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萧启宏的汉字世界视频 萧启宏老师讲汉字

发布时间:2024-06-29 19:19:40作者:追梦抓梦来源:网友整理

萧启宏的汉字世界视频 萧启宏老师讲汉字

本文目录一览:

\"缺胳膊少腿\"的二次简化汉字,让三个亲兄弟,姓氏不一样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

沿着汉字发展的脉络,我们走过漫漫长河,能够准确的发现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方方框框中有着鹰隼雄力,有着鸿鹄群游,有着挺拔如峰,有着凝滑如脂,一个个汉字有着不同的美感,一字一画间描绘着中华六千年文化的结晶,彰显着中国独有的色彩。

汉字是个很奇特的存在,仔细看,汉字有的像花草树木,赏心悦目;有的像猫狗鱼虫,静卧身边;有的则彰显大气,体现大国风范;有的则小巧玲珑,百媚柔转。

每个汉字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汉字的美,不囿于框框画画,不捆于条条笔顺,心从何来,书写何方,从来都是随心而行,随心而动,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的魅力

从古至今,我们翻阅史书,细细品读汉字之美,汉字是中国一大特色,走过千年,从甲骨文演变金文,又从金文演变成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可以说汉字在历史长河里铅华洗净,沉积下来的宝藏,见证了从古至今,人们的审美,古人的生活,和中国独有的神韵。

仓颉造字,天雨栗,鬼夜哭,每一个汉字的诞生,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生活的照应。汉字的美,是中国独有的,是世界仅此一家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

每一个汉字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背景,王朝的更替。然而汉字固然是美,可是汉字更需要跟进时代的改变,进行简化。

最早在清末民初时期,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汉字笔画删减的提议,更是在两年后提出八种简化汉字的策略。这一举动,引得胡适连连称赞,只是可惜,当时的反对声太大,所以汉字简化的事不了了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事物的更替,汉字简化也是呼声很高的,中国的汉字一共经历了两次简化,才有了我们今天所写的汉字。

第一次简化汉字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开始,许多启蒙人士推广简化汉字,在他们的推动下,白话文运动逐渐开始,也让文言文在日后成为了学究性的专业。

汉字简化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不过随着社会转型和新兴事物的发展,使简化汉字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走向了汉字简化的道路。其实汉字的简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普及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中国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与文化密不可分。

为了让许多百姓能够认识汉字,理解汉字,只能对汉字进行简化,方便人们的理解记忆和使用。而且繁体字不适合长期印刷。简化后的汉字能够降低印刷成本,利于书籍的普及。

可是汉字又是中国一大代表,是流传多年的智慧结晶,而且汉字还反应了人们的审美,本身汉字有具有美感,以及古人的智慧,汉字可是中国一大特色。不能随随便便的简化,既要保留传统,又要进行简化。

于是简化汉字的工程从建国就开始实施。直到1952年确定了四条简化选择,一直到1955年末。才简化了汉字515个,简化偏旁54个,后续逐渐增加。新事物的产生必有旧事物的反对,汉字简化的工程也来之不易,反对的呼声也是有的,不过随着国家大力推广,也逐渐淹没。

汉字的二简化

第一次简化汉字后,广受好评,中央于是便想再一次简化汉字,让广大百姓更容易学习接手汉字,在1977年,又一次简化汉字,称之为"二简字"。二简字由《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国刊率先使用推广发表。

可这一次的简化汉字没有第一次的好评多了。首先许多汉字缺胳膊少腿的,失去汉字的美感,其次汉字的代表寓意也被改没了。汉字的美,美在风骨,可是二简化的简化汉字,动的就是汉字的骨,这令汉字失去了很多的美感。

泰国的泰改成了太,爆破的爆改成了火加卜(打不出来这个字),更离谱的是副总理改成了付总理,这个称呼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说二简字是为了方便人们记忆,书写方便,可是也令许多汉字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寓意。汉字是历经6000多年文化流传下来的,这一次的二简字却把文字弄的不伦不类,原有的寓意也消失不见。

二简字后的汉字,有很多少了一半,更有甚者就剩个偏旁,怎么看怎么觉得像以前流行的火星文。二简字在社会使用中造成了混乱,好在1986年,国务院宣布废止二简字,并对1964年的汉字做调整,沿用至今。

及时的叫停,挽救了中国文字的传承性,不过二简字带来的影响却没有随着二简字的叫停而消失。之前二简字简化了许多汉字,同时也简化了姓氏,如阎姓变为闫,傅姓改为付,萧姓演变成肖。

有些姓氏因为二简字的停止,又变回原本的样子,有些姓氏则没有改。就这样,"缺胳膊少腿"的二次简化汉字,让一个村子里的三个亲兄弟,姓氏不一样了。

不过好在也没什么大碍,国家也没有强硬的要求改回去。汉字身为中国一大特色,历经六千年时代的变迁。文明的进化,汉字得以保留,是文学上的一笔财富,为后人研究古人审美,生活等提供了方便。

一撇一捺间显出中国风情,一提一顿间露出中国特色。经过时代的沉积。文字更加彰显它独有的魅力。

曾有人称赞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每一个方方框框里勾勒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过,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优美的诗,一副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中国独有的汉字魅力,令外国人折服,是我们独有的骄傲,汉字是语言与视觉的复合艺术,这种艺术的威力直接震动感官,这种特点在书法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汉字的美丽,这就是中国独有的象征。

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作者:曹林娣(苏州大学教授、设计艺术学博士生导师)

汉字的神圣性以及汉字思维的诗意性、体悟性与审美性等特点,使汉字成为中华园林美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汉字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具有萧启宏《汉字世界》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规律,所以,鲁迅先生称汉字形音意为“三美”。

汉字首先是一个视觉符号,悦目是汉字独具的魅力。许慎《说文解字》所谈构字法中,取法自然物象的象形为最早最基本的方法。汉字,“因物构思”“博采众美”,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华园林艺术最高审美境界一致。

汉字因形美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在瓦当上,构成东方独具的汉字装饰美,尤其是线条的刚柔、方圆、曲直和疏密、倚正的组合,以及留白的变化等,都体现出一种古朴的艺术美。

此后以汉字纹样装饰成为中华园林装饰纹样重要一枝。其中常见的有福、寿、喜、囍和类汉字的十字纹、亚字纹、卍纹、人字纹等。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用新石鼓体镶嵌了李白《襄阳歌》诗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不仅产生艺术美感,而且是对园景的诗化。风景园林也喜用拆字方法写暗语、哑谜,如明代徐渭曾书“虫二”二字赠一妓为斋名,取义“无边风月”,耐人涵泳。

汉字书艺美与园林意境美互相依存、互渗互融,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如胶似漆,不分轩轾。如园林园名题咏:苏州“耦园”之“耦”,是“耒”与“禺”联合表示“两人各在一边,农具在夹角处”,表达夫妇共耕的意境之美,赋予“耦园”以无穷的魅力。南京随园之“随”,篆体字,顺从,任凭,反映了造园风格和园主人为人处世心态。

园林还通过书法中的“别字”另寓雅意、哲思。扬州大明寺平山堂“风流宛在”匾额,“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又多了一点,形象地表达了“宛在”之意境神韵。

汉字属于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也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语音含蕴着原初的文化信息,并与民族心理相联系,对先人的语音崇拜起着助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听觉与心理反应模式、固定的联想取向。

园林中谐音取象运用最多的是“福禄寿喜财”人类共同愿望。

被看作是上帝对人类训词的“五福”之“福”的意象出现最频繁的是“蝙蝠”,常见的有五蝠捧寿、蝠厅、蝠池、蝠自天降、蝠在眼前等。

福(蝠)在眼前(铜钱)。作者供图

“禄”,升官发财,用“十鹿(食禄)图”,鸡冠花加铜镜加爵(加官晋爵),“瓶伸三戟(平升三级)”,“一鹭莲科(一路连科)”,红珊瑚加孔雀尾翎(红顶花翎),五小儿争冠(五子夺魁),荔枝、桂圆、核桃三圆形水果(连中三元)等,化世俗为风雅。

“寿”,大量用松、鹤、鹿、石、桃、猫蝶(耄耋)、东方朔偷桃等表达。

“喜”用喜鹊登梅(喜上眉梢),荷花和梅花组合(和和美美)等表现。

“财”多用“鱼”(余)表达,诸如三鲤共头(多利聚头)、击磬双鲤鱼(吉庆双利)等。

园林中还常借助谐音将两个以上毫不相干的物象进行巧妙组合,建立起象征和被象征、符号形式和意义内涵以及彼此可以转换并能够相互说明的关系。如用鹿和鱼组合成“寿禄有余”、荷花和盒子、百合、万年青组合为“百年和合”、用鹿、鹤与大瓶组成“六合太平”、瓜和蝴蝶组合“瓜瓞连绵”、莲花和鱼组合“连年有余”、两个以上柿子组成“事事如意”、荷花和盒子组成“和合”等。

上述这类“谐音取象”以及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的意象,给情思一个载体,即诗的意象表达,成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一门渗透着汉民族智慧的艺术,如此,则使心造之虚境,化为诉至于人耳目之“实景”。而这些鲜活优美的“意象”出现在宅园中,寓瑞于日常生活,寓美于起居歌吟之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汉字“三美”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共同构成中华园林隽永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意象美,在世界园林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无与伦比。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1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专家建议拼音替代汉字,他写下2篇奇文来反驳,全文仅一个读音

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反映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还有祖先的智慧。就像萧启宏说的:“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的出现让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汉字从诞生到现在,它的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过曲折,遇到了不少困难。

两种文化的冲击

在晚清到时期,战争屡屡爆发,国家经常受别国的压迫,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一些爱国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同时,一些专家积极研究中西方文化,当时的中国内部受晚清动荡的影响,两种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一些专家认为,国家之所以会是因为旧传统文化的顽固,而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汉字,最后专家建议废除汉字,改用字母。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对于汉字的抵触不可谓不大。

当时,历史学家傅斯年也曾表达国人知识普及的阻碍之一就是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生活的社会里。著名文学家鲁迅也说过:“汉字不灭,中华必亡。”但是,也有专家反对废除汉字,认为汉字传承了古代文化和历史经验代并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让这场争论停歇下来的是赵元任写出的两篇奇文,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赵元任的语言天赋。

赵元任的“语言”天赋

赵元任的国语非常厉害,在语言学的造诣上也很深。童年时期的他就可以把握发音的细微差别,到了十二岁,保定话,苏州话,常州话等地方方言就已经信手拈来。长大后,学霸本霸的实力更是体现出来,参加留美考试,从未学过拉丁文的赵元任,临时抱佛脚,看了一本《第一年拉丁文》,最后的成绩是第二名。

长大后的他兴趣更加的广泛,物理、心理、哲学都有涉及到,即便赵元任学得如此庞杂,依然创下了康奈尔建校以来最优异的记录。赵元任对语言学的兴趣一直都有,因此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在给罗素当翻译期间,到杭州讲杭州话,去湖南的前一天,才初步学习长沙话,在向罗素介绍当地的情况后,还有人跟他攀老乡。

驳废除汉字的言论,他写出了两篇奇文,全文仅一个读音。《施氏食狮史》和《季姬击鸡记》两篇文章,一篇为“shi”的读音,另一篇为“ji”的音,全文读起来声调可以不一样,发的音确是相同的。采取了汉字和拼音结合的方式。例如:石室诗士施氏;鸡叽集几基;是不是非常有趣呢?

假如将所有的文字都转化为拉丁文,内容就会不复存在。而赵元任写下这两篇文章,就是想要证明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这其中既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透过奇文看改革后的文化问题

透过赵元任的奇文也看出了在这场汉语改革背后的文化问题,先看文章的语言问题,全文都是同音字,若是不看文字,只是听别人读,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文章会出现这么多得的同音字,即便从古代文献中看,也没有都是同音字的文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文字游戏。

赵元任写的两篇文章是一种极难出现的情况,虽然它确实像一场文字游戏。但有一点,汉字当中有大量的同音字,这些文章体现出了汉字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其汉字的独特性。

由此就要提到语言文字的革新,有两个方面:将文言文变成白话文,汉字由拼音文字代替。其中文言文的变革,早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白话文就已经基本取代了文言文。值得探究的是汉字至今也并没有被拼音文字所取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本上就是文化的问题。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改变的是表达习惯,涉及的是文体的变化。文言和白话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四大名著中文言和白话两种文体经常一起出现。

现如今,我们用白话文去写作,发邮件,进行日常的口头交流。但依然可以看见文言字词的影子。比如,会加一些类似久仰,家父的文言熟语。

在赵元任所写的奇文中,并没有表明他的立场,文章说明的也并非保留汉字的必要性。表现的依旧是汉字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问题》中赵元任大概表达的意思是:某种场合中是一定要用文字的。在其它的场合里,例如,自然科学,教育方面是要用拼音文字的。

几篇奇文表示了汉字是具有独立性的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文字游戏,但其它的文字艺术是与之相对应的,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假如将中国古代史,文学史都改成拼音文字,那么传统文化蕴藏的韵味就会无从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的方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许就会出现不同音的情况。说不同方言的人们之所以可以联系在一起,汉字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传承经历一番波折,依然坚定地发展下去。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我们更应该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