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11月8日,什么日子?
这几年因为影视作品和汉服运动影响,“上元安康”已经成为常用的元宵节祝福语,也让大众重新想起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而七月十五中元鬼节,虽然至今未列入法定节假日,但在民间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想必大部分人也不陌生。
既然有“上元节”也有“中元节”,那是否还有“下元节”?
答案是肯定的,下元节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曾经和元宵节、鬼节齐名号称“三元节”,在宋代都是法定节假日,都享受各放三天假的待遇。然而到了今天,上元节依旧隆重而公开,中元节也仍是全国盛会,下元节却默默无闻,甚至少有人知——下元节到底是什么样的节日,又为何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下元节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周汉时期,东周到西汉的很多月令书籍都提到:“孟冬之月,食黍与彘,赏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天子始裘,乃祈来年于天宗”。也就是说孟冬十月,要吃黄米饭和猪肉,赏赐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抚恤救济其孤儿寡母。这个月天子要换上冬衣,并向日月星辰等在天之神祈求明年五谷丰登。
不过这些月令物候类古书,都只按月份规定了节俗,并未具体到日期。到了两晋南北朝,对中国节日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官方节庆参考书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也就是十月初一,每家都做黄米肉羹来吃——这里将周人十月要吃的黄米饭和猪肉,合成了黄米煮肉这一道菜,而日期则暂时定为了初一。
然而也是在汉晋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并提出了“天官、地官、人官”祭祀体系。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亲自制定了“三官手书”的道教仪式:每次为病人祈福时,都将写上姓名具有悔过服罪含义的文书,同时准备三份。一份放在山上,代表天官赐福,一份埋在地下,代表地官赦罪,一份沉入水中,代表水官解厄。
这一仪式后来定型为“三官大帝”信仰和“三元节”盛会——古已有之的正月十五,被道教认证为“上元节”,即天官生日;三教合一的七月十五,则成为“中元节”地官生日;最后的“下元节”水官生日,则被选在原本就有祭神和抚恤烈属风俗的十月,并与上元、中元保持一致,定在当月十五日。又因为儒家古籍记载,尧定天时,舜分十二州,禹治洪水。因此三位古代圣王,也分别成为道教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大帝。
与此同时,《荆楚岁时记》中的“十月初一”也未消失,在唐宋演变成了“授衣日”。农历十月正是天气转寒的日子,周汉月令中也规定这个月开始天子正式换冬装,宋朝官方则将其普及到百官将士。宋代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由此孟冬月令分化为十月初一和十月十五两个节日,后者就是下元节,而前者即是华北至今还能看到的“寒衣节”:人们会在这天给祖先和亡人烧纸衣,象征冬天到了不要冻着。
唐朝宋朝皆以道教为国教,“下元节”也变得越来越盛大。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宽松的宋代,下元节更是连放三天假,从宫中到民间都隆重庆贺:传说大禹会在下元节这天下凡为人们解困,于是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这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祈福解厄。道教徒还会在家门外竖天杆,白天杆上挂的是“消灾降福”等字的黄旗,等到晚上又换成三盏天灯;道观在这一天则会做道场,举行相应的修斋仪式,迎接水官大帝。
然而前有寒衣节,后有冬至,这两个重头节日让下元节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重复。而与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尊的上元、中元相比,下元节的内涵又要单薄很多。这让下元节从一开始,就不如上元、中元受重视。到了南宋,更是完全被“国庆”抢去了风头——宋孝宗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二,这一天被定为南宋国庆日“会庆节”。由于两者日期挨得很近,“国庆”又远比下元节重要,导致民众官府都忙着去准备会庆节了,下元节成为陪衬。
宋朝亡后,草原没有下元节习俗,元朝也废除了下元节假期。但中元节和上元节靠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依然在民间被长久庆贺。而下元节则慢慢退场,成为少数地区的地方性节日,和道教徒才会专门过的宗教节日。道教的衰弱,终于让“下元节”成为了一个今人陌生的词汇——不过近些年网络小说倒是很热衷于提及下元节,让这个节日颇有了些重见天日的味道。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现在人对西方的星座学深信不疑,却不知道中国的农历月份也很有讲究,不同月份出生的女人,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快来对照自己看看准确吧。
农历一月(寅月)
一月是一年的开始,万象更新,这个月出生的女人都是富贵的命相,代表这辈子不愁吃穿。
一月出身的女人都很霸气,会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目标性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个性活波,追求时尚;对不喜欢的事物和人也表现的很明显。常常被认为一种自负的感觉,因为目标明了,常常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农历二月(卯月)
二月是初春时节,还是乍暖还寒的时节,这个月份的人骨子里拥有着特殊的艺术细胞。
这个月份出生的女人,有着春雨般的性格,温柔又富有神秘感。她的心像早春一样敏感,带着伤感的味道。有敏锐的洞察力,处处在意别人的感受,所以很难在一个群体中树立威信。
农历三月(辰月)
三月,春回大地,气温回升,这个月份出生的女子,阳光滋润,颇有点领导的风范。
这个月份的女生,坚强勇敢,面对事情总是有自己的主见,独立性特别强,所以爱情偶尔会收到影响。他们从来不将就,会等到最好的那个出现为止。这样的女人应该收敛一下锋芒,处事圆滑一点会更加完美。
农历四月(巳月)
四月出生的女人典型的贤妻良母,家庭在他们生命中是最重要的。
这个月份的女人温顺,贤惠,会照顾人。性格内是她们的苦恼,工作踏实,适合坐办公室。虽然是贤妻良母,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分娇惯子女和丈夫,免得被认为理所应当不知感恩。女人,多爱自己一点才更加可爱!
农历五月(午月)
五月份出生的女人,热情奔放,不被现实所累,活得潇洒自在。
他们外表热情,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不易被人发现。她们都很单纯,别人几句好话,就容易换的他们的真心。这样的女人太过单纯,应该学一些套路,然他们知道姐姐也不是吃素的。
农历六月(未月)
六月出生的女人精力旺盛,生龙活虎,对生活充满热情。
这个月份的女人外表谦和,内心充满,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于六月份的女人来说,会有很多人想和他们共度余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越来越好。
农历七月(申月)
七月出生的女人乐观派,性子大大咧咧,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
这个月份的女孩性格天生活泼开朗,风风火火的样子,也有时候爱冲动,真性情,值得珍馐。
农历八月(酉月)
八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个月出生的女人一般两面性 比较强。
一面是热心肠,喜欢助人为乐,总给人可靠地形象,另一面内心很幼稚,不成熟,总有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感觉。
这个八月份的女孩看起来云淡风轻,很容易患得患失,对自己好一点,你会更可爱。
农历九月(戌月)
九月出生的女子少女心,是乐观派的欢喜代表。
这样的女人很容易爱上一个人,如果认定会认为男人是自己的偶像一样崇拜,对待爱情很长情,很专一。能得到他们的爱和信任是件很幸运的事。这个月份的女孩爱幻想,少一些想象,多点行动,喜欢就要努力得到。
农历十月(亥月)
这个月份出生的女子心思晶莹剔透,心灵手巧,但是难免有点消沉。
因为聪明灵活,工作上他们的能力总是游刃有余,但是和同事不要太张扬,免得影响人际关系。积极一些面对自己的婚姻生活,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农历十一月(子月)
十一月出生的女子也是十分聪慧伶俐的,性格大多急躁,要沉得住气,稳重一些更好。
这个月份的女子擅长保护自己,知道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不依赖别人。一生和和顺顺,家庭美满。
农历十二月(丑时)
十二月出生的女子温情似火,热情积极向上。
他们往往踏实能干,有吃苦的精神,这样的女人最旺夫,因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日积月累给家庭带来好运。虽然有时爱发牢骚,但是他们格局很大,有修养,拥有这样的女子是男人的福气。
今天是2022年11月8日,什么日子?
这几年因为影视作品和汉服运动影响,“上元安康”已经成为常用的元宵节祝福语,也让大众重新想起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而七月十五中元鬼节,虽然至今未列入法定节假日,但在民间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想必大部分人也不陌生。
既然有“上元节”也有“中元节”,那是否还有“下元节”?
答案是肯定的,下元节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曾经和元宵节、鬼节齐名号称“三元节”,在宋代都是法定节假日,都享受各放三天假的待遇。然而到了今天,上元节依旧隆重而公开,中元节也仍是全国盛会,下元节却默默无闻,甚至少有人知——下元节到底是什么样的节日,又为何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下元节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周汉时期,东周到西汉的很多月令书籍都提到:“孟冬之月,食黍与彘,赏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天子始裘,乃祈来年于天宗”。也就是说孟冬十月,要吃黄米饭和猪肉,赏赐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抚恤救济其孤儿寡母。这个月天子要换上冬衣,并向日月星辰等在天之神祈求明年五谷丰登。
不过这些月令物候类古书,都只按月份规定了节俗,并未具体到日期。到了两晋南北朝,对中国节日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官方节庆参考书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也就是十月初一,每家都做黄米肉羹来吃——这里将周人十月要吃的黄米饭和猪肉,合成了黄米煮肉这一道菜,而日期则暂时定为了初一。
然而也是在汉晋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并提出了“天官、地官、人官”祭祀体系。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亲自制定了“三官手书”的道教仪式:每次为病人祈福时,都将写上姓名具有悔过服罪含义的文书,同时准备三份。一份放在山上,代表天官赐福,一份埋在地下,代表地官赦罪,一份沉入水中,代表水官解厄。
这一仪式后来定型为“三官大帝”信仰和“三元节”盛会——古已有之的正月十五,被道教认证为“上元节”,即天官生日;三教合一的七月十五,则成为“中元节”地官生日;最后的“下元节”水官生日,则被选在原本就有祭神和抚恤烈属风俗的十月,并与上元、中元保持一致,定在当月十五日。又因为儒家古籍记载,尧定天时,舜分十二州,禹治洪水。因此三位古代圣王,也分别成为道教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大帝。
与此同时,《荆楚岁时记》中的“十月初一”也未消失,在唐宋演变成了“授衣日”。农历十月正是天气转寒的日子,周汉月令中也规定这个月开始天子正式换冬装,宋朝官方则将其普及到百官将士。宋代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由此孟冬月令分化为十月初一和十月十五两个节日,后者就是下元节,而前者即是华北至今还能看到的“寒衣节”:人们会在这天给祖先和亡人烧纸衣,象征冬天到了不要冻着。
唐朝宋朝皆以道教为国教,“下元节”也变得越来越盛大。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宽松的宋代,下元节更是连放三天假,从宫中到民间都隆重庆贺:传说大禹会在下元节这天下凡为人们解困,于是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这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祈福解厄。道教徒还会在家门外竖天杆,白天杆上挂的是“消灾降福”等字的黄旗,等到晚上又换成三盏天灯;道观在这一天则会做道场,举行相应的修斋仪式,迎接水官大帝。
然而前有寒衣节,后有冬至,这两个重头节日让下元节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重复。而与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尊的上元、中元相比,下元节的内涵又要单薄很多。这让下元节从一开始,就不如上元、中元受重视。到了南宋,更是完全被“国庆”抢去了风头——宋孝宗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二,这一天被定为南宋国庆日“会庆节”。由于两者日期挨得很近,“国庆”又远比下元节重要,导致民众官府都忙着去准备会庆节了,下元节成为陪衬。
宋朝亡后,草原没有下元节习俗,元朝也废除了下元节假期。但中元节和上元节靠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依然在民间被长久庆贺。而下元节则慢慢退场,成为少数地区的地方性节日,和道教徒才会专门过的宗教节日。道教的衰弱,终于让“下元节”成为了一个今人陌生的词汇——不过近些年网络小说倒是很热衷于提及下元节,让这个节日颇有了些重见天日的味道。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