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纵横家苏秦曾说过: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这句话是他的真心话吗?很可能不是!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这句话出自苏秦,可能很多人是通过郭德纲而熟知的,大意就是苏秦说,如果自己家里能有二顷田地,自己就在家种地了,怎么可能奔波于六国只见,最终佩戴了六国的相印,指一个人有的东西很少,于是就去争取,最终争取到了更大的利益。
这句话,适用于苏秦与郭德纲的遭遇,但是,郭德纲说出来很可能是真心地,可是苏秦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出身苏秦出生于普通农户家庭,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长兄早亡,他很早成为了家中长子,在农民家庭,已经是主要劳动力的他理应肩负起赚钱养家的重任,每天忙于躬耕,可是,苏秦并没有,他离开了家,上山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苏秦张仪
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出路有很多条,不一定只依靠种地,而且种地只能维持生计,想要大富大贵,过上富人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所以苏秦是有大理想的,对此,家里人也是支持的。
出身贫困家庭,有远大的志向,并且付诸于行动,这就是苏秦,这样的人,二顷田就能将他绑在田垄之上吗?
纵横术,说白了就是游说之术,靠嘴吃饭的,农活靠的是双手,可见苏秦,从来就没想过干农活。
就业碰壁学成归来的苏秦可谓是踌躇满志,心中向往着一展宏图。
回到家中的苏秦不顾母亲和寡嫂的劝说,一心要前往列国求职,最终商讨之下,家人决定让他去距离最近的周国应聘。
应届毕业生不知社会的复杂,颇为眼高于顶的苏秦自然是求职失败,不过,苏秦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回到家中之后,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定了周游列国的想法。
他认为自己是千里马,只是需要找到自己的伯乐。
家里人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可是,苏秦接连去了多个国家,也见到了各国的领导人,可是没有人认可他的能力。
在秦国,他见到了当时的惠文王,惠文王问他有什么可以指点自己的,这可以说给了苏秦展示自己的机会,可是,苏秦还是没把握住,一番高谈阔论之后,惠文王曰:“羽毛未丰,不能高飞。”
一方面指秦国目前兵力还不足,不足以支持大肆扩张。一方面也指苏秦纸上谈兵,志大才疏。
屡次碰壁的苏秦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原来别人不任用自己,并不是人家眼光短浅,而是自己的才学有所欠缺。
你以为这样苏秦就能老老实实回家种地了?那你就低估了苏秦不想种地或者说他对封侯拜相目标的坚定。
一事无成的苏秦回到了老家,迎接他的是母亲的怨骂,寡嫂也拒绝为其做饭,可以说全家人都不待见他,即使这样,也没能打消他施展纵横术的决心。
这样坚定的目标,是二顷田能够磨灭的?二十顷也不一定吧?
一飞冲天虽然不被家人待见,但是苏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刻苦专研,丰富自身。
彻夜苦读,“锥刺股”由此而来,一本《太公阴符》为苏秦拨开了眼前的云雾,他终于学有所成。
苏秦“锥刺股”
一直读书,没有盘缠上路,苏秦只好找来自己的两个弟弟,与他们讲解《太公阴符》,也告诉他们,自己此去必定宏图大展,不过此前需要兄弟二人投资点路费。
兄弟二人也并不愚钝,停了苏秦一番话,心中认可,于是给他拿了路费。苏秦没有说错,这一次,他成功了。
从《太公阴符》中悟出的“合纵抗秦”得到了各国的认可,苏秦也因为往来各国之间,得到各国封赏,身挂六国相印。
这一次,衣锦还乡,村民跪拜,他的母亲、寡嫂也在其中,不敢再有一丝不敬。
苏秦曾笑问他的寡嫂“何以前倨后恭?”,有人认为苏秦小人得志,但是从他后来对待家人以及乡亲的方式来看,苏秦并没有对当初的事情有丝毫的嫉恨。
苏秦成功了,躬耕之事与他再无半点瓜葛,虽然生于农民家庭,苏秦就从没考虑过干农活这件事。
总结
从求学,到求职失败,再到专心沉淀,再到最后的更成名就。
苏秦从未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不过是苏秦成功之后的自我炫耀罢了,就像如今的“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的我高攀不起。”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纵横家苏秦曾说过: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这句话是他的真心话吗?很可能不是!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这句话出自苏秦,可能很多人是通过郭德纲而熟知的,大意就是苏秦说,如果自己家里能有二顷田地,自己就在家种地了,怎么可能奔波于六国只见,最终佩戴了六国的相印,指一个人有的东西很少,于是就去争取,最终争取到了更大的利益。
这句话,适用于苏秦与郭德纲的遭遇,但是,郭德纲说出来很可能是真心地,可是苏秦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出身苏秦出生于普通农户家庭,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长兄早亡,他很早成为了家中长子,在农民家庭,已经是主要劳动力的他理应肩负起赚钱养家的重任,每天忙于躬耕,可是,苏秦并没有,他离开了家,上山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苏秦张仪
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出路有很多条,不一定只依靠种地,而且种地只能维持生计,想要大富大贵,过上富人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所以苏秦是有大理想的,对此,家里人也是支持的。
出身贫困家庭,有远大的志向,并且付诸于行动,这就是苏秦,这样的人,二顷田就能将他绑在田垄之上吗?
纵横术,说白了就是游说之术,靠嘴吃饭的,农活靠的是双手,可见苏秦,从来就没想过干农活。
就业碰壁学成归来的苏秦可谓是踌躇满志,心中向往着一展宏图。
回到家中的苏秦不顾母亲和寡嫂的劝说,一心要前往列国求职,最终商讨之下,家人决定让他去距离最近的周国应聘。
应届毕业生不知社会的复杂,颇为眼高于顶的苏秦自然是求职失败,不过,苏秦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回到家中之后,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定了周游列国的想法。
他认为自己是千里马,只是需要找到自己的伯乐。
家里人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可是,苏秦接连去了多个国家,也见到了各国的领导人,可是没有人认可他的能力。
在秦国,他见到了当时的惠文王,惠文王问他有什么可以指点自己的,这可以说给了苏秦展示自己的机会,可是,苏秦还是没把握住,一番高谈阔论之后,惠文王曰:“羽毛未丰,不能高飞。”
一方面指秦国目前兵力还不足,不足以支持大肆扩张。一方面也指苏秦纸上谈兵,志大才疏。
屡次碰壁的苏秦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原来别人不任用自己,并不是人家眼光短浅,而是自己的才学有所欠缺。
你以为这样苏秦就能老老实实回家种地了?那你就低估了苏秦不想种地或者说他对封侯拜相目标的坚定。
一事无成的苏秦回到了老家,迎接他的是母亲的怨骂,寡嫂也拒绝为其做饭,可以说全家人都不待见他,即使这样,也没能打消他施展纵横术的决心。
这样坚定的目标,是二顷田能够磨灭的?二十顷也不一定吧?
一飞冲天虽然不被家人待见,但是苏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刻苦专研,丰富自身。
彻夜苦读,“锥刺股”由此而来,一本《太公阴符》为苏秦拨开了眼前的云雾,他终于学有所成。
苏秦“锥刺股”
一直读书,没有盘缠上路,苏秦只好找来自己的两个弟弟,与他们讲解《太公阴符》,也告诉他们,自己此去必定宏图大展,不过此前需要兄弟二人投资点路费。
兄弟二人也并不愚钝,停了苏秦一番话,心中认可,于是给他拿了路费。苏秦没有说错,这一次,他成功了。
从《太公阴符》中悟出的“合纵抗秦”得到了各国的认可,苏秦也因为往来各国之间,得到各国封赏,身挂六国相印。
这一次,衣锦还乡,村民跪拜,他的母亲、寡嫂也在其中,不敢再有一丝不敬。
苏秦曾笑问他的寡嫂“何以前倨后恭?”,有人认为苏秦小人得志,但是从他后来对待家人以及乡亲的方式来看,苏秦并没有对当初的事情有丝毫的嫉恨。
苏秦成功了,躬耕之事与他再无半点瓜葛,虽然生于农民家庭,苏秦就从没考虑过干农活这件事。
总结
从求学,到求职失败,再到专心沉淀,再到最后的更成名就。
苏秦从未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不过是苏秦成功之后的自我炫耀罢了,就像如今的“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的我高攀不起。”
前言:听过郭德纲相声的朋友知道,郭德纲有一句话经常用来当开场白:"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说的又是谁呢?他就是战国时期的游说家————苏秦。
简介:苏秦,字季子,雒(luò)阳(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与商鞅、张仪、庞涓、孙膑等皆为同门师兄弟。在鬼谷子门下主学游说之术。
鬼谷子像
早年经历
苏秦生于农家,家中以务农为生。觉得种地无出头之日便东赴齐国,拜于鬼谷子门下进修,学成之后下山开始来到各诸侯国展现才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下山的苏秦屡屡碰壁,在外游历多年却毫无建树,钱也花光了,也没人赏识他的游说之术,狼狈而归。
回到洛阳老家,媳妇儿对他视而不见,坐在织布机上织布,又想找嫂子要些饭菜果脯也被拒绝。家中的老父老母也不想和他说话,悲痛欲绝的苏秦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才会让家人态度如此的冷漠。
《战国策》:(苏秦)归之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发奋夜读,以锥刺股
知错的苏秦下定决心努力读书,不能让自己的一身才华被辱没,流于平庸。一天,在家翻箱倒柜,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阴符》 ,白天黑夜手不释卷,反复研习体会,读到昏昏欲睡之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顺着大腿流到脚跟仍不自知。一年后觉得学有所成,自己的所学已足以游说当世的君主。决定二次离家,开启自己的游说之路。
苏秦夜读锥刺股
学成归来,不得重用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东周,到洛阳求见周显王。周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于是,又决定改投秦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国家实力逐渐变强,又因为秦孝公在位时曾经广纳贤士。本以为会受到重用的苏秦却没想到,秦国秦孝公升天,秦惠文王即位刚刚把力推变法的商鞅车裂,所以对苏秦这种卖弄口舌之人毫不待见,虽然苏秦屡屡进谏但秦惠王并不采纳其建议。
秦惠文王为何不重用苏秦呢?
先说苏秦面见秦惠文王,客套了一下秦事实力多么强大,实力足以兼并其他六国,又信誓旦旦的说自己有妙计可以让秦国兼并各国,主张连横。
苏秦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言至于此,苏秦想看一下秦惠文王的态度,不料秦惠文王的态度和苏秦想的是海鱼飞鸟,秦王听到这番话后并没有显示出激动或者是跃跃欲试的神情,他说秦国如今变法还没有结束,各项事业正在飞速发展中,现在还没有做好对外一统天下的准备,让苏秦改日再来。
而且苏秦谈到了"并诸侯,吞天下"这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如果苏秦是其他国家派来试探秦王态度的间谍,当他探知秦王的野心后公之于众,那秦国岂不是成为了众矢之的?这对于事业上升期的秦国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秦惠文王的拒绝情有可原。
可苏秦并不知道秦惠文王心里在想什么,他听到自己连统一各诸侯国的妙计都不能告诉秦惠文王,整个人又气又急,还想劝告秦王出兵进攻,认为武力才能成就霸业,并且还彻底否认了"巧言诡辩"的好处。这岂不是更加激起了秦王的怀疑和否定?
这件事也为以后苏秦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埋下了伏笔。
连横之策受冷落,合纵之术获成功。
苏秦的合纵说首先是基于一种地缘政治的分析。他深谙天下山川形胜,熟知各国力量现状,他每到一国即首先向当局者详陈该国的地缘环境形势,苏秦提醒山东六国首先应明确各自的安全状况,他反复告诫六国的君主,要明白这一形势,即他们共同的危险来自西方侧翼的秦国。合纵六国。这件事情是多么有难度想必就不用一一道述了。因为当时的六国,无异于六只猛虎,谁都想吞了谁,不存在友谊这种东西。可是苏秦硬是用自己的一张巧嘴,让这六只猛虎变成一根绳上的蚂蚱,实在是令人敬佩。
燕国开刀受封相国
七国之中,韩国和燕国实力最弱,苏秦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苏秦先是来到了燕国,等到一年后才得到燕文侯的召见,苏秦凭借他巧舌如簧的本事,向燕文侯陈述了当时燕国局势的利弊,告诫燕王,燕国之所以没有战事,是因为有赵国挡在它的南面。秦国和赵国之间打过五次仗,秦国胜了两次,赵国胜了三次,秦国和赵国都受到了损害,而大王却以一个完整的燕国在背后制约着它们,这就是燕国没有遭到别国入侵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打燕国的话,要逾越云中、九原,要经过代和上谷,里程过几千里,即使得到了燕国的城池,秦国考虑本来就无法守住。秦国不能危害燕国的道理也很明显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发出号令,不到十天而数十万赵军就可以在东垣驻扎。渡过鯺沱河,跨涉过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国的国,因此,应该结交赵国。燕文侯说,如果先生能让燕国免除来自赵国和秦国的威胁,我愿意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你,拜苏秦为相。于是,燕文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出使赵国。
战国七雄燕国图
出使赵国受封相国
苏秦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当时奉阳君已经死,苏奉就乘机对赵肃侯说:"假如秦国攻打楚国,齐国、魏国都要派精锐之师来助战,韩国负责断绝秦国的粮道,赵队渡过黄河、漳水,燕国守住常山的北面。
假如秦国攻打韩国、魏国,那么楚国就断秦国的后路,齐国派出精锐之师前去帮助,赵国的部队渡过黄河、漳水,燕国守住云中。
假如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就断绝秦国的后路,韩国守住城皋,魏国堵住秦国的道路,赵国渡过黄河、漳水及博关,燕国派出精锐之师前去帮助。
假如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国就守住常山,楚国驻军武关,齐队渡过渤海,韩国、魏国都派出精锐之师前去帮助。
假如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就驻军宜阳,楚国驻军武关,魏国驻军河外,齐队渡过清河,燕国派出精锐之师前去帮助。诸侯国中若有哪一国不守盟约,就出动五个国家的军队前往讨伐。六个国家合纵结盟,共同对付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不敢出函谷关来侵害山东的各国了。这样就可以成就霸王的业绩了。"
苏秦的口オ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分析说目前山东六国中只有赵国的实力最强能和秦国对抗,但是其它各国都心怀鬼胎坐观成败,想从中捞点油水,与其这样不如将山东六国通过合纵的形式组成一个团体共同对抗秦国。好处是第一解除了秦国对于赵国的直接威胁,第二诸侯中如果有人不守盟约其它五国就可以一起来讨伐他,这样赵国就能获得长久的安定和和平,未来更可以称霸天下。赵王深以为是,于是也拜苏秦为相,苏秦又到了韩国去游说韩宣王。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锈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激将韩宣王受封相国
对于韩宣王苏秦采取了激将法,因为韩国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秦国的阴影之下,对秦国卑躬屈
膝,心里积了怨气和仇恨。苏秦适时的火上浇油,激起了韩宣王的雄心和摘掉扣在韩国头上
"软弱"二字的勇气。韩宣王对于苏秦很是认同,也拜苏秦为相。
出使魏国受封相国
苏秦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接着苏秦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的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 最后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出使齐国受封相国
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苏秦和齐宣王说秦国对于齐国并不构成威,因此没有必要对秦国臣服,如果那样做的话就是中了秦国的远交近攻之策了,只要您和赵国等国实行合纵政策,便不用担心秦国对自己构成威胁了,这样齐国用很小的代价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出使楚国受封相国
对于楚国,苏秦来到楚国,过了三个月才见到楚王。交谈完毕后就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大名,就像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楚国的粮食比玉还贵,楚国柴禾比桂树还贵,通报人员像鬼一样难见,大王您更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听后惭愧不已;"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知道错了。"
后来苏秦分析了楚国早就对巴蜀之地垂涎三尺,秦国是楚国的心腹大患,但如果和赵国等其他诸侯五国结盟实行合纵政策的话,秦国就不敢贸然发动军事行动,楚国作为大国是有能力有机会一统天下的,如果屈服于秦国,那么就要不断的被秦国打压而抬不起头来。
但如果和东方五国合纵的话,秦国再强也不敢把楚国怎么样。而且楚国还可以得到东方五国大量的资源,消灭秦国后天下不就是楚国说了算吗?"
楚威王说:"我的国家西面与秦国接壤,秦国有侵占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是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国家,不可与它结盟。而韩国、魏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也不可与它们深加谋划,与它们深加谋划就怕有叛逆之人到了秦国,谋划之事还未发动而国家已面临危机了。我自己预料楚国与秦国相抗,没有胜算;在内与群臣相谋,并不靠得住。我睡不安,吃不香,心旌摇晃,无所着落。现在你想合天下为一,收拢诸侯,保存危亡的国家,我谨以整个国家听从你。"
苏秦挑灯夜读
联盟成立,挥师北上回赵国
在苏秦的不努力下,六国合纵联盟成立,苏秦任联盟长,担任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随后北上回报赵王,经过洛阳,随行有大量的车骑辎重,诸侯各国派使者送行的很多,人们怀疑是王者出行。周显王听说后很害怕,命人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都斜着眼不敢仰视,俯伏在地上侍候他饮食。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嫂说:"为何以前那么倨傲而现在这么恭敬?"他的嫂嫂匍匐在地,把脸贴在地上,谢罪说:"因为看到小叔你现在地位高、财富多。"苏秦喟叹道:"同样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害怕他,贫贱了亲戚就轻视他,何况是一般的人呢?况且假如当初我在洛阳城边有二顷田,我怎么能像现在这样佩挂六国的相印呢?"于是拿出千金分赏给他的亲戚和朋友。
苏秦北上荣归故里
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苏秦让六国合纵结盟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于是把合纵的盟约书投送给秦国。秦国有十五年不敢窥视函谷关外的国家。
篇尾:每个时代有属于自己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的合纵连横家不只有苏秦一个,但达到六国拜相的只有苏秦一人,他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可以说一生无憾了。
参考文献:《史记·苏秦列传》《战国策》
我是夜猫儿,感谢您的阅读!
郭德纲先生在传统京剧《六国封相》表演结束后,微博发文,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配六国相印,想起自己成名前的心酸。那你知道他的原文吗?
这句话是功成名就后的苏秦衣锦还乡之后面对曾经嘲讽他的乡亲,奚落他的嫂子有感而发的。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自幼家贫,以务农为生。但是苏秦不甘于穷困潦倒的生活,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归来的苏秦游历各国,想要一展胸中抱负,却苦于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多年来依然穷困潦倒,甚至连生计也无法维持。
无奈之下,只能回到原来生活的家乡。一无所成的苏秦受到乡亲们的白眼,连家人也不待见他。这种情况下,苏秦羞愧难当,自己埋头苦读这么多年却换不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还有什么意思。
于是又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行程,苏秦先是到达了东都洛阳求见周显王,被拒。入秦,求见秦惠王,被拒。到达赵国,被拒。最终,苏秦成功游说燕文侯。
燕文侯派苏秦游说赵国。最终苏秦成功说服了赵、韩、燕、齐、楚、魏六国君王,六国达成一致,以合纵策略抗秦。苏秦被推为“纵约长”,终挂六国相印,一时风光无量。
风光无限的苏秦衣锦还乡,当年嘲讽过他的人如今都战战兢兢的跪拜在他面前。面对曾经奚落过他的嫂子,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而二顷田也成为供温饱的田产,或归隐的代称。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纵横家苏秦曾说过: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这句话是他的真心话吗?很可能不是!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这句话出自苏秦,可能很多人是通过郭德纲而熟知的,大意就是苏秦说,如果自己家里能有二顷田地,自己就在家种地了,怎么可能奔波于六国只见,最终佩戴了六国的相印,指一个人有的东西很少,于是就去争取,最终争取到了更大的利益。
这句话,适用于苏秦与郭德纲的遭遇,但是,郭德纲说出来很可能是真心地,可是苏秦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出身苏秦出生于普通农户家庭,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长兄早亡,他很早成为了家中长子,在农民家庭,已经是主要劳动力的他理应肩负起赚钱养家的重任,每天忙于躬耕,可是,苏秦并没有,他离开了家,上山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苏秦张仪
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出路有很多条,不一定只依靠种地,而且种地只能维持生计,想要大富大贵,过上富人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所以苏秦是有大理想的,对此,家里人也是支持的。
出身贫困家庭,有远大的志向,并且付诸于行动,这就是苏秦,这样的人,二顷田就能将他绑在田垄之上吗?
纵横术,说白了就是游说之术,靠嘴吃饭的,农活靠的是双手,可见苏秦,从来就没想过干农活。
就业碰壁学成归来的苏秦可谓是踌躇满志,心中向往着一展宏图。
回到家中的苏秦不顾母亲和寡嫂的劝说,一心要前往列国求职,最终商讨之下,家人决定让他去距离最近的周国应聘。
应届毕业生不知社会的复杂,颇为眼高于顶的苏秦自然是求职失败,不过,苏秦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回到家中之后,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定了周游列国的想法。
他认为自己是千里马,只是需要找到自己的伯乐。
家里人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可是,苏秦接连去了多个国家,也见到了各国的领导人,可是没有人认可他的能力。
在秦国,他见到了当时的惠文王,惠文王问他有什么可以指点自己的,这可以说给了苏秦展示自己的机会,可是,苏秦还是没把握住,一番高谈阔论之后,惠文王曰:“羽毛未丰,不能高飞。”
一方面指秦国目前兵力还不足,不足以支持大肆扩张。一方面也指苏秦纸上谈兵,志大才疏。
屡次碰壁的苏秦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原来别人不任用自己,并不是人家眼光短浅,而是自己的才学有所欠缺。
你以为这样苏秦就能老老实实回家种地了?那你就低估了苏秦不想种地或者说他对封侯拜相目标的坚定。
一事无成的苏秦回到了老家,迎接他的是母亲的怨骂,寡嫂也拒绝为其做饭,可以说全家人都不待见他,即使这样,也没能打消他施展纵横术的决心。
这样坚定的目标,是二顷田能够磨灭的?二十顷也不一定吧?
一飞冲天虽然不被家人待见,但是苏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刻苦专研,丰富自身。
彻夜苦读,“锥刺股”由此而来,一本《太公阴符》为苏秦拨开了眼前的云雾,他终于学有所成。
苏秦“锥刺股”
一直读书,没有盘缠上路,苏秦只好找来自己的两个弟弟,与他们讲解《太公阴符》,也告诉他们,自己此去必定宏图大展,不过此前需要兄弟二人投资点路费。
兄弟二人也并不愚钝,停了苏秦一番话,心中认可,于是给他拿了路费。苏秦没有说错,这一次,他成功了。
从《太公阴符》中悟出的“合纵抗秦”得到了各国的认可,苏秦也因为往来各国之间,得到各国封赏,身挂六国相印。
这一次,衣锦还乡,村民跪拜,他的母亲、寡嫂也在其中,不敢再有一丝不敬。
苏秦曾笑问他的寡嫂“何以前倨后恭?”,有人认为苏秦小人得志,但是从他后来对待家人以及乡亲的方式来看,苏秦并没有对当初的事情有丝毫的嫉恨。
苏秦成功了,躬耕之事与他再无半点瓜葛,虽然生于农民家庭,苏秦就从没考虑过干农活这件事。
总结
从求学,到求职失败,再到专心沉淀,再到最后的更成名就。
苏秦从未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不过是苏秦成功之后的自我炫耀罢了,就像如今的“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的我高攀不起。”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