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公历是西方国家通用的纪年方式,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年的开始。我国古代多以农历纪年,公历进入我国则相对较晚,直到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年(1912年),中华政府才决定以公历作为国历,而在纪年方面,则采取公元纪年与纪年并行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决定继续采用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在当代,一些误以为农历就是阴历,但实际上,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的阴阳合历,并非纯阴历。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农历则不同,它分为平年(12个月)和闰年(13个月),为保持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置闰法”,于是便有了闰月。今年的农历四月便是闰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顺应农时、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气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国际气象界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元”谓“始”, “旦”谓“日”,即“初始之日”之意,最早指“正月一日”。随着辛亥革命后西历的引进,开始专指公历的1月1日。它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新年。我国的新年则指“春节”,今年的春节是1月25日,较之往年相对较早。
我国自周朝便有了过年的习俗,但与春节并非一回事。汉唐时期,春节多为“立春”之日。真正把“春节”定为过年的,则是袁世凯,1913年,他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例行放假,并于1914年起开始实行。
2020年1月,是阴历的十二月,有“小寒”与“大寒”两个节气。“小寒”的字面意思是“虽然寒冷但尚未到达极点”,但 “三九”隆冬基本处于该节气之内,故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期间,虽然个别年份和沿海少数地区会出现全年最低气温,但总体上不如小寒寒冷。
2月在阳历中是最短的,只有28天或29天。这个月有立春与雨水两个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立春之后温度回升,必须做好耕作的准备,故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
“雨水”标志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但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因此“雨水”节气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诗情,古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
3月有惊蛰和春分。“惊蛰”的意思就是春雷惊醒了地下冬眠的蛰虫。它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象征。农人往往从这一天开始春耕。虽然天气转暖,但乍暖还寒,细菌也大量滋生,故在此期间,需要“春捂”,减衣要本着“上薄下厚”的原则,先减上衣,再减下装。
春分时,昼夜等长。春分之后,我国各地昼长夜短。春分时节,暖意融融、莺飞草长、桃红李白。我国古代帝王在这一天要举行祭日活动,北京的日坛就是举行这一活动的场所。
4月的节气有清明和谷雨。扫墓与踏青是清明两大礼俗。中原地区,清明这天大多细雨纷纷。按照传统习俗,清明扫墓可以提前,但不可推后。民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据说清明节至农历十月一日寒衣节期间,阴曹地府收鬼集训,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在此之间扫墓,祖先是收不到信息的,所以扫墓必须在清明之前或阴历十月一之后。
谷雨,为播谷降雨之意。这个时节雨水增多,“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在南方,谷雨是新茶采收的时节,民间有“谷雨谷雨,采茶对雨”之说,北方则有采食香椿的习俗。
5月迎来立夏和小满。立夏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之后,草木郁郁葱葱,气候宜人,不少耳熟能详、清新欢快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节气。比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在北方,大麦、小麦等夏熟作物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曰小满。小满期间降雨量很小,但温度上升很快。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满是一种最佳状态。故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大满”一说。对于人生而言,“未满”是一种遗憾,而太满则易招损,故人生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小满”。
6月是上半年的最后一个月。6月的节气有芒种和夏至。芒种有两层含义,一是麦类等有芒植物迎来收割的时节,二是指谷黍类作物到了播种的节令。“芒”与“忙”同音,这也意味着农家到了“大忙”的时候。
在北半球,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这天之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夏至以后,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让人无法捉摸。唐代诗人刘禹锡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佳句,但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没有诗中的浪漫,常常伴随着灾害。
7月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月份。这个月的节气有小暑和大暑。“小暑”者,“小热”也。此时进入盛夏,是雷暴多发的季节。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用新米做饭供奉五谷大神和先祖,祈求风调雨顺。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动辄达到摄氏40度。酷暑难熬的日子,大约要持续近一个月之久。我国古代有在大暑三伏天饮凉茶(药茶)祛暑的习俗。
8月中的节气有立秋和处暑。农历的秋季从立秋开始,至立冬结束。立秋是秋天的头,但又是夏天的尾,所以炎热不会马上结束,真正凉爽要到白露之后。立秋一过,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处暑”的“处”同“出”,是“终止”或“离开”之意,处暑即“出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但此时正处于“秋老虎”之尾,天气不会马上转凉,高温仍将持续至白露。
9月的节气有白露和秋分。白露过后,天气转凉,我国真正进入了秋季,清晨青草和树叶上明显能看到露珠。秋风带走了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秋燥”。此时的秋雨已经缺乏了滋润草木的温柔,开始展现其冷酷的一面。虽然白天还算和暖,但夜晚很容易着凉。
“秋分”和“春分”一样,昼夜等长。秋分过后,我国各地开始昼短夜长。我国古代分别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秋分这天正好处于90天的秋季中间,平分了秋季,故名“秋分”。
10月中的节气有寒露和霜降。“寒露”意为“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寒气渐生,必须注意养身,故有“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说法。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天终于迎来了尾声,开始向冬天过渡。此时,早晚天气较冷、中午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枯萎,故汉代张衡有“繁霜降兮草木零”之句。
在北方,10月份,红叶如火,黄叶似金,是观赏秋叶的最好时节。
11月中的节气,有立冬和小雪。立冬是冬季的开始,“立”表示“建立、开始”,冬表示“终了”,合在一起就是农作物收获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在古代,立冬这一天,人们也要给逝去的先祖送上寒衣,这个习俗称为“寒衣节”,后来改为农历十月一日举行。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古籍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故称“小雪”。进入该节气,阴冷的西北风开始呼号,北方地区已进入寒冰封冻季节。
12月中的节气有大雪和冬至。进入大雪节气,天气越来越冷,伴随着降温的雨雪天气增多。顺便说一句,无论是“大雪”还是“小雪”,都不是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或小雪,它只是一个气候概念。有时,“大雪”节气中的雪还没有“小雪”节气中的大,在黄河中下游,有些年份雪量最大时却在春季“雨水”节气期间。
冬至是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之后,白昼开始逐渐变长。古人认为冬至是一年中阳气最弱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身体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防病。冬至这一天,在北方有吃饺子、南方有吃汤圆的习俗,在华南地区,则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人们对其非常重视,把它看得和“岁首”同等重要。
【附】网上有不少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但我感到,那些顺口溜要么太短,要么太长。为便于记忆,本人也编了一个,算是抛砖引玉。
【原创】文/摄影/日历制作:孙成岗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