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的姓名和中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本身的区别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和字面意义也大不一样。
英美人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
如:John Wilson即约翰·威廉,其中:John是名,Wilson是姓。
也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Junior,即小约翰·威廉,
George Smith,m,即乔治·史密斯第三。
口头称呼时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
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
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其中:第一、二节为本人名,
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己姓。
已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
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如西班牙人名字是:苏戈·罗达里格斯·佛朗哥·巴蒙密,如果认为他们也是西方人,应该和英美国家一样,后面是姓,就称呼对方佛期哥·巴蒙密,那就错了,对西班牙人来说,正确的称呼应该是:佛朗哥或者苏戈·佛期哥。
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的姓名也多由三、四节组成的,
其中:前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是父姓,简称时称呼个人名一般加父姓。
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和中国人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后,都由两节组成。如:纳吉·山多尔,简称纳吉。
有的妇女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名,只是在丈夫姓名后再加词尾"ne",译为"妮",是夫人的意思。
姓名连用时加在名字之后,只用姓时加在姓之后,如:瓦什·伊斯特万妮,是瓦什·伊斯特万的夫人。妇女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姓和名。
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姓名排列通常是名字、父名、姓,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
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伊万诺夫为姓。
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本人名和父名不变。
俄罗斯人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
为表示客气和尊敬时可以称呼本人名字和父名。为特别表示对长者尊敬时,也可以只称父名。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姓名一般由三或四节组成,
其中:第一节为本人名字,第二节为父名,第三节为祖父名,第四节为姓。
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的姓名是费萨尔·伊尔·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姓。
正式场合应用全名,但有时可省略祖父名,有时还可以省略父名,简称时只称本人名字。
特别是有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都简称其姓,如:阿拉法特就是穆罕穆德·阿贝德·阿鲁夫·阿拉法特的简称。
日本人
日本人的姓名顺序和中国相同,但姓名字数常常比中国汉族姓名字数多。
最常见的由四字组成,如:田中角荣、中田英寿,前两字为姓,后两字为名。
但由于姓与名的字数并不固定,二者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有时还需要询问才能确定。
在正式场合中应把姓与名分开写。如:中田英寿。一般口头都称呼姓,正式场合称全名。
日本人姓名常用汉字书写,但其读音和汉字读音则完全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能用汉语语义来理解。
缅甸人
缅甸人的姓名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仅有名而无姓。
常见的缅甸人名前的"吴"不是姓而是一种尊称,意为"先生"。
常用的尊称还有"杜",是对女士的尊称,意为"女土":
"貌"意为"弟弟";
"玛"意为"姐妹";
"哥"意为"兄长";
"波"意为"军官";
"塞耶"意为"老师";
"道达"意为"博士";
"德钦"意为"主人"等。
比如某男士的名叫"刚",长辈称他为"貌刚",同辈称他为"哥刚",如是军官则称为"波刚",如有一定社会地位则称为"吴刚"。
泰国人
泰国人的姓名因有冠称,显得极其繁琐,排列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巴颂·乍仑蓬,巴颂是名,乍仑蓬是姓。
未婚妇女用父姓,已婚妇女用丈夫姓。
口头尊称无论男女,一般只叫名字不叫姓,并在名字前加一冠称"坤",意为"您",如巴颂·乍仑蓬,口头称呼坤巴颂。
泰国人姓名按照习惯都有冠称。
平民的冠称有:
成年男士冠称为"乃",即:先生,如:"乃温沙·沙旺素西";
已婚妇女冠称为"娘":
未婚妇女为"娘少",即:小姐:
男孩为"德猜",即:男童:
女孩为"德英",即:女童等。
贵族的冠称按国王分赐的爵位高低分五级,有:昭披耶,披耶,拍,密,昆(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后,贵族爵位逐步消失)。
妇女的冠称为:
"坤仁",意为夫人、太太,如坤仁玛妮·乍仑蓬。
王族的冠称按和国王的亲疏关系分为12种:拍娘、昭华、公摩拍耶、公摩拍、公摩銮、公摩昆、公摩蒙、翁昭、蒙昭、蒙功察翁、蒙蜜、蒙(平民出身的妃子)。
根据泰国的有关条例规定,蒙昭以上的王族才算嫡族,即亲王,蒙功察翁以下都算是王族后裔,如:蒙功察翁沙旺·素甲森讪兰。
宗教冠称有:
佛教僧侣用"颂德"、"拍摩哈"、"拍"。
伊斯兰教徒用"哈吉"。
(资料来自网络。趣味话题,常识普及,感谢关注,寻求支持)
外国人的姓名和中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本身的区别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和字面意义也大不一样。
英美人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
如:John Wilson即约翰·威廉,其中:John是名,Wilson是姓。
也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Junior,即小约翰·威廉,
George Smith,m,即乔治·史密斯第三。
口头称呼时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
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
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其中:第一、二节为本人名,
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己姓。
已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
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如西班牙人名字是:苏戈·罗达里格斯·佛朗哥·巴蒙密,如果认为他们也是西方人,应该和英美国家一样,后面是姓,就称呼对方佛期哥·巴蒙密,那就错了,对西班牙人来说,正确的称呼应该是:佛朗哥或者苏戈·佛期哥。
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的姓名也多由三、四节组成的,
其中:前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是父姓,简称时称呼个人名一般加父姓。
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和中国人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后,都由两节组成。如:纳吉·山多尔,简称纳吉。
有的妇女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名,只是在丈夫姓名后再加词尾"ne",译为"妮",是夫人的意思。
姓名连用时加在名字之后,只用姓时加在姓之后,如:瓦什·伊斯特万妮,是瓦什·伊斯特万的夫人。妇女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姓和名。
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姓名排列通常是名字、父名、姓,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
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伊万诺夫为姓。
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本人名和父名不变。
俄罗斯人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
为表示客气和尊敬时可以称呼本人名字和父名。为特别表示对长者尊敬时,也可以只称父名。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姓名一般由三或四节组成,
其中:第一节为本人名字,第二节为父名,第三节为祖父名,第四节为姓。
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的姓名是费萨尔·伊尔·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姓。
正式场合应用全名,但有时可省略祖父名,有时还可以省略父名,简称时只称本人名字。
特别是有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都简称其姓,如:阿拉法特就是穆罕穆德·阿贝德·阿鲁夫·阿拉法特的简称。
日本人
日本人的姓名顺序和中国相同,但姓名字数常常比中国汉族姓名字数多。
最常见的由四字组成,如:田中角荣、中田英寿,前两字为姓,后两字为名。
但由于姓与名的字数并不固定,二者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有时还需要询问才能确定。
在正式场合中应把姓与名分开写。如:中田英寿。一般口头都称呼姓,正式场合称全名。
日本人姓名常用汉字书写,但其读音和汉字读音则完全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能用汉语语义来理解。
缅甸人
缅甸人的姓名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仅有名而无姓。
常见的缅甸人名前的"吴"不是姓而是一种尊称,意为"先生"。
常用的尊称还有"杜",是对女士的尊称,意为"女土":
"貌"意为"弟弟";
"玛"意为"姐妹";
"哥"意为"兄长";
"波"意为"军官";
"塞耶"意为"老师";
"道达"意为"博士";
"德钦"意为"主人"等。
比如某男士的名叫"刚",长辈称他为"貌刚",同辈称他为"哥刚",如是军官则称为"波刚",如有一定社会地位则称为"吴刚"。
泰国人
泰国人的姓名因有冠称,显得极其繁琐,排列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巴颂·乍仑蓬,巴颂是名,乍仑蓬是姓。
未婚妇女用父姓,已婚妇女用丈夫姓。
口头尊称无论男女,一般只叫名字不叫姓,并在名字前加一冠称"坤",意为"您",如巴颂·乍仑蓬,口头称呼坤巴颂。
泰国人姓名按照习惯都有冠称。
平民的冠称有:
成年男士冠称为"乃",即:先生,如:"乃温沙·沙旺素西";
已婚妇女冠称为"娘":
未婚妇女为"娘少",即:小姐:
男孩为"德猜",即:男童:
女孩为"德英",即:女童等。
贵族的冠称按国王分赐的爵位高低分五级,有:昭披耶,披耶,拍,密,昆(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后,贵族爵位逐步消失)。
妇女的冠称为:
"坤仁",意为夫人、太太,如坤仁玛妮·乍仑蓬。
王族的冠称按和国王的亲疏关系分为12种:拍娘、昭华、公摩拍耶、公摩拍、公摩銮、公摩昆、公摩蒙、翁昭、蒙昭、蒙功察翁、蒙蜜、蒙(平民出身的妃子)。
根据泰国的有关条例规定,蒙昭以上的王族才算嫡族,即亲王,蒙功察翁以下都算是王族后裔,如:蒙功察翁沙旺·素甲森讪兰。
宗教冠称有:
佛教僧侣用"颂德"、"拍摩哈"、"拍"。
伊斯兰教徒用"哈吉"。
(资料来自网络。趣味话题,常识普及,感谢关注,寻求支持)
最近一直看到有人提出一个观点——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子居然是个外国人。
墨子像
其实这个命题在20 世纪20年代末,学术界就曾发生过一场学术大论战。论战发端于1928年4月胡怀琛发表一篇《墨子为印度人辨》的文章,先后有郑师许、吴进修、方授楚、陈登源、卫聚贤、金祖同、陈良盛等参与论战,甚是精彩!
胡怀琛
首先,胡怀琛发表在《东方杂志》上《墨翟为印度人辨》的文章,提出墨子是印度人。他的主要论据有:
第一:“墨”为“貊”之转音;或“蛮”之转音,“翟”是“狄”的异文,因而“墨翟”就是“貊狄”或“蛮狄”,这是当时人们对不知姓名的外国人的称呼。
那么他为什么认定墨子是印度人呢?因为墨即是黑,印度人生活在热带带,为棕色皮肤,在当时人看来便是黑色了。或是假定墨子因为穿黑衣而有墨翟之称,而僧衣即是黑色,亦证墨子是印度人。
第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都与佛学相合,又如“天志”、“明鬼”,其所谓天、鬼者即佛学所谓佛与菩萨。
第三:墨经中的名学即印度佛教的因明学。
第四:孟子曾骂墨子“无父”,这正说明墨子可能出家人。
第五:孟子说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摩顶即秃顶,放踵即赤足,这也是佛家的装束。
第六:《淮南子》说墨者“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放踵”,这种无我的牺牲精神,也与佛教徒契合。
第七:墨家首领称为“钜子”,代代相传,由前任指定后任,一如佛教禅宗的衣钵相传。
第八:墨子弟子的姓名多极怪僻,如隋巢子、胡非子、我子、缠子等,索庐参更似译音,故疑墨子弟子之名亦如后世僧人的法号。
我差点就信了。说的有理有据,正方选手先得一分!
墨子像
反方选手登场!
反方一号方授楚《驳胡君怀琛<墨翟续辨>》中提出几个疑问:
第一:胡怀琛认为墨翟是释迦佛陀灭度后约六、 七十年来中国,这与先秦书载墨子行年不合;
第二:胡怀琛认为墨子说的火葬之风俗跟印度一样,但墨子所说的火葬的义渠国在今甘肃而不在印度;
第三:胡怀琛认为《墨经》中的几何学来自印度,其实几何学古代早就用于划井田、造宫室等等。
墨子像
反方二号陈登源。
他驳胡怀琛
第一:墨家从未“打着佛的旗帜”,但却以“三代圣王”为旗帜;
第二:《从孟子书中论墨翟》,中国古人皆宜鄙视的态度对外来民族,为何当时孟子批墨子“无父”却不批墨子是外来户?
第三:《先秦无特创之名学乎》,引用了胡适说的荀子已有演绎的逻辑论式,墨子创的思想来自印度因明就不合适了;
第四:《天与鬼、节丧与火葬》,举了《商颂》、《洪范》等文,论天志观念古而有之,不能说“天志就是佛教”。
第五:墨子兼爱近于“无父”,不等于“无父”,孔子也讲“兼善天下”、“爱人”;
第六:孔融传里也讲父育子义务说,不是墨学与佛学有想通之处,就说墨子一定是印度人;
第七:墨子提倡的“非乐”与佛教的“作乐”、墨家的“抵抗”主义与佛家的“无抵抗”、墨家“有无”与佛家的“无为”等思想是完全相反的。
墨子像
正方为了进一步论证,又上了一名新选手——卫聚贤
他认为墨子的天志明鬼及物理学是中国以前没有的,名家及荀子是受了墨家思想的影响,强烈力证墨子不是中国人,虽然墨子的根本思想不是佛教,但是可能是印度婆罗门教的。
墨子像
这次反方彻底笑了。
第一:墨子如果以皮肤黑著称,那婆罗门可是印度的统治阶级,属雅利安人,是白种人,跟黑皮肤没关系;
第二:墨子是外国人的话,为何他的弟子没有一个是外国人;
第三:《孟子》攻击墨子无父、摩顶放踵,反而证明墨子不是婆罗门人,因为婆罗门人重视家庭观念,他们也不流行秃头装;
第四:从哲学、科学、文学、文字方面看,墨子跟婆罗门也不相符;
第五:还有个最大的区别,墨子提倡平等,而婆罗门可以一直讲的阶级之分,不能越级通婚。
墨子像
正方看墨子是印度婆罗门教徒这一说法不靠谱,又有了新发现。
墨子可能是阿拉伯回教徒。
金祖同《墨子为回教徒考》里认为墨子不是中国人,墨子是回教的,墨子活动的年代正当回族强盛之时,派遣教士由君士坦丁堡经蒙古进入中原,或由阿富汗、印度进入中国传教是完全可能的。
《墨子》书通篇都是宗教家言论,所论与伊斯兰教相合,因而墨子极有可能是阿拉伯回教徒,是回教早期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对《墨子》书中的文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中有许多特殊文句,与中国边境民族及外国文句法相近,特别是与回文相近,这也说明墨子是阿拉伯回教徒。
墨子像与刘德华
墨子到底是哪地方人?现在还有争议,不过按小学课本上的墨子像来说,跟刘德华比较像。很难想象摩顶放踵后的刘德华是个什么样子!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