木棓引数猛犬逐兽,至马春坂,见一大兽在田,犬直前争噬,际智奋棓连击而毙。负之归,去毛煮食,举家数十人皆饱,越三日药商至其家,见余爪曰:何时获虎?骨何在?曰:吾以为田豕,嗜肉无,余骨尽在犬腹矣。药商惜之。”

被当成野猪打死,老虎再也威风不起来了。

姓虎为什么改姓“猫”

在现实生活中,虎的形象威猛,深得人们喜爱,还有不少人姓虎。奇怪的是,在四川、云南等地,许多姓虎的人虽写作虎,读音时却自称姓“猫”。

据学者虎利平钩沉,民间有四种传说:

其一,这些虎姓人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虎离山林就成了“猫”。

其二,远祖来自西域虎拉森(即呼罗珊,包括今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等地区),先祖在唐朝被封为虎威将军,以虎为姓,后代人为避前人讳,自称姓“猫”。

其三,许多虎姓人从事毛皮生意,而客户不愿“与虎谋皮”,所以改称“猫”。

其四,龙云给母亲安坟,避讳“龙虎斗”,遂将当地虎姓人改为“猫”。

这些说法都不正确。四川、云南多山林;且自古避讳只避名,不避姓;许多世代农耕的虎姓人也自称姓“猫”;至于龙云的母亲去世,不可能连四川的虎姓人都改音,且此前已普遍自称姓“猫”。

虎利平认为,改音可能与西南当地的彝族有关。彝族文化崇虎,认为“人虎同源”。据《新五代史》载:“其人椎髻跣足,而披毡,首领披虎衣。”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罗罗即乌蛮也,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其骨葬于山中……年老(死)往往化为虎云。”

在当地的日常言谈中,不可随意提虎,一般用猫代替。在彝语中,读为“妙”,在有的彝族村落中,姓虎的人也自称姓“猫”。明代以后,虎姓人随军队进入四川、云南,出于对当地文化的尊重,所以也自称姓“猫”。(责编:沈沣)

为什么说“面大鼻小,贫苦到老”?古人的识人术到底准不准?

人们常说“面由心生”,现在也还有很多人“以貌取人”。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够了解别人,那就是有智慧的表现;而如果能够认识自己,那便是聪明的象征了。

认识自己虽然有迹可循,但想要做到却非常困难。而认识别人却相对简单一点,从古至今认识别人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过去人们称之为“相术”,而到了现在人们称之为“心理学”。

而民间的老人们,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识人之术,借着俗语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广为流传。比如说“龟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这句话,就是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识人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面大鼻小,贫苦到老”的老话,同样也是老祖宗的经验。而民间很多人也认为,鼻子大的人往往有着不错的生活,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那么,老祖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古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识人理论,我们经常说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就是其中的代表。而鼻子,作为我们脸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自然也能够从鼻子上看出一些人的人生奥秘。

那么,过去的那些人,究竟是依据什么,而得出像“面大鼻小,贫苦到老”这样的识人俗语呢?

其实很简单,古人就是用了我们现在经常用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归纳”。

古代那些知名的识人大师,比如说曾国藩、柳庄等等,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往往都是通过自己以及前人的生活经验,将不同人的长相、行为举止、生平成就等等,都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得出什么样的人聪慧、什么样的人富贵、什么样的人贫苦,什么样的人早夭,什么样的会有所成就等等。

俗话说“没有一片叶子是相似的”,人更是如此,不仅面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思想、行为、精神更是大不相同,所以这种归纳总结的方式,总会有些偏颇。

除此之外,古人所总结出的这些“面大鼻小,贫苦到老”的俗语,还与古代的审美有关。

古人讲究天尊地卑、男刚女柔,所以很多识人之法的基础也是这种审美。比如说,人们将鼻如悬胆、双耳贴脑、天庭饱满、剑眉等等,看作是好的长相。而这些恰恰能够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而对于女子来说,说话要像春燕一样柔和,面要白,发要黑,脖子要长,唇红齿白,手掌纤细等等,这些特征往往都是能够表现出女子柔美的特性!

民间还有俗语说“男人走,大甩手;女人走,风摆柳”,说的就是古人对男女行走之态的不同要求。男子大甩手,表示其雄壮、阳刚;而女子风摆柳,则表示其柔美、娇弱。

说到底,无论是“面大鼻小,贫苦到老”的说法,还是“男人走,大甩手;女人走,风摆柳”俗语,都是老祖宗对人们的审美要求,也是老祖宗对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

而这些俗语、老话,往往都是老祖宗过去的生活经验,很多经验放到现在或许已经不适用了。那么“面大鼻小,贫苦到老”的说法,现在还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