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8日电 题:“天涯共此时”,中秋为何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涛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沿袭千年,中秋节始终承载着人们“人月两团圆”的朴素愿望,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望月抒怀的名篇佳作彰显深厚的中秋文化底蕴。
“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中秋节俗体现了古人何种生活美学与文化意涵?中秋味道在海内外如何引起共鸣?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涛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提起中秋,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赏月。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它是如何演变形成的?
黄涛:本质上,中秋节是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它的所有习俗几乎都和月亮有关:赏月、祭月,吃月饼,月下游戏、交往,讲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人们最为重视的中秋亲友团圆习俗也跟月亮有关:月圆家也圆,团圆也由月圆而引发。
这些习俗中,跟月亮关系最大的自然是赏月。中秋节最早产生于唐朝的赏月之风,渐渐演变为一种风俗,人们不约而同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赏月,这样,中秋节在唐朝就初步形成了。
从现有资料看,唐朝初年,在农历八月十五月夜赏月主要是在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及其家庭开始风行,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赋诗、饮酒、聊天等,一般人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到中唐时期,赏月聚会的风尚逐渐影响和流传到平民社会,寻常百姓家庭以及寺庙之类公众场所也兴起聚会、宴饮等习俗。到晚唐,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
2017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西藏拉萨一轮皎洁的圆月当空。(双重曝光) 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中秋节的节庆传统深受看重与珍爱。海内外有哪些特色的节庆活动?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意涵?
黄涛: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习惯可分为如下几类,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等。一些地方会在公共场所举行别具特色的游艺活动,如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的舞香龙、钱塘江观潮、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香港的花灯会等。
人们通过团聚、联欢、赠送礼品等活动,加深亲人、朋友的感情联系,密切人际关系;通过赏月、泛舟、观潮等欣赏、亲近自然美景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尝新粮、吃新果等活动,欢庆丰收。此外,这些年来,观看电视节目联欢晚会等各类文化演出成为新的民俗。
2023年9月21日,临近中秋节,香港湾仔利东街举办“跃兔·迎月”彩灯会。李志华 摄
中新社记者:月饼是如何成为中秋节重要符号的?近年来市场上出现螺蛳粉月饼、辣条月饼等新晋网红月饼,您怎么看这些新的“中秋味道”?
黄涛:中秋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作为中秋节“标志性美食”,月饼正式出现于明代,开始它是拜月的供品,后来才演变为节令食品。
明初中秋节拜月习俗盛行,拜月要上供品。因为中秋祭的是圆月,民间自然要求供品需呈圆形,即“其祭果饼必圆”。圆形的饼摆在供桌上,可象征圆月。制作时,人们会印嫦娥、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在上面。月饼作为供品从供桌上撤下后,不能扔掉。民间向来有祭神仪式完成后分食祭品的习惯,所以月饼很自然地成为人们的中秋食品。
后来拜月习俗淡化,月饼作为团圆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时它作为祭品的作用减弱,以至于到后世拜月习俗基本消失时,吃月饼却成为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只要月饼作为一种圆形的饼食,能够象征圆月和团圆,并且人们爱吃,它就是很好的中秋月饼。至于工艺如何改进,饼皮、馅料、口味如何更新,都无碍于月饼习俗的传承。制作月饼的厂家尽可在充分研究人们饮食口味变化的基础上,大胆研发新产品,满足新时代不同群体消费者的需求。
如果一味保守地制作高糖高油高脂肪的所谓“传统月饼”,反而是跟不上时代要求的懒惰行为,人们不爱吃的落伍月饼亦是不合格的月饼。
2022年9月8日,中秋节临近,浙江杭州一食品厂内,工人赶制纯手工 “土月饼”。张煜欢 摄
中新社记者:中秋节在朝鲜半岛、越南、新加坡等地也很兴盛。中秋节是如何传播到海外的?国外怎么过中秋节?有何地域化特色?
黄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早已传播到国外。其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古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其文化受到别国学习效仿,特别是在东亚出现了“汉字文化圈”,中秋节文化从唐朝开始就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二是跟随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由第一种途径传到别国的中秋节是由该国全体国民过的,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都是如此;由第二种途径传到别国的,则主要是该国的华侨华人群体在过,也会吸引所在国的不少民众参与。
9月7日,中秋临近,安徽省合肥市的小朋友展示手工制作的灯笼。王爱华 摄
韩国民众过中秋的主要习俗有团聚、吃松糕、送礼、祭祖、扫墓、庆丰收等。总体而言韩国人很喜欢中秋节,把它当作第二大节。朝鲜秋夕的习俗、文化内涵与韩国在根本上是相同的,但有一些活动上的差异。朝鲜秋夕以欢庆丰收和祭扫祖坟为主,瞻仰烈士陵园和纪念碑成为特色活动。
日本民众过中秋有两个重要日子:一个是旧历八月十五,一个是旧历九月十三。前者是从中国传去的,后者主要源于本国文化传统。日本人传说,十五夜,月亮上开满桂花,桂树下有白兔在做日本烧饼——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在日本本土不流行。在十五夜,日本乡村民众的主要习俗是祭月、庆丰收。供品中,最重要、最有节日特色的是芒草、芋头、月见团子。“十五夜看不到月亮还有十三夜。”这是在日本流传很广的说法。有两个赏月的日子,总有一次赶上晴天,见到明月。
越南民众过中秋也讲究家庭团圆,且对中秋节吃月饼的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民众。临近农历八月十五时,越南的食品市场也兴起“月饼大战”。节日期间有较多娱乐游艺活动,最突出的是玩花灯。跟中国的中秋节相比,越南中秋节最显著的特色是兼具“儿童节”的味道,市面上摆出很多玩具,供家长和孩子们挑选。晚上,各家孩子提花灯出来游玩,成群结队嬉戏到深夜。
新加坡中秋习俗的一大显著特色是大张旗鼓办灯会,节日的夜晚被如梦如幻的彩灯装饰得耀眼夺目,大型灯笼游行、制灯比赛等都是气氛热烈的群体活动。
2023年9月22日,江苏科技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学习制作月饼。玉成 摄
中新社记者:当下,人们在奔波忙碌中常感慨“节味淡了”。您认为应该如何传承中秋文化,使其更好地契合现代生活,更加有声有色?
黄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紧张忙碌的人群过得略显单调。然而回顾历史上的过节情形,就会发现它们原来那样丰富活泼、浪漫有趣。中秋节亦是这样一个魅力无限的节日。穿越时空,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2023年9月20日,中秋节临近,广东广州,金鱼形状的灯笼吸引顾客。陈楚红 摄
当下,我们不仅要发现传统节日原有的独特魅力,还应挖掘它们在现代社会存活发展别样的可能性和新的广阔空间。在保持中秋节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应使过节方式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方式应灵活多变,内容应丰富多彩。
比如,月饼不限于传统风格,还应研发更受现代人喜欢的创意食品;习俗活动不只有家庭团聚,还应有各种赏月以及月下游玩娱乐活动。另外,还可以吸收、恢复历史上过中秋的活动和方式,同时注意保持和弘扬各地过中秋的特色活动;也可以围绕嫦娥、月宫、桂树、玉兔、吴刚等中秋文化“符号”,挖掘、举办更多中秋文创产品或活动,活化运用中秋节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诗词等,营造中秋节神奇、瑰丽、抒情、有趣的节日氛围,激发更多青少年过中秋节的兴趣。(完)
受访者简介:
黄涛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节日、民间文学、语言民俗。著作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中国礼俗语言与传统文化》《中秋》《话说清明》等十余种。
中新社北京9月28日电 题:“天涯共此时”,中秋为何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涛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沿袭千年,中秋节始终承载着人们“人月两团圆”的朴素愿望,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望月抒怀的名篇佳作彰显深厚的中秋文化底蕴。
“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中秋节俗体现了古人何种生活美学与文化意涵?中秋味道在海内外如何引起共鸣?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涛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提起中秋,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赏月。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它是如何演变形成的?
黄涛:本质上,中秋节是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它的所有习俗几乎都和月亮有关:赏月、祭月,吃月饼,月下游戏、交往,讲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人们最为重视的中秋亲友团圆习俗也跟月亮有关:月圆家也圆,团圆也由月圆而引发。
这些习俗中,跟月亮关系最大的自然是赏月。中秋节最早产生于唐朝的赏月之风,渐渐演变为一种风俗,人们不约而同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赏月,这样,中秋节在唐朝就初步形成了。
从现有资料看,唐朝初年,在农历八月十五月夜赏月主要是在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及其家庭开始风行,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赋诗、饮酒、聊天等,一般人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到中唐时期,赏月聚会的风尚逐渐影响和流传到平民社会,寻常百姓家庭以及寺庙之类公众场所也兴起聚会、宴饮等习俗。到晚唐,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
2017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西藏拉萨一轮皎洁的圆月当空。(双重曝光) 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中秋节的节庆传统深受看重与珍爱。海内外有哪些特色的节庆活动?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意涵?
黄涛: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习惯可分为如下几类,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等。一些地方会在公共场所举行别具特色的游艺活动,如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的舞香龙、钱塘江观潮、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香港的花灯会等。
人们通过团聚、联欢、赠送礼品等活动,加深亲人、朋友的感情联系,密切人际关系;通过赏月、泛舟、观潮等欣赏、亲近自然美景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尝新粮、吃新果等活动,欢庆丰收。此外,这些年来,观看电视节目联欢晚会等各类文化演出成为新的民俗。
2023年9月21日,临近中秋节,香港湾仔利东街举办“跃兔·迎月”彩灯会。李志华 摄
中新社记者:月饼是如何成为中秋节重要符号的?近年来市场上出现螺蛳粉月饼、辣条月饼等新晋网红月饼,您怎么看这些新的“中秋味道”?
黄涛:中秋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作为中秋节“标志性美食”,月饼正式出现于明代,开始它是拜月的供品,后来才演变为节令食品。
明初中秋节拜月习俗盛行,拜月要上供品。因为中秋祭的是圆月,民间自然要求供品需呈圆形,即“其祭果饼必圆”。圆形的饼摆在供桌上,可象征圆月。制作时,人们会印嫦娥、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在上面。月饼作为供品从供桌上撤下后,不能扔掉。民间向来有祭神仪式完成后分食祭品的习惯,所以月饼很自然地成为人们的中秋食品。
后来拜月习俗淡化,月饼作为团圆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时它作为祭品的作用减弱,以至于到后世拜月习俗基本消失时,吃月饼却成为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只要月饼作为一种圆形的饼食,能够象征圆月和团圆,并且人们爱吃,它就是很好的中秋月饼。至于工艺如何改进,饼皮、馅料、口味如何更新,都无碍于月饼习俗的传承。制作月饼的厂家尽可在充分研究人们饮食口味变化的基础上,大胆研发新产品,满足新时代不同群体消费者的需求。
如果一味保守地制作高糖高油高脂肪的所谓“传统月饼”,反而是跟不上时代要求的懒惰行为,人们不爱吃的落伍月饼亦是不合格的月饼。
2022年9月8日,中秋节临近,浙江杭州一食品厂内,工人赶制纯手工 “土月饼”。张煜欢 摄
中新社记者:中秋节在朝鲜半岛、越南、新加坡等地也很兴盛。中秋节是如何传播到海外的?国外怎么过中秋节?有何地域化特色?
黄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早已传播到国外。其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古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其文化受到别国学习效仿,特别是在东亚出现了“汉字文化圈”,中秋节文化从唐朝开始就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二是跟随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由第一种途径传到别国的中秋节是由该国全体国民过的,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都是如此;由第二种途径传到别国的,则主要是该国的华侨华人群体在过,也会吸引所在国的不少民众参与。
9月7日,中秋临近,安徽省合肥市的小朋友展示手工制作的灯笼。王爱华 摄
韩国民众过中秋的主要习俗有团聚、吃松糕、送礼、祭祖、扫墓、庆丰收等。总体而言韩国人很喜欢中秋节,把它当作第二大节。朝鲜秋夕的习俗、文化内涵与韩国在根本上是相同的,但有一些活动上的差异。朝鲜秋夕以欢庆丰收和祭扫祖坟为主,瞻仰烈士陵园和纪念碑成为特色活动。
日本民众过中秋有两个重要日子:一个是旧历八月十五,一个是旧历九月十三。前者是从中国传去的,后者主要源于本国文化传统。日本人传说,十五夜,月亮上开满桂花,桂树下有白兔在做日本烧饼——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在日本本土不流行。在十五夜,日本乡村民众的主要习俗是祭月、庆丰收。供品中,最重要、最有节日特色的是芒草、芋头、月见团子。“十五夜看不到月亮还有十三夜。”这是在日本流传很广的说法。有两个赏月的日子,总有一次赶上晴天,见到明月。
越南民众过中秋也讲究家庭团圆,且对中秋节吃月饼的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民众。临近农历八月十五时,越南的食品市场也兴起“月饼大战”。节日期间有较多娱乐游艺活动,最突出的是玩花灯。跟中国的中秋节相比,越南中秋节最显著的特色是兼具“儿童节”的味道,市面上摆出很多玩具,供家长和孩子们挑选。晚上,各家孩子提花灯出来游玩,成群结队嬉戏到深夜。
新加坡中秋习俗的一大显著特色是大张旗鼓办灯会,节日的夜晚被如梦如幻的彩灯装饰得耀眼夺目,大型灯笼游行、制灯比赛等都是气氛热烈的群体活动。
2023年9月22日,江苏科技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学习制作月饼。玉成 摄
中新社记者:当下,人们在奔波忙碌中常感慨“节味淡了”。您认为应该如何传承中秋文化,使其更好地契合现代生活,更加有声有色?
黄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紧张忙碌的人群过得略显单调。然而回顾历史上的过节情形,就会发现它们原来那样丰富活泼、浪漫有趣。中秋节亦是这样一个魅力无限的节日。穿越时空,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2023年9月20日,中秋节临近,广东广州,金鱼形状的灯笼吸引顾客。陈楚红 摄
当下,我们不仅要发现传统节日原有的独特魅力,还应挖掘它们在现代社会存活发展别样的可能性和新的广阔空间。在保持中秋节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应使过节方式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方式应灵活多变,内容应丰富多彩。
比如,月饼不限于传统风格,还应研发更受现代人喜欢的创意食品;习俗活动不只有家庭团聚,还应有各种赏月以及月下游玩娱乐活动。另外,还可以吸收、恢复历史上过中秋的活动和方式,同时注意保持和弘扬各地过中秋的特色活动;也可以围绕嫦娥、月宫、桂树、玉兔、吴刚等中秋文化“符号”,挖掘、举办更多中秋文创产品或活动,活化运用中秋节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诗词等,营造中秋节神奇、瑰丽、抒情、有趣的节日氛围,激发更多青少年过中秋节的兴趣。(完)
受访者简介:
黄涛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节日、民间文学、语言民俗。著作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中国礼俗语言与传统文化》《中秋》《话说清明》等十余种。
一、传统节日
小V翻译方法:传统节日与农历有关,尤其是那种全民参与,历史文化悠久,并且气氛比较欢乐的节日,一般翻译为Festival。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
春节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俗称为新春、新岁、岁旦等,是中国民间最隆重且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为什么不把"春节"翻译为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呢?
小V(VOA英语城)答:这是为了区别于韩国和越南等也使用农历的国家。
与之相关的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中国新年的前一天)
正月初一:the Lunar New Year's Day(农历新年第一天)
正月初二:The Second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二天)
正月初三:The Third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三天)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灯笼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夜、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被固定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因为这一天的晚上也刚好是农历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有放孔明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汤圆的习俗。
过了元宵节这一天,春节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完了。
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
端午节的俗称是所有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多的一个,据说有二十多个,如端阳节、龙舟节、兰汤节、浴兰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等。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和吃粽子是这个节日的两大习俗。
He asked Mini V to watch a movie with him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他约小V我(VOA英语城)端午节一起看电影。
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个月刚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根据中国的历法,这个月被称为“仲秋”,所以八月十五被人们俗称为“中秋”。
因为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所以中秋节又被网友们调侃为“月饼节”。
“中秋节”除被翻译成大家公认的the Mid-Autumn Festival外,网上还有其它翻译版本,如Moon Festival(月亮节),Mooncake Festival(月饼节),Zhongqiu Festival(“中秋”的拼音)等。
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双九节)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易经》中,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有两个“九”,两阳数相重,因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所以, 重阳节用英文表达就是Double Ninth Festival,即双九节。
注意这里的ninth指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第九个月的第九天),是序数词,且要去掉nine后面的e,再加th。
腊八节:Laba Festival
腊八节是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十二月又叫腊月。在腊八节这一天,尤其是在北方,人们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所以也有人把腊八节翻译为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有的地方还有祭祖和做腊八蒜的习俗。
Except Mini V, everyone enjoys a bite of Laba Porridge.
除了小V我(VOA英语城),每个人都喜欢吃腊八粥。
二、纪念性质的节日
小V翻译方法:纪念日一类的节日,一般以公历日期为准,翻译为Day。
元旦节:New Year's Day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扫墓日)
清明节(二十四节气里的清明):Qingming Festival(踏青节)
当我们把“清明”翻译成Qingming Festival时,这时的“清明”是指二十四 季气里的清明,此时的清明又可以称为踏青节,三月节等,是一个自然节气点。清明期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此时适合踏青、放风筝等室外活动。
植树节:National Tree Planting Day
三八妇女节:Women's Day
She's coming to see Mini V on Women's Day.
她会在妇女节那天来看小V我(VOA英语城)。
父亲节:Father's Day
七夕(七夕一整天):Chinese Valentine's Day(中国的情人节)或Double Seventh Day(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农历七月初七)。
Qixi Festival(指有很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牛郎和织女相亲相爱的故事)。
七夕(指晚上):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nth of lunar calendar
教师节:Teacher's Day 或Teachers' Day
国庆节:National Day
本文禁止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文稿来源:VOAEC.COM 原创 (VOA英语城)↓↓↓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