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番禺大龙街傍江东村的古氏大宗祠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祠堂大门两边挂的木刻对联:“一朝国宝,三世乡贤”。对联中“一朝国宝”指的是古氏第一代先祖古弼,而“三代乡贤”指的是古成之和他的子孙均在朝为官,表达了傍江东村古氏后人对先祖的敬仰和追思。
祠堂门口
傍江东村古氏第八代先祖古成之为宋朝岭南进士第一人,也是文学家、诗人。年轻时,古成之曾在罗浮山隐居读书十多年,“力学不怠,淹贯群籍”,文誉传四方。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古成之参加科举,成为北宋岭南首位及第进士。古成之一生历任真定府元氏县尉、青州益都县知县、秘书省校书郎、绵州(今四川绵阳)魏城县知县。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宽惠爱民、刚直不阿、兴教助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品德和才华让他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据古氏后人、傍江东村党委书记古泉开介绍,宋太宗雍熙元年(约985年)古成之上京考试获第二名,在宋太宗召见唱名赐策前夕,古成之被嫉妒“广南人居其上”的同舍生暗中用哑药陷害,以致无法应试而落第。功名眼看就要成就,却临场被人陷害而功亏一篑。有人劝古成之上诉此事,古成之却拒绝了。三年后,古成之再度参加科考。在途经石门“贪泉”时,因景仰东晋广州刺史吴隐之为官清廉,古成之特作《贪泉》一诗以自警:“贤良知足辱,为尔戒贪名。一酌不能惑,千年依旧清。深涵秋汉色,冷侵古松声。珍重荒碑在,何人曾泪倾?”当年的科举考试,古成之考中进士,同榜二十八人,他排在第十九位,成为宋朝广东第一位中进士者,被誉为“岭南首第”。
考中进士后,古成之被授任为河北真定府元氏县县尉。在短短的任期里,古成之展现出极为优秀的办事能力,没多久就以“能著”的政绩通过考评,进而改任为青州益都知县。他为官清廉,对待百姓以惠爱为本,不喜欢使用刑罚强迫人们来服从自己,当地百姓因此十分信服他。时人称其“为政以惠爱为本,不事刑扑而众务集”。“据历史记载,古成之以宽惠爱民、清静务实、廉洁自律著称,不仅在治理地方方面表现突出,也深受当地人民的敬爱。”古氏后人、傍江东村党委书记古泉开告诉记者。
古成之的清正廉洁形象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后人遵循着他的榜样,秉持廉洁自律的原则,为国家尽忠,为百姓造福。
古文炳是傍江东村古氏明代先祖,曾任浙江县令和广西南岭知府,当时与著名清官海瑞同朝为官。古文炳在任上过世后,海瑞来到傍江东村祭拜友人,在古氏大宗祠题字“流芳堂”,并悬挂于中座横樑上。海瑞赞颂了古氏先祖功德,勉励古氏后人继承先祖的光荣传统,流芳百世。
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变迁,一代代古氏后人不忘先祖遗训,以“廉政为公、礼仪仁和、忠孝善行、尊老爱幼”为道德准则,设立村规民约,村民友爱和善、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傍江东村坚守文化自信,弘扬廉洁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开拓进取、砥砺奋进,乡村产业取得新发展,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2020年,傍江东村被评为广州市美丽乡村。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代妮娅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