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个儿子霍叔处,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处,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姬求为霍伯,姬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为公爵。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后裔子孙。霍国之地在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为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为定论。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霍阳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霍阳山,是春秋时期非子后裔的嬴姓封国梁国的一个地方。梁国与秦国源出一祖,故址位于今陕西省韩原市附近,霍阳山周围地区在当时皆称“霍”,即今岘山地区,俗称铁顶山。在史籍《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袭梁及霍。梁南有霍阳山,蛮子之邑也。”在史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记载“会于霍。”当初在晋献公姬诡诸执政时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国,得到梁国的保护,梁侯还把女儿嫁给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袭击霍阳山,吞灭了梁国,把势力扩张到了黄河岸边,因此,秦国吞灭梁国,自然引起晋惠公的不满,引发了晋惠公姬夷吾与秦国的反目。于是,秦穆公防患于未然,不愿意树立晋国这样一个大敌,便扶持与秦国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霍山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汉朝时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个古老而传袭很久的官职。霍山,就是天柱山,亦即古称的南岳衡山。史书记载:“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别矣(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又将衡山封为南岳)。”南岳衡山至所以称作“霍山”,是因为古代以南方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注释:“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在史籍《风俗通义》中也解释:“衡山,一名霍山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令,古代在五岳之上皆设有令尹,以敬畏神灵,维护帝势,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源于改姓,五代时期骁将霍彦威,属于冒姓为氏。彦威,是五代后梁时期的一名孤儿,被后梁将领霍存收养,因此称霍彦威。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彦威病逝,当时正在青州打猎的后唐明宗闻讯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举衷一月之久。赠彦威为太师,官至极品,谥曰“忠武”。在霍彦威的后裔子孙中,皆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史籍《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朝贞观时期,武都郡蛮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汉姓为霍氏。另外在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赐归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齐汉姓名为霍邱。他们的后裔子孙,皆以帝王赐姓为姓氏,世代称霍氏至今。
得姓始祖
姬处,霍叔,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政。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
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
迁徙分布
上下几千年,霍州的一切无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岳、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国、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窑、霍州、霍县、霍汾县,直至现代的霍电、霍矿、霍煤、霍中,等等,无不与霍字有缘。一个“霍”字、万中情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不到霍州来,不知始祖情。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山西向外迁徙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他们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有霍氏人氏迁徙到广东、海南、江苏和福建等地。
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混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海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霍氏族人,经彭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迁徙不是孤立的,与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从明洪武三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370~1416年),明王朝先后进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随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到台湾的。
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描迁于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
郡望
霍姓的望郡霍州(今山西省霍州市)、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东郡(今山西临汾)、蜀郡(今四川成都)。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霍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彘水堂。
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姓氏名望
霍去病:西汉河东郡平阳人 [2] ,西汉大将,少时就以善于骑射而为人知晓,虚岁18因军功封冠军侯,19岁就带兵大破匈奴,使河西走廊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战功显赫,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大司马。可惜英年早逝。
霍光:西汉河东郡 平阳人,霍去病的异母弟,是一位封侯拜相的文官(大司马),他辅佐汉代的三朝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开创了昭宣盛世,可以说,霍家兄弟是汉朝社稷的两位大功臣。
霍峻:三国时蜀汉将,南郡枝江人,字仲邈。他先依荆州牧刘表,刘表死后归刘备。建安十七年,刘备进至葭萌,回军南袭刘璋,留霍峻镇守葭萌城。张鲁得知,便派遣杨帛引诱霍峻,假说共同守城,霍峻一眼识破,说:“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杨帛无奈,只得退去。后来,刘璋又派扶禁、向存等领万余人由阆水上围攻霍峻,一年之久未能攻下。霍峻城中仅数百人,他选拔精锐,伺机出击,斩向存,大破扶禁军,守住了葭萌城。 刘备定蜀后,任他为梓潼太守、裨将军。死后葬于成都,刘备亲临吊祭。
霍子衡:字觉商,明朝举万历乡试,历任袁州知府。后合家在羊城,绍武年间(清·顺治)清兵攻打广州,城破后他对家人说:“临难勿苟免,你们知道吗!”接着大书“忠孝节烈之家”六字于中堂,朝服北拜,然后投井而死。其妾、长子夫妻、长女、次子、三子夫妻及一小婢,也相继投井自尽。不少大臣闻讯,跟着纷纷自尽。事后广州人悄悄将他们的遗体合葬于流花桥附近,直至光绪九年,方为之树碑,称“绍武君臣冢”。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霍英东:(1923年5月10日-2006年10月28日),生于香港四大原住民系中蜑家的水上人,原籍广东番禺练溪村,香港企业家,亦是著名的人士,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成为首名跻身国家领导人级别的香港人,有“爱国商人”称号。2006年福布斯杂志将霍英东列入全球富豪排行榜第181名、香港富豪榜第9名,资产37亿美元。官方新华社将他形容为“中国的亲密朋友”;而前香港行政长官称赞他为“左派港人”。
霍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位,人口约九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姓氏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个儿子霍叔处,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处,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姬求为霍伯,姬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为公爵。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后裔子孙。霍国之地在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为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为定论。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霍阳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霍阳山,是春秋时期非子后裔的嬴姓封国梁国的一个地方。梁国与秦国源出一祖,故址位于今陕西省韩原市附近,霍阳山周围地区在当时皆称“霍”,即今岘山地区,俗称铁顶山。在史籍《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袭梁及霍。梁南有霍阳山,蛮子之邑也。”在史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记载“会于霍。”当初在晋献公姬诡诸执政时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国,得到梁国的保护,梁侯还把女儿嫁给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袭击霍阳山,吞灭了梁国,把势力扩张到了黄河岸边,因此,秦国吞灭梁国,自然引起晋惠公的不满,引发了晋惠公姬夷吾与秦国的反目。于是,秦穆公防患于未然,不愿意树立晋国这样一个大敌,便扶持与秦国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霍山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汉朝时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个古老而传袭很久的官职。霍山,就是天柱山,亦即古称的南岳衡山。史书记载:“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别矣(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又将衡山封为南岳)。”南岳衡山至所以称作“霍山”,是因为古代以南方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注释:“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在史籍《风俗通义》中也解释:“衡山,一名霍山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令,古代在五岳之上皆设有令尹,以敬畏神灵,维护帝势,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源于改姓,五代时期骁将霍彦威,属于冒姓为氏。彦威,是五代后梁时期的一名孤儿,被后梁将领霍存收养,因此称霍彦威。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彦威病逝,当时正在青州打猎的后唐明宗闻讯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举衷一月之久。赠彦威为太师,官至极品,谥曰“忠武”。在霍彦威的后裔子孙中,皆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史籍《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朝贞观时期,武都郡蛮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汉姓为霍氏。另外在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赐归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齐汉姓名为霍邱。他们的后裔子孙,皆以帝王赐姓为姓氏,世代称霍氏至今。
得姓始祖
姬处,霍叔,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政。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
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
迁徙分布
上下几千年,霍州的一切无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岳、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国、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窑、霍州、霍县、霍汾县,直至现代的霍电、霍矿、霍煤、霍中,等等,无不与霍字有缘。一个“霍”字、万中情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不到霍州来,不知始祖情。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山西向外迁徙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他们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有霍氏人氏迁徙到广东、海南、江苏和福建等地。
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混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海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霍氏族人,经彭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迁徙不是孤立的,与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从明洪武三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370~1416年),明王朝先后进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随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到台湾的。
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描迁于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
郡望
霍姓的望郡霍州(今山西省霍州市)、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东郡(今山西临汾)、蜀郡(今四川成都)。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霍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彘水堂。
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姓氏名望
霍去病:西汉河东郡平阳人 [2] ,西汉大将,少时就以善于骑射而为人知晓,虚岁18因军功封冠军侯,19岁就带兵大破匈奴,使河西走廊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战功显赫,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大司马。可惜英年早逝。
霍光:西汉河东郡 平阳人,霍去病的异母弟,是一位封侯拜相的文官(大司马),他辅佐汉代的三朝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开创了昭宣盛世,可以说,霍家兄弟是汉朝社稷的两位大功臣。
霍峻:三国时蜀汉将,南郡枝江人,字仲邈。他先依荆州牧刘表,刘表死后归刘备。建安十七年,刘备进至葭萌,回军南袭刘璋,留霍峻镇守葭萌城。张鲁得知,便派遣杨帛引诱霍峻,假说共同守城,霍峻一眼识破,说:“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杨帛无奈,只得退去。后来,刘璋又派扶禁、向存等领万余人由阆水上围攻霍峻,一年之久未能攻下。霍峻城中仅数百人,他选拔精锐,伺机出击,斩向存,大破扶禁军,守住了葭萌城。 刘备定蜀后,任他为梓潼太守、裨将军。死后葬于成都,刘备亲临吊祭。
霍子衡:字觉商,明朝举万历乡试,历任袁州知府。后合家在羊城,绍武年间(清·顺治)清兵攻打广州,城破后他对家人说:“临难勿苟免,你们知道吗!”接着大书“忠孝节烈之家”六字于中堂,朝服北拜,然后投井而死。其妾、长子夫妻、长女、次子、三子夫妻及一小婢,也相继投井自尽。不少大臣闻讯,跟着纷纷自尽。事后广州人悄悄将他们的遗体合葬于流花桥附近,直至光绪九年,方为之树碑,称“绍武君臣冢”。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霍英东:(1923年5月10日-2006年10月28日),生于香港四大原住民系中蜑家的水上人,原籍广东番禺练溪村,香港企业家,亦是著名的人士,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成为首名跻身国家领导人级别的香港人,有“爱国商人”称号。2006年福布斯杂志将霍英东列入全球富豪排行榜第181名、香港富豪榜第9名,资产37亿美元。官方新华社将他形容为“中国的亲密朋友”;而前香港行政长官称赞他为“左派港人”。
霍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位,人口约九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霍州得名远早于霍去病,也许霍去病的姓是从霍州来的。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称为霍国。因境内有彘水,故又名彘。
春秋时期,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率军灭霍,称为霍邑。
战国时,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霍邑先属魏,后属韩。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霍邑属河东郡。
在古代,以地名国号为姓氏的太多了。比如郑姓源于郑国和郑州,比如叶姓源于叶县(叶公好龙的地方)。
霍去病的身世怎么样?
霍去病,其父霍仲孺为平阳县衙役,在平阳公主府内当差,与奴婢卫少儿相通,生霍去病。卫少儿是卫子夫的姐姐,其弟卫青后来成为西汉大将军。这就使得日后霍去病有机会进入宫廷,随军征战,一显其卓越才能。
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辅佐昭帝和宣帝开创了昭宣盛世,成为汉宣帝功臣麒麟阁第一功臣。
霍家的祠堂不在霍州,而在临汾市尧都区高堆村。
在今高堆村,曾建有霍家祠堂和大将军庙宇,并有一通石碑,记载大将军故里的延续史事。庙中有对联一副,概括了霍光一生的功绩:遵太后废昌邑通权达授;效周公扶幼主顺天应人。
霍姓起源是不是霍州?
很有可能是的。
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个儿子霍叔处,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处,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姬求为霍伯,姬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为公爵。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后裔子孙。霍国之地在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为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为定论。
霍州是霍氏族人最初的发源地,也是霍氏开宗立姓、繁衍、槽迁的地方,史称姬姓霍氏或霍氏正宗。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