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指五谷,五谷“黍、稷、麦、菽、稻”分别指:
1、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2、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3、麦,禾本科植物的一类,五谷的一种,分为小麦,大麦等种类。
4、菽: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5、稻,是一种禾本科的直杆的谷类作物,主要类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一贯指淡水稻)。
我们对“社”这个字并不陌生,也经常听到。比如过年时,有些地方会闹社火,但我们有时候却又不知道这个“社火”具体是指什么。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学校有某某诗社,某某歌社,民间有各种各样的社。
有时候我们就会迷惑,为什么偏偏是个社?不能是某某诗群呢?为什么一定要用“社”这个字?
其实,“社”由来已久,而且在以前非常重要。我们看电视或者小说,常常会听古人说江山社稷,其实这里的社和稷是需要分开解读的。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这里的社也指土地,但在古代,又不仅仅是指土地,这里面的意思错综复杂,而且由来久远,古代人对这个字是抱着复杂的情感的,在无数的历史典籍和诗词中,都会出现这个社字。
比如成书于汉代的谶纬类典籍《孝经纬》中这样说:
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社是土地的主神,封土为社,奖励那些有功之人。《孝经玮》内容诡异,原作者已经不可考。
而在唐末宋初,原作者同样不可考的一首《水调歌头》词里是这样写的:
昭代数人物,谁似我公贤。平生礌礌磊磊,常以义为先。广立湖中义学,盛集陕西义社,良法自家传。阴德有如此,眉寿不须言……
到了这里,社又有了团体的意思。
那么,我们就奇怪了,这个社在古代究竟是指什么?都代表什么?有什么历史发展呢?
一、初,土地神和祭祀汉朝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社:
社,地主也。
假如我们把社字分开解读,会发现一个祚字边和一个土字,祚在古代指福,也指保佑。那么这个社字我们就可以理解成:保佑土地。既然是保佑土地,那就需要有个神,也就是社神。在古代社会,谁是社神呢?共工的儿子勾龙。
在《春秋左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共工之子曰勾龙,佐颛顼,能平九土,为后土,故封为上公,祀以为社神也。
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人们称勾龙为社神,每年特别的时候举办仪式,他们称之为祭社,这也是后世“社火”的由来。现代所谓的社火,其实就是古代的祭社,祭祀社的仪式。
在《诗经·小雅·甫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又指社神,又指祭祀。
《周礼·春官宗伯·肆师》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
社之日,莅卜来岁之稼。若国有大故,则令国人祭。岁时之祭祀,亦如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社神那天,临视占卜明年庄稼好坏。如果国家遭受大的灾害,就命令国人祭祀。一年四季的常祀也命令国人进行。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春秋战国以前,社代表神、祭祀日子、地方以及祭礼。这在古代是很严肃很重视的一件事,周朝设立专门的官职去管理和主持这件事。其实这也好理解,重视这个,就是重视土地,希望得到神的保佑。
但是,社仅仅代表这些意思吗?到了汉朝时,又悄悄的有了些许变化。
二、再,里社并称我们在看秦汉时时期的一些资料或影视剧时,常常会发现一个官职叫“里正”,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里正是个什么官。其实,汉朝有这个职位是继承的秦朝,但里正这个职位又不是秦朝首创,在《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中有这样的记载:
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里设八十户,选出其中一个人为里正。
《公羊传》据说是战国时期公羊高所作,但却是在汉代汇聚成书。
同样在班固所作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这样写县以下的官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起兵前是秦末的亭长,而秦朝法律是县以下有亭,亭以下有里。所以,刘邦在秦末时,并不是最小的官,他下面还有里正,而里大部分都是以家族为核心的某个团体,族长就是里正,也有点类似现在的农村生产队,但本质上有不同,可形成方式上有相通之处。
那在汉朝时,这个“里”就指小团体,而当时里社通称,所以,在汉朝时,除了指祭祀和社神外,还指一些小团体。在《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建昭五年,兖州刺吏浩赏,禁民私所自立社。
这里说不允许民众私自立社,也就是不准私自建立一些小私社。西晋学者臣瓒专门研究汉史,在自己的《臣瓒注》中这样解释:
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而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是私社也。
当然,作为祭祀的作用在汉朝时仍然是非常受重视的,虽然可以里社并称,但并不代表社的原本作用会失去,司马迁写陈平的《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平所居的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
而在班固的《汉书》里也引用了这段,只不过增加了一些陈平娶了一个女人后,手里有了一些钱和面子,有资格去分肉,我们不在这里重复文字例子了。
由此可见,汉朝时,其作用主要仍然是指社神、祭祀这一类的,但同时也指一些小团体,还指一些私社。汉朝时是里社并称的时代,代表一种乡村基层行政组织。而这里的小私社,是后世那些各种诗社、文学社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延续到了明朝。
三、后,后来居上到了宋明时期,社的作用虽然还有祭祀这些,但其根本作用已经有了改变,成为一种志同道合和有共同信仰的人结成的团体。
从唐到宋,是社神衰落的一段时期,社神不再那么受人重视,一度沦为了跟土地爷同级别的存在。当然了,祭祀的作用也没有消失,比如在宋朝时,有春社、秋社这些,在这些特定的日子里举行祭祀。
南宋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中这样说:
从立春开始算,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从立秋开始算,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虽然还有祭祀,但社神的地位严重下降,民间甚至有恶作剧来调侃社神。与之相对应的,一些私人小团体形成的“社”开始大行其道,比如仅江西派诗社就有临川诗社、汪革文社、豫章诗社、庐山诗社这些,这些诗社深受黄庭坚的影响。
而到了元、明时期,社更多指社学,也就是教学生读书的地方,元代制度是五十户为一社,每社设一个学校让社里孩子读书。明朝也延续了这个制度,但同时,明朝的各种私人小社也多不胜数,顾炎武曾经这样说:
万历末,士人相会课文,各立名号,亦曰某社。
所以,社到明朝时跟以前已经有了本质上的不同。从最开始的神和祭祀,以及代表地之主,到汉时候的里社并称,再到宋明时期的社神衰落而私社兴起,这不仅仅是我国“社”的变迁史,还是我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和民众的认知转变史。
小安趣味课堂:“江山社稷”中的“稷”在古代指的是?
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目。这是一道公题,江山社稷中的“稷”在古代指的是?A、土地之神;B、黎民百姓;C、祈求丰收;D、五谷之神。
江山社稷这个词出自秦汉时期以前学过的课文里有一句话叫做: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稷”是始于战果文字产生的时代,可能会更早。它本意指的是一种粮食,可能是指的是谷子,也可能指的是高粱。这个说法是比较广的,但主要就是主食。
在这个词中,“稷”的意思就是土地的意思,所以这里“稷”指的是土地之神,象征着国土。“社稷”中的“稷”指的就是五谷之神,也或者说是农业之神。所以这个题答案就要选择 D。
好的,感谢各位的观看,再见。
社稷是中国古代国家的代称和象征,也是与古代国家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保护神。
一、 社与稷
古代的“社”字,就是指社神。《说文》的解释是“地主也”,是指土地的主宰。其主宰的土地,可以是普天下的,也可以是一个地区的。所以天子有自己的社神;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社神。秦汉开始的统一国家规定,至少每个县都要有自己的社神祭坛。
起初,祭坛上种一棵树,来代表神。种什么树?则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木。《庄子》中那棵能给木匠托梦的大栎树,就是社神祭坛上的神树。孔子的学生宰我,不懂装懂,说周朝人的社树用栗木,是为了使人“战慄”,遭到孔子的批评。
由于树木总是不能长久,从汉始,改由石头。现在北京中山公园里面的社稷坛,中间就是一块石头。
社稷坛(图片来源:baidu)
稷,是谷子,去皮以后就是小米。红军到陕北时,小米还是当地的主要食物。产小米的谷子比较耐旱,中国古代,至少是北方地区,谷子播种当最为广泛,所以古代往往用稷来代称所有的粮食作物。
谷子(图片来源:itbbs.pconline)
二、稷神和社神
据说在尧舜时代,就设有专管粮食生产的官职,并用作物的名称命名,称稷。译成今天的概念,就是农业部长。
担任尧舜稷官的人叫弃,即被抛弃的意思。他的妈妈叫姜嫄。有一天跟着丈夫去拜神求子,路上踩到了一个大脚印,怀孕生下了弃。因为觉得无男女之道孕而生子不妥,就把他抛弃了。但是他得到了各种庇护,后来还是被拣了回来。弃长大以后,特别聪明,尤其是庄稼种得好,于是被任命为稷。稷后来也被尊祀为神,神名也叫稷。
中国古代,无男女之道孕而生子被弃再被拣回的故事,民间有很多版本。但官方承认的,就这一个。《诗经》的《生民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弃的子孙,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以及他们的后代子孙。
社神最初由勾龙担任。据说他是共工的儿子:“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句,就是勾。共工,也是古代国家的官名,其职责是“平水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兴修水利,共工就是古代的水利部长。文献上说他曾经称霸九州。大约这个时期,他野心膨胀,要和颛顼争做“帝”。失败后发怒,头撞不周山,以致天柱折,地维绝。但他的儿子好像没有野心,而且水利办得好,所以被祀为社神。
社神和稷神原来各自有自己的神坛。也就是说,社有社坛,稷有稷坛。明代皇帝朱元璋为祭祀方便,把他们合在一处,称“社稷坛”。现在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就是二神合一的祭坛。
由于北京的社稷坛代表整个国家,所以坛上的封土有五种颜色,象征着各地的土壤。外地的社稷坛,则根据所在地区,只用一种颜色。比如北方用黑土,南方用红土等等。这些社稷坛,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官方规定,社稷祭祀只延伸到县级,明代把以前乡里也曾建社的情况加以推广,规定每一百户立坛一所,祭祀五土五谷之神。这样,社稷祭祀就扩大到了普通百姓中间。
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
(图片来源:blog.sina)
三、社稷神的功能
社稷神的功能,主要是让国家风调雨顺,保证庄稼丰收。孟子说: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意思是说,祭祀的牛羊都准备好了,其他祭品也都充足洁净,并且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祭祀,没有怠慢。如果仍然旱涝不断,那就要撤换社稷神,因为社稷神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比如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常见这样的情形。战争失败了,人们归罪于某位神祇。于是把怒火撒向神祇,毁灭神像,损毁庙宇等等。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和其他古代民族,有着同样的宗教心理。
后来的注释者,往往把“变置社稷”解释为仅仅毁掉旧的社稷神坛。据文献记载,在弃担任稷神以前,人们祭祀的稷神是烈山氏(厉山氏)的儿子农(或称柱):“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礼记·祭法》)说明古代的稷神确实被“变置”过。
至于社神,汉代有一个时期,曾经把大禹祀为社神,但未能推广开来。大约由于“变置”不易,所以后人才把“变置”仅仅解释为换一个新的神坛。
社神的另一功能,就是监督行刑。
据《尚书·甘誓篇》,古代战争,如果是国王御驾亲征,要带上祖宗的神主牌,还要带上社神的神主牌“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就是说,努力作战的,在祖宗神主前赏赐;不努力的,要在社神的神主牌前杀头。
假如遇到日蚀,就在社神前面击鼓,像吓退野兽一样,拯救太阳,叫做“伐鼓于社”。(《左传·文公十五年》)此外就是如逢旱灾、水灾的祈祷活动,都在社神前面进行。有时候出征得胜,也会在社神前面举行献俘礼。
社稷神的功能,到明朝又有发展。据《泰泉乡礼》,即为普通民众制订的礼仪,社稷神的功能,可用八句话代表:
第一句:春天祈祷。
第二句:秋天还报。依照古代国家礼制,每年有春秋两次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春天主要是祈祷,向神提出要求;秋天是还报,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还愿。
第三句:有事则告。比如订立乡约,聘请教师,诵读保甲条例和其他官方文件,建立社仓等等,都是社里的大事,要向社神报告。
第四句:有求则祷。春天是例行祈祷,这里指临时的祈祷。比如突然发生自然灾害,甚至兵匪灾难,都要向社稷神祈求保佑。
第五句:有疑则誓。比如诉讼争执等等,疑难不决,可在社稷神前面发誓,寻求解决。
第六句:有过则罚。如不遵守乡约的,或者犯有其他过错,都可在社稷前面进行处罚。
第七句:有患则禳。比如驱除疫鬼之类的活动,也在社稷前面进行。
第八句:有庆则会。春秋两次大祭完毕,大家聚会,饮酒庆祝。
由于社稷神前面是普通民众经常聚会的场所,由此发展出“社会”这个概念。
四、社稷神观念的演变
把大禹作为社神之所以未能推广开,也当与汉代神祇观念的改变有关:人们不再把某人作为这些自然物的神,而认为自然物的神乃是自然物的精灵。时间发生在东汉末年。
社神是勾龙,稷神是弃,载入儒教经典,因而是儒者们的基本常识。然而东汉末年,关于社稷神“是什么”的问题,引起了儒者邓义和仲长统的争论。
邓义坚持认为,社神就是勾龙。仲长统也很清楚经典的文字。但他认为,社神就是土神。而土神的尊贵,仅仅次于上帝。一个古代的官员,怎么可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因此,勾龙,当然也包括弃,只能是土神和谷神的“配食者”,即陪同享受祭祀的人鬼,而不是土谷的正神。土谷的正神,乃是士谷的精灵。
邓义和仲长统都曾在曹操麾下为官。仲长统还曾著《昌言》,批评当时的天命观念,有一定的无神论倾向,是东汉末年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争论,影响深远。而从汉代到魏晋时代,正是中国传统鬼神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传统的许多人神被否定了,代之而起的,是如灵魂一样的精灵性神祇。
上帝,被视为天这个大物的精灵;山神、河海之神,也都被认为是山河湖海的精灵,而不再由人充当。社稷作为土谷之神,也被认为是土谷的精灵。勾龙和弃,则成了土神、谷神的配食者。
到了唐代,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韩愈把孔子和勾龙、弃进行了对比。韩愈说:
自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与孔子焉。然而社祭土,稷祭榖。勾龙与弃,乃其佐享,非其专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坛。岂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当座,以门人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韩愈《处州孔子庙碑》)
也就是说,勾龙和弃,仅仅是土神、谷神的配食者;不像孔子,乃是主神,像王者一样,巍然正座,由弟子们配享。从天子而下,都要面北拜跪。“其祀事,皆无如孔子之盛。所谓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同上)
韩愈以后,著名的诗人杜牧又在韩愈碑文的背面题字说:
自古称夫子者多矣。称夫子之徳,莫如孟子;称夫子之尊,莫如韩吏部。(杜牧《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
也就是说,孔子,是比勾龙、弃,更加尊贵的神。
孔子像(图片来源:wwwhu)
五、社神的延伸
中国古代的土神其实不仅是社。国家祭祀中,和上天匹配的大地之神,正式的名称是“地祇”。并有所谓“天父地母”之说,因此有人认为,大地之神,应是上天之妻。儒者们为此争论了一千多年。到明朝最后确定,大地之神地祇,乃是独立的,和上天同样尊贵的神。并且确定了京城南郊建天坛祭天,北郊建地坛祭地的礼仪制度,被清朝沿用。
隋唐时期的国家,还祭过“神州”这尊大地之神。现在“神州”成了中国这块大地的代称。
此外的土神,还有“后土”,往往也由勾龙担当。汉武帝曾把后土作为大地之神,后来则演变为仅是葬地的守护神,以致大多数人都把他忘记了,甚至“皇天后土”也常被误写为“皇天厚土”。
从宋始,兴起了新的土神:土地。土地神不入国家祀典,但在民间广泛流传。至少在北方的许多人家,除灶神以外,院子正中,往往设“天地”神龛;刚进门之处,设“土地” 神龛。每到年末,市面上常有 “灶神”“天地十方神灵”和“土地神”的杨柳青年画出卖。买一张回去贴上,据说可保一年平安。
土地神,笔者少年时期就听说是韩愈。并有故事说,韩愈晚年穷困潦倒,在街上讨饭,一只狗扑来,情急之下,跑进一户人家门里,后来人们就在影壁墙上给他留了一个神龛。
传说归传说,一直未得佐证。后来阅曾国藩的文集,中有一篇祭文说,他刚到吏部任上时,见院子里供着土地神韩愈,旁边站着孔子。他觉得不妥,于是写了一篇祭文,说韩先生,如果你在世,也不会让孔子站在旁边而你坐着吧。于是把孔子像移走,另作安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
kpsbsh2017@163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