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油馍的意思和拼音 油馍的意思和造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6 20:52:52作者:孤单的城来源:用户分享

油馍的意思和拼音 油馍的意思和造句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那些会说不会写的华州方言碎语(五)

渭南方言碎语(五)

作者:吴清西

炫黄炫收

每年麦子泛黄的时节,杜鹃鸟准时飞来,在广袤的麦田上空,一边飞翔巡查,一边呼叫催促:“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好象是呼唤人们:“炫黄炫收”,“炫黄炫收”。因此,渭南方言把杜鹃鸟叫“炫黄炫收”。

华州田野 老敏摄

炫,也写作衒,古籍中多写作衒,xuàn,《说文解字》:“衒,行且卖也”,一边走一边卖。《六书故·人九》:“衒,行呼卖也”,一边行走一边叫卖。衒,就是边行边叫卖,就是沿街呌卖,是行走和卖两个意思。《楚辞·天问》:“妖夫曳衒,何号于市?”颜师古解释说:“衒,行卖也。”

衒,一边行一边卖,因此,方言引申为“一边……一边……”的意思,而现在“衒”又多写作“炫”,所以,渭南方言解释炫就有一边……一边……的意思,用方言说就是"炫……炫……”:咱俩炫走炫谝。炫来的福炫享着。而“炫黄炫收”就是麦子一边黄着一边收割着。

炫,因为是行卖,所以炫又有渐渐、慢慢的意思:娃炫炫就大了,日子炫炫就兴了。借你现在能行能走,想浪就浪,炫炫年纪以大,就跑不动了。

炫,因为是边走边叫卖,所以又引申为自己卖自己的意思。《墨子》:“譬若美女,处而不卖,人争求之。行而自卖,人莫取之。”《越绝书》:“炫女不贞,炫士不信。”这两句话中的“炫”字,都是自卖的意思。

自卖,往往自我夸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因此,炫又引申出夸耀、自夸的意思。自我夸耀,渭南方言叫炫煌。

炫煌,也写作炫熿,xuàn huáng,方言转音为xiàn huáng。《战国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火黄于道。”《准南子》:“青葱苓茏,莅蔰炫煌。”炫煌与炫熿,都是夸耀的意思,渭南方言把夸耀就叫炫煌:你买个烂讼新手机,在人前炫煌讼哩!穿一身新衣服,捷爱给人炫煌。

从“炫黄炫收”到“炫煌”,同一个炫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这也算是方言的魅力吧。

腆,是一个方言常用字,揳维屑渭南人都常常说这个字。

床上亿屑渣渣,睡觉腆得很,都能把我脊背腆烂。你烙的这油馍,油腆得不少,腆的盐轻,吃起不太香。你嫑听外人话腆,外人为人不咋地。这三句话是渭南方言,“腆”在话里出现了五次四种意思,可见,作为方言,腆的表达力也是很强的。

腆,tiǎn,《说文解字》说:“腆,设膳腆腆多也。”就是说准备的菜肴要丰厚。所以《玉篇》曰“腆,厚也”。厚,就是增厚,使其厚。《书·酒诰》“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郑玄解释说,自洗腆,洗以致其洁,腆以致其厚。腆,意思是使其增厚。因此,烙馍时腆油就是让未烙的面片增加些油,腆籽麻就是使未烙的面片上增加些籽麻。只要腆什么,就是给特定的对象上面加什么,让这东西增厚。我们要畋羊圈,就是给羊圈腆土,腆土,就是给羊圈上面增加土。腆碗胾,就是在肉片胾上加厚其他东西。

因此,腆就是给某物上加东西,使其变厚。如果使物体的某一部分增加了厚度,比周围凸起,人的皮肤接触到它的时候,皮肤总会

感觉到一种刺戳。方言把这种刺戳的感觉就叫腆,所以腆,引申为凸起,凸出的意思,而人皮肤对于凸起的感觉就是腆:鞋窠窭钻了些沙子,走路脚腆得很。这沙发上有啥渣渣,手摩着腆腆的。

如果平面上凸起的地方把其他的物体刺戳烂了,方言称之为腆烂,这样“腆”成了动词:你把苹果放在石子上,不怕把苹果腆烂了!我给你身子底放个核桃,专门腆你哩。

在渭南方言中,腆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广韵》曰:“腆,善也。”善,按方言音该读chàn,好的意思。《礼记》“币必诚,辞无不腆。”郑玄解释说:“腆犹善也。”《广雅》曰:“腆,美也。”《仪礼》“寡君有不腆之酒。”腆就是美,腆酒就指美酒。腆,方言的意思是好、美,话说得好听,专门给你说好话,方言称之为嘴腆、话腆:外讼货嘴腆,见你叔叔呀、阿姨呀叫地不停,但不办事。老张对谁说话都腆,可是一肚子坏水,跟外人共事得防着点。

腆,是个古老的汉语词汇,在普通话里很难派上用场,在我们的方言中是个常用字,起码说话时被井井提到。

柯模柯型

我们渭南人把刚刚合适,刚刚好叫柯模柯型:今个身上装的钱,卖家具柯模柯型,连一盒烟钱都沒剩下。这前门开进小车柯模柯型的,技术差点的人都开不进来。

柯模柯型为啥不写作可模可型呢?

柯,kè,在先秦时期指斧头把。《说文解字》:“柯,斧柄也。”《诗·伐柯》:“伐柯如何?非斧不克。”意思是,怎么斫个斧头把?沒有斧头可不行。斧头把,在那个时候是有定数的。《周礼·考工记·车工》:“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首。”车匠做车时,斧头把就是尺码,以斧头把量长短。所以《尔雅》曰:“柯,法也。”斧头把就是标准。这样,柯,引申为标准,合乎标准:柯我这100元买猪肉,你看能称多少?柯我娃外条件,给我娃说个媳妇。

方言把有合适的几会叫柯向:柯向了把外冬枣多买几斤。

方言把符合条件,适合要求叫柯茬:柯茬的话,给你牉个人,老两口在生活上也好互相照顾。

柯,还有其他意思,就说这几个,接着说柯杈。

渭南方言把树干的分枝处或树枝的分岔处都叫树柯杈。苹果树柯杈多,你踏住柯杈上树。你脚踏稳柯杈,一只手抓住树枝,另一只手捹柿子。这两句话中的两个“柯杈”,前一个指树干的分枝处,后一个是树枝的分岔处,都叫“柯杈”。

柯,kè,《广雅》:“柯,树茎也。”杈,chá,《字汇》:“杈,歧枝也。”柯杈,指树干或树枝的分岔,即树木的“丫”枝。树木生长过程中,树干先分成一亇大柯杈,大柯杈的每一枝又分岔,岔枝又分岔,树木生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分岔长枝的过程,整个树都是柯杈组成的一个大家庭。

如果把树上的某一个柯杈斫下来,去掉柯杈两个分杈的大部分,只留五六寸长,并斫成“丫”字形,这个新的无枝叶的丫字树枝,仍然叫“柯杈”,这个柯杈就成了支撑其他物体的工具。苹果结得太繁,把树杆能缒断,拿柯杈赶紧撑住。这句话里面的“柯杈”,就是支撑的工具。

树柯杈,指树木的分岔;柯杈,指支撑物体的丫型工具。

柯,是一个古汉语字词,它的音、义还保留在我们渭南方言里。我们方言中这样的字词还很多很多。

者屑

广埸跳舞的人兆者屑,起码有二三百人。者屑人都是白天管孙子,黑来闲暇了出来放松干。者屑,这是渭南方言,意思是众多,很多。

者屑,zhě xiè,者,在先秦时期,原本与“诸”是一字异体,义相通,都有众多的意思。就是说,者、诸,本是一个字,都是众多、很多的意思,后来成了各表其义,音、形、义各异的两个字,者,也保留了众多的意思。《管子·君王上》:“相总要,者官谋士,量宾异类,匡请所疑。”者官谋士,指众多的官员谋士。者,众多。《管子·五行》:“天下遇,者监和。”《盐铁论·散不足》:“者生无易由言。”这两句古语中的“者”,也是众多的意思,渭南方言也保留了这个意思。在渭南方言中,者为众多的意思,仍然读zhě,而不读zhū。屑,xiè,众多的意思。《荀子》:“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镒之宝,虽行貣而食,人谓之富。”屑然,众多的样子,屑,众多。者、屑,都是众多的意思,所以,者屑,义为众多。

者屑,也可以说成者屑屑,者屑个,者亿屑,兆者屑:公园里者屑屑人,街道上者屑个小车,广场者亿屑人跳舞哩,广场兆者屑人跳舞。

和者屑意思相同的方言词是亿屑。亿,众多,很多的意思。《诗·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亿,就指多。因此,亿屑就是众多、很多的意思:麦地亿屑糜糜蒿,赶紧要拔罄,曰若老了,籽落到地里就麻烦了。我屋里兆亿屑冬枣,明个给你拿上四五斤,干送你。

亿屑,也可以说成亿屑屑,兆亿屑屑,兆亿屑个,者亿屑:下邽兆亿屑屑葡萄园,大理兆亿屑个钢架棚冬枣园,黄河滩种了亿屑屑红萝卜,者亿屑东西能卖亿屑钱。

者屑和亿屑都指众多,而者屑指能看得到的多,亿屑指看不到的多,是近与远的不同。

饸饹床笫

渭南方言把压饸饹的工具叫饸饹床笫。床笫是什么?这得从床说起。

床,在先秦时期,既是坐具,也是个卧具。《说文解字》:“床,安身之坐者。”安放身体的坐座。安放身体,身体既可以坐,也可以卧。坐者,能放东西的一种平台,方言叫底座,或者叫坐座。因此,《释名·释床帐》说:人所坐卧曰床。能坐的床就是现在的凳子,能卧的床,就是现在的床,可见先秦时期,床分为人坐的床和人睡觉的床。

凳子,古人就。《礼记》:“少者执床与坐,御者执几。”执床,就是端着凳子,决不可能端起人睡觉的床。很明显,这里的床就指我们現在说的凳子,那个时候,人家确实把凳子。汉唐时期,人们把马扎仍然叫胡床,胡床,只是说这种凳子是从北方引进的。其实,把凳子叫作床的这种古老称谓,我们渭南人也传承下来了。现在渭南的大荔沿黄一带,人们把凳子叫“床床”。你到大荔县范家镇买冬枣,到人家家里,主人就会说,给你个床床你先坐上。或者说,快给你叔端个床床叫坐上。这里的床床,就是凳子,也许是为了与床区别,现在,方言把凳子床,而不,这是不同于古人的。

说完了床,再说床笫。

床笫,就指床和笫。笫,zǐ,竹子编的床席,实际就是竹床垫子。《说文解字》:“笫,床箦也。”《尔雅》:“箦谓之笫。”箦就是床上的竹席,把竹席铺垫在床上,就笫。《周礼》曰:“玉府掌王之袵席床笫。”《仪礼》曰:“设床笫于两楹之间。”所以,床上铺上竹席才能第。

床,是人坐或卧的一个平台,只有在床上放一张竹席才笫。可见床笫一定是在这个床上架搁其他物体,因此,能架搁其他物体的平台,需要架搁其他物体的平台,方言称之为床笫。床笫就是为了架搁其他的物体的。辘轳床笫,就是固定在井墙子上的一节胳膊粗的木棒,能架搁辘轳。方言把架搁辘轳的这节木棒叫辘轳床笫。镰床笫,能安镰刃子的镰头,如果是不能安镰刃子的镰头,当然不能叫镰床笫,象锛镰,镰头自带刃子,当然锛镰的镰头不能叫镰床笫。夹镰的镰头能安镰刃子,所以夹镰的镰头叫镰床笫。犁,由犁辕、犁梢、犁床笫构成犁身子。犁辕和犁梢相交处就是犁床笫,因为铁铧就要在这地方安。安铁铧的部位就叫犁床笫。

饸饹床笫的架搁平台是什么?也就是说,饸饹床笫的床笫在哪里?我们说饸饹床笫,是指这个合体工具,它有压杆,有楦头,有底座,而底座前面的圆洞与下面的铁网,才是真正的床笫,它就是架搁楦头和压杆的。人常说某个人心眼多,就说,你是饸饹床笫一一百眼开。百眼,就指这架搁楦头与压杆的铁网。不过,我们平常把压饸饹的工具叫饸饹床笫,只所以要这样分析,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个工具叫饸饹床笫的原因而已。

方言,并不是“黑脊背”们臆想说出来的,每个方言词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有理有据的,我们写方言词,也应该有理有据,不能只凭音写汉字,结果,词不达意。

夜来、年时

每天,都是从麻麻昒明开始,经过倝早、晌午、黄晌,再到黄黑,一天就到头了,一觉醒来一天就过去了。把过去的一天,方言叫夜来。

夜来就指昨天,这是渭南方言。把过去的一天叫夜来,古人也是这样说的。唐白居易《观刈麦》:“夜来南风起,小麦复垄黄。”昨天的西南风刮了一天,小麦一垗挨一垗的黄了。小麦黄就是小麦成熟了,“炫黄炫收,收麦种秋。”宋人贺铸也有“东风寒似夜来些”的诗句,说是今天比夜来冷些。元代无名氏《度柳翠》第二折:“夜来八月十五,你不出来,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来。”“夜来”对“今日”,夜来自然指昨天。

昨天就是夜来,而夜来的倝早、晌午、黄晌、黑来,方言自然就分別叫夜早、夜晌、夜黄、夜黑来。

夜,方言又音yà,夜来又说成夜(yà)来:我夜来睡了一晌午,啥都没干。

夜来,方言又叫夜个:夜个忙,没空打麻将,今个闲了打几圈。

夜来的夜来,方言叫前映。映,yìng,《说文解字》:“映,明也。”因有太阳光照自然是白天。映是太阳光最明亮的时间,梁元帝《纂要》说:“日在午曰亭,在未曰映。”未时指白天一至三时,一天最明的时段,方言以部分代全体,所以,映指白天,方言就把昨天的昨天叫前映。前映晩上就叫前映黑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过去365天就是一年,一年过去了就成了去年。去年,方言叫年时。把去年叫年时,古代人就这样叫。宋徽宗赵佶《醉花魄》:“看灯记得年时节。行引指月行引说。今年花灯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宋杨万里《瑞香》:“今年偶遇年时句,倦倚雕栏醉半醒。”元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很显然,年时对今年,年时自然指去年。

夜来,年时,这是我们渭南方言,我们觉得很土气的方言,古代文人把它们写进了高雅的诗词里,真是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作者简介:吴清西 渭南临渭区人,乡村退休教师,对于渭南方言情有独钟,退休几十年来,醉心唯在渭南方言,痴心淘漉渭南方言词语于典籍之中,也发表些有关渭南方言的文字。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吴清西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

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

(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分析:(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分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6.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7.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分析(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8.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会并不是一样的,能不能举一些实例,说一说每一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

分析:(1)并列关系,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顺接关系,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3)后句是前句的补充,如‘呵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4)后句是前句的结果,如“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5)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6)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7)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一由于每一节的两个句子之间组合的方式、表示的关系不同,因此,虽然是两句。节,也并不显得呆板、库调。只要根据内容需要精心组织,这种形式的诗歌,同样可以写出变化,不拘一格。

9.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分析: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10.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又名“顺天游幻”,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惯力。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见教材分析),增强了表达效果。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 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课后思考探究

一、第一部分:抒写久别之后,重回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其美好未来。

这五部分内容是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1.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头扑在亲人怀……”……其中“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2.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描写出老人前来团聚时亲切、热烈的场面。

3.语言描写:“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描写,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和亲切喜悦的感情。

三、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小节中“根”与“亲”、“妈”与“大”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形式也非常活泼。另外还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当年延安生活,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2.如: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陕北的地方色彩,都属于陕北的地方特色的生活场景标签式事物。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千声万声”是夸张,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唱”“笑”“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之情。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诗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之情。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