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演义》插曲“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桃园三结义中,刘关张是跪不是拜。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因为古时候所谓的拜,其实就是跪。
《说文解字》曰:“跪,拜也。”也就是说,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要想知道跪与拜的关系,这里不能不说到“坐”。
我们知道,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坐与跪乍看起来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坐,就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当然坐的姿势也非常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就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恭;“尽前”,就是尽量将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跪就不同了。虽然也是两膝着地,但要挺直身子,臀不能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这里的跪就是跪拜之姿。
至于“揖”,只不过是拱手礼,它是不必下跪的。《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这说明揖和拜是有明显区别的,拜比揖的礼节重,拜要下跪,而揖不必下跪,只是左手扶抱右手,抱抱拳而已。最常见的揖礼就是孔子画像中的姿势。
古人的拜是非常讲究的,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三叩九拜”中的“九拜”,就是古人九种拜的礼节。这九种拜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其中除了女性用的肃拜不跪外,其余八种拜都要下跪。稽首是拜礼之中最隆重的一种礼仪,一般用在君臣之间。先跪下,再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我们在今天的古装影视剧中看到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对皇帝所行之礼就是此礼。顿首是丧事之拜中最为重要的礼节。一般是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也叩地。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当然最常用的跪拜礼就是“空首”礼,这种礼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故称为“空首”,也叫“拜手”,简称“拜”。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重,要行两次空首礼,称“再拜”。《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这里的“公答再拜”,就是指答拜两次空首礼。所以,“再拜”,不仅是两次跪拜礼的泛称,也是两次空首礼的特称。
由此看出,拜和揖不但轻重不同,用的场合也大相径庭。“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如臣下对君王;而“揖”礼多用于平辈之间,有时也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李白为人狂放不羁,自恃才高目空一切,即便是对当时权倾一时的宰相李林甫也不看在眼里,在当时能让他点赞的人并不多,在他所作的1000多首诗词中,也找不到几首是赞美别人的。
记得之前有朋友问我,李白的粉丝群很庞大,那么他有没有自己的偶像呢?
在和李白同时代的人当中,能让李白崇拜的那真是凤毛麟角,但是孟浩然却是其中一个,李白对孟浩然的崇拜之情不亚于杜甫对他的崇拜,从李白赠给孟浩然的这首诗中就能看得出来。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这首诗写于刚刚出蜀不久,当时他居住于湖北安陆,常常往来于襄汉一带,因此结识了在此地隐居的孟浩然,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于这位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前辈,李白可以说是充满了钦佩和爱慕之情。
我们来看第一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开篇便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对孟浩然风流文采的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指孟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物外的卓越胸襟。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第二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一联是详细写孟浩然风流潇洒的一生,他少年时便视功名如粪土,到了晚年便隐居山林,醉卧松林。从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老者醉卧松树之下,真是潇洒如神仙啊!
第三句: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继续渲染孟浩然与众不同的清高形象,意思是在明月夜他常常因酒醉显出非凡的高雅,他不恋权势不事君王只迷恋花草胸襟豁达。让人仿佛看到一个风神散郎、寄情山水的隐逸高人形象。
第四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一句又回到了自己对孟浩然的崇拜上,也进一步升华了对孟浩然高风情韵的敬慕之情。李白将孟浩然不贪恋功名,自甘淡泊的品格已经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在李白的心中孟浩然就像一座道德的高峰,让人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李白在诗中对孟浩然极尽赞美之词,将一个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但李白诗中的孟浩然和现实中的孟浩然还是有些差距的,首先孟浩然之所以没做官不是他自己视功名为粪土,他为了入仕途曾给当时的名相张九龄写过干谒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也曾到长安参加科考但却名落孙山,后来又因为一句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得罪了唐玄宗,让唐玄宗逐出长安不许他再入仕途,他仕途之路中断后无奈才选择了隐居。
可见中国的诗词文化背后隐藏着很多历史知识,也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诗画建议各位诗友可以让孩子多读写古诗词,最近几年教科书中的古文比例越来越高,诗词文化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诗文还可以给孩子一生的教养,学习诗词有四点好处:
1、让孩子有更丰富的精神底色。
2、让孩子有更敏锐的感受力。
3、让孩子有更从容的神态气质。
4、让孩子可以提高考试成绩。
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又是家长最大的难题,我有一个做老师的朋友推荐这一套《有声伴读诗词》彩图注音版,书中每一首诗词都加注拼音,并配有精美插画,让孩子能够快乐的阅读,轻松地理解。
这套书不只是孩子可以读,就算是大人也可以多读读,领略一下中国诗词之美,也让自己的气质变得更加文艺范。
有人说,《三国演义》插曲“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桃园三结义中,刘关张是跪不是拜。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因为古时候所谓的拜,其实就是跪。
《说文解字》曰:“跪,拜也。”也就是说,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要想知道跪与拜的关系,这里不能不说到“坐”。
我们知道,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坐与跪乍看起来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坐,就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当然坐的姿势也非常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就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恭;“尽前”,就是尽量将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跪就不同了。虽然也是两膝着地,但要挺直身子,臀不能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这里的跪就是跪拜之姿。
至于“揖”,只不过是拱手礼,它是不必下跪的。《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这说明揖和拜是有明显区别的,拜比揖的礼节重,拜要下跪,而揖不必下跪,只是左手扶抱右手,抱抱拳而已。最常见的揖礼就是孔子画像中的姿势。
古人的拜是非常讲究的,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三叩九拜”中的“九拜”,就是古人九种拜的礼节。这九种拜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其中除了女性用的肃拜不跪外,其余八种拜都要下跪。稽首是拜礼之中最隆重的一种礼仪,一般用在君臣之间。先跪下,再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我们在今天的古装影视剧中看到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对皇帝所行之礼就是此礼。顿首是丧事之拜中最为重要的礼节。一般是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也叩地。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当然最常用的跪拜礼就是“空首”礼,这种礼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故称为“空首”,也叫“拜手”,简称“拜”。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重,要行两次空首礼,称“再拜”。《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这里的“公答再拜”,就是指答拜两次空首礼。所以,“再拜”,不仅是两次跪拜礼的泛称,也是两次空首礼的特称。
由此看出,拜和揖不但轻重不同,用的场合也大相径庭。“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如臣下对君王;而“揖”礼多用于平辈之间,有时也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