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节气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多。但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仍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较量,所以近段时间还是要注意保暖。
虽然现在我们要尽量不出门,但这时我们更要重视养生保健,增强免疫力赶走病毒!
宜养肝补脾
雨水时节虽然还有寒意,但总体天气回暖,降水量增加,万物生发的气息更浓了,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升发。
中医认为,阳气升发主要对应人的肝,且与脾脏关系密切。因此,雨水节气养生保健最关键的是调养好脾胃,使肝气舒畅条达,人体才能气血和畅。
饮食上宜多食养肝补脾的食物,如山药、芋头、薏仁、小米、绿叶菜、猪肝等。
雨水后天气转暖,风多物燥,早晚较冷,饮食上应少酸多甜,可选择韭菜、百合、山药、荸荠等。
春月宜喝粥,建议用百合、芡实、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还要多吃绿叶菜、甘蔗等多汁蔬果来润养胃气。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生活上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这样可帮助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2
食宜平忌吃燥热食物
1. 宜多吃平性食物
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是饮食调养的好时机。吃食物以平性为宜。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可多食红枣、淮山、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
2. 忌吃燥热食物
“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要少吃鱼虾、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
3
春捂防寒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老人小孩要“春捂”,预防“倒春寒”。
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上。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洗完头要及时吹干。
4
提阳气
此时养生应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
① 每日上午10时前后及晚上睡前可按摩腹部来提升阳气。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
可强壮脾、胃、肠,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又可排除脾胃湿毒,腹部保暖,提高睡眠质量。
② 口漱吞津也有助养阳。
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咽,每日36次即可。
5
春练
近期不能出家门的我们,可以做以下动作。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春练更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建议参加一些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具有一定保健养生功效的运动来练习。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从这个节气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多。但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仍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较量,所以近段时间还是要注意保暖。
虽然现在我们要尽量不出门,但这时我们更要重视养生保健,增强免疫力赶走病毒!
宜养肝补脾
雨水时节虽然还有寒意,但总体天气回暖,降水量增加,万物生发的气息更浓了,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升发。
中医认为,阳气升发主要对应人的肝,且与脾脏关系密切。因此,雨水节气养生保健最关键的是调养好脾胃,使肝气舒畅条达,人体才能气血和畅。
饮食上宜多食养肝补脾的食物,如山药、芋头、薏仁、小米、绿叶菜、猪肝等。
雨水后天气转暖,风多物燥,早晚较冷,饮食上应少酸多甜,可选择韭菜、百合、山药、荸荠等。
春月宜喝粥,建议用百合、芡实、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还要多吃绿叶菜、甘蔗等多汁蔬果来润养胃气。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生活上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这样可帮助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2
食宜平忌吃燥热食物
1. 宜多吃平性食物
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是饮食调养的好时机。吃食物以平性为宜。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可多食红枣、淮山、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
2. 忌吃燥热食物
“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要少吃鱼虾、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
3
春捂防寒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老人小孩要“春捂”,预防“倒春寒”。
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上。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洗完头要及时吹干。
4
提阳气
此时养生应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
① 每日上午10时前后及晚上睡前可按摩腹部来提升阳气。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
可强壮脾、胃、肠,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又可排除脾胃湿毒,腹部保暖,提高睡眠质量。
② 口漱吞津也有助养阳。
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咽,每日36次即可。
5
春练
近期不能出家门的我们,可以做以下动作。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春练更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建议参加一些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具有一定保健养生功效的运动来练习。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今年雨水还恰逢和元宵节重合。雨水顾名思义,意味着降水量逐步增多,同时天气进一步回暖,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因此在雨水节气,我们的养生重点也应该有所调整。下面就请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聂斌教授为我们讲解雨水的养生重点。
专家:雨水养生重点为调养脾胃就全国范围而言,雨水时节总的趋势是从冬末向初春过渡,气温逐步升高,但同时冷空气依然频繁,天气变化多端,因此一些风湿病患者、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脾胃虚寒的人群容易受到这个节气影响而犯病。
春季由于气温变化大,民间常有“春捂”的传统,也就是提醒人们穿衣方面要注意保暖,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立春过后阳气渐盛,但同时人体的抵抗力在冬季后难免有所下降,对风寒之邪的抵御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因此容易易感邪而致病,这时候适当的“春捂”对预防疾病是有好处的。此外,由于雨水时节气温变化比较大,对老年人和儿童身体威胁会比较大,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易诱发各种相关疾病,因此这部分人群尤其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
同时,聂斌教授提醒,雨水的养生重点应为调养脾胃,“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雨水时节降水较多,同时脾胃主运化,可以运化水湿。这时候如果我们做好了脾胃的调理工作,可以祛除雨水对人体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湿邪不去等。同时,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如果春季养生不当也可导致脾胃功能的损伤和下降。”
雨水时节饮食要注意什么?专家讲解雨水饮食宜忌由于雨水时节调理脾胃是养生的重中之重,因此聂斌教授指出,在雨水时节我们也应该适当调理饮食,注意一些饮食的宜忌,以免损伤脾胃。
“我们知道,春天主生发,因此雨水时节要少吃寒凉的食物,如黄瓜、冬瓜宜忌绿豆等,而健脾的食物,如小米、山药、胡萝卜、鲫鱼等则可以适当吃一些。”
在此,聂斌教授给我们推荐了一个雨水养生方——山药红豆汤,做法很简单,取100克山药和50克红豆一起煮汤即可,其中山药有健脾的功效,红豆则可以利水,两者搭配则可以起到健脾利水的功效,非常适合雨水时节养生食用。
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着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我们迎来了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此时,草木随土地中阳气的升腾而开始抽出嫩芽,自然界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因为降雨多且时有寒潮,此时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寒中又挟湿。
正所谓:“春回大地挟湿气,脾胃最易受侵袭。”因此,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春季多雨,慎防湿邪
防湿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雨水节气降雨多,出门最好带把伞,这样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湿衣裹身而感受寒湿会引发疾病,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应及时祛除。感受外湿,邪未深入,可从表而解。例如,喝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泡个热水脚,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湿。
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内湿。说到内湿,就离不开脾胃。因此我们强调,雨水养生,重调脾胃。
雨水养生,重调脾胃
雨水节气多雨、多湿。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脾五行属土,喜燥恶湿,最易为湿所困。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明代医家张景岳先生曾说过:“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必当以脾胃为先。”
雨水节气一是因为气候多雨多湿易伤脾胃,二是因为春季肝脏当令,易克脾土而伤脾胃。因此,雨水养生,当以调养脾胃为主。调理脾胃既要食补,还要调畅情志,配合适量运动。
药膳食补
雨水节气饮食的基本原则是“减酸增甘”,要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一则酸味入肝,会使得肝气更旺;二则酸性收涩,不适合春天的生发之气。饮食上可以适当增添一些甘甜的粥类,《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
春季肝旺,而脾胃相对虚弱。粥是易消化的食物,配合一些药物熬制而成的药粥,对脾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药物的选用上既要考虑生发阳气,又要考虑滋补脾胃,推荐选用党参山药薏米粥。党参味甘益气,山药健脾,薏米祛湿,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嗜甜的朋友还可以在粥内加入红枣,味道甘甜又有健脾的功效。
调畅情志
除了饮食,精神调摄在雨水节气也显得非常重要。
雨水,时值早春,阳气生发。春季肝脏当令,肝气较旺,人们一方面精神焕发;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气生发太过,觉得自己脾气暴躁、性急易怒,甚至面红耳赤、烦躁不安;还有一些人则因肝气不疏,而郁郁寡欢、心情抑郁。
从脏腑五行生克的角度,肝木旺会克脾土,使人变得“没有胃口”。所以,雨水养生强调形神皆养,不但要养身体,还要心境平和,使肝气不横逆,脾胃自安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连天、昏昏沉沉没精神,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气血偏于外行,体内供应相对不足;加之雨水时节,自然界湿气重,人体的脾胃被湿邪所困,易导致中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人们就会出现疲劳、乏力、头昏脑涨等不适症状。
这时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多睡觉,而是应当适当的运动,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同时,运动也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
经过一冬的蛰伏,早春时节,我们不宜做剧烈运动。
春天里舒适又惬意的运动莫过于放风筝。放风筝时,人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整个运动过程自然而然地活动了周身关节,促进了血液循环。风筝升起后昂首翘望,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不失为一种舒缓颈椎的好方法。美丽的风筝在空中飞舞,放风筝的人自然身心放松、心情愉悦。这些对脾胃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
放风筝时要注意安全,适当地保护颈部,后仰的时间不要太长。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谭超
策划|谭嘉
编辑|刘洋
2020年2月19日,星期三,农历正月廿六,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养生
1、防春困
多睡不能解春困。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的兴奋性,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是越睡越困。
专家建议:春天经常开门开窗,使室内空气流畅;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舒缓情志,会有很好的解困效果。
2、防风寒
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那么春捂到底要捂哪里?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
3、养脾胃
温度上升,很多人的胃口渐渐好转。但专家提醒,春天其实是各种慢性胃炎、胃溃疡健康问题的高发季节。因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众多甘味食物当中,专家首推山药,山药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
4、助升阳
雨水后,环境逐渐舒适,各种细菌也活跃起来。此时要注意机体阳气的升发和宣泄疏发,进而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一些老人每到这时都喜欢吃韭菜,不仅口味鲜美,还是一道养生食疗,韭菜是民间常用的助阳食材。
5、防风湿
雨水过后渐渐有些暖风拂面了,古语有云,风为百病之长,再加上空气的湿度越来越大,比较容易引发风湿等健康问题。
这段时间宜少酸增甘,喝碗莲子汤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莲子汤不但可以调养脾胃,还能缓和风湿不适症状。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