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合卺酒怎么读 合卺之欢下一句

发布时间:2024-07-24 19:08:15作者:心若向阳来源:网友整理

合卺酒怎么读 合卺之欢下一句

本文目录一览:

交杯酒 交杯酒上古时称合巹, 是上古以来即有之俗,

交杯酒。

新婚夫妻送入洞房后还有几个小仪式要进行,这其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诗书写意特色,在后面婚姻文化中还要详细描述。这里先介绍最具特色的交杯酒风俗。

交杯酒上古时称合卺,是上古以来即有之俗,到唐朝时演变为定制为后了先风卺即是瓢。最早合卺是周时的婚俗,用一个(葫芦)分为两个瓢,成婚时新婚夫妻各执一瓢表示二人成为一家。到汉代新人成婚时葫芦瓢已演变为酒杯,被用来盛酒。

但按照汉人风俗,婚礼中只是在用餐后用酒漱口,并不真饮。直到唐朝时人们不再用瓢盛酒,而改用酒杯,故合卺变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妻在婚礼完成后要共饮"合欢酒",并且要一饮而尽,表示相伴终身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

盛唐诗人宋之问有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的诗句就是描写这一婚俗的。唐朝敦煌盛产葡萄,婚礼中一般喝葡萄酒。还有唱词祝福道:酒是葡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新娘则回道:酒是葡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婕已不尝其酒洒南墙,的确颇有情趣。

宋以后"合欢酒"又变为"交杯酒",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宋人对交杯酒颇为讲究,要先用红绿彩结把两酒杯连结起来,男女双方各饮一杯,饮完后把酒杯一仰一覆放在床下取大吉之意。唐俗好酒合欢酒夫妻要各饮三杯,宋人只饮一杯,但各人先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各自饮尽,故称交杯酒。

此俗发展到今天已变作夫妻相挽手臂各饮一杯,双臂交叉也取交杯之意。喝过交杯酒夫妻二人还要合髻,合髻又称结发,新郎坐左新娘坐右,各以一绺头发与男女两家提供的绸缎、钗子、木梳、发带等物合梳为髻,表示夫妻白头偕老,命运与共,因而结发成为恩爱夫妻的代称。

再婚夫妻可能不再行合髻之礼,所以今俗将原配称为结发,原配夫人又称"发妻",皆源子这一习俗。喝过交杯酒结过发成婚礼仪即告完成。

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喝的交杯酒,原来叫“合卺”,是在洞房里!

参加了数百场婚礼,无论是西式、中式还是中西合璧风格,典礼仪式上都少不了这个环节:合卺,读音为hé jǐn,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结婚礼仪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合欢酒)。(王子瑞 摄影)

卺,是一种匏瓜,俗称苦葫芦,其味苦不可食。合卺是将一只卺破为两半,各盛酒于其间,新娘新郎各饮一卺。匏瓜剖分为二,象征夫妻原为二体,而又以线连柄,则象征由婚礼把俩人连成一体,故先分而为二,后合二为一。

新婚夫妻一同进酒,为什么要用卺作爵盛酒呢?因卺味苦而酒亦苦,饮了卺中苦酒预示着婚后夫妻也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时,也象征着夫妻二人如同此卺一样,合而为一,紧紧地拴在一起了。

“匏”,读音为páo,是中国古代对一个球体的葫芦的称呼。匏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从中间剖成两半做水瓢,民间将匏俗称瓢葫芦。匏樽是酒杯的意思,也是古代所说的“八音”之一。匏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引自《三字经》),它又含有音韵调和之意,故“合卺”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后应和睦协调,结为琴瑟之好。

到了南北朝时,行“合卺礼”又增加了在两个瓢把上连上丝带,喝酒后,将两个瓢扣在一起,用丝带缠绕称“连卺以锁”,寓意是使两人相爱拴在一起,永不分开。

到了宋代,破卺为二的酒具改为两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饮之后,掷杯于床下,若两杯一仰一合,意味着男俯女仰,天覆地载,阴阳和谐,实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卺”的礼仪也就被改为“饮交杯酒”,后亦以“合卺”借指成婚。 【《瑞视觉》发布的照片,视角独特、有温度,全部是原创作品,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或者收藏!如果你身边有奇闻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请留言。】

文章离婚官宣里的“一别两宽”,源自唐代离婚协议,读来颇有趣

今日,马伊琍、文章官宣离婚,其微博官宣文引发网友探究的兴趣,考据其用了什么典故来。

文化学者侯印国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其中有一句“一别两宽”,出自于唐代的一份“离婚协议”。这份文书叫做《放妻书》,长期封存在敦煌石窟中不见尘世,一直到1900年的时候,才从莫高窟出土,重见天日。

虽然是离婚文书,但它的文辞非常有趣: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从这份文书来看,他们分手之后,非但没有势同水火,反而非常温柔。先是解释分手的缘由,夫妻因为三世姻缘而结合,本应该恩恩爱爱,双宿双飞,但如果互相之间感情不和,那只能是因为前世有怨,不能强求。更加洒脱的是,丈夫还期盼妻子,他称呼为“娘子”,离婚之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的仪容,尽早找到称心如意的新伴侣,并且祝福妻子和未来的新欢能够琴瑟和谐。在文书的最后,丈夫期望和妻子离婚之后,双方就再也不要有矛盾争吵,更不要互相有怨恨,而是要“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两个人从此各自释怀,天高海阔,分别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快乐。为了表达的自己的诚意,丈夫还为妻子送上了未来三年的衣服和口粮钱,作为分手后妻子生活的费用。

侯印国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唐代离婚文书,在敦煌文献中还不止这一件,目前发现的大概有12件。标题除了叫《放妻书》的,还有夫妻相别文书、女性手书和丈夫手书等等。“从这些文字来看,古代的婚姻爱情,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潇洒,嫁娶也并不是一定要从一而终。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比如在唐代,当时的“婚姻法”《唐律户婚》就规定了离婚有三种途径,第一就是协议离婚,夫妻双方感情不和,和平分手,“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种叫“和离”,官方认为双方都不需要承担责任。另外两种,一个是夫方提出的“出妻”,另一种是政府发起的强制离婚,发现夫妻双方属于非法违律结婚或者已经彻底“义绝”的,政府会要求他们离婚。而且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当时的女性也有主动离婚的权利,并不完全是丈夫可以任意“休妻”,女方只能默默承受。有个笔记小说就记载,有女性告到官府要和丈夫离婚,虽然官员非常不认可这一行为,百般指责这位女性,但女性态度坚决,这个官员也不得不判他们正式离婚。在宋代初年,甚至还有一份《放夫书》,是一位叫富盈的人和妻子阿孟的离婚文书,里边说“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自后夫则任娶”,是说从此和男方离婚,房产归我,他就此离开。男方以后任意娶谁,都和我没有关系。

(扬子晚报/扬眼)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