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天气网讯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农耕的重要时节。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在春分当日,民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却流传下来一些颇有意味的习俗和小游戏,比如“竖蛋”等。
1、“竖蛋”
“春分到,蛋儿俏”。“竖蛋”又叫“立蛋”,是春分节气特有的习俗。此时气候上昼夜平分,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稳定性最好。
不过想要竖立鸡蛋,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是要挑选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这样的鸡蛋重心比较低。第二则是要在鸡蛋上寻找支撑面。第三是放置鸡蛋的手要尽量稳,这可以让蛋黄慢慢沉淀到鸡蛋下部,重心就能足够低,使鸡蛋保持平衡。
2、送春牛
送春牛,俗称“说春”,春分时节,挨家挨户送春牛图。过去,送图人大多是一些民间善言唱者,送图时,还会说着有关春耕的吉祥话。言词虽属即景生情,但也押韵动听。
3、粘雀子嘴
春分时节,不仅要吃汤圆,还要把汤圆利用起来,汤圆煮好后,用细竹签插好,立在田边,用来驱赶雀子,所以被叫做“粘雀子嘴”。
4、踏青、放风筝
随着气温升高,全国许多地方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人们开始去郊外感受春天的气息,“踏青”大幕逐渐拉开。
春天风力增大,是放风筝的好时机,风筝的类别花样百出,大小各异,大的有两米高,小一些的也有二、三尺,还有专门供孩子们玩耍的小号风筝。
5、吃春菜
春菜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蔬菜。在岭南一带,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多为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农耕的重要时节。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在春分当日,民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却流传下来一些颇有意味的习俗和小游戏,比如“竖蛋”等。
1、“竖蛋”
“春分到,蛋儿俏”。“竖蛋”又叫“立蛋”,是春分节气特有的习俗。此时气候上昼夜平分,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稳定性最好。
不过想要竖立鸡蛋,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是要挑选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这样的鸡蛋重心比较低。第二则是要在鸡蛋上寻找支撑面。第三是放置鸡蛋的手要尽量稳,这可以让蛋黄慢慢沉淀到鸡蛋下部,重心就能足够低,使鸡蛋保持平衡。
2、送春牛
送春牛,俗称“说春”,春分时节,挨家挨户送春牛图。过去,送图人大多是一些民间善言唱者,送图时,还会说着有关春耕的吉祥话。言词虽属即景生情,但也押韵动听。
3、粘雀子嘴
春分时节,不仅要吃汤圆,还要把汤圆利用起来,汤圆煮好后,用细竹签插好,立在田边,用来驱赶雀子,所以被叫做“粘雀子嘴”。
4、踏青、放风筝
随着气温升高,全国许多地方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人们开始去郊外感受春天的气息,“踏青”大幕逐渐拉开。
春天风力增大,是放风筝的好时机,风筝的类别花样百出,大小各异,大的有两米高,小一些的也有二、三尺,还有专门供孩子们玩耍的小号风筝。
5、吃春菜
春菜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蔬菜。在岭南一带,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多为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来源: 中国天气网
啷哩个啷哩个啷,闲言碎语咱不讲,今天欢颜的狗尾草给大家介绍介绍,为啥总有人不了解,啥叫送春牛呢?
春牛,是古代用土制成的象征农事的土牛。后改作苇或纸扎成。旧时风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仪式:地方官行香主礼,由人扮"句芒"鞭土牛,表示催耕迎春。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在农历立春日,家家修整、打扫牛栏,用嫩草、饭、糯米酒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两人提着写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二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挑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在我国古代,每到春分这一天,民间就会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随着农业社会文明的衰落,立春“送春牛”的习俗也日渐甚微,但依然可以见到,比如,在陕西,由于立春节气往往适逢春节前后,所以一些无正当职业的人,便利用这一年之最大节日期间“送春牛”至百姓各户。
广西侗族人民以立春为“春牛节”。这天晚饭后,村寨里的劳动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组成“送春牛”小分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送春牛”,意为将丰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仪式,表达的同样都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欢颜的狗尾草期待和大家的下一次相聚,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与欢颜交流哦。
张传寿
新年画《万象更新》,作者王伊婷。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在家中张贴《春牛图》是有些地方乡村传统习俗。
《春牛图》是传统农耕社会立春礼俗活动中使用的经典图像。《春牛图》的标准图式为春牛与句芒组合呈现,一般为句芒执鞭打春牛的形象。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出土牛以送寒气”是古人驱寒迎春的重要仪式。北宋时期,有关春牛和句芒的形象、色彩、位置等细节的绘制规范得到确立。元明清时期,画工继承、沿用北宋时期的绘制规范,在此基础上略有变化。统一的春牛和句芒形象,不仅提示着人们关注年岁春令的变化,也发挥着以礼导俗、劝农耕种的宣传教育作用。
流行于民间的《春牛图》大多采用雕版印刷,艺术风格颇具地域特色,画面内容丰富,布局讲究。通过梳理现存图像可以发现,《春牛图》的内涵在民间传播过程中逐渐丰富,融入了大量民俗功用和社会生活意义,如农事指示、昭丰稔、纳吉祥、表时事等,体现了民间艺人自由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在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与“春牛”相关的传统立春礼俗得到更好保护,《春牛图》走入现代生活,焕发崭新光彩。如果说,传统《春牛图》是引导大众遵循立春礼仪、指导农耕的关键抓手,那么,现代《春牛图》则成为人们描绘新希望、讴歌新生活、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山西新绛等年画产地,一幅幅新印制的《春牛图》承载着人寿年丰的美好寓意,为百姓生活增添文化亮色。
从有待保护的文化遗产到可堪利用的文化资源,《春牛图》在创意设计的赋能下彰显旺盛生机。一些设计师将传统《春牛图》中的春牛形象转化为具有高辨识度的IP符号,创新表达《春牛图》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出更为年轻人所喜爱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串联起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记忆。例如,有的设计师将春牛拟人化,以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进行创意表达,并将成果应用至手机壳、表情包等衍生品设计中,使春牛融入日常生活。有的设计师则着意凸显《春牛图》的装饰性,在保留其传统样貌的同时,运用漫画创作手法,使新的春牛与句芒形象更加贴合当代审美取向。对春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意转化,也成为一些地方助力农文旅相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
在各地博物馆,围绕《春牛图》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成为解读节气文化密码的有效路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清代《句芒神牛图》,以此为蓝本,该馆每年立春之时会推出一幅新《春牛图》并配以相关知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供大众下载用作手机或电脑壁纸,表达迎春送福之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二十四节气研学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学画春牛图、制作扎燕风筝等,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些博物馆立春时还会举办制作纸艺小春牛等活动。当一只只可爱的春牛在手中成型,孩子们心中那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也生根发芽。通过多元互动传习形式,与节气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更多重视,从传统图式中走出的春牛,为节日图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启示。
立春时节,艺术形式多样的“打春牛”“舞春牛”活动在街道社区、田间地头热闹开场。在这些活动中,“春牛”形象进一步脱离了古老的造型规制和色彩约束,变成各地激活乡村记忆、因地制宜展现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有一些艺术家提炼《春牛图》中的文化元素,将其跨界转化为现代舞、重奏曲等,折射出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广阔空间。
古有“春牛”镌刻农耕记忆,今有“春牛”图绘五彩年景。尽管与立春相关的礼俗以及时代审美趣味依然在演变,但《春牛图》蕴含的祈岁求福的文化内核没有改变。它在引导人们深入了解和体验立春礼俗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岁稔年丰的希望,奏响春天的序曲。
(作者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4日 08 版)
进入腊月,大街上的门市也热闹了起来,常常有穿着彩衣或者戴着面具的人到各门店恭贺新春——这种敲锣打鼓或者舞着狮子、类似民间傩戏里的人物,我们称之为“送财神”,而“财神”贺新春的这一古俗,则源自于“送春牛”。
我们通常说的“属相”,是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来划分时间并确定的。它一般处在今年腊月和来年正月相接的日子中,往往容易混淆。有的年份是在本年腊月立春,有的则在来年正月立春,所以“春节”的概念有点宽泛。
以已经到来的庚子年为例,立春的时间为庚子年正月十一日十七时十八分,这个时间就是界点,在此时间之前出生的小孩属相为猪,在此时间之后的属相为鼠,这样,一天之中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属相。虽然,人们习惯上把每年的正月初一日作为农历新年的开始,其实这和很多人印象里的“公历2020年1月1日出生的小孩属相就是鼠”一样,在严格意义上是极不准确的,因为古时候的“元旦”是指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而现在所说的元旦则是以公历来计算的。
“打春牛”对节气来讲,节前节后气温的变化,往往能让人们通过自身体会到,而且据传说,在立春的时刻,拿一个鸡蛋,把任意一头放在桌子上,都能够竖起来,这在其它时间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因为立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有着新的期待,这一天才为人们所重视,从立春的前一天开始——这一天也被称为“迎春节”,到立春当天,农村里的老人们都会准备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来庆祝春天的到来,即“打春牛”,也因此,立春又被称为“打春”。
在农村,这是很隆重的一个仪式。据记载,清朝时期,这两天要由官方主持举行迎春典礼,每年都要用泥塑造春牛和芒神。迎春节这一天,乡村县衙的文武官员,身着吉服,来到县城的东郊迎接芒神和春牛。为什么要到东郊呢?原因是这样的:
芒神,又叫勾芒神(或者写作“句芒神”),他是春神,又是草木之神。春天万物复苏,最先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草木萌芽,有欣欣向荣的预兆。在方位中,东方属木,所以要去东方迎接这位草木之神。这与《山海经.》之“海外东经”里的记载相似:“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晋朝郭璞对句芒的注解为:“木神也。方面素服。《墨子》曰: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句芒赐之寿十九年。”看来这位长着方脸、穿着素服的句芒神还掌管着人的寿命。清朝学者毕沅说:“《尚书大传》云,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搏桑之野,太皞神勾芒司之。《淮南子.时则训》云,东方之极自石碣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搏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勾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是说勾芒神居住在极东,受太皞帝的统治,太皞帝又称“太昊”,晋朝人王嘉的《拾遗记》一书说他就是春皇庖牺氏,因以木德称王,所以叫“春皇”,他们居住的地方有一万二千里的路程。
那为什么要塑造春牛呢?这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方式有关,其含义是“重农”。我们知道民间对耕牛的重视,这在农历十月初一有专门为耕牛设置的“牛王节”可以为证,另外一个就是立春这天的“鞭春牛”或“打春牛”。
这天,由穿着朝服的县令大人率领众官员,首先祭拜完勾芒神,然后各执彩杖,击鼓三下,县令环绕土牛鞭打三下,谓之“打春”,是督促春耕的意思。乡农们接着鞭打土牛,抬出仪门,沿街巡行。这就是最初“送春牛”的习俗。
“送春牛”我们家乡送泥塑春牛的习俗是在二十年(1931年)才废除的,但送春牛的风俗仍然保存了下来,只是现在送春牛的人送的是纸制或者塑料材质的印刷品,包括黄历、春牛图和灶王爷和财神爷的图案。
十多年前,来自外地和外省送春牛的人很多,他们三五人一起,在乡村分散开来讨喜钱,这些人每人各走一处,到晚上则在场镇集合休息,他们往往斜跨一帆布包,拿根木棍走村串户,陪伴他们的通常是一只小猴子,这猴子也被打扮一番,有“沐猴而冠”的滑稽样子,最扯小孩子的眼球。送春牛的人说着吉祥话——无非是四言八句,比如“四方出门,八方来财。空手出门,抱财回来。”之类,他们很会说,张口即来,见一样说一样,很少有重复,如果再有小猴在一旁打拱作揖的话,主人家是很乐意发喜钱的。
“五彩春牛的来源”泥塑春牛还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是牛身体部位颜色的选用。这一风俗在宋朝时就已兴起,当时在景祐年间颁布了一部《土牛经》,规定塑春牛时以太岁的天干颜色为头;地支的颜色为身;以太岁的纳音颜色为腹;再以立春这天的天干颜色为角、耳、尾,地支的颜色为颈、膝;纳音的颜色为蹄。到了元朝就简化了些,即只以立春这一天的天干地支为法则:天干的颜色为头、角、耳的颜色;地支的颜色为身体的颜色;纳音的颜色为蹄、尾、肚的颜色。后来的明朝、清朝直到都沿用元朝的定式了。
举个例子,比如即将到来的新年为庚子年,即我们说的“太岁”,纳音五行为“壁上土”,这也是明年庚子为土鼠的来历,明年立春这天的日子为正月十一“丁丑”,它的天干为丁,五行属火,颜色为红色,地支为丑,五行属土,颜色为黄色,丁丑的纳音五行为“涧下水”,颜色为黑色。这样一来,明年的春牛形象就应该是红色的头、角、耳,黄色的身,黑色的蹄、尾、肚,一共三种颜色。想象一下,在宋朝时春牛的颜色,头为庚子太岁的天干庚的颜色白色,身为地支子的颜色黑色,腰部为纳音五行“壁上土”的颜色即黄色;然后以立春的日子“丁丑”决定牛的角、耳、尾为红色,颈、膝、蹄为黄色,真是五颜六色,看起来花花绿绿,在巡行的队伍里,想必围观的小孩子一定不少。
巡行完了的春牛要打碎,人们争相把泥牛抢回家,称之为“抢春”,抢来的泥牛扔在牛圈里,据说可以祛牛病、利繁殖呢。
现在,在乡村基本上没有送春牛的了,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靠主人打发的小钱不足以维持个人的生活,更别说像以前那样可以挣点钱回家过年;另一方面,资讯的发达,黄历在场镇可以随便买到,但单张的“春牛图”,我是很多年不曾见过了。虽然,现在的黄历错别字不少,但是还是有可取之处。老年人仍然习惯从黄历里小小的“春牛图”来分析来年的天气、收成、物价、造作等,即使大部分没有科学依据,迷信的成分实在太多,而且也不太准确。
比如庚子年极小的春牛图(农人挥鞭犁田的图案)下面有“大利东西,不利南北”,以此判断修建动土的方向;下面还有“五日得辛,九屠共猪,二龙治水,四马运粮,十一牛耕田,六人共十丙,二姑把蚕,蚕吃二叶”, “六人共十丙”原来“丙”是“饼”的通假,这在原来流传的所谓“庄稼书”(或者叫“当家书”)里有详细的解读,据说读过此书方能成为种庄稼的能手,这也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吧。如今,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极少数老年人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我们也只是据此了解一下古人的认知,仅此而已!
2月4日:立春
寒冬即过,中国加油!
文:康君
编审:赵霞
图片源自网络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0日讯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的日子。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柳叶莺歌 摄影:左洪
春分节气昼夜平分,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玉兰花开总是春》摄影:李顺华
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一候元鸟至
玄鸟指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春分日后,天气变暖,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飞回北方,衔草含泥筑巢居住,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燕子回归 摄影:张言哲
二候雷乃发生
雷鸣之后再过五日,看见闪电。虽说惊蛰有雷声,可是真正多雨的时节是在春分,这个时候天气转暖,雨水增多,空气潮湿,于是有二候“雷乃发声”。
雷声隆隆 摄影:左洪
三候始电
由于雨量渐多,伴随着的是雷声和闪电。这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从云间凌空劈下的闪电。
月湖升弯月 摄影:展明远
春分,是一种明媚的温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农耕的重要时节,除此以外,别忘了关于春分的这些小事儿。
春分吃春菜
昔日有“春分吃春菜”之习俗。在莱西,挖“春菜”主要是野苦菜、荠菜、蒲公英等,蘸酱生吃、与豆瓣一起做“渣”、沾面粉蒸熟等各种吃法,特殊的香味、春天的气息,能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摘春菜 摄影:刘淑娟
挖野菜 摄影:臧宁东
游玩、放风筝
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在古代,春分时还有簪花喝酒习俗,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簪花。
《春天放飞》 摄影:李顺华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春分鹞飞 摄影:宋伟山
春分到,送出春牛图
春分到,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景象,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春牛 摄影:张言哲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到,蛋儿俏”。
传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我国很多地方举行立蛋比赛,春分成了立蛋游戏的最佳时光。
春分竖蛋 摄影:刘淑娟
汤圆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以免雀子来破坏庄稼。
汤圆粘雀子嘴 摄影:陈云虹
春光中的莱西生机勃勃
春之序曲 摄影:左洪
莱西湖春捕 摄影:贠林
青岛华盛泉蘑菇基地长势喜人 摄影:左洪
杨柳青青 摄影:牛霞
月湖春光 摄影:吴玉宝
沽河街道农民春种土豆 摄影:赵洪
沽河街道丁家山后农民对年景充满期待和信心 摄影:张言哲
啷哩个啷哩个啷,闲言碎语咱不讲,今天欢颜的狗尾草给大家介绍介绍,为啥总有人不了解,啥叫送春牛呢?
春牛,是古代用土制成的象征农事的土牛。后改作苇或纸扎成。旧时风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仪式:地方官行香主礼,由人扮"句芒"鞭土牛,表示催耕迎春。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在农历立春日,家家修整、打扫牛栏,用嫩草、饭、糯米酒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两人提着写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二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挑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在我国古代,每到春分这一天,民间就会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随着农业社会文明的衰落,立春“送春牛”的习俗也日渐甚微,但依然可以见到,比如,在陕西,由于立春节气往往适逢春节前后,所以一些无正当职业的人,便利用这一年之最大节日期间“送春牛”至百姓各户。
广西侗族人民以立春为“春牛节”。这天晚饭后,村寨里的劳动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组成“送春牛”小分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送春牛”,意为将丰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仪式,表达的同样都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欢颜的狗尾草期待和大家的下一次相聚,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与欢颜交流哦。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