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迎的意思(印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08 15:38:59作者:趾高气扬来源:网友分享

迎的意思(印的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甲骨文“印”的字形含义解释

现代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印”字的本义就印刷,即印制平面性的图案。其实从甲骨文字形看,“印”字最初与印刷毫无关系,因为“印”字最初所指,压根就不是平面性的东西,不是二维的,而是实物,是三维的。

印的甲骨文字形,为手持卩。“卩”即为结绳的右绳。在结绳机制中,结绳是一对完全相同的绳子,主要包括绳结的个数、大小、间距的相同。绳结个数指代标的财产的数量。契约签订后,债务方持左绳,债权方持右绳。因此,其实就是最早的借据,是对债务方责求权、求偿权的凭证。

甲骨文“印”的字形含义就是,手持信用凭据,或者直接说,信用凭据。

很多人不免疑惑,既然一对结绳是完全相同的,又为何有左右之分。

结绳和书契是春秋之前中国所盛行的两种契约的原始形态,结绳最早,书契次之。结绳是一对绳子,书契是一对木片。长期和结绳和书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流程和机制。其中就是包括在方位上,以债权人为右方,以债务人为左方,以及以债权人为东方,以债务人为西方。

左方右方主要体现在一对结绳和书契在比对时的排列书序,债务人所持的结绳或书契放在左边,债权人所持的结绳或书契放在右边。关于这种摆放顺序,有三方面证据。

一方面是,资料的直接记载。《礼记·曲礼上》:“献粟者执右契。”郑玄注:“契,券要也。右为尊。”《战国策·韩策三》:“安成君东重於魏,而西贵於秦,操右契而为公责德於秦魏之主。”鲍彪注:“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责取。”

二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文字含义的记录。在关于“卩”和“卯(此字为卿字去掉中间的部分,输入法打不出,暂用卯代之,本字见上表)”解释中,许慎保留极为重要的信息。

许慎《说文解字》:“卩,瑞信也……象相合之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瑞者,以玉为信也。《周礼·典瑞》注曰:‘瑞,节信也’;‘节犹信也’。五玉皆王使之瑞卩”。对许慎说的“象相合之形”,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盖以卩为符之半体。楚金云:象半分之形。析之为半分,对全体而言则曰相合。”

前面关于玉器的讨论文章中已经指出,所谓的瑞信、瑞玉之类,实质上是玉质书契,是新形态的书契,也是新形态的契约,而且这一新形态的契约主要应用于政治领域,是尧舜至春秋这个期间中国政策政令的发布工具。许慎说卩是瑞信,从基本功能上说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瑞信也是契约,但是把卩字直接等同于瑞信,把瑞信当成卩字的字源,就有问题了。瑞信是玉质书契,主要是玉璋、玉圭之类,从字形上,看不出卩字与玉瑞有关联。尽管左右契或两块玉瑞相合是书契机制和玉瑞的重要机制,但是,把许慎直接把卩字说成是对玉瑞的“象相合之形”,显然是牵强附会。

事实上,卩更只可能是指结绳,而且是结绳之右绳,而非瑞信。前面已经指出,瑞信是新形态的书契,新形态的契约,而书契又是在结绳的基础上所产生。契约符号首先在结绳中产生,此后又在书契中产生。卩字就是在结绳中所产生的结绳符号。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的是卯(音卿)。右边是卩,而左边则是反转的卩,这样就是一个左右对称结构,其甲骨字形很象两个人相互跪拜。这个字与卿同音,实质上,其字形就是卿字去掉中间部分。

许慎对卯(音卿)字的解释是:“事之制也”。徐灏的进一步补充是:“许以卩为符节之合形。凡官守以符节为信,故曰事之制也”。

卯(音卿)字所描绘的是一对结绳在比对时的摆放形态,而非后来的玉瑞和符节。结绳是契约,是内涵加密机制的,其密码包括一对结绳的绳结的大小,绳结之间的距离等。一对结绳的两根绳是完全一样的,当信用兑现时,代表债务或类债务的左绳的持有者,会对前来求偿和索取的债权人所持的右绳,与其左绳进行比对,查看是否相同。为了更和的比对和检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这一程序和规范,就是许慎所说的“事之制也”,包括在比对时绳子的摆放形状,以及代表债权的绳子在右,代表债务的绳子在左。

因此,许慎说卯(音卿)是“事之制”实际是指这个字本身,是指其始源结绳的机制本身,而非以符节为工具的政治制度,徐灏的解释是牵强附会。

第三个证据是,以卩为基本结构的其他字例,如上表所列出。以及“左、右”这两个字的义项本身。

综合所有的资料,再使用字形解释的“三通分析法”,可以确认,卩就是结绳的右绳。三通分析法:通义项、通字例、通义理。即所一个字形结构的解释,要对字所有的义项都能解释通,对以该结构为基本结构的所有字例都能解释通,同时,还要符合《五经》义理。

“印”的初始含义是以结绳为形态的信用凭据。在现代汉字中,“印”的信用凭据的义项依然存在,只不过由三维变成了二维,由实物变成了图案,即印章、大印。“印”的印刷之义,正是伴随着印章、大印的出现而出现的。最初的印刷就是盖印、盖章。

那么印章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从理论上来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与汉字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是同步的。商周时期尽管有甲骨文、金文,但都是仅应用于祭祀目的,并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汉字脱离祭祀,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则是“礼崩乐坏”的结果。

随着汉字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政令的发布也逐渐文字化、书面化,替代了此前的玉瑞系统。在玉瑞系统中,圭璋等玉器的作用与书契和结绳等同,也是信用凭据,而政令内容本身则是口耳相传的语言。语言加玉瑞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政令。

当政令书面化后,与文字相配套的书面化的信用凭据,就是印章,天子皇帝的印章叫玉玺。没错最早的印章应该是玉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考古学家看到中国的印章与西亚的印章存在一些联系,而就武断地说,印章在中国出现是西亚印章东传的结果。这是很肤浅无知的。或者在技术上,中国的印章的确受到西亚印章的印象,但是就其信用凭据的本质这一点上,则完全是本土化的,与历史更为悠久的结绳一脉相承。

在基本原理上,中国的印章与西亚的存在质的不同,中国的印章是基于契约的,是个人的信用凭据,而西亚的印章则是基于神学的,在西亚文明中压根没有独立的个人信用一说,因为对他们而言,人是不可信的,唯一可信的是神。唯有神才有真正的信用,人只能依附于神而存在。因此,西亚有印章,而没有个人信用,更无个人信用凭据。

印章文字:印外求印

篆刻发展成一门艺术之后,原本篆刻家是从古印里寻找适合的字体入印,称为印中求印。

到清朝乾隆年间,金石大家邓石如先生,不甘字体受限于古印之中,于是向外发展,开始以汉碑额的篆字入印,甚至还参用了“祀三公山碑”及“禅国山碑”上的文字,从此“印外求印”开 拓了印章的视野。

祀三公山碑

禅国山碑

接着赵之谦又采用了诏版、镜铭、钱布等上面的文字;后来的篆刻家更取兹益广,使得篆刻艺术更显多采多姿。关于印外求印所参用的文字略述如下:

甲骨文:

殷商时期刻在牛骨或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因是用刀刻,故用来入印相当适合。

金文:

早于古玺,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吴昌硕擅长用这种字体入印。

陶文:

清末山东出土齐鲁陶器上,都印有制器人名里氏,外加框格,有点类似古玺,但因印于陶器上,经过窑烧,文字别饶趣味。

诏版:

古时帝王下诏书,将诏书内容刻在金属版上称为“诏版”。可以存垂久远。秦诏版刻字,风格大体近于东巡刻石,但是因为金属的坚硬性质,镌刻时曲圆婉通的笔调已经走样,不及石刻、木刻那样流畅,但仍不失为学习秦篆的珍贵资料。

秦代度量衡等器物,上面都刻有 “廿六年诏”及“一世诏”,还有特制的诏版,这些文字都不是标准的篆书,但率意中有另一种跌宕的趣味。

钱币:

先秦两汉的钱币上,都铸有文字,依钱币的形制,及发行的时代,文字风格各有不同,取用入印,常有新的面貌。

镜铭:

铸在铜镜上的文字,字形结构较减省,介于篆隶之间。风格古朴自然,不取匀称,线条挺拔。

瓦当:

古代筒形屋瓦至屋檐处,以半圆形(战国)或圆形(秦以后)收尾以做装饰,上面多有吉祥篆文或图案,因为瓦当不是方形,因此文图都会随形而改变,颇见巧思。

封泥:

汉晋以前,以竹简或木刳做书信,送出时都捆以绳索,并在打结处黏上泥丸,然后在泥上盖以印章,称为封泥。由于泥被印章挤压,线条都变得浑厚质朴,用以入印,则见古拙。

汉砖:

汉朝因为砖石建筑的盛行,在砖石上作画、刻铭文的情形很流行。文字似篆似隶,时有新姿新态出现,取之入印,丰富了印章的表现形态。

碑刻:

汉代三国石碑上的刻文,有篆有隶,不同的碑,就有不同的风格。

竹简木简文:

近代出土了大量汉代的竹简木简,上面的文字大都是以毛笔书写的隶书,有的文字严谨,有的荒率,各具姿态,近代已有许多篆刻家采用。

帛书:

古代纸张未发明前,文字大都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也有书写在布帛上的,布帛虽较竹简木简轻盈方便,但帛较贵,不合经济原则,因此较少使用,字体风格与竹木简类似,亦可用以入印。虽然因为我国历史悠久,长期文字演变,先人留下许多不同风格的文字遗产,在篆刻家的巧思应用之下,篆刻艺术会因为许多不同的字体加入,而更显丰富多姿。

来自书法当代

《说文解字》第242课:细说“迎”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我们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两个汉字:迎和䢒(GBK字库无此字,字型为<辵+交>),因为<辵+交>是生僻字,现代汉语已不常用,因此,今天的重点汉是迎。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迎。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读音有两个:

(一)yí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迎,逢也。从辵,卬声。”形声字。许慎认为它的本义是遇,相逢。段玉裁注说:“夆,<牛+吾>也;逢,遇也。其理一也。”但现代大部分文字学家认为,迎的本义是迎接。《方言》卷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许慎这里说的逢,其实就是迎接。

《仪礼·士昏礼》:“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主人身穿与来宾相同的礼服,出大门外迎接。再比如毛主席《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也用本义。

(梅花飞雪迎春)

迎字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奉承;迎合。《孔子家语·入官》:“不因其情,严而不迎。”王肃注:“迎,奉也。”不顾民情,那么民众表面恭敬实际却不愿迎合。又比如《新五代史·唐皇后刘氏传》:“刘氏多智,善迎意承旨,其他嫔御莫得进见。”其中的迎,用的也是这个意思。再比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就是那贫贱儒生,又不过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其中的迎,用的也是迎合的意思。后来“揣合逢迎”发展为成语,用来指揣摩、迎合权贵(或上司)的心意,以谋求私利。

(2)面向着,正对着。《孙膑兵法·地葆》:“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没有水源,正对着山陵,处在河流下游,在死地扎营驻守,靠近树林,在这五种情况下,都容易招致失败。比如《三国演义》里,《失街亭》一战,马谡就是在绝水之地驻兵的,因此招致失败。

(连环画《失街亭》)

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经常使用,比如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迎面遇见了几条岔路,他们决不定走哪一条路近,便检了一个对面走来的老头子,很和气地去问他。”

也作迎击。比如《孙子·行军》:“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这是一般的军事原则。即趁敌人渡河一半时攻击敌人,比较有利。又比如《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多官议曰: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蜀国面对大军来攻,没有战力迎击,群臣给刘禅出的主意。

(影视剧里的刘禅)

(3)相反;反向。《墨子·鲁问》:“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战国时期,楚国人与越国人在长江上打仗,水流的方向影响两队的进退。实际上,最终上下游关系影响了两国最终的战争结果,越国最终为楚国所灭。

(战国时楚越的地理位置关系)

(4)预测;推算。《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cè,策)。”裴骃《集解》:“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这一句是说黄帝观测太阳的运行用神策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创造历法,是黄帝的功绩之一。柳宗元也有《时令论上》:“迎日步气,以追寒暑之序。”这里面的迎,也是这预测的意思。

(黄帝像)

(二)yìng。这个读音出自《广韵》。往迎。常特指迎亲。《广韵·映韵》:“迎,迓也。”《洪武正韵·庚韵》:“迎,凡物来而接之则平声,物未来而往迓之使来则去声。”是读平声还是读去声,意思是有差别的。读去声如《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毛传》:“言圣贤之配也。”孔颖达疏:“以圣贤宜相配,故备礼而亲迎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定下聘礼意吉祥,文王亲迎渭水旁。

(文王迎亲)

迎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2、䢒(GBK字库无此字,大部分设备不能显示,字型为<辵+交>)。读jiā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䢒,会也。从辵,交声。”形声字。本义是交会;交错。也作“交”。徐锴《说文系传》:“䢒,往来交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䢒,东西正相值为䢒,今人假交胫之交为䢒会字。”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交胫之交引申即为交错,此相承增偏旁耳。”清代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叙》:“公独谓一经一纬,䢒错而成者,绮组之饰也。”

(交错的立交)

䢒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䢒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4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驿站及其历史

选择下列各题的正确答案:

1.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除了是个无人区,还生长着藏羚羊,这是当地最广为人知的动物。藏羚羊,中国( )保护动物,它们善于奔跑,生长在高海拔地区。

A. 一级 B. 二级

2.“驿站”的含义: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从春秋、左传等书之叙述,可知当时通信之方式有三种:

一是“传”,为车递;

二是“邮”,为步递;

三是“驿”,为马递,综称“传遽(音:剧)”,后因车递费用太大,渐不使用,只剩步递及马递,故改称为“邮驿”站。“驿传”有近( )历史。

A. 三千年 B. 两千年

3.大部分刺猬( )冬眠习惯。

A. 没有 B. 有

参考答案:请参看下方。

藏羚羊

可可西里的野驴

[参考答案]

选择下列各题的正确答案:

1.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除了是个无人区,还生长着藏羚羊,这是当地最广为人知的动物。藏羚羊,中国( )保护动物,它们善于奔跑,生长在高海拔地区。A

A. 一级 B. 二级

2.“驿站”的含义: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从春秋、左传等书之叙述,可知当时通信之方式有三种:

一是“传”,为车递;

二是“邮”,为步递;

三是“驿”,为马递,综称“传遽(音:剧)”,后因车递费用太大,渐不使用,只剩步递及马递,故改称为“邮驿”站。“驿传”有近( )历史。A

A. 三千年 B. 两千年

3.大部分刺猬( )冬眠习惯。B

A. 没有 B. 有

休闲娱乐,放松心情。

感谢惠阅。欢迎评论。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重点知识点

知识点(转载请备注来源)

一、我会认组词

悄:qiǎo(悄悄、悄然、静悄悄)

累:léi(累赘、硕果累累、果实累累)

袅:niǎo (袅袅、袅娜、袅绕)

嫦:cháng(嫦娥、月里嫦娥、嫦娥奔月)

娥:é(宫娥、嫦娥、嫦娥下凡)

嫉:jí (嫉妒、嫉恨、嫉恶)

妒:dù(嫉妒、妒火、妒恨)

瓷:cí(瓷器、瓷盆、陶瓷)

二、多音字

累:léi (果实累累)lěi (长年累月)lèi (劳累)

屏:bǐng (屏气凝神)píng(屏风)

三、近义词

新鲜一一新奇 常常一一经常 满足一一知足

踪迹——痕迹 款款一一慢慢 兴趣——兴致

满盈——充满 疑心——怀疑 漂亮——美丽

羡慕——艳羡 嫉妒——妒忌 争执——争吵

面面相觑一一瞠目结舌 无边无际一一一一望无际

四、反义词

新鮮一一陈旧 疑心一一信任 漂亮一一丑陋

争执一一和解 粗糙——光滑 灿烂——暗淡

清清晰晰一一模模糊糊

五、理解词语

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屏住气: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掬:两手捧(东西)。

七、句子解析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

4.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5.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2.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

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院子中间的那棵桂树。

3.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上找到了。

4.奶奶是一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奶奶对生活充满,是一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同时,奶奶也是一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

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我们在院子里盼月亮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上寻月,并发表感慨。

十、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一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也表现出对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