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里的主人公,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塑造的\"祥林嫂\",也是最为读者熟知的女性形象之一,鲁迅先生以辛辣的笔触刻画出这一人物的悲剧人生,以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根源。
同名电影海报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聚焦到\"祥林嫂\"这一人物身上时,从她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所做的反应中,也能找到造成她悲惨结局的个人原因,如同本题所问的\"心理疾病\",不妨说是\"心灵创伤\"。祥林嫂的心灵在多重的不幸中遭受的创伤,令她一步一步丧失健康的心灵,并最终走入万劫不复的死亡。这是对不幸的另一重解读,《祝福》的文本层次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横切面,而且也对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的心灵做了真实又不失同情的呈现,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从而使得文本具有更为普世性的警醒之力,令不同时代的读者获得相同的启示。
想必读者对祥林嫂的经历不会感到陌生,她在小自己很多的丈夫去世后逃到鲁镇,但在拥有短暂的自由人生后,还是被婆婆带回,并且打工的所有收入也被婆婆私吞;为了小叔子的彩礼钱,婆婆把她卖到深山里给人做老婆,后来男人因伤寒死去了,仅有的一个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她最后回到鲁镇,最终在人们欢天喜地的\"祝福之日\"中悲惨死去。
祥林嫂经历的,是希望的一次又一次幻灭;而最终压死她的,是她孱弱的心灵所无力抵抗的周围人的恶意。
祥林嫂的心灵创伤《祝福》中,祥林嫂在死前遇见了叙述者\"我\",那时已经仿佛行尸走肉般\"木刻似的\"的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当\"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她说\"也许有吧,我想\"的时候,她又进一步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她之所以这样问,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更确切地说,是出于对地狱的恐惧,对于死后要遭受的种种\"惩罚\"的恐惧:如果死后的人会相见,那么她一个嫁了两个男人的女人,会被两个死鬼男人争夺,\"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这是和她一起做工的柳妈亲口告诉她的,也正是这样一句现在看起来的无稽之谈,成了祥林嫂的心病和难解的心结,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刻还难以释怀,且因此一点一点走入死亡的阴影中。
而在这之前,所有的伤害就已经在不断地累积着了,祥林嫂的心灵是在他人看起来不经意的话语中不断走向\"畸变\"的,一个经历了多重死亡阴影的心灵,会通过向周围的人诉说来化解自己的不幸,祥林嫂也是如此,于是有了那番著名的自我剖白,\"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来……\"而人们的反应,想必最初也是有同情的成分在,但更多的是为满足自己的\"看客心理\":\"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但是后来,当祥林嫂反复多次向周围的人讲述同样的事情时,甚至到了全镇的人都能背诵的程度,悲剧情感已不再,\"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多重打击下的祥林嫂,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来说,呈现的是\"灾难症候群\",是一种在重大变故后个体的心理反应,其中会包括向人诉说来疏解心灵的痛苦,但是这样一种过于大而化之的说法其实并不足以说明祥林嫂的\"心理疾病\",她或许并没有什么显性的心理疾病,但是不断拿着同样的事情向周围人诉说的祥林嫂,显然是被困在自己的悲剧中了,如果说有什么\"心理疾病\"是她具有的,那么就是缺少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从悲剧中超脱出来的重新面对人身的力量,而周围人的厌弃,也让敏感的她感到痛苦。
她一生最大的不幸,是她从未真正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决定,她一生都被裹挟,如一颗棋子一般任人捉弄,而她孱弱的心灵自是无力抵抗周围人向她施加的种种不善之举,最终亦难逃凄凉结局。
当柳妈告诉她一女嫁二夫的后果是会在地狱被两个男人争抢时,她感到害怕,如抓到救命稻草般去捐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踏,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这是柳妈给她的建议,荒唐的做法却又成了她救赎自己的唯一行动;在因为被视为\"不洁\"而被鲁家人拒绝侍奉贡品后,她的世界坍塌,最终失却了活下去的勇气。她的\"心理疾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丧失,一种过于自我否定的\"讨好型人格\",最终因为无法给自己反抗的力量,只能走向自身的消亡。
这不能不让我们思索良多,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苦难是必然,而心灵的力量是我们对抗的最强大力量之源,哀莫大于心死,面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鲁迅先生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想,这可能是《祝福》这篇小说在批判不良世道的同时,想向世人道明的吧。
文|长夜酱
关注长夜酱,为您带来更多精彩!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毋庸置疑,两个丈夫都死得早、被婆婆强制改嫁坏了名声、孩子阿毛被狼吞食、做工被鲁四老爷和四婶所嫌弃、最终成为流浪在鲁镇的乞丐,碗里竟没有一分钱……
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祥林嫂的身上,感受不到鲁镇人民的一丝一毫同情与温暖,反倒是成为他人打趣的资本。在阖家团圆的旧历年年底,祥林嫂选择了死亡,似乎抱着希望能在新年到来之际与死去的家人重逢。
祥林嫂的悲剧只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在封建社会像祥林嫂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受封建思想的迫害,受腐朽思想侵蚀的人冷眼旁观。
但除了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祥林嫂的悲剧与她个人的特征也是紧密相连的。祥林嫂的三个典型特征,也是推动她走向悲剧不可缺少的原因。
一、无边界的付出
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二十六七岁,不爱说话,但做工没有丝毫懈怠,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是鲁镇人对她的评价。以至于在第二次祥林嫂重回鲁四老爷家的时候,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就觉得她手脚没有先前一样灵活……
祥林嫂没有边界的付出给后来的自己挖了坑,也让鲁四老爷和四婶似乎没有一丝包容可言。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感情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无私付出被当成了理所应当;职场上与别人拿着同一份薪水,因为态度认真,却被要求做更多的任务、收拾别人的烂摊子;人际交往中忽然拒绝的帮助却成为了朋友指责的理由……
有多少人像祥林嫂一样,因为对人对事没有边界的付出,竟然在“有边界”的时候变成自己的过错,逐渐活成了自己讨厌、别人也讨厌的“烂好人”。
二、逆来顺受
从被婆婆从鲁四老爷家绑回去强迫嫁到山里,到与贺老六洞房之夜的妥协、生了个儿子,从贺老六和儿子死后自己只身一人被大伯赶出屋子,到重回鲁四老爷家被柳妈嘲弄、被全镇的人厌弃,祥林嫂的在承受苦难的同时,还要承受鲁镇人的嫌弃与鄙夷。
毫无疑问,祥林嫂的悲剧与她本身的逆来顺受也不无关系,倘若从一开始就坚决反抗与不顺从,生活可能又是一番境地。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少年,在现今的生活中早已经被磨去了棱角,面对领导压榨的忍耐与顺从,面对小富小贵的嘲弄而低声下气,喝下了生活所有的苦楚,一夜醒来又只能是“元气满满”。
生活让许多平凡的普通人活成了“祥林嫂”,似乎他们并没有更好的选择。没有一定的实力与地位,自然要降低几分脾气与身段,问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都说是“为了生活”。
三、自怨自艾、口无遮拦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反复地向人说着她悲惨的故事,只可惜她的悲伤被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变成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祥林嫂的口中一直在抱怨,从不知怎么将生活向前看。
因为她的口无遮拦,自己与贺老六洞房的事遭到别人打趣。不论是改嫁还是狼吃了孩子,她亲手将自己身上最深的伤口扒开,起初或许还能换来怜悯,到后来也只剩下旁人无情地打趣与冷血的面容。
生活中自怨自艾的人太多了,总会将自己的过失、失败感叹成时运不济,不曾想过自己为什么犯错、下一次该如何改进,一次次将“自我安慰”演绎到极致,只待将来不断摔倒、不断在原地挣扎……
也还有些人傻得不得了,职场上有人不分亲近远疏,与他人掏心掏肺,结果被人反踩一脚,踏着自己的身体奔向远大的前途;生活中,有人诉说了自己不堪回首经历,以为是朋友值得信任,结果自己的伤痛成为别人的趣味,自己的秘密成为别人手中的把柄。
自怨自艾、口无遮拦的人终究是活成了“祥林嫂”。苦难与孤独一样,都是你自己的,这个世界不允许你天真单纯,年轻时候犯下的错,总在吃了教训后开始成长。
时隔多年再读鲁迅的《祝福》,心情沉重又复杂。以前中学时候只是觉得祥林嫂的命运悲惨,如今再看又多了许多心酸,俨然祥林嫂已经不单单是指她一个人。
这世界大部分生在普通家庭的人,顶着重压身扛重担,为了生活举步维艰,希望多一点收入、多一点机会,身上多少会有点祥林嫂的影子。
我们不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对同祥林嫂一般的人来说,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