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圣经中的节制是什么意思(节制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04 21:39:03作者:横行天下来源:网友分享

圣经中的节制是什么意思(节制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长歌行》中,涉尔被称为小可汗是误读,突厥小可汗其实另有其人

在电视剧《长歌行》剧中,涉尔被所有人称呼为“小可汗”,这大概是因为他与延利可汗血缘关系亲近而造成的误读。

长歌行剧照

而实际上,在突厥部落中,“小可汗”一词并非是对可汗子侄的称呼,而是对部族中地位仅次于可汗的部落首领的敬称。

回头再看涉尔,虽然他的历史原型阿史那社尔曾统一过半个草原,并自封为可汗,但却从未担任过“小可汗”之位。

在历史上,被颉利可汗任命的“小可汗”其实另有其人,他就是始毕可汗之子突利可汗。

突利可汗原名为阿史那什钵苾,他是颉利可汗的长兄始毕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去世时,阿史那什钵苾年纪尚幼,无法担当突厥可汗的大任。于是,部众们便推举他的叔叔阿史那俟利弗设登上可汗之位,称处罗可汗。

长歌行剧照

处罗可汗将阿史那什钵苾封为泥步设。“设”在突厥语系中,有首领的意思,因此所谓的泥步设,就是泥步这个地方的首领。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处罗可汗因服用五石散去世,此时的阿史那什钵苾远离了突厥的政治中心,继承可汗之位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了。

处罗之妻义成公主便扶立处罗之弟阿史那咄苾即位,称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将阿史那什钵苾封为突厥“小可汗”,称突利可汗,让他驻扎在突厥的东部区域。

“小可汗”在突厥部族内部地位崇高,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见颉利可汗对自己的这个侄子还是不错的。

长歌行剧照

突利可汗这个尊号,阿史那什钵苾的祖父阿史那染干也曾使用过。不过,在隋文帝派杨素扶持阿史那染干一统突厥后,就将他改称为启民可汗了。因此,在历史上,“突利可汗”这一尊号,就是专指阿史那什钵苾。

突利可汗管理突厥东部时,因为大肆征税,不知节制,致使薛延陀、奚、霫等部落纷纷背弃突厥,投奔大唐。

颉利可汗得知这个情况后大发雷霆,他召回突利可汗将他狠狠地鞭打了一顿,并将他关了起来。过了很久,颉利可汗才将突利可汗放了出来,令他仍旧担任“小可汗”之位。

长歌行剧照

不过,这样一来突利可汗就开始对颉利可汗心存怨气了。不知不觉中,突利可汗就有了投降唐朝的想法。他暗中派使者向唐太宗李世民私下联系,等待合适的时机,以背离颉利,投奔大唐。

恰巧颉利可汗屡次与大唐对抗,损失惨重,部下纷纷叛离。颉利可汗派人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早有异心,当然不肯答应。

颉利可汗大怒,举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不是对手,兵败如山倒。无奈之下,率领剩余的族人,投降了大唐。

突利可汗归降以后,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厚待。他当面赐给突利可汗御膳,并封其为北平郡王,食邑七百户,还任命他在朝中作了右卫大将军。

长歌行剧照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军在李靖的指挥下,阴山一战大败颉利可汗,将其生擒活捉,至此突厥彻底灭亡。

大唐将原突厥之地全部纳入版图,设立了好几个都督府。与此同时,突利可汗也被唐太宗任命为顺州都督。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突利可汗因事入朝,途经并州时突发疾病而死,享年仅有二十九岁。

突利可汗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下令让中书侍郎岑文本为其撰写墓志铭,并诏令突利可汗的儿子阿史那贺逻鹘继承他北平郡王的封爵以及右卫大将军的官职。

长歌行剧照

回到前面的话题,虽然《长歌行》剧中的所有人都把涉尔称呼为“小可汗”,但实际上,涉尔的原型阿史那社尔在历史上却并没有担任过“小可汗”这一职位。

历史上真正的“小可汗”其实是被尊为突利可汗的阿史那什钵苾,他是颉利可汗的长兄始毕可汗之子,奉颉利可汗之命镇守突厥东部地区。

后来突利可汗因为与颉利可汗产生嫌隙而投降了大唐,被唐太宗封北平郡王的爵位并任命为右卫大将军。不知道朋友们怎么看?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由闲人历史故事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抄袭,请文抄公远离

长歌行剧照

《长歌行》:历史上李长歌和阿诗勒隼的结局,夫妻合葬于昭陵附近

长歌行:她奉旨和亲,却被迫三次嫁给继子,为掩护爱人不惜战死

《长歌行》大结局:李乐嫣因病去世,却连累驸马被皇帝诛杀

《长歌行》中被抹黑的大唐名将,曾平灭高昌,打败龟兹,战功赫赫

《长歌行》:大可汗的结局如何?纵横草原不可一世,却被李靖生擒

《道德经》:人生的大德之行,起源于对自身欲望的节制

一、

人生有祸,祸患的根本多来自于奢侈之欲;人生有德,德行的表现多半是对于自我内心的节制。

《道德经》有一句话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就是说:如果人生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因此才能够长久生存。

人生如果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环境,那么我们的主观意识往往就是将这个客观环境推向于极端的“主谋”,我们会在自己的主观情绪、欲望的蛊惑下,使事物走向偏颇,就好像欲望对自身产生的作用一样。

如果人生能够做到一切适可而止,让自身的状态符合事物自然的规则,顺其自然的发展和循环,那么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能简单而平顺。

但是当一个人过分贪图名利富贵的时候,就会因贪欲迷失自我,将事物逐渐推向偏颇的地步,一旦人生的事物继续发展,就会朝着对自己不利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极必反。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自己内心无止境的贪欲,所以才有这样一句话说“知足不辱”,当一个人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时候,自然能够因为自己恰当的德行、言行,而使自己避开祸患。

对于这个道理,《素书》之中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意思就是: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是消除为外物所累的方法。

因为人有情感,有思想,所以就会有欲望,欲望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当一个人被无休止的欲望纠缠的时候,那么自身一定会因欲望过度反过来被欲望所迷惑,从而伤害了自身。

这个道理不仅仅对于一个人,甚至对于一个群体,对一个国家都能适用。

比如在古代的时候,当帝王创业之后,为了使帝国大业能够世代传承,都会极力提倡以节俭作为家族言行之规范,不仅以此养身修性,而且还会以此来告诫自己的子孙,并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言听计从,谨遵教诲,以保证帝国大业的传承和有序发展。

而对于古代封建制的帝王社会来说,一旦帝王家族不能谨守节俭之风,一味沉溺于奢靡之中,那么因此遭殃的不仅仅是整个帝王家族,甚至也会祸及国家。

就好像从古至今,那些因为饮酒过度,贪欲过盛而导致亡国的人士和君王不在少数,在一代君王陨落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祸国殃民的战乱惨剧。

二、

《容斋随笔》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事情:

唐代的高力士在唐太宗陵墓的寝宫之中,看到一个梳头箱子,其中的物品是一个柞木梳子,和一个黑牛角的篦子,一个草根刷子。

高力士看到这些之后,就感慨地说:“先帝以身作则,为帝王树立了好的榜样,才让天下一片繁荣,这随身所用的东西,只留下这些,就是要传留给子孙永保节俭美德。”

高力士就把这一切如实相告给了唐明皇,唐明皇来到昭陵之后,当时高力士跪在地上,双手捧给唐明皇,而唐明皇跪着接受,那种庄严肃穆,以及对先皇留下这些节俭之物的恭敬之心是无法形容的。

唐明皇并且严肃地说道:“珍贵的夜光明珠,垂涎的美玉,都怎么能和这些东西相比呢?”

于是就命令史官把这件事情写在史册上,并且开始励精图治。

但是后来时间久了之后,唐明皇却迷恋上了奢靡的生活,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甚至让整个唐王朝从开元盛世快速跌落入难以收拾的地步之中。

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有着大智慧的人身上也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但是区别就在于:真正有着大智慧、大德行的人能够清醒地衡量自身缺点,让自己守住人生最根本的底线,也就是说,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只是对人生并无太大影响的细枝末节。

而平凡众生却无法察觉自身问题的根源,使自己放纵于迷乱声色的状态之中,而这一切迷乱的根本,就是源自于贪嗔痴欲对人生的蛊惑。

人世间那些浮于表象的错误和问题通常不是问题本身,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来自于人生最根本的欲望,如果能够使这些欲望适可而止的存在,才能还给自己一个清明安适的人生,这才是人生的福报。

所以管理欲望最好的状态,不是完全杜绝欲望,更不是放纵欲望,而是以节俭为之,以此使欲望适可而止的存在,让凡事有个度,才不会因为葬身于欲望而有得失宠辱之祸,从而为人生避开危机和问题。

正所谓说“俭以养德”,财富物质永远只是人生的辅助,它们可以帮我们塑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但是人不可无节制地沉浸于物质之中,一旦沉浸于此,不仅仅会膨胀无限的欲望,还会因为过度依附于物质而失去内心主宰,丧失了生命之中的本真状态。

所以,以节俭为德,塑造正确的持家风范,这不仅利于自己一生,也更能以此影响自己的子孙后代。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