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有国才有家是人民心中的一个共识,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和城邦的建立,那么人民自然也不能够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的生活。所以说国家对于人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国家就需要出动武装力量来抵抗外来侵略,在和平时期大家就要万众一心,共建国家。
每个国家的称呼和名号都是特定的,也都是根据法律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来要求的,那中国为什么叫“中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中国二字的来源《尚书》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官方历史史书,“中国”一词最早就是出现在这本书中。《尚书》里写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说中国周朝的统治者是受命于天,是上天的旨意来。让周朝的统治者来领导四方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姬旦,也就是著名的周朝摄政王。他辅佐了自己的父亲,打下商朝的江山,又辅佐自己的哥哥登上王位,继而辅佐自己的侄子治理国家。他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并且在修订史书方面颇有造诣。
就此看来,“中国”这一词应该最早就出现在周朝时期,并且开始沿用到后世。
从此之后,这句词汇便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个朝代的历史之中。但是此“中国”非彼“中国”,这个地方的“中国”并不像今天“中国”这样具有法律和政治的双重意义,而是单指某个地区。
要知道周朝的国家级制度是分封制,也就是形成了以宗法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天下。意思就是说,当统治者所在的地方和统治者受到外敌入侵的时候,地方的军队和臣民以及亲属就需要集结军队来拱卫京师。所以此处的“中国”大抵是指的京师之地或京畿地带。
在这句话中,“中国”二字意味着当时重要的地理位置。但是在尚书的其他地方还解释为当时周朝统治者所在的地区就是河洛地带。这个地方在今天仍然被称为中原,当然在古代人们也意识到这里土壤肥沃,善于耕种。有利于统治者在这里安营扎寨
所以统治者就认为他们当时是处于城邦的中心乃至世界的中心,这其实是古代中国人狭隘的一种认知。所以说“中国”代指“中原”,这一意识是在古代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大约指的是今天河北、华北地区。
二、“中国”的更深含义《尚书》出现在西周,是由姬旦所编撰的一个历史史书。后来在东周“中国”这一词汇就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仅指代的是京畿地区和统治者所在的位置。它指向了更加宽阔的地理方位,甚至包含着全部疆域的统称,即东周的全境。
因此“中国”这两个字在地理位置上便有了更广阔的延伸,后来在秦朝扫六合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嬴政就将“中国”二字作为自己全部疆域的统称,他称国家其他周围的四方邻居为“四夷”。但是这些都是仅限于在地理位置上面的概括。
随着秦朝二世而亡,项羽和刘邦的角逐也是在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后来刘邦夺取天下,汉朝大一统王朝建立,尤其是汉武帝,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文明的融合。所以中国这一词汇开始有了朦胧的国号意识,具有政治上的色彩。
这时候“中国”就开始具有了双重意义,但是并不明朗,大家还是愿意将汉人在中原地区建立起王朝统称为中国。比如说在唐朝,东边的日本和高沟丽都称大唐为“中土大唐”,都是这个原因,毕竟他们所建造王朝的地理位置都是在中原地区。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政治色彩的进一步衰落的变化,是因为当时建立隋唐的统治者都是有鲜卑人的血统,他们对于政治上的管控并不是那么明显。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军事和文化都达到了鼎盛,可是他们的政治意义并不那么明显,尤其是比不过明清时期。
三、真正的“中国”明朝时期,明太祖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及其中央集权非常明显的王朝。在这个时候,朱元璋认为整个朝野就是他的内功,整个疆域就是他的大家庭,所以,姓朱的宗亲经常对那些来此臣服的外邦称自己为“中国之人”。
由清朝开始,“中国”二字开始有了政治层面的意义。上至王孙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对于自己的身份有了一个共同的认同,那就是不管自己是曾经是胡人还是中原人,统称自己为一个“中国之人”。这种说法也一直延续清朝时期,清军入关的时候,
在前期,清朝统治者将满洲贵族称为上等民族。然后普通的满族人是平民百姓,而汉族就是奴隶一般的下等人。但自从晚清西方列强入侵本国的国土,各个民族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大家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中国”二字成了人人心中的共识。
在很多的历史资料中都可以查到清朝的贵族称自己为“我满人”。他们这一叫法一直在近代史被打开的时候被杜绝了。那个时候大一统的国家和各民族的意识开始相互碰撞,人们心中逐渐将“中国”二字成了一个概括国家的总称。
四、总结后来风起云涌的战争开始了,中华成立,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几千年来的表演,这时候中华的称号已经问世,大家的共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所以说中华将“中国”这个称号正式搬上舞台世界的一个时期。
至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称自己为中国人,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这一概念被切实地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大家都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多民族的融合在这时也得到了不断地加强和巩固。
来源:追忆历史往事
编辑:浅浅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资讯!
中国,这个名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常常以这个名字自豪地称呼我们的祖国,但你是否曾好奇,为何中国会被称为中国呢?
中国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是在近代才出现的。在西周时期,一个名为何尊的青铜器底部上,就铸有包含“中国”二字的铭文,其含义是周武王在灭商之后昭告天下的宣言,意思是居住在天下的中央,统治民众。因此,中国在当时指的是天下的中央,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
然而,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直到宋代才开始显露出来。宋朝周边出现了许多强势的少数民族,宋朝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这些民族进行对峙和战争,此时的中国虽然仍指天下中央,但已经开始具备了国家的味道。
真正将中国作为国名并对外昭告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给日本国王的诏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国名正式传达到海外。此举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自信,为后来的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国的命名并非一帆风顺。在清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清政府的国力逐渐衰弱,导致国名变得模糊不清。直到近代,中国才正式成为中华的简称,标志着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概念正式确立。
了解中国名字背后的含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祖国。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名,更是领土、主权和独立的象征。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引以为豪,牢记祖国名字的由来,以及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的故事还有更多精彩的篇章等待我们去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历史长河,探寻更多的奥秘和传奇。
中国,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着无尽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它既是我们自豪的身份标识,又是我们承载着自信与责任的祖国之名。
然而,中国一词的由来却并非尽人皆知。在古老的西周时期,中国的概念已经悄然出现,刻在了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底部。这座神秘的铜器被发现于一个偏远的村庄,其发现经历曲折离奇,但在铜器的底部,刻有铭文:“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 这段铭文意味深远,正式揭开了“中国”的面纱,将其定义为天下的中央、民族的中心。
然而,“中国”一词作为国名,直到宋代才逐渐显现出国家概念的意味。宋朝时期,面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挑战,中国这一称谓开始具备了国家的意味,不再仅限于天下的中央,而是逐渐与国家主权、独立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而真正将“中国”作为国名对外传播的,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一份诏书中,朱元璋首次将“中国”作为国名正式传达到海外,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地位和自信。
然而,中国这一称谓并非一帆风顺地建立起来。在清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中国的国力逐渐削弱,国名的含义也变得模糊不清。直到近代,中国才正式成为中华的简称,标志着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概念正式确立。
了解中国这一名字背后的历史渊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的祖国。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名,更是一个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独特符号。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心怀敬意,珍视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责任。
中国的名字,是一部历史的年轮,更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我们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继续走在中国梦的征程上,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中国,这个名字,就像一部史诗般的长卷,承载着无数个历史的瞬间,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与辉煌。每一个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为这个名字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色彩。
我们身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中国人,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铺就了坚实的基石,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行,为我们的祖国添砖加瓦。
中国,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它象征着团结、奋斗、自信和创新。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让我们在艰难困苦中崛起,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坚韧不拔。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展望未来。让我们用行动诠释中国梦,让我们用智慧书写中国故事。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国这个名字将继续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未来的辉煌!让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中国,我们的家园,我们的骄傲!
【免责说明】本文所描述的过程和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本文章的宗旨是弘扬社会正气,绝对没有任何庸俗之举。如果文章中有任何关于您的作品的问题,我们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删除!如果是有疑问的部分,请联络后立即予以删除或修改。
名字总是包含了父母对我们美好的祝福,父母都希望给自己的子女一个好听的名字。但汉字也就那么写,常用字、好听的字更是就那么几个,加上很多姓氏都相当常见,这就导致我们的名字很可能会跟别人重名!比如之前统计显示,全国居然有29万人取名“张伟”!你我身边很可能就潜藏着一个“张伟”。
同名同姓查询
那么,如何查询跟自己重名的人有多少呢?现在,官方开通了一个查询通道。上微信搜小程序“公安一网通办”,进去后点击【热门服务】中的“查询同名人数”,输入自己的名字,范围选择“全部”,即可立马查询跟自己同名的人数。官方视频显示,全国有156173人叫“”。
公安一网通办小程序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首次进入该系统的人,需要先注册才能查询。小编刚刚填写信息试了一下,注册了两遍都显示注册信息有误,没能注册成功。人民日报官博评论区下面也有不少网友评论称:“注册不了”“收不了验证码”等,遇到这种情况的朋友可以多试几遍。
同名同姓查询
前文说到,张伟这个名字全国有29万人在用,位居重名榜首。除此之外,王伟、王芳、李伟紧随其后,重名人数也都在25万人以上。你身边有叫这些名字的朋友吗?
(源自网络)
民间有所谓“女取诗经,男取楚辞”的说法,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来自古诗词里的好名字……
1、婉然:
来源:司马相如《美人赋》
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
2、颖逸:
来源:陆云《南衡》
景秀蒙泛,颖逸扶桑。
3、芳蕤:
来源:陆机《文赋》
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4、南絮:
来源:晏几道《御街行》
街南绿树春饶絮。
5、月人:
来源:欧阳修《蝶恋花》
平林新月人归后。
6、音离:
来源:韦庄《应天长》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7、黎羽:
来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8、蓝浅:
来源:耶律楚材《过济源登裴公亭》
风回一镜揉蓝浅,雨过千峰泼黛浓。
9、澹雅:
来源: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
夫画者澹雅之事。
10、弦思:
来源:晏几道《临江仙》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弦思二字也是诗词中常见的组合。
11、素衣:
来源:《唐风·扬之水》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12、管肜:
来源:《诗经·邶风·静女》
贻我彤管。
13、彬蔚:
来源:陆机《文赋》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14、千凝:
来源:吴文英《风入松》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15、辰景:
来源:柳永《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16、琼羽:
来源: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开琼莲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17、斯幽:
来源:《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18、弄影:
来源:张先《天仙子》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19、景湛:
来源: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20、芳苓:
来源:枚乘《七发》
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总是觉得芳这个字不够清新,但是配上苓字,倒是清丽无比。
21、栖迟:
来源:《诗经·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
22、清猗:
来源:《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23、霏微:
来源:杜甫《曲江对酒》
宛外江头坐不归,水晶宫殿转霏微。
24、锦茵:
来源:杜甫《丽人行》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25、渥丹:
来源:《秦风·终南》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26、青时:
来源:张先《千秋岁》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27、叠锦:
来源:文延式《蝶恋花》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28、烟微:
来源:纳兰容若《相见欢》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29、烛伊:
来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30、花满楼:
来源:曹雪芹《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花满楼是古龙小说《陆小凤传奇》里的主要人物,虽然眼睛看不见,都是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今天看到他名字的由来,只能说和人一样美好。
31、清野:
来源:周邦彦《夜飞鹊》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32、寒烟:
来源:范仲淹《苏幕遮》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33、漪涵:
来源:《全唐诗·纳凉》
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
34、西楼:
来源: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5、之恒:
来源:《诗经·小雅·天保》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36、灵雨:
来源:《鄘风·定之方中》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37、霏烟:
来源:韩愈《山石》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38、霁雨:
来源:黄庭坚《念奴娇》
浩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39、叶映:
来源:柳永《黄莺儿》
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
40、清秋:
来源: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犹记得《金粉世家》里面,金燕西初见冷清秋的时候,那惊为天人的神情,只可惜,茫茫乱世,多情公子又有几人是真正的情深。
41、零露:
来源:《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42、凝素:
来源:冯延巳《蝶恋花》
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43、疏雨:
来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44、忆深:
来源:顾夐《诉衷情》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45、紫陌:
来源:欧阳修《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46、青梧:
来源:纳兰容若《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47、飞絮:
来源:罗隐《柳》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48、静影:
来源:范仲淹《岳阳楼记》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9、沉壁:
来源:范仲淹《岳阳楼记》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0、楚楚:
来源:《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楚楚动人,姿容美好,纤弱可爱,让人心生怜惜。
51、谩语:
来源:冯延巳《蝶恋花》
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情处。
52、冷画:
来源: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53、牧遥:
来源:杜牧《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4、如斯:
来源:《论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5、炜彤:
来源:《邶风·静女》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56、暄和:
来源:刘永《黄莺儿》
暧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
57、霁华:
来源:刘克庄《生查子》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
58、秋枫:
来源:陈文述
枫叶潇潇几点秋,芦畸曲曲漾清流。
59、娉娉:
来源:杜牧《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0、烟岚:
来源:宋之问《江亭晚望》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61、豫立: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来源:《礼记》
62、暮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来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3、文茵: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来源:《秦风·小戎》
64、星舞: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来源:李清照《渔家傲》
65、芳原: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来源:韦应物《东郊》
66、汀兰: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来源:范仲淹《岳阳楼记》
67、木兮: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来源:《越人歌》
68、思悠: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来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69、清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来源:林逋《山园小梅》
70、疏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来源:林逋《山园小梅》
71、夜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来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2、君撷: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来源:王维《相思》
73、青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来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4、寒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来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5、重锦: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来源:杜甫《春夜喜雨》
76、暮雨:
来源:苏轼《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77、林染: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来源:《沁园春·长沙》
78、陌阡: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来源:曹操《知歌行》
79、清川:
清川带长薄,车闲闲。
来源:王维《归嵩山作》
80、照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来源:苏轼《水调歌头》
“你知道吗,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有50个超级重名的名字。”在咖啡店的一角,我向对面的朋友小张展开了这个话题。
小张一边啜饮着咖啡,一边好奇地看着我,“哦?那么普通啊,你觉得咱俩的名字会上榜吗?”
我笑了笑,“其实我还没看,要不咱们一起猜猜,看看有没有我们的名字?”
随着这个话题的展开,我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股好奇心。在庞大的中国,拥有如此多的人口,名字的重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到底哪些名字会成为“重名冠军”,我真的很想知道。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那份“中国重名最多的50个名字”的列表。当我找到并开始浏览时,内心的震惊无以复加——不仅我的名字在列,小张的名字也榜上有名。
“哈,猜猜看,我们的名字都在这个榜单上!”我半开玩笑地说。
小张听后,也是一脸惊讶,“真的假的?这也太巧了吧!”
随后的时间里,我们开始讨论起名字的意义和文化。我深深地感受到,名字不仅仅是个人的标识,更蕴含了父母的期望和对未来的祝福。然而,在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国家,名字的重复成为了一种常态。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名字的重复,是否意味着我们会失去自我独特性?或许,这反而是一种特别的连接,一种无形中与千千万万人共享某种共同点的体验。
我开始更加珍视我的名字,它不仅承载着我的个人身份,也让我在这个广阔世界中,与众多同名的人分享了一段特殊的缘分。
在那之后,每当我遇到与我同名的人,我都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亲切和连接。我们会笑谈各自的经历,分享彼此的故事。这些经历让我明白,虽然我们的名字可能千篇一律,但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这次经历,我学会了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重名的现象。它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更是一个关于身份、文化和人际关系的深思。我开始更加珍惜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连接我与这个世界的独特纽带,无论有多少人与我同名,我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