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源:人民日报
美国当地时间12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所谓“2020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该法案粗涉中国内政,胡说所谓“转世的人对他在何处如何重生以及如何确认转世,或是否需要十五世,拥有唯一的合法权力”,诬蔑中国政府依法管理活佛转世事务是“侵犯”所谓藏传佛教徒的“宗教自由”。众所周知,活佛转世事务绝不是单纯的宗教内部事务,更不是别有用心者所宣称的是转世者自己“拥有的唯一合法权力”,而是国家主权、政府权威、宗教原则、信众情感等的综合体现。活佛转世制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而又严密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主要包括转世灵童的国内寻访、认定、坐床等,其中对有影响的大活佛采取金瓶掣签认定和报请中央政府批准继任已成为历史定制,国内寻访的历史传统也早已成为活佛转世不可更改的重要原则。
一、大活佛转世灵童须由金瓶掣签认定
活佛转世最初主要是为解决藏传佛教教派首领的传承继任而出现的。在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广大藏族群众信仰佛教,服从宗教首领。正是由于活佛特别是有影响的大活佛的宗教首领地位,引起了西藏社会各种政教势力对转世活佛主导权的争夺和对活佛转世事务的控制,致使活佛转世制度渐失其清净本义,弊端丛生,危及佛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促使清中央政府为进一步完善活佛转世秩序而于1793年采取金瓶掣签制度,既有利于防范以往活佛转世过程中的各种弊病,也体现了对活佛转世义理和传统以及群众宗教情感的尊重,更体现了中央政府在活佛转世问题上的权威。
为清除活佛转世中存在的弊端,乾隆皇帝应八世“立定法制”“垂之久远”的请求,1792年在派遣大军入藏驱逐廓尔喀入侵者取得胜利之后,谕令进藏官员筹议善后章程。第二年,清朝政府正式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章程的第一条明确规定:“关于寻找活佛及呼图克图的灵童问题,依照藏人例俗,确认灵童必问卜于四大护法,这样就难免发生弊端。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认定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灵童时,“亦须将他们的名字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同样进行,这些都是大皇帝为了黄教的兴隆,和不使护法弄虚作弊”。
章程颁布后,以八世强白嘉措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将章程及有关文件译成藏文,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法律文书颁布全藏施行。时值藏历水牛年,故称《水牛年文书》。同时八世向全藏颁布《水牛年文告》,详细规定了金瓶掣签的具体办法。《水牛年文书》,特别是《水牛年文告》,不仅完全体现了章程的法律精神,而且完整体现了章程所规定的金瓶掣签原则,也成为实施金瓶掣签制度重要的法律依据。
金瓶掣签制度实行后,清中央政府还以“事例”“则例”等法律形式将其载入《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则例》等法律典章中,成为清中央政府管理活佛转世事务的一项历史定制。实行金瓶掣签的根本目的在于清除活佛转世过程中认定灵童的擅权妄指和个人操控,完全符合强调平等、反对特权的法治原则的基本理念和普世价值。
二、大活佛转世灵童须经中央政府批准继任
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与中央的支持密不可分,也由此形成了活佛转世由政府认定的最终权威,在有影响的大活佛转世上由中央政府批准继任也已成为历史定制。
1288年噶玛巴·攘琼多吉在楚布寺坐床后,因元宪宗蒙哥曾赐给噶玛拔希一顶金边黑色法帽,故该转世系统被称为噶玛噶举黑帽系,该法帽遂成为该转世系统的标志和传世象征,该转世系统也具有了“皇权赐予”的意义,体现了中央政府在活佛转世制度形成上权威性作用。攘琼多吉于1332年应召到大都(今北京)拜见皇帝并传法,元顺帝封其为“晓悟一切空性噶玛佛”等封号,并赐敕书、国师印等。通过封赐,其转世活佛合法身份和合法地位得到元中央政府确认,活佛转世也由民间自发性而被赋予法理意义具有了合法性,也才得以合法真正形成制度,并由此推动了活佛转世制度的发展。
1653年,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应召到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并赐金册金印,从而使的封号及其在西藏宗教界的合法地位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确定,从此以后,历世转世后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遂成定制。1940年2月5日,国民政府颁令(府字第898号)免于金瓶掣签,特准青海男童拉木登珠继任为第十四世。因此,十四世的合法性来自于国民政府的批准认可。
对大活佛的封授,既是一种封授制度,更是一种管理制度,既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有影响的大活佛的关怀和重视,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其管理的规范和强化,同时反映出受封授的大活佛必须向中央政府效忠,承担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大活佛的封授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大活佛转世的最终权威。
1995年11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在班禅转世灵童寻访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讲话指出:佛教无论显教密教,无论藏传汉传,在修持上,都普遍共同持念一个佛偈,这就是“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同时强调就灵童转世问题来说,所谓功德力,就是转世活佛的悲愿力;所谓加持力,就是受佛加持后“金瓶掣签”的判断力;所谓法界力,就是中央政府的决定权力和群众的信赖力。所以在活佛转世问题上,历来都是把国家权力、中央权威摆在第一位,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也是完全符合佛法根本教义的。
按照历史定制,有重大影响或特别重大影响的活佛转世,首先要由所在寺院通过地方政府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同意转世,批准成立转世灵童寻访组织。其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时,应由地方政府将按照宗教仪轨寻访到的候选灵童的情况禀报中央政府,请求准予举行金瓶掣签。再次待中央政府批准后方可择日在释迦牟尼佛像前由中央政府派员(西藏历史上还包括驻藏大臣)主持掣签,认定转世灵童。第四,金瓶掣签结束后,立即由主持掣签的官员、地方政府负责人、寻访灵童的负责人等将掣签情况和结果以及候选的经师、拟定的坐床日期等报告中央政府,请求批准正式继位。第五,经中央政府批准灵童继位和坐床时间后,方可举行坐床典礼,正式继承前世法统。历史上、班禅的坐床典礼,均由中央政府特派代表亲临主持或看视,同时宣谕中央政府的册封和颁发赏赐。坐床典礼结束后,或班禅都要依例上表谢恩。
对有影响的大活佛转世由中央政府批准继任,体现着国家对西藏地方的主权和在大活佛转世认定上的权威,体现着大于神权的关系和“依国主立法事”的道理,也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会依法管理本国的宗教事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与“无神论”与“有神论”的信仰毫不相干,是国家主权、政府职责的必然要求。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它体现着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等多重含义,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因而也必然会得到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三、转世灵童须在国内寻访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始终坚持国内寻访的原则,从未有国外寻访的先例,这也是活佛转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中国是藏传佛教的故乡,藏传佛教本身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本土化的宗教。无论是宗教观念或思想,还是宗教情感或体验,无论是宗教行为或活动,还是宗教组织和制度,都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藏传佛教已成为完全的中国化的佛教。藏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区域和信众主体在中国,转世活佛的传承世系发端于中国,属于中国的寺院,其转世管理是中国宗教事务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依法坚持属地管理、国内寻访原则是无可厚非的历史事实。宗教无国界,但教徒是有国界的。历世的母寺是中国的哲蚌寺,历世等大活佛也是在中国国内寻访认定的,绝没有国外寻访的先例。属地情怀、信众情感是决定活佛转世的重要因素,任何活佛转世绝不能脱离养育他的母寺和国土,绝不能忽视其属地信众的宗教感情。
2010年7月4日,西藏隆子县扎果寺第五世德珠活佛转世灵童认定金瓶掣签仪式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隆重举行,候选灵童洛桑多吉中签,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其为第五世德珠·江白格桑加措活佛的转世灵童,并剃度继任为第六世德珠活佛。这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颁布以来,第一位以金瓶掣签方式确定的大活佛转世,其寻访认定,自始至终坚持了宗教仪轨、历史定制、金瓶掣签和政府批准等原则。特别是六世德珠活佛作为隆子县出生的活佛,是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藏传佛教界意见,充分尊重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感情,坚持国内寻访、属地寻访,全面贯彻和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一次生动实践,标志着社会主义条件下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务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充分体现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纵观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务管理的历史发展,尊重其中所形成的活佛转世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是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无论是金瓶掣签制度、中央政府批准继任制度,还是国内寻访原则,无不体现着历代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的高度重视和对藏传佛教界人士、信教群众的深切关怀,也深刻反映出藏传佛教界具有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和重要原则,是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维护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美国的所谓“法案”,只能给世人留下涉他国内政而无知碰壁的笑柄。
(作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31日 07 版)
▲格鲁派僧人
1.活佛转世的依据活佛一词,为汉语称谓。
在藏语中被称为朱古,意为幻化之身,活佛转世,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
佛教教义中,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是指人人本具的佛性,众生因妄想执着,迷惑颠倒而致法身不能显现。
报身是指经过艰苦修行,证得佛的智慧与功德而成佛,行态圆满福态,报身时隐时现。
化身是指应众生机缘而变化的佛身,佛以人体的形式显现世间,教化众生。
另外,佛教教义中,还认为人的形体会消亡,但灵魂可以永存,一切生灵都在六道轮回之中,因缘往复。
藏传佛教认为,那些对佛学有悟且能指引他人觉悟的僧人,既是转世来到人间的佛。
活佛根据意愿,不断地在人间转世,投胎转生为另一具肉体,重返人间,继续普度众生。
即为活佛圆寂后,通过按程序寻访灵童,加以考察认定、坐床等仪式,完成活佛转世程序。
最早的活佛转世,便是以上述佛学教义为理论依据,怜悯世人的佛观则是活佛转世的根本。
2.活佛转世的产生藏传佛教早期在活佛转世制度未出现之前,各大派系的传承类别众多。
有家族世袭制、师徒制等,这些传承制度容易引起内部争斗,存在诸多弊端,权力长期掌控在家族手中,不利于教派长期稳固的发展。
因此,活佛转世制度得以兴起与发展。
噶举派(白教)作为藏传佛教众多教派中,支派最多的一个教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为玛尔巴传承下来的达布噶举派(一般视为噶举派正统),二是琼波南觉传承下来的香巴噶举派,香巴噶举派在后来逐渐衰落,而达布噶举派则在后来发展为四大支派八小支派。
藏传佛教中最早确立活佛转世制度的,便是塔波噶举派(为达布噶举分支)四大支派之一的噶玛噶举派。
▲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
1110年,宋大观四年,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诞生于西康哲雪地方(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境内),自幼随父母学习佛法。
都松钦巴,“都松”意为三世,“钦巴”意为知者,结合为“知道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个名字,与后来出现的活佛转世制度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
16岁时于噶查寺阿阇黎(佛教术语,意为导师)恰僧格扎座前出家,取法名却吉扎巴。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了拓宽佛法,都松钦巴前往西藏学法,先后拜噶当派高僧为师,受比丘戒,逐渐在显教方面学有所成。
十一年后,30岁的都松钦巴在达拉岗布寺,见到了塔波噶举派的创始人塔波拉杰,被塔波拉杰的佛学理论折服,拜其为师,改入噶举派。
塔波拉杰是达布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大师的得意徒弟,他将噶当派的道次第与噶举派的大手印相结合,加以自己的理解,撰写新的教义,从而创立塔波噶举派。
在塔波拉杰的教诲下,都松钦巴刻苦修行,在一众师兄弟当中,脱颖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塔波拉杰诸多弟子中,除了都松钦巴,还有另外三个著名弟子,他们弟子四人分别在西藏各地传法建寺,广收教徒。
逐渐形成为塔波噶举的四大支系: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戎噶举和蔡巴噶举。
塔波噶举,也可以理解为噶举派,因此在西藏地区发展壮大,成为藏传佛教中首屈一指的派系,世俗地位同样声名显赫,直到后来被萨迦派、格鲁派(、班禅这一派系)所取代。
▲噶举派支系一览图
为了避免读者造成思维混乱,笔者做了一张支系图,本文主要讲述最早确立活佛转世制度的噶玛噶举这一支派,其他可只稍作了解。
言归正题,1147年,宋绍兴十七年,都松钦巴在西藏潜心学习佛法已近三十年,对各派的显密教法已融会贯通。
于是辞别塔波拉杰等上师,向东去了康区。
同年到达康区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今昌都县),建立噶玛丹萨寺,其后在康区广施善缘,到各地传经讲法,信徒达千余人。
噶玛丹萨寺同时也是噶玛噶举派名称的由来。
当时藏区世俗、教派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经常发生械斗,都松钦巴为改变这一现状,经常奔波于康区、卫藏各地调停纠纷。
也因此在藏传佛教各派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晚年更是不顾身体抱恙,赶到前藏乌斯地方,劝解向蔡巴要与人为善,不要再与人争斗。
向蔡巴,师从塔波拉杰的侄子次成宁布,蔡巴噶举派的创始人,按辈分都松钦巴是他师叔。
▲楚布寺
1187年,宋淳熙十四年,都松钦巴在拉萨西北的堆龙地方建立楚布寺,并任住持,此后楚布寺取代噶玛丹萨寺,成为噶玛噶举派主寺。
1193年,宋绍熙四年,都松钦巴于楚布寺圆寂,在临终前,他对弟子谈起过,关于他将会在某地转生“再回来”的预言。
但是当时藏传佛教中还没有出现过活佛转世的例子,大家都还没有任何经验。
所以在都松钦巴圆寂后,楚布寺没有考虑过为他寻找转世的问题,而是采用当时通行的师徒传承制度,楚布寺住持由他的弟子继任。
十一年后,康区的止龙丹巴却秋地方(今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哉波务家族出生一名男婴,在家中排行第三,名叫噶玛拔希。
噶玛拔希从小聪明伶俐,十一岁时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也可以说是对活佛转世制度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的人。
这人便是都松钦巴的再传弟子崩扎巴。
崩扎巴当时正云游到康区传法,第一次见到噶玛拔希时,虽然两人此前素未谋面,但是崩扎巴一眼就认出了噶玛拔希。
崩扎巴产生了噶玛拔希是自己师祖都松钦巴转世的想法,但由于当时他在楚布寺没有话事权,所以没有回报寺院,以及对外公布。
噶玛拔希师从崩扎巴出家,受沙弥戒,取法名却吉喇嘛,崩扎巴一直伴在噶玛拔希身边,把他当作是都松钦巴的转世来培养,直到圆寂。
自此,一老一少两名僧人,拉开了庄严而又神秘的活佛转世制度的序幕。
在20岁时,噶玛拔希到楚布寺,先后拜主寺喀脱巴等高僧为师,受比丘戒,学习密法广作闻思修,学成之后,返回康区传经弘法,广收信徒,在佛界名声也逐渐显扬。
后来由于楚布寺的几任住持管理不善,导致楚布寺在教派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寺院佛堂年久失修,僧人陆续离寺出走,寺院日渐衰落。
▲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
噶玛拔希在这种情况下,重返楚布寺,由于他当时的声望已经很高了,而楚布寺余下的僧人迫切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袖人物,重振寺院。
所以噶玛拔希顺利地接过楚布寺住持一职,在往后的六年时间里,完成了对寺院的修缮,楚布寺在藏地寺院中地位也逐步提升了起来。
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蒙古军队抵达西藏,在拉萨北部打败了以噶当派为首的抵抗力量,随后蒙古皇子阔瑞召集藏传佛教中的领袖人物,前往凉州商谈西藏归附蒙古汗国的事宜。
当时噶玛拔希身在康区,因此未受到邀约,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带着他的侄子八思巴,去了凉州,完成了西藏地区对蒙古汗国的归附。
1253年,南宋宝佑元年,忽必烈对噶玛拔希的学识很赏识,邀请他跟在自己身边从事,噶玛拔希考虑到自己教派寺院多在蒙哥汗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封地内,婉言回拒。
四年后,噶玛拔希受蒙哥汗的邀约前往漠北,蒙哥汗册封他为国师,赐予一枚金印,以及一顶金边黑色僧帽。
这顶金边黑色僧帽,后来成为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转世体系的传承信物。
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蒙哥汗病逝,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爆发权位之争,最终忽必烈继位,而噶玛拔希则受牵连,被忽必烈押解流放。
考虑到噶玛拔希在西藏的地位,不久又将其释放,噶玛拔希历时八年终于回到楚布寺。
▲忽必烈会见八思巴
1260年,忽必烈任命与其亲近的萨迦派八思巴为国师,授其玉印,让八思巴统领天下佛教。
萨迦派一跃成为藏传佛教中第一大派,噶玛噶举派受到打压,势力再次日渐衰落。
噶玛拔希在晚年时,考虑到当时各大教派之间斗争的形势,他认为如果要保持噶玛噶举派的地位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宗派领袖人物。
再三考虑过之后,认为上师崩扎巴所践行的活佛转世,是噶玛噶举派最终要走的正确道路。
为了顺利推行这一办法,噶玛拔希提前做出了安排,他在圆寂前一年,收了一位名叫邬坚巴的弟子,当时邬坚巴已经53岁,早年主要学习主巴噶举派教法。
1283年,噶玛拔希在楚布寺圆寂,他在临终前对弟子说会在拉堆地方转世,并将楚布寺住持转交给邬坚巴,托付其寻找自己的转世灵童。
次年,拉堆地方一个贫苦家庭出生了一名男婴,名叫攘迥多吉。
他出生时拉堆地方出现多种奇异征兆,很小就对一切教法一学即通,极为聪明。
邬坚巴按噶玛拔希生前指示,在拉堆地方寻访到已五岁的攘迥多吉,派人将其接到楚布寺。
初到楚布寺,见到邬坚巴,攘迥多吉也不胆怯,摇着金刚铃自己就坐到了法座上。
为了验证他灵童身份的真伪,邬坚巴笑问他是谁,他回答自己是噶玛拔希。
邬坚巴又问他过去师徒二人的隐秘事迹,他都能准确回答,邬坚巴接着问他曾给过自己什么东西?他答道黑帽和经书。
邬坚巴于是拿经书给他读,他念得很顺利。
邬坚巴说你的生辰和我的上师圆寂的日期,中间怎么只有五个月?他回答事先已经把灵识投到了已孕有四个月的胎儿身上。
最后,邬坚巴问他还有没有其他前世的记忆,他想了想说了一件事情,邬坚巴命人去核实这件事情的真假,结果真实。
▲三世噶玛巴攘迥多吉
邬坚巴十分欣喜,认定攘迥多吉是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授予其居士戒,修习密教之教法。
但没有让他马上登上噶玛拔希的法座,也没有让他在楚布寺住下。
两年后,在噶玛拔希的弟子慢慢对攘迥多吉转世灵童的身份,消除质疑后,邬坚巴再次将他迎回楚布寺。
攘迥多吉随堪布衮丹喜饶出家,受了沙弥戒。
攘迥多吉成为藏传佛教历史上,被认定为活佛转世灵童而继承前世地位和事业的第一人。
虽然作为转世活佛,攘迥多吉依然向普通人一样需要按部就班地出家,拜师学习教规佛法,这也成为后来转世活佛的通用例规。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攘迥多吉出任楚布寺住持,尊为三世噶玛巴,其前世噶玛拔希被追认为第二世,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则被追认为第一世。
攘迥多吉有个弟子扎巴僧格,后来被元朝政府册封为“灌顶国师”,赐予一顶红色金边僧帽,标志着噶玛噶举派,另一个活佛转世体系,红帽系活佛转世随之建立。
最终,在噶玛拔希的安排下,通过邬坚巴的努力,完成了认定攘迥多吉为噶玛拔希转世灵童的任务,噶玛噶举派开创了活佛转世的先河。
▲“大宝法王”玉印
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朝永乐皇帝册封黑帽系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得银协巴为“大宝法王”,赐予玉印,这个封号此后被一直延用到今天的第十七世。
而红帽系第十世活佛曲朱嘉措,六世班禅贝丹益西同母异父的哥哥。因前往扎什伦布寺索要六世班禅的财物,遭到寺院总管仲巴呼图克图(曲朱嘉措的另一位哥哥,他们家可谓是活佛世家)拒绝。
曲朱嘉措因此怀恨在心,出走廓尔喀国,挑拨对方多次出兵侵扰西藏,被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禁止转世。
所以,噶玛噶举派的红帽系在传承到了第十世之后,从此断绝。
▲左:一世班禅克珠杰,右:一世根敦朱巴
此后,活佛转世制度被藏传佛教的其他各派借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其中格鲁派影响力最为深远,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班禅这两大著名的转世制度。
笔者之前曾写过一篇,关于与班禅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见主页置顶阅读。
3.认定转世灵童的依据活佛转世制度自确立以来,各教派对转世灵童的认定程序,不断地加以完善。
作为寻访转世灵童的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活佛遗嘱,顾名思义是前世活佛在圆寂前,会对弟子留下遗嘱或预言,以此为线索寻访认定,如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七世噶玛巴活佛便是按遗嘱寻访。
2.降神谕示,护法神是指专门护卫佛法的神灵,通过显灵附体在专门的僧人身上,传达神的旨意,告知转世灵童的方位和家庭信息,格鲁派在寻访灵童时常用此方式。
▲牦牛角做的占卜工具之一
3.高僧占卜,通过寺院高僧占卜,来确立出转世灵童出生的方向,占卜的结果一般同降神所得出的信息相互印证。
4.征兆,是指在前世活佛圆寂后,法体的面向方位,葬化时烟雾飘散的方向,以及留下的遗物所出现的征兆,以此为依据去寻访认定。
▲拉姆拉错湖
5.观湖幻景,在西藏南部有个拉姆拉错湖,早年由二世根敦嘉措开光,被认为是神湖,通过观察湖面显现出的景象,来判定转世灵童的方向,此方法格鲁派较为常用。
6.秘密寻访,推选中声望显赫的高僧、堪布,或者活佛生前的近侍弟子,乔装成普通人的身份,前往各地寻访转世灵童。
通过以上几种非掣签方式,基本上确立出转世灵童的所在的方位,这是作为寻访过程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寻访认定。
对转世灵童的认定一般要经过多轮程序,而且需报备批准,具体认定的内容如下:
第一.观察转世灵童的体貌特征,找出与前世活佛存有联系的线索,通过举止言谈,观察其是否异于常人,是否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
比如前文中写到的邬坚巴考察攘迥多吉的过程,又如七世格桑嘉措,幼年时别人问他是谁、去哪儿,他回答是自己佛的化身,准备去寺院,别人又问他寺院在哪里,他向西指了指,说是在西方,也就是拉萨。
第二.藏传佛教认为转世灵童继承了前世活佛的灵性,能够记忆前世的一切事物。
所以在寻访认定的过程中,负责寻访的僧人通常会携带一些前世活佛的遗物,以及一些不是遗物的物品,将这些真假遗物交由转世灵童的辨认,如果辨认正确,则被认定为转世灵童。
比如在寻访六世班禅的转世灵童时,最先有四位候选灵童,负责寻访工作的扎什伦布寺僧人,拿出六世班禅生前所用的念珠、茶具等物品,加上仿效的物品,让四位候选灵童挑选,结果只有白朗宗的灵童拿的物品全部正确。
于是他们认定这个孩子就是六世班禅的转世灵童,而这个孩子便是七世班禅丹白尼玛。
第三.藏传佛教还认为,在活佛出生时,一定会伴随着一些异常的景观出现,所以在寻访过程中,一般要向转世灵童的家人和附近的人,询问该灵童出生的前后是否出现异常的征兆。
4.金瓶掣签制度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之役后,乾隆皇帝发现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红帽系十世活佛曲朱嘉措和扎什伦布寺总管仲巴呼图克图,这三人都出自一家。
这其中可能存在人为干扰因素。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乾隆皇帝决定对活佛转世制度进行完善,他命人与藏地宗派、世俗中的领袖人物,议定出《二十九条钦定章程》。
▲金瓶掣签
章程的第一条,便是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在之后寻访转世灵童时,由四大护法降神,将候选灵童的名字和生辰,写于签牌上,放入金瓶。
再由德高望重的高僧,诵经祈祷七日。
邀请各大活佛和世俗官员参与,由驻藏大臣掣出一签,选出认定转世灵童。
如候选灵童只有一名,需将一个空白的签牌与写有名字的签牌,一同放入金瓶掣签,若是抽出的是空白的,那么需要重新寻访灵童。
掣签确认的转世灵童,经朝廷册封批准后,方可举行坐床典礼。
▲大昭寺
金瓶掣签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5.结语青藏高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藏传佛教便是其一。
藏传佛教自诞生以来,在这里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活佛转世为藏传佛教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活佛通过转世制度生生不息地延续,世世相接。
虽然不存在,但依旧有许多动听的故事存在
中国文化充满神秘和敬畏。在童年时期,妖魔鬼怪是我们心中的恶魔。传说中,人死后会变成可怕的鬼,那么鬼死后又会怎样呢?大家是否好奇神仙佛祖是否也会面临死亡呢?南宋时期典籍《幽冥录》中记载着:“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这里所指的“聻”是一种具有震慑力的存在,就像人害怕鬼一样,鬼也害怕聻。因此,人们常将聻字写在符箓上,用来驱邪护佑。
有些人可能会问到,“既然鬼死后会变成聻,那么神仙佛祖会不会有同样的命运?”对于这个问题,在古代文献中确实有一些记载,如《山海经》、《庄子》等。根据这些记载,人们对于神仙佛祖去世后的命运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神仙佛祖去世后会转变成强大力量的存在,并在三界中继续活动。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世间,为众生带来福音和庇佑。这样的观点认为,在他们去世后,他们的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了更高层次的存在。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神仙佛祖去世后将进入归虚境界,最终与天道融合,并从此消失在人间。他们超越了尘世的束缚,在更高纬度上拥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最广为人知的观点是转世重修。根据这个说法,在去世后,他们将进入六道轮回,并再次投胎转世。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和修炼,他们可以再次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虽然我们无法证实神仙和鬼怪是否真正存在,但中国文化从古至今都以其独特而深远的想象力创作出了许多扣人心弦、动听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和超越尘俗境界的思考与追求。
无论我们相信与否,在虚构之中我们依然能从这些动听故事中汲取智慧与启示。它们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跨越生死边界,在想象力与创造力之中重塑着中国文化。
关于神仙佛祖去世后的命运,《幽冥录》告诉我们:“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而“聻”则成为了镇压恶灵、辟邪护身之物。无论是用“聻”字书写符箓、挂在门上或悬挂在家中,都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保护和追求幸福平安的表达。
虽然具体关于“聻”的形象没有明确说明,《幽冥录》对于“聻”的描述给予了我们一种强大而威严的感觉。或许,“聻”就如同一个守护者般坚定地站在黑暗面前,保护着善良众生免受邪恶之力侵袭。
中国文化历来注重崇拜与敬畏超自然力量,在各个时期都衍生出了各种各样关于生死和来世命运的思考。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此类观念和说法。然而即使如此,《幽冥录》中关于“聻”以及各种观点与故事给予了我们另一种认知超越现实、追求精神升华之路。
最重要的是,《幽冥录》并不只是单纯记录了关于鬼怪、神仙、转世等方面内容,《幽冥录》更多地描绘了一个富有情感色彩、哲学思辨性质很高并能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价值所在。
总结起来,《幽冥录》以其深远而独特之处定格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并通过其所记载故事营造出一个奇幻而壮阔的超自然世界。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于生死和来世命运探索和思考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刻而庄重之意义。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年龄如何,《幽冥录》这部南宋典籍带给我们一场非凡之旅:一个富于故事性、哲学性以及美学取向的精彩盛宴。无论“聻”是否真实存在,“聻”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明之中。
让我们沉浸其中,在想象与创造之间重新诠释那份对于未知、对于永恒问题探索与追求之情怀,并从中品味出属于自己心灵深处那份真挚与美妙。(3270 words)
1706年11月15日,押解六世仓央嘉措的队伍抵达了青海湖。此时,他们已经连续行走四个多月了,行进速度已越来越慢。
青海湖离押解起点拉萨,有1800多公里的距离。年仅23岁的仓央嘉措一直糊里糊涂跟着押解队伍前行,他只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北京,要面见的人是大清皇帝康熙,其他的,他一概不知。
出拉萨时,押解队伍对他很客气,几乎把他当活佛,他们自然也没有给他戴枷锁。可离拉萨远了之后,他们就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他没戴上枷锁前,沿途的僧人会前来朝拜或迎送他,可戴上枷锁后,这些“麻烦”就不再有了。仓央嘉措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康熙的旨意,他在圣旨上写的是“执献”,执献者就是朝廷命犯的委婉说辞,既是命犯,就必须有命犯该有的样子。
沉重的枷锁,增加了仓央嘉措前行的难度,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艰难。与此同时,在枷锁被戴上的瞬间,他就被羞耻感笼罩着,他的心情亦变得抑郁起来。
到了青海湖,看到澄澈的蓝天和壮阔的风景,仓央嘉措的心情略微好了些。他是活佛,却也是敏感的诗人,他的心情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看到青海湖后,仓央嘉措的心情大好。他对青海湖一见倾心,在他眼里,青海湖比西藏羊卓雍湖更辽阔,而头顶的蓝天白云则和他的故乡一模一样。
就在仓央嘉措一行抵达青海湖的当天,皇帝的使臣也带着圣旨抵达了青海湖,押送仓央嘉措的护军统领席柱、学士舒兰等立马跪下接旨。
席柱等人没有想到,他们千里迢迢押送活佛,所得到的竟是充满指责意味的圣旨,圣旨上写着的是:
“汝等曾否思之:所迎之六世将置何处?如何供养?”
六世到北京后如何供养?这个问题本不该席柱等人考虑,可皇帝偏偏把这事扔给了他们。席柱在惊恐中顿悟:皇帝这是后悔押解仓央嘉措进京了?
席柱、舒兰等人皆惶恐不已,此时的仓央嘉措在他们眼里已经完全变成了烫手山芋,他们都清楚:一不留神,他们的官帽就会因他而不保,搞不好还要落个充军的下场。
席柱是这次押解事宜的主要负责人,出任何事必然先找他开刀。关键时刻,拿主意的也只能是他。
席柱这些年当官得到的一个最大启示是:要想让皇帝了解自己的忠诚和才干,首先得体会皇帝的心思和意图。若让皇帝为难,必定凶多吉少。
眼下,如何处置仓央嘉措才能给皇帝分忧解难呢?
席柱和舒兰等将仓央嘉措的前半生捋了一遍,答案必然就藏在他前半生的经历中。
席柱了解的仓央嘉措和世人了解的仓央嘉措一般无二,他是一位特殊的活佛,说他特殊,是因为他并不像别的活佛一样早早就养在布达拉宫,而是等到14岁时,才被公开身份,并被送到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之所以直到14岁才被定为转世活佛,与西藏的争斗有关。西藏的五世罗桑嘉措圆寂后,其亲信弟子桑结嘉措为夺权秘不发丧,扯谎说五世在秘密修行。对权力的疯狂迷恋,让他大着胆子瞒了僧侣大众和皇帝15年。
桑结嘉措给自己安排了退路,五世死后,他就秘密安排人寻找五世的转世灵童。这个灵童,就是3岁就被秘密定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定为活佛后,桑结嘉措并未将灵童迎回,而是让他继续在自己家中生活,只派人秘密留意。
康熙平定准格尔叛乱的过程中,得知五世早已圆寂的消息。一怒之下,他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不得不一面承认错误,一面将十多年前定为转世活佛的仓央嘉措迎回。
14岁的仓央嘉措一直在俗尘长大,因认为自己是俗尘人,他早已和美丽的姑娘达娃卓玛相恋,并私定终身。这样的仓央嘉措是不愿意做什么活佛的,因此,他带着极大的不情愿入住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活佛不能有七情六欲,否则就会被视为假活佛,仓央嘉措本就有些“来路不正”,为了避免政治对手拿仓央嘉措做文章,桑结嘉措决绝地斩断了仓央嘉措与达娃卓玛的恋情。
有传言说,桑结嘉措为了彻底斩断仓央嘉措的情根,将达娃卓玛杀害了。找不到达娃卓玛的仓央嘉措并未因此而“六根清净”,受不了寺里清规戒律的他经常假扮贵族少年,在拉萨街头游荡,并认识了另一位美丽的姑娘玉琼卓嘎。
爱上玉琼卓嘎后,仓央嘉措经常偷跑出去与她私会。他们的恋情被桑结嘉措知晓后,再次遭到了棒打鸳鸯。和前面的恋情一样,这段恋情也不了了之。
一心扑在恋情上的仓央嘉措并不知道,西藏的局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而仓央嘉措的恋情,将成为政敌攻击桑结嘉措的利剑。
1705年,即仓央嘉措被押解北京前一年,部落首领拉藏汗武装攻入拉萨,擒杀了桑结嘉措,并以品行不良为由宣布仓央嘉措是“假活佛”。康熙见木已成舟,便认可了这一切。
康熙
席柱等人在分析完仓央嘉措的前半生后,已然确定:过去的仓央嘉措虽在藏民心目中是活佛,却始终只是桑结嘉措的傀儡,他从未掌握过实权,甚至对任何情爱以外的事物一窍不通。
面对这样的仓央嘉措,席柱当然不会指望他能在这种时候替自己拿主意。这样的仓央嘉措,当真到了北京,也的确不好安顿,当活佛供着,费事费神不说,一旦有个啥事容易引发动荡;直接囚禁起来更不合适,他虽然已被废,可藏民认同他的活佛身份啊,囚禁活佛,必然引起藏民不满。
席柱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让仓央嘉措消失。没错,眼下,也只有仓央嘉措突然消失,才能真正达到让皇帝排忧解难的效果。
可怎么消失呢?放了他吗?这倒是个好主意,可问题在于:仓央嘉措是否愿意逃走呢?以席柱这四个月对仓央嘉措的了解,他发现这个人有些“死脑筋”,他痛恨被人摆布,可他又什么都不懂。
仓央嘉措“啥也不懂”是桑结嘉措刻意为之的结果,一个什么都懂的人,是无法做傀儡的。只有如仓央嘉措这般只会写诗,满脑子情爱、性格又柔软的人,才适合做傀儡。
六世仓央嘉措
席柱意识到:让仓央嘉措消失还得费点脑子。他们决不能杀了他,杀他的结果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无法承受的,他们也不能把他还给拉藏汗,也不能把他交给其他人,那会后患无穷。
思来想去后,席柱认定:只能让仓央嘉措自己消失。至于他的消失方式是逃走还是自尽,他们就管不了了。
这么大的事,席柱不敢一个人拿主意,他找来了舒兰等人进行商议。舒兰倾向于让他害病死去,舒兰说:“仓央嘉措不是在唐古拉害过病吗?就让他害病死去吧!”
席柱眼睛一亮:“害病死,我怎么没想到?”席柱认同了这个决策,这是让所有人都免责的法子,完全不怕任何人追责。
11月15日夜,席柱命人将仓央嘉措请了来,可他似乎改变了主意,他明显不想让他病死。见到仓央嘉措后,他解开了仓央嘉措的枷锁,并说:
“您受苦了,事已至此,无需多言,我也是个信佛的人……我劝您,逃走吧!只要您逃走以后永不暴露身份,一切后果由我一人承担。”
说完这话后,席柱拍了拍自己头上的顶戴,他在等待仓央嘉措的回答。
仓央嘉措一脸错愕,他俊朗的脸庞有些发白,他意识到“又有变故”了。每次出现变故时,他都是最后一个知晓者。有些变故出现时,他甚至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这一次又是什么变故?
仓央嘉措飞快地在脑子里琢磨:
“要我逃?为什么要逃?是拉藏汗要害我,可我已经离开西藏,他何苦要背个杀我的恶名?席柱违抗圣意放我走?他图什么?如果真的逃走,我能去哪儿?西藏回不去了,人们会认出我!拉藏汗也容不下我,还可能引发新的骚乱和争斗。去民间,我怎样编造自己的历史?去寺里,我早已厌倦了那种生活。”
仓央嘉措的脸越来越白,他突然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弃儿,世界那么大,却没有他这个曾经‘雪域最大的王’的容身之处。
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变成了满腔愤怒,他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怒目质问席柱道:
“当初你们和拉藏汗到底是如何商议的?为什么现在又要让我逃走?在拉萨的时候,你对着成千上万的人高声宣布:‘你们的佛爷,是奉皇帝的诏请,到北京去朝觐的。’如今,我若不抵达文殊皇帝的金殿亲自觐见过皇帝,就绝不再去任何别的地方!”
说完这句话后,仓央嘉措拂袖而去,他的情绪糟糕到了极点,他只想躲进自己帐子里。最好永远不要再出来面对这个无情的世界。
钻进帐房后,仓央嘉措如一具死尸一样仰卧在一块又破又脏的毡片上。他的眼里闪着光,那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发出的光。
仓央嘉措回忆起刚才的一幕,他也诧异自己会说出“不见过皇帝,绝不去任何别的地方”的话来。他对见什么皇帝并没有兴趣,他只是想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他被人摆布了太久,不想一直做待宰的羔羊。
正在这时,帐房门口出现了一道身影,达木丁苏伦侧身进入了账房。达木丁苏伦是拉藏汗的宠信,也是负责押送仓央嘉措的人员之一。因他算旧识,仓央嘉措平日对他很客气,可今天这种极端情况下,他连让座的意图都未表现出来。
达木丁苏伦不喜欢仓央嘉措这般态度,他斜着眼看着仓央嘉措道:“出帐房不远,就是库库诺尔,路上并不难走,我们已经决定,今晚你可以单独去湖边赏月。”
仓央嘉措听了这话立马提高了警惕,他坐起身子问:“什么意思?”
达木丁苏伦说了实话,但说实话时,他并未看向仓央嘉措,而是盯着账房的一角:“大皇帝来了圣旨,说你进京以后无法供养,明白了吗?自己选择好了,想升天,想入地,都行。”说罢,他撩门而去。
仓央嘉措恍然大悟,他在心里感叹:终于可以死个明白了。
仓央嘉措真的在黑夜来临时分走出了帐房,他一步步走向青海湖。青海湖像个沉睡的美人,美人怀里躺着一轮明月。望着这位美人,仓央嘉措突然有了一种想要倾诉的欲望。
青海湖
他开始沿着湖边漫步,忽然,浩渺的湖水中传来“波咚”一声响动,一条巨大的鱼跳出水面,它用身子在半空画了一个弧形,又“啪啦”一声跌进水里。
如仓央嘉措这样笃信佛教的人,相信宿命,他看着这鱼儿,不自主地想:“这鱼是在启示我吗?它在为我引路吗?”
仓央嘉措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可他又想:“真的逃走吗?押送我的人真的会让我逃走吗?逃走了自己孤身一人又能去哪儿,天寒地冻、荒原茫茫,人生地不熟,身无分文?结果只能是冻饿死啊!”
他突然感觉身后有人,一回头,果真见一个人影藏在不远的石头旁,他明白了:监视他的人并没有撤去,他们并不准备让他走,这青海湖就是他最后的归宿。
仓央嘉措转身的瞬间,他的后背被一个沉重的东西狠狠撞击了一下。下一秒,他的身子就和天上的月亮一起掉进了湖里。仓央嘉措想看明白是什么东西撞了自己,他努力想游上去,他只要看明白就行了,他想死得更明白一些。
巨大的拉力拉着他沉入湖底,仓央嘉措恍惚听到一个女子在湖边哭泣,那声音,像极了他的最后一位情人玉琼卓嘎。
仓央嘉措沉入了青海湖中,达木丁苏伦、席柱、舒兰等人在确定他已沉入湖中后,进行了一轮秘密商议。商议的结果是:他们决定宣布仓央嘉措“行至途中,暴病身亡”。
达木丁苏伦最后补充说:“如果有人问起是什么病,就说是水肿病吧。”他们就这样上报了。
关于仓央嘉措的死因,《清圣祖实录·卷二二七》做了这样的记载:
“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题:‘驻札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报称:拉藏送来假,行至西宁口外病故。假行事悖乱,今既在途病故,应行文将其尸骸抛弃。’从之。”
从这段记载来看,仓央嘉措死后被毁尸灭迹了,不过,这也算是顺应了藏地的“”,并无不妥之处。
仓央嘉措“病”死后,西藏需要新的活佛。因为仓央嘉措已被官方认定是“假活佛”,且青藏高原没有他的坟茔,布达拉宫亦没有他的灵塔,那就需要一位真的六世啊!
1707年,即仓央嘉措死去的第二年,拉藏汗又重新找来了一个名叫阿旺伊西嘉措的年轻喇嘛,把他立为六世。
然而,即便后来阿旺伊西嘉措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册封,可蒙古人和西藏人都普遍只是表面承认他,并不真的将他当成活佛。人们对仓央嘉措的思念和同情与日俱增,以至于,谈及仓嘉央措时,人们称他为“塔木介清巴”,而对这位新六世则只称为“古学”。
没办法,蒙古人和西藏人早已熟悉了仓央嘉措的各种轶事,他的诗歌也早已在民间流传开来,尤其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更是成了人人能吟诵的字句。
最终战胜了所有,几年后,西藏高层不得不宣布:他们在四川理塘找到了七世——六世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这是个诞生于藏历土鼠年(公元1708年)七月十九日的孩子,名叫格桑嘉措。
为了证明这个并非生在藏地的孩子就是仓央嘉措的转世,他们还正式发布了仓央嘉措生前写过的一首诗,诗曰:
“白色的野鹤呀, 请你借我翅膀; 不去遥远北方, 只去一回理塘。”
人们感叹:原来,仓央嘉措生前就预言要飞到理塘去,并且还要回来。很快,仓央嘉措在理塘转世的消息传遍了蒙藏各地,人们欢呼雀跃。
这个转世的孩子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杰旺”,为了避免拉藏汗对这个孩子的戕害,人们说服孩子父亲,把孩子从理塘秘密地转移到金沙江东岸的德格。后来,孩子父亲又干脆移居青海某地,最后为了接受宗教训练,孩子被送进了塔尔寺。
1720年,即仓央嘉措去世14年后,格桑嘉措抵达拉萨,并在布达拉宫坐床。
格桑嘉措
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在从塔尔寺前往拉萨的路上,需经茫茫青海湖。他过此地时,是否有想起自己的“前世”呢?
▲格鲁派僧人
1.活佛转世的依据活佛一词,为汉语称谓。
在藏语中被称为朱古,意为幻化之身,活佛转世,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
佛教教义中,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是指人人本具的佛性,众生因妄想执着,迷惑颠倒而致法身不能显现。
报身是指经过艰苦修行,证得佛的智慧与功德而成佛,行态圆满福态,报身时隐时现。
化身是指应众生机缘而变化的佛身,佛以人体的形式显现世间,教化众生。
另外,佛教教义中,还认为人的形体会消亡,但灵魂可以永存,一切生灵都在六道轮回之中,因缘往复。
藏传佛教认为,那些对佛学有悟且能指引他人觉悟的僧人,既是转世来到人间的佛。
活佛根据意愿,不断地在人间转世,投胎转生为另一具肉体,重返人间,继续普度众生。
即为活佛圆寂后,通过按程序寻访灵童,加以考察认定、坐床等仪式,完成活佛转世程序。
最早的活佛转世,便是以上述佛学教义为理论依据,怜悯世人的佛观则是活佛转世的根本。
2.活佛转世的产生藏传佛教早期在活佛转世制度未出现之前,各大派系的传承类别众多。
有家族世袭制、师徒制等,这些传承制度容易引起内部争斗,存在诸多弊端,权力长期掌控在家族手中,不利于教派长期稳固的发展。
因此,活佛转世制度得以兴起与发展。
噶举派(白教)作为藏传佛教众多教派中,支派最多的一个教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为玛尔巴传承下来的达布噶举派(一般视为噶举派正统),二是琼波南觉传承下来的香巴噶举派,香巴噶举派在后来逐渐衰落,而达布噶举派则在后来发展为四大支派八小支派。
藏传佛教中最早确立活佛转世制度的,便是塔波噶举派(为达布噶举分支)四大支派之一的噶玛噶举派。
▲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
1110年,宋大观四年,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诞生于西康哲雪地方(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境内),自幼随父母学习佛法。
都松钦巴,“都松”意为三世,“钦巴”意为知者,结合为“知道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个名字,与后来出现的活佛转世制度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
16岁时于噶查寺阿阇黎(佛教术语,意为导师)恰僧格扎座前出家,取法名却吉扎巴。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了拓宽佛法,都松钦巴前往西藏学法,先后拜噶当派高僧为师,受比丘戒,逐渐在显教方面学有所成。
十一年后,30岁的都松钦巴在达拉岗布寺,见到了塔波噶举派的创始人塔波拉杰,被塔波拉杰的佛学理论折服,拜其为师,改入噶举派。
塔波拉杰是达布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大师的得意徒弟,他将噶当派的道次第与噶举派的大手印相结合,加以自己的理解,撰写新的教义,从而创立塔波噶举派。
在塔波拉杰的教诲下,都松钦巴刻苦修行,在一众师兄弟当中,脱颖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塔波拉杰诸多弟子中,除了都松钦巴,还有另外三个著名弟子,他们弟子四人分别在西藏各地传法建寺,广收教徒。
逐渐形成为塔波噶举的四大支系: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戎噶举和蔡巴噶举。
塔波噶举,也可以理解为噶举派,因此在西藏地区发展壮大,成为藏传佛教中首屈一指的派系,世俗地位同样声名显赫,直到后来被萨迦派、格鲁派(、班禅这一派系)所取代。
▲噶举派支系一览图
为了避免读者造成思维混乱,笔者做了一张支系图,本文主要讲述最早确立活佛转世制度的噶玛噶举这一支派,其他可只稍作了解。
言归正题,1147年,宋绍兴十七年,都松钦巴在西藏潜心学习佛法已近三十年,对各派的显密教法已融会贯通。
于是辞别塔波拉杰等上师,向东去了康区。
同年到达康区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今昌都县),建立噶玛丹萨寺,其后在康区广施善缘,到各地传经讲法,信徒达千余人。
噶玛丹萨寺同时也是噶玛噶举派名称的由来。
当时藏区世俗、教派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经常发生械斗,都松钦巴为改变这一现状,经常奔波于康区、卫藏各地调停纠纷。
也因此在藏传佛教各派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晚年更是不顾身体抱恙,赶到前藏乌斯地方,劝解向蔡巴要与人为善,不要再与人争斗。
向蔡巴,师从塔波拉杰的侄子次成宁布,蔡巴噶举派的创始人,按辈分都松钦巴是他师叔。
▲楚布寺
1187年,宋淳熙十四年,都松钦巴在拉萨西北的堆龙地方建立楚布寺,并任住持,此后楚布寺取代噶玛丹萨寺,成为噶玛噶举派主寺。
1193年,宋绍熙四年,都松钦巴于楚布寺圆寂,在临终前,他对弟子谈起过,关于他将会在某地转生“再回来”的预言。
但是当时藏传佛教中还没有出现过活佛转世的例子,大家都还没有任何经验。
所以在都松钦巴圆寂后,楚布寺没有考虑过为他寻找转世的问题,而是采用当时通行的师徒传承制度,楚布寺住持由他的弟子继任。
十一年后,康区的止龙丹巴却秋地方(今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哉波务家族出生一名男婴,在家中排行第三,名叫噶玛拔希。
噶玛拔希从小聪明伶俐,十一岁时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也可以说是对活佛转世制度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的人。
这人便是都松钦巴的再传弟子崩扎巴。
崩扎巴当时正云游到康区传法,第一次见到噶玛拔希时,虽然两人此前素未谋面,但是崩扎巴一眼就认出了噶玛拔希。
崩扎巴产生了噶玛拔希是自己师祖都松钦巴转世的想法,但由于当时他在楚布寺没有话事权,所以没有回报寺院,以及对外公布。
噶玛拔希师从崩扎巴出家,受沙弥戒,取法名却吉喇嘛,崩扎巴一直伴在噶玛拔希身边,把他当作是都松钦巴的转世来培养,直到圆寂。
自此,一老一少两名僧人,拉开了庄严而又神秘的活佛转世制度的序幕。
在20岁时,噶玛拔希到楚布寺,先后拜主寺喀脱巴等高僧为师,受比丘戒,学习密法广作闻思修,学成之后,返回康区传经弘法,广收信徒,在佛界名声也逐渐显扬。
后来由于楚布寺的几任住持管理不善,导致楚布寺在教派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寺院佛堂年久失修,僧人陆续离寺出走,寺院日渐衰落。
▲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
噶玛拔希在这种情况下,重返楚布寺,由于他当时的声望已经很高了,而楚布寺余下的僧人迫切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袖人物,重振寺院。
所以噶玛拔希顺利地接过楚布寺住持一职,在往后的六年时间里,完成了对寺院的修缮,楚布寺在藏地寺院中地位也逐步提升了起来。
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蒙古军队抵达西藏,在拉萨北部打败了以噶当派为首的抵抗力量,随后蒙古皇子阔瑞召集藏传佛教中的领袖人物,前往凉州商谈西藏归附蒙古汗国的事宜。
当时噶玛拔希身在康区,因此未受到邀约,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带着他的侄子八思巴,去了凉州,完成了西藏地区对蒙古汗国的归附。
1253年,南宋宝佑元年,忽必烈对噶玛拔希的学识很赏识,邀请他跟在自己身边从事,噶玛拔希考虑到自己教派寺院多在蒙哥汗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封地内,婉言回拒。
四年后,噶玛拔希受蒙哥汗的邀约前往漠北,蒙哥汗册封他为国师,赐予一枚金印,以及一顶金边黑色僧帽。
这顶金边黑色僧帽,后来成为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转世体系的传承信物。
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蒙哥汗病逝,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爆发权位之争,最终忽必烈继位,而噶玛拔希则受牵连,被忽必烈押解流放。
考虑到噶玛拔希在西藏的地位,不久又将其释放,噶玛拔希历时八年终于回到楚布寺。
▲忽必烈会见八思巴
1260年,忽必烈任命与其亲近的萨迦派八思巴为国师,授其玉印,让八思巴统领天下佛教。
萨迦派一跃成为藏传佛教中第一大派,噶玛噶举派受到打压,势力再次日渐衰落。
噶玛拔希在晚年时,考虑到当时各大教派之间斗争的形势,他认为如果要保持噶玛噶举派的地位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宗派领袖人物。
再三考虑过之后,认为上师崩扎巴所践行的活佛转世,是噶玛噶举派最终要走的正确道路。
为了顺利推行这一办法,噶玛拔希提前做出了安排,他在圆寂前一年,收了一位名叫邬坚巴的弟子,当时邬坚巴已经53岁,早年主要学习主巴噶举派教法。
1283年,噶玛拔希在楚布寺圆寂,他在临终前对弟子说会在拉堆地方转世,并将楚布寺住持转交给邬坚巴,托付其寻找自己的转世灵童。
次年,拉堆地方一个贫苦家庭出生了一名男婴,名叫攘迥多吉。
他出生时拉堆地方出现多种奇异征兆,很小就对一切教法一学即通,极为聪明。
邬坚巴按噶玛拔希生前指示,在拉堆地方寻访到已五岁的攘迥多吉,派人将其接到楚布寺。
初到楚布寺,见到邬坚巴,攘迥多吉也不胆怯,摇着金刚铃自己就坐到了法座上。
为了验证他灵童身份的真伪,邬坚巴笑问他是谁,他回答自己是噶玛拔希。
邬坚巴又问他过去师徒二人的隐秘事迹,他都能准确回答,邬坚巴接着问他曾给过自己什么东西?他答道黑帽和经书。
邬坚巴于是拿经书给他读,他念得很顺利。
邬坚巴说你的生辰和我的上师圆寂的日期,中间怎么只有五个月?他回答事先已经把灵识投到了已孕有四个月的胎儿身上。
最后,邬坚巴问他还有没有其他前世的记忆,他想了想说了一件事情,邬坚巴命人去核实这件事情的真假,结果真实。
▲三世噶玛巴攘迥多吉
邬坚巴十分欣喜,认定攘迥多吉是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授予其居士戒,修习密教之教法。
但没有让他马上登上噶玛拔希的法座,也没有让他在楚布寺住下。
两年后,在噶玛拔希的弟子慢慢对攘迥多吉转世灵童的身份,消除质疑后,邬坚巴再次将他迎回楚布寺。
攘迥多吉随堪布衮丹喜饶出家,受了沙弥戒。
攘迥多吉成为藏传佛教历史上,被认定为活佛转世灵童而继承前世地位和事业的第一人。
虽然作为转世活佛,攘迥多吉依然向普通人一样需要按部就班地出家,拜师学习教规佛法,这也成为后来转世活佛的通用例规。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攘迥多吉出任楚布寺住持,尊为三世噶玛巴,其前世噶玛拔希被追认为第二世,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则被追认为第一世。
攘迥多吉有个弟子扎巴僧格,后来被元朝政府册封为“灌顶国师”,赐予一顶红色金边僧帽,标志着噶玛噶举派,另一个活佛转世体系,红帽系活佛转世随之建立。
最终,在噶玛拔希的安排下,通过邬坚巴的努力,完成了认定攘迥多吉为噶玛拔希转世灵童的任务,噶玛噶举派开创了活佛转世的先河。
▲“大宝法王”玉印
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朝永乐皇帝册封黑帽系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得银协巴为“大宝法王”,赐予玉印,这个封号此后被一直延用到今天的第十七世。
而红帽系第十世活佛曲朱嘉措,六世班禅贝丹益西同母异父的哥哥。因前往扎什伦布寺索要六世班禅的财物,遭到寺院总管仲巴呼图克图(曲朱嘉措的另一位哥哥,他们家可谓是活佛世家)拒绝。
曲朱嘉措因此怀恨在心,出走廓尔喀国,挑拨对方多次出兵侵扰西藏,被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禁止转世。
所以,噶玛噶举派的红帽系在传承到了第十世之后,从此断绝。
▲左:一世班禅克珠杰,右:一世根敦朱巴
此后,活佛转世制度被藏传佛教的其他各派借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其中格鲁派影响力最为深远,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班禅这两大著名的转世制度。
笔者之前曾写过一篇,关于与班禅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见主页置顶阅读。
3.认定转世灵童的依据活佛转世制度自确立以来,各教派对转世灵童的认定程序,不断地加以完善。
作为寻访转世灵童的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活佛遗嘱,顾名思义是前世活佛在圆寂前,会对弟子留下遗嘱或预言,以此为线索寻访认定,如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七世噶玛巴活佛便是按遗嘱寻访。
2.降神谕示,护法神是指专门护卫佛法的神灵,通过显灵附体在专门的僧人身上,传达神的旨意,告知转世灵童的方位和家庭信息,格鲁派在寻访灵童时常用此方式。
▲牦牛角做的占卜工具之一
3.高僧占卜,通过寺院高僧占卜,来确立出转世灵童出生的方向,占卜的结果一般同降神所得出的信息相互印证。
4.征兆,是指在前世活佛圆寂后,法体的面向方位,葬化时烟雾飘散的方向,以及留下的遗物所出现的征兆,以此为依据去寻访认定。
▲拉姆拉错湖
5.观湖幻景,在西藏南部有个拉姆拉错湖,早年由二世根敦嘉措开光,被认为是神湖,通过观察湖面显现出的景象,来判定转世灵童的方向,此方法格鲁派较为常用。
6.秘密寻访,推选中声望显赫的高僧、堪布,或者活佛生前的近侍弟子,乔装成普通人的身份,前往各地寻访转世灵童。
通过以上几种非掣签方式,基本上确立出转世灵童的所在的方位,这是作为寻访过程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寻访认定。
对转世灵童的认定一般要经过多轮程序,而且需报备批准,具体认定的内容如下:
第一.观察转世灵童的体貌特征,找出与前世活佛存有联系的线索,通过举止言谈,观察其是否异于常人,是否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
比如前文中写到的邬坚巴考察攘迥多吉的过程,又如七世格桑嘉措,幼年时别人问他是谁、去哪儿,他回答是自己佛的化身,准备去寺院,别人又问他寺院在哪里,他向西指了指,说是在西方,也就是拉萨。
第二.藏传佛教认为转世灵童继承了前世活佛的灵性,能够记忆前世的一切事物。
所以在寻访认定的过程中,负责寻访的僧人通常会携带一些前世活佛的遗物,以及一些不是遗物的物品,将这些真假遗物交由转世灵童的辨认,如果辨认正确,则被认定为转世灵童。
比如在寻访六世班禅的转世灵童时,最先有四位候选灵童,负责寻访工作的扎什伦布寺僧人,拿出六世班禅生前所用的念珠、茶具等物品,加上仿效的物品,让四位候选灵童挑选,结果只有白朗宗的灵童拿的物品全部正确。
于是他们认定这个孩子就是六世班禅的转世灵童,而这个孩子便是七世班禅丹白尼玛。
第三.藏传佛教还认为,在活佛出生时,一定会伴随着一些异常的景观出现,所以在寻访过程中,一般要向转世灵童的家人和附近的人,询问该灵童出生的前后是否出现异常的征兆。
4.金瓶掣签制度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之役后,乾隆皇帝发现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红帽系十世活佛曲朱嘉措和扎什伦布寺总管仲巴呼图克图,这三人都出自一家。
这其中可能存在人为干扰因素。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乾隆皇帝决定对活佛转世制度进行完善,他命人与藏地宗派、世俗中的领袖人物,议定出《二十九条钦定章程》。
▲金瓶掣签
章程的第一条,便是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在之后寻访转世灵童时,由四大护法降神,将候选灵童的名字和生辰,写于签牌上,放入金瓶。
再由德高望重的高僧,诵经祈祷七日。
邀请各大活佛和世俗官员参与,由驻藏大臣掣出一签,选出认定转世灵童。
如候选灵童只有一名,需将一个空白的签牌与写有名字的签牌,一同放入金瓶掣签,若是抽出的是空白的,那么需要重新寻访灵童。
掣签确认的转世灵童,经朝廷册封批准后,方可举行坐床典礼。
▲大昭寺
金瓶掣签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5.结语青藏高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藏传佛教便是其一。
藏传佛教自诞生以来,在这里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活佛转世为藏传佛教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活佛通过转世制度生生不息地延续,世世相接。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