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区别

发布时间:2024-07-08 00:17:56作者:浮生若梦来源:网友分享

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区别

本文目录一览:

五分钟了解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我们常见的八卦图有两种,伏羲八卦的方位图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的方位图又名“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起始于我们黄帝,神农以前的老祖宗伏羲时代。但要注意的是,伏羲并非我们最老的祖宗,在伏羲之前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实则我们的历史文化已经是两百多万年。所谓的三千年、五千年更多源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谦虚。

先天八卦的“数”,乃依据八卦排列的秩序产生。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连接起来它的顺序方向自正南乾起,至东南兑,东方离,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另外一条顺序,自西南巽卦起,至西方坎,西北艮,终于正北对的坤,这是逆。九在中央。这个序是先天八卦学习的基础,要烂熟于心。(八卦的方向图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把这个八卦图放在我们中国地形图面前,我们就更叹服于老祖宗的智慧了。以我们中国为本位,以艮、兑、震、巽四个卦的位置,艮卦在西北,艮为山,西北多高原,高山。由艮卦下来到东南兑卦,兑为泽,而我国东南正是汪洋。西南为巽,巽为风,云南正在西南边陲,洱海更是以风大著名。西南多风,东南多河川汪洋,东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八个图案代表了宇宙万象,每组对宫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何等巧妙!

后天八卦

若说“先天八卦”是表明宇宙形成及相互作用的大相。“后天八卦”则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的法则了。

(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后天八卦,坎卦在北,离卦在南,震卦在东,兑卦在西,东南为巽卦,东北为艮卦,西南为坤卦,西北是乾卦。为更方便应用我们可以把八卦放在左手手指上

大家可以根据图片一次对照自己手指。有人说我们易学不科学,能把如此大的宇宙法则置于手指之上,这是何等科学?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原因、和方法,不能因为不懂就指为不科学,只是观念不同,方式不同而已。

为更方便大家记忆,古人有传四句歌谣“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从图中看数字似乎很乱,但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如图所示,把任意两个相对的卦无论横的、斜的、竖的加起来,都合而为十。三格总和都是十五。

数学是科学的东西,其中道理更是奥妙无穷。以这样的法则去处理所有事物都会有他的用处,这是道理,而非迷信。

21张图搞清楚最准确正规的八卦图,最完整的先天八卦太极图

学习伏羲先天八卦图,被“阳从阴内生,阴从阳内生”与“太极图从外向内看推出卦符”之间的矛盾折腾了几天。

1、八卦到底是向内还是向外?

答案是:向外。

理论解析是:阳从阴内生,阴从阳内生。

很多象也是这样的:水果从内部腐烂,爆炸从中心向外,太阳从中心向四周发射......

符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卦辞,我们来看看图解:

图1

图1很直观,但只是形象化表达,不算是学习方法中的“模型图”,那它对应的模型图是怎么样的呢?

图2,太极生两仪

图2中,黑色/灰色表示阴,白色表示阳。中间是太极,生出两个半圆,这是比较粗糙的2分法。左边为阳,右边为阴。用一年来讲解(一日的冷热变化也一致),对应冬至极阴生阳,夏至极阳生阴,顺时针发展。冬至~夏至为阳,放左边。夏至~冬至为阴,放右边。

图3,两仪生四象

只把一年分为二,比较粗糙,所以继续分成四份。冬至~夏至为阳,但冬至~春分比较冷,对应为阴中阳(少阴)。春分~夏至比较热,对应为阳中阳(老阳)。夏至~秋分比较热,对应为阳中阴(少阳),秋分~冬至比较冷,对应阴中阴(老阴)。

经过冷热变化,就把两仪生四象画出来了(图3)。

图4,四象生八卦

继续细分(八分法),冬至~春分段,靠近冬至的比较冷,所以为阴,靠近春分的比较热,为阳。春分~夏至段,靠近春分的比较冷,为阴,靠近夏至的比较热,为阳。夏至~秋分段,靠近夏至的比较热,为阳,靠近秋分的比较冷,为阴。球分~冬至段,靠近秋分的比较热,为阳,靠近冬至的比较冷,为阴。

这样,八卦就自然生出来了。那卦符怎么来?

直接推出来。

看颜色,白色为阳,黑色/灰色为阴。

图5,四象生八卦

看图5,符号从下往上看:

震位,从内到外是阳阴阴,所以震的符号是阳阴阴:☳;

离位,从内到外是阳阴阳,所以离的符号是阳阴阳:☲;

兑位,从内到外是阳阳阴,所以兑的符号是阳阳阴:☱;

乾位,从内到外是阳阳阳,所以乾的符号是阳阳阳:☰;

巽位,从内到外是阴阳阳,所以巽的符号是阴阳阳:☴;

坎位,从内到外是阴阳阴,所以坎的符号是阴阳阴:☵;

坤位,从内到外是阴阴阴,所以坤的符号是阴阴阴:☷。

怎么样?是不是跟八卦的位置,卦符,完全匹配。

上面是圆形排列的,而且结合了一年/一日中的冷热变化。那如果用纯粹的二分法、四分法、八分法,图解是这样的:

图6,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

这个相生逻辑非常明显,而且卦符、卦序也是直接推出来的。

看图6,白色为阳,黑色为阴。

首先看卦符:乾卦,从上往下看颜色是:白白白,也就是阳阳阳,所以乾卦是☰。

兑卦,从上往下看颜色是:黑白白,也就是阴阳阳,所以兑卦是:☱。

其他类推,是不是直接就推出卦符来。可见卦符不是乱写的,是符合逻辑推理的。

再看卦序:乾1,兑2......坤8,跟先天八卦的卦序完全一致。就是按照四象生八卦的顺序来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八卦是由内向外生的。

图7,标准先天八卦太极图

2、太极图为啥从内向外看不能直接推出震、兑、巽、艮的八卦图?

理解1:从图2我们已经知道,太极是内生出两仪的。图3是内生出四象;图4也是内生出八卦。所以阴极内生阳,极阳内生阴没有问题。

理解2:如果我们把太极从乾位剪开来并且展平看,圆的外边对应初爻,圆的中心对应上爻,那么卦符和太极是对应的。

所以基于卦符从下往上的定义,看太极直接推出八卦需从外向内看。

如果硬要对应上,把卦符向内就可以了。如下图:

图8,卦向内太极图

但卦从外向内画,跟图4的四象生八卦从内向外这个趋势不同,所以图8这种八卦不是完美的。

图9,标准太极图

图10,抽象太极图,不适合先天八卦

所以标准先天八卦太极图是图9这种(非图10),特征如下:

一、标准先天八卦太极图画法

1、太极图阴鱼尾巴从乾起,鱼头朝上;

2、太极图阳鱼尾巴从坤起,鱼头朝下;

3、阴阳鱼眼在坎离线;

4、阴阳鱼的比例按图4四象生八卦三等分的比例,具体如下(阳比阴):

坤、0:3;

震、1:2;

离、1.5:1.5;

兑、2:1;

乾、3:0;

巽、2:1;

坎:1.5:1.5;

艮:1:2。

当然还可以继续细分,具体如下(感谢网友分享):

图11,64卦细分太极图

和用日晷画的太极图也完美对应,图如下:

图12,日影太极图

5、面对图,左阳右阴,阳清阴浊,阳升阴降,顺时针旋转;

6、卦符由内向外;

7、卦位摆放按图四四象生八卦的位置摆放,是本质,其他象对应的都是后来的。

上面是按阴阳变化来确定先天八卦图的位置,现在用天象来对应图9标准太极图:

二、一天和一年对应先天八卦太极图

1、对应一天时间,太阳从东升起西落下,所以阳鱼在左,阴鱼在右,顺时针旋转,完美对应日东升西落。

2、对应一天时间,太阳从离升起时,夜将逝,所以阴鱼眼放离线,离表示东。

3、对应一天时间,太阳从坎落下时,日黄昏,所以阳鱼眼放坎线,坎表示西。

4、对应一天时间,太阳升天空中时,午时到,阳最盛,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来看,阳在南边,所以乾对应南。

5、对应一天时间,午夜到,阴最盛,所以坤对应北,其他类推。

6、对应一年时间,北半球冬至最冷,为坤;夏至最热,为乾;从冷变热,是春分;从热变冷,是秋分,其他类推。

三、月相变化和标准先天八卦太极图

图13,月相图

图14,先天八卦陪月相图

我们看图13、图14,农历初3-5,峨眉月,一阳初生,对应震卦;农历7-8,上玄月,二阳平,对应离卦;农历10~12,凸月,二阳盈,对应兑;农历15~16,满月(望),三阳纯,对应乾卦;农历20~21,凸月,一阴生,对应巽卦;农历22~23,下玄月,二阴平,对应坎;农历25~26,二阴盈,残月,对应艮;农历29~30,新月(塑),三阴纯,对应坤卦。

怎么样,先天八卦是不是跟月相完美对应。所以,先天八卦的卦位摆放确实不是杜撰,而是有其科学性的。

四、北斗星四季变化和先天八卦太极图

图15,北斗七星年变化图

图16,南半球太极先天八卦图

从图15、图16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所以北斗七星从地球上看,是逆时针旋转的。跟南半球太极先天八卦图的旋转方向相同,跟北半球先天八卦太极图相反。

注意:先天八卦太极图默认是指北半球先天八卦太极图。南半球的需要镜像,但它们是等价的,只是一个从背面看,一个从正面看。太极是逆时针旋转的(对应太阳东升西落),坎离等也要对调方向。

五、先天八卦太极图和万字图

图17,万字符生成过程

图18,先天八卦和万字符

从图17我们知道,万字符是北斗七星四季图组合而成,它跟先天八卦也是一致的。因为先天八卦能够描述天象,包括北斗七星的运动规律。

两条悬臂之和都是18,2+1+8+7=4+3+6+5=18。

注意:

仰视时,北斗七星是逆时针的,八卦图也是逆时针旋转的(类似南半球先天八卦太极图)。

俯视时,北斗七星是顺时针的,八卦图也是顺时针旋转的,所以和图18一致。

万字符主要表示旋转运动,暂时未发现其它更多作用。

六、洛书与先天八卦太极图

图19,河图洛书

图20,洛书数字及求差值

洛书转为九宫格数字如图20,然后每个数字和中间数字5相减(大减小),求得的差如图20。其中,坤~乾的数值为4-3-2-1,表示阴消后的数值(剩下的阴数)。乾~坤的数值为4-3-2-1,表示阳减后的数值(剩下的阳数),画四个间隔相同的同心圆,把数值放上去,连成平滑曲线,生成图21。

图21,先天八卦太极图

是不是就是一个完美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呢。

总结一下:

学习了这么多天,终于搞清楚了(暂时没有疑问了)先天八卦太极图的正确画法和跟日升月落、四季、月相、河图、洛书、北斗星、万字符等关系了。

图7的标准先天八卦太极图,是俯视图。

如果是南半球的标准先天八卦太极图,就变成了图16。

如果是仰视图,也是图16,太极逆时针旋转的。我们站地球上看星象,不管是北斗七星运动轨迹,黑洞旋转图和银河旋转图,就是仰视图,都是逆时针旋转的。但本质上还是顺时针旋转,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

有网友说,先天八卦图啥用没有,可能吧。但搞清楚基础知识,才能够学好知识的联系,才能建好系统,才能掌握好一个工具。下篇聊聊先天八卦太极图的数字。

暂时没有疑问不等于就对了。欢迎大家质疑、提意见,一起学习!~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为学习使用,侵删。

文中观点来源很多,其中有:鱼眼世界jacky、杨东胜、余先生等等网友,感谢!

我是loridic(罗煜堤),最近分享:学习力养成记、图解实用英语、一起读易经和图解生活小知识。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呀!

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加拼音注释,六十四卦还有不认识字的看过来

先天八卦所代表的顺序和拼音注释

1、乾(qian),

2、兑(dui),

3、离(li),

4、震(zhen)

5、巽(xun),

6、坎(kan),

7、艮(gen),

8、坤(kun)。

六十四卦卦序及拼音注释

1、乾卦: qián 2、坤卦: kūn 3、屯卦: zhūn 4、蒙卦: méng 5、需卦: xū 6、讼卦: sòng 7、师卦: shī 8、比卦: bì 9、小畜卦: xiao xù10、履卦: lǚ11、泰卦: tài12、否卦: pǐ13、同人卦: tóng rén14、大有卦: dà yōu15、谦卦: qiān16、豫卦: yǜ17、随卦: suí18、蛊卦: gǔ19、临卦: lín20、观卦: guān21、噬嗑卦: shì kè22、贲卦: bì23、剥卦: bō24、复卦: fù25、无妄卦: wú wàng26、大畜卦: dà xù27、颐卦: yí28、大过卦: dà guò29、坎卦: kǎn30、离卦: lí31、咸卦: xián32、恒卦: héng33、遁卦: dùn34、大壮卦: dà zhuàng 35、晋卦: jìn     36、明夷卦: míng yí37、家人卦: jiā rén38、睽卦: kuí39、蹇卦: jiǎn40、解卦: jiě 41、损卦: sǔn42、益卦: yì43、夬卦: guài44、姤卦: gòu45、萃卦: cuì46、升卦: shēng47、困卦: kùn48、井卦: jǐng49、革卦: gé50、鼎卦: dǐng51、震卦: zhèn52、艮卦: gèn53、渐卦: jiàn54、归妹卦: guī mèi55、丰卦: fēng56、旅卦: lǚ57、巽卦: xùn58、兑卦: duì59、涣卦: huàn60、节卦: jié61、中孚卦: zhōng fú62、小过卦: xiǎo guò63、既济卦: jì jì64、未济卦: wèi jì

太极八卦图 五行的属性

五行生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代表相生

----> 代表相克

八 卦 图

八卦图有“先天”、“后天”之分,一般先天八卦图为体,后天八卦图为用。诸如天干、地

支、五行生克等配臵,均以后天八卦图作为背景参考。

先天八卦图又称伏羲八卦图,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轴经线;以坎离代表水火为界,

作为横轴纬线。相对二卦阴阳爻相反,互成错卦。

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

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如象征节气,

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

先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

《伏羲八卦次序》

阴阳哲学原理

《易经》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以阴阳范畴来解说六十四卦以及天地万物的运变,并提出“一

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作为基本哲学原理。

(一)互根原理

阴阳的互根(互争)原理,也就是对立统一原理。有阴即有与之相对的阳,有阳即有与之相

对的阴。阴阳互相依存,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是共存的,统一的,但阴阳同时又是对立

的,矛盾的,也就是说,阴阳之间既有互依共存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推荡、相互排斥的一面。正是

由于有对立,有矛盾,二者方能有统一,有和合。没有差异和对立,也就没有和合,而只能有简单的

统一。简单的相同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在差异和对立之中求得的统一才能产生新的质,才能将事物推

11

向前进。对于阴阳,既要把握统一的方面,又不可忘掉对立的方面,而且必须充分估计阴阳之对立对

事物的积极意义。

1、阴阳的对立斗争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对立着的阴阳两面,阴阳对立主要

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例如: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天气逐渐转凉,阴气

逐次而生,用以制约炎热的阳,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天气逐渐暖和,也就是说阳气随之

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又比如练静功的人,在入静一段时间后出现热、痒、动等所谓八触的感觉,

谓之静极生动,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阳(八触)对抗阴(入静)的一种现象。从以上的例子说明,任何

事物互相对立着的一方面,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作用的。气功锻炼的过程,其实也是一

个阴阳对立、互相制约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例如:从兴备亢进到安静并通过入静产生的气功功能,

令气血和畅,扶正祛邪,达到练功的效果,使人体重新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中(即阴气平

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只有阴阳的不断

排斥与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阴阳的依存互根

阴阳的依存互根,是指阴阳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也就是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日常所

接触的周围事物其例证比比皆是,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就无所谓上;左为

阳,右为阴,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右,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

也就无所谓热。又如气功锻炼中的呼吸吐纳,呼为阳,吸为阴,没有呼就不可能有吸,没有吸也不可

能有呼。吐纳亦然,单一不断地吐出浊气而不纳入清气或者单是纳入清气不吐浊气,也不可能进行新

陈代谢。可见相互的阴阳两方面是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中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即

所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由于阴阳之间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故

称互根。

化生原理

《易•系辞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与阳又是太极所生的“两仪”。因此,“太

极”与“道”是同义的最高范畴,又都是“阴阳大化”之源。所有“天、地、人”和万事万物都是阴

阳大化之“道”的体现。这一点可以说是“阴阳化生论”的核心要义。

《易•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阴阳相交

兴万物,就《易经》本身而言乾与坤两卦相交而生六十四卦,《易传》也多次论述阴阳相交的问题: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泰•彖传》)

“天地交,泰。” (《泰•象传》)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否•彖传》)“天地不交,否。”

(《否•象传》)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咸

•象传》)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归妹•象传》)

天地是宇宙中阴阳的总汇。言天地,则可推认一切阴阳关系。所谓“感”,与“交”同义。

交,即沟通、融合、结配,指阴阳双方在物质、能量、信息诸方面相互交流、通融、影响,以致使事

物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产生顺性而通和物物相通的效果。

阴阳交感是天地正常化生、万物嘉盛繁祉的必备条件。阴阳之间有互依共存、睽对相薄和消

长转化的关系,而阴阳相交却是全部阴阳关系的核心,是其他所有关系的基础。诚然,阴阳交感在阴

阳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是阴阳协调至极的表现,就是说,阴阳交感并不贯彻阴阳矛盾的始

终,但是,没有阴阳交感就不会有阴阳消长,更不会有阴阳的和合与转化。这样,阴阳的互依共存、

对立统一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依据易学,事物在永恒循环运动中不断生化,阴阳相交意味着前一轮

循环即将结束,新一轮循环将要开始。而在新一轮的循环中,可能有新的要素或全新的事物产生,它

们正是阴阳相交的结果。《易传》反复强调,唯有阴阳相交,万物方能通达兴盛,这就足以说明相交

在阴阳矛盾过程中的重要性。对立面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对于促成对立面的和谐、转

化和新事物的诞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13

(三)中和原理

尚中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行为准则,在《周易》和后世易学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中即正,

正即中。尚中就是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则和规范,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与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依据易学,中是恰如其分,切中其理,和是阴阳协同,和调制化。

中与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而中为理,和为表;中为因,和为果;中为质,和为文。事物合于中正,

方可能和调制化;要想使事物时时处处美好和谐,就要时时处处恪守中道。在易学看来,太和与中正

是事物的理想状态,如果阴阳双方能够保持中和,则事物即可长久。

易学所谈的“和”,其原义是指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保持协调统一并产

生积极的成果。阴阳“和”显然是以阴阳对立为前提,但是这种对立不是无限制的。阴阳的正常关系

是,阴阳双方既发生矛盾,其差异、对立、排斥的程度又限定在一个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域限之内,

从而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使阴阳双方达到并保持和谐、协同、相同、相成、合作的关系。阴阳相和

为阴阳相交创造了条件,阴阳交是阴阳和的最高成果。易学认为,这种关系是有利于事物的正常生化

的。朱熹曰:“和则交感而万物育矣。”(《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依《易传》的理论,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自行性地趋向于“和”。“和”是阴阳结构本

身追求的目标。《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肯定阴阳矛盾的变化定将导致“通”,

而通必和,和方通。《易•系辞上》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的前题是“和”,人只有阴

阳和才能生,而生又是天地的本性。可见,天地阴阳必定能通过自行调节而达到和,否则就不能实现

其以生为核心的大德。《谦•象传》:“君子以衰多益寡,称物平施。”衰训取,称训权衡,意思是

对事物进行权衡,通过取多补少,使矛盾达于平和。这里所谓的“平施”不是平均,也不一定均衡,

而是平和、和谐、协同、合理。王夫之在解释萃卦时说:“阴阳之用以和,而相互为功。” (《周

易外传》卷三)意思是,自然界的阴阳矛盾,其一方如果出现太过或不及,另一方就会利用对立统一

的相互制约关系,而对对方加以调整,使之平复。阴阳双方这种互相调节的功能,使阴阳矛盾总是依

一定轨迹,以协同的方式互依共存,消长转化,因而在整体上表现出和调制化。

14

《易传》还提出了“太和”的概念。“太和”又称“大和”,指至高、永恒的调和适中。《乾

•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道即天道。天道

正常运行而发挥作用,则万物各自禀受其性,得天赋之命,纯正而不相离,并始终维持协调平和的关

系。这种和调的关系既表现在阴阳消长、事物渐变的过程中,也表现在阴阳转化、事物的极变的过程

中,就是说,事物平稳和谐地消长,发展到极点又平稳地过度到另一个运动阶段或另一种事物,永远

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此之谓大和或太和。例如春夏秋冬四时节气正常地运行和接替,即是太和的

表现。“保合”是指阴阳双方保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结合而不分离。只有阴阳不离,才有可能实现阴

阳和调;只有阴阳始终和调,才能永保阴阳不离。故保合与太和互为前提。这种状态有利于万物生存,

也使万物得到正固,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贞”。有了“保合太和”,于是万物嘉祉,天下太平。

(四)循环原理

《周易》六十四卦揭示了宇宙生命的循环运动规律,可以说循环律是《周易》对宇宙万物运

动变化的最深刻的认识,最重要的发明。《周易》之“周”即是周环、周期。《易经》首次系统、自

觉、明确地以卦象符号并结合文字来表述了循环变易的思想。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对《周

易》循环律作了如下分析:

1、循环律的表述

在《周易》卦爻象数符号系统中,作为基础符号的“-”和“--”,代表事物对立的属性,

代表“阳”和“阴”。阴爻和阳爻可以相互循环转化。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可以由阳变阴、由阴变阳,

而变成别一卦。六十四卦可分为三十二组对立卦。如变动一爻或数爻(二至五爻),则可成为其他任

何一卦;如六爻全变,则成原卦的对立卦,如乾变坤、坤变乾。可见六十四卦之间是相互沟通、相互

转换的,变易的结果必然形成六十四卦的整体大循环。六十四卦以乾坤为首,以既济未济为终,代表

宇宙万物变易运动一个大周期。乾坤居首,意味者乾坤在六十四卦中、天地在宇宙万物中的决定作用,

也反映阴阳的矛盾统一运动是构成易生生不息过程——生命过程的根本原因,体现对世界万物矛盾双

方的高度抽象概括。既济未济居后,既反映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终结,又意味新过程的开始,而这种

周期变化是永远不会停息的。

15

《周易》作者非常注重循环,将宇宙的运动高度概括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

三》),《象传》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进一步说明往复循环是天地宇宙的普遍规律。复卦

卦辞还告诉我们:“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利有攸往。”只要能遵循往复之道,则出入、

交往、办事都能成功,一切吉利。《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将循环往复看成是天地宇宙

的核心规律,是变易运动的第一法则。《易•系辞传》:“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以终始循环

说明死生之道。

后世易学家对循环律也作了多方位的阐明。北宋邵雍创先后天之学,他的先天八卦次序图和

方位图,表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月晦朔弦望、一日昼夜长短以及天地阖辟、日月出入、行度盈缩

的循环运动周期变化。《观物外篇》解释:“夫易根于乾坤而生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

自兹而无穷矣。”“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刚

柔、阴阳交复、顺逆构成圆形的循环运动。邵氏还以后天八卦方位图与次图表述四时推移、男女媾精、

万物化生的流行周期以及阴阳互存互根、五行母子相生的循环规律。

宋易中的河图、洛书可看成是阴阳离合、生成相依、兴衰动静的循环运动的数量表达。至于

太极图(阴阳互抱图)则形象地表述了宇宙万物阴阳变化循环不已,是宇宙生命圆形运动规律的最佳

理论图式。

2、循环律的特征

①周期节律性。宇宙万物在循环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周期和节律。在卦爻象数体系中,至少有:

一卦六爻周期节律、八卦周期节律、十二卦周期节律、六十四卦周期节律。

②闭合性与开放性。循环运动是一种圆形运动,首尾相衔、互为终始。与直线运动有着本质

的区别。直线运动方向永不改变、永不逆转,运动的结果距离运动的始因只会越来越远,而决不重合,

而且一定是前因后果,这样的因果关系也不会逆转。而循环运动从形式上看是圆形的,闭合的。圆形

上的任何一点都既是始点又是终点,既是因又是果。在六十四卦循环圆中,任何一卦都是因果和终始

的统一体。如未济卦既是本次循环的终结又是下次循环的起始。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保证了事物的动

态平衡。循环圆运动从形式上看是闭合的,从内容上看却具有开放性。两者看似矛盾,实可统一。

16

③模糊性。循环运动所呈现的圆形形式并不一定是真圆形式。应该说从终点绝对回到始点的

圆形循环,无论是在宇宙事物还是在生命的运动过程中,都是不存在的。所谓循环的圆形运动只不过

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个“圆”应看成是类圆、似圆。从事物运动的大规律而言,既有前进或后退、

上升或下降的单向直线运动,又有有进有退、有升有降的圆形运动。根据现代科学——宇宙演化论、

控制论、系统论、现代物理学,从宇宙整体角度看,圆形运动比直线运动更普遍、更基础。无论是进

还是退,是升还是降,都是运动的局部,宇宙的大运动一般都是有升有降、有进有退的,还有大量的

无所谓升降、进退的运动。而这一切又都以循环的圆形运动为根本基础。许多上升与下降、前进或后

退运动往往是通过不断的循环来实现的。因而圆形运动是宇宙大规律的写照,循环是宇宙万物发展、

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3、循环律的普适意义

循环律的提出是中国古贤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循环的观念其实早在先秦就较普

遍了。《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述夏代物候、天象、农事活动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吕氏春秋•圜道篇》

明确提出“圜道”的概念,认为“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并列举圜道的

各种表现。《老子》则更是极力推崇循环之道,五千言中有大量阐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谓复命。”“复归于无物。”“有物混成……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

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复归于婴儿”。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之“道”就是循环之“道”。

而《周易》则是循环之道的系统表述者,此后循环观便广泛传布开来,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观

念之一。

多年以来,人们一但提到“循环”二字,往往被视为“机械论”而全盘否定,“循环论”遭

到了长期的、严厉的批判。而今是到了重新认识的时候了。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循环律是有其合理内核

的。循环律是一种周而复始又并非绝对回归于出发点的宇宙普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与“否定

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同义词。当然也不否认有一些论述将“循环”看成是

绝对回归圆点的运动,这是需要从理论上理清楚并加以扬弃的。另外循环思维方式在促进中华文化发

17

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的创造、进取精神,影响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进程。然而作为一种规律,它较之其他运动规律更普遍、更根本。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