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中的女子,没有谁过得顺风顺水,平安终老的。
本以为郑袖是个例外,她漂亮有手段,把楚王芈槐迷的晕头转向,对她言听计从。芈槐的正妻南后死后,楚威后也老了,郑袖掌握着后宫的权利,又有楚王芈槐的宠爱,她过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她一步步计划着让儿子芈兰取代太子横的位置,于是在她的谋划下,太子芈横被送到秦国当人质,远离楚王芈槐,感情慢慢淡漠,她的儿子芈兰却很受楚王芈槐的宠爱,又与秦国联姻。
有了强大的秦国作为依仗,眼看她的计划就要实现,心中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可是她不知道,这是她人生的巅峰,也意味着她要从巅峰坠落,从此生不如死。
郑袖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是荣宠得意的前半生,也将是悔恨难熬的后半生。
郑袖本是一个小国献女。
一个“献”字,表明郑袖很有姿色,家境很好,不是王室公主,就是贵族之女。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吞并小国时有发生,小国为了求和,通常会把漂亮的、地位高的女子献出来,莒姬作为莒国公主,就是莒国被楚国打败后献给楚威王的。《左传》记载,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妹妹少姬一起献给晋献公。
以此推论,郑袖在出嫁前一定是一个娇宠着长大的贵族女孩,像芈月芈姝一样,在家时学习仪礼服制,学习四时之物,学习如何祭祀,总之学习一切正妻该会的东西,期盼着嫁给一个两情相悦的少年郎,却不知命运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她被献给楚国,成为太子的一个小妾。
俗话说,学的太多,知道的太多,但是又用不上,就会心有不甘,就越希望自己所学能够用上,就像每一个大学毕业的学子一样,总希望找到一个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使得自己多年之学没有浪费。
郑袖就是这样,她不甘心只是一个小妾,所以当莒姬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她紧紧抓住。
郑袖本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有了威王宠妃莒姬的点拨,她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孩,一下子就走到了太子芈槐的面前。
有些事情一点就破,但是没有人指点的时候,面前糊着的那张纸就如铜墙铁壁一样,任你怎么撞都撞不破。
郑袖就是这样,有了莒姬的帮助,她不仅走到了太子芈槐的面前,而且很快得到芈槐的宠爱。
郑袖得到了甜头,开始紧紧抓住莒姬,莒姬也正需要郑袖来帮助自己,具体见文章《莒姬:再多的恩惠,也不如彼此成全》,两人开始了合作。
楚威王死的时候,郑袖已经有了与南后(芈槐的正妻)相抗衡的实力,等太子芈槐继位成为楚王,郑袖也成为了宠妃,身份的转变,环境的改变,使得她更需要莒姬的帮助,而莒姬失去楚威王的庇护,正需要新的庇护,这一时期是两人的蜜月期。
郑袖从莒姬那里获得了如何与王后,如何在后宫保护自己,如何应付突发的事故,等等一切经验,并且继承了莒姬的人脉。
有了莒姬的经验加持和人脉帮助,郑袖迅速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楚王的宠妃,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从此她在后宫是如鱼得水,就连楚威后这种在后宫修炼了千年的妖精,她都一点不惧,表面恭恭敬敬,实则暗藏机锋,没办法,人家有楚王芈槐罩着,楚威后气的要死,也拿她没办法。
郑袖一面把楚王芈槐迷的七荤八素,一面积极的剔除他身边的杂草,例如魏美人,一个魏国献上来的美女,很得芈槐的宠爱,郑袖费了一番功夫把她铲除了,具体可看《郑袖对付魏美人的手段,简单而高明的让你想不到》。
郑袖虽然铲除了威胁,可是也暴露了她的短板,她是有些小聪明、小见识,但是没有大局观,眼光短浅。
魏美人是魏国献上来的,是为了齐、燕、韩、赵、魏与楚国的联盟,是维系着魏国和楚国利益的一个人,她是一个政治美人,可是她还没有发挥作用,六国的联盟还没有结成,就被郑袖害死了,然后魏国直接走人。
最后的结果是六国联盟成了一场空。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郑袖是一个只会争风吃醋,只会一些小算计的女人,没有一点政治头脑,看不清形势,却又为了自己的利益瞎出手,真正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样的一个女人却想参与政治,想要楚王芈槐为了她废嫡立庶,立她的儿子芈兰为太子。
当时各个国家都是延续周朝的制度,立嫡立长。
这是一个延续了800多年的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想要打破它,既要有能力,也要有魄力,更要具有精准的政治头脑,能绝对的掌控全局,否则只会走周幽王的老路。
现实是,楚王芈槐是一个既无能力、又无魄力的君王,还是一个耳根子软的家伙,谁在他面前叨叨几句,只要说的有理,他就会偏向谁,他就像一个不倒翁似的,一会儿倒向你,一会儿倒向他,做什么事情总是摇摆不定,这样的一个人,你让他去挑战几百年来的制度,简直和白日做梦差不多。
所以郑袖在他耳边吹了那么多年的风,虽然太子芈横被发配到秦国去做人质,楚王芈槐对太子横也有诸多的不满,他也从来没想过要废了太子横,即使秦国以太子横逃走为借口攻打楚国,芈槐想的也是为太子横收拾烂摊子,也没想过废了他,可见他根本就没有胆量去挑战制度,废嫡立庶。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袖真是急了,急得六神无主,她只想着安抚秦国,消了秦国的怒火,让自己的儿子继续与秦国联姻,得到秦国的支持,达到立儿子兰为太子的目的。
可是她没有一点政治眼光,根本看不出来这就是一个局,看不出来秦国只是想攻打楚国,只是需要一个借口罢了,所以才会听了靳尚的话,怂恿楚王芈槐去秦国与秦国结盟,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个陷阱,即使黄歇告诉她这是一个陷阱,她也不会从国家利益、国际之间的局势去考虑,只会从个人利益考虑,认为这是黄歇为太子横开脱的一个借口。
一个没有政治能力的女人,却要硬生生地搅和进国家的政治中,并且具有影响君王的能力,实在是一场灾难。
楚王芈槐兴冲冲地去秦国与秦国结盟,却没想到迎接他的是牢笼,是囚禁。
郑袖也没想到,楚王芈槐这一去,她彻底失去了靠山,从此她的生死就在别人手中,再也翻不出一点风浪,只是此时她还没有这种意识。
楚王芈槐已经被秦国囚禁,郑袖还在梦想着与秦国联姻,还在想着自己的私人利益,还让人打开楚国的大门,迎接秦军的到来,真是蠢死了。
直到秦国的送亲队伍变成攻击楚国郢都的大军,郑袖才发现大事不妙,急匆匆的逃跑。
楚国的君臣们逃跑到一个弹丸之地,还没想着一致对敌,还在想着争权夺利,太子芈横被令尹昭阳推上楚王的位置,郑袖还不忘争取让芈兰当令尹,真是可笑。
他们窝里横的争来争去,却没想到黄歇一来都哑了,所有人看着杀神一样的黄歇,全部胆寒。
黄歇果断抛出秦国贿赂靳尚的证据,然后杀了靳尚,来个杀鸡儆猴,然后全力支撑楚王芈横。
郑袖一生风光,荣宠了半辈子,最后被迫为先王芈槐素服戴孝,等芈槐下葬之后,终生为芈槐守灵,儿子芈兰将被迫一辈子读书做学问。
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后宫,绫罗绸缎,奴仆成群,山珍海味供着的贵夫人,后半生需要去守灵,没有成群的奴仆,最多有几个仆人,再也没有绫罗绸缎,只能粗麻素服,再也没有山珍海味,只能粗茶淡饭,再也没有楼台亭阁,只有低檐草屋,再也没有鲜花满室,只有陵寝上的野草。
原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现在的生活一日复一日,一眼可望到头,就连儿子的未来都没有了,她想靠儿子翻身都没有机会,甚至想随时见儿子都成了奢望。
她从一个呼风唤雨的贵夫人,成了一个守灵的老妪,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落差,真的是生不如死。
郑袖落到这样一个境地,有楚王芈槐的因素,也有她自己的因素,历来个人利益都是依靠国家,没有国家,何谈个人,郑袖却恰恰相反,随时想的都是个人利益,根本不管楚国的利益,而她正是因为梦想中个人的利益,而极力的怂恿楚王芈槐去秦国结盟,才让她自己落到如今的境地,也算是咎由自取。
——在越剧《屈原》“二改”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陈曦(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副研究员、副处长):
屈原的故事、屈原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独具代表且深入人心,所以如果把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我们这个戏里面有一个独特的表达,因此,面对这一样一个作品,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它有所期待。郭沫若先生在创作话剧《屈原》的时说,他要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怎样表现屈原、宋玉及靳尚等人物?这些人的选择有何现实的价值意义?这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判断的地方。
我们知道历史剧的创作,文本质量往往决定了这个作品所能达到的某种高度。编剧吕育忠老师给屈原的定位是“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一根铁骨、一滴眼泪、一种情怀”,也预示了这出戏在文本创作上的立意的高度,和思想的厚度。“一改”之后的《屈原》让我们惊艳,无论是舞美、音乐,还是人物表演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在观剧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部剧传达出的某种力量。
从“一改”到现在,我的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剧中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完整了。屈原自不必说,通过一些唱段和设计,人物更加丰满。还有几个角色,体现得更加明显。比如南后,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南后是支持屈原的,并且还很欣赏他的洁身自好,但是后因子兰公子地位不保,才有了南后心性的改变。这个人物性格的转变介绍得非常清楚。
另外一个是宋玉。这一次,屈原和宋玉之间有了两次对话,展现了师生二人在面对人生道路时的不同选择。虽然我们对宋玉的选择持否定态度,但这从反面印证了屈原高贵的人格,使得宋玉这个角色更加鲜活、充盈,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此外,随着宋玉角色的丰满,婵娟的存在感被削弱了。我建议,宋玉离开之后,婵娟和屈原之间的对唱可以让屈原主唱,更好地表现屈原对婵娟的叮咛与嘱托。
开场、结尾处的伴唱、音乐、舞蹈都给人一种非越剧的感觉,更偏向于歌剧,这些部分和整部剧的气质不太相符。还有对结尾部分的处理,对于屈原这样一个人物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他对于楚国的担忧,以及对楚怀王、靳尚等人昏庸无能的愤懑上。大家都知道,屈原在被流放以后做了一首诗《天问》,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所以,其实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屈原投江是他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选择,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失望。因此,我建议结尾部分借用《天问》这个作品,再进行一些升华。
“尚” , “从八从向” ,假借为“上” ;“谊”“从言从宜” ,即“得体、合宜” ,“尚谊”即宗尚合适的义理—— “宜”或“得体”便是衡量艺术作品品质优劣的标尺——中国美协名誉主席、著名油画家靳尚谊的名字,恰好与他的艺术人生互为映照。1949年走入油画世界的他,在美术创作与教学领域已经耕耘了整整70个春秋。 《塔吉克新娘》 《青年女歌手》是其上世纪80年代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名作,而90年代的《晚年黄宾虹》 、新世纪以来的《八大山人》等作品,逐步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油画民族化之路;进入新世纪之后,他对于画面单纯的形式追求和纯化语言探索,更使佳作迭出。始终提倡“风格不重要,水平才重要”的靳尚谊,深知衡量艺术品质的原则: “好画……在于表现的高度,这个高度,古典和现代一脉相承。”
靳尚谊
一、用色彩来思维
1949年,在当时“男学工,女学医,花花公子学文艺,调皮捣蛋学体育”的社会潮流中, 15岁的靳尚谊考入国立北平艺专绘画系,却不是花花公子:“当时听说艺专是公费,还有助学金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就考了。 ”在这之前,他没有看过任何画。1950年4月1日,国立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成为中央美院的第一届学生。靳尚谊曾回忆:“本科时我没有学过油画,主要学素描和水彩,创作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作为练习,画了几张油画习作。 ”“靳尚谊先生当时在我们同学中年龄算小的,但是很用功,成绩非常突出……当时学校有个措施,每一个阶段班级评一次优秀作品,挂在U字形教学楼走廊上。靳先生的作品经常被挂在走廊上。 ”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当年的同学詹建俊曾这样回忆,“靳先生现在的作品,如果没有当时严谨的对西方绘画基本要素、基本功的深入理解把握,那他的这种风格是很难出效果的” 。
1954年,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建成, 10月2日举办“苏联油画展览” ,展出苏联美术作品280件, 21岁的靳尚谊和同学去看了,极其兴奋,自己也跃跃欲试,去找油彩和三合板来画。“现在看回去,那个时候的创作太粗糙,主要是色彩不行。 ”他说。1955年至1957年,靳尚谊进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最主要的训练也在色彩上。“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方法是从造型到色彩,开始用白、黑和土黄这几个颜色来画单色人体;再到写生画颜色,把握色彩的冷暖关系,用色彩来思维。 ”靳尚谊逐渐理解了结构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所有的明暗、造型都是构造的一种体现,这些知识成为靳尚谊研究西方油画最坚实、可贵的基础。
从1957年马训班的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起,靳尚谊陆续创作了《送别》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十二月会议》 《长征》等革命历史题材画作。这一过程使他发现自己偏爱用单纯简练的构图、尽可能少的人物来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在学生时代,靳尚谊从徐悲鸿的教诲中领悟了绘画的优劣不以精细或粗犷论,其艺术性在于精细中显轻松,粗犷中寓典雅;他从董希文的创作中领会到,必须依据不同的主题而采纳或发明不同的绘画语言;从上世纪50年代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中,他懂得了绘画结构的要义。这三方面的领悟体现在他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素描和油画之中,而这些质朴而隐秘个性的作品又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油画的普遍特征。 ”学者、评论家曹意强说。
塔吉克新娘(布面油画) 1983年 靳尚谊
晚年黄宾虹(布面油画) 1996年 靳尚谊
二、这画好像熬棒子面粥似的
接受采访之际,靳尚谊还在忙着美国签证事宜——85岁高龄的他将飞赴美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这是他4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继续学习。
1979年夏天,靳尚谊作为中国艺术考察团成员,到西德考察美术教育,考察波恩、西柏林、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地的艺术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丢勒、提香等欧洲古典大师的作品,特别是波提切利流畅有力的线条、明朗辉煌的色彩、富有平面趣味的装饰,引起他浓厚的兴趣。“看原作不是扫一眼就过了,得不断地看,才能分辨出作品的好坏。通过不断观察大师的高水平之作,画家便能在脑海中辨别作品水平的高低。 ”靳尚谊说,“要想把画画好,要解决基础问题,即造型问题,起初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在欧洲学习时看过原作后才发现还差得很远,自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
1981年底,靳尚谊赴美探亲期间,系统考察了从古埃及、古希腊直到美国当代的艺术,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体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光影和不同角度来烘托体积的方式做得不够丰实。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以照片为模本画肖像,把“古典法”和“分面法”都融合在一张作品中,彻底解决“体积”问题,效果便一下子发生了改变,“用这种方法,画得细、层次多、边线清楚,实验成功” 。
靳尚谊在反复研究古典油画作品后发现,传统油画中几乎所有的画面都处在顶光、侧光、半侧光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层次丰富、体积浑厚、明暗变化莫测的特殊美感。这一发现和领悟,使他逐渐加深了对油画语言和特性的理解,让他在艺术上实现了一次飞跃:他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再现对象,而要在肖像画上体现出自己的审美理念。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油画面临着新旧观念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处于“全盘西化”或是“油画民族化”的十字路口。正在这时,在1983年的中央美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上,展出了一幅名为《塔吉克新娘》的油画作品。画中的姑娘形象优美、宁静,表情略带羞涩、拘谨,给观者以纯洁的触动;新娘身披红色方形大头巾,沐浴在来自画面右侧的强光之中,面部轮廓清晰,色彩和明暗关系非常响亮、厚重。在创作这幅油画之前,靳尚谊于1981年到新疆喀什、吐鲁番、塔什库尔干等地写生并搜集素材,希望通过少数民族群众棱角分明的面部特征,充分体现肖像油画的体积感。“我想表现新娘那种内在、含蓄、质朴、纯洁的情感,与此同时,我还对西方油画造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我感觉西方油画特别注重表现形体的体积感,而且更多采用了侧光来处理。在此基础上,我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加强形象的明暗对比,尽量把形体中琐碎和多余的部分摒弃,使形象既单纯又丰富;色彩上我也注意色块对比,从而产生一种整体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靳尚谊说。
“这幅画好像熬棒子面粥似的,棒子面很硬,但熬的时间很长很透,已经很熟,成熟了。 ”靳尚谊的学生、同事、同道、中央美院教授孙景波这样评论《塔吉克新娘》 。这幅画成为靳尚谊艺术生涯中最负盛名的杰作,也成为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语言风格的扛鼎之作。这一时期,靳尚谊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场景单纯、画面柔和、刻画细致、表现含蓄、情感丰富—— “风格、观念不重要,技术问题一丁点儿也不能含糊,油画好不好不在于观念,而是技术决定的。 ”他说。曹意强认为,在研究了欧洲油画各种样式之后,靳尚谊发现,风格并不是决定作品好坏的准则,风格仅仅能说明差异;而决定作品水平高低的是绘画语言创造性发挥的品质。无论中西艺术风格如何千变万化,优秀的作品无不诞生于同一根基:品质之美。
我爱桃花(布面油画) 2012年 靳尚谊
三、使油彩与水墨浑然一体
“大约20年前,我陪靳先生到南京郊区六朝石刻遗址考察,那巍然于大地上的辟邪、天禄、麒麟以其奇诡、神奇而宏大的造型叙说着我们祖先的异想天开,他为之感动。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更忆起靳尚谊看到与西方古典油画肖像异曲同工的明人肖像画集所产生的浓厚兴趣。不断向西方油画传统学习,同时不断向中国文化传统掘进——靳尚谊一直“两条腿走路”。1978年,他在常书鸿的带领下远赴敦煌,留下一批用油彩模仿中国古代壁画的作品,见证了他对于油画色彩和造型的探索,以及将油画与中国传统美术相融合的尝试。同年,他又到山西永乐宫考察,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中优美的造型、流畅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年久变色而更具典雅辉煌的色彩使他激动不已。他意识到,不能再重复大师们的老路,必须在吸收西方绘画营养的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土地,使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艺术融会贯通。
上世纪80年代,在天津博物馆看到范宽的作品后,靳尚谊开始思考古典技法表现中国文化的主题。他创作的《青年女歌手》创造性地选择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作为背景,把《雪景寒林图》转化为油画色彩,同时保留了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和气势。整个画面也采用更加接近中国画表现手法的“平光处理法” ,减弱明暗和黑白对比,突出形象的轮廓和体积的微妙变化,“ 《青年女歌手》注重造型上的单纯和洗练、色彩上的浓郁与协调,以及人物和背景的单纯,以达到整体的艺术效果” 。靳尚谊说。
以《青年女歌手》等作品为标志,就在上世纪80年代,靳尚谊孜孜以求的古典主义绘画语言风格趋于成熟。 《画家黄宾虹》 《晚年黄宾虹》 《髡残》 《八大山人》等诸多作品展现了中国意韵与风格——宾虹先生的墨韵、髡残上人的禅味、八大山人的冷逸;作品更近似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语言风格的折中:人物的背景是一大块抽象的空间,由中国水墨式的点构成,恰如其分地烘托了黄宾虹、髡残和八大的艺术思想、语言风格与个人性情;同时,靳尚谊在用笔上从背景延伸到人物的衣服上,以点写代替扫笔,特别是画面上层次丰富的灰调子,使油彩与水墨有了浑然一体之感。
距离创作《塔吉克新娘》近30年之后,靳尚谊在2012年画出了《培培》 ,作品不再刻意于古典理想美的表达,绕过了写实油画对于对象的严格造型和高度概括,转为追求对画面的语言纯化的探索。靳尚谊画瞿秋白、画鲁迅、画黄永玉、画钟涵、画工人、画医生、画小提琴手、画少数民族百姓、画中学生、画画廊经纪人……几十年来,他用油画表现中国人、创造中国人的形象。“我对人物肖像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人是社会的主体,通过一个人的肖像可以表达各方面的社会现象和情绪,表现丰富的社会内涵。人是社会的中心,而人本身的形象和造型特点既单纯又丰富,尽管表现起来难度很大,但又最富于张力。我通过我的画笔为中国人造像,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是一个中国画家的职责。 ”靳尚谊说。在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看来,肖像主题体现着精深的素描功力,又不止于素描肖似本领,“突出对人物把握能力又不止于现场即时捕捉。凸显着靳先生作为中国顶尖肖像艺术家的过人实力”。
惶恐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布面油画) 2009年 靳尚谊
四、不服老地继续画
“过去,我对这个社会是熟悉的,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创作就应运而生。现在我不了解这个社会了,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虽然如此,我仍然在努力追求,作为画家我能够不断地探索,不服老地继续画,因为我感受到研究的乐趣。 ”靳尚谊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在绘画语言风格上,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对人物形象体积结构的塑造,而更注重对人物轮廓线的刻画,形成既平面又具有强烈色彩的画面。它变得更单纯,仿佛回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风格。
2009年在靳尚谊启动的“向维米尔致意”这一创作项目中,只有三幅小幅作品—— 《惶恐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新代尔夫特风景》和《代尔夫特老街》 。“我到海牙看完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之后,就在想,如果这个少女活到今天,会不会心情也很不平静呢?我就通过‘挪用’ ,一是检验自己的水平,二是表达一些我对现实的看法。 ”靳尚谊说。
他强调,对维米尔,他是“挪用”而非“临摹” :“ ‘少女’加了一只手,表情变了,尽管看起来和原作很像,但实际上有变化。另外两张风景,构图一样,但我加了一些新的东西。 ”
通过不断向维米尔、马蒂斯、克里姆特和席勒等人的作品的学习,靳尚谊愈加重视基本功与格调:“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强调风格、流派,不注重基础。其实个性、风格是没法教的,画得好不好跟题材、风格没什么关系。另外,艺术家本人也要有修养,格调要高。老一辈的画家强调这个,不能俗气。可惜现在讲得少了,只讲风格和个性,不讲格调和品位了。艺术的标准是不能乱的,这很关键。 ”许江认为,靳尚谊先生这一代油画家既是理性智慧身体力行的生力军,又是中国油画发展的领航者,以文艺复兴理想引领中国绘画艺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既有清醒自主的意识,将自己与西方学派区分开来,他以学术的深度与古今中外展开全面交流,既跨越思维模式,又有理念深度研究,努力在方层面构建普遍性、基础性的内核。
回顾自己从早期学习印象派到深入研究古典艺术、再回到印象派的研究之路,靳尚谊作为有中国文人情怀的画家,感觉“要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度,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终生的遗憾”。
培培(布面油画) 2012年 靳尚谊
五、认真研究专业,肯定有成就
1987年,靳尚谊出任中央美院院长,成为继徐悲鸿、江丰、吴作人、古元之后第五任院长,这时正值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他关注世界美术发展的教育趋势,提出中央美院的办学目标是根据中国社会的需要,培养全面素质的新型艺术人才。他主持开创的设计系,使中央美院告别了作为纯美术院校的历史。他推行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方向,为中央美院多学科大美术的教学体系奠定基石,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格局的构建打下基础,在中国美术教育界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肩负艺术人才“传帮带”的重要使命,长期坚守教学一线,言传身教,德艺双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坚持写实画风、艺术成就突出的优秀人才,堪称一代名师。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说:靳先生“至今仍把教育教学看得最重,为培养人才不遗余力,每次学校的毕业季总要认真观看,亲自向一年级学生讲传统,为各种高研班授课” 。
近些年,靳尚谊更把精力投入公益事业中,除了积极向各大公立博物馆、美术馆无偿捐赠作品外,他还发起成立了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其以发现和扶持青年艺术人才、资助艺术交流和展览为宗旨,“我们派一些年轻人出国考察,支持他们的研究项目,办年轻人的油画展,对好的作品予以奖励……我们现在做院校学生的素描展,研究现在美术院校的素描问题” 。言及教育,靳尚谊滔滔不绝,“基金会是支持文化事业的一种方式,是用民间的资金力量来支持文化,作为补充,这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
1997年,靳尚谊画下的《老桥东望》 ,意大利修女在古代佛罗伦萨的背景下祈祷,但她的眼睛有点“斜视” ; 2001年他画下的《醉》中,表现的是日本艺伎。他看到社会的一些乱象,希望以富有内涵的肖像油画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虽然任何专业都是为了谋生,最终都是为了挣钱,这无可厚非。但我一直认为,没有兴趣就画不好画,这条路走不远,对待艺术还是要单纯一些、更有热情一点。 ”靳尚谊说,这五到十年的社会变化太快,人的精神很紧张,“我希望大家心情要放松一点,别太紧张,别太急于追求利益,你越放松,把工作做好,把专业搞好,利益自然就来了。如果没有认真工作,没有认真搞专业,工作做不好,专业搞不好,很紧张地去竞争,身体也搞垮了。希望大家活得愉快、放松一点,认真研究专业,肯定有成就” 。
回顾自己七十载艺术生涯,靳尚谊说,最大的收获是中国人也能熟练地掌握西方油画的技法,“在表达自己的追求时,兼顾中国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油画的精湛技巧,使自己的作品呈现一种不同于西方状态的新的抽象美——我想为这个目的,付出毕生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孙景波回忆起1972年,他在靳尚谊家中,怀着崇高的自我期盼和理想问靳尚谊:“靳先生,你说我们无产阶级艺术高峰会在什么时候产生? ”靳尚谊说:“反正不会在我们这一代。 ”
“那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铺路。”
(本文作者:张亚萌 采写得到中国美术馆、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大都美术馆的大力支持)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