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里最经典的故事:“卧冰求鲤”讲的是东汉末年琅琊人王祥的故事,王祥的后母待他不好,可是王祥仍然在大雪天去为他生病的后母捕鱼,由于河面结冰无法破冰,王祥脱了衣服趴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河冰。王祥的孝心感动上天,冰面自解,鲤鱼从冰洞里跳出。
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常规版本。这个故事最早是晋朝的干宝记录在《搜神记》中的,原文是:“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唐朝人编的《晋书》原文引用了干宝的记载,可见,原文记载的是王祥脱了衣服去凿冰,脱衣可能是因为棉衣笨重,不利于凿冰,并没有趴到冰面。注意,这里王祥只是解衣。
《晋书》中还记载了另外一个故事:南北朝十六国时期,汉赵有位大臣叫王延,王延九岁的时候,生母去世,父亲娶了后妻卜氏,卜氏对王延非常不好,冬天想吃鱼,就勒令王延去打鱼,王延没有打来鱼,卜氏就杖责王延,小王延浑身是血,来到汾河边,对着河冰叩头,忽然冰开鱼跃。注意,这里王延是叩冰,并没有解衣。
卜氏尝盛冬思生鱼,敕延求而不获,杖之流血。延寻汾叩凌而哭,忽有一鱼长五尺,踊出水上,延取以进母。——《晋书》
到了南北朝时期,刘宋的著名孝子师觉授在他编著的《孝子传》说:王祥少有德行,失母,后母憎而谮之。祥孝弥谨,盛寒河冰,网罟不施。母欲得生鱼,祥解褐叩冰求之。忽冰少开,有双鲤出游,祥垂纶而获之。于时人谓至孝所致也。很明显,师觉授是结合了王延和王祥两个人的故事,将这个故事更丰富化,既解衣,又叩冰,注意,这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卧冰。
真正卧冰的既不是王祥,也不是王延,而是楚僚。这个故事同样出自干宝的《搜神记》。故事很俗套,同样是后母生病,需要吃鲤鱼才能活命,大冬天河水结冰,楚僚就脱了衣服,躺在冰面上,忽然出现一个小童,在楚僚卧冰处凿冰,冰面很快凿开,鲤鱼跃出。
楚僚早失母,事后母至孝。母患痈肿,形容日悴。僚自徐徐吮之,血出,迨夜即得安寝。乃梦一小儿语母曰:“若得鲤鱼食之,其病即差,可以延寿。不然,不久死矣。”母觉而告僚。时十二月冰冻,僚乃仰天叹泣,脱衣上冰,卧之。有一童子,决僚卧处,冰忽自开,一双鲤鱼跃出。僚将归奉其母,病即愈,寿至一百三十三岁。盖至孝感天神,昭应如此。此与王祥、王延事同。——《搜神记》
可能干宝也觉得这些故事太多类似,真假难辨,所以在最后不忘加一句“此与王祥、王延事同。”
北宋编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对王祥的故事已经开始不清晰了,同样在《太平寰宇记》中,有的地方记载的是“解衣剖冰”,有的地方记载的是“解衣卧冰”。
王祥临沂人事后母寓居武进县尚义乡母疾思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怱双鲤跃出。……王祥池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卧冰取鱼处也。——《太平寰宇记》
到了元朝郭居业编著《二十四孝》的时候,充分糅合了王祥、王延以及楚僚的故事,正式将这一故事定义为王祥“卧冰求鲤”。之所以将所有荣耀都给了王祥,可能是因为三人中王祥在历史上最有名吧。
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之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继母失氏时常欲食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乃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中。——《二十四孝》
至此,这一原本为后母凿冰求鲤的感人故事,变成了傻子般脱衣卧冰的狗血剧情。
屈原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歌作品也深受后世喜爱。本文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对《九歌·湘君》的全文和译文做了系统的整理并标注了拼音。希望喜欢诗歌和学习的朋友能更方便地探讨交流,共同进步。部分不足之处也望留言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学习。
【原文】:
九歌·湘君
先秦 屈原
【译文】:
湘君啊你犹豫不走。因谁停留在水中的沙洲?
为你打扮好美丽的容颜,我在急流中驾起桂舟。
下令沅湘风平浪静,还让江水缓缓而流。
盼望你来你却没来,吹起排箫为谁思情悠悠?
驾起龙船向北远行,转道去了优美的洞庭。
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
眺望涔阳遥远的水边,大江也挡不住飞扬的心灵。
飞扬的心灵无处安止,多情的侍女为我发出叹声。
眼泪纵横滚滚而下,想起你啊悱恻伤神。
玉桂制长桨木兰作短楫,划开水波似凿冰堆雪。
想在水中把薜荔摘取,想在树梢把荷花采撷。
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
清水在石滩上湍急地流淌,龙船掠过水面轻盈迅捷。
不忠诚的交往使怨恨深长,不守信却对我说没空赴约。
早晨在江边匆匆赶路,傍晚把车停靠在北岸。
鸟儿栖息在屋檐之上,水儿回旋在华堂之前。
把我的玉环抛向江中,把我的佩饰留在澧水畔。
在流芳的沙洲采来杜若,想把它送给陪侍的女伴。
流失的时光不能再得,暂且放慢脚步逍遥盘桓。
【解析】:
《九歌·湘君》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此诗是祭湘君的诗歌,以湘夫人的语气写出,写她久盼湘君不来而产生的思念和怨伤之情。全诗可分四段,第一段写湘夫人乘着小船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可是却不见湘君前来,于是在失望中吹起了哀怨的排箫;第二段接写湘君久等不至,湘夫人便驾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寻找,依然不见湘君的踪影;第三段主要是写湘夫人失望至极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泄;第四段补叙出湘夫人浮湖横江从早到晚的时间,并再次强调她最终还是没有见到湘君。
一般认为,湘君是湘水男性之神,与湘水女性之神湘夫人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楚人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富有人情味。
————————
注:
1.拼音图片由笔者整理并提供;
2.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3.解析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