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话说着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能做到荣辱不惊,坐怀不乱的人真的是很少。古代有许多有被皇帝宠幸,位高权重,最后的结局却很惨。究其原因,就是太得意忘形,太忘乎所以了。下面我们说的这位,被朱元璋捧到天上,朱棣接着捧,捧得他目空一切,连朱元璋儿子、朱棣儿子都不放在眼里,最后怎么样?喝药了!
此人叫茹瑺(1358—1409),明湖广衡山藻江人,明朝著名大臣。茹瑺相当聪明,六岁就能背千家诗,十岁就能熟读《大学》《中庸》。十六岁入国子监、太学。太学是明朝的最高学府,相当于清华、北大。
茹瑺还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朱元璋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青年书生趴在台阶下。朱元璋问他是谁,他说是南岳神,是来辅佐朱元璋的。第二天,朱元璋到国子监听讲,一见茹瑺,和他梦里看到了青年学生一样,于是把茹瑺叫到面前,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南岳衡山人。朱元璋大喜,以为茹瑺是天赐的良臣。当即就封茹瑺公承敕郎。
从此以后,茹瑺就发迹了,先当右副都御史、又代理兵部尚书,不久转正,后又加封太子少保。朱元璋对他非常信赖,经常称他为“贤人君子”,并颁“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铁券丹书,蠲免其田塘园林赋税,还赐“绳愆纠缪”图章一枚,下旨在衡山城南门外建贡元坊一座。瞧瞧,朱元璋是不是把他捧到天上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茹瑺由兵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派他和李景隆、王佐去和朱棣和谈,结果他投靠了朱棣。并劝朱棣继承大统。
朱棣登基后的一个半月内,连颁两道诰敕,封茹瑺儿子茹鉴为中奉大夫,将秦王次女长安郡主许配茹鉴为妻。赐茹瑺“贤人君子”图章一枚。永乐元年,又封茹瑺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特进荣禄大夫。于衡山开云楼下敕建宫保牌坊一座。朱棣除赞誉茹瑺“威仪山立,气宇渊深。品物咸熙,令闻昭著于四方”外,还特赐御诗一首。诗中称道:“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勋。”朱棣在朱元璋基础上,又把茹瑺往上捧了一大截。
这个时候,茹瑺可能已经找不着北了。到老家建完府坻回朝时,首先犯了“不送赵王”罪。赵王就是朱棣三儿子朱高燧,不送就是朱高燧到茹瑺那儿串门时,茹瑺没出门送人家。这就等于没把朱棣儿子放在眼里,经他家里的告发,茹瑺被抓了起来,但朱棣没有治他的罪,将他免官回家。
茹瑺回家时路过长沙,又没去拜见谷王朱橞,朱橞是朱元璋儿子,他等于又没把朱元璋儿子放在眼里。朱橞是藩王,又有打开金川门迎朱棣之功。朱橞把这事跟朱棣一说,朱棣让锦衣卫把他抓起来了。
这时候,茹瑺才知道事儿大了,觉得自己肯定活不了。于是上儿子茹铨买来毒药,自己喝下去死了。却不知,朱棣没有要他死的想法,他是自己多心了。结果他儿子又被弹劾毒害父亲,死罪虽免,却也落个发配广西河池戍守的结果。直到仁宗即位后,茹瑺儿子一家才被放回,没收的田产也归还给他们。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因为一时走运而一步登天,如果登天之后头脑不清醒,得意忘形,很可能就会落得和茹瑺一样。所以,做人还真得保持低调,不然真的是爬得高,摔得惨。
作者:史遇春
人生无常,宦海叵测。
那些建文、永乐变革之际,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们,在永乐(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时期的官场经历,一个个又是如何呢?
在说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的仕途之前,还是需要再次明确一下这些文臣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都是谁?
这里,先看一下《明史纪事本末》所载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名单:
“文臣迎附知名者: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兵部侍郎刘俊、右侍郎古朴、刘季篪,大理寺少卿薛岩,翰林学士董伦,侍讲王景,修撰胡靖、李贯,编修吴溥、杨荣、杨溥,侍书黄淮、芮善,待诏解缙,给事中金幼孜、胡濙,吏部郎中方宾,礼部员外宋礼,国子助教王达、邹缉,吴府审理副杨士奇,桐城知县胡俨。”
然后,根据名单,来逐一说说这些建文朝的知名文臣在永乐时期的职位升降与宦海沉浮。
茹瑺——入锦衣卫大狱,服毒而死
茹瑺(公元1358年~公元1409年),衡山(今属湖南)人。
朱元璋洪武年间,茹瑺以监生身份,被朝廷授予承敕郎,历职通政使。因勤于职守,他被朱元璋看作贤才。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茹瑺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后代理兵部尚书,不久,即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
建文帝时,茹瑺为吏部尚书。
当日,刑部尚书暴昭曾揭发过茹瑺的贪赃罪行。
暴昭,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升任刑部尚书。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因不肯屈服,被朱棣处以磔刑。
其时,因暴昭揭发,茹瑺被贬出朝廷,前往河南执掌布政司之事。
很快,茹瑺又被召回朝廷,再次出任兵部尚书。
建文削藩,朱棣起兵对抗。
南京城破之后,因“劝进”朱棣有功,茹瑺被厚待。
朱棣登位之后,茹瑺被封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身享用;仍加官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并选其子茹鉴为秦王府长安郡主仪宾。
后来,因不送赵王(朱高燧,朱棣第三子),茹瑺被治罪,遣返归里。
随即,茹瑺又遭家人告发,被逮押至京师,后又放回。
放回途中,经过长沙,茹瑺未去拜谒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又被告发至朱棣处。
接着,茹瑺被陈瑛弹劾,说是他违背祖制,遂被逮押,下入锦衣卫大狱。
茹瑺自知罪不可免,便让儿子茹铨买来毒药,服之而死。
时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
接着,茹铨也被弹劾毒害父亲。
弹劾者并请,以谋杀父母之律,对茹铨治罪。
后查,茹铨所为,乃奉其父之命。
于是,茹铨被减免死罪。朝廷下令,将茹铨兄弟、家属共二十七人贬至广西河池戍守。
关于茹瑺,可参看《明史》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茹瑺传》。
蹇义——曾入锦衣卫大狱,后获释
蹇义(公元1363年~公元1435年),字宜之,巴(今属重庆)人,初名瑢。
朱元璋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蹇瑢考中进士,被授职为中书舍人。
他奏事很合皇帝心意。
朱元璋曾问蹇瑢:
“你可是蹇叔的后代?”
蹇叔,春秋时秦国大夫。
蹇叔原本是百里奚的朋友。他虽贤能,但不为世人知晓。百里奚入秦主事之后,推荐蹇叔于秦穆公。随后,蹇叔被任命为上大夫,和百里奚、由余等人一起,辅佐秦穆公,使秦称霸西戎。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37年),秦人劳师,远袭郑国,蹇叔力陈必败之由,秦穆公不听。其时,蹇叔之子随军出征,蹇叔痛哭相送。结果,秦军被晋师邀击于殽,导致全军覆没,三帅被俘。
当日,朱元璋询问蹇瑢之时,蹇瑢只是叩头,不敢回答。
朱元璋很喜欢蹇瑢的诚实,为他改名为“义”,并亲手写下其名,赏赐给他。
蹇义任满三年,本应升迁,朱元璋特命其任满九年后再升,还说是:
“朕暂且留用蹇义。”
蹇义朝夕侍从皇帝左右,他小心敬慎,不曾触怒过朱元璋。
建文帝时,蹇义被超升为吏部右侍郎。据说,这是朱允炆对朱元璋留用蹇义用意推测的结果。后来,蹇义又被授予嘉议大夫。
朱允炆欲削除燕藩,朱棣遂起事对抗。
燕兵攻破南京之后,蹇义因主动归附,受到优待。
朱棣登基之后,蹇义被升任为吏部左侍郎。几个月之后,他又被升为吏部尚书,并授予资善大夫。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蹇义兼任太子詹事。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再升蹇义为资政大夫。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蹇义受命,辅佐皇太子监国。
建文旧臣被朱棣亲信任用的,其中户部尚书夏原吉与蹇义齐名。当时,朝廷内外,并称这二人为“蹇夏”。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蹇义因父丧,回归故里。其时,朱棣与太子都派遣官员,前往赐祭。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北征归来,因为太子曲意宽宥礼部尚书吕震[洪武年间以乡举进入太学,朱棣起兵时直接投降,成为朱棣的宠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记性很好,上朝奏事从不备份,但为人阴险,多名大臣因其冤死。]之婿、户部主事张鹤参见失仪的罪过,朱棣便怪罪蹇义等未进行匡正,遂将杨士奇、吕震、蹇义等逮捕,并关进锦衣卫大狱。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春天,蹇义获释出狱。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崩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蹇义因斋戒得病,皇帝派医生去探视,并问他有什么话要说。蹇义说:“陛下刚继承大位,惟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说完,他便去世了,终年七十三岁,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忠定。
蹇义为人质直孝友,能够妥善处理同僚、友朋之间的关系,从未一语伤物。杨士奇曾说:“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关于蹇义,可参看《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蹇义传》。
(本篇结束)
李九江,名景隆、小字九江,祖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夫驸马都尉、曹国公、追赠陇西恭献王李贞,祖母是朱元璋的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父亲则明王朝的开国元戎曹国公、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拥有如此的深厚背景,李景隆绝对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平辈人当中,除了虞怀王朱雄英、明惠帝朱允炆、秦隐王朱尚炳、晋定王朱济熺、明仁宗朱高炽等等这些朱元璋的亲孙子和靖江王朱守谦(朱元璋长兄追封南昌王朱兴隆的嫡长孙)之外,李景隆的地位是最高的!也是平辈中除了朱元璋的亲外孙之外,唯一与朱元璋有血缘关系的异姓。
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画像
曹国公、追赠陇西恭献王李贞画像
洪武十七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追赠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两年之后的洪武十九年,李文忠的嫡长子李景隆正式袭封曹国公,成为了明王朝的第三代曹国公。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提出了讲一讲:一、李贞的陇西王、李文忠的岐阳王属于追赠性质、是不能世袭的,所以李景隆的祖父和父亲死后虽然都成了明王朝的郡王,但李景隆却不能承袭郡王爵位,他只能承袭李贞、李文忠父子生前的曹国公爵位。二、李文忠虽然是首封曹国公,但朱元璋为了给二姐夫李贞提高提高待遇,借着李文忠受封曹国公的机会、顺带着也将李文忠的父亲李贞由恩亲侯晋封为了曹国公,父子同爵。所以,明成祖朱棣的大舅子、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嫡长子徐允恭(辉祖)是第二代魏国公,而李景隆却是第三代曹国公。
曹国公、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画像
因为明成祖朱棣曾经“指导”过史官们的工作,所以明王朝官方的史料、档案中对李景隆的记录相对都比较负面。后来清王朝编纂的《明史》也大体参考了明王朝的官方史料和档案,基本维持了明王朝对李景隆“虎父犬子”“纸上谈兵”的“原判”。“靖难”期间,率领数十万大军围攻北平,结果却让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父子里应外合,打得丢盔弃甲、灰溜溜逃回了南京。当燕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李景隆又跟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向朱棣举起了白旗……总而言之就一句话——“李景隆这货就是个草包!”可仔细品一品《明史》中关于李景隆的记录,您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内容都非常值得玩味。
主持练兵、执掌左军都督府《明史·李景隆传》
(洪武)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这是发生在洪武年间的事情,朱元璋何许人也?那可不是个只认裙带关系的主儿!如果李景隆真的是个“草包”,您觉得朱元璋会仅仅因为他是自己二姐的亲孙子,就让他去主持练兵并执掌左军都督府吗?封个太子太傅没问题、反正也就是个虚衔而已,可让李景隆主持练兵、而且还把左军都督府也交给他,未免有些太过轻率了,不是吗?这是第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
曹国公李景隆画像
忌瞿能之功、阻其攻破张掖门《明史·李景隆传》
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
这也同样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李景隆率军围攻北平,在都督瞿能即将攻破张掖门之时,李景隆居然忌惮瞿能会立下大功而阻止他继续进攻!这里面存在一个逻辑性错误,彼时李景隆是节制数十万大将军的大将军,瞿能再能打、那也是李景隆的下属,即便他攻破了张掖门、甚至是拿下了整个北平城,难道说这个功劳就是瞿能一个人的吗?作为北平战场的最高统帅,无论下属谁立了功,都是他李景隆“指挥有方”,难道不是吗?反之,如果打不下北平,第一个要承担兵败责任的肯定是他李景隆这位主帅!仅仅是因为忌惮部下立大功,就放弃即将攻破的张掖门,李景隆这思维未免太过“奇特”了……显然,这是一个有悖正常逻辑的行为。
降将自命功臣《明史·李景隆传》
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燕王即帝位,特进景隆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建文四年,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与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将朱棣和燕军迎进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终……事后,李景隆以降将之身仍被朱棣封为了光禄大夫、左柱国兵保留了曹国公爵位,而且在朝议时位列群臣班首!这里面也是有点说不通的地方。李景隆虽然是明成祖朱棣的表侄儿,可他毕竟是降将,而且还是在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才投降的。就算朱棣为了安抚建文旧臣,给他加官增禄足矣,为何还要让他位列班首?而且李景隆居然还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要知道,朱棣可不是个顾念亲情的主儿!亲侄子都能灭,何况表侄儿?再联系之前李景隆开城投降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李景隆早已私下里与朱棣达成了某些默契?甚至当年在北平一败再败,是否是李景隆故意为之?否则,李景隆焉敢自命功臣?
电视剧《山河月明》中,给出的答案是:李景隆是被建文帝朱允炆“赶鸭子上架”,不得已才与表叔朱棣兵戎相见。战场之上,李景隆依旧念及朱棣的旧情分,根本没打算赶尽杀绝,甚至私下里还尊称他一声“殿下”。当然,这是戏说,我们不能完全当真。但某些方面,还是有些说道的。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虽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但他只比朱元璋小十一岁、却比表弟朱棣大二十一、比表侄儿朱允炆大三十八岁!换句话说,李景隆虽然是朱棣的表侄儿,但他跟朱棣等人的年龄差并不大,尤其是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时,李景隆跟这帮年龄相对比较接近的表叔还是有很多交集的。反之,朱允炆虽然跟李景隆平辈,但实际上已经相当于是“两代人”了。更何况,朱允炆出生时,明王朝已经建立、上下尊卑也已经明确,李景隆再想像从前那样论叔侄、兄弟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单纯从私人感情上而言,李景隆与朱棣之间应该是要比与朱允炆亲近些的。
作为明王朝的曹国公、执掌左军都督府的高级将领,藩王造反、他李景隆有义务协助彼时明王朝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去平乱。但人家那是“窝里斗”——亲叔叔跟亲侄子“争家产”!李景隆一个表亲掺和进入,到头来很可能里外不是人……打赢了,谁又敢保证朱允炆不会忌惮他“功高震主”,将来李景隆恐怕更加没活路,朱允炆那可是个能把亲叔叔逼得自焚的主儿,手黑着呢!打输了,李景隆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毕竟南军的败军主帅又不止有他李景隆一个,还有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的亲家耿炳文!朱允炆既然留下了耿炳文的命,短期内就不会杀掉李景隆。如果跟朱棣血战到底,一旦将来朱棣打赢了,那李景隆更加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彼时对李景隆最为有利的办法就是——既听朱允炆的话、又不彻底得罪朱棣。这或许才是为何李景隆手握数十万大军,却让朱棣打得一败涂地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压根儿没想真跟这位表叔死磕!甚至私下里早已达成了某些默契。至少在打开金川门之前,李景隆应该已经得到了朱棣的某种承诺。
《明史·李景隆传》
帝始诏景隆还,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
《明史》中的这段记录也非常有意思,在燕军兵临南京城下之前,建文帝朱允炆曾经派李景隆作为使者、去跟朱棣谈判,想要割地求和。这对表叔侄到底谈了些什么?有没有私达成什么默契?没人知道!但在不久之后,李景隆却打开了金川门,把朱棣迎进了南京城。试问,这世上有那么多巧合吗?显然,李景隆跟朱棣之间肯定是有“故事”的,这或许才是后来朱棣给李景隆加官增禄并让他位列群臣班首的原因所在。如果李景隆仅仅是一个被迫开城投降的降将,您不觉得朱棣的行为太过反常了吗?
树大招风、终成政治斗争牺牲品正是因为李景隆早已与朱棣达成了某种默契并且打开金川门将朱棣迎进了南京城,所以他理所当然是功臣!而且,李景隆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朱棣手下的朱能那些人却并不这么认为——“老子拼死拼活这么久,结果却让李景隆这么个投降的货爬到了头上!”他们心中自然是不高兴的。还有朱棣的胞弟、周定王朱橚,跟李景隆这个表侄儿也有过节!由“分赃不均”引发的权力斗争几乎在所难免……
《明史·李景隆传》
永乐二年,周王发其建文时至邸受赂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诏勿问。已,成国公硃能、吏部尚书蹇义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亡何,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于是夺景隆爵,没其财产。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朱橚、手下最得力的大将朱能等人纷纷出面针对李景隆,朱棣还能怎么办?只有牺牲李景隆了!如果不牺牲李景隆,自己内部就会出大乱子。毕竟,朱橚、朱能那些人相对于李景隆而言,对朱棣要重要得多。两弊相权取其轻,这是正常逻辑。但朱棣对牺牲李景隆应该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有些理亏的,所以最后朱棣仅仅是削去了李景隆的曹国公爵位、将他软禁了事,并没有要了他的命,李景隆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此外,《明史》中关于李景隆绝食的记录也比较有意思,如果李景隆在“靖难”期间没有跟朱棣达成某些默契、仅仅是被迫投降,那他被朱棣拿下之后绝食是要说明什么呢?只有李景隆认为自己是有大功的,被拿下之后绝食抗议才能讲得通,不是吗?所以,或许电视剧《山河月明》中的那位李九江才更加接近真实历史上的李九江……
历史这东西终究是人写的,朱棣历史削了李景隆的爵并将其软禁,作为皇帝,他必须是“永远正确”的!那就只能是李景隆本身有问题了,不是吗?于是便有了史料中的那个“纨绔子弟”李景隆。到清朝编纂明史时,早已时过境迁,张廷玉等人就更加没必要再去替李景隆翻案了——“明朝怎么说他,咱们清朝照抄就是了,反正这个锅也不需要咱们来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