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2000年正月十五是什么日子(正月十五是什么日子)

发布时间:2024-08-20 10:55:48作者:气宇轩昂来源:网友整理

2000年正月十五是什么日子(正月十五是什么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正月十五元宵节,无论贫富,牢记吃3食,忌4事,日子红火,财运旺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灯节”、“天官赐福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共庆佳节。元宵节的由来源于古代的汉族传统节日“宵夜节”,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元宵节,其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时期。据《汉书》记载,在汉文帝时,汉武帝曾命令百官往汉中郡祭祀。当时有一位名叫陈遵的官员,为了安抚百姓,便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发放米饭、香果等食物,以示民生安康。自此,正月十五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而后来,这一天也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被赋予了更多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意义。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最为广泛的莫过于赏花灯了。各地的花灯展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灯笼高挂,各种造型的花灯竞相亮相,给城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此外,还有猜灯谜、踩高跷、扭秧歌、游龙舟、舞狮子等活动,使得节日更加热闹欢乐。除了这些活动外,元宵节当然少不了美食的陪伴。

一、饺子

在北方,元宵节必吃的食物之一就是饺子。吃饺子寓意着“财源广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

推荐食谱:【牛肉芹菜馅饺子】

做法如下:

1.碗中加入300克面粉,加入少许清水,揉成面团,醒20分钟。将牛肉剁成肉馅,加入盐、生抽、老抽、香油搅拌均匀,腌制20分钟,然后加入葱末、姜末,搅拌均匀。

2.将芹菜洗净,焯水过凉后,用手挤一下芹菜内的水分,放到菜板上切碎,装入盛有牛肉馅的盆中,加入食用油,搅拌均匀,制成馅料。

3.将面团取出切成小剂子,擀成薄皮,放入馅料,捏紧边缘,制成饺子。锅中加水烧开,放入饺子,煮至饺子皮鼓起,即可捞出食用。

二、汤圆或元宵

元宵节也会吃汤圆或者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甜蜜。

推荐食谱:【黑芝麻汤圆】

具体做法:

1.碗中加入糯米粉,加入水,和成面团,醒发一会。

2.将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米炒香,放凉,用破壁机搅碎,加入白糖和玉米油充分混合,搅拌成团。

3.取适量糯米团拍打成片,包入适量馅料,虎口收口。锅中加水烧开,放入汤圆,煮熟即可。

三、面茶

面茶是流传在京津冀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在元宵节时会制作面茶食用。

推荐食谱:【面茶】

1.盆中加入小米面,加入凉水,搅拌均匀,然后倒入锅中,再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熬至沸腾,转小火熬。在熬制过程中,要用勺子不停搅拌,防止粘锅。

2.熬至面茶黏稠后,盛出,浇上芝麻酱,撒上芝麻盐,即可食用。

然而,虽然元宵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但也有一些事情是不宜做的:1.要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这是因为元宵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应该言行端正,讲究礼仪。2.家人之间忌吵架,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应该是美好、和谐的。3.不要打碎东西,否则会带来不祥之兆。4.不要在元宵节借贷或借出财物,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元宵节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无论是赏花灯还是品尝美食,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但是,也要注意遵循节日的礼仪和忌讳,才能让元宵节过得更加圆满美好。

正月十五元宵节,牢记“1迎、2走、3送、4忌”,龙年大吉财运旺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分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开年之后的第一个圆月夜,所以取名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天可谓是年味十足,这一天老百姓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猜灯谜赏花灯、吃汤圆等,并且传说这天是上元天官赐福的日子,这天会接到福运,老百姓祈求多多降幅,所以要张灯结彩相迎,灯火通明。#天南‮北地‬大拜年#

这一天这么重要,当然有很多的讲究和禁忌,常听家中的长辈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牢记“1迎、2走、3送、4忌”,纳财接福。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节的形成过程很漫长,相传,元宵节和古代印度在过年时有“燃灯”祈福的习俗有关,这种习俗随着佛教从西域传入了中国。汉明帝特别信奉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都要“燃灯表佛”。后至汉文帝的时候,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隋朝的时候更加盛行,《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称为上元,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慢慢的就演化成元宵节赏灯观灯的传统习俗,还有了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1.迎天官

“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天神、地神以及水神是掌管人间福祸的三位神灵,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以及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他们的责任分别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正月十五相传是天官的生日,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天官这天会下凡赐福人间,老百姓为了在新的一年获得好运气,每家每户都会供奉天官,白天会在院子中摆上供品和水果,由家里男主人祭拜,晚上的时候要张灯结彩相迎,灯火通明,以示诚心,希望新的一年家人平安康泰,财运源源不断。

2.走桥散病

走桥就是过桥,正月十五这天走桥又叫“散百病”“走百病”“游百病”。古代几乎每天都有宵禁时间,到了晚上都会关闭城门,但是正月十五这天就会解除宵禁,这天晚上,女士就会三五成群穿上新衣,相约观灯,逢桥必过,直到夜半,据说这样有袪病延年,散去旧年陈疾的功效,认为这样可以送走百病,所以这也叫“走桥散病”。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天走桥摸上面的钉子,其中“钉”与“丁”谐音,祈求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刚结婚的新妇和怀孕的女士都会去走桥,渴望能生男孩。

3.送孩儿灯

元宵节花灯是非常流行的习俗,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在元宵节期间,娘家会为新嫁的女儿家送去一对大花灯,希望女儿早生贵子,其他人也可以给想要孩子的亲朋好友送花灯,这种行为叫做“孩儿灯”。又因为元宵节这天比较忙,害怕和主人家发生时间冲突,所以会提前送花灯,“灯和“丁”谐音,送灯寓意着“添丁”,希望吉星高照,早孕子女。还有一点要注意,古人送礼讲究送双不送单寓意好事成双,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送花灯时要成对的送给别人。

4.忌

1.不说脏话不吵架

元宵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并且是天官的生日,在普天同庆的大喜日子里,邻里之间、家庭内部都不能吵架,避免得罪了天官大帝,影响了赐福,避免因口舌之祸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灾难。大家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才会获得好的运势。

2.不洗头发

很多地方这一天是不能洗头发的,因为头发的发财的“发”同字同音,洗头,会将一年的财富洗走,一年都白忙活了,所以尽量不要洗头发。#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到了,朋友们,别忘了吃元宵啊!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龙年发大财。

春节民俗日历丨正月初五:迎财神、开集市

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丰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中国人的“年”既神圣而又充满欢乐,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讲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习俗。春节期间,央视新闻推出“春节民俗日历”,为您呈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和您一起欢喜过年。

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旧时,从除夕至初五,期间有许许多多的规矩和禁忌需要百姓遵守,到了初五,上述禁忌才可以打破,因此,有了“破五”之称。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我国一些地方在初五之前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都不再忌讳。

迎财神

我国古人认为,正月初五这天为“财神生日”,我国南方在这天祭财神。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大家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鞭炮,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开集市

另外,在正月初五这天,人们还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旧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的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在我国古代广泛流行的正月开市习俗,反映了我国古人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资料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春节与除夕》陈秀伶,董胜著

吃饺子、忌串门,大年初五原来有这些讲究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允许搞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那么,大年初五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祭财神

祭财神不仅是南方的传统,在我国北方的很多地方都会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也称五路神,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穷还有许多别称,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衣”。民俗认为,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然而,垃圾堆多了,毕竟影响卫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讲究,叫“送穷”。

送穷的方式颇多。简单的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复杂些的则要用纸剪一个小人(穷媳妇)送走,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在门外;更有破五饱食或汲水满瓮的,称“填穷”,或者把别人家的“穷媳妇”拿走,称“得富”。

扫房子

大年初五,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

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

接路头神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要放鞭炮

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人们要用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意思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要吃饺子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此外,妇女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拆,谓之“拆小人”。这样可以免霉运。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初五这天,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硬币、蜜枣、红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大年初五应该注意的事情

不宜做事

按照旧的习惯,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财。“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可能会有灾害发生。无论则南北方,过去坊间都忌讳吃藕,也忌讳梳头。

忌串门

《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传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破五”。初五不串门其实就是避免见到穷神。

编辑:王筱丽

东西问丨黄涛:“天涯共此时”,中秋为何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

中新社北京9月28日电 题:“天涯共此时”,中秋为何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涛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沿袭千年,中秋节始终承载着人们“人月两团圆”的朴素愿望,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望月抒怀的名篇佳作彰显深厚的中秋文化底蕴。

“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中秋节俗体现了古人何种生活美学与文化意涵?中秋味道在海内外如何引起共鸣?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涛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提起中秋,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赏月。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它是如何演变形成的?

黄涛:本质上,中秋节是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它的所有习俗几乎都和月亮有关:赏月、祭月,吃月饼,月下游戏、交往,讲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人们最为重视的中秋亲友团圆习俗也跟月亮有关:月圆家也圆,团圆也由月圆而引发。

这些习俗中,跟月亮关系最大的自然是赏月。中秋节最早产生于唐朝的赏月之风,渐渐演变为一种风俗,人们不约而同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赏月,这样,中秋节在唐朝就初步形成了。

从现有资料看,唐朝初年,在农历八月十五月夜赏月主要是在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及其家庭开始风行,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赋诗、饮酒、聊天等,一般人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到中唐时期,赏月聚会的风尚逐渐影响和流传到平民社会,寻常百姓家庭以及寺庙之类公众场所也兴起聚会、宴饮等习俗。到晚唐,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

2017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西藏拉萨一轮皎洁的圆月当空。(双重曝光) 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中秋节的节庆传统深受看重与珍爱。海内外有哪些特色的节庆活动?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意涵?

黄涛: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习惯可分为如下几类,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等。一些地方会在公共场所举行别具特色的游艺活动,如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的舞香龙、钱塘江观潮、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香港的花灯会等。

人们通过团聚、联欢、赠送礼品等活动,加深亲人、朋友的感情联系,密切人际关系;通过赏月、泛舟、观潮等欣赏、亲近自然美景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尝新粮、吃新果等活动,欢庆丰收。此外,这些年来,观看电视节目联欢晚会等各类文化演出成为新的民俗。

2023年9月21日,临近中秋节,香港湾仔利东街举办“跃兔·迎月”彩灯会。李志华 摄

中新社记者:月饼是如何成为中秋节重要符号的?近年来市场上出现螺蛳粉月饼、辣条月饼等新晋网红月饼,您怎么看这些新的“中秋味道”?

黄涛:中秋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作为中秋节“标志性美食”,月饼正式出现于明代,开始它是拜月的供品,后来才演变为节令食品。

明初中秋节拜月习俗盛行,拜月要上供品。因为中秋祭的是圆月,民间自然要求供品需呈圆形,即“其祭果饼必圆”。圆形的饼摆在供桌上,可象征圆月。制作时,人们会印嫦娥、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在上面。月饼作为供品从供桌上撤下后,不能扔掉。民间向来有祭神仪式完成后分食祭品的习惯,所以月饼很自然地成为人们的中秋食品。

后来拜月习俗淡化,月饼作为团圆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时它作为祭品的作用减弱,以至于到后世拜月习俗基本消失时,吃月饼却成为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只要月饼作为一种圆形的饼食,能够象征圆月和团圆,并且人们爱吃,它就是很好的中秋月饼。至于工艺如何改进,饼皮、馅料、口味如何更新,都无碍于月饼习俗的传承。制作月饼的厂家尽可在充分研究人们饮食口味变化的基础上,大胆研发新产品,满足新时代不同群体消费者的需求。

如果一味保守地制作高糖高油高脂肪的所谓“传统月饼”,反而是跟不上时代要求的懒惰行为,人们不爱吃的落伍月饼亦是不合格的月饼。

2022年9月8日,中秋节临近,浙江杭州一食品厂内,工人赶制纯手工 “土月饼”。张煜欢 摄

中新社记者:中秋节在朝鲜半岛、越南、新加坡等地也很兴盛。中秋节是如何传播到海外的?国外怎么过中秋节?有何地域化特色?

黄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早已传播到国外。其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古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其文化受到别国学习效仿,特别是在东亚出现了“汉字文化圈”,中秋节文化从唐朝开始就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二是跟随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由第一种途径传到别国的中秋节是由该国全体国民过的,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都是如此;由第二种途径传到别国的,则主要是该国的华侨华人群体在过,也会吸引所在国的不少民众参与。

9月7日,中秋临近,安徽省合肥市的小朋友展示手工制作的灯笼。王爱华 摄

韩国民众过中秋的主要习俗有团聚、吃松糕、送礼、祭祖、扫墓、庆丰收等。总体而言韩国人很喜欢中秋节,把它当作第二大节。朝鲜秋夕的习俗、文化内涵与韩国在根本上是相同的,但有一些活动上的差异。朝鲜秋夕以欢庆丰收和祭扫祖坟为主,瞻仰烈士陵园和纪念碑成为特色活动。

日本民众过中秋有两个重要日子:一个是旧历八月十五,一个是旧历九月十三。前者是从中国传去的,后者主要源于本国文化传统。日本人传说,十五夜,月亮上开满桂花,桂树下有白兔在做日本烧饼——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在日本本土不流行。在十五夜,日本乡村民众的主要习俗是祭月、庆丰收。供品中,最重要、最有节日特色的是芒草、芋头、月见团子。“十五夜看不到月亮还有十三夜。”这是在日本流传很广的说法。有两个赏月的日子,总有一次赶上晴天,见到明月。

越南民众过中秋也讲究家庭团圆,且对中秋节吃月饼的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民众。临近农历八月十五时,越南的食品市场也兴起“月饼大战”。节日期间有较多娱乐游艺活动,最突出的是玩花灯。跟中国的中秋节相比,越南中秋节最显著的特色是兼具“儿童节”的味道,市面上摆出很多玩具,供家长和孩子们挑选。晚上,各家孩子提花灯出来游玩,成群结队嬉戏到深夜。

新加坡中秋习俗的一大显著特色是大张旗鼓办灯会,节日的夜晚被如梦如幻的彩灯装饰得耀眼夺目,大型灯笼游行、制灯比赛等都是气氛热烈的群体活动。

2023年9月22日,江苏科技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学习制作月饼。玉成 摄

中新社记者:当下,人们在奔波忙碌中常感慨“节味淡了”。您认为应该如何传承中秋文化,使其更好地契合现代生活,更加有声有色?

黄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紧张忙碌的人群过得略显单调。然而回顾历史上的过节情形,就会发现它们原来那样丰富活泼、浪漫有趣。中秋节亦是这样一个魅力无限的节日。穿越时空,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2023年9月20日,中秋节临近,广东广州,金鱼形状的灯笼吸引顾客。陈楚红 摄

当下,我们不仅要发现传统节日原有的独特魅力,还应挖掘它们在现代社会存活发展别样的可能性和新的广阔空间。在保持中秋节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应使过节方式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方式应灵活多变,内容应丰富多彩。

比如,月饼不限于传统风格,还应研发更受现代人喜欢的创意食品;习俗活动不只有家庭团聚,还应有各种赏月以及月下游玩娱乐活动。另外,还可以吸收、恢复历史上过中秋的活动和方式,同时注意保持和弘扬各地过中秋的特色活动;也可以围绕嫦娥、月宫、桂树、玉兔、吴刚等中秋文化“符号”,挖掘、举办更多中秋文创产品或活动,活化运用中秋节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诗词等,营造中秋节神奇、瑰丽、抒情、有趣的节日氛围,激发更多青少年过中秋节的兴趣。(完)

受访者简介:

黄涛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节日、民间文学、语言民俗。著作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中国礼俗语言与传统文化》《中秋》《话说清明》等十余种。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